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4
脂肪肉瘤
• 肿瘤巨大,边界清晰, • CT和MR表现根据组织学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 密度不均匀,内含软组织密度影,不规则条纹状影及脂肪密度影,脂
肪密度(-20~-40Hu)较正常脂肪密度(-80~-120Hu)高; • 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可明显强化; • 分化差者影像学表现为质地不均的、非脂肪性的软组织肿块,不容易
PPT学习交流
20
平滑肌肉瘤(leiomysarcoma)
• 原发性后腹膜肿瘤中第二位 • 好见于中年和老年人 • 病理由细长或轻度肥胖细胞组成;有时呈束状生长,排列
类似纤维肉瘤。多形性平滑肌肉瘤,形态与恶性纤维组织 细胞瘤相似。 •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边界清 •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PPT学习交流
21
平滑肌肉瘤
• 巨大肿块,病变中央多见不规则广泛坏死,厚壁 囊性肿块;
• 富血供肿瘤;增强环形强化; • 较小平滑肌肉瘤均匀肌肉密度。 • 肝脏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 钙化少见;
PPT学习交流
22
平滑肌肉瘤
• 特点: 巨大肿块 广泛坏死 环形强化 肝内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PPT学习交流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PPT学习交流
1
主要内容
定义与一般情况 ; 分类; 各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诊断:
定位; 定性; 小结;
PPT学习交流
2
定义
腹膜后间隙:上至膈,下达骨盆入口处的腹膜后潜在腔 隙;
腹膜后间隙病变:非腹膜后器官的病变:肿瘤性; 非肿瘤性;
不包括来自腹膜后固有器官的病变:胰腺、肾、肾上腺 的肿瘤;
PPT学习交流
13
脂肪肉瘤

腹膜后淋巴管肌瘤超声表现1例

腹膜后淋巴管肌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单位: 712023 陕西省咸阳市, 咸阳西橡医院功能科
U T : 子宫 ( 内含节育环) , M : 肿瘤
图 1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声像图
多个类圆形液性暗区, 暗区可融合在一起 , 无清晰的 包膜回声 , 或见多个结节状低回声区组成的一个边界 不整的回声团 , 宫内回声欠均匀, 后方回声无衰减。 临 床一般表现为子宫增大 , 质较软 , 下腹痛, 阴道流血。 而本例患者月经正常, 除偶感左下腹隐痛不适数天外 , 无任何不适及临床症状 , 在妇科检查及B 超中发现, 且 患者较年轻, 故易误诊断为子宫峡部或宫颈部浆膜下 肌瘤 , 并且与子宫内膜癌, 子宫绒毛膜癌 , 宫颈癌及 其他恶性肿瘤难以鉴别。 故超声对此病的价值, 在于 提高警惕 , 对宫体内及宫体外, 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 的、 不规则、不均质 , 回声较紊乱的实性肿块, 应想 到恶性肿瘤及肉瘤的可能, 为临床提供参考及提示。 参考文献
[1 ] 招小丽 1 临床妇产科 超声诊断学 1 广州: 广东 科技出版社, 2000: 792801 [2 ] 孔秋英, 谢红宁 1 妇产科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学 1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2001: 2581 (2008201 2 14 收稿, 153 天 刊出 )
腹膜后淋巴管肌瘤超声表现 1 例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年 第 24 卷第 6 期� C h inese J U lt raso und M ed V o l 24 No 6�
— 1 17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超声表现 1 例
孙云波 张晓君
患者女 , 36 岁。4 d 前偶感左下腹隐痛不适, 来本 院做妇科、B 超检查 , 发现子宫峡部左侧异常实性肿 块, 随收入院。既往体健, 月经正常 , 孕 2 产 1, 2004 年上环, 无特殊家族史。 妇科检查: 阴道通畅; 宫颈 光滑, 正常大小 , 无抬举痛; 宫体前位 , 增大约孕 50 d 大小 , 左侧突出一约 4 cm × 4 cm 的肿块 , 质中 , 活 动, 无压痛; 双附件 ( - ) 。超声检查: 子宫前位, 41 0 cm × 510 cm ×6 18 cm , 轮廓清, 肌壁回声均匀 , 宫腔 线状居中 , 内可见节育环回声, 位置正常。 于子宫体 峡部左侧可探及一 41 0 cm × 41 5 cm 的中低混杂回声 肿块 , 无包膜 , 轮廓欠清 , 形态不规则 , 呈菜花状 , 边 界不规整 , 模糊不清, 呈蟹足状, 内回声杂乱不均 , 呈 中低混合回声 , 且以低回声结节为主 , 后回声衰减不 明显 , 其与子宫及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 呈浸润状。 超 声提示: 子宫峡部左侧菜花状低回声实性肿块 , 多考 虑子宫肿瘤 ( 恶性可能性大 )。 手术可见: 子宫略大 , 峡部及宫颈左侧向外突出一直径约5 cm 的肿瘤 , 形态 不规整, 最低点达骶韧带下方, 质硬、 不易剥除。病 理检查: 子宫体峡部左侧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 向下浸润左侧宫颈管壁几乎全层及其淋巴管腔内生 长。 讨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罕见, 多发生于 40 ~ 50 岁的围绝经期妇女。 它为子宫肉瘤的一类 , 子宫肉瘤 仅占恶性肿瘤的 2%~ 4% , 且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 而 内膜间质肉瘤罕见, 仅占子宫肉瘤的 10% ; 它多发生 于子宫体部的内膜层, 较少发生在子宫肌层。 而本例 发生于子宫峡部左侧的肌层内, 且显著向子宫外突出 , 形成盆腔内肿块 ( 图1) ; 并且发生于 36 岁的年轻女性 , 则更为罕见。 它的典型声像图为: 子宫增大, 内可见

