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论摄影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论摄影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第20卷第4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 ol.20 No.4 2007年4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 2007

论摄影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石春鸿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广州 510615)

摘要:摄影术的诞生给西方绘画艺术的风格及流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摄影术出现之前,西方绘画

是以“摹仿”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追求与自然逼真,画面造型严谨。摄影术出现之后,西方

绘画主要以“表现“、“抽象”为主流,画面多以表现画家的主观情绪,画面的造型不完全以自然逼真为

最终标准。摄影对近现代西方美术观念的嬗变与重建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摄影术;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现代派美术;图像文化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7)-0062-02

摄影术是19世纪人类重大的发明之一。摄影术不仅使人的视觉得以延伸,同时它使瞬间成为永恒,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们想让时间停止不再流逝的愿望。在摄影术诞生的167年里,发展驯猛,它的发展主包括感光材料的发展和照相机的发展。派生出电影、电视、数码摄影等。通过现代传媒,使世界文明逐渐进入到一个“读图时代”。图像文化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继图腾时代、文字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时代。

自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学术院由科学院和美术院举行的联席会议上,向全世界公布了L.J.M.达盖尔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由于摄影具有逼真的画面的特性,对西方以“摹仿”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具大冲击。在达盖尔达公布银版摄影术之前的西方绘画艺术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以“摹仿”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特别是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等为代表的文艺复兴三杰,把人体解剖学知识、透视学知识、色彩学知识等运用到绘画中,追求画面的逼真、画面如同摹写自然。如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萨》、拉斐尔的油画《巴尔达塞列·卡斯蒂里奥诺》,与达盖尔达同时代的法国大画家安格尔(J.A.Ingres1780- 1867)到了以“摹仿”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顶峰,如安格尔的油画《土尔其浴室》、《瓦尔品松的浴女》、《泉》等。摄影术的出现,就连安格尔本人也叹为观止地说道:“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这可是任何画家也难以做到的。”由于摄影术本身固有的优越性,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西方以“摹仿”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艺术。苏珊·桑塔格说:"摄影解放了绘画,使之能够从事其伟大的现代主义使命──抽象化分离。透过某些细节(例如1847年4月首届印象主义画展就是在纳达尔那间位于巴黎卡普辛大街上的摄影工作室中进行的。)可以看出摄影对美术的革命性影响在于,促成了西方近现代美术观念的根本改变和重建。

摄影术的发展和西方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西方思想文化异常活跃,新思想与新技术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西方绘画产生了具大影响,一批具有时代先锋精神的艺术家不断探索,出现如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画家在绘画中突破了传统油画技法的束缚,大胆革新,提高色彩的明度,使用纯粹的原色堆积或排列,获得光色闪耀的特殊效果,提高绘画色彩亮度,表达了写生色彩学的色光效果;丰富、发展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技巧。印象派绘画与以前的以“摹仿”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它是欧洲绘画史上第一次以探索表现形式为主的画派,换句话说,画面不是追求景物的写实性、客观性,而是强调画面的色光和画家的主观感受与印象,所以被认为是现代绘画的开端。它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等;以及新印象派绘画的修拉、西涅克和后印象派绘画塞尚、凡·高、高庚、吐鲁斯·劳特累克等。印象派绘画、新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都是在摄影术之后出现的,除了受到当时变革时期的文化思潮

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石春鸿(1964-),男,讲师,研究方向:服装广告.

第4期 石春鸿:论摄影对西方绘画的影响63

的影响,多少也受到这一时期摄影术的冲击。

摄影是一种子图像的方式是视觉形象的方式,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和没有语言文字隔膜的图像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紧密和有效地把人类联为一体。赫尔马斯·根舍姆在1962年就写道:“摄影是世界各地都能够理解的唯一‘语言’,它在所有民族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维系着人类大家庭。它超越于政治影响——在人们享有自由的地方——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事件,使得我们分享别人的希冀和期望,阐明政治和社会环境,成为人类的人道和非人道的见证。……”

