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史笔记(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史笔记(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史笔记(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中国服装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装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深衣、襦裙下佩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三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四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衤两衤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八章:民国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三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九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装 第三节:女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服装 一、概述: 旧石器时代 据考古,四百万年以前,云南元谋县已有人类生存,继后有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已自制骨针、项饰)、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早期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原始纺织业开始和发展(大约六千年前出现纺织品),基本确立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裳形制。(如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可见贯头衫样式) 二、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生体保护说气候适应说 (个体、生理)身体保护说 人体装饰说护符说 (社会、心理)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二节先秦服饰 一、概述: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分为西周(都设陕西丰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东周(定都河南洛邑)春秋770年B.C.~476年B.C. 战国475年B.C.~221年B.C. 二、冠服制度: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绣绘十二章纹饰。 十二章纹内容及寓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稚鸟)取其文丽; 宗彝(祭祀用器皿)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向上;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头)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三、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的常服和礼服: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其形制为: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胡服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衣身紧窄。

西洋服装史考研笔记

西洋服装史讲义 服装史概论○3 1.为什么要学习西洋服装史? 首先,许多流行现象,包括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以及着装讲究和常识大多来自西方服饰文化,主动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的“洋为中用”。其次,不断的反复或重复是服装流行的一般规律。服装史不仅是一部人们穿衣戴帽的历史经过,而且蕴含着许多创作灵感。薇薇安伍埃斯特伍德曾说:“过去的服装中凝聚着许多刺激我去创造的东西”。 2.中西服装史的区别? 中国服装史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伴随着文明的进展和朝代的更替而形成的,属于个体发生性,西洋服装史则是伴随着文明的移动,跨越亚非欧,最后落脚到西欧诸国,属于系统发生性,其历史背景更加错综复杂,文化形态也极为丰富多彩。 3.东西方服装的差异? ○1材质:东方普遍采用透气吸湿性好的纤维材料,如丝绸、棉、麻。 西方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2造型:东方多采用平面,西方多采用立体。 ○3审美:东方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在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和性别,故在服装中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 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大第二性征。 ○4裁剪:东方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宽松飘逸。西方多用立体剪裁。 ○5功能:东方多为散热,西方多为保暖。

服装起源学说○1 保护说:○1服装的御寒作用;○2服装的保暖作用;○3保护皮肤的作用。 羞耻说:○1圣经中的夏娃;○2《五经要义》云:“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瘦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 护符说:装饰品的使用被解释为对神秘力量的崇敬,是原始的图腾崇敬或巫术现象。 装饰说:动物的本源性冲动,希望引得异性注目,炫耀自我。○1文艺复兴德意志风时期,男子布里齐兹(breeches)上的科多佩兹(codpiece)。○2文艺复兴以后,女子紧身胸 衣,裙撑和臀垫的使用。 古代服装 服装史上的“古代”是人类进入有史时代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在那里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古代东方世界,主要指埃及和西亚;另一块是地中海北岸,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服装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其服装的总体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或做简单的裁剪和缝制。古代诸国的衣服大多是用一块宽大的衣料披挂、缠裹在身上的多来帕里(drapery)。 地理环境 埃及东西两侧由细长的山脉和沙漠包围着,形成天然的屏障,因此可以保持其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平静地发展着。 两河流域(西亚)被平坦的沙漠包围着,没有天然的防护,民族间攻防无常,争斗不断,形成一种激烈的、动荡的、不安分的民族性格。 希腊文化圈指的是巴尔干半岛南部以及周边岛屿。有着航海国家特有的开放。 古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鼎盛帝国时期,地中海为其内海。讲究等级制度。 文化性格(民族特点) 古埃及和古西亚的两河流域这两个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一种是平静的,一种是跃动的。从文化形态上看,希腊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而罗马人只不过是对希腊文化的承袭。但是罗马人却发展了这种文化,取得了希腊所不曾有的成就。如果说希腊的服装文化特性是“艺术性和多样性”,那么罗马的服装文化特性则是“社会性和统一性”。 古埃及是同一个民族在同一个地域中经营一个相对固定的国家,是一个相对“静”的历史。在古埃及,宗教意义特别重要,也是理解其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唯一钥匙。埃及人专心致志地为神服务,崇敬太阳和尼罗河(对太阳的崇拜反映到衣服上如17页L9、k5 loin cloth的发射状图案)。 古西亚是由多个民族形成的许多城邦国家,它不断地进行着战争,不断地更换着主角。双方的文化性格截然不同:古埃及文化高深、华美,但较为封闭;两河流域的文化则是鼓噪、热烈、响彻西方,但余韵不长。(西亚文化性格反映到衣服上如卡乌娜凯斯(kaunakes)颇有动感的流苏装饰。)这种凶暴与柔和,激情与宽容,完全对立的双重性格表现在服装方面:紧身的丘尼克外缠裹着好几层大型流苏装饰的卷衣,紧张与迟缓、平静与跃动、抑制与夸张这种极度对立的因素共存于他们的服装当中。 希腊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古希腊文化那现实与理想、精神与肉体巧妙的均衡关系。古希腊

