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理论

第二讲数学学习理论

〇、开场白

上节课我们聊过,数学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是数学学习理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学

习数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才能为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确切的理论根据。

我们这一讲就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了解一下数学学习应该是怎么回事。

一、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讲,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

的知识结构。而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把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

部规律的整体结构(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

我们过去有一个比喻。说学生是一棵小树苗,教师是一个园丁,知识就是园丁手

里要浇的水、要施的肥。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回事呢?那自然是园丁去给小树苗浇

水施肥。现在我们学习了认知结构,我们再看这个比喻,它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

(讨论)

问题就在于知识是有结构的,水或者化肥的比喻体现不出这种结构性。所以从今

天开始,大家应该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你学习不是说你的脑子是个空杯子,老师

把知识这种“水”倒进你的杯子——知识学习不应该是从外界强加的,而是融入旧有

认知结构或者接纳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注意我说了两个词,一个是“融入”,一个“接纳”。我们考虑现学生学习新的

数学知识的过程。如果这个新知识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某些知识联系很紧密,那

么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就被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了它的

内容,这种作用过程称为同化,也就是我说的“融入”的过程。如果新知识在原有的

数学认知结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它联系,或者虽然有但是联系很弱,那么数学学习的

过程就是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者至少是部分改组,进而形成新的数学

认知结构,并把新的知识接纳进去,这种作用过程叫做顺应,也就是我说的“接纳”

过程。

我们数学系大一新生都要学空间解析几何这门课。这个课有两个重点,一是平面

的方程,一是空间直线的方程。这两个知识的讲解就有门道。

先说空间直线的方程,它是从“点向式方程”入手的。所谓点向式方程,也就是

已知直线上一点与直线的方向向量,然后求出直线的方程,即。如果在教学的时候,不管大一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而是硬生

生地直接讲空间直线的点向式方程,那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那么大一新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里有没有关于直线方程的内容呢?有,就是中学

里学的平面解析几何里的平面直线的方程。中学阶段也会学到(平面)直线的点向式

方程,但是用得很少,学生们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点斜式方程(斜截式也是特殊的点斜式)。所谓平面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就是已知直线上一点与直线的斜率k,

然后求出直线方程,即。在讲解空间直线的点向式方程的时候,可

以先从平面直线的点斜式入手,然后分析点斜式的方法在研究空间直线的时候还能不

能用?当然不能用,哪里出了问题?空间直角坐标系有三个坐标,而斜率只是两个坐

标的变化量之比,显然斜率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代替斜率的作用。那

么斜率在平面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上起什么作用?它体现了直线的方向。那么在空间直

角坐标系中,什么能体现直线的方向?当然一个与直线平行的向量,这就自然引出了

直线的方向向量。然后有了直线上一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方向向量怎么求直线的方程?

再借助学生们在前几节课上已经学的求动点轨迹的向径法就可以展开具体的推导了。

这就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同化了新知识。

这个课上还要讲平面的方程。这和空间直线的方程的讲授方法又不一样了。因为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平面方程的内容,中学里只是学习了立体几何里关于平面

的一些知识,比如三点确定一平面、平面上一点与平面上一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使用同化这个作用过程了,而应该考虑第二种情况,即顺应。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一种改组,使之接受新知识。具体来说,如果我们要讲平面的点位式方程,即已知平面上一点和平面的两个方位向量和(平面的方位向量是两个平行于该平面且不共线的向量),然后求平面的方程。高中的立体几何中有一个结论,说:平面上一点与平面上

一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我们可以适当改造这个知识点,从此处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在空间解析几何中,我们总是要用向量来思考的,那么这里的“平面上一直线”能不

能换成“与平面的平行的一个向量”呢?经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不行,这样不能

确定唯一的平面,必须加条件——直接的想法:一个向量不行,那就两个向量,这就

引出了平面的方位向量的概念。此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关于“确定一个平面的

条件”这一部分就发生了重组,从“平面上一点与平面上一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派生出了“平面上一点与平面的两个方位向量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而后者就为继续