摄影术能客观、逼真表现画面,对西方19世纪末的“现代派”美术也产了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派”包括:象征派、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构成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几何形体派、塔希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现代派美术思潮基本上是在印象派前后出现的的,并把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看作“现代艺术之父”。现代派强调自我,强调“发泄”也可以说是西方大生产束缚自我的抗议,是对社会生产关系不重视人性的个性的反驳。现代派只问怎样表现,不问表现什么。在理论上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混淆在一起,认为内容既形式,形式就是内容。在绘画标准主张有意识的设计和消除非必要的东西的潜在评判下,摄影的观看所获得的显著成就直到相当晚近还被认为是以人数相对较少的摄影家的工作为代表。在这些人的反应和努力下,他们设法超越了照相机的机械性,达到了艺术的标准。美在传统上一直与一些样板性的模式联系在一起(古希腊的代表性艺术只表现青年和完美的人体),摄影则将美揭示为无处不在。可以看出摄影对美术的革命性影响在于,促成了西方近现代美术观念的根本改变和重建。

摄影对艺术和审美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使艺术家和观众自觉地抛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虚假的、装腔作势的、唯美的美术图式,将审美的视线直接与现实生活相衔接。摄影促使现代画家重新思考,甚至放弃他们的前辈延用了千百年的作画原则,从工具、技法、题材诸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创造,画家被逼迫着从描绘虚幻的"圣母",转变为观看和描绘现实世界。画家在摄影家的带领下"闯入了现代精神之中。"可以不夸张地说,现代美术包括印象画派、立体画派和超现实主义的成就无不与摄影的努力有关。一百多年来摄影界通过镜头看到和向观众呈现的是秩序感、自然的美;对现实生活的同情与关切,间或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愤不平。而美术界在表达现实题材时常常是以旁观的、戏谑的、泼皮的、玩世不恭的方式来转述他们的感受的。

总之,在摄影术出现之前,西方绘画是以“摹仿”为主流的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画面造型严勤,追求与自然逼真。风格流派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摄影术出之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达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受摄影和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艺术创作手法得到充分的探索,获得前所未有的完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大师,他们居于人类艺术的巅峰地位。他们的成就给后人提供了范例,同时也给后人提出了难题。一百多年来,追受摄影和西方绘画主要以“表现”、“抽象”为主流,画面多以随者、仿效者不计其数,持续不断。可是,人们发现,重复他们的手法,往往很难达到他们的成就,由此产生了另辟蹊径的愿望。再说,即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大大完善了艺术技巧,然而还有领域没有得到探索,这些空白领域就成了新流派专攻的方向。在科学技术(摄影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潮的产生,人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复杂、全面。现代艺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科学技术的摄影技术的发展,由黑白到彩色、由静态到动态(电影与电视技术)、由胶片到数码对客观景物的逼真表现,对近现代西方美术观念的嬗变与重建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振奋民. 摄影审美心理学[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2] 司徒常. 外国美术史教程[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

[3] 邹贤敏. 西方现代艺术词典[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4] 石春鸿. 摄影基础[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 General.No.130 2012年第6期 (总第130期)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绘画艺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时代的艺术特征,并融进时代的美术观念和表现意识,使形式更加多样性,画面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重视剪裁和组合,讲究虚实关系,注重意境表达,以及线条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加适合当代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艺术家一方面要研究旧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新的东西,艺术要创新,要有时代感。时代是前进的,要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更要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内心感触,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表明,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不断抗争与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中,把种种自然现象与文化现象加以比对而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习惯思维方式,同时也给艺术创造加以莫大想象空间。以“天人合一”为依据,生发出原始的图腾、文字等诸多符号,成为了华夏民族间情感表现与交流的语言工具,成为构建物质社会和精神社会的基本元素。“物我为一”的和谐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审美取向上,“道乃万物生成的本原”。一切艺术主题、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必然与“自然之道”相吻合。并借助于内心感触,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表达,赋予形象、语言以新的传达方式,达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实现与自然的沟通,获取心灵的慰藉。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各种绘画形式越来越强调个人体验和内在精神的意象表述,凭借一定的艺术形态去叙述内在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中国传统绘画受“道”、“儒”、“释”三种思想的影响,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天人合一,阴阳相合生万物,弥盖天地,古今传承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视觉思维的意象思维习惯。使这种中国式的意象视觉思维具有一种全息性、中权性和包容性。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在笔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似与不似之间”等,并融入很多生活理想、生活情趣,给人提供丰富联想和生活寄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远离了现实形式法则,而有了请求意向的思想和表现方法,强调主观心性的发挥。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画在意境,意境高远已经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是特殊的心、物关系的结合。宗炳提出“含道应物”,这就与原始的感情有了本质的区别。就会用哲学的、完整的、主观审美意识去理解和表现自然。自然景物要服从了创作者主观的审美意识。这就是用主观的“神”、“意”替代了原始自然之貌,之所谓“意主宰形”。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是心化的自然。想象力是其重要素质,它所描绘的世界,不仅与宇宙自然有关,更与内心感悟有关。人与 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张海龙 (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将中国传统绘画与时代精神融合到一起,这 样的融合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但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精 神,更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使中国绘画艺术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绘画;现代绘画艺术;传统水墨;写意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12)06-0077-02 Chines e traditional painting to the modern painting art effects ZHANGHai-long (QigiharcitymassesMuseumofart,HeilongjiangQigihar161000,China)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paintingtothemodernpaintingarthasfar-reachinginfluence,the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andthespiritofthetimestogether,suchthatthefusionofpaintingarthasgreat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ofthemodernpaintingartdevel-opment,notonlyhastheChinesetraditionalpaintingtheoryandspirit,canpresentabrand-newappearance,makeChinatheartofpaint-ingthecontinuousprogressanddevelopment. Keywords:traditionalpainting;modernart;traditionalinkpaintingfreehandbrushwork; 收稿日期:2012-10-13 作者简介:张海龙(1971—— —),黑龙江省克山人,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77 ——

