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的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的子穴阴谷;若肺经的虚证,可取脾经的太白穴。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就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的母穴太白。这即就是她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与流注也与季节与每日时辰的变化密切相关。《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就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就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

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就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就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就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就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就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

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

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与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与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就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与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

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就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与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与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与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就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就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0

大陵配穴就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经脉气血汇聚之处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就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就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

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与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也叫“腧穴”或“输穴”。即广泛地指穴的总称,也即穴的别名。五

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就是:

肺 -- 太渊大肠 -- 三间

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音“煮”)

心 -- 神门小肠 -- 后溪

脾 -- 太白胃 -- 陷谷

肝 -- 太冲胆 -- (足)临泣

肾 -- 太溪膀胱 -- 束骨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

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

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与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

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

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就是“俞穴”与“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

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

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

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

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

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

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

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

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

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就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

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

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就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指的就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

A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

2、阳维脉:外关。

3、阴跷脉:照海。

4、阳跷脉:申脉。

5、任脉:列缺。

6、督脉:后溪。

7、冲脉:公孙。8、带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

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五输穴歌诀

五输穴歌诀 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 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传;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合;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井: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荥: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输/原/八会穴(脉会):太渊———在腕掌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经: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合: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井:商阳—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荥:二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前,桡侧凹陷处 输: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 2 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原: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经: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合: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井: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荥: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输:陷谷—在足背,当第 2、3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原: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经: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合: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五输穴与天干地支

五输穴与天干地支 子午流注针法包括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五输穴等内容,可概括为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与天千地支配合脏腑时辰两大部分。 (一)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 《灵枢,本输》提出了五输穴的部位,并指出"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配合关系。《难经·六十四难》又作了全面补充。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五输穴的临床运用,如《千金要方》提出10要穴,其中8个是五输穴。《玉龙歌》120穴中,五输入就有33个。宋代马丹阳所撰的《十二穴治杂病歌》五输穴就占了8个。现代临床也证明五输穴是最常用的穴位。这些都足以说明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价值和在针灸治疗中的地位 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与大渊,经渠尺泽肺相联。 商阳二三毛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联。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大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二)天干地支 1.天干天千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是10个,故又称十天千。它们在子午流注针法中有两个意义。 (1)代表时间,天干与地支相配可代表年月日时,天干在与地支配合上,都是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并且是按干支顺序依次排列,如甲子年,乙丑年……甲子月、乙丑月……甲子日、乙丑日……甲子时,乙丑时……,其前面(或上面)甲乙……都是天干。 (2)配合脏腑经脉,十天干配合十二脏腑十二经经脉是甲配胆及胆经;乙配肝及肝经,丙配小肠、三焦及小肠经、三焦经;丁配心、心包及心经、心包经;戊配胃及胃经;己配脾及脾经;庚配大肠及大肠经;辛配肺及肺经;壬配膀恍及膀恍经;癸配肾及肾经。天干配脏腑是"纳干法"的基础之一。由于三焦为阳气之父,心包乃阴血之母,故亦有人将三焦与壬相配,包络与癸相配,如《针灸大成》说"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分,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恍癸肾藏, 三焦也向丙中寄,包络从阴丁火旁。 2地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12个,故又称十二地支。它们在子午流洼针法中也有两个意义。 (1)代表时间,地支与天千相配可代表年月日时,但干支相配时都是地支在后(或在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前面一个字,即甲乙丙丁是天干,在上,后面一个字,即子丑寅卯是地支,在下。地支还可以单独与十二个月或十二个时辰相配。 十二地支配十二月表

五输穴的作用

五输穴的作用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一、井穴治疗与肝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井主心下满 “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于肝,肝主疏泻。 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可见心下满闷;阳井属金,内 应于肺,金可制木,肺可调气,故阳井有抑木调气之 功。故肝气郁结于心下满闷、胁肋胀满、急躁易怒、 头胀头痛等可取井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涌泉:《素问·缪刺论》治无故 善怒,气上贲门。少冲:《备急千金药方》治太息烦 满,少气悲惊。商阳:《铜人》治胸中气满。 2、治疗风证 井穴在阴属木,内应于肝,肝主风;在阳经属金, 内应于肺,肺主皮毛。故内风、外风之疾如惊风抽搐、 癫痫等均可取井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大敦:《甲已经》治小儿痫瘈。少商: 《针灸滋生经》治咽喉肿塞,谷粒不下;《杂病穴法歌》 治小儿惊风;关冲:《针灸大成》治喉痹舌卷。 3.治疗出血证 肝藏血,若功能失职可见出血证。

