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失败原因新解

北洋水师失败原因新解
北洋水师失败原因新解

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长期以来,北洋舰队战败的最主要原因,人们总结为军舰长期不更新,政府的主和,清政府上层领导人的腐败无能等等。但是这些原因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原因,什么才是导致北洋水师在这样一场近代海战中全面崩盘的真正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去探索和揭示。

关键词:北洋水师失败原因

前言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以惨败收场。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为什么拥有着广阔幅员,曾经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水师,会被日本海军打得全军覆没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探究的。

一、军队统帅素质低及军纪腐败。

(一)一支优秀的军队,最起码要有一个军事能力强,管理作风硬的领袖。事实上北洋水师为了养兵是有做极大投资的。一八八零年,在天津就成立了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等配套设施。一八八一年起,又先后的修建了威海卫以及旅顺口两个海军基地,又在天津设立检修船坞,一八八二年聘请外国专家英国人琅威理及德国人式百岭来做总教习。而海军司令是国人丁汝昌。在当时我国的现代军事经验还完全不具备,我们只能靠外国专家来帮助我们。“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这句话在当年的北洋水师中一直流传着。为什么不怕丁军门却要怕琅副将?那必然是治军严谨,训练有方,对于部队的训练、军纪等多个方面严格要求,这方面总帅做的自然是不如他,而中国的总帅不严格要求纪律,一个外国副将却严加看管,这也说明了在近代军事建设上,我国确实缺少经验。事实上琅威理不单是在治军方面十分严谨,还主张中国在北洋水师前期应利用自己的强大实力来提高国家威信,因为在当时,中国附近的敌人如日本,还是根本丝毫不敢和中国在海上一较高下的,1885年,

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曾经与“济远”、“威远”两舰前往日本长崎,然而“镇远”舰上的水兵门在上岸后与日本浪人和巡捕爆发了流血冲突,致使中国水兵多人受伤,该冲突被称为“镇远事件”。琅威理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甚至要求丁汝昌使用军舰上的重炮对长崎给予炮击来警告日本,但是丁汝昌拒绝了。这样的主张或许有些激进,但是对于宣扬我国当时海战的战力确实是有作用的,而且也不可否认,他虽然是一名外国人,却真心真意的为中国的海军建设尽力。琅威理是海军衙门的副都督,名义上是北洋舰队的二把手。对于舰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在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历程中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我国却没有赋予他更多的权力,他也只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权。但是不给他实权也就罢了,却又有如下这么一出:琅威理“督操纂严,军官多闽人,颇恶之。右翼总兵刘步蟾与有违言,不相能,乃以计逐琅威理”。[1]最后面对着涣散的北洋舰队他选择了辞职。可以说,琅威理之所以在中国的教习生涯如此短暂,是因为他治军严谨,而这种治军思想,是与北洋水师上至军官,下至散兵格格不入的,而对于这样一个与自己不相协调的外国人,北洋水师选择了用计策驱逐他,这样的不自强不知进取可见一斑。起初的《北洋海军章程》:“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2]但“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3]如总帅丁汝昌就从不严厉整顿军纪,贪腐严重,对于海军建设及战略思想没任何主见,对李鸿章则是言听计从,虽然是曾被派到英国学习海军经验,但是实际上在临战时,连排怎样的阵型都一无所知。而从1880年起,从英国学习海军的第一批留学生陆续回国,在北洋水师中担任着各个级别的军官,可他们大多只是懂得片面的理论知识,没有

