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分析

国家大剧院分析
国家大剧院分析

感受国家大剧院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空间设计装饰色彩周边坏境

【摘要】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呈半椭球形,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通过空间感受、色彩感受、坏境感受来分别分析大剧院的基本特征。

国家大剧院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通道、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等组成。大剧院主体建筑呈半椭球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东西长轴为212m,南北短轴为143.64m,建筑总高度为46.285m,地下最深处为-32.50m,总建筑面积21.9万m2。内部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多功能小剧场等,可进行各种类型、规模的演出。主壳体外环绕人工湖,建筑入口和各种通道都设在水下。大剧院在招标时,就吸引了众多设计师前来参加,当结果出来后,更是被各种人评论批判,到底这个坐落于水中的蛋形建筑是好还是坏呢?

一、空间设计感受

当我们沿着低于长安街地平面的一层层台

阶步入大剧院的门前时,还需要再下一层层的台

阶,才能进入大剧院长达80米的幽深长廊,漫

步长廊,头顶上是以玻璃为底材料而建造的人工

湖,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观赏到湖水的波光粼

粼投下来的倒影,从大门口到蛋型主体建筑的80

米距离的长廊本应该是先声夺人之处,但整条长

廊并无出彩之处,反而只是各种平面立面的构

成。这条长廊既不古典,也不现代,也不后现代;

既不中,也不西,也不中西合璧。长廊的高度并

不算低,但却给人一种压抑之感,或许是玻璃材料下面具有厚重感的钢架所造成的,长廊两边本应是各种演出的展区,但是完全被墙壁所遮挡,标牌指示也不明确,让初次进入的人很容易忽略,白色的墙壁也阻挡了更广阔的空间。

沿着长廊抵达蛋形的剧院主体建筑跟前时,

映入眼帘的是用十种左右采自中华各地的玉石所

铺就的大厅地板所构成的景观,这还是别具风采

的,一上来给人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都是冲击

性的,为大剧院增辉不少,它甚至成了大剧院最

重要的一道风景。两扇布满各种椭球形铜钉的大

门也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抬望眼,顺着错落、

参差的一层层界面及一道道貌似繁杂的空中走廊一直仰望上去,笼罩在头顶的是一个被诸多建筑材料所分割而成的渔网状的穹顶,用无数的巴西红木所镶嵌而成的占三分之一左右面积的穹顶内层,是整个圆形内层的最精华部分,它与地面某些板块颇具水墨意象的石材地板相映成趣,从而使整个剧院的确被赋予了不少艺术气息。然而,相较于红色的无限扩张感,地面的花纹显得杂乱无章,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石材的天然纹理,使得室内的气氛极其压抑。

由于三个演艺剧场,即歌剧院、音乐厅与戏剧场均是在一个蛋壳下必须落成的,必须要受制于头顶所顶着的那个壳,一个十分有限甚至十分局限的空间,不能破壳而出,因而在现实层面,三个剧场所应遵循的基本空间标准与构成理念,势必会遭遇严峻困境与尴尬。整

个国家大剧院即为在一个蛋壳下套了三个深入地下

的圆柱体空间,位于两旁的小剧场和戏剧院因为面积

较小感觉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中间巨大的歌剧院

中,坐在一、二层的观众还大致能够观赏演出,而坐

在三、四层上的观众则必须接受要竭尽所能地向下瞰

视的痛苦现实,而且由于剧院前后纵深极其有限,致

使处于十分陡峭的三、四层上的观众有一种头晕目眩、危机四伏的感觉,仿佛随时都可能会滑溜下去,其不舒服感与不安感难以言述。

另外,这个壳体结构中的空间过于零散,各个剧场

间的交通联系很是繁琐复杂,让初次来到剧院的人晕头

转向,并且指示标注的也不清楚,各个电梯楼梯的排列

很奇怪,使人们无形中多走了很多路程。因为大剧院是

沉入地下的结构,各个楼层也无法标明,每个连接段的

高度也不一样,给人感觉设计师是为了追求另类而另类,

却忽视了剧院最最重要的功能使用问题。试想,万一大

剧院内发生火灾水灾等意外问题,数千人需要从非常麻

烦而繁复得近乎于迷宫一样的三个建筑中立即撤出,经过这条长达80米的地下通道后,可面对的却是仅有一个主要的出口的严峻现实,且此出口还低于地面,同样处于地下的南门口,据说一般不让观众出入,其他有限的紧急通道观众也大都不知,即使知道,人们也都必须得经过半径几十米的水下才能跑到地面上。显而易见,这一隐患是根本不能也不可能得以有效解决的。