学习平面的点位式方程留下了认知结构中的一个位置。

这是大学课程中的一个例子。中小学课堂上更为常见。先举一个同化学习的例子。比如说,初中生要学一元二次方程,可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哪些部分产生相互作用呢?合并同类项、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算术平方根。当学生将一元二

次方程学会并融入他的知识结构之后,其认知结构的这一部分又将会与未来学习的二

次函数、圆以及各种圆锥曲线的方程等内容相互作用。

中小学数学里,顺应学习的例子也很多。比较典型的就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学

习代数的例子。也就是说,这时的初一学生要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进行运算。这样,它们面临两大难题:一、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恰好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符号运算阶段”的过渡期(认知发展理论我们下一部分会讲到),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明显出现一个“断崖”,有一些学生从此开始

数学就跟不上了;二、在此之前,也就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基本上就是数的运算,学生

的认知结构里几乎没有与之呼应的东西(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未知量x和一些极

其简单的方程,但是难以构成同化学习),所以他们在学习时会出现一些“不知其所

以然”的情况。在这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之所以要用字母代替数进行计算,是为了

更方便地对数进行计算,因为用字母代替数运算可以实现“先化简再求值”。经过对比,改造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们学习代数,这个时候,数学教

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可见,数学学习确实应该通过对认知结构的改善来实现。所以,数学教学是需要

根据数学认知结构来进行设计的。一方面,它可以避免灌输式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有

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精神;第三,这种学习和教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实现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的观点)。

与“有意义的学习”相对的是“机械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是

记住了某个符号、背下了某个公式,这种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在数学认知结构没有发

生改变——即没有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融会贯通——的前提下,强调机械学习对学习

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应一味地排斥机械学习。在已经实现了认知结构改善的前提下,适度地机械学习有助于巩固学习成果。例如,

我们大家小学学习乘法时,都背过乘法口诀;再比如我们中学学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

式之后,一般都背过著名的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些都是机械学习。比如后一个例子,在学生已经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做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

些口诀,对巩固知识提高成绩是有很好效果。近年关于国外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新闻

很能说明问题,比如欧美国家公民的计算能力较差,再比如英国全面引进我国上海的

小学数学教科书和数学教学法。这些情况与他们长期过度排斥机械学习不无关系。

与机械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数学学习理论,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操作性数学学习

理论(见张奠宙等:《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第五章第二节)。

二、数学练习与操作性数学学习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正是通过“试错”的过程,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从而实现了学习。他的后继者斯

金纳更是将这种通过“试错”实现“联结”的理论发展成为了“操作性学习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仅仅一次试错是无法实现“联结”的,因此,操作性学习理论强调学

习需要大量的练习。

关于这个理论,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饿猫迷笼实验”。我们这里更关注这一理论

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编写了《算术心理学》,就体现了这种学习理论之下的数学学习观。他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将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小片段,然后

让学生按步骤进行操作。对每个小片段反复训练,克服错误。如果所有的小片段都操

作熟练了、错误很少了,那么这个数学内容就学会了。比如说,他将两位数的竖式乘

法分解为十五个步骤,《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张奠宙等)的116页详细列出

这些步骤。他认为学生反复熟悉这十五个步骤就能学会竖式乘法。

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理论,我们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数学学习确实需要大量的训练,也就是大量做题,而做每个数学题,确

实都有一个实现步骤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片面地说,学习数学只需要关注认知结构就

足矣。即使我们到了大学,学习那些非常高深的数学,我们依然需要大量地做题,来

巩固和熟悉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训练我们的数学技能、来形成我们中学老师反复说到

的“数学题感”。我们不妨做个类比。学数学跟学体育比较,虽然两者天差地别,但

是却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先看体育,一个体育系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当

然是足够强的体能体力和身体灵活性。怎么获得?只能是反复的体育训练。同样的,

对一个数学系的学生,或者一个学数学的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培养他什么?当然是掌

