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基于评价系统的英汉社论语篇对比分析研究

基于评价系统的英汉社论语篇对比分析研究
基 于评 价 系统 的英 汉 社 论 语篇 对 比分 析研 究
张 玉 青
( 津职 业技 术 师 范大 学 天
中图 分 类 号 : 1 H3 4 文献标识码 : A
天津
302 ) 0 2 2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0 1 1 — 2 — 2 1 7 — 8 4 2 1 )3 1 3 0
fa wo k o pp a s ls se I i a s ho e t t he t dy r me r f a r ia y t m. s lo t p d ha t su
2 研究 方 法
语 料 收集 : 保 证 英 汉 语 篇 的 可 对 比性 及 研 究 的 效 度 , 为
Abs r t tac Thi p pe a tm p s o n esi ae he e lz to s a r te t t i v tg t t r a ia in
本研 究将在评价系统 的理论框架 内分析英汉 社论 语篇
中态 度 资 源 的分 布 特 征 并 比 较 异 同 。我 们 也 希 望 通 过 本 研
和权威性 的主流报纸《 民 日报》 《 人 、光明 日报》 《 、 纽约时报 》 和《 华盛顿邮报》 。具体语料为上述 四家报纸从 2 1 0 0年 1 月 到 8月的 1 0篇关于 国内政治 的社论文章 , 中英汉语篇各 其
5篇 。
1 理论 背景
在 H ldy创 立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中 , … 语 言 的纯 a ia l 他 把 理 功 能 分成 : 念 功 能 、 际功 能 和 语 篇 功 能 。T o po 口 概 人 hm sn 指
究进一步检验将评价 系统理 论应用于汉语语 篇分析的可操 作性 , 明评价 理论 是分析作者立场 的有效工具 , 证 为解读政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国内外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研究述评与启示

国内外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研究述评与启示

对 比 修 辞 ( o t sie R eoi ) 应 用 语 言 学 C nr t h trc 是 a v
围绕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修辞规约异同及汉族文化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这两个话题国内外学者作了深入研究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3 5 :2 2 0 1 3 ( ) 16—18
CN 3 —1 1 / I S 1 7 5 2 1 G4 S N 6 4—5 3 69

J u n lo n n ie s y o r a fKu mi gUnv ri t
S UN u—i YA0 — i g Xi y n, Zhiy n
( olg fFri agae, h zo iesy A h i h zo 30 0,hn ) C l eo oe nL nugsC uh uUnvri , nu uh u2 90 C ia e g t C
Ab t a t o ta t e s d e fE gih a d C i e e d s o r e r eo c ae a mp ra t c p f o ta t eln usi s a d ata t . sr c :C n r s v t i so n l n h n s i u s h tr r n i o t n o e o n r s v i g it , n t c i u s c i s c i e r a mo ns o t n in f m r s ac e si o si h trcf l . r fu d r s a c a e n d n n t e r eo i h r ce it so e t o u t fat t r e e r h r n d me t r eo i ed P oo n e e r h h sb e o eo h h tr c a a tr i ft e o o c i c sc h w ln u g s a d c l r sa d ta se s e f h n s u t r n E g i c u s in T e r s a c to oo y i v le sc mp iae a g a e n u t e n n f r s u so i e e c l eo n l h a q ii o . h e e rh meh d l g n ov d i o l td. u r i C u s t c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人称、指示、比较指称
19
人称指称系统:
21
指示指称系统:this, these, that, those,定冠词the,指示性副词:here there now then
23
The:本省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而指示用来表示其所指对象是特定的且是可识别的。The的照应功能可以是内指和外指。The的语用功能是表达确定性(definiteness)并以此告诉读者所指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或情景语境中获得。
美国:B.Whorf, C.C. Fries,do
欧洲:许多语言学家比较不同语言的语音,语法等。
第一本国际性对比研究专刊:对比语言学研究论丛-波兰
前苏联:
8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张今和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刚要》,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赵志毅《英汉语法比较》,吴洁敏《汉英语法手册》。杨自俭和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替代语篇语言学”(德国语言学家Harveg哈威格1968,1978)
40
替代和照应的区别:替代是一种词汇语法关系(形式上,但其识别和理解并不能脱离意义),照应一种语义关系。
42
替代的衔接功能,句子层面(避免重复,句内衔接)/语篇层面(索引关系紧密连接句子,传递对比信息等)
44
名词性/动词性/分句性替代
167
第九章-上下义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韩礼德的定义
187
第十章-搭配:Firth开始使用,Crystal《剑桥语言百科全书》,韩礼德:习惯性共现
HH所说的搭配是一种含义较宽的”general heading”和”cover term”,句内甚至语篇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延伸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 Studies为例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 Studies为例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Studies为例黄劲怡【摘要】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对于劝导学习这一主题两者都有经典语篇.以荀子的《劝学》和Bacon的Of Studies为例,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词汇衔接理论为指导,对英汉两个主题相近的议论文语篇进行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两位作者的个人文风还是两种语言形式、语义上的差异,都来自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both of them do have classic texts about encouraging lear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trast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taking Quan Xue by Xuncius and Of Studies byF.Bacon as the cases,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ies byM.Halliday and R.Hasan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authors' writing styles and that of forms and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s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which can after all be concluded as cultural differences.【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劝学;OfStudies;衔接【作者】黄劲怡【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学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直觉和语感的层面上,必须找出其根据,理清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的途径[1]。