实际指挥军队的能力,又不思进取,不将精力花费在练兵之上,反而勾心斗角,集体贪污,导致了整个北洋水师上层腐败无能局面的出现,军队统帅的低素质可见一斑。

(二)涣散的军纪,是从上到下都十分破败,这种本来就腐糜的军纪在琅威理走后发展的更甚。从基层上讲,北洋水师的兵,就存在着极大隐患。如果我们拿现在的军事去衡量,当年北洋水师的兵几乎无法称为一支军队。船只不按期进行保养和维修,船舰用于走私,训练打靶时船动靶却不动,以至于后来日军的间谍看到了北洋舰队军纪涣散,沉迷于赌博享乐,军舰上挂满了水手的衣服,炮管也被当做晾衣架来用,轻易的看出了中国海军落后的管理及水兵素质的低下,有名间谍用手在定远号的大炮的炮口里面一摸,竟然全是灰尘。也因此日本人才敢如此从容不迫的来攻打北洋舰队。[4]士兵的涣散就必然是因为上层办事不力所致。丁汝昌带头在刘公岛做起了土皇帝般的日子,军官们也纷纷效仿,过起了奢侈的生活。现在看上去,北洋舰队根本不是一支为了保护国家保护清政府而建立的一支超一流水平的军队,而是拿着政府公款挥霍的一群贵族。当时的北洋海军,有着以下一套薪水制度。军官的年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年俸”,就是基本工资,占军官总收入的40%,另一部分叫“船俸”,占军官收入的60%。海军提督每年一共有8400两的俸禄,是绿营提督的3.2倍,而海军总兵、副将、参将的年收入也分别是绿营同级别将领的1.97倍、2.75倍、3.55倍之多。有着高额收入的不单是军官,水兵的薪水要比陆军高几十倍,一等水手月薪10两白银,一等炮目是20两白银,岸上的勤杂人员也有3两白银的月薪,而那些需要真正技术的兵种薪水更高,鱼雷匠有24两白银的月薪,电灯兵月薪30两白银,拿这样的

薪水去做一个比较,一家中农当时的年收入在33—50两之间,东北金矿的护卫队队员的年收入是36两白银,宁波纺纱厂的工人年收入为13—23.5两白银,一个山东工人的工资为18.3—60两白银。也就是说,当时北洋海军的士兵,光是靠他们正常的基本工资,就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中等收入家庭。而除此之外,海军还靠船来赚外快。利用船来做营运等等从中牟利。总之在北洋为兵或为将,收入要远远超过极多其他行业。而民间也产生了一种想方设法要将子女送进北洋水师发财的愿望。此时的军队已经不是军队,俨然成为了人人都想品尝的禁果。

军队的统帅不严格要求军队,而导致了军队成员素质低下,军纪腐败,同时清政府的内部矛盾已经中国的背景,也影响着北洋水师的命运。

二、清政府帝后之争及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

(一)日军的确虎视眈眈,但是总要有机会下手。连续多年停止购置新战舰,海军经费的削减,毫无疑问是给予日本人进攻中国之门最好的一把钥匙。我们讲先制度,后军事,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从日本人的成功上可以说得通。日本是毕竟是建立起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近代化的体制,而中国还停留在一个延续了千余年的旧制度上。当灾难降临时,国家的重要大臣,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并非国家利益,在相当多的重臣尤其是满清权贵看起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个人的资本。李鸿章作为一个汉族官僚,利用为国家搞国防的名义筹备了一支私人军队,这支队伍,可以为李鸿章创造物质财富,可以为李鸿章以军队建设为名调动公款中饱私囊,甚至可以为李鸿章谋反颠覆大清朝的政权作为军事基础,兵部左侍郎黄体芳曾参奏“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于御敌之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类似这样的弹劾绝对不会少。这也给予了李鸿章不少压力,因此到后来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后台,也不得不选择与醇亲王等满族朝臣和好,满足他们挪用海军经费的要求。所谓“中日战争与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在政争上取得胜利”。[5]

(二)而另一点,当一个政权水深火热时,中国总有人站出来颠覆政权搞分裂而不是一致对外,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作战决心和民族凝聚力,当然本身清政府就是非汉民族,容易受敌对。太平天国就曾经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把清政府弄的水深火热。连续的对外战争失利本来就严重的挫

伤了清政府,再遭受这样的打击,同时也使清政府意识到了一件事,外敌再怎么侵略和攻打我们,他们要的只是几块不痛不痒的土地,一些商埠赔款和一些外交上的权利,当然这些在近代已经十分重要只不过清政府还没意识到,总之外敌不会把我们的大清政权颠覆,甚至到了后来,列强许诺能保证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愿意“结与国之欢心”,但是国内的敌人却不一样,象太平天国那样的足以使清政府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的农民起义清政府是不愿意再看到的,所以外患要防,内忧也要管,哪个更重要一些,自然是内忧。而海军,说到底是防御外敌的。防御外敌,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认真。这个就要联系到中国的大背景,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权接替另一个政权,一个皇上顶替另一个皇上,戊戌变法没有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维新派要利用光绪将慈禧集团推翻,其实如果不触及慈禧的利益,维新的阻力会小很多,甚至可以利用慈禧和她身边的重臣之间的矛盾,除掉几个旧有的顽固的保守派。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将大权从将军的手里夺到维新分子身上,与天皇的利害完全没瓜葛,这个就与日本的历史传统有关,无论谁掌权,国家的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下面你爱怎么维新怎么革命都危害不到天皇的利益,而当国家为了外敌而战斗时,那就是全民族的责任,要为了天皇而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也就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在北洋舰队的投资上,会小心谨慎,而日本一个缺乏资源的小国,为了建造一支超过中国的舰队能够全民节衣缩食的来捐款的原因了。