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如何实现?和体育生一样,训练,数学训练——也就是做数

学题。之前举过英国引进上海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例子也能说明这一点。除了之前说

过的我们还保持着一些机械学习的因素以外,我认为还有两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分步骤的数学训练。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虽

然现在提倡“减负”,但是不应该把我们的优势抛弃,我们应该有批判地继承。

这个学习理论还提醒我们未来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在实际工作中,仅有好的教

学和好的教学设计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执行力”,也就是你能不能在实现好的教

学之后,完善后续工作,即督促学生完成练习、给学生答疑、纠正学生做题中出现的

错误,从而完成桑代克所说的“试错”的过程。我认为这是我国小学数学胜过英国小

学数学的第三个法宝。我们各级教育部门(从国家一级到最低一级,即各个学校)有

各级的数学教研机构,它们的逐级督促和约束,实现各级的“执行力”。这重重的执

行力,最终保证了学校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回头看,如今大学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呢?

当大家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人督促你们学习,尤其是课后作业以及作业的订正,也缺

乏足够的来自任课教师的答疑,那么我们大学教育的有效性应该如何保证?我想这是

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师生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数学学习理论有两大弊端。第一、大量的练习很容

易演变成“题海战术”。究竟应该如何出题、如何做题、如何讲题,这是一门学问,

我们以后会专门抽出课时来讨论这个话题。第二个弊端在于,操作性学习理论将一个

数学内容的学习拆解成一系列步骤,也叫所谓“程序教学法”。这容易造成学生过度

关注部分而忽视整体,即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容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流于表面

的“做题程序”,因为数学思想本身是有一定深度的,学生如果只满足于“做题程序”而没有深刻地思考,就会出现“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问题。

当我们把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和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发现,优秀

的数学学习应该既关注认知结构的变化又关注操作性、步骤性的训练,应该既注重有

意义的学习又不排斥机械学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教学又要重视教学之后巩

固和练习。

三、数学学习是有阶段性的

还是让我们回到认知结构这个话题。很显然,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结构会有明显差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系

统地研究了这种差异,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最初研究生物学,十几岁就开始发表论文,22岁获得生物学博士与哲学博

士两个学位。随后几年间,他陆续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女的成长使他对儿童

的认知发展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他对他三个儿女的成长历程的观察研究,他

逐渐意识到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能盲目跳过某个阶段,必须按部就班。他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

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如下表所示(摘自【美】罗伯特·斯莱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与实践》)

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主要发展了它们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受,他们的语言和思

维还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我们一般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没有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教育也自然无从谈起。

我们数学教育者真正关注的是后面三个阶段。

前运算阶段。(在我国,主要是幼儿园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先逐渐形成了语言能力,进而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客观世

界的理解。而且儿童开始会计数了,但是这个计数常常需要依赖于具体实物,比如说,3个苹果、3个筷子、3个人、3个手指,他们还很难摆脱实物,也不容易理解3是所

有三个物品所抽象出的一种共性。例如,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正在上幼儿园的儿童在

计数时会“数手指头”,这种现象在儿童七岁以后就不常见了,这就是前运算阶段儿

童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南京师范大学的涂荣豹老师称其为概念的“实物表象性”(涂荣豹等:《新编数学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这表明这

个阶段的儿童不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学习,而应该尽可能依靠实物使其理解简单的计数

和简单的、“实物表象式”的运算。

由于计数和运算只能依托于实物,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能理解“守恒性”。比如,先给他一碗牛奶,然后再将之倒入一个瘦高的杯子中,此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

可能会很开心地认为牛奶变多了,而无法意识到牛奶的总量其实是“守恒的”。这是

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无法抽象地理解数量,他们只能通过高矮、长短这种表象化的

东西来进行初步的逻辑判断。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很难理解可逆性的运算,比如说,

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2只鸟,他可以理解:3+2=5,但是从这里入手他们很难理解5-

2=3(尽管可以通过实物学习简单的减法)。

具体运算阶段。(在我国,主要是小学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理解守恒性和运算可逆了。思维已经从实物表象性过渡到