中国服装史

1.服饰是人类基本的活动之一 历史是时间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史学则是构建所有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四大文明之一,同时也拥有着灿烂且丰富的服饰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服饰的演变随着中华各个民族的长期交融和交而逐渐壮大。逐渐成为了东方服饰文化的策源地。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中国服饰发展 从先秦到汉唐,从明清到民国,中国的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形态和文化。 3.少数民族服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在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中国也因其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带来了各式各样,百花齐放的服饰种类。 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变革 1.第一次变革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其最主要的改变是间下裳改为裤。 2.第二次变革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蛮夷入主中原”这是一个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造成了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开始变得频繁且普遍,将游牧民族的服饰带入中原。 3.第三次变革

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开放且繁荣的时代,此时胡服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朝的服饰种类,使唐朝服饰种类变得多样化。 4.第四次变革 清朝,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初就以最严酷的手段迫使汉族男子穿上满装,蓄上辫子,正是由于这次服饰上的变革,使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长辫、马褂、凉帽是中国服饰。 5.第五次变革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初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的服饰文化给中国的服饰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至今。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5节小结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 第5节小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4节军事服装 第5节小结 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第4节小结 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4节小结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 第5节小结 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4节小结 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 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 (1)朝鲜族服装 (2)满族服装 (3)鄂伦春族服装 (4)迭斡尔族服装 (5)鄂温克族服装

西洋服装史名词解释(必考)

