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季节性流感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标准治疗早期和晚期应用贝利尤单抗对比观察

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标准治疗早期和晚期应用贝利尤单抗对比观察彭倩倩,杨焕丹,邱闪,陆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肾内风湿免疫科,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标准治疗早期和晚期静滴贝利尤单抗(BLM )治疗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 )的效果。
方法 22例儿童活动性LN 患儿按照BLM 治疗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12例)和晚期组(1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治疗,早期组于标准治疗0.65(0.50~1.00)个月后应用BLM 治疗,晚期组于标准治疗6(6.00~7.25)个月后应用BLM 治疗。
比较不同时点(BLM 治疗0、4、8、12、24、32 w )尿微量白蛋白、24 h 尿蛋白定量、血清学指标(Alb 、Cr 、C3、C4、IgG )、CD19 + B 细胞计数、SLEDAI -2K 活动评分及糖皮质激素用量、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治疗0、4、8、12、24、32 w 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 尿蛋白定量比较,两组治疗4、8、12、24、32 w 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 尿蛋白定量较同组治疗0 w 比较(P 均<0.05)。
与同组治疗0 w 比较,早期组治疗4 w 血清学指标Alb 、C3、C4水平升高,血Cr 、IgG 水平降低(P 均<0.05);与同组治疗0 w 比较,两组治疗4、8、12、24、32 w 的CD19 + B 细胞计数及SLEDAI -2K 评分均降低(P 均<0.05)。
同组治疗4、8、12、24、32 w 的GC 剂量与治疗0 w 比较,两组间治疗0、4、24、32 w 的GC 剂量比较,P 均<0.05。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过敏反应,肾功能均无恶化,均未继发机会感染。
结论 活动性LN 患儿早期静滴BLM 治疗可尽快达到临床缓解,可减轻蛋白尿,改善血清学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晚期静滴BLM 治疗虽不如早期应用效果,但仍可使患儿蛋白尿下降缓慢,延缓疾病进展。
北京市朝阳区某地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作者简介]赵云娜(1981-),女,河北昌黎人,本科,公共卫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社区公共卫生工作。
流行性感冒简称为流感,主要是因流感病毒引起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1]。
流感传播速度较快,极易引发流行与井喷式暴发增长,现在流感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重点流行性疾病之一。
流感一旦暴发,其疫情会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北京是我国首都人口密集,也属于我国经济政治的中心,流感一旦暴发势必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不良的后果。
监测是掌握流感特征的主要手段,也是预防控制流感的最关键措施[2]。
为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某地区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与相关的影响因素,该文选取两个流行季收集的流行性感冒数据,对相关的流行特征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意在为流感的防控及治疗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文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和2017年11月—2018年3月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录的北京市朝阳区某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相关数据。
1.2统计分析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将其中2016年11月—2017年3月和2017年11月—2018年3月两个流行季的流行性感冒病例数据导出,使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整理、分析。
2结果2.12016年11月—2017年3月,2017年11月—2018年3月两个流行季流行性感冒类型情况2016年11月—2017年3月共发现流行感冒患者147例,其中在已确诊流感分型的患者中,甲型流感占比较多为97.32%,乙型流感仅为1.79%;2017年11月—2018年3月共发现流行性感冒410例,其在已确诊流感分型的患者中,占比较多为甲型流感(54.26%);乙型流感(44.48%)。
见表1。
2.2不同年龄段发病情况该文选取的两个流行季的流行性感冒发病患者中,其中0~14岁人群占比均较高;2016年11月—2017年3月占比为82.31%;2017年11月—2018年3月占比为75.85%。
中国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的角度对中国气温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时空特征是研究气象要素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气温变化的时间特征。
根据气象数据的分析,中国的气温在过去几十年中普遍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气温的升高速度更为迅猛。
不同地区对气温变化的感知可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气温升高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农业、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我们来看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因此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以北方地区为例,由于地势高原性,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尤其是冬季气温的下降更为显著。
而南方地区则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气温变化较为温和,夏季的升温相对较为明显。
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相对平缓,受到海洋调节的影响较大。
相比之下,西部内陆地区则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冲击。
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