了内心表象性,直接的特征就是在熟悉的情景和对象的支撑之下,已经可以很大程度

上脱离实物直接对数量进行运算。但是仍然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也很难进行抽象的

运算。在代数上看,更适合数字运算,但是很难理解“用字母代替数字的运算”;从

几何上看,可以适当地观察一些几何图形,但是很难学习几何推理。代数和几何的大

门只是向他们开启了一段窄窄的门缝,而并未彻底打开。对于这一阶段儿童的数学教育,请记住教育家弗拉维尔的一句话:“儿童不是理论家!”

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仍以算术为主,在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课上可以考

虑引入极其简单的一次方程,其简单程度以“小学生如果不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解决

问题”为宜,以作为学生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度。

为了阐述这一阶段数学学习的特点,有一个典型的“难题”可以为例,即所谓

“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孙子算经》)

如果解题者是任何一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那么这题根本不是难题,因为可以

很容易列出方程组:设笼子中有x只鸡、y只兔子,那么可以列出如下方程组

但是,如果解题者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之前的分析可知,他们是很难理解这种方法的。而你如果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讲这个题,也不能这样讲。下面的所谓“假设法”就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只脚,但是实际有94只脚,多出了94-70=24只脚。这24只脚只能来自兔子,每个兔子比鸡多2只脚,所以兔子有只。由于鸡和兔子一共有35只,所以鸡有只。

这个方法在具体讲授时还可以创设情境,让鸡和兔子同时抬起两只脚,本质上与此“假设法”一样。

形式运算阶段。(在我国,基本上是初中及以上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发生了重大的飞跃。他们逐渐可以真正地摆脱具体的对象而展开抽象思维了。在数学学习上的直观体现,就是他们已经可以理解“用字母代替数字的运算了”,并且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了。代数和几何的大门正式向他们打开。他们或适应或不适应地发现,数学课上出现了一种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题型——证明题,同时应用题开始适当地减少。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推理能力的需要。

请注意,这一重大飞跃并非易事。这个过程循序渐进,对于有的人需要整个初中阶段完成,有的人在高中阶段才实现,而有的人很可能永远无法到达这一阶段,有的人即使到达了这一阶段,也仅仅是在某些特殊场合才会使用抽象思维。绝大多数“数学贫困生”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两个时间节点,一是初中一年级,一是高中一年级。之前讲过,很多人的数学就在初中一年级开始跟不上,因为此时的数学教学较之小学的“具体运算阶段”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而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都已经达到这个层次。第二个是高中一年级,此时的数学教学较之初中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数学还是处于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而高中数学已经是比较完全的形式化了;而且高中数学开始呈现出动态性、体系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初中数学难以比拟的。作为未来的数学教育者,你们应该尤其留意这两个时间节点。

最后,关于认知发展理论,我还想强调两点。四个认知阶段,有的人可能快一点有的人可能慢一点,现实中也确实有“智力超常”的儿童存在——也就是他比别人快得多地走过前三个阶段,比如当代美国华裔著名数学家陶哲轩。因此,一方面,一旦发现比常人更快进入某个阶段的儿童,比如某个7-11岁的儿童自发地发现某些形式运算的方法,数学教育者应该对此重视并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任何人,包括智力超常者,也不可能跳过某个阶段,所以数学教育者切不可以过度灌输超越发展阶段的数学知识(适当的点拨是可以的,但是必须适度)。