文献记载如:厉兑:《甲已经》主鼻衄。大敦:《针灸大成》主妇人血崩不止。 4.治疗急性热病高烧、中暑、肝风内动之惊厥、神志病(昏迷、癫狂),有泻热开窍、镇惊宁神的作用。 但也有用于治疗虚证的情况,如隐白治疗脾虚崩漏(灸法),涌泉治疗肾阴不足的咽干喉燥、声音嘶哑。 癫痫:双商阳、关冲、少泽、少冲井穴点刺放血,能调整阴 阳,激发经气,醒脑开窍,以平息抽搐,可达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风急性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 用,可明显改善缺血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降低脑水肿,保护脑 细胞,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 脑梗塞后头痛:取健侧肢体井穴少泽,关冲,商阳,至阴, 足窍阴,厉兑,点刺放血。 二.荥穴治疗与心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荥主身热 “荥主身热”,阴荥属火,内应于心,心属火,火为热之甚,故凡心或热病均可取荥穴治之。阳荥属水,水可以制火,故阳荥亦可用于火热之病。“身热”一方面是指心火亢盛,另一方面也包括其他脏腑、经脉的多种热症(包括阴虚火旺之证)在内。 诸如:热伤神明引起的心悸、心烦、狂躁不安;热伤肺卫导致的发热、咽喉肿痛;肝火上炎引起的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热伤津液导致的口干舌燥、干咳无痰、尿少、便秘;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便黄赤、

五输穴表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五输穴表 精品

精品

五输穴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联。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求。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郄穴穴歌:郄穴孔隙义,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寻,心包郄门觅,三焦会宗居,胆经外丘必,肝经中都立,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 俞穴:胸三肺俞劂阴四,心五肝九胆十临,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行。 募穴: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穴石门。 原穴: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戍胃冲阳气可通,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同,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络穴: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鸠尾,公孙脾络大包同。 八会穴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精品

五输穴巧记(特选参考)

针灸学考试辅导:如何巧记针灸五输穴 注:1,【】代表十二经脉。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1)【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2)【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3)【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土】都,李太白,商孔丘,隐山林。 4)隐【土】都,李太白,商孔丘,阴山陵。(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5)【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6)【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 7)【膀】至通,束昆委。(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8)【水】涌泉,然太稀,留阴谷。 8)【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9)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10)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11)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12)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 12)拿大敦,行山间,【肝】冲封,曲泉边。(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论五输穴的主治主特点与临床发挥

论五输穴的主治主特点与临床发挥 摘要: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由于五输穴的主治规律较明显、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治疗范围广,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关键词:五输穴;主治特点;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相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而各经五输穴的名称和位置则在《灵枢·本输》才得到具体阐述。五输穴的分布是根据标本根结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单向、向心排列。 五输穴的诊治方法是通过先选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系列程序,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1]。 1 主治特点五输穴的临床运用最早记载见于《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高度精辟地概括了五输穴中每个穴位不同的主治特点。 五输穴在单独使用时,每个穴的作用侧重点不同,即具有特异性。如井穴具有宣通阴阳、促进行气化血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某经的气血壅盛或闭阻。荥穴可清热、养阴。所谓“荥主身热”指治疗伤寒、热病但不出汗的身热以及阴虚所致的潮热。输穴可益气化湿。所谓“俞主体重节痛”指治疗经气不足,湿邪留滞引起的倦怠、肿满、咳喘、肢体关节疼痛的一类证候。经穴温经通络,疏风散寒,用于因风寒客于经脉引起的身寒、经血不通、诸节作痛。合穴调理脏腑,补益经气,用治逆气、胀满、泄泻等[2]。 而现代则明确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按其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如杨甲三主编的《针灸学》中,认为井穴具有疏肝熄风、理气解郁的作用;荥穴可清心安神、泄热凉血;输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经穴有宣肺解表、止咳降气的作用;而取合穴以补肾育阴等[3]。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五脏归属五行,“五行互藏”即是“五脏互藏”,意思是五脏中的每一脏又蕴含着五脏。由于五输穴也可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因而五输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也可根据各自的五行属性用于治疗所属脏腑的五脏病证。 五输穴位于不同的经脉上,为什么却有相似的主治作用?翻阅各类文献资料,其中较合理的解释是,阴阳各经的五输穴分布于四肢末端的部位相似,经脉