军队的成员素质低下,清政府态度摇摆,要是再加上错误的战略和临场指挥的错误,那就更是雪上加霜。

三、总体战略及具体战术的失误。

(一)就算清政府挪用军款,北洋舰队停止更新设备,军队成员素质低,但是就武器装备而言,甲午海战也仍旧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入侵军队作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北洋水师在装甲和火炮口径方面一直保持优势。“定远”、“镇远”两舰号称亚洲最令人胆寒的军舰,属于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铁甲堡式铁甲舰。黄海大战中,“定远”、“镇远”身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集中数次,而没有一弹钻入,都可以证明它们本身是威力超强的海战武器。火炮方面据双方记载,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双方是不像伯仲,小口径火炮我方也有92: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占优势,当然日本的火炮射速是有明显优势的,但是总体看来,火炮方面日本占有一定优势,但是不是太大。而就船速而言,平均船速日本要快1.44节,优

势并不象人们形容的如此夸张。舰队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但是结局却是一方的崩盘,这就太奇怪了。实战方面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操纵这些武器的人员素质不行,上面已经提到,那么其他的,就是战略意图不当,战术指挥不对,临场作战不行。大的战略思想,来自于北洋水师的所有者李鸿章,而李鸿章又要顾及朝野上的风声,但无论是朝廷人员还是李鸿章或者丁汝昌,都是没有现代海战经验的,这时候整个水师中没有一个外国专家就成了弊病,李鸿章的思想是消极防御,这种思想来自于普鲁士人希理哈的《防海新论》,书中强调“凡与滨海各国战争者,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国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则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如沿海数千里敌船处处可到,若处处设防,以权利散布于甚大之地面,兵分力单,一处受创,全盘失势,故必聚积精锐,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李鸿章认为所论非常精确。他认为“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求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袤延万里,岸口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崩,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6]这些也就确定了北洋水师死守不出的总战略方针,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制定和实施过夺取制海权的战略,坚持着防御,避战求和的思想,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二)而在双方决战过程中,身为水军总帅的丁汝昌却拿不出一套确实可行的军事战术来歼敌。黄海海战中,双方遭遇,丁汝昌与北洋水师总教习德国陆军大尉汉纳根和旗舰定远管带刘步蟾商议,将双纵阵改为楔形横阵,以直插敌之单纵阵。中午12时20分开始变阵,15分钟后即在行进中完成。变阵

后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分别在其左后和右后方依次展开:靖远、致远、广甲、济远在左,镇远、来远、经远、超勇、扬威在右。全舰队呈楔形前进(此时平远、广丙及诸炮舰和鱼雷艇尚在警戒,故初时中方仅此10舰参战)。同时丁汝昌还向各舰管带发出以下训令:“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借保持其位置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7]而日本方面,为了发挥其位于两舷的速射炮之火力,采用了纵阵,分散敌人的兵力,集中自己的兵力,使己方永远在决定性的战场拥有相对优势的兵力。这一战中,北洋水师所损失的各舰基本上都是在局部战场以少打多情况下被击沉的——尽管从整体上看双方战舰数量基本相当。联合舰队使用了两支分舰队,远远超过采取整体阵型的北洋水师的战术机动性。反观北洋水师,不仅其机动性受到本身航速较慢和保持整体队形这双重限制,丁汝昌的三条训令更是雪上加霜:它除了使本已呆板的阵型套上更多的枷锁以外,最要命的是其第三条训令:“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这就决定了即使在旗舰丧失指挥能力之后,北洋水师也摆脱不了这该死阵型的束缚。统帅喊出的口号,拿出的阵法都是在陆军作战上广为使用的,不把握制海权,不了解海战知识,使沿海陆战也因此非常被动,被日军两次登陆成功,以至于几场败仗下来,先是海军医务人员纷纷逃离,进而士兵驾船脱逃,甚至集体投降,又有着带着爱犬上战船作战的邓世昌,而缺乏素养的士兵们,没有作战的勇气,反而挟刀威胁丁汝昌将其逼死,至于出现了一批生怕毁掉战船激怒日本人的士兵,自然是情理之中了,到最后镇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本俘获。这样的军队,给予他们再强的武器,也难操胜券。