二、装饰色彩感受

从整体的室内装饰效果来看,大剧院真的是

彰显出我国的特色。首先,在室内布置的颜色上,

光红色就使用了20多种,分别取自不同的地方。

剧院入口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

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

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

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

天花板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

感。同色下,亚光和亮光在对比中突出了雍容大方的气质。

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主角,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通过不同的主色调彼此独立。在大剧院现代的外衣下伫立着一座中国茅庐。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直垂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前。走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

歌剧院内部也用这样的金属网包裹着,但看上去却不觉得有金碧辉煌的冰冷,秘密就在于金属背后的红色,如果露出建筑主体也就是水泥的颜色,气氛会非常冷,而红色的背景在金属缝隙间透出来使整个歌剧院都笼罩在一片深橘红色之中,温馨浪漫之感油然而生,并且延伸了空间。

安德鲁先生构思国家大剧院时,将西方的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兰花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四君子”之一,代表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空谷幽兰、清婉素淡,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气质,渗透到大剧院景观规划中,创造出宁静而幽

雅,浪漫温馨,厚重不浮躁的意境。兰花草叶的轻

柔造型亦被广泛应用于大剧院建筑造型及室内外装

饰图案中。

大剧院建筑内部装饰华丽,“兰花草”图案体现

在天花、地面、墙壁乃至栏杆扶手等细部装饰中,

处处彰显浓郁的中国特色。

剧院内部大厅、环廊等采用相同的铺装纹饰,

内外呼应,唯材料简化,尺度放大。大剧院内外所用石材全部国产,集中展示中国丰富的矿藏资源。

三、周边坏境感受

大剧院东边是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国家政府机关的重要办公场所,在安全保卫等方面有特殊规定,大剧院东部环境规划必须满足大会堂的统一要求。大剧院主体建筑与人民大会堂西门中轴对称,二者建设年代相差50年,建筑形式存在巨大反差,可以通过景观绿化来进行过渡、协调。大剧院景观环境建成后,愈加衬托出人民大会堂的庄严、壮丽。

大剧院西南周边是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居住的胡同四合院。南区游客较少,比较安静,傍晚游人较多,主要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南区规划以古老的银杏树为中心,适量栽植秋叶树和花灌木,营造一处优雅的休闲花园。

大剧院景观绿化在建筑外围构筑一道绿

色屏障,使大剧院座落在森林之中,漂浮于水

面之上。主体建筑造型简约柔和,环境设计亦

追求流畅自然,摒弃浮华。绿化设计着重把握

植物群落的整体效果,及与建筑设施的配合协

调,绿化树种构成非常简单。乔木选择生长速

度中慢型的油松、桧柏、臭椿交织出茂密丰富

的林冠线。花木选择颜色淡雅的红叶李、珍珠

梅,花开惊艳而不醒目。林缘以大叶黄杨满栽围合,施以柔和起伏的造型修剪,如云雾似波浪。

沿长安街远眺,大剧院掩映在高低错落的绿树丛中,随着树木自身丰富的景观季相变化,春花秋叶皆随时令自然呈现,精美无雕饰。走在剧院两旁的密林完全以公园的效果呈现,是人们可以在其中游玩,又与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相呼应。

