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布置的技巧

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布置的技巧
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布置的技巧

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布置的技巧

【内容摘要】家庭作业的布置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倡导,家庭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如何让家庭作业既能起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广大老师深思的课题,本文将从家庭作业布置的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层次性几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如何进一步改变现状,在有效性作业的设计上有突破性进展,关键是在设计常规性作业的同时,根据新课改要求更应设计自主性作业。要把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体,这样就能把学生从封闭的数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从而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做到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一、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感到喜闻乐见。另外,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的安排学生的作业是:(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2)调查:1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一袋黄酒、一个鸡蛋等的重量。(3)和爸爸妈妈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花生大约有多少粒?然后称一称,数一数。又如教完“百分数应用题”后的作业:(1)小红的妈妈准备买4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6.5元,如果买5千克或者5千克以上可按八折优惠,小红的妈妈可以怎样买?再如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可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六年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样价为5元的书,书店对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

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买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推销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这样开放性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

二、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如教学“平均数”一课后,教师设计作业:记录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这一周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2)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3)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最低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观察统计表,你对家人的生活有什么建议?这个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倡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把作业的题型、格式推陈出新,唤起学生的新奇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使学生一看到这样的作业就来劲,就跃跃欲试,寓学于乐,寓用于玩。

如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我用这单元的知识设计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宿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的作业,猜出后,拔个电话给老师。

( ) 最小的合数。

( )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 ) 最小的质数。

( )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 ) 5的最大约数。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电话号码,按这个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这样的作业,学生才乐做、爱做。

2、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数学家庭作业还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做作业于游戏中”。比如像《小学生数学报》《小学数学》等报刊书籍中有很多数学童话故事(如“丁呱呱和他的伙伴们”、“八戒分桃”等)、数学游戏(如数学跳棋、抢“30”游戏、模拟购物等)、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高斯求和、毕达哥拉斯定律等)。

3、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例如:学了统计之后,可以布置调查所在的居民小区(或村民小组)各户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或者调查报告。又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学雷峰,做好事”活动(修理学校、敬老院、邻居家的桌椅,保护被大风刮倒的小树苗等)。

4、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后,布置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图案。又例如学了“圆的认识”以后,布置学生用若干个圆创造一幅美丽的图案。(如:奥运五环图、肥猪“嘟嘟”等)

四、作业内容个性化,呈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家庭作业的设计增加了选择性、层次感,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家庭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

生完成)。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周长的基本题);2道选做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比宽长4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2)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就是同一层次的题目,例如上述2道选做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同学之间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交流、合作)、或者咨询完成(向家长、老师请教)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我们从教学工作中“作业”一环入手,不断更新理念,优化手段,切实提高作业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中小学数学>>

3.<<小学教学研究>>

4.<<教学理论与实践>>

5.<<教学实践与研究>>

6.<<数学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