腹膜后淋巴结炎健康教育PPT

腹膜后淋巴结炎健康教育PPT
该病症可能导致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
什么是腹膜后淋巴结炎?
发病机制
炎症可以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导致 淋巴结肿大和疼痛。
某些情况下,肿瘤也可能压迫淋巴结,导致继发 性炎症。
什么是腹膜后淋巴结炎? 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腹痛、体温升高、乏力等症状。
如有持续性腹痛,需要及时就医。
谁容易得腹膜后淋巴结炎?
及早诊断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预防腹膜后淋巴结炎? 注意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源性疾病。
如何治疗腹膜后淋巴结炎?
如何治疗腹膜后淋巴结炎? 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可能需要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如何治疗腹膜后淋巴结炎? 手术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感染灶或 肿瘤。
手术后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如何治疗腹膜后淋巴结炎? 随访与康复
患者在治疗后需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
康复期间,注意饮食和休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
谢谢观看
某些慢性疾病,如结核、肿瘤,也可能提高 腹膜后淋巴结炎的发生率。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表现
如出现持续腹痛、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 医。
越早就医,越能防止病情加重。
何时就医?
急性症状
如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胀等急性症状,需立 即就诊。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严重感染或其他急腹症。
腹膜后淋巴结炎健康教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腹膜后淋巴结炎? 2. 谁容易得腹膜后淋巴结炎?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腹膜后淋巴结炎? 5. 如何治疗腹膜后淋巴结炎?

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范围与技巧

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范围与技巧

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范围与技巧一、盆腔淋巴结切除的范围与技巧盆腔淋巴结切除要求切除包绕在盆腔侧壁大血管及其分支、神经周围的脂肪和淋巴结缔组织。

切除范围包括:上界达髂内外动脉交叉处上3 cm处,切除髂总血管表面的髂总淋巴结;下界为旋髂深静脉横跨髂外动脉处,此处表面为腹股沟深淋巴结;外界达腰肌表面与髂血管交界处;内界为输尿管外侧缘;底部常以闭孔神经为标志,也可以超越闭孔神经而达盆底肌肉表面。

该范围内所有淋巴脂肪组织均需全部切除,共包括双侧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闭孔淋巴结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腹腔镜下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基本步骤与开腹盆腔淋巴结切除基本一致。

首先打开盆侧壁腹膜,分离盆侧壁浅层结构,将腹膜切口向下延伸至圆韧带近腹股沟韧带处,向上延伸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3cm左右,同时向内侧分离腹膜显露髂内动脉主干。

随后沿髂外血管和髂腰肌之间的疏松间隙,逐步分离至闭孔肌表面,从而将髂总血管、髂外血管、闭孔神经、闭孔血管与其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同盆侧壁肌肉和骨骼等深层结构分离开来。