中西方绘画艺术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父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 国贸1002 XXX 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油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体现着一种新型审美价值——意境审美,而这,其实是古老的传统审美。这听起来就是一个悖论,是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存在着的众多的悖论之一。但悖论往往孕含着生机,随着对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发现了自身传统文化的优势。重新认识古典的意境审美,并将之在当今油画创作中进行解读和转换,是油画创新的资源之一,也是油画由走向自主发展的必由道路之一。 在《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中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世界名画,其中很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最喜欢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随着对达芬奇了解的深入,对大师创作的背景、时间和境况也有了更多了解。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它为达芬奇大师的绘画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至今大家还都会被这幅画深深震撼,也被达芬奇大师对绘画的热情和执著追求而感动。 【关键词】中西;绘画;父亲;蒙娜丽莎 【正文】 1 《父亲》 在油画中追求意境,开拓油画审美的本土化的路途中,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主要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分析。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首先,《父亲》的象内之境: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对于油画《父亲》,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这其实触及到了意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影响

在93东京·日中美术研讨会上的基调演讲 近两三年来,由下中日两国的美术评论家在互相访问的过程中,曾经共同探讨了一些有关美术理论上的问题。中日双方美术界的叫友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这些意见在中日两国的美术界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特别是在中国,由于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作品和理论,更加深了我国美术界尤其是青年美术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们认为,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侍这方面的问题,将影响我国的美术是否沿着正常健康道路去发展.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要得到发扬光大,必须遵循两个首要的原则,一方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吸取其它国家艺术的有益因素。二者不可偏废。正如同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30年代便指出过的:继承传统与学习外国是发展我国新兴木刻的两翼。鲁迅的观点不仅是适用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水刻版画,我认为也适用整个美术甚至整个文化。可是长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总会受到来自两方而不同意见的干扰。一种意见是认为只有自己民族固有的艺术是最好的艺术,拒绝向外国的艺术学习;另一种意见是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对自己的传统艺术却不屑一顾。前者是狭隘的固步自封的民族主义立场,后者是盲目崇外、主张全盘西化的世界主义观点。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文化艺术上一向采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立场,既热爱自己民族的艺术,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艺术,而且主张不同国家的艺术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才能形成国际艺术百花同中万紫千红的灿烂局面。如果按照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固守传统的既定成规,不敢越出雷池一步,不接受新的艺术思想的表现力法,必然会导数艺术的僵化和停滞不前,民族艺术电不会显得丰满和具有新的活力。如果依照全盘西化沦者的主张,仅仅满足于学步效颦于西方艺术模式,而丧失了自己民族艺术的特色,最终只会为别国的艺术所同化,而导致民族艺术的消失。 我们对于接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认识,并不是在很早以前就十分清醒的,而是经过近百年来的实践,得出了正反两方而的经验,才逐步明白了一些这方面的道理。但是目前对这个问题也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有关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各存其异,有分歧,有争论,就能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入,也更有利于接近真理。 为了阐明我上述的观点,不妨大略地举出我国近百年来在学习、吸收西洋美术影响的史实,以供在座诸位明友的参学。中国美术接受西方美术的影响,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政策而开始的。如果要追根溯源,应该说,早在16世纪中叶(即我国明代)欧洲出现了第一个对抗宗教改革的集团“天主教耶酥会”,便以传教的方式向其它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明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教士罗明坚便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一些四方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的“圣母像”可说是第一张由四方传入中国的西洋画。不久又有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他不但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还向中国的官员传授西方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带来更多的西方彩色画片都是意大利著名画家的油画复制品。据不完全统汁,在我国明清之际,由西方传教士带人中国的图书就有七任余卷,罗明坚教士还是把这些复制品图片举办过展览。 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他本人便是画家,作为清廷的宫廷画师长达五十余年,他最早试行中西画法的结合,还培养了一批运用洋画的中国画家。在郎土宁的影响下,一位深受西画愿望启示的中国人年希尧便编写了一本名为“视学”的著作,传播西方透视学的理论。郎士宁对当时一些中国画家在中西画法的结合上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平等互惠互相尊重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正常、健康地发展。像当时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_百度重点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