首先,气温变化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作物生长周期和收获时间都与气温密切相关。
气温升高会导致春季来临的时间提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情况。
同时,气候变暖还会引发更多的天气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气温变化对能源消耗也产生了影响。
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对空调、冷藏等用电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电力消耗急剧上升。
这对中国政府在能源供应和环保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最后,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气温变化可能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艾滋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艾滋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艾滋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疫情形势也备受。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艾滋病疫情加速蔓延,涉及地域不断扩大,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从年度变化趋势看,中国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疫情的严峻程度也逐年加剧。
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发病率较高,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和北部地区相对较低。
一些重点疫情省份如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的艾滋病疫情形势也十分严峻。
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时间分布特征来看,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来说,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是艾滋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冬季气候寒冷、人们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滋病疫情可能会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例如新型传播途径的出现、治疗手段的改进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产生影响。
人口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是影响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龄结构年轻化是导致艾滋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年轻人往往缺乏足够的防病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男女性别比例也是影响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一些特定职业如性工作者、流动人口等也容易受到艾滋病的影响。
传播方式、感染原因、预防措施等因素也是影响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传播方式主要是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方式。
其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而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则相对较少。
共用注射器吸毒也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
感染原因主要包括不良行为习惯、缺乏防病意识、贫困等原因。
预防措施的不到位也会导致艾滋病疫情的加剧。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刘笑;邵晓华;王涛【摘要】采用EOF法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6月-8月)降水场进行分解,得到三种主要的降水空间分布型,即“总体一致型”、“南北涝(旱)中间旱(涝)型”以及“南涝(旱)北旱(涝)型”.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功率谱对时间系数做进一步处理,分析各空间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第一、第二时间系数均未检测出突变的发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一次突变,时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之前的“南旱北涝型”转变为“南涝北旱型”;第一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二时间系数存在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主周期和2~3年左右的次周期.对季风指数和时间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第二时间系数与东亚、南海季风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揭示了季风强弱对夏季主要降水场的指示作用.【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3(011)006【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EOF;Mann-Kendall检验;功率谱【作者】刘笑;邵晓华;王涛【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1 研究背景气候变化既包括缓慢的、连续性的周期性变化,也包括快速的、不连续的突变。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显著的增暖趋势。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年(1906年-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1]。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近百年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和线性趋势与北半球大体一致[2]。
但由于受季风影响,我国气候与全球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不同之处,降水比气温有更明显的年代际变化[3]。