希顿:希腊男女皆穿的一种衣服,从穿着方式和状态上课分为多利亚式和艾奥尼亚两种。 多利亚式希顿:希顿中最单纯的一种。由于一开始这种衣服是多利亚人穿的,所以一般称为多利亚式希顿。 艾奥尼亚式希顿:原是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人穿的衣服,最初是男子的衣服。后来男女共用。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大衣没有固定的造型,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有各种大小,大的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四个角常常缀有铅锥。从用途上课分为有里子的外出用和没有里子平常用的。 托加:(世上最大的服装,古罗马人的省份证,只有持罗马市民权的人才可以穿)是古罗马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它作为罗马人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 罗印. 克罗斯:古埃及的服装构成极其单纯,种类很少。从适型本质上看,可以归纳为两种:即无垂褶的和有垂摺的。紧包全身的丘尼克是前者的代表,罗印.克罗斯是后者的代表初期。长度是在膝以上的超短裙。 丘尼卡:与外衣相对应的是丘尼卡。相当于希腊的希顿。这是一种宽大是睡袍一样的袋装贯头衣。最初为伊特鲁利亚人穿用,后被罗马人继承,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后,接受了希腊的服饰文化。这种丘尼卡就成了内衣,男女皆穿。丘尼卡一般是用本白色的毛织物做的。结构很单纯 肖斯:与普尔波万组合穿用的下半身服装肖斯。中世纪是男女皆用的袜子,随着男子上衣缩短向上伸长到腰部,依然左右分开,无裆各自用绳子与普尔波万的下摆或内衣的下摆连接,从穿着的外形来看,很想是紧身裤(实际是长筒袜)。过去男子穿的裤子布莱随之变成了短内裤,穿在肖斯里面,肖斯在脚部的形状有的保持袜子状。长及脚踝,常常左右不同色。因哥特式文化的影响,有时普尔波万与肖斯的配色和装饰在衣服及其他的用具上的宗教图案的配色都像哥特式建筑的彩色玻璃画一样华丽多彩。 布里奥:从达尔玛提卡演变而来的外衣。也是常常的筒形丘尼卡克式衣服。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有奢华的滚边或刺绣缘饰。可以看出收拜占庭文化的明显影响。一般情况下,布里奥的衣长较鲜兹短,长及膝或腿肚子。女服略长于男服,袖子为七分或八分袖,袖口呈喇叭状。可以从袖口,领口,下摆处看到里面的鲜兹。到12世纪后半叶,布里奥开始收腰身,但只是从两侧收,并非立体性成。缺点是很容易出现许多难看的横褶,因此,又有在身体两侧开口的方式。然后同样用带子系起来这个时期布里奥的袖子共同点是袖口非常大。 普尔波万:来源于法语“pourpoindre",意为绗缝的衣服,布纳其的衣服。本来是穿在士兵的锁子甲里面或外面,为防止肉体损伤用数层布纳在一起的结实的上衣,最初衣长及膝,到14世纪中叶,衣长变短到腰或臂,在一般男子中普及,

中国服装史

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 一、历史背景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4 \6 H3 {6 p! | W) t7 H: s (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8 i* V! |9 u D: S$ K! {( t0 T 二、原始织物 (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6 _8 B, C: K: q/ `1 W (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三、衣裳之初 (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p$ U7 C6 e& I5 H6 Z9 o (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O+ r5 x- g7 a" @9 j ! j. V+ W# p* U$ D8 S K1 r 第三章先秦服饰 一、商代服饰 (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L/ z5 L) L6 i A6 [, x (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_+ m) {- C+ |3 A ?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n. Z: C# H" h5 R0 ^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q7 q( w5 ~" z7 G 二、周代服饰, ^9 X& h6 V, _) Q8 `# L (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y8 j0 p( w4 @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1 e& o; q# w V4 n E9 S' ?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宽博的衣服了。. u9 B/ C* ^1 Q 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d( C4 v+ ]1 a9 G/ p (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w: J4 @# R2 `6 X h" |; b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

西洋服装史整理

第一章史前人类的穿衣文化4 W7 J- O1 K! x. Y8 e1 e3 r 第一节兽皮衣服的穿用 一、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农人已经用骨针缝合兽皮。, o/ k9 l6 h/ I2 A# 第二节织物的出现 一、新石器时代的湖上住居已经有了麻织物和毛织物。( C* X# j4 ` d' 二、纺线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创造。 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出现石制或陶制的纺轮。6 [# E9 D3 i- S W/ ?+ 第三节欧洲的史前文化 一、欧洲最古老的衣服是件皮革做的丘尼克,是吊带式、肩上系结、衣长及膝,外套斗篷,头戴半球形帽子,脚穿短靴,上半身半袖毛线衫,下半身短裙,裙摆有流苏装饰,外罩毛织物长裙,系腰带,前有带扣。4 z0 \- B+ U. S1 }0 A 第四节关于人类穿衣动机的学说* u2 F' d. H# P8 y% K+ q3 I7 t9 _$ |2 a 一、物理的保护—保护说-气候适应说、人体保护说。 x# N! E8 _( Z 二、心理的防护-道德性的-隐蔽说-羞耻说、礼仪说;宗教性的-护符说-巫术说、魔力说。 三、心理的表现-艺术性的-装饰说-猥亵说、性的魅力说、拥有说、象征说。