汉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汉字拆解元素的思维及汉字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对汉字思维对中国绘画思维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中国汉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体现出中国人掌握 世界的方式,并由此与中国绘画掌握世界的方式相关联。 【关键词】汉字;中国绘画;汉字书写 汉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和它一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埃及圣书文字和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在现存的一切文字中,只有汉字保持着汉民族最初的文字体系,沿用至今。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汉字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顽 强的生命力依旧保持了它的延续性,因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才 得以代代相传。 汉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体现出中国人掌握 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明确的从实践到精神掌握世界的特点, 并由此与中国绘画掌握世界的方式相关联。因此,“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我们必须对汉字 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骊得珠地掌握到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 [1]汉字创造中凝结的思维方式贯穿着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直接孕育 出中国美术思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进,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书写汉字时,要依照笔画的某些走向及其出现的先后次序。汉字的书写还淬炼出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书法。书法或者说汉字的最基本元素,就是单独的笔画,而书法正是利用这种纯粹的元素 进行各种对比的创造性处理,如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图1),满纸点画,对比强烈,尤其是长线与短点之间的处理,视觉张力极强,将对比的艺术处理推向了极致,徐渭、祝允明、王铎、傅山等其后的书法家的大草中均能看到黄庭坚的影响。 中国书法中的文字形态以点、线等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传递主客观信息,体现造型理念和审美意趣,并形成不同的感知效果。书法中的点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指书写笔法中的点,其实就是点和 笔划,它们在不同的位置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虽然它们在二维空间里所占的比例不大,可是笔锋要在很短的距离内做出很多的动作,所 以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曾把“点”比做高峰坠石,其实意思就是说“点”画写出来要具有坠石般实在的质感与坠 落时瞬间的动感。还有一种“点”是指在整个空间中体量感相对于周围形象看起来较弱的形象,它可以是几个文字或者一方印章。这种点的感觉的产生是由其在所处的空间中的地位决定的。当点画周围的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拟写人:张恒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2、比较分析中国与西方绘画文化的自然观、时空观和审美观,中西绘画艺术的不同传统风格和审美情趣。 3、赏析中国与西方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别。 2、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3、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