关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问题,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大气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4]:李红梅[5]等对近40年我国东部盛夏日降水变化做分析,发现降水特性的变化,不仅表现为线性趋势,还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郭其蕴[6]等、吕俊梅[7]等、缪启龙[8]等研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夏季风强时中国东部、华北地区多雨,长江流域少雨,而夏季风弱时情况则相反;丁一汇[9]等研究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东亚主要异常雨带有不断南移的趋势,造成了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周连童[3]等利用我国夏季降水资料分析得出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跃变;黄荣辉[10-11]等研究认为在90年代末东亚夏季气候可能又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张永领[12]等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进行诊断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7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郝立生[13]等研究发现华北降水近50年表现为减少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突变发生以来减少更加明显。
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反馈(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我国建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本文将对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反馈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二、传染病报告数据概述传染病报告数据主要包括传染病病例报告、疫情报告和监测数据。
这些数据反映了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发病趋势、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等。
以下是传染病报告数据的主要内容:1. 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治疗情况等。
2. 疫情报告:包括疫情的基本信息(如疫情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病例数、死亡数等)、疫情类型、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
3. 监测数据:包括传染病监测点的分布、监测指标、监测结果等。
三、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揭示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发病趋势、分布规律等。
2. 相关性分析:研究传染病报告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病例数与时间、地区、人群特征等因素的相关性。
3. 回归分析:建立传染病发病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预测传染病的发生趋势。
4. 模型拟合与预测:利用传染病报告数据建立模型,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趋势进行预测。
四、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反馈实例1. 疫情报告数据分析(1)某地区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分析某地区在2019年发生了一起手足口病疫情,共报告病例123例。
通过对疫情报告数据的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群体,年龄集中在3岁以下。
②病例分布广泛,涉及多个县区。
③发病时间集中在4-6月份。
④病例数与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呈正相关。
根据分析结果,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提高儿童自我防护意识。
②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③加大疫苗接种力度,降低发病率。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特点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特点中国地大物博,气候与季节变化多样。
地处东亚大陆,兼具北温带、南亚热带和边缘季风气候的特点。
本文将从大气环流、季节划分及气候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的气候与季节特点。
一、大气环流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四面环海,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共同影响。
主要有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影响。
1. 西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主导中国的气候。
在印度洋和南海的影响下,暖湿的空气从海洋上空向中国的大陆内部移动,带来了高温多雨的天气。
雨水淋漓的江南地区和云贵高原就是典型的西南季风气候区。
2. 东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成为中国的主要气候系统。
西伯利亚高压形成,使得寒冷的空气从北方流入中国,给华北和东北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同时,由于中亚低压的影响,东北季风在夏季也会给东北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
3. 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主要影响中国的华南地区。
它的形成使得华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夏季常常有台风的影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季节划分中国一般按照四季划分,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点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季节也有所差异。
1. 春季春季是气温回升、大地复苏的季节。
北方地区春季多风沙、干燥,而南方地区春季多雨水、湿润。
整个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较为宜人,适合旅游和户外活动。
2. 夏季夏季是中国最炎热的季节,气温最高。
北方地区酷暑干燥,南方地区多雨且湿热,高温多雨给湿地农田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3. 秋季秋季是中国最宜人的季节之一,气温适宜,阳光明媚。
北方地区秋季风沙较多,南方地区秋风带凉,但气候宜人。
4. 冬季冬季北方地区严寒干燥,南方地区相对温暖。
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严寒寒潮给人们的出行和生产带来影响,而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冬季气候相对温和,多雨水。