大剧院整体建设过程中,业界内外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并延续至今。从建筑形象、建造位置到材料选择、景观风格等,无不见仁见智。就像大剧院“水上明珠”的建筑造型被喻为“水煮蛋”一样,大剧院的景观设计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无论怎样,这都是一次设计师大胆的尝试,创造另辟蹊径的风格也是不错的选择,人们或许应该尝试去从好的方面来欣赏这个巨大的建筑,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国家大剧院声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声学设计分析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心脏地带,西长安街沿线,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相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7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车库近4.66万平方米)。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两大部分。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室内音质设计 ·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大剧院的厅堂平面设计 ·室内音质的评价标准: 1、主观评价指标——合适的响,较高的清晰度和明晰度,足够的丰满度,良好的空间感,没有声缺陷和噪声干扰。 2、客观物理量——声压级,混响时间,反射声的时间分布,反射声的空间分布。 ·其基本原则有: 1、充分利用直达声 2、合理分布前次反射声 3、正确地控制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 4、注意避免和消除声音缺陷和噪声影响 ·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混响时间分析 在厅堂(室内)声学设计中,混响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指标。声音在室内衰减的过程称之为混响过程。声音在室内将从稳态开始衰减,直至衰减到其声能为原有声能的百万分之一时,这段时间被称为“混响时间”,也即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记作(RT或T60)。 在厅堂内,适度的混响时间,可使音乐丰满,语言宏亮、饱满。过短的混响时间使声音干涩无力;混响过长将使语言清晰度降低,音乐缺乏节奏感和力度,唱词模糊还清。 因此,在厅堂音质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性质和要求,必须选择一个“最佳”的混响时间。但混响时间并非决定厅堂音质的唯一指标。噪声控制也非常重要,也是室内音质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声学材料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人民大会堂以西 “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 总述 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3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 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底开工,2007年9月底开始调试并试营业,2007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高45.9m,东西长轴212m,南北短轴144m,壳体四周为35500m2的景观水池。水池周围是39600m2的绿化种植了各种树木、灌木。 国家大剧院观众主入口位于其北侧长安街上观众次入口及演员入口位于其南侧人大南侧路。大剧院在地下与地铁天安门西站连通,人们可乘坐地铁经由地下通道直接进入大剧院。观众车辆由基地东北、西北侧进入地下车库,基地东南、西南为贵宾、货运及消防车辆入口。 为了给大剧院周围创造良好的环境,货运卡车、后勤服务车辆及布景道具运输车等出入口均设置在隐蔽处。基地北侧的地下设有近1000辆小汽车及约14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库及附属用房。基地中部壳体除三个剧场外,地下设有贵宾休息室、演员附属用房、录音及演播室、舞台设备机房、机电设备用房等。其中包括五个排练厅(一个大排练厅约600m2,两个中排练厅各约300m2,两个小排练厅各约200m2)、80个化妆间(主要演员和普通演员化妆间)、32间琴房及录音演播室等设施。艺术家们可在大剧院享受一流的服务设施。基地的南侧地下设有小剧场、餐厅及附属用房。 在公共区域及三个剧场的外廊中设置了展厅、新闻发布厅、图书资料室、休息厅、咖啡厅商店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根据使用要求,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结合在一起。这样灵活的设计除满足演出功能外,还可满足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要求。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无论从它的建筑功能分区、体形设计以及建筑技术结构特点来说,都是相当完美与值得我们借鉴的。 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该建筑主要是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整体是壳体结构,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的材质是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国家大剧院内部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内部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彰显国家大剧院的恢宏与奢华。歌剧院的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国家大剧院的内部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众所周知,歌剧院最重要的是音乐厅里面的声学效果,音乐厅内部无论从天花板、墙面还是座位都是经过特殊的声学处理,使得国家大剧院里面的声音效果达到了极致。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国家大剧院在声学技术上又很多创新方面,外部蛋壳底层喷涂纤维素防止雨噪声,戏剧院的MLS声扩散墙面,音乐厅GRG声扩散装饰板,金属透声装饰网,还有音乐厅的单侧透明隔声玻璃等许多声学技术,将国家大剧院声学效果设计达到了极致。成为了北京市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国家大剧院排水系统