第二章古代服装"v3 X U8 D# d' a, @# h 第一节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 `5 [) |+ ~9 S U 一、古代的范畴0 F: x+ ?" t/ }1 ~7 c3 \ 1.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分为两大块:一是古代东方世界(包括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的古埃及、地中海东岸的南亚地区);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z1l2 二、古代文化的性格( E5 O4 \, Y# M" ? 1.古埃及是平静的,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跃动的。7 S4 c5 q" y; `' s# u 三、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 l4 ~" y' `1 C6 {7 G5 M3 s2 E7 E 1.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是构成服装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K- |7 C6 ]1 }?' 2.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古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与北欧日耳曼人的窄衣文化相对,地中海周围是南方型的宽衣文化。 第二节古埃及衣服" i( D" ~* ^# m 一、古埃及的服装特色 1.古埃及的服装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造型本质上分两种形式:无垂褶(丘尼克)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 {6 }7 b* N/ i, r 2.埃及的服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交错而成。 3.古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亚麻织物、羊毛、优质的皮革、棉布、丝绸;加工技术有浆硬、织花、压褶、起皱加工、漂白、染色、刺绣、滚边等。 二、古埃及的男装0 z. J I; _ k8 h! J/ S 1.古埃及的男子服装主要有绳衣、腰衣(罗印?克罗斯)、丘尼克、贯头衣“卡拉西里斯”、长袍“罗布”、披肩“肖尔”等。2 W1 c t* n/ o+ Q( P0 三、古埃及的女装 1.女装和男装在品种和造型上基本相同,只是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富于变化(表现在色彩、纹样、装饰方面)。 2.女子丘尼克与男子相比的特点:其一是较长,其二是腰身较高、腰部紧身和体。 3.女装的肖尔变化丰富,通过着装技巧形成形形色色的卷衣,叫“多莱帕里”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单选20 1.<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记载,说明了当时可能较典型的服式是( A )。 A上衣下裳制B冕服制度C深衣制D 女着男装 2.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D) A常服B公服C背子D冕服 3.下图所绘制的是何人(C) A秦始皇B司马炎C朱元璋D 忽必烈 4.皇帝冕冠中冕旒可为(C)冕旒 A九B七C十二D 五 5.皇帝冕冠中共用珠(B)颗. A 204 B 288 C 120 D164 6. (D)属于十二章纹之一。

A.麒麟 B.梅花鹿 C.鼎 D.星辰 7. 冕綖尺寸多为长( A ) A、一尺六寸 B、一尺五寸 C、一尺四寸 D、一尺三寸 8.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续衽沟边”是(C)的特点 A冕服B 玄端C深衣D 胡服 9 深衣水平的下摆线表明(B) A 做人要正直 B 处事要公平 C 要尊祖承古 D 要遵守规矩 10秦汉时期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 B )' b+ t4 x9 |3 a& v A、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1年止 B、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止 C、公元前222年到公元222止 D、都不是( 11.(C)铠甲一般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筩状的甲身。 A 纸甲B裲裆铠C筩袖铠D明光铠 12.至少在(A)年前就有了质量较好的丝织物 A 4700 B 3000 C2500 D1800 13.(C)被誉为“织中之圣”。 A 蚕丝B丝麻C缂丝D 网衣 14服装按照用途分( D ), |4 t3 D# K3 o$ E3 O A、工作服、 B、居家服 C、运动服 D、都是 15.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A)时期的繁荣兴旺景象。 A北宋B唐C明D清 16.下图那种是元代女子首服“顾姑冠”。(C)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句话的概念 1、深衣(曲裾深衣)是春秋战 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2、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3、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 以深衣(绕襟深衣)为尚。 4、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5、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 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下垂。 6、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 绣,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7、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 普遍的首服。 8、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 衫为尚。 9、臣僚袄子锦,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10、背子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中的一种服式。 11、元代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1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13、明代女装里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也称为“百家衣”。 14、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 15、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30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 16、秦汉时期男子头上戴的葛巾和缣巾统称为汉巾。 17、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以纹。 18、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周代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19、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20、唐朝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 21、方心曲领,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 22、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点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23、古代征战是为减少伤亡,故而出现了铁制铠甲,其时间最迟在东汉。 24、唐代女子主要服饰为襦裙服、女扮男装和胡服三种着装形式。 25、汉族的衣襟为右衽,少数民族的衣襟为左衽。 26、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 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服饰特点: 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 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 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 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 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 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 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 5、胡服: 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 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 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 分大衣、中衣、小衣。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9、衣服按袖形分类:

西洋服装史 6

第六章现代服装文化 缝纫机的发明、化学染料的开发、成衣化的尝试、高级成衣业的兴起、流行媒介的扩大,带来服饰流行的产业化,这与科学技术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变革相关。 一、女装的现代化: (1)把女性从束缚肉体的紧身胸衣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回归女性肉体的自然形态。(波阿莱等人解决的) (2)从束缚四肢活动装饰过剩的传统重装中解放出来,向便于活动、符合快节奏现代生活方式的轻装样式发展。 (3)排除服装上的社会性差别,纠正古典式的阶级差和性差别之偏见。(二三是二次世界大战完成的) (4)从繁重的手工缝纫那里把女性解放出来。(即成衣化问题,各国进度不一) 二、自19世纪以来,男装变化幅度较小,相对稳定,女装受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战乱、和平、文艺思潮、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地届时作出积极反映,女装变化成了社会风云的一面镜子。本章围绕驾驭时代潮流的设计大师以女装的变化为中心展开叙述。 第一节女装的现代化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妇女成了战时劳动力的唯一资源,使女性走上社会称为一种现实,群长缩短,繁琐的装饰被去掉,富于机能性的男式女服在女性生活中确立,女装的现代化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2)战后,以美国为首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女权运动,在经济上因具有职业而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女装上出现了否定女性特征的独特样式。 (3)20世纪初,德国兴起了裸体主义,人们寻求从虚伪的社会人向无拘无束的自然人回归,企图恢复长期以来被“剥夺”去的那部分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 (4)装饰艺术-对服装有明显的影响。它受新艺术运动、毕加索立体主义、鲍豪斯设计理念、谢尔盖?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埃及艺术、美洲印第安艺术、早期古典艺术及东方艺术影响而产生的装饰艺术,以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展”为契机而得名。其特征是:以曲线和直线、具象和抽象这种相反的要素构成的简洁明快、强调机能性和现代感的艺术样式、特别是直线的几何形表现,显示出对工业化时代适应机械生产的积极态度,形成现代设计的基础,因此也被称为“现代风格”,一直影响到30年代,后在60年代末又一次复兴,以简洁、朴素的直线型为特征的20年代服装样式明显受这种艺术思潮的影响。 (5)苛苛?夏耐尔-取代了波阿莱被称为第二位“革命家”,继沃斯、多赛、波阿莱、帕康之后与威奥耐、朗邦等一起形成指导世界流行的强大阵营。 二、现代女装的形成 (1)男童式女装与“杰尔逊奴”样式 1.战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裙子缩短到离地20cm左右,腰身越来越宽松。

中国服装史资料

1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1)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2)服装材料上也必须满足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需要。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的地域差距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差异。(3)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装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4)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1简述骨针、纺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骨针:大约在1.8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衣物。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国代服饰研究》中高度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做由此开端。纺论:石制和陶制的纺论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掘的百数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论出土,纺论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2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成形与历史上的夏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采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有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2)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成为强国。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库,所谓上褶下裤说。赵武灵王变履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3)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戒之服。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1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丝两端缝有系带。 2 简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1)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考点一:走进中国服装历史★★ 1服装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 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考点二: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服装史专家周锡保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重大变革。1战国时期 这次变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将下裳改为裤。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宽衣博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佛教流入中原,佛教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

