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的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doc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

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 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乐节内若能再细分,则可以划分出乐汇。乐汇是由两个以上的乐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6027674.html,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作者:刘懿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 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主讲教师:何家国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 64学时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110104003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09级本科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 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8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 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 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曲式:学生都学习过文章的分段方法,同样道理,音乐也是可以被分为一段一段的,文章中有一段,一句,半句,个别字,一首乐曲也是可以逐层细分结构的,只不过要用到一些曲式原则,并且掌握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乐曲结构的曲式分析。当然,曲式学的内容也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扩充我们的知识,做深一层的曲式学研究。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用乐曲自身的主要调性来完全终止既为收拢性结构,反之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为开放性结构。收拢性结构乐曲具有稳定,结束感较强特点,常常是这一结构单位的结束。而开放性结构则多为作曲家构思需要,为了求得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结构中间的衔接与融合。 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成为基本部分,而在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过渡、补充、结尾等段落成为曲式的从属部分。两者具有相对性,有时从属部分也具有独立性,也起到表现音乐的作用。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尾声部分。

西方式插花的创作特点分析

摘要:由于西方具有较为渊源的插花历史,因此,西方式的插花在外形上以几何图形为主,具有丰富的花艺色彩,较适用于将其摆放至建筑物大厅以及客厅内,呈现出相对热情的气氛及特点。本文着重分析了西方式插花在创作中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西方式;插花;创作;特点;分析 针对插花艺术而言,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孕育土壤,进而有东方捕花、西方插花的形式存活在艺术中,其艺术类型存在着不同风格以及特色。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中,科技、交通、信息逐渐趋于便捷式发展,其插花的艺术渐渐冲破了时空及地域的界限。其美学思想也在逐渐转变,插花艺术在形式上也在相互渗透着发展。 1对花材的要求 1.1骨架花 它包括长条型花序、长条型枝条以及叶片等花材,例如,金鱼草、一叶兰以及银芽柳等。通常作花型骨架,以此构成插花作品轴线的主体。此外,还可选用玫瑰和康乃馨等茎长、单朵、团状花作为主轴或骨架。 1.2焦点花 花型焦点主要位于该图形的重心位置,通常选择较大、单朵、团状花或是具有特殊形状的花朵。例如,康乃馨、百合等,由于将其插入至重心的位置而引人注目,因此,达到了焦点花的花材要求。 1.3填充花 花朵在图形的轮廓或范围内,不仅需要焦点花作为中心,还需其它花材去填补该花型的空间,令整个花型具有丰满感与层次感,进而将其和谐融在一起,通常情况下,选择较细小的形体,丛状、羽状花填充,例如,满天星、情人草以及勿忘我等花种。 2对花器、花枝长度的要求 西方插花选用的花器比东方随意,通常选择浅颜色浅盘、高脚杯。其花型将花器完全遮盖住,因此,不需考虑花型、花器结合的比例,仅需根据摆放位置、场所就可决定花型的大小。 3对外型轮廓的要求 3.1清晰 西方插花多数是几何外形,且轮廓都由外围顶点的连线所构成,在轮廓上包含花材形状、整体图形等。在垂直线、水平线上插花时,要选择相对挺直花梗的花材;在弧线上插花时,应选择弯曲花梗的花材,若用挺直的花材,则会破坏其外型轮廓的美感。由于外形轮廓主要是靠最外围顶点的连线而构成,顶点连线所形成的形状为插花作品最终花型。例如,三角形或是弯月形及其“s”形,若轮廓不够清晰,则很难看出其形状。故在插花的时候,其花枝长度不能破坏其轮廓边界线,将其视为花型统一的轮廓点。 3.2立体感 花朵的图形在构建上具有空间感,例如,三角形或弯月形,在正面、侧面观其空间轮廓皆呈三角形,但在空间结构上实际是锥体,花朵依次排列在其边缘,且具有不同层次的空间。运用透视、投影正面观看,仅是三角形或是弯月形,直接影响着插花作品的质量。插花师在首学时应先从平面开始,若是成熟插花师,则利用花朵大小或花枝长度及其色彩差异,令花型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感、层次感。 4具有明显的焦点特点 花型的结构在于重心,能够稳定其花型的图形,将其轴线立点作为插花的主要结构位置,进而将花材密集在该处,部分特形花材、较大形状花朵插在一处,便成为整个花型被关注的焦点。将焦点作为中心,明确花朵在插花艺术中的方向,结合离心规律转移至四周。上部花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6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6 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 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1.第三章多声部音乐调性的识别与和声分析 本章考试内容是分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 包括:调性的识别、转调、离调、换调,副属和弦等内容。 声与作品分析基本要求 一、和声分析的次序 (一)分析全曲基本调式调性布局 (二)分析段落和声结构 (三)分析乐句和声结构 (四)分析转调与离调和声 二、和声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和声终止式 1.半终止 2.完全终止 (二)关注和声低音 和声的原位与转位 2.第四章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 (1)音乐材料陈述主要是:稳定性陈述与非稳定性陈述两种类型 (2)音乐的材料展开手段主要是: 1)变奏,织体变化、和声变化、旋律变奏、调式调性、速度、配器等。 2)延展,重复、模进、分裂、紧缩、扩大等。 3.第五章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音乐分析中曲式构成有两种原则

