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英汉语篇的连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使用过渡词、标点符号和逻辑连接词等。
然而,在某些方面,英文和中文的连贯手段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贯手段对比以及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1. 使用连接词英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频繁,特别是在句子之间。
例如,因为、然而、所以、但是、同时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将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中文则相对较少使用连接词,一般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达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更加注重使用连接词来使文章更加连贯,而不是仅仅依靠语序和上下文。
2. 使用代词在英文中,使用代词可以帮助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的问题,也能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在中文中,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名称,以便更清晰地表达思想。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并使文章更加连贯。
3. 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一种表达语气、分割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手段。
英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而中文中则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等。
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帮助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连贯。
4.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
这些词汇包括转折词、补充词、并列词、归纳词等,它们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在中文中,使用过渡词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中文语言本身比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词语的语义关系来表达文章的逻辑。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过渡词来帮助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使用段落结构段落结构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文中,段落结构同样重要,但段落的长度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512019年35期总第475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陈中云【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语篇与衔接。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进行简要梳理,然后谈谈其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汉;衔接手段;英语教学【作者简介】陈中云(1966.08-),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
衔接错误,对此,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听说读写活动,不要害怕出错误就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训斥,致使学生既不敢说也不敢写, 学习策略上采取回避,阻碍了学生语言的习得。
另一方面,也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而应该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比较,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做出解释,强调英语语言注重形合而汉语则注重意合,使学生针对错误加以纠正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
2.提倡英汉语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
篇章语言学的发展给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使是基础阶段的写作也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语篇连贯的各种衔接手段,如:省略、照应、替代等,使上下文连贯,结构紧凑。
教师在平时讲解课文、分析阅读理解、操练英语写作时,要重视语篇的分析,可以从形式上的衔接入手,强调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英语的衔接通过照应、替代等形式手段来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体现了英语形合的特点;而汉语多用重复、省略等衔接手段,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通过对比不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扩展英汉对比分析教学的范围,突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目前外语的交际教学法和听说法搞得红红火火,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口语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此,胡壮麟认为,英语教学在听说训练方面超过读写,大部分学生流利性提高了,但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却下降了。
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好从英汉的对比分析入手,让学生真正从认知上而不是感性上掌握英汉语言的差异,从而促进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

• 汉语复句中的两个子句意思是相对的,转折的,英语可用替 代词vice versa, the other way round. • vice versa: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reverse of what you have said is also true. • E.g. • He believed that a man should have as many wives as he wants, but not vice versa. • Industrialization is progress, and vice versa. • 试比较英汉语表达方法: • 1.We gossip about them and vice versa. • 我们谈论他们的是非,他们也谈论我们的是非。 • 2.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 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S. relations, 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nited States better and vice versa.
2.省略
•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可大致分为名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三种。 • 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 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 出来。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 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汉语的 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 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在并列结构中,英语 常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 这些词语。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有时为了保持语 法的正确,有时是为了促成结构的整齐匀称;有时既 是语法的要求,也是修辞的需要。英语习惯上不重 复词语.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的对比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and coherent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Steps
1.Introduction
Text, cohesion, coherence, cohesive devices, coherent devices
Discussion:
Comment on two students’ ’ translation: whose is better in achieving the cohesion of a text?
Coherence devices
Unlike cohesion, coherence refers to the overall sense of unity in a passage. The sense is in turn fulfilled through a certai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or pattern with a guiding topic or theme. Though it is not so easy to identify as cohesion, it will, after all, be embodied and detected through some devices like text markers, lexical coherence, and text pattern, etc.