!建筑给排水! 中国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的控制 刘文镔徐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摘要介绍了国家大剧院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湿式自动喷水、干式自动喷水、预作用自动喷水泡沫联用、雨淋、水幕及水炮等各消防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并绘制了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控制 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复杂,共设有室内、外消火栓系统、消防水炮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式、干式、预作用自动喷水泡沫联用)、雨淋系统和水幕系统,现将各系统的控制应用分述如下。 !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 剧场区消防环道上水泵接合器使用时,由消防队员电话通知消防控制中心远控或手动开启室外消火栓泵。 !%&室内消火栓系统 系统工作原理见图!。 图!室内消火栓系统工作原理 在消火栓箱内配置有消防按钮。当火警时,打碎或开启消火栓箱的玻璃门就可按消防按钮直接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启动消火栓水泵系统。一般在消火栓箱边放有火灾报警器。当火灾时,也可打碎玻璃按动按钮直接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 消防泵房和消防控制中心均设手动及远控开启和关闭水泵的装置。 在歌剧院的屋顶设有供火灾初期灭火用的消防水箱和增压稳压水泵及气压罐,由气压罐定压。平时消防管网处于高压状态(属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并保持罐内储存一定水量。由于管网泄漏等原因,系统压力下降到第一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启动;水压上升至第二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停泵。下次压力又下降到第一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启动。如此交替运行。一旦有火情发生,当系统水压下降到第三设定压力(!’"%$")*+)时,输出启动消火栓主泵的信号和声光报警。当消火栓主泵启动后,返回信号切断稳压泵的控制电源,之后由手动恢复控制功能。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系统工作原理见图&。 当火灾发生后,火源周围温度上升,喷头的热敏元件首先受热,脱离喷头,喷头自动开启喷水。同时火灾探测器(烟感、温感)也向消防控制中心输出信号报警。喷头开启驱动水流指示器动作,水流过信号蝶阀和湿式报警阀。火灾初期的水源是屋顶水箱。水流动使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或屋顶稳压泵的压力信号均传至消防控制中心的控制设备上报警。同时湿式报警阀的压力开关输出信号可以直接启动自动喷水灭火泵,也可以通过消防控制中心远控启泵。此时湿式报警阀组的水力警铃由经过延迟器的机械水力推动发出声响报警。有压水流经过管网到达着火地点,向开放的喷头供水喷水灭火。! - 给水排水!"#$%&’"$(()&&* +%万方数据

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国家大剧院剧场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4年6月19日 调研地点:中国国家大剧院 调研带队老师:李英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 公共大厅 由于国家大剧院采用的是钛金属轻型屋盖,所以如何防止雨点撞击金属屋面所产生的雨噪声就成立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屋盖板下,喷涂一层25mm 厚的纤维素,纤维素均匀喷涂附着在屋盖底的2mm 厚钢板上既改善了钢板本身的振动模式,较大提高了中低频的隔声性能,也起到了良好的封闭作用。除了需要阻隔外部噪声,国家大剧院内部的巨大空间如何尽量避免回声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主要的措施是在吊顶的红木板后设有空腔以及多孔材料进行吸声,除此之外,内部的墙面也才采用了穿孔板, 以及软包等吸声材料,可以说是吸声材料无处不在。 红布软包 红木板吊顶 多孔材料 大剧院主体部分的声学处理非常好散失不知道为什么在入口的门厅以及水下长廊下并没有做什么吸声处理,感觉这是完全可以做一下的,比如在入口的门厅可以做吸声顶棚,长廊虽然顶棚没法做什么,但是可以在侧墙面做一些吸声处理比如穿孔板,或者在装饰灯具的表面穿孔,利用内部吸声,只要做的好一些也会兼具美观的。 歌剧院 侧墙: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墙面上使用了一种透声装饰网,完美地解决室内视觉效果和

国家大剧院考察报告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考察报告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察时间:2015.11.05 考察地点:国家大剧院 指导老师: 填写时间:2015年11月14日

(一)北京以及国家大剧院的简单介绍 2015年11月1日上午,我们坐上了去北京的大巴,为期七天的艺术考察拉开了序幕。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同时也是中国陆海空交通的总枢纽。北京已经成功举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 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我们学校一共安排了6个地方进行考察,有颐 和园、故宫、居庸关长城、十三陵、国家大剧院和 国家博物馆。我选择国家大剧院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人描述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为鸡蛋、汽泡或是帝王的巨大陵墓。而那卵型、半 透明的造型,的确是个奇观。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二)国家大剧院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从北入口走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剧院入口并不高,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与故宫外墙一致的暗红色调,不求一鸣惊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热情。 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2]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 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 中国国家大剧院外景 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中国国家大剧院内部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小剧场观众座位556席,上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 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 大剧院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四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一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合成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一个用于乐队排练;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灯光设计 在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上,安装有506盏“蘑菇灯”。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国家大剧院壳体上面的“蘑菇灯”散发的是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剧院概况 剧院简介