如何巧记针灸五输穴

如何巧记针灸五输穴 注:1,【】代表十二经脉。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1)【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 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2)【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 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3)【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 -------------------------------------------------------------------- 4)隐【土】都,李太白,商孔丘,隐山林。 4)隐【土】都,李太白,商孔丘,阴山陵。(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 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5)【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 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6)【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 7)【防】止痛,速捆胃。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 5 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 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 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 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 系。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他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的阴谷穴, 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的子穴阴谷;若肺经的虚证,可取脾经的太白穴。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的母穴太白。这即是他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变化密切相关。《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

五输穴表

五输穴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联。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求。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郄穴穴歌:郄穴孔隙义,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寻,心包郄门觅,三焦会宗居,胆经外丘必,肝经中都立,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 俞穴:胸三肺俞劂阴四,心五肝九胆十临,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行。 募穴: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穴石门。 原穴: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戍胃冲阳气可通,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同,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络穴: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鸠尾,公孙脾络大包同。 八会穴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子母补补泻取穴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 石焱 摘要:针对五输穴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系统。提出了五输、络脉为同一循行体系的论点,由此设想建立一个在十二经循行以外的,相对独立的经络循行系统,即“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其意义在于为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提供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称五输穴。按《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的描述,古人把经气在五输穴中的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即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流注。不论阴经、阳经,经气在五输穴中的走向都呈现出由浅而深、由微而盛的单向性、向心性特点。 而《灵枢·经脉》论述十二经脉的走向有顺有逆,有离心有向心,即《灵枢·逆顺肥瘦》所言“脉行之逆顺”。具体走向及循环路径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依次首尾相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如此,五输穴中经气起于井止于合的流注方向与十二经脉中手三阴、足三阳的循行方向刚好相反。五输穴经气流注与十二经脉气流注是否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1 关于五输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研究概况 历来关于五输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从所运行物质的内涵分析,认为两者运行着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气。如李瑞等认为十二经的循环主要指的是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而五输穴的流注则是先天元气与水谷之气组成的经气;唐卫华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五输穴理论用以说明随卫气运行的气血(主要是血)的运行方式;此外.赵艳鸿等和李瑞等皆认为五输穴中流注的是原气; (2)从五输穴的继行系统分析,认为在十二经循环系统之外,存在着其他的气血循环子系统。如杨开弘认为五输穴系统就是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周建伟和劳卫国等则持“五输-经别循行系统”论。 2 对于五输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新见解 在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及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五输穴中运行的不是卫气、原气抑或是其他的物质,而是同十二经脉一样,运行的是经气;经气在五输穴中的流注方向虽与十二正经中相反,但并不冲突,经络之中并非只有单一固定的循行,经气在经络中的流注有如汽车在马路上行驶,同道双向,并行不悖。五输穴的继行系统为络脉,形成“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 1)五输穴流注系统的客观存在性 经脉及经气的向心性循行始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在《内经》中此说论述较少,也不够完善,在后世的《甲乙经》中虽有所继承,

五输穴定位!!!