把诸多原因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行为上的不完善。所以才出现了如上所说的种种弊端。

认识不到为了获得先进的军事经验,有必要牺牲一些尊严,为了得到帝国主义的帮助,外交上吃一点亏,导致了北洋水师没有一个真正懂得海军的人,得不到英国的背后支持;认识不到高额的薪水并不能造就出真正的近代军队,而使军队奢淫风气骄横;鸦片战争以来的几次败仗,让洋务派觉得靠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就可以富强,这是认识不足,因为再尖端的武器没有人来操纵也是白费;认识到了应该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却把它养成了私兵,纽带关系太严重引发了各种隐患,确实考虑不够周详;认为士兵只要有士气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思想,北洋水师的上层人物没有意识到要想打赢一场近代海战,军事经验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海上作战要守好关隘,却没有认识到海上战争要掌握主动权和制海权,导致了实战中的被动。可以说清政府或者是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了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确实已经明显的落后于西方,如果要富强,摆脱这种让他国欺负的局面,是需要依靠外国人的帮助,来学习先进的军事经验,建设一支有实力的海军队伍,生产或者直接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再做好一些基本国防,为了达到这些,多出点钱也是应该的,但是同时却没有办法摆脱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仪,不愿意听受外国将领的摆布,无法抛弃旧式帅兵之间的风气,这种种的有所认识却不够透彻结合到一起,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多年的心血,巨额的投入,多少人的努力一次战争全部毁掉。思想上的包袱丢不掉,远不是以往的论者的一句政治制度不改革注定搞不好军事改革所可以诠释的,何况制度的不改革,不也正是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人意识到么?

所以在今天我们强调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是促使人们开阔眼界的有效途径,但是它更多的可以促进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当我们观察到了足够多的新鲜事物,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一种思维:其实很多事情很多东西原本就是已经发生和存在了的,这样的一种可能我们本来是应该事先就想到的。曾经的失败给予我们的除了要不忘国耻和教训之外,也带给我们更多的知识积累,当我们有了足够多的经验,眼界就开阔了,想法就全面了,再去完成一些历史壮举,就会更有成效了。

注释

[1]《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大清北洋海军章程》总理海军衙门事务编

[3]《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4《晚清七十年》唐德刚岳麓书店

[5]《中国近代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

[6]《清末海军史料》张侠杨志本等海洋出版社

[7]《甲午战争史》戚其章上海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 《大清北洋海军章程》总理海军衙门事务编

3.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岳麓书店

4. 《中国近代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

5. 《清末海军史料》张侠杨志本等海洋出版社

6. 《养兵千日——反思北洋舰队的覆灭》彭志文

7.《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余岳桐《领导文萃》

8.《北洋海军到底被谁葬送》金一南

9.《晚清军事揭秘》马骏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 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 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 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 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 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 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 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 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 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 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 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

北洋水师的成立过程介绍.doc

北洋水师的成立过程介绍 北洋水师的成立过程 1875年(光绪元年),朝仪海防大讨论,依洋务派《筹议海防折》,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即伦道尔式炮艇),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 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由于翁同龢户部减省开支导致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 1894年,当时日本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虽火力远在日舰之上,但无论航速、射速、火炮数量、弹药积累等方面皆落后

于日本海军。北洋海军因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 光绪七年(1881年)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1896年后逐渐购置舰船,大有恢复。 1909年(宣统元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 北洋水师的技术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说: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由于战前两年清财政困难,停止进口枪炮舰船,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严重不足。还有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濚指出: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简要分析

近史纲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外交方面。 首先,是关于政治原因的介绍: 从政治目的来说,洋务运动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并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再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一方面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阻碍洋务派的计划实施,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妄图完全控制中国,以经济侵略挤占中国市场,洋务工业受到钳制。再看洋务运动中的阶级局限又可以得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得其必然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法引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经济原因: 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无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持。 以军工业为例,从外部条件看,洋务运动中由洋务派封建官僚地主持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而且对外国资源、人才、技术极度依赖,导致洋务军工业难以真正发展成完整的大规模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就洋务派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旗号,但仍然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管理封闭、经营腐败。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 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个是军事原因: 其中洋务运动中最突出的国防建设即为海军建设,那么海军建设的溃败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浓厚。清末海军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自