国家大剧院电声系统深化设计

《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电声系统深化设计》 Intensive Sound System Project for Opera Hall of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 987124 乌日乐 Wu Ri Le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我国的重点文化工程以及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她位于大会堂西侧,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耗资约26.6亿元人民币。 国家大剧院内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3个不同类型的剧场,总坐席6000多个。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的主要剧场,建筑面积22529平方米,使用面积14644平方米。其中,观众厅面积2400平方米,有观众席位2500个;观众厅最大视距40米,最大俯角28°。歌剧院主要上演各类歌剧,因此,电声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即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和先进的系统设计思想,按照建声为主、扩声为辅的原则,使电声与建声完美结合,保证声音良好的还原和再现。 因此,国家大剧院正处于建筑设计、施工阶段,急需音响系统的建设,所以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电声系统进行深化设计就成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以便能顺利的完成系统工程招标。 本毕业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设计依据 这一部分是剧院电声系统设计必须参照的一些设计标准的具体内容。 歌剧院扩声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国家大剧院本身的实际使用功能,即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和先进的系统设计思想,按照建声为主、扩声为辅的原则,电声系统设计要与歌剧院建筑声学设计紧密配合,使电声与建声完美结合,保证声音良好还原和再现,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歌剧院的扩声系统设计思想、手段和方法要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设备要采用技术含量高、能够体现当前最新科技水平的产品,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按照标书提供的技术要求,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标准GYJ25—86《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音乐与人声兼容型一级标准。 歌剧院扩声系统的再现声音质量,不仅要满足客观测试指标的要求,还要满足主观听音评价要求,要采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音质评价方法,使再现声音在听闻方面能够符合歌剧院的各种功能。在保证语言清晰的条件下应尽量保持声源原有音色。在建筑声学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和控制界面的早期反射声的强度和延时时间量,以获得最佳声音效果。 歌剧院物理指标应该至少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最大声压级(空场稳态准峰值声压级dB ):100 H Z -6.3KH Z范围内平均声压级≥103dB ?传输频率特性: 50H Z -10KH Z以100 H Z-6.3K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允许+4- -12dB,且在100 H Z-6.3KH Z内允许≤±4dB ?传声增益(dB): 100H Z -6.3KH Z的平均值≥-4dB(戏剧演出) ?声场不均匀度(dB): 100H Z ≤10dB, 1.1KHz和6.3KH Z ≤8dB ?系统总噪声级:≤NR-25 二、法国巴黎机场建筑公司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电声系统方案简介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对法国设计者提出的电声系统设计方案进行简单介绍,以便与下面我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 三、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电声系统的深化设计 在这一部分中,详细描述深化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电声系统设计方案。 在我的深化设计中,我将采用计算机厅堂声学设计软件(EASE2.1),对歌剧院电声系统进行模拟测试。EASE软件是一种用于厅堂声场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它存有各种房间体形、吸音材料、扬声器等资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设计,计算出房间的混响时间,描绘出声场分布图、声线图和各种声学特性曲线,为厅堂音质设计和音响工程施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电声系统、

国家大剧院 案例分析

共建调研报告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成为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首都新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安德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可见,让建筑外部宁静而内部充满活力,让人们在从外到内的过程中感受气氛的变化,就是它在设计时最主要的想法。 那么围绕着这个最初的想法,建筑师是如何用建筑语汇表现的呢?为此,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近距离感受这座建筑,并根据我个人理解,从以下三点阐述:第一在场地设计上,为了强调这座建筑外部宁静的气氛,好像与世隔绝,设计师让建筑向后退了70m,周围全部用来种植绿化,让其远离喧嚣的大街(如图1)。不仅如此,为建筑精心设计了“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的水池,让“巨蛋”坐落在水上,如此既利用水这一安静的元素烘托建筑,又使建筑和倒影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夜晚加入灯光,更加美丽。(如图2) 图1总平面图

第二在入口的处理方式上,设计师选择采用地下入口的方式(如图3),让主体建筑更加独立的存在。门厅功能十分清楚,两边是附属空间,正对入口的是通往建筑主体功能大厅的水下通道,屋顶用玻璃材料,水池正好在头顶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波光粼粼的晕,让这个走道光线丰富而充足,与门厅的黑暗形成对比,具有极好的引导性(如图4,5)。安德鲁曾说“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因为这个水下走道正是大剧院从室外过度到室内的过渡空间,此处正好形成空间序列上的一个小高潮,是“宁静”转向“活力”前奏,是最能表达作者设计意图的空间。 图2 图3图4 图5