终、小结

本讲主要讲解了三个数学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操作性数学学习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智力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罗伯特·斯莱文(美)著,吕红梅,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 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4] 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5] 涂荣豹等:《新编数学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0-03-20T09:12:42.769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谢建斌[导读] 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三小学323900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提升概念教学的质量,使其为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而服务。面对上述的背景,本文就利用直观性材料,扩充概念表象;结合过去经验,构筑概念框架;通过设计提问, 帮助消化理解概念;开展变式教学,拓展概念内涵等几大具体策略展开了细致的探究。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带领学生在头脑中构筑数学概念时,必然需要利用到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基本上会对学生概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其中却也包含着一定不利的因素,不利因素需要教师尽可能避免。面对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一、借助生动情境,丰富概念感知 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热衷于利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这一思维仅仅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征,然而数学概念抽象性比较强,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设计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思维。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教学时,首先为学生播放姚明参与美国篮球赛的视频,在观看完这段视频过后,某名美国女生唏嘘不已,惊叹道:“世界上最高的人应该是中国人。”教师在听完学生的这段话后,鼓励这个女生继续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交谈中,学生渐渐明白,姚明的身高仅仅为中国人身高的极端值,这个数据仅仅能够代表其自身的身高,却无法代表中国人的身高。而平均数才能够表示中国人的普遍身高。最后,该教师继续带着学生展望未来:如果时间再往后推十年,大家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此时如果有甲、乙两家公司均想招聘你,你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呢?甲公司的员工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四千元,乙公司的员工也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三千五百元。通过此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渐渐知晓,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万万不可仅仅注重企业的工资水平,还要去掌握企业高层以及基层具体的工资情况,倘若企业高层的工资水平普遍高,那么即便该企业的人均月工资水平十分高,基层员工也并不一定可以拥有相同水平的工资。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员工工资中有个别人数据极其高,那么仅凭借平均数作为依据是无法判断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情况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每名基层员工的工资情况,这种方式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引导比较分析,理解概念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的教学方法十分常见,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并不高,这种具有形象性的对比教学策略可以降低其理解数学概念的难度。所以,教师如果意图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适当地采用比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就某些概念展开对比以及推理,进而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产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比具有一定共性或者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层含义。 三、激活已有经验,促进概念建构 在概念学习中,很多学生会被平常的概念所扰乱思维,平常的概念同数学概念有着千壤之别,这些日常所积累的概念会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抛去日常概念学习数学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角”进行教学时,在教学之前,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课上所要使用的道具,例如五角星、闹钟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教具,在这些事物之中发现了很多“角”,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具有“尖尖的形状”的事物便是“角”。随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几何结构,其中包括一个顶点和两个边,这同学生的想象截然不同。再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对比实际生活的角同数学概念的角的具体差异,学生在这个教学步骤中逐渐掌握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概念,在脑海中也建立起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模型。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能够找到几何角的存在?”这时学生的回答便会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回答错误的现象也基本不会发生。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为了能够规避日常概念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让学生把“生活角”同“几何角”加以对比,将过去的经验同所学知识有机地联合起来。综上所述,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构筑起正确的数学概念,然而这之中也少不了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相信师生共同发力,学生必然能够培养起具有逻辑的数学思维,构筑起清晰、正确的数学概念。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1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闵光祥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研有多个老师上了概念课,听了之后就发现我们经常会不经意地把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x 。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读《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有感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读《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 有感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读《小学数 学概念与思维教学》有感 数学概念课是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课型之一,它是每一个内容的灵魂,学生只有把数学概念消化了,才能够很好地去利用它。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认真思考研究的。 1、科学的引入是讲好概念的前提.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 1 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 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为什么要引入“百分数”这个概念,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百分数易于比较的好处,体会到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引用,从而从心里主动愿意去学习”百分数”。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展示概念的具体性 对于原始和一些较抽象的概念,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给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概念有”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析各自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