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又无统一行动。在外国教习的主持下,海军的训练从未切实进行过。兵船主要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勇和迎送官员,缺乏严格纪律和实战能力,因此,海军的实际海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他方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清流派对李鸿章的牵制与掣肘,唯恐李鸿章挟军自大,故意在办军经费上牵制。北洋海军成军后,数年不添一炮一弹,可知海军建设面对的困局之重。恰是这几年,中国海军在建设上落后于对面的日本。 第四,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洋务派相对于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在思想文化上更为进步。但是,洋务运动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桎梏,甚至以不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维护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反映了洋务派浓厚的封建色彩。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洋务派思想的落后之处。 最后,是外交原因。 从外交主张上看,洋务派代表奕、李鸿章等主张“外须和戎”,忽略了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本性,对西方列强谋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种妥协软弱的思想。 从外交观念上看,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将走向失败。 而关于外交观念这一方面,可以参考萧一山对于李鸿章“争小节而遗大体”的评价。

北洋水师观后感

《北洋水师》观后感 在上周杨老师的中国近代史课上,看了《北洋水师》的电影。 公元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浩浩荡荡地向中国黄海进发。日军“吉野号”一马当先,令日军做梦也没料到的是,马上受到北洋水师“致远号”的猛烈炮轰,“吉也号”由于吃水很浅在躲过一擦船底而过的鱼雷后,最终还是被北洋旗舰“定远号”的炮火打了个底朝天,日军一看魂飞魄散,落荒而逃。这就是电影《北洋水师》中最为精彩的一幕。每当看到这里,我心里的自豪感不觉油然而生。我为那时的中国就拥有这种军舰而骄傲,更被这些士兵英勇抗战的精神而感动。 但是后来北洋水师屡屡遭重创,直至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没有失去作为军人的气节,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邓世昌在弹尽后,撞向敌舰,被鱼雷击中后,自沉海底。林永升最后的时候,在军舰上站立着,昂着头战死还有林泰增、杨永霖…… 看完北洋水师从清政府耗巨资开始打造到亚洲第一强,再到被东夷小国打败彻底覆灭的一切的一切。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失败了我们肯定要究其原因。 第一、清政府腐败 女人当权,把皇帝当成傀儡,自私自利,奢侈腐化,把大好河山糟蹋的支离破碎,民不聊生,饿殍满地,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还挪用买巡洋舰的军费。上奢则臣贪,大小官员为了私利,对上逢迎巴结,对下横征暴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而直接导致民风败坏,用鸦片削弱中国人体质,难道清政府是瞎子吗?难道我们的同胞都是傻子吗?也许是我们的同胞对清政府失望变绝望,而又无力改变现实通过消极堕落发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慨呢?不过自然规律让清朝到了该灭亡的时候,客观规律到头了。 第二、中日两国海洋观的差异 1、陆地为主的清政府 满清八旗兵和他们的亲家——蒙古贵族一样是骑在马背上开拓疆土的勇士,他们从小学会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驰骋,海洋对于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和神秘。恶劣的生存环境从小就铸就了他们对土地的向往和崇拜,而当他们面对比草原更为浩瀚的海洋时,就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但是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有一个名叫马汉的人提出了至今对世界仍有重要影响的“海权主义”,提出了重视海防、开发海洋资源、保护领海、建设新型海军、谋求海洋霸权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并迅速被美国、英国、日本等沿海或岛屿国家接受,近代海洋观便随之产生。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海权和海洋的重视程度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差距,五千年来,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甚至产生了对海洋的仇视,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动人”传说;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勋伟绩,康熙大帝为了对付郑氏的骚扰不是组建强大的海军,而是下了道“禁海令”,与海隔离…… 秦汉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支强大的舰队随郑和一同逝去的时候,经历了汉唐盛世后的中国真正走向了衰落(虽然中国衰落的拐点是在宋朝)。在清朝初期,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资料