省略 Ellipss the omission of an item. It is the “substitution by zero”. In other words, in ” ellipsis, an item is replaced by nothing. 省略指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 省。 省略包括名词型省略(Nominal substitution)、动 省略包括名词型省略 、 词型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小句型省略 词型省略 和小句型省略(Clausal 和小句型省略 ellipsis)。 。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结构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以期探讨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1. 指称衔接的定义和作用指称衔接是指在一段话语中,通过各种代词、名词等语言符号,将话语中的事物和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指称衔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2.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使用代词来连接不同的话语片段,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比如,在英文中,“he”、“she”、“it”等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物、事物等,从而避免重复。
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他”、“她”、“它”等指代代词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次,两种语言都使用名词和动词等语言符号来进行指称衔接。
比如,在英文中,“the”、“a”等冠词用来指向前面提到的特定对象;在中文中,“这个”、“那个”等量词用来指向已经被表达的特定事物。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指称衔接。
在英文中,听者或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信息来推测代词指向的具体对象;在中文中,上下文信息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英文中,名词的数量比中文要多,这导致英文更加注重名词和名词短语的使用,而中文则更注重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使用。
这种差异会影响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英文中,介词短语的使用相对比较频繁,而中文则更多地使用副词和动词短语。
例如,在句子“He went to the store after leaving work”中,“after leaving work”就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衔接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文“他下班后去了商店”中,则使用了“下班后”这样的副词短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的对比

2. Comparison
3.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篇章
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它在
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 信息,各成分之间有语言手段将其衔接 在一起,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为交际 的受者所接受。 衔接性和连贯性是篇章最重要的特征。
Cohesion & Coherence
词汇衔接指篇章中的词汇之间存在着的语义联系,
通过原词的重复、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和整 体与部分等关系来实现,可归纳为词的反复和搭配 两大类。
Any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cohesive devices us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Lexical cohesion deals with connections
based on the words used. It is achieved by selection of vocabulary, using semantically close item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lexical cohesion: reiteration and collocation.
Cohesive devices
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指称 /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连接/关联(conjunction)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复现关系(reiteration) • 同现关系(collocation)
汉英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

汉英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
汉英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
一、汉语照应的衔接方法
1、叠型:也称为“照应叠句”,它是把两个主句照应用一句话表示出来,中间用部分倒装或者宾语、状语调整形成一种衔接句,如:“老师讲例子,学生讨论分析”可以表达为“老师出例,学生却论;”
2、联型:也称为“照应联句”,它是把两个主句各用一句话表达,句子的结构要尽量对应,再用关联词将这两句话紧紧衔接起来,如:“高风即起,低浪随之”可以表达为“高风鼓腮,低浪跟随。
”
3、拼接:即把两个独立句子直接拼接在一起,但不加连词,此衔接方法常常出现于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之间,如:“他使劲把窗子打开”可以表达为“他使劲打开窗子。
”
二、英语照应的衔接方法
1、押韵:当两句话能够相应的押韵,表达的手法也就会更加简单明了,如:“When the wind is high, the waves will follow in tow”可以照应为“When the wind blows high, the waves will swell in tow.”