三、气候特点中国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北纬18°至53°,东经73°至135°之间,因此体现出了丰富的气候特点。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沙尘暴是一种特殊的大气环境现象,它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沙尘暴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首先,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大部分沙尘暴都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其中春季沙尘暴多发于北方地区,而冬季沙尘暴则更多地出现在西北地区。
夏季和秋季沙尘暴的频次相对较低。
此外,沙尘暴的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部分省份如内蒙古、河北、山西等沙尘暴频发地区,而南方地区几乎没有沙尘暴的发生。
其次,我国沙尘暴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干旱、风力强度和土地利用等。
我国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且缺乏大量植被覆盖,这使得地表水分蒸发快,土壤干燥。
加之一些地区的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使得土壤表面裸露,容易被风吹起,形成沙尘暴。
此外,强风也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沙尘暴发生时,风速往往超过10米每秒,能够将地表颗粒物悬浮入空中。
此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会对沙尘暴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大规模土地沙化、建筑工地、采矿区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壤裸露,增加了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
沙尘暴在形成后,往往通过大风的驱动而向远处传输。
我国的沙尘暴常常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沙漠等沙尘源地形成。
挥发性颗粒物在高空中被高风嵌尘气流卷起,形成较大的沙尘暴。
这些沙尘暴随着高空风向的变化,移动到不同的地区,有的甚至会跨越整个中国大陆,甚至波及到临近的亚洲国家。
然而,沙尘暴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其路径和范围并不固定。
研究表明,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受到季风环流和夏季风的影响,呈现出集中爆发、快速传播的特点。
而冬季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则受到高空气团的控制,主要沿北纬30-40度传输。
此外,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和范围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沙尘暴向南方和东南方向移动的频率明显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年11月第30卷第11期ChinJEpidemiol,November2009,V01.30.No.1l·1097-
·应对流感大流行·
中国大陆季节性流感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高燕方立群张勇钱全李亚品徐翠玲张烨闫磊杨华柏延臣杨红曹务春舒跃龙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大陆流感活动时空分布和季节性的流行特征及流感病毒传播规律。方法应用回顾性时空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流感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建立空间趋势面的方法,分析流感病毒在中国大陆扩散的总体空间趋势。结果中国大陆流感活动具有两种季节性流行模式。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在6—8月[儿科诊室流感样病例就诊比(ILI%)的RR=1.31,P<0.01;内科诊室ILI%的RR=1.74,P<0.01];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在12月至次年1月(儿科诊室ILI%的RR=1.45,P<0.01;内科诊室ILI%的RR=1.45,P<0.01)。中国季节性流感病毒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由南向北先后出现的趋势。结论中国南方地区6—8月是流感防控重点时段,北方地区12月至次年1月是流感防控重点时段,同时应足够重视南方地区出现抗原变异株。【关键词】流感;季节性;时空分布;传播
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seasonalinfluenzainmainlandChiilaGA0'缸乃’.朋ⅣG“.qun。zHANGYof嘱,QIANQuan,LIYa-pin,XUCui·ling.zHANGYe。YANL威,YANGHua.BAlYah.chen,yAⅣGHong,CA0Wu-chun,SHUYue—long."StateKeyLaboratoryforMolecularVirologyand
GeneticEngineering,NatiohalInstituteforViral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仇ineseCenterfor
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Beijingl00052,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CA0阮砒un,Email:caowc@nic.bmi.ac.cn.StateKeyLaboratoryofPathogen
andBiosecurity,AcademyofMilitaryMedical
ScienceInstituteofMicrobiologyandEp/dem/ology,Bebi唱
10007l,China;SHUYue.10ng,Email:yshu@vip.sina.corn.StateKeyLaboratoryforMolecular
VirologyandGeneticEngineering,NationalInstituteforViral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托nese
Centerfor砒easeControlandPreventio凡.&ijingl0005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
the
spatiotemporaldistributionandseaSOllalcharacteristics
ofinfluenzaandtoexploreitstransmissionpatterns,inthemainlandofChina.Methods
SpatiotemporalclustermethodsandspatialtrendsurfacemethodsWgl"eusedtoanalyzethe
influenzasurveillancedata.ResultsTherewereasBllllngr
DeakinthesouthfromJuneto
August
(艘_mk=1.31,P<0.01;RRmd=1.74,P<0.01)andwinterpeak