英汉语言对比第十三讲

英汉语言对比第十三讲

第十三讲英汉语篇对比什么是语篇?小到一个词,大到独立的语篇对话或文章乃至整部著作的、任何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语篇受制于一定的语境,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

语篇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本章主要讲述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连接的差异。

第一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连接词的对比已讲,本章主要讲照应、替代和省略。

第一节英汉照应衔接对比照应(reference)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指称说话或行文中谈论、说明的对象,从而把语篇有机衔接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

按照被指称的对象是否能直接从语篇内找到,照应关系分为外照应和内照应。

承担外照应作用的语言项目意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

外照应例子;It is not an easy job. We have to gather efforts from every section to accomplish it in time. And, an introduciton, if necessary, of manpower from outside will be under consideration.上面的语篇中,斜体部分的所指对象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明确,仅仅依靠语篇内部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做出准确的理解。

内照应语言项目的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内部,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的叫前照应,出现在下文的叫后照应.例:潘文石先生在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不久就公开发表反对意见,他希望预防一种负面的情况出现:如果公众因此对熊猫保护产生误解,漠视熊猫野外生存环境的保护,那将是对熊猫最大的威胁。

“他”的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所以叫前照应。

本节对比讨论内照应关系。

内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 人称照应一般来说,人称照应就是使用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来回上文出现过的人物,多位前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s to China, which he made as a 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ill’s 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His------- he----Bill-------he 后照应(His------- he-- Bill -);前照应(Bill-------he)汉语中相同。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以《骆驼祥子》的汉英版本为例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以《骆驼祥子》的汉英版本为例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以《骆驼祥子》的汉英版本为例胡嘉伟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和意合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英语中形合,汉语重意合。

本文选取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施晓菁的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

为以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连词成句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区别。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1982:16)“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采用形合法。

而意合与形合相反,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通过词语或者分句的含义就可以体现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汉语造句采用意合法。

许多学者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王力(1984:310)曾提出形合和意合的两个概念: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语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2010:73)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1 英语的形合特点英语造句注重显性衔接,用各种形式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英语极为重视形式和功能方面的结合,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所以英语的句式通常是层次分明且连接紧密。