手太阴肺经 井: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荥: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输/原/八会穴(脉会):太渊—在腕掌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经: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合: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手阳明大肠经 井:商阳—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荥:二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前,桡侧凹陷处 输: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 2 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经: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合: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 井: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荥: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输:陷谷—在足背,当第 2、3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经: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合: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太阴脾经穴 井: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荥: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输/原: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经: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合: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手少阴心经穴 井:少冲—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 寸 荥:少府—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输/原: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经:灵道—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5 寸。 合:少海—屈肘举臂,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五输穴应用详解

五输穴应用 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一、针灸口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得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得子穴阴谷;若肺经得虚证,可取脾经得太白穴。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就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得母穴太白。这即就是她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得重要内容,经脉得气血运行与流注也与季节与每日时辰得变化密切相关。《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就是根据手足三阴经得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得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得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就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得时间而选用不同得五输穴。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得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得部位。 原穴得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得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

五输穴—针灸八十穴位主治速记法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 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注:1 ,【】代表十二经脉。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 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 【金】少商,买鱼焉经此水河。 【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一一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2) 【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一一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3) 【胃】痛离内庭,仙姑解席住山里。 【胃】痛厉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 (胃一一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 4) 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林泉。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陵泉。 (脾一一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5) 【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6) 【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一一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7) 【光】止痛,速捆胃。【胱】至通,束昆委。(膀胱一一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8) 【水】涌泉,然太稀,溜阴谷。 【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一一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9) 【包】中冲劳宫,大林使人去扯。 【包】中冲劳宫,大陵使人曲泽。 (心包一一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10) 【三焦】关夜门,家中住,支天井。 【三焦】关液门,家中渚,支天井。 (三焦一一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11) 【胆】足敲晕,吓临泣,唬阳陵。 【胆】足窍阴,侠临泣,辅阳陵。 (胆一一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12) 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拿大敦,行山间, 【肝】冲封,曲泉边。(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手太阴肺经 三、 足阳明胃经 12、 地仓:三口流 13、 下关:耳疾面口病 14、 头维:头目病 15、 天枢:肠胃妇科 16、 梁丘:胃膝下乳 17、 犊鼻:膝屈下 18、 足三里:胃下神志外科虚 19、 条口:下转肩脘 20、 丰隆:头晕,狂饮下腹 21、 内庭:五官热,肠胃足 四、 足太阴脾经 22、 公孙:脾胃冲神志 23、 三阴交:脾胃妇科泌尿系,心悸失眠下阴虚 24、 地机:脾胃妇科水湿病 25、 阴陵泉:脾不运化水膝 26、 血海:妇科、血热性皮肤病 五、 手小阴心经 1、 尺泽:肺系肘急证 2、 孔最:肺肘 3、 列缺:肺系头项病 4、 鱼际:肺疳积 5、 少商:肺昏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6、 商阳:热迷五官 7、 合谷:外感妇科,头面五官 8 手三里:手上腹齿 9、 曲池:手上高热,肠胃五官,癫狂皮外 10、 肩遇:肩上瘾疹 11、 迎香:口鼻胆道蛔虫

五输穴

五输穴 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气出、溜、注、经、入之处的名为井、荥、输、经、合的五类特定穴。 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腧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出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难经》详论五输穴,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难经》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七十四难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可根据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厉兑井金)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隐白井木)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至阴井金)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遗;(涌泉井木)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 关冲腋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找[1];(关冲井金)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窍阴井金)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大敦井木)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五输穴为针灸临床既广泛又特效之穴道,此固为针灸医师所熟悉并乐用,但有关之系统性专门著作及全面之经验论述,却不多见。在此特就我个人综合时间关、空间关、象数关、同气相求等观念与理论,并融入古法经验,在临床应用验证后之心得及体会,对五输穴之应用经验作一提要说明,希望能有助于针灸医师之临床及中医之发扬。 一、肺经 1. 尺泽(合水穴)(LU.5) 本穴是肺经合水穴,为常用要穴。此穴「合主逆气而泄」, 理气作用甚好, 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气喘、咳嗽等疗效颇佳。本穴为金之水穴, 能肺肾双治, 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临床治疗胸口苦闷,呼吸困难,气喘、发热等症与并发的肺、支气管、心脏等病效验显著。治哮喘针感麻到手掌,疗效尤佳。亦为治疗扁桃腺炎常用之卓效要穴。 本穴自古即为刺血要穴及常用穴。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 痹痛 ( 五十肩 ) ,气喘皆极有疗效。善于治上焦之病,如实证性的眼病鼻病等,以及其他由血压亢进而发生的各种病变等均常取用。余治一例口腔癌在此处及太阳穴放血数次而愈。临床经验以尺泽治疗胸闷、呼吸困难、气喘,病例甚多效果极佳,治疗心脏病变,肩周痛及不举亦有极大功效。当狭心症发作之时,在尺泽泻血,去除肺中之瘀血,可以使其缓和舒适。心痛以三棱针刺尺泽出血甚效,这是因为尺泽泻血能泻除上焦瘀血及郁热。本穴刺 血治急性胃炎之吐泻,腹痛亦甚效。古人常配委中治霍乱:急性吐泻:。刺血 还能治狂躁型精神病、降血压。在此刺血还可治阳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