2、替换:即通过替换一些修饰性词汇,来表达出两句话的对应关系,如:“小明hurries to catch the bus ”和“小明 hasten to catch the bus”可以表达成“小明 rushes to catch the bus, 小明 speeds to catch the bus 。
”
3、改写:即调整句子结构,通过改变句子形式实现两句话衔接,如:“他给老师递上来杯茶,并带来了些花朵”可以表达为“Bringing along some flowers, he presented a cup of tea to the teacher.”。
浅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以鲁迅《祝福》及杨宪益所译文本为例

二、 语 篇 与衔 接 的 阐述
1 9 7 6年 , 韩 礼德 与 哈 桑 合 著 的《 英 语的衔接》 一 书中, 将“ 衔接” 一 词 作 为 篇 章 语 言 学 的一 个 重 要 术 语, 此后 该词得 以广 泛应用 。韩 礼德 和哈桑 提 出 了五
段之 间 的差 异 , 从而使 读者 在翻译 中得 以提高译文 的
质量 。
了在 封建 礼教摧 残 下劳动妇 女 的悲惨命 运 , 揭 露 了封 建思想 和 封建礼 教 吃 人 的本 质 。虽 然 该 小说 被 杨 宪
益等人 译 成 了英 语及 其他语 言 , 但 从语 篇衔接 手段 方 面来研 究 该小说 的仍 不多见 。正基 于此 , 本文 以鲁 迅
三、 英 汉 语 篇 衔 接 手段 对 比分 析
( 一 )照 应 ( r e f e r e n c e )
的《 祝福》 及杨 宪 益 所 译 的英 文 文 本 T h e T l e w y e a r ' s
s a c r i f i c e进行英 汉 语 篇 衔 接 手 段 的对 比研 究 。通 过 对 比分 析英 汉语 中 的语 篇衔 接手段 , 揭示 英汉 语篇 在 衔 接上 体现 出 的各 自特 点 , 旨在使读 者更 好地 了解英 汉 语篇 衔接 手段之 间 的差异 , 从而在 翻译 中提 高译文
c o n c o h e s i o n ) 。其 中前 四项 为语法 衔接手 段 , 后 一种 为词汇 衔接 手段 , 各衔接 手段将 语义上互 相依赖 的语 篇 成分 连为一 体 。 本 文根据 韩礼 德 的语 篇 衔接 理 论 , 以鲁 迅 的《 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摘要: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是一个客观而显著的现象,本文运用韩礼德与哈桑所著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关于语篇衔接的相关理论,从照应这一衔接方式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揭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运用的不同方式,总结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关键词:语篇衔接;照应;差异中图分类号:H315;H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无论从表象的文字构成到深层的语义表达方式等众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其中,两者的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是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语篇衔接手段差异的讨论中,概括较全面、认可度较高的是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进行的总结。
在书中,韩礼德与哈桑将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语法衔接主要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其中照应又包含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ison reference)(Halliday&Hasan, 1976:30)。
本文将通过一些语篇实例,从照应这一衔接方式的角度详细分析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一、人称照应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将某一句话与对应的语境或上下文连接起来。
英语和汉语有各自的人称照应系,所以两者在人称照应上有很大差异。
人称词包括三种:人称代词、所有格和物主代词。
英语中的第二人称“you”并不像汉语中的“你”和“你们”有单复数的区别,也没有“您”和“你”之间尊敬程度的不同;第三人称复数“they”也不能像汉语中的“他们”、“她们”或“它们”区分出性别的差异。
此外,汉语中还有第一人称复数“咱们”和“别人”、“人家”、“大家”都具有照应功能。
由此可看出,英语和汉语在数和性别上存在很多差异。
在英汉语篇结构和衔接中的另一显著差异是英语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很高。
第一和第二人称形式通常照应的是某一语境因为照应对象通常是交谈双方(说话者和听者),只有第三人称能够在篇章内部结构上衔接,因为第三人称很显然照应的是后文中的某一对象,而且在许多篇章中,第三人称形式是衔接用语的重要组成形式。
零照应(zero anaphora)是最显著的差别。
当一段篇章是关于同一人或事物,或者在某一语境中,说话者或事物发展过程清晰并不会产生任何误解时,经常出现零照应的情况,从下列例文中可看出,虽然例文中涉及了不同类别的照应词,但读者依然可以理解下列照应关系:1—“他们”、2—“她的”、3—“头的”、4,5,6—“他们”,因为被删除的人称照应词和事情发展的过程、所有者和所有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已经非常清晰。
他们一不小心,1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上,2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3鲜血直流,4用了两把香灰,5包上两块红布6还止不住血呢。
(鲁迅:《祝福》)The moment they were off guard and had loosened their grip—graciousBuddha!—she bashed her head on the corner of the altar, gashing it so badly that blood spouted out. Even though they smeared on two handfuls of incense ashes and tied it up with two pieces of red cloth, they couldn’t stop the bleeding.(杨宪益、戴乃迭)汉语中出现零照应的频率很高。
首先,作为一个以话题优先的语言,当话题显而易见时,主语是否需要重复出现就并不那么重要了(零照应经常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
其次,汉语中物主代词的使用较少,所有格在对比中出现的较多,例如“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而且句中的照应词一个也不可少。