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英语的形合特点。

1.1 词的形态变化英语中有很多词的变化,包括词缀变化(如加less,un……)动词变化(如加s/es/ed……)名词(如加s、es……)形容词,副词和代词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性、格、时、态、体、语气、比较级、人称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 可以用来指称上文提到的刚发生不久 的事,而在英语中却必须用that
• He said nothing for a moment. Then: “I scribed something in my notebook the other day for future use, just had the idea while travelling along; that happens a lot.” • (R.J. Waller,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 他一时间没说什么。然后说:“我那天 在我笔记本里记下了一些话以备将来用。 是在开车时临时想到的,这是常有的事。 (梅嘉 译)
• 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 人似的自动掀启。(《枣核》) • When it (the car) was three or four meters away from the garage, its door automatically opened as if it recognized its own master.
• 汉语省略作主语和宾语的代词 • 零前指zero anaphora •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 买这座大 房子时,孩子们还在上着学,如今 都成 家立业了。(《枣核》) • My friend looked somewhat ill at ease when he told me this: At the time when he bought this big house, his children had all been at school. Now they had their own homes and jobs. (张培基 译)
•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 揣起保单, 拉起 车,几乎要哭出来。(老舍《骆驼 祥子》) • Xiangzi’s hands were shaking even more violently as he tucked the guarantee away and pulled his rickshaw out, feeling ready to burst into tears.
• 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汉语一般 用这,英语一般用that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Shakespeare, Hamlet) •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 But there was something in Francesca Johnson that did interest him. There was intelligence; he could sense that. (R.J. Waller: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 可是弗朗西丝卡· 约翰逊身上确实有足以 吸引他的东西。她善解人意,这他看得 出来。(梅嘉 译)
• 这些书,都是在全国解放以后,来到我 家的。(孙犁《书籍》) • The books have arrived at my home since 1949, the year the country was liberated.
•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 Damn it!” the listener swore in such a loud voice as to make the slave start. (张培基 译)
• 汉语物主代词的省略(他的,-的) • As she spoke, she watched the muscles in his forearm flex when he shifted gear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 她一边说一边注视着他换档时 前臂弯曲 的样子。
• 何兆熊(1986:26):在英语中,代词 前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而在汉语 中,零式前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 • (胡壮麟,1996:65-66):汉语使用 零式指称远比英语为多,并且由于汉语 是意合语言,零式指称不受句法限制。
• 汉语对第三人称代词的原词复现 • 潘文国,1997:350:英语倾向于使用 代词等替代手段,而汉语倾向于使用原 词复现等重复手段。
• 在使用频率上,“that ” 大大高于 “this”,两倍多;“这”要高于“那”, 两倍多。
• 袭人问道:“这一个缠丝白玛瑙碟子那 去了?”…… “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 巴巴的拿这个去。”晴雯道:“他说这 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红楼梦》 • What has become of that white agate plate...Why choose that particular one? …But Baoyu insisted that plate looked best with the fresh leeches. 杨译
• 汉语语篇里,这和那在表示时空距离时 往往受心理或视觉的影响,而this和 that表达的距离概念较接近实际的时空 远近距离。
• 她到现在还记得很明白的是五六年前的土地庙 的香市中看见一只常常会笑的猴子,一口的牙 齿那么白!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快乐的纪 念……茅盾《子夜》 • She could still remember the monkey she had seen several years before at a temple fair at home—it kept grinning and showing a mouthful of gleaning white teeth. That was her last, happy memory…许孟雄 译
• 韩礼德和哈桑(1976:38) 英语:指示代词this/these—that/those 定冠词 the 指示副词 here—there ,now—then
陈安定(1991:52) 汉语:指代人或事物:这/这些—那/那些 指代处所:这儿/这里—那儿/那里 指代时间:这会儿—那会儿 指代性质、状态和程度:这么—那 么;这样—那样 今(今番,今次)、本(本地、本 年)、此(此时、此地),该(该国) 等
• She noticed he’s said “making” pictures. “You make pictures, not take them?” “Yes, at least that’s how I think of it. T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nday snapshooters and someone who does it for a living….” • (R.J. Waller,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 她注意到了他说“制作”照片。“你制作照片, 而不是拍摄照片?”“是的,至少我是这样想 的。这就是星期日业余照相者和以此为生的人 的区别……” (梅嘉 译)
• 衔接和连贯功能多由词来完成,表示时 间、空间、因果、推论、转折、对比、 照应等,也可利用重复、回环、平行结 构等修辞手法来实现,还可以利用词的 搭配和语义联想来实现。
• 照应 reference •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 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 指代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 应关系。照应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 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关系, 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在结构上更 加紧凑,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
• 人称照应:他,他们,她们 • 罗选民(2001:221):(人称照应)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是使用第三人称单复 数形式。 • 王灿龙(2000:228):在现代汉语系 统中,人称代词‘他’是使用频率最高 的对应语之一。
• 英语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 于汉语。
•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 • He looked up at her as she stood there, hand on heart, looked quietly, almost in a kindly way. (Gone with the Wind) • 当他抬起头来,见她一只手捂着胸口站 在那儿时,他的目光非常平静,甚至非 常和蔼。(翟象俊 译)--少
• …when he looked up at her, something in his gaze stopped her dead on the threshold. (Gone with the Wind) • ……当他抬起头来看她时,他目光中却 有某样东西使她一下子愣在了门槛上。
• 他 双手插进 口袋,然后耸了耸 肩。 • He put his hands in his pockets and then shrugged his shoulders.
• The front door was slightly ajar and she trotted, breathless, into the hall. (Gone with the Wind)
• 前门半开着,斯佳丽气喘吁吁地小跑着 进了穿堂。(翟象俊 译)
• 指示照应
• 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所 表示的照应关系叫做指示照应。在指示 照应中,发话者是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 或空间上的远近(proximity)来确定所指 对象的。(朱永生等,2001:20)
• 这和那灵活英译的一些例子
• 我也十分得意这幅“大作”,并没有觉 得是对老师的不尊重。(钟灵《胡二茄 子》) • I was naturally proud of my “masterpiece”, without the slightest idea that it was a nasty insult to him. (刘士聪 译)
•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笑。可巧 黛玉的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 《红楼梦》 • Daiyu had been smiling rather cryptically as she cracked melonseeds. Now her maid Hsueh-yen brought in her little语篇手段的组成 连贯coherence 衔接cohesion 语篇参照 intertextua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