中外服装史复习资料

《中外服装史》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一、测验题型: 共计:35分 1、选择题1分×8题=8分 2、填空题1分×5题=5分 3、名词解释3分×4题=12分 4、论述题5分×2题=10分 二、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课堂笔记,另可参考: 1、叶立诚:《中西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2、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1992 三、复习范围: 1、汉代曲裾的形制特点及直裾的区别 (1)曲裾和直裾 A曲裾——流行直西汉时期 长袍,交领,右衽,续衽钩边,领、襟、袖口处有锦缘 B直裾——东汉 长袍,交领,右衽,直襟,领、襟、袖口处有锦缘 原因:内衣的改进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的特点 (一)男子服饰——放荡不羁的服饰风格: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宽衫大袖、广衣博带、敞领袒胸(文士) 3、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融合的典型服饰款式 服饰融合——少数民族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 a 裤褶褶——大袖短上衣、裤——肥管裤(汉襦裤外加袍裳) b 緉裆(背心、坎肩) c 半袖、半臂 4、唐代女子服饰的类型 (1)小袖襦衣:高腰长裙(石榴裙、间裙)、披帛 (2)小袖襦衣、高腰长裙、披帛、半臂 (3)大袖衫裙 (4)回鹘装:翻领、对襟、窄袖上衣下裳相连腰间系带(蹀躞diéxiè带) 5、唐代女子典型妆饰 发型、妆饰和鞋履 (1)高髻(假发) (2)华丽的妆饰:花钿diàn (花子)、斜红、面靥yè(黄豆——钱币)

(3)高头丝履 6、唐代女子服饰开放性的体现 唐代女装的开放性 (1)坦领、轻薄 唐诗:“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绮罗纤缕见肌肤” (2)妇女着男装 首先流行于宫中,多为宫女所着,后逐渐传到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 (3)妇女着胡装:回鹘装 7、从隋至宋配鱼制度的发展过程 鱼符(隋)——配鱼袋(唐)——鱼袋(宋) 武则天时曾改用龟符 8、宋代典型女子服饰褙子的形制特点 服饰:背子男子——便服女子——可作礼服 形制特点:长袖,长衣身,腋下开气,腋下、背后可缀带子装饰 9、元代女子顾姑冠的形制特点 女子(蒙古族)服饰 1、首服姑姑冠高度和身份成正比 2、发式编发梳辫 3、服饰袍服左衽袖口窄套裤 4、靴子 10、描述一典型清代男子形象 男子 (1)首服:帝王朝冠、百官顶戴、瓜皮帽 (2)服饰 A 袍 龙袍(帝王用,龙纹为主,沿袭十二章) 蟒袍(即花衣,皇子、官员、命妇用) 箭衣(开衩大袍,箭袖——马蹄袖) B褂 补褂(对襟,故补子为织造而成) 马褂(即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 C马甲(坎肩) D披领(和龙袍、补褂配套使用) E长裤(缚脚,天冷穿套裤) (3)鞋朝靴、布鞋 11、中山装的形制特点及其含义 中山装:袖口三粒扣子——三民主义、四个口袋——立国四维、五个扣子——五权分立、立领——严谨治身

中国服装史论文

服装史论文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原因众说不一。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橱窗。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体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

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社会风尚中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庶民即使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越分。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从而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特