原则一: 原则二: (1)并列原则 (1)呼应原则 (2)再现原则 (2)三部性原则 (3)变奏原则 (3)起承转合原则 (4)回旋原则 (4)变奏原则 (5)奏鸣原则 (5)回旋原则本讲课主要采用第二种原则 4.第六章规范化曲式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本学期讲课至第六章第三节为止。 第一节一部曲式(一段式) 一、一部曲式定义 二、乐段分类 (乐段内部结构) (一) 单乐段 1. 一句类乐段 2. 二句类乐段 3. 三句类乐段 4. 四句类乐段 5. 五句类乐段 (二) 展开型乐段 (三) 平行复乐段 三、一部曲式的和声 (一) 和声结构的开放性 (二) 和声结构的收拢性 四、一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五、一部曲式的应用 提示:重点掌握复乐段 第二节单二部曲式(二段式) 一、定义:两个内容不同或相近的乐段,建立在对比与统一基础上,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 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 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 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 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 ⑵ 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 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

料1(7~8)。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三、综上所述,这首作品使用了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为结构,带有提示速度、伴奏音型等方面的引子和总结全曲的尾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句的展开比较激烈,所以在中句之后出现了6小节起着材料转化和情绪过渡的连接,使得第二段内部的衔接极为自然。

曲式与作品分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1、《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分析角度,将侧重在“作曲技术理论范畴”。而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各学科中,本教程又更集中于“音乐结构技术理论”。所以该课虽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和声、复调或配器技术,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学识,以便将有关内容作为音乐语言要素进行综合观察,并根据其在具体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出重点分析。 2、曲式学虽然对历史上的音乐结构法则进行过系统化的规范,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模式。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利用和发挥各音乐要素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没有绝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我们只能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3、音乐分析应从宏观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节。音乐语言要素中(在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曲式是支撑骨骼,调性布局和和声功能布局是宏观环节,其他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多属于微观分析。宏观和微观是互为表里的综合体。分析与综合相辅而成。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 包括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演化、对比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3、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 包括乐段及其扩展形式、模进结构、连句结构、自由结构等一系列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形式。 4、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主要学习规范化曲式,以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套曲原则)为基础,重点讲述曲式结构的类型。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第一节关于旋律(M) 1、定义: 旋律是指音乐的一切横向音高关系,是由音程的大小和音程的方向两种属性构成。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2、旋律分析的内容 ⑴旋律的外型