fromDecembertoJanuary
(艘m=1.45,P<O.01;RR“=1.45,P<0.01)in
thenorthernpartofthe
country,duringevery
epidemicseason.InfluenzavirusinmainlandChinaseemedtospreadfromthesouth啪tothe
northernpartsofthecountry,inaprogressingway.ConclusionInthesouthenlpartofthecountry,
itismoreimportanttotakepreventionandcontr01measurementsinfiuc,TizafromJunetoAugustbut
for也enorthernpart.thekeYperiodisfromDecembertoJanuary.Itismoreimportanttotimely
identifythevariationoftheinfluenzavirus。inthesouthempartofthecountry.【KeywordslInfluenza;Seasonality;Spatiotemporaldistribution;Transmission
流感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n1。处于北半球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09.11.ool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2008zXl000枷12,2009ZXl0004—720)作者单位:100052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燕、徐翠玲、张烨、同磊、舒跃龙);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方立群、钱全、李亚品、杨红、曹务春);北京师范大学(张勇、杨华、柏延臣)高燕、方立群、张勇同为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曹务春,Email:caowe@nic.tnni.∞.eli;舒跃龙,Ernail:yshu@rip.sina.com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或地区的流感活动就具有典型的冬季高峰乜·引。截至目前,我国流感活动季节性的研究仍仅限于对局部地区的分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流感活动的季节性随地域的不同也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对全国流感监测网络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间3个流感监测年度(2006—2009年度)的流感样病例就诊比(influenzalikelyillnessconsultationratio,
ILI%)及病毒分离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流感的
时空分布特征。万方数据资料与方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年11月第30卷第11期ChinJEpidemiol,November2009,V01.30,No.1l
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来自“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包括ILl%与流感病毒分离相关数据。全国1:100万数字地图由国家测绘科学研究院提供。本研究根据省份名称字段将流感监测数据与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地图建立空间关联,应用SaTScan软件对各省2006—2009年度的ILI%月平均数进行回顾性时空聚集性分析¨’5|,同时分别对南北方甲型H1N1亚型、甲型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的活动高峰时段及范围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时空聚类分析中最大空间窗口半径为小于总就诊人口(或采样数)的20%,ILI%、流感病毒活动高峰时空聚集性分析的最大时间窗口分别为总研究期的50%和8%,时间步长为1个月。本研究统计量为loglikelihoodratio(LLR),最终选取LLR值最大的圆柱形窗口为高发聚集区窗口,计算该地区、该时段的相对危险度(RR),并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进而确定其包括的高发地区及高发时间段。基于我国内地31个省2006—2009年3个监测年度的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监测数据,根据甲型H1N1亚型、甲型H3N2亚型、乙型/Yamagata系及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在各哨点首次被监测到的时间先后顺序,为每个哨点医院赋予每个亚型流感病毒首次出现的时间属性,依据每个哨点医院的空间位置应用二次多项式的方法建立全围各亚型流感病毒的空间扩散趋势面,并采用分层设色法显示各亚型流感病毒在我国内地空间扩散的方向及趋势(颜色由浅至深方向扩散)㈣J。结果1.我国流感监测网络:我国的流感监测采取哨点监测方式,并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别实施流感监测工作:南方地区实施全年流感监测(4月至次年3月),而北方地区除天津、甘肃、辽宁3省(市)外均实施半年监测(10月至次年3月)。全国流感监测网络至2005年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由197家哨点医院与63家网络实验室组成[91。经过一年的培训、运行、调整,至2006年各监测单位监测数据报告质量基本稳定。本研究截取2006—2007、2007—2008、2008—2009年3个流感监测年度数据进行分析。为避免数据波动,将流感监测数据按月整理分析。由于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中流感罹患率有显著差异,故将哨点医院根据监测诊室的不同分为儿科哨点与内科哨点分别进行分析。2.两地区不同诊室的ILI%比较:2006—2009年度南方地区儿科诊室ILI%平均水平为6.07%,高于该地区内科诊室ILI%同期水平(1.35%,)c2=716565,P<O.001);北方地区儿科诊室ILI%平均水平为7.61%,也高于相同地区内科诊室ILI%同期水平(1.33%,f=434774,P<O.001)。3.两地区儿科和内科ILl%时空聚集性分析:(1)南方地区儿科诊室ILI%时空聚集性分析:①ILI%高发时段为6—8月(7.23%,RR=1.3l,P<0.01)。②空间高发聚集区有2个,其中广西、湖南与湖北为一聚集区,其儿科诊室ILI%显著高于南方地区其他省(ILI%总体平均值分别为13.22%、7.22%、9.78%,RR=2.23,P<O.01);另一个聚集区为江苏,儿科诊室ILI%平均值为7.33%(RR=1.17,P<0.01)。③时空聚集区为广东与江西儿科诊室的6—8月,此阶段ILI%的平均值分别是11.14%、7.05%(RR=1.83,P<0.01)。见图1、2。(2)南方地区内科诊室ILI%时空聚集性分析:ILI%高发时段与儿科诊室一致,同样为6—8月(ILI%平均值为1.96%,RR=1.74,P<O.01);但单纯的空间高发聚集区略有不同:云南为一个高发聚集区,其内科诊室ILl%3年平均值为3.69%,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内科诊室同期水平(RR=2.85,P<0.01);第二个高发聚集区是湖北与浙江,其内科诊室ILI%3年平均值分别为2.04%、2.16%,高于除云南以外的其他南方省份内科ILI%同期水平(艘=1.8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