本文为2010年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近现代史教研室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之一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云天禄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西安 710065 ) 【摘要】文章探讨了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筹建、构成、作用和覆灭原因。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面临被欧美日等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建成北洋舰队。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导致了舰队的覆灭。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警示作用 一.北洋舰队筹建过程 北洋舰队创建的提出: 第一,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1866年清廷批准左宗棠(后沈葆祯接任)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第二,因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第三,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沈葆祯从大局出发,清政府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北洋舰队筹建有国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旧式水师的失败以及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了大清帝国朝野上下国民的心,“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破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有识之士的主张充斥中华大地。第二,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第三,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第四,以恭庆王、李鸿章、沈葆祯等洋务派的“海防”之论的一致努力,使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第五,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被击沉,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加强北洋舰队建设。 国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发展完成,欧美列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资本主义体系日趋建成,对外扩张加速,中国面临着被殖民瓜分的窘境。第二,清王朝统治腐朽没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镇压反抗,为维持其统治,必须加强军备建设。第三,特别是面对邻国日本的侵略威胁,被视为国家的大患。 二、北洋舰队军队构成 北洋舰队军官构成。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北洋舰队中层军官内多是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而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要求士兵必须会写自已的名字,粗通文字,懂得舰艇知识。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舰队舰艇概况。187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又另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1879年11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26、甲午海战

26*甲午海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记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作战,誓死保卫旗舰,最后在敌舰猛攻下壮烈牺牲。课文通过描写他们作战时的英勇顽强,高度赞扬了他们誓死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高尚情操。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结构紧凑清晰,语言朴实简练,情节紧张激烈,能够深深吸引学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佳作。二、教学要求: 1、认识“舰、督、眺、毙、逞、牺牲”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三、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英雄们的民族精神。四、教学准备: 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五、学情分析: 由于自己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意思地培养学生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是阅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自己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网络查找了对本课有历史背景的一定了解,这样对于本课的理解一定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反侵略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用倚仗着自己的船坚炮利,用他们的洋枪洋炮无情地砸开了中国的大门上,在中国的大地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让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但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并没因此而屈服,他们奋起反抗,这中间涌现了无数的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PPT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9页,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板书:26、甲午海战二、检查预习情况: 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 PPT出示生字词,一起来复习。 同甘共苦:一起享受幸福,一起承担艰苦。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同归于尽:一同死亡或者毁灭。置之度外:把生死不放在心上。三、PPT出示邓世昌图片。 同学们谁认识这个人?简介邓世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中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吧。四、结合预习,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课文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接着介绍邓世昌率领将士们英勇作战,壮烈殉国,最后赞美了邓世昌和将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节操。 PPT展示: ①课文叙述顺序:按时间先后,交代时间、地点、起因及主要人物②课文主要内容:讲了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奋战,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板书:①遭遇日军舰队。 ②英勇奋战,誓死报国。③高尚精神,永远敬重。 2、品读领悟人物的精神。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邓世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节操? PPT展示: ①“邓世昌坚毅沉着地指挥战斗,舰首舰尾大炮轮番射击,炮弹纷纷击中日本军舰。”写出邓世昌沉着应战,面对凶狠的敌人毫不畏惧。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1.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 一大笔钱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 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所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日本陷在中国,所以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如同一个被资金套牢的投机家,不得不冒险去抢银行来求得周转,其结果不问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和日本较量。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看:那时卖国多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开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例如:汪逆精卫叛变之日,即是他全面破产之时绝大多数追随它多年的军政要员都弃它而去,汪逆身边只剩下少数死党,失意政客,还有蒋介石居心叵测地派去的双面间谍了。有汪逆精卫的下场在先,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逼迫于后,虽然蒋日秘密谈判一直断断续续,蒋介石一直不敢对日投降,只好做持久的抗争,直到日本投降。阎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战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一生坎坷,屡屡失败,然而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项功绩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著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训了。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 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

近代史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 大纲 一.海战背景 二.海战经过 三.海战结局 四.原因分析 五.总结 参考文献:《档案》20111213集,20111215集、《百度百科》甲午战争、《甲午海战战败新考》、揭秘《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谣言》、《洋务运动》、及其他论坛言论参考等。 正文 一.海战背景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难以快速发展。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不足,决定以战养战。 当时中国处于晚清时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888年建立北洋水师。但此时清朝政治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必有一战。而甲午海战又是甲午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二.海战经过 1894年9月17日10时23分北洋舰队的主力于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日本联合舰队呈