钢琴演奏的八个技巧难点

钢琴演奏的八个技巧难点 钢琴演奏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技巧是不可能更有富裕的去表达音乐.看到有好多人初学琴或者技巧根本没有过关的时候却在一味的讨论更好的去表达音乐,感觉有点没太大必要. 钢琴技巧非常多,这八个常用的技巧,也是提高演奏技巧的关键。 一、音阶 音阶24个大小调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别看简单但是要弹好非要下很长时间的努力苦练才可以.不难看出很多大型奏鸣曲乐曲协奏曲都有很多地方有音阶.如果24个大小调音阶弹的非常好这根本就不是难事了.弹音阶要注意的是让所有音出来的声音都要一样.不能有轻有重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控制能力.如果弹音阶的时候还有的重有的轻.控制不好力度,那以后怎么能演奏出满意的音色呢? 二、琶音 包括24个大小调琶音跟属7减7琶音.这个是建立在音阶之上的东西.主要练习手指之间的扩张和伸缩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练习.钢琴曲中琶音部分占很大一部分.各式各样的琶音都会出现.但都是24个大小调属减7琶音的变形模式.所以弹好基本琶音是非常有用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八度 8度的演奏技巧我个人感觉有两种.第1个只用手腕技巧.第2个用手臂和手腕一起来完成.如果弹篇幅很长的8度片段比如李斯特匈6这就需要手腕技巧.手腕要非常灵活.如果弹钟最后结尾那一小部分8度就需要手臂的力量.这样才能弹出非常气势辉煌的效果.再比如李斯特英雄练习曲快结尾部分的两只手一样的8度片段这也需要手腕和手臂的配合使用.要不光用一个很难弹出FF 的力度跟很好的跳跃。 四、轮指 常用的轮指有3个指有4个指的.弹的要非常清楚非常好的颗粒性不能有任何模糊,混的成分在里面.比如740第735.李斯特的塔兰台拉,梅菲斯托,侏儒舞。 五、和弦 这个技术难点一直让很多人头疼.不过我感觉比较容易.主要还是练习方法问题.不管是几个音的和弦弹下去都要整齐.不能有前有后.P的和弦演奏要非常轻巧干净利索.F的和弦要有种金属般的声音.弹下去的音就要沉下去.不能弹下去的和弦给人一种发飘的感觉。 六、大跳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郑少荣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学院音乐系143教育一班 42号 摘要: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 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本文主要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贝多芬的情感历程阐述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风格;古典主义时期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的产物,社会因素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音乐创作富有鲜明个性及时代特征。 一、早期创作特征(1792―1802年) 贝多芬179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波恩,在这里,他师从聂费,也是这一时期对他帮助和支持最大的人。当时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此时的思想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的新观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也逐渐形成。1972年,他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 这一时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形象,显示出旺盛的写作欲望及生科的独创性,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他的创作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生气勃勃的气势。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他的耳聋病症带来无法形容的痛苦,但最终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Op.13)、月光(Op.27,No.2)、暴风雨(Op.31,No.2)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等。 二、中期创作特征(1803―1814年) 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197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他与被压迫的人民有着强烈的共鸣,这种先进的思想也是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所讴歌的“伟大的人”意味着一个新兴阶层和力量的呐喊,标题为《英雄》。作品中所蕴含的力量和热情,如同他那强烈的个人奋斗意识一样,其震撼力像法国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那样猛烈而动荡。这样的风格也是种贯穿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中,他也是第一个把时代与社会背景用音符记录在音乐创作中的作曲家。 《第三交响曲》(Op.55,1803―1804)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的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第21首“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还有为戏剧、歌剧或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科里奥兰》、《埃格蒙特》、《莱奥诺拉》及《普罗米修斯》,歌剧《费德里奥》等,这时期贝多芬以大量的创作显示出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分析 口向少华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一巴托尔第(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__1847)是浪漫主义早期德国着名作曲家,指挥家.他一生从事音 乐创作,虽然年仅38岁去世,但他留下的作品数量之多,创作体裁之广 泛让人惊叹.作为浪漫主义早期重要作曲家,门德尔松为戏剧《仲夏夜之 梦》配乐.首创音乐会序曲体裁,丰富了交响乐队演奏的内容,更为重要 的是,这种体裁无疑对十九世纪中叶李斯特创造的单乐章交响诗有着直 接的影响和启示.同时门德尔松创作的49首钢琴小品《无词歌》,在他的 整个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无词歌”,即没有歌词的歌曲.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歌唱性和抒 情性.每首作品配以单一化音型的伴奏,是一种声乐化的钢琴作品.《无 词歌》的创作手法新颖精炼,表达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高度的艺术 性,是典型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表现浪漫主义思想的佳作.《葬礼进行曲》是 《无词歌》中的第27首,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特点及音乐的 发展手法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一 ,作品的音乐分析 ((葬礼进行曲》(以下简称”葬礼”)于1841--1842年间创作.乐曲 为再现单三段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如下),前有引子,中有连接,后有 尾声,拍,弱起小节开始.整个乐曲充满了深沉,严肃的气氛. 曲结构图: 再现段曲式 BA 广—连接 8(4+4)4 首先乐曲从四小节引子开始,三连音加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仿 佛是送葬队伍沉重的步伐在艰难的前行,开始就奠定了乐曲悲痛的基涮, 4l/音乐教育与包f4#/20113 4 F== 一 子:引4e e小调的色彩更是添加了儿分暗淡.引子主要由主属和声材料构成.根 据力度,音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各两小节的两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在 主调主和弦上,引入并肯定调性,第二部分力度由原来的f上升到仃,加 入属和声的色彩,好像送葬队伍的步伐由远至近,越来越清晰……,最 后在e小调属和声上结束,为呈示段的进入在情绪,和声上做好了准备. A部分(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各为四小节,为典型的属主呼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2009 412010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英文名称: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学分:4 总学时:36/学期*2 = 72 课程开设院(系):音乐系 适用专业:音乐学本科专业 前期课程:《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 一、说明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用性、技能型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对各类音乐作品不同结构形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技能课有着指导意义。 本课程以曲式结构类型的教授为基础,同时注重对作品的构成材料和内在联系等微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个层面。 (二)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必要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各种结构类型与表现因素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并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有初步通过听辩音响判断作品曲式结构的能力。通过对一些定型化的、较为规范的曲式结构模式和曲式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整体框架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整体构思,同时极大提高学生运用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1、本课程以辨证唯物论观点,依据中外音乐创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曲式体系,对典范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作业,进行课堂辅导与集体讨论。 3、力求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提问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曲式及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3、音乐作品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一段曲式(14学时) §1、一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 §3、一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4、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第三章二段曲式(单二部曲式)(16学时) §1、二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二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1)、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带再现二段式作品分析 (2)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不带再现二段式的作品分析 §3、二段曲式与复乐段的区别等 §4、双重二段曲式 复习(2学时) 第四章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12学时) §1、三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三段曲式的结构与类型 引申性中段及其作品分析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根本的特征是,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而音乐艺术需要音乐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纽带。所以说,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何种音乐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音乐的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表演具有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化机制。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所指出的:“演奏家的任务是什么?他处在作曲 家和听众之间,把活的因素传给写在谱表上干巴巴的音符,把它们的生活脉动恢复起来。”表演的活化机 制一方面体现在使符号形式转化为活生生的声音动态,使欣赏者感受到具体可感的听觉意象;另一方面表现在优秀的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演奏家们不断地传播(也依靠录音手段),才使之得到保存、并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就是作品的演奏史,每一次演奏的再创造都是音乐作品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部分。反之,有些杰作被演奏家忽略而渐渐失去影响成了保存于博物馆的档案,在演奏家的挖掘整理后,才得以复活。美国