物主代词在汉语中常被省略,但当人们在抒发某一情感或表达某种含义时,物主代词则必不可少。
在英语中,出于语法需求,人称代词往往被置于主语、宾语的位置或使用其所有格形式,从而使句子之间的语义能够衔接,是句子成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在汉语中,只要不会产生误解,人称代词是能省则省。
下列英语例文中“he/He”作为主语是不可省略的,但在汉语中则多处被省略。
Arthur Clarke was born in Minehead, England. Early interested in science, he constructed his first telescope at the age of thirteen. He was a radar specialist with the Royal Air Force during World War II. He originated the proposal for use of satellites in communication.阿瑟·克拉克生于英格兰的明海德镇。
1自幼喜爱科学,十三岁时制作了自己的第一架望远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是皇家空军的一位雷达专家。
3曾首先提议将卫星用于通讯。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综上所述,人称照应是英语中语篇衔接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在汉语则通过运用零照应来表达相同的语义。
二、指示照应韩礼德与哈桑(1976:57)指出,指示照应是口头指称的一种重要形式,说话者通过一定范围的远近来确定照应物。
一般来说,“this”、“these”和“here”表明照应物距离说话者很近,“that”、“those”和“there”表示照应物距离说话者较远,但不能显示出对于听者的距离。
指示代词包含here/there(这里/那里)、now/then(这时/那时)、this/these(这/这些)、that/those(这/这些、那/那些)和the(that的简化形式)。
汉语中还有“这个/那个”,也就是英语中的“this/that”,以及“这么/那么”和“这样/那样”,对应的是英语中的“in this way/in that way”。
汉语中的指示代词与英语中对等的词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仍有一些差异值得一提。
英语中使用“this/that”的频率远低于汉语中“这/那”的使用频率。
其原因在于汉语中没有中性的指示代词与英语中的“the”对应,也鲜少使用与“it”对应的指示代词。
此外,不包括“that”做关系代词的情况在内,英语中“that”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this”的使用频率。
而汉语中“这”的出现频率则远高于“那”。
在下列译文中,处于语篇衔接的需要“that”就被转换成了“这”。
“I am sick of Mr. Bingley,” cried his wife.“I am sorry to hear that; but why did not you tell me so before?..”(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我真讨厌宾利先生,”太太嚷道。
“真遗憾,听见你说这话。
可你为什么不早队伍这么说呢?···”(Translated by 孙致礼)英语中有定冠词“the”,而汉语中则没有与之对等的成分,这是指示照应中最显著的差异。
因此汉语中没有哪一个词具有与“the”同等的衔接功能。
英语中的“the”使包含“the”的句子和包含照应信息的句子之间连贯起来,而汉语则通过省略某一明确的标记或在名词前使用指示限定词“这”或“那”将句子衔接起来。
One moonlit evening I dreamed of a certain fish. The fish was graygreen against light colored stones at the bottom of a deep pool, breathing a slow, unperturbed breathing, the largest fish I had ever imagined living in the river.一个月夜,我梦到一种鱼。
由于池水很深,池底的石头颜色很浅,这种鱼呈灰绿色,它悠然自得,缓缓地呼吸,这是在我的想象中最大的一种鱼。
(陈宏薇《中国翻译2001年第1 期》)在上段汉语译文中,“这”被用来指示英语例文中的“the certain fish”,“池”这一名称在其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前面就没有任何标记了。
在汉语中,当某一名称被第二次提及时,前面通常会加上“这/那”或者不加任何标记。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差异是,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可以一起用在名称前面作为修饰语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但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不能同时出现在名词前面,例如:He liked his sister, who was warm and pleasant, but he didn’t like his brother,who was aloof and arrogant.他喜欢他那热情可爱的妹妹,不喜欢他那冷漠高傲的哥哥。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三、比较照应比较照应可分为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Halliday&hasan, 1976:76-80)。
一般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像与不像进行比较,并不涉及某一具体属性;特殊比较则是对事物间的某一具体属性进行比较。
英语和汉语中的一般比较很相似,因为两种语言都包含具有比较意义的词汇,例如表达相似的词汇“same”—“相同的”、“equal”—“相等的”、“identical(ly)”—“一样的(地)”、“such”—“这样的”、“similar(ly)”—“相似的(地)”、“likewise”—“同样地”等,以及表达区别的“other”—“其他的”、“else”—“别的”、“different(ly)”—“不一样的(地)”等。
英汉中的特殊比较则是通过词汇和结构意义表现出来的,英语中的特殊比较还可以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表现出来。
而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却没有英语中比较级那样的曲折变化,汉语中的比较则是通过结合词汇意义的一些结构表现出来的,如表示褒义的“比……更/更加(还;还要)+形容词/副词”或者“比……形容词/副词+得多(些)”,以及表示贬义的“不如……那么(那样)+形容词/副词”或“(再)没有比……更(加)+形容词/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