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横阵迎敌。 双方舰队距5300米时,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随后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随即,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12时53分,日旗舰松岛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丁汝昌身负重伤。日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超勇”沉没。“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日舰“比睿”、“赤城”、“西京丸”。后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邓世昌让“致远”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却被击沉。“致远”也被击沉,“济远”“广甲”临阵脱逃。“靖远”、“来远”中弹过多退出战斗。后镇远舰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点燃炸药发生大爆炸。不久,靖远、来远重新投入战斗。因日舰均受伤,于17时40分左右撤出战斗。海战结束。 三.海战结局 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未完全战败。然李鸿章保存实力,命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四.原因分析 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原因颇多,但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军备上:1890年后,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展海军、陆军,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 争。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舰龄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虽装甲上有优势,但射速慢,火力弱,航速迟缓。 当时中国并不止这一只海上舰队,而日本小国以举国之力才造出了这支船只上略好于北洋水师的舰队。在交战之前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认为即使北洋水师战败也不会如此惨败。 中国军舰虽然当时买来时称为亚洲第一舰队而且在战前装甲任上大大领先于日本(这点可以从各舰中弹数上看出,北洋水师主力舰均中弹数百发而还能不沉,日本军舰中弹大约10发左右就已重伤。而且日本多用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日制爆破弹;而北洋水师多用的是实心弹,不会爆炸,只能击穿(有一说北洋水师方面用的炮弹内填泥沙,质量非常差才打输,但其实实心弹本来就是这样并不是质量差的缘故)。其爆破弹因为国内无法自制,又不去买,导致爆破弹不足,威力不足),但是在其他方面均不足,比如上述的弹药方面。 虽然当时北洋水师内已经有人早已意识到己方装备落后的问题,但由于经费不足,一直无法更新装备。由于清政府放松了警惕,给北洋水师的经费也年年减少,北洋水师发展缓慢(清政府是为了防止北洋水师过于强大,毕竟其为李鸿章为首的汉人控制。李鸿章给予朝廷各派系的斗争方面考虑也不敢大肆建设海军。换句话说其实北洋水师有钱但是不能用,这也是当时那些官员思想上的短板,没想到会输这么惨,只顾自己的私怨而不顾国家安危)。 关于慈禧挪用军费的问题,多方资料显示并非我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据《洋务运动》一书记载,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而且已经归还。 但其实,就海军经费方面来讲,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投入的少。1861至1888年,北洋水师从筹建到成军的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均占年度财政的4%至10%。同期日本政府投入折合成白银600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只能说日本用的更好更团结。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近代海军水师材料

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不久后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由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沈葆祯接任,沈葆祯接任后一面扩大马尾船厂规模,一面加紧制造战舰、培养海军人才“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配一船之官”,经过其数年苦心经营,马尾船厂成为了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而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人才更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中坚,马尾由此成为了近代海军的发源地。 正当中国的海军建设在按部就班进行着的时候,1874年5月日本利用冲绳渔船飘流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人民发生冲突为借口,派兵3000在台湾登陆“欲就此确认琉球为日本领土”,并进而侵略台湾,清政府急派沈葆祯率“安澜”、“伏波”等舰前往台湾,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慑于清军威力,日军被迫逃离台湾。由于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中朝大国瞧不起的落后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于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 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从大局出发,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从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托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从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用于守口,另又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其后由于发现赫德所定购的军舰质量低劣,李鸿章由此转向德国订造军舰。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鉴于形势紧迫急令李鸿章从速购买铁甲舰,李鸿章派江南制造局徐建寅(科学家徐寿之子)和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在欧洲各国访问,最后选定在德国伏尔铿 (Vulkan)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为保证造舰的质量,李鸿章特派曾留学英、法的刘步蟾、魏翰、陈兆翱、郑清濂驻厂监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并派管轮学生陆麟清带领工匠领头黄带、林祥光、陈和庆等10人驻厂随同练习,期于船成学亦成。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今天我们还能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还能自由快乐的生活,这都是国家的强大给我们提供的。我们还记得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吗?我们被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国家打败了,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今天我们要时刻反思历史,为什么我们会战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去贪图享乐,逃避历史。在我看来我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尽管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改革,但是其制度仍然未变。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且当时是亚洲最强的的舰队。由于政治的腐败必然影响军队的建设,清政府统治者只顾自己想乐,随意挪用军费,导致军队建设落后,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好多枪都是假的,子弹也稀缺,还有李鸿章在军队的思想建设上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们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没有打过一场胜战。 清政府对日本可能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缺乏预见,夜郎自大,轻视小日本,战备不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和军事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走上向了工业大国,国内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于是日本就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治国策略。而我们的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中洋洋得意,对日本一点防备都没有,还是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在战争危机的时候,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消减军费,停止购买大型军舰,停止拨付机械弹药的费用。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极为不明确,还在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仍做自己的大国梦,还认为日本就是个蛮夷小国,对当时日本的发展一点都不了解。殊不知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就在这种时候爆发,我们是毫无防备,日本是有备而来的,最终导致我们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危机时刻。 当时清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李鸿章等人,他们一味的依靠外国调停,没有考虑自身实力的建设,还有在甲午战争中我们的指挥者指挥失误,避战不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是极力主张求和,李鸿章也是坚决主张和局。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最后投降,李鸿章都是一味寻求德意美调停,已达到求和的目的,还命令北洋水师避港不出,以保存实力为名,失去了制海权,错失最佳出兵时机,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曾经是亚洲最强的舰队,拿着最高的薪水,却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这都是统治者一味求全,消极抵抗,贪污腐败造成的。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再次反省甲午战争,就是要求我们在和平时代要时刻记住甲午战争的教训。时刻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居安思危,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 思考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09-3 董冰全0901180407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封建统治者们也意识到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旧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救国图存的志士。他们办学堂,兴军事,一切是办的热火朝天。可是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下,洋务运动竟然失败了,这是为什么。一切客观条件都好像已经具备,可是结果却不合人意。本文将从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依赖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字:洋务运动发展富强 正文: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以振兴中华。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可是在如此良好的资产主义社会的氛围下,洋务运动还是败得一塌糊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缺陷,导致其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