小提琴家考夫曼使维瓦尔第的8首遗失的协奏曲在 音乐会上重放光芒,李赫特救活了舒伯特的一些被遗忘的优美的奏鸣曲就是证明。 诚然,音乐表演是一门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艺术,表演者需经过多年的演奏或演唱训练才有可能表现好音乐,就音乐的演奏讲,能否对乐曲注以生命,往往是演奏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钢琴艺术中慢乐章的演奏是很见功力的,它既需要理智又需要诗人善感的气质,才能将每个乐句的表现与和声的色彩恰如其分表现出来。钢琴家鲁道夫·费尔古斯尼曾在一次访谈中 说过:“我尽量避免使用技巧(technique)这个次,因为我给这个词的定义不同于大多数音乐家对它的理解。技巧通常被视为弹奏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样,人们也常常认为它与乐曲如李斯特的练习曲、肖邦的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有关联。但我认为:在弹奏莫扎特某乐段节奏缓慢的乐曲中某个柔和的音符时,你所需要的技巧并不少于弹奏李斯特狂想曲中某个急风骤雨般的段落。技巧是许多因素结合而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对速度和节奏的掌握、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轻重、段落的处理。显然,如果你要弹奏的是一些很难的乐曲,你就必须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起来共同为演奏作好一切准备,此外,你还得有某些被人们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曲式分析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曲式分析-音乐论文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曲式分析 李虻 1826年,17岁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从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得到创作灵感,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序曲,成为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开山之作。时隔17年后,作曲家又应普鲁士国王邀请,在保留原序曲的基础上,为柏林上演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另创作了12段不同体裁的配乐。其序曲、谐谑曲、间奏曲、夜曲、婚礼进行曲等五首被编为《仲夏夜之梦五首管弦乐曲》Op.61。《婚礼进行曲》是第四幕与第五幕的幕间曲,因其营造的婚礼气氛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婚礼音乐。 本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主部的多次呈示将充满了兴奋与欢乐情绪的主题贯穿于乐曲始终。 引子(1~5):由小号奏出富有动感的四音节奏型,在全曲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个节奏型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叩门”动机的音乐性格非常相似,富有弹性和张力。随着单音、双音、和弦音型的变化,声部逐渐加厚,情绪逐渐紧张,把一场盛大而华丽的婚礼场景展示在听众面前。 例1: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1-5小节 主部一(6~33):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调为C大调,各乐段均有重复