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二、新课(正课)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了解西方文化。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1)东西方绘画的比较。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自身有很多特点: 1.首先便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画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教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既可以移动的远近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中国画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着。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着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着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寻找异同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审美;和而不同 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 ⑴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⑵对图中的社会生活即历史价值的赏析。《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内容是京都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文:吴玉亮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艺术是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紧密相连的。艺术常常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本文侧重于绘画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各自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其比较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表现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一般人认为,西方哲学偏向于“纯粹理性”,中国哲学偏重于“实践理性”。前者强调自然界的必然,后者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在西方文论中常常谈“形象”和“典型”等,偏重于艺术如何反映客观现实;而我们中国讲“意象”、“意境”,则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对象的渗透和把握。这些,反映在绘画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现论”和“表现论”。 大家知道,西方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强调模仿和反映客观的,这与他们西方的哲学传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有一个超感官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充其量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种仿本。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模仿的物质世界本身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画家可以画出比原型“更美”的物象来。尽管两者有深刻的分歧,然而都认为艺术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模仿。这种强调艺术模仿再现生活的再现美学在欧洲已持续了一两千年。在这种传统中发育成熟起来的绘画,在再现外部世界真实性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系统中孕育起来的,与西方《诗学》同时出现的《乐记》就指出:“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标志着一条与西方模仿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美学强调与“真”统一,而中国美学强调与“善”的统一。总而言之,东方美学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前者为“纯粹理性”,后者则是“实践理性”。虽然它们都以感情为中介,不过前者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后者更多地导向内在的意志。二者价值定向、价值标准不同,所以在艺术上要求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看到西洋绘画很重视体积感、质量感、透视感、色感、光感等等,哪怕是想象、虚构的事物,例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天使、鲁本斯的精灵与魔鬼等者力求逼真,他们对于透视、色彩、人体结构的解剖比例都可借鉴实用科学来验证。我们知道像达.芬奇画可以用投影几何来证明,色彩可以用光谱分析来检验,人体的结构与比例可以用解剖学来分析。而中国传统绘画就明显地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因为中国美学把艺术看作一种德行化人格,它不强调艺术同具体客观事物相验证,而要求“以意为主”,“取会风骚之意”,即使是“传移模写”的作品,其目的也是为“达意”。越到后来,这一特点就越明显。清代八大山人的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心写极目所见的‘具体’,只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向’”。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绘画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这在文同的画竹中表现得很突出。他自己也说过,“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遗之,故一发于墨竹”。《毛诗序》说得更为清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的元典文化自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思想。他们的涉猎面极其宽泛哲学、政治、医学、社会学、法学等无所不容。当然,美学、艺术也是他们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既然是元典文化,理所当然就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根源所在。其中老庄的哲学思想影响无疑是最深远的。 1老庄思想在中国画艺术上的体现 1.1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笔墨技法上的影响。其一、水墨画的盛行。传统的中国绘画一直是以墨为主要原料的,所以有时候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中墨色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国画自古就有七分墨,三分色之说。其二、虚实结合的普遍应用。以虚衬实,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中国的山水画将这种虚实关系发挥到了极至,有画处是黑,无画处是白,这便是中国画最单纯的虚实构造。一张以白纸为底的画纸。在未着笔描画之前.犹如一个孕育着无穷生命力的混沌未开的宇宙,而一旦用蘸墨的笔画在纸上,似阴阳交互生成,萌动着勃勃的生机。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子宇宙观中的虚无,也就是化生万物的生命本源。在<老子》开篇第一章中,李聃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此二者(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认为有和无,即虚和实是一切奥妙的总门。庄子继而又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庄子·刻意》)后来清代画家笪重光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签》)这就是说,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真的虚无,而是和实景、真景一起构成一种浮动着无穷气韵的境界。它的空白体现的正是虚灵的艺术之道。 1.2老庄思想在中国画表现语言方面的影响。其一、物我两化。简单的分析传统的绘画,可以说是艺术家主体我对客观世界的物的描绘。因此物和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画家们最早注意的问题。传统的西方绘画中,我是被动表现客观世界的,达·芬奇告诉我们,最值得夸奖的绘画,就是对自然最真实的描绘。中国绘画则力求将写实的再现和浪漫的表现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一艺术理论的直接来源实际上就是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夫得是(自然之道),至美至乐也,(《庄子·天子方》)庄子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美的,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最美的境界。人应当顺应自然,与天为徒,保养自己的天然本性,就可以游心于至美~至乐的境界。当庄子出游,走到濂水的桥上时,望着水中鱼儿,就会自然坦言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秋水&)当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之后竟然困惑自己是蝴蝶变的,还是蝴蝶是自己变的。这些都展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但这种顺应自然并非西方人单纯的被动再现,而是要和天地相融于一体。我国的艺术家也正是遵循着这种规律,善万物之盛时,感吾生之行休。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感情寄托,有感而发,缘物寄情。见秋天之落叶,叹人生之短暂;见白莲而求洁净自爱。这些西方传统绘画中所不屑表现的普通的自然草木,在我国艺术家的笔下,却极具生命力,成为他们高尚情怀的载体。如王冕画梅花时题款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郑板桥题竹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都说明中国艺术家审美体验所追求的高峰物&我浑然一体的物化阶段。 其二、似与不似的统一体。在表现对象上,中国的艺术家既不去再现对象,同时又始终依靠对象。他们始终在追求一种切合点似与不似之间。关于这一点,李聃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清楚的告诉我们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认为最完美的形象是不可具体观感的,无形可见。而在‘庄子·德充符》中,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认为精神是人的本质,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才决定着形体的价值。后来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指出了似与真的问题,日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日,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