国家大剧院扩声系统工程投标方案

国家大剧院扩声系统工程投标方案(歌剧院) 扩声系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李国棋整理 一、包装:产品的包装一般按单机出厂包装,除业主特别要求以外,一般不另做二次安装。 二、运输: 运输按业主要求采用海运或空运。 三、安装、调试等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管理与组织机构 结合该项工程的设计要求和工程特点,本公司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严格遵循目前国家有关的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以ISO9001 质量体系为依据,各负其责,努力使该工程达到优质工程的水平。 2.职责: 主要工作人员的职责如下: 2.1 项目工程总指挥:朱峰(北京中大华堂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整个工程的统筹设计、施工、验收;? 2.2 项目工程技术总监:李万鸿(安恒利(国际)有限公司工程部高级工程师)负责整个工程的技术设计、施工、验收;? 2.3 项目负责人:

陈孟超(北京中大华堂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工程部经理) 成忠军(安恒利(国际)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加强对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教育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施的工队伍的技术素质;’专业资料 协助监督技术组长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及按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过程同步的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对系统的安装施工、检测和调试等技术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面直接领导责任。’2.4质量总监:李远新(安恒利(国际)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熟悉国家规范,向工程施工队伍提出工程质量的有关标准;? 2.5技术组长:詹岩(安恒利(国际)有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 拟派施工经验丰富、业绩优秀的专业施工队伍,组成“国家大剧院工程”项目经理部,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以确保本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及工期的全面实现,早日投 入使用。 3.项目经理部的组织管理机构: 由项目领导小组统筹指挥,并直接领导项目经理,以达到国家颁布的各种有关标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以确保优秀的施工质量并创造出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 系统工程。 以我公司整体实力为后盾,按项目管理模式组成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包括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物资(材料)供应、综合管理等管理人员,对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等进行高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浅谈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内容提要]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东南几处萧”和具有雅俗弹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特点设计理念 一、关于国家大剧院 (一)国家大剧院介绍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长安街以南、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占地面积11.893万平方米,分为国家大剧院工程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环境改造及地下停车场工程两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国家大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中心建筑为独特的椭球体,四面水池环绕,建筑主体与绿化广场、道路水池有机构成一个水上明珠建筑造型,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北京最新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二)背景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二、设计来源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巨大的半球一颗生命的种子 09城甲周嘉礼(Jiali) 200930101451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引言: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 记得06年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听一个音乐家聊到:在世人看来,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而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场所,打造一个最高艺术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某日,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正坐在他竞标前最后一次从法兰西飞向中国的航班上。航程中,安德鲁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种子,椭圆形、仅在非洲大陆生长的“SEED”。在飞机上,他手绘下一张草图,国家大剧院最原始的种子神衹就这样在空中破土诞生。 灵感来源 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怦然出世。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撇去一切其他的附加含义,这件作品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外形简洁,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在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是成功的。我们不能就作品本身去指责什么,作为一个大二的学子,我们唯有尽其所能地去剖析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场地设计——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其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从空中看北京,故宫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轴线上,国家大剧院位于南北中轴线西侧,东西中轴线上,这也就决定了大剧院的建筑高度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此,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建筑声环境

建筑声环境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建筑声环境班级:2011级建筑(2)班

1.国家大剧院中的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 900 m2,总建筑面积217 500 m2(包括地下车库近46 600 m2)。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建设,经过建筑师 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2月21日正式拉开大幕。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为独特的半椭球壳体造型,高46.68m,地下最深32.50 m,椭球长轴135 m,短轴93 m,周长达600 余米。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共同组成,2种材料的拼接曲线,仿佛舞台大幕徐徐拉开。建筑主体周围环绕着人工湖,湖畔均以绿色植被覆盖,端庄大气,自然舒适,营造出一种安逸、幽雅、温馨、浪漫的环境氛围,以一团浓绿融入到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安门地区。国家大剧院外观如图1所示。 图1 国家大剧院外观图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比较宏伟的建筑,以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2398个(含站席)。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这些世界领先水平的舞台机械设备为艺术家的现场表现提供了可能。 2. 观众厅、舞台(乐池)及声控室 2.1 观众厅