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这样设计形象、生动、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2 3、应用数学教具,提高概念的直观性。 有些概念可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概念时,可预先布置学生收集长方体的正方体的纸盒,结合预习,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点。这样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既生动活泼,又锻炼了创造思维能力. 4.对照、比较是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新概念大多是在已学的旧概念之上,又增加新的属性而建立起来的。新、旧概念之间,既有 3 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这样既有利于新概念的理解掌握,又复习巩固了旧概念。 5.强化应用是巩固和深化概念的必要途径。 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把有关对象暂时从它与周围事物的丰富联系中割裂开来,相对独立地加以研究考察,有利于突出并概括它们的本质属性,排除影响学生形成概念的其它干扰因素.但学生这样获得的数学概念是比较孤立、静止的,而许多数学概念,尤其是一些重要概念,牵涉面广,联系着诸多知识。所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提高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和完整的数学概念显得极其重要,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存在的问题;对策 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师对于概念的引进方法不当,缺乏科学性,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2)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概念,而不注重概念的理解过程,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偏差。本文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并给予解决办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 由于教师学科素养不足和受日常概念的影响等原因,有的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下面是一位教师对于倒数概念引进的过程: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你们说“2、1”,我说“1、2、3”,你们说“3、2、1”,我说“老师爱我们”,你们说“我们爱老师”。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八分之三的倒过来就是三分之八”。

这种概念的引入方法就缺乏科学性,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清。 2.注重结论,轻视过程 现在部分教师教授概念表现为读概念,引导学生读概念,让学生背定义,忽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缺乏对概念的讲解和分析,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念外延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了概念之后,学生既不能很好地将概念内容应用到具体题目中,久而久之还会对概念有遗忘。 二、解决数学概念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从实际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数学概念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从生活中已有的概念理解上入手,进行实际的引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利用此性质制造的物品,如学校的大门,家里的伸缩式墙挂等等,由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概念,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更容易理解。 2.重视概念理解 概念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而是要体会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只有深刻地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越深刻,越准确,所掌握的内容越容易应用。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概念课教学 贺兰七小宋慧 教师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灵活解答问题能力等等无一不是以清晰、确定的概念为基础的。这些能力的高低与相应概念明确、理解的深度、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加强概念教学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那么在当前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高年级概念课的教学呢? 一、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引入概念。 情境创设是一节课的眼睛,是可以顾盼生辉的。而数学概念是抽象枯燥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概念放在一个丰富的,典型的,自然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上。 如五年级《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具体的实例中到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两个重点问题。 李老师先通过古人测量物体用打结的绳子测量,比3节多,比4节少,这不足一节该怎么记录呢?学生说用分数表示。再举例分物的时候,两个人平分一个苹果,每人得到这个苹果的多少? 二、大量感知,深入理解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各种类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的。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其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一概念,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

读《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概念分为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核心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核心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核心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核心概念教学一般都分四个阶段:引入、形成、巩固、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引入 1、核心概念的引入是核心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核心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 2、同时,在核心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任何一个数学核心概念都是在以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核心概念是后一个核心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核心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核心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核心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从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

最新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初探 马桂芹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概念教学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的概念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过程,重结果,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导致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夹生饭的现象。当发现问题再回去弥补,而这个时候的弥补,又感觉没有多少味道,从而造成误解的一直持续。轻感悟,重讲解,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一些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把概念记忆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来弥补对概念理解的不足。学生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老师和学生都很疲劳。 为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我们可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感知概念,形成表象;(概念从哪里来?)②通过抽象和概括,感悟概念,理解概念;(概念是什么?)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和应用概念。(概念有什么用?)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模式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概念,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①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图形、图表等作为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如学习“认识角”时,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或实物来引入。②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 ③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思维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笔者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发现教师若能充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概念教学中恰当的把握好传授知识与增长能力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数学素养,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概念,促使其能运用数学概念灵活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概念认识掌握拓展应用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任何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考察它的来龙去脉,我们能够发现它是合情合理的。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是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因此,概念教学的环节应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括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 形成认知。传统的教法教师经常包办到家,口若悬河,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课提不起兴趣,致使不少学生概念模糊,从而影响对数学内容的后续学习。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

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如何搞好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 一、让学生在亲自感知、体验教学中认识概念 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我们着重谈一下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创设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亲自体验实践中形成数学概念。如在椭圆概念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细线,将细线两端分别固定在图板上不同两点a 和b ,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提问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长等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长小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请同学总结,完善椭圆定义。这样的设计,不是教师机械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从而体验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上数学课兴趣,感受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由来,方便记忆。 二、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形成系统化,进一步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面角与空间角、映射与函数、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如何上好一节概念课(梅跃冬)