之后将髂动脉表面的动脉鞘膜切开,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采用凝切的手法整块切除盆腔各组淋巴结。

强调手术操作步骤的标准化,可以减少操作失误和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缩短学习曲线。

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范围与技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切除包括两个水平:肠系膜下动脉水平和肾血管水平。

对肾血管水平的淋巴结切除,腹腔镜下手术野的暴露和操作相对困难,手术难度增加,手术风险也会增加。

腹腔镜下进行该组淋巴结切除时后腹膜切开要充分,在盆腔淋巴结切除、腹膜切开的基础上继续向上朝向横结肠系膜附着处打开后腹膜直达十二指肠横部下缘,充分暴露腹主动脉区手术野。

助手用血管钳牵拉后腹膜,充分暴露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周围及其上方的脂肪淋巴组织。

用超声刀或电钩打开动脉鞘膜,逐层分离血管鞘与淋巴脂肪组织间隙,注意游离跨越双侧髂总动脉上段的下腹下神经,在保护好血管神经的基础上,凝切淋巴脂肪组织蒂部,切除淋巴脂肪组织。

腹膜后肿瘤影像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PPT课件

T1WI
T1WI
T2WI
T1WI+C
T1WI+C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73页-/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1-7-18(4个月)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8页3-/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3-4-30(2岁)
一、神经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临床资料平扫ct表现年龄临床表现形态界限钙化细胞瘤80肿块少数伴血尿球形与肾分界清楚突破肾边缘时界限不规则15以下神经母细胞瘤905岁以下vma升高不规则分叶状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腺癌大多10岁以下性早熟女性化cushing等圆形椭圆形清楚710细的局部沉积广泛分布线条状细胞瘤不限阵发性高血压心动过速排尿晕厥圆形椭圆形清楚15增强ct扫描表现强化形态跨中线扩展淋巴结扩展肾影变化细胞瘤出血坏死区有囊肿形成膨胀性生长推移大血管肿瘤与脊柱间间隙有软组织多见20区域性以肾门为主肾影缺损伴肾轴线增神经母细胞瘤出血坏死致密度不均沿脊柱前缘生长包绕大血管一般无90区域性肿大淋巴结与瘤体不易区分伴远处淋巴结如颈部常有膈脚侵犯肾侵犯致肾局限性缺损肾轴线不变腺癌不均匀强化中央坏死腔呈星形周边薄层包膜强化偶见区域性一般不侵犯明显强化之厚壁囊状改变内腔不规则少见一般无区域性一般不侵犯肾母细胞瘤
概述
腹膜后肿瘤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十
二指肠等腹膜后脏器之外非脏器起源的肿瘤。 广义的腹膜后肿瘤包括脏器和非脏器起源的肿瘤这
两部分。
除了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畸胎瘤、嗜铬细胞瘤、脂肪 瘤和淋巴管瘤之外,其他非脏器起源的腹膜后肿瘤在儿童 中相当少见;若干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既 可为非脏器起源,又可为脏器起源。非脏器起源的恶性腹 膜后肿瘤侵犯脏器后常需与脏器起源的肿瘤相鉴别。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哪些症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哪些症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症状,尤其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早期症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什么表现?得了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会怎样?以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哪些并发病症,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常见症状:恶心、腹胀、低热、腹部肿块*一、症状由于腹膜后肿瘤相关的器官均埋藏于腹膜后宽大、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中,在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肿瘤可在此腔隙中隐匿生长,并向四周生长,且不易受阻,故早期常无症状出现,直至肿瘤长到相当大时,才会产生症状,但不严重。

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常与有关器官的移位及梗阻(因肿瘤压迫)有关。

因腹膜后肿瘤的组织来源和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

1.腹部肿块早期除非病人无意中或医生查体时发现肿瘤外,一般都是肿瘤生长至相当大时才被发现。

肿瘤位置大多数在上腹部或上腹部一侧,开始发生于下腹部者较少,但往往肿瘤发展至占满腹膜后间隙而不易确定原发部位。

取膝肘卧位双手触诊肿瘤不向前垂并腹前壁有叩鼓,可证明肿瘤位于腹膜后,但肿瘤大者腹前壁叩诊亦呈浊音。

肿瘤如能推动,大多为良性,如固定不动、硬而边界不清,大多为恶性。

有的囊性瘤可坚硬,有的实体瘤可似囊性,如脂肪瘤,甚至可误诊为腹水。

单靠触诊,难以根据其大小、硬度而确定其良恶性。

腹膜后肿瘤一般无触痛,少数有轻触痛。

恶性瘤中心坏死、出血、继发感染或破裂时则触痛明显,且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和发热,这些情况多见于肿瘤晚期。