图2 歌剧院观众席 歌剧院观众厅采用三面围合的马蹄形布局,拥有观众席2354席(包括135个站席),分4层,其中第2层楼座为贵宾席。观众厅内部装饰与外部相互呼应,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金色的金属网及橘红色的背景、紫红色丝绸饰面的强吸声构造后墙,橘黄色的吊顶以及红色的座椅显得歌剧院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典雅庄重。观众厅的装饰装修风格烘托了演出时热烈融合的气氛,歌剧院观众厅如图2所示。 歌剧院观众厅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是巨大的空间体量,平均9.8 m3/人。另外就是具有现代感、层层弧线型楼座的艺术灯带及顶部椭圆环灯带,环环相映,活泼跳跃。观众厅声学设计以自然声为主、电声为辅的原则,设计中频满场混响时间为1.5 s,背景噪声满足NR25。实际测试结果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值。 图3 观众厅舞台平面图图4 观众厅舞台平面图

国家大剧院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章第一章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 保障措施 第一节第一节工程概况 国家大剧院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石碑胡同4号,总建筑面积约为155,000m2,由中心建筑(202区)、北侧建筑(201区)和南侧建筑(203区)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建筑为长轴216.57m, 短轴145.57m的椭球体建筑, 内设公众大厅、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小剧场, 球体四周水池环绕;北侧建筑为地下两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和-11.50m,包括主票务大厅、停车场、入口通道等; 南侧建筑为地下三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11.50m和-18.00m,包括南侧票务大厅、消防车辆入口、装卸货物区和其它配套用房等。 设计标高±0.00初定为绝对标高46.00m,椭球壳体顶部标高为+46.28m。建筑物最深处为歌剧院台仓,其室内地坪标高为-41.00m,中心建筑物室内地坪最底标高分别为-28.60m和-22.00m。 该工程结构分为两个单元体系,建筑外立面为椭球钢结构壳体,径向为弧形、变截面、无翼缘、6cm厚钢板焊接形成的钢结构主构架;环向横构件采用直径194mm、厚度5mm的钢管,通过特殊球节点与径向钢结构主构架连接。钢结构总重量约5,000吨,每榀钢构架平均重达40吨左右。椭球表面采用钛合金板装饰,南北侧中部安装玻璃幕墙。椭球内部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在±0.00m和-7.00m设结构缝,从-7.00m以下是一个结构单元,-7.00m以上是三个结构单元。部分主要梁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椭球壳体底座环梁、舞台口及局部大跨度构件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南北建筑结构、水池结构与中心建筑主体结构是分开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皮设一道沉降缝。 第二节工程施工重点 国家大剧院工程量巨大,工期紧迫。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工程计划2000年4月1日开工,2002年8月31日外立面亮相,室外水池蓄水,全部绿化工程完工,室内外主要通道畅通,音乐厅基本具备使用条件,此阶段目标工期为29个月;2003年2月28日全部招标工程基本竣工并交付使用,总的目标工期为35个月。在上述时间内必须完成以下庞大的工程量: 土方工程:约127万m3; 护坡工程:约3.2万m2;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10211022 王彪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 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 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 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 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 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 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 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 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 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 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 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 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 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 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从整体的室内装饰效果来看,大剧院真的是彰显出我国的特色。首先,在室内布置的颜色上,光红色就使用了20多种,分别取自不同的地方。剧院入口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天花板