如何上好一节概念课 新县泗店乡初级中学梅跃冬 数学概念课是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课型之一,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认真思考,探讨的。下面我谈一些我个人的收获. 一.注重新概念科学的引入是讲好概念的前提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新概念的引入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数学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应用数学教具,使学生觉得概念引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为概念教学创造良好开端. 1.寻求概念形成根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几乎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都伴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概念引入,采用愉快教学法,故事引路,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降低或消除学习数学的畏惧感.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展示概念的具体性 对于原始和一些较抽象的概念,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给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概念有"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如"平面"的概念,可从常见的桌面、墙面等物体表面入手,抽象出平面概念"无限延伸性和无厚度"的本质特性.通过实例,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动、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3.应用数学教具,提高概念的直观性 有些概念可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棱锥”概念时,可预先布置学生剪贴一个底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封闭几何体.学生在想方设法完成这个几何体的创作过程中,明确了要制作成功必须使各三角形有公共的顶点(否则不封闭),这实质上就是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 这样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棱锥的概念既生动活泼,又锻炼了创造思维能力. 二.提示概念本质属性是理解概念的关键 在概念教学中,仅阐明其实际意义是不够的,还应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出发,对概念进行全面分析,突出其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函数概念,在讲解时,要选取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用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等表示这些实际问题,并抽象出函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函数概念的产生不是凭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而是客观实际的需求. 三.对照、比较是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新概念大多是在已学的旧概念之上,又增加新的属性而建立起来的.新、旧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运用对照、比较,是学生掌握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全等与相似、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即用对照比较法进行新概念的教学,既有利于新概念的理解掌握,又复习巩固了旧概念,同时又能体现知识的发生与迁移过程,便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增强学生数学发现能力. 四.强化应用是巩固和深化概念的必要途径 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把有关对象暂时从它与周围事物的丰富联系中割裂开来,相对独立地加以研究考察,有利于突出并概括它们的本质属性,排除影响学生形成概念的其它干扰因素.但学生这样获得的数学概念是比较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_数学论文.doc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_数学论文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我粗浅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

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例谈共3页文档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例谈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课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与数学思想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得深透,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教学尤为重要。 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只注重盲目做习题,不重视数学概念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人手,思考解题依据,剖析解题方法。这样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作用与地位。 下面我就教与学两个方面浅述我肤浅认识: 一、概念形成:从形式化表达到数学理念建构 数学教育价值并非靠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数学学习主题就当是基本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活动。有价值不仅是概念本身,而且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数学观念与能力。 如教学“厘米认识”,通常情况下,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长度,能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进行单位之间换算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建立实际长度空间观念,一旦离开直观,往往就不能辨认抽象长度。长度观念形成不能单靠教师讲授,而是要以学生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像、交流、推理等丰富多彩活动逐步形成。教学可以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观察比较,认识1厘米长度。 2、检验调整,形成1厘米表象。 (1)量一量。看看哪个手指宽大约是1厘米。 (2)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大拇指与食指叉开比画出来。 (3)找一找。自己身上或周围哪儿长大约是1厘米。 3、联想类比,理解厘米含义。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 (2)找出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0厘米。先猜一猜,再数一数。 (3)出示米尺,让学生推想100厘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4、估计测量,形成空间观念。 出示学生熟悉物体让学生进行估计,并交流估计结果,再进行测量验证。 在这里,厘米概念教学过程不只是注重形式化表达,而是让学生通过系列思维活动,将学习数学概念过程变成再认识与形成观念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观念是在经验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经历生活经验回忆、实物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像与交流表达过程,是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有效途径。 二、概念巩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剖析发现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偏重于对结论解释与整理,缺少自主剖析、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缺少进行侧重于剖析性、发现性数学思维机会。概念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剖析新知识意识,注重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根据自己体验,建构有关数学概念。下面我们就以《角认识》教学片断为例,加以说明: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比赛,老师画一个角,大家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画一个角,比一比谁画角大?(师生分别画角) (很多学生都认为李明画角要大,但都说不清理由) 师:刚才很多同学认为李明画角大,而且一个同学认为原因是这个角边要长。那老师能不能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之所以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这样就不能熟练地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应用和转化等。因此,抓好概念教学对提高普通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是,在现今的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解题、轻概念,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造成学生解题和概念脱节。那么如何搞好新课程下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关键词:概念;引入;形成;理解;归纳;系统化 一、概念的引入 借助具体事例,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引人概念。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学生往往对故事感兴趣,这恰恰是增强数学教学活力的切人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人一些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等差数列中高斯的故事,等比数列中印度的那位聪明的宰相。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寻找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来掌握新的概念。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函数与方程,映射与函数