《北洋水师章程》

目录 北洋海军章程原文 北洋海军章程第一 北洋海军章程第二 北洋海军章程第三 北洋海军章程第四 北洋海军章程第五 北洋海军章程第六 北洋海军章程第七 北洋海军章程第八 北洋海军章程第九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一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二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三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四 总理海军衙门原奏 北洋海军章程 北洋海军章程第一 船制战船守船练船运舱附提标官弁 查海军战舰以铁甲为最,快船次之,蚊炮船为守口之用,鱼雷艇为辅助战守各船之用,至教练员弁、兵丁须有练船,转输饷械须有运船,侦探敌情须有信船,皆所以辅战船之用者,缺一不可。今北洋旧有及新购到者计镇远、定远铁甲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建、超勇、扬威快船七艘,镇中、镇渔、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六艘,免雷艇六艘,威远、康济、敏捷练船三艘,利运运船一艘,海军一枝,局势略具。然参稽欧洲各国水师之制,战舰尤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成军。 目前库藏支拙,固难遽议添购,而规划远久,造端不可不宏。拟俟库款稍充,再添大快船一艘,浅水快船四艘,鱼雷快船二艘,庶战舰可敷用。另添免雷艇六艘,练船一艘,运船一艘,军火船一艘,测量船一艘,信船一艘,合之原有者,共得战舰十六艘,雷艇十二艘,守船六艘,练运等船八艘,共大小四十三艘。以之防守辽渤,救援他处,庶足以壮声威而资调遣。今姑就现有之船舰,现用之人数,分战、守、练、运四项,订明船制等第,员弁、兵匠数目,俾有遵守。 战船 镇远钢面铁甲厚十四英寸机器实马力六千匹用人三百二十九员名委总兵管带设副管驾一员游击充帮带大副一员都司充驾驶大副一员以下俱守备充鱼雷大副一员枪炮大副一员炮务二副二员船械三副一员以下俱千总充舢板三副一员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甲午战争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受到沉重的打击。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 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 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光绪帝都没有。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 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使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军费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在鸦片战争后,虽然使得中国国力变得衰弱,但却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对军事上的大力投入,使得清朝军队战斗力明显变强,那么为何甲午战争仍然以中国的失败为结局呢?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如下三个。 第一、对战双方对于甲午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日本为了甲午战争的发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此日本天皇还带头对日本的军事投入进行了捐赠,而反观中国,清政府建立了北洋舰队,以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后开始缩减对于军事的拨款。 第二、对战双方的武器对比不同。日本为了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在军舰的制造以及维护上投入巨大,而中国的北洋战舰年代久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