国家大剧院声学分析之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声学分析之歌剧院 一.体型分析 主要用于大型歌舞演出。观众厅视觉为马蹄形的金色金属网面,网面后的墙面为矩形。品字形舞台,台口宽18米。观众厅一层池座:台口中线到后墙长32米,最宽处35米,第一排座位顶棚高度20米。共三层楼座。座位数2416,容积18900平方米,每座容积7.8立方米。 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透视图 二.材质分析 1 “蛋壳”底层喷涂纤维素防止雨噪声 国家大剧院的4万m2“蛋壳”屋盖非常巨大,为减轻结构荷载,采用了钛金属为装饰面的轻型屋盖。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降雨时,室内会受到雨点撞击金属屋面所产生的雨噪声干扰。在清华大学建筑物理实验室进行了该屋盖结构的空气声隔声和雨噪声隔绝实验研究,在进行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在屋盖底层采用纤维素喷涂防止雨噪声的方案,并最终得到了应用实施。即在屋盖板下,喷涂一层25mm厚的K-13纤维素喷涂吸声材料。 实验显示,未喷涂纤维素前,屋盖空气声隔声量最高只能达到Rw=37dB。喷涂后,屋盖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可提高到Rw=47dB。在雨强1mm/min的大雨下,雨击隔声量可达到Lpn,w=40dB,估算大厅室内噪声小于25dB(A)。 纤维素喷涂能够大大提高屋盖隔声性能的主要原因是:一、纤维素均匀喷涂附着在屋盖底的2mm厚钢板上起到了一定的声阻尼作用,改善了钢板本身的振动模式,较大提高了中低频的隔声性能。二、纤维素为密实颗粒状粘稠材料,喷涂后起到了良好密封作用。 另外,纤维素喷涂材料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据检测,25mm厚纤维素喷涂层降噪系数NRC达到0.75。国家大剧院的屋盖经纤维素喷涂后,大厅内混响明显降低,语言清晰度明显提高。另外,纤维素喷涂还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建筑节能效果明显。纤维喷涂吸声材料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但在国内,国家大剧院剧院声学设计工程首次大规模应用。因其良好的声学、环保、防火、粘着力强、易于施工等特性,必将广泛地被体育、文化

国家大剧院及其风水

国家大剧院及其风水 巴黎机场出事,由同一建筑师、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也被发现安全性有问题。我建议拆除蛋形圆顶,保留三个剧院和音乐厅骨架,费用不会超过五亿元。 自从蛋形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权被法国建筑师安得鲁「轻取」之后,中国建筑界掀一阵狂风,设计人员一窝蜂往「安得鲁之路」挤,个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人人追求「视觉刺激」,以为「另类、新颖就是美」。然而,安得鲁设计巴黎戴高乐机场前不久发生坍塌,也爆出他在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竞赛中涉嫌舞弊和行贿的传闻,人们又顿觉天昏地暗,认为广场圣地粘了一个「污点」。然而,从逻辑上说,巴黎机场出事,北京大剧院未必也有问题。究竟如何看待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感觉归感觉,而「事实」要以「事实」来说话。 首先,国家大剧院是「一稿两投」设计。一九九三年,安得鲁在日本大阪参加了水族馆的设计竞赛,他做了一个方案(见左图):中间是一个半圆玻璃球,周围是一圈水。北京国家大剧院方案的构思,基本是这个方案的翻版。两个完全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建筑物,居然做成外形雷同的建筑物是绝对形式主义,也愚弄了中国的专家与人民。 其次,设计上也有严重问题。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大型公共建筑的造型不能过于奇特,跨度也不宜太大。如果非要这样设计,那么配套的结构形式一定要经过多次修改论证,再经过模型摸拟实验,

由小而大,有实验资料,才能实际建造。据我所知,国家大剧院的结构设计根本没有经过上述的程式和累积经验。另外,安得鲁设计的观众厅在地下十五米,剧场周围被五万吨水压住,一旦有火灾、地震或恐怖分子攻击,观众逃生的安全门通道太长,万一隧道有一点裂痕,水漏下来或再碰上电线,惨况不堪设想。 再说,剧院建在古代永定河的河道上,施工时就有大量的水喷出来,虽被强行封住,但后患难料。有人戏称,「惊动了土地爷,所以安得鲁设计的巴黎机场才会坍塌」。 对于安德鲁的这一作品,加拿大建筑大师、教授、哈佛大学双硕士麦·克伦批评道,「它的地理位置合适吗?它是不是完全属于西方世界的物品?但一点不科学,这应该是一个功能性非常强的建筑物,但设计人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品来做,大错特错!上面加了盖子,房子套房子,是在屋中打伞。结果需要高大空间的舞台上不去,要向地下挖六至八层楼,这是全世界建筑界有史以来最荒谬的大笑话。同时,因为大量的池水而有绝对的危机,如果这个建筑能建成,那全世界的建筑教科书都可以烧掉了」! 麦·克伦说,这「是一个 愚蠢的构思、一意孤行地 思考的方案。它是一个在 西方绝对不会被允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