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二、概念的形成 在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在引人奇函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函数f(x}=上,g(x)二的图象,学生很容易看出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教师进x一步提出问题:你能从数的角度说明它为什么关于Y对称吗?学生根据初中对对称的认识,发现自变量*的值对称着取,观察它们的函数值。于是,学生计算了厂1)抓1}抓2)抓-2)抓3)抓-3),学生猜想:*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值,他们的函数值互为相反数。教师追问:是刘所有的定义域内的*都成立吗?于是,学生if}f(})与厂劝,发现互为相反数。然后教师给出这类函数的名字为奇函数。 华罗庚教授说得好:“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课本上的结论。”教师要多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概念的理解 学习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解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讲座稿)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开化县园区小学陈根祥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1.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这些定义式的概念抓住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概念,是在对大量的探究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中,使之从直观到表象、继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等。这样定义的概念,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一下子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2.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这种方法与定义式不同,描述式概念,一般借助于学生通过感知所建立的表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特例做参照物而建立。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象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直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平面”就用“课桌面”、“黑板面”、“湖面”来说明。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一般来说,在数学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过有些定义只是初步的,是有待发展的。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例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例谈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来看,在概念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下就略谈我在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学,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虽然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概念是描述性的,但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后继学习更有利于知识建构。通过这样的操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表象: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哪怕学生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但是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以旧概念的复习引入新概念。 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

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三、抓住本质,讲清概念。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有些老师常埋怨学生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必须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当变换位置后就和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抵触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教师提供事例的方式有关,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这样固定不变的平行四边形,就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 因此教师要在讲清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办中一个词,但它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极其明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抓住关键讲解概念,就能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它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就要强调“平均分”。 教师还要恰当地讲清概念的运用范围。如2是质数但不能说它是一个质因数,只能说它是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时,爸爸的年龄用A表示,小明的年龄用A—28表示,这里A并不能表示任意一个数,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四、分析比较,区别异同。 有些概念表面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似是而非,能过对比本质属

数学概念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概念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教学必须把握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熟悉数学概念的基本获得方式,掌握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案例角 某学校为了探索概念教学的规律,以“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第1课时)”的处理为例,研究了一堂公开课,摘要如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数列,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再前后两桌同学(每桌坐两面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什么叫一个数列?何为数列的项?怎样表示一个数列呢? (2)数列的项数是什么?如果按此分类,数列有哪些种类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方式呢? (3)何为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理解“数列可以看成正整数集N *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n a f n =,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 的一列函数值”呢?(大约过十分钟,教师抽查各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学生1: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叫第1项,排在第n 位的叫做第n 项。 学生2:按项数分,数列可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叫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无穷数列。 教师:对数列的分类的表述,哪位同学能帮助补充完善一下吗? 学生3:我来!按数列的项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分,数列还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等。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前一项的数列叫做摆动数列。 学生4:…… ……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均很好,说明你们的钻研和讨论是用心和富有成效的。请判断下面的数组哪些是数列?如果是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古代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若将“一尺之棰”记为1份,则每日剩余部分依次是:???,32 1,161,81,41,21 (2)古希腊数学家常用小石子摆成如图1的形状来表示数,称为三角形数,它们依次是:1,3,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