腹膜后肿瘤处叩诊常为正常肠曲的叩响。

有的肿瘤隆突部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而在其一侧叩诊呈鼓音,提示肠管被推向一侧。

少数患者有腹水,但往往不易叩出。

听诊肠蠕动音正常或稍亢进。

2.腹胀主要原因是肿瘤增大所致,其程度大多与肿瘤增长相平行,故早期无腹胀感,随瘤体的增大病人逐渐出现腹胀感,但与肠梗阻叩诊呈弥漫性鼓音不同,也无腹水的移动性浊音。

个别病人发生肠梗阻或腹水则属例外。

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肾旁后间隙的病变常常与其他腹膜后间 隙的病变有关。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二,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 移位, 定位征象主要有: 1,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外移或前移,肾静 脉前移。 2,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3,胰头和肠系膜上动静脉前移。 4,肾轴旋转、肾脏移位及腰大肌受压变形。 5,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前移及升结肠、 降结肠前移等。
下方,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小肌仅30%的人出现,它起源于第12 胸椎至第5腰椎椎体的侧方,行于腰大肌的 前方,止于耻骨隆突。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 直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肾水平以上的部分形成,均位于膈肌后间隙
内。
奇静脉常可显示,平扫呈小圆形的软组 织密度影,直径约6~7mm,半奇静脉显示 约25%~50%,较奇静脉细。不要把这些 结构误认为淋巴结,增强扫描及连续层面的
观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3.腹膜后淋巴结的分布及CT表现 腹膜后淋巴结包括腰淋巴结、膈肌脚
后间隙淋巴
结及部分器官的淋巴结。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标准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标准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标准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疾病所致。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小。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大小是判断其病理性质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正常的淋巴结大小约为1厘米左右,如果淋巴结的直径超过1厘米,就可以被认为是肿大了。

此外,淋巴结的大小还应该与其周围组织相比较,如果淋巴结肿大超过周围组织,就需要引起重视。

2. 形状。

正常的淋巴结呈现为椭圆形或肾脏形状,边界清晰,质地柔软。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则可能呈现为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质地硬实。

这些形态上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淋巴结内部的病理性改变所致。

3. 质地。

正常的淋巴结质地柔软,可以轻易被压扁。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变得坚硬,甚至无法被压扁。

质地的改变往往与淋巴结内部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4. 活动性。

正常的淋巴结在周围组织的影响下,可以轻易地在皮下组织内移动。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活动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

这种变化也是判断淋巴结肿大的重要标准之一。

5. 表面。

正常的淋巴结表面光滑,无明显的凹陷或突起。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出现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突起或凹陷,这些表面的改变也是判断淋巴结肿大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总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包括大小、形状、质地、活动性和表面等多个方面。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导语: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
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容易去痊愈,但是我们毕竟是有希望的,有时候健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康复,各位患者得了这个病不要害怕,要做好心里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接受治疗。

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心态决定了一切!病虽然难治愈,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减轻甚至痊愈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腹膜后淋巴肿瘤的介绍吧。

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

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

霍奇金病首发于戏曲淋巴结者占60%~70%,左多于右。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

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有罗骨样感觉;随时病程良展,周围出现大小不一的淋能上能下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

如果淋巴结增大迅速,甚至侵犯神经,可引起疼痛。

少数患者信有深部而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洒巴结肿大起病者占56%,半数好发于颈部,但更易累及口咽环、肠系膜和腹股沟。

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霍金病,尤以年青患者(结节硬化型者常有双侧肿大),出见于弥漫型淋巴结肿大引起咳金淋巴瘤;预后均相对较差。

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总胆管起黄疸和肝肿大;腹膜后洒巴结肿在,可引起背痛及下肢、会阴部或阴囊水肿,压迫输尿管,引起肾孟积水。

累及深部淋巴结时,临床上常以发热为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