(AABABA),由乐队合奏的ff是主部的基本力度,雄壮而辉煌,本身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进行曲,而均衡、对称的结构则将激动的情绪四平八稳地表现出来。 A乐段揭示了贯穿全曲的婚礼主题,由两个同头异尾的平行乐句组成,为4+4方整性结构。第一句又分为两个乐节:前乐节从向E大调的短暂离调开始,增加了不稳定的律动感;由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并没有按作曲的一般规则写作,直接从最高的主音开始,稳住后以七和弦为衬托,平稳地下行;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组合与四分音符的均衡交替,突出了进行曲的节奏特征;低音乐器平稳向上推进,形成外声部旋律由扩张到收缩的反向进行。后乐节由倚音引导的旋律音缓缓上行,颤音与按比例缩减的节奏组合,使激动的情绪得到舒缓。后乐句是前乐句的简单重复,两个乐句之间以一串分解和弦的跳音相互衔接,轻灵而俏皮;A乐段重复时以引子变奏形式作为连接,再次回顾了引子营造的意境。 例2: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5-9小节 B乐段由两个4+4对比乐句组成,节奏简约清晰,木管乐器、弦乐器与小号演奏旋律,低音乐器和其余的铜管乐器伴奏,滚奏的定音鼓震耳欲聋,延续着主题庄重而明朗的风格。 插部一(34~47):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各部分均有重复(CDD)。C乐段在属调(G大调)上陈述,由两个重复乐句组成,突出了主功能与下属功能;旋律以三度叠加的形式呈现出向上的弧线形,两个乐句均开放于属和弦。D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中句材料为前乐段上行三度的模进,转入关系小调(e小调),

曲式分析

曲式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迄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音调:是具有性格特征的短小旋律。 音调的分类:1富有感情色彩的音调,如号角的音调、疑问的音调、叹息的音调、哭泣的音调等。2模拟自然界音响的音调,如号角之音、报钟声、风声、鸟鸣等。 节奏:是长短不同和强弱不同的音的配合方式,缓慢的节奏通常表现平静、深沉或悲哀的情结;快速的节奏通常表现活跃、兴奋或愉快的情绪;切分节奏通常表现紧张或不稳定的情绪。 节奏模式:1扬抑格,2抑扬格,3扬抑抑格,4抑扬扬格,5扬扬格,6抑抑抑格 节拍:节拍是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周期性交替。 小节的强弱关系:是一种高级的节奏,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但在快速度的段落中特别明显。 节拍交错:节拍的强弱关系常因节拍交错而变得复杂化,节拍交错有横向和纵向二式。横向节拍交错:①2/8和3/8的交错②2/4和3/4的交错③5/4和4/4的交错④6/4和5/4的交错⑤7/8和6/8的交错;纵向节拍交错:①二声部交错、②多声部交错。 和声在曲式上的组织作用表现:①终止式;②和声韵律:最常见的和声韵律是“Ⅰ—Ⅰ—Ⅰ—Ⅴ;Ⅴ—Ⅴ—Ⅴ—Ⅰ”的对仗;③和声变奏:当短小的旋律频频反复时,每次反复可因变化和声而把一系列互相呼应的乐节和乐句联合成为乐句和乐段。 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编织物的组织方式。 织体的类型:①单声部的织体。包括单声部的独唱、独奏和齐唱、齐奏(同度或八度),这种织体写法有时显得很淳朴、自然,具有民间格调,有事则有严肃、深沉的性质。②复调织体。包括支声复调、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③主调音乐的织体。有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有持续低音式、和弦式、分散和弦式等类型。 乐思:是音乐思维的载体,是构成音乐作品的素材。 动机: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有机单位,有少数音组成,环绕一个主要重音结合成的节奏音组。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最小的乐思,动机总具有一定得形象意义和节奏逻辑,所以规模虽小,仍不失为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包含一个强拍,即占有一小节。 主题:狭义的主题是有完整结构而未经发展的乐思;广义的主题则是狭义的主题经过初步发展以后形成的较大的结构,但在全曲中,它仍是音乐形象的主题的结构则大于乐段。 主题内部乐思发展的主要手法:①反复和模进。②音程的缩小和扩大。③节奏的缩小和扩大。⑤对比。 ⑥旋律变奏。⑦和声变奏。⑧展衍。 发展主题的手法:是主题内部乐思发展手法的扩大,常用的有①变奏:主题的结构不变,而把旋律加以装饰,或变化织体写法、和声细节等,但仍保持旋律、和声结构的轮廓。②展开:用主题的片段来反复、模进、变奏,或引进新的乐思,调性不稳定,结构逐渐分裂。③对比:引进新的主题和原来的主题遥遥相对,对比的大小通常是和结构的大小相称的。新主题和原有主题之间的对比程度,通常要大于主题内部乐思的对比程度。 乐思的陈述:①呈示性陈述:用于音乐材料或主题的初次陈述,结构和调性都比较稳定,主题材料比较统一,和声较单纯,结束多半是收束性的,即结束在主调或关系调的完全终止上,呈示型的陈述常构成主题或主题变奏。②展开性陈述:结构逐渐分裂,调性的转移逐渐频繁和迅速,这种陈述并没有完整的结构,结束多半是开放性的,结束梓不稳定和弦上或不稳定的调上,主题展开时或主题内部乐思展开时都可采取这种陈述方式。③过渡性陈述:连接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时所用的陈述方法,在乐思的发展上合调性布局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材料细碎,结构不规整,调性和声不稳定,常用音阶式的走句,上下翻腾的音流或某一音型的多次重复模进。④收束性陈述:结构逐渐分裂,而调性非常稳定。在乐段、乐部或乐曲的最后。常采取补充终止式使乐思的发展逐渐静止下来。⑤导入性陈述:又称引子,出现在乐曲主题之前或某一段落之间的部分,在主题出现之前,有情绪、调性、体裁、速度等方面的预示。结束:a多落在Ⅴ,以期待Ⅰ。b也有落在Ⅰ,作为调性的预示。引子可以使几个小节,或几个和弦的重复。声乐曲中,引子成为前奏。 各种段落分类:按其结构功能分1引子,2开始段落(呈示部),3中间段落(中部),4连接段落(连