古代文献,诸如《甲乙经》、《肘后歌》、《玉龙歌》都记载本穴能治手臂拘 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水穴为子穴,泻金当泻本穴,使其不能克木,木不受克,则筋紧可松而挛急可舒, 治运动系统病甚效。《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也说肺为肝之主。尺泽穴在大筋旁,根据《灵枢〃官针篇》及《素问〃刺齐论》,所言,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治疗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如能配合时辰则疗效更为显著。又手三阴之经筋都结于肘窝,此外肝经之一条支脉从肝脏横过膈膜,注于肺,肝肺接经相连,肝主筋与半身不遂关系密切。 我用此穴治疗五十肩:肩关节周围炎:极为有效,以本穴采取呼吸补泻法,不论病情如何严重,皆能有相当进展,轻者往往一次即愈,在多处演讲时示范皆曾使病人一次即抬至平常高度。此外本穴透痛点可治网球肘。 尺泽为肺之子水穴, 本穴可治肺经一切实症。善于清火, 能治肺之火 ( 发 炎 ) 病,治疗扁桃腺炎、肺炎、咽喉炎皆有效。还能治鼻衄、牙痛、痿症、荨麻疹等。肺主开,膀胱经亦主开,皮肤病变由外在引起者最常表现于此两经,治疗亦以此两经为主。有内在原因者则常基于「诸疮痛痒皆属于心」,加入心胆经之穴位尤佳。 本穴配合肾经的复溜穴并用,为五输穴运用同气相求之相通法。尺泽为金(肺)经水穴,复溜为水(肾)经金穴,如此两穴各具金水之性,两行相关相生,互用之则增强其相生作用。针之能使金水之气更强,合用则能达金水相通之效, 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病,极具疗效。个人即常以此组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 肺(金)经为水之母,金水相通。尺泽穴亦能补肾治肾虚症、遗尿、尿意频数( 配肾关 ) 、癃闭、闪腰岔气(配复溜穴并用效果更佳 ) , 半身不遂,咳嗽 ( 配水金 ) 等病。

五输穴歌诀

肺经少商鱼际先,太渊经渠尺泽牵。大肠商阳和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见。胃经厉兑内庭闲,陷谷解溪三里连。脾经隐白大都坚,太白商丘阴陵建。心经少冲少府前,神门灵道少海联。小肠少泽前谷尖,后溪阳谷小海迁。膀胱至阴通谷便,束骨昆仑委中点。肾经涌泉然谷浅,太溪复溜阴谷陷。心包中冲劳宫殿,大陵间使曲泽恋。三焦关冲液门面,中渚支沟天井现。胆经窍阴侠溪边,临泣阳辅阳陵辨。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曲泉遣。 郄穴歌诀: 郄犹孔隙义,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肺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是中都;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原穴歌诀: 肺原太渊大合谷,心原神门小腕骨。脾原太白胃冲阳,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肾原太溪膀京骨。 募穴歌诀: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肽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任脉鸠尾督长强,脾经大包总络长。 原络穴配合歌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 八会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歌诀】 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

五腧穴穴歌

五腧穴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厉兑井金)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隐白井木)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至阴井金)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遗;(涌泉井木)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关冲井金)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窍阴井金)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大敦井木) 十二原穴歌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 心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是太渊同 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包大陵。 十五络穴歌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 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背腧穴穴歌 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 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灵。 募穴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决。

八脉交会穴配伍主治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 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 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阳维郄阳交,阴维筑宾居。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毕。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 心郄阴郄小养老,肝郄中都胆外丘。 心包郄门焦会宗,胱金门肾水泉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