西洋服装史试题

选择题 1 ?古罗马服饰色彩:以白色或者乳白色为主体,最多加进紫色的装饰带“克拉布斯”或织 进边饰。崇尚紫色,推罗紫,紫色衣服在罗马是高贵的王权的象征。女性在婚礼上使用白色和象征火焰的红橙色。罗马妇女使用的色彩有猩红色,紫地丁金盏花色、藏红花的黄色、风信子紫、铁锈红、海蓝色、青色、绿色等。 2?埃及头饰及象征意义:上埃及的装饰象征是“鹰”,代表不死鸟“拉,下埃及的装饰象征是“蛇”代表邪恶之神,镶有“鹰与蛇”的“二重冠则代表上下埃及的统一。 3.10世纪的欧洲女装,斗篷:斗篷,即曼特,是一种无袖的卷缠状或披肩装的长披风,是这一时期男女皆用的外出服,其形状有圆形和长方形,一般在胸前或肩上固定,也有套头式的。用料有缎子、织锦等,还常用金线、丝线做缘饰处理,面的颜色和里子的颜色形成对比。 4.文艺复兴时期女装(最引人瞩目的) 意大利风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服装具有开放、明朗、优雅的风格。男装变得雄大,女装变得浑圆。意大利服装的特是从面料开始的,男装一般仍为普尔波万和肖斯的组合,内衣修米兹变短,英语称夏次(shirt衬衣)女装是在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称作罗布。女子的外衣是有华丽刺绣的曼特,色彩明快,高腰身,拖裾,有袖子,但和男子一样,袖子为装饰用。耳环已成为普遍的装饰品。威尼斯开始流行高底鞋一乔品到十六世纪后半叶,乔品逐渐被高跟鞋取代。 德意志风时代:德意志风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装饰(裂口装)。这时的男女服装腰节都较高但从整体造型上,男子服装仍以上体为重心,衣身宽松,呈方形,与此相对,女子服装则把重心放在下体部,窄肩,细腰,丰臀大裙子,腹部尤其宽大,与细腰形成对比裙子用色彩各异的厚地面料做成镶有宽宽的刺绣花边或丝绒边。 西班牙风时代:西班牙服装外观特征是威严,正统,沉着的单色,特别是黑色中洋溢着天主教的神秘主义和禁欲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填充式时代,主要特色表现为:第一,男子上衣短裤,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表面装饰斯拉修;第二,独立制作,独立使用的褶饰领“拉夫”出现在男女服上,成为一大流行。第三,女服中裙撑“法勤盖尔”的发明和使用,使女装下半身膨大化成为定型,第四,与下半身膨大化相对,女子在上半身盛行使用紧身胸衣“柯尔?佩凯” 5.切口装发源地:德国 6.巴洛克风格:巴洛克一词,一般认为源于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 的、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一般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1888年《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把其定义为一种艺术风格,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

中国服装史复习试题1概述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句话的概念 1、深衣(曲裾深衣)是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2、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3、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绕襟深衣) 4、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5、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下垂。 6、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7、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 8、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9、臣僚袄子锦,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10、背子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中的一种服式。 11、元代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1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13、明代女装里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也称为“百家衣”。 14、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 15、长袍、礼帽、皮鞋是30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 16、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綖板前低俯就之形都含有规劝君王仁德的政治意义。 17、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以纹。 18、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周代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19、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20、魏晋时期妇女在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 21、唐朝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 22、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23、五代延至民国的妇女缠足陋习风行千年,并因此影响了鞋履式样进而影响到妇女体态乃至思想。 24、方心曲领,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 25、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点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概念 1、冕服的特征? ①冕冠,其板为綖,綖作前圆后方形,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戴时后面略高一寸,有向前倾斜之势。旒为綖板下成串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 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綖板前低俯就之形都含有规劝君王仁德的政治意义。 ②衣裳的内容:十二章纹? 一)衣裳:冕服多为玄衣而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为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帝王隆重场合服衮衣,即绣卷龙于上,然后广取几种自然景物,并寓以含意。 二)十二章: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雉鸟),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③蔽膝:腰间束带,带下佩之为蔽膝.蔽膝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用在冕服中一般称之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用在其它服装上叫做韦毕。 ④舄屦 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似为复底。 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 2、曲裾深衣的特征?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服式。“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饶至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