钢琴正确的弹奏方法和技巧

钢琴正确的弹奏方法和技巧 学钢琴的人有很多,在学钢琴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正确的弹奏方法和技巧,才能随心所欲的弹奏自己喜欢的歌曲。下面整理了钢琴正确的弹奏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一、正确的指法非常重要,是弹奏好钢琴的最重要的因素。指法就如同盖一座高楼,要打地基一样,地基打的不牢固,不结实,不科学的话,那么楼房盖不到几层就会倒塌,目前的钢琴教学中轻视这个环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以“美”为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钢琴教与学的互动中有听觉体验、亲身参与、实际操作等主要过程。学生每接触一部作品,必须“聆听”“欣赏”,因此,“示范演奏”是钢琴教学的首要环节。而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轻视这个环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充满激情的示范演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最直接的、全方位的体验。而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产生了解并驾驭其作品的渴盼心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示范演奏”,用细腻的音色,张弛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力度,扣人心弦的和声。生动变化的速度等表现手段为学生展示作品,提供美好的听觉体验。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起学生的丰富想像和学习欲望,

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表现与感受美的互动中,相互之间有了心灵的接触。当师生心理相容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而开始积极愉悦的主动学习。毫无疑问,“美”在此产生了一种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潜在效应。 三、挖掘音乐因素,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分析作品,处理作品”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学仅停留在启发热情、激发练习欲望这一层面上,那么这种激动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理解、表现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传统的“单向”方式教学常常忽略这一点;;教师在诠释音乐内容时不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参与这一审美过程,虽然有时也让学生讨论乐曲分为几段、每段描写什么内容、应该怎样演奏等,但最后总是习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因此弹奏千篇一律,缺乏个体风格。如此教学无法培养学生主动的审美意识,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依附教师的心理。显然,这种“单向”方式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分析作品的理性思考中想像美、发现美,在表现作品的实践操作中创造美?对待级别较高的学生在分析作品这个环节上作了尝试:一是根据作品的内涵,从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多视角、多元化方向作知识延伸,让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理解作品,形成个体的、独特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从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构成钢琴作品的各种元素的不同构造中感受钢琴作品的特点,同时辅以听录音、看录像、听演奏等手段,强化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富有创造性的去挖掘每一首乐曲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