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对比研究共44页
英汉语篇对比研究ppt课件

• She noticed he’s said “making” pictures. “You make pictures, not take them?” “Yes, at least that’s how I think of it. T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nday snapshooters and someone who does it for a living….”
• 可是弗朗西丝卡·约翰逊身上确实有足以 吸引他的东西。她善解人意,这他看得 出来。(梅嘉 译)
33
• 这和那灵活英译的一些例子 • 我也十分得意这幅“大作”,并没有觉
得是对老师的不尊重。(钟灵《胡二茄 子》) • I was naturally proud of my “masterpiece”, without the slightest idea that it was a nasty insult to him. (刘士聪 译)
28
• He said nothing for a moment. Then: “I scribed something in my notebook the other day for future use, just had the idea while travelling along; that happens a lot.”
英汉语篇比较研究
1
• 语篇手段的组成 • 连贯coherence • 衔接cohesion • 语篇参照 intertextuality
2
• 衔接(Cohesion),也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 话中几个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存在联系。中 联系可能存在于段落或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 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语篇的“有形 网络”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研究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噎契息克林荫道上驶来了一辆阔大的马车遥 拉车的两匹马噎噎驾
车的车夫噎噎马车噎噎 译文中译者将主题句提前袁先说驶来了一辆马车袁然后分句对马
3 预防飞机线路故障的几点建议
3.1 开展可靠性技术分析和研讨袁制定可行的维修方案 可靠性管理提供了一种认识维修中的缺陷袁并施加控制以抵消和
纠正这些缺陷的方法遥 根据可靠性管理理论袁飞机的固有可靠性水平 受环境因素和使用因素的影响袁可靠性管理的出发点在于恢复和保持 飞机的固有可靠性水平袁 并确保飞机的使用可靠性在可接受水平之 内遥 该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袁体现了以安全尧可靠尧经济为目标的维修 理念袁代表了当代先进的维修思想遥
野Will he marry her? That is the great subject now in hand.冶 他到底娶她不娶她呢钥 这就是当前最要紧的问题遥
第五讲 英汉语篇对比

This kind of approach examines not only language forms, meanings and functions, it also studies the social settings in which a speech event takes place. Factors such as participants’ social status, sex, racial and age differences are a crucial part in the analysis.
小结 虽然英汉语都使用各种照应(Reference)手段衔 接语篇,但比较而言,英语中使用人称照应和指示 照应的频率远比汉语用得多。 Quietly, so as not to disturb the child’s mother, he rose from the bed and inched toward the cradles. Reaching down, he gently lifted the warm bundle to his shoulder. Then he tiptoed from the bedroom, she lifted her head, open her eyes and – daily dose of magic – smiled at her dad.
Discourse analysis probes into the basic question: why is a particular discourse the way it is and no other way, and try to answer questions like: 1. what it is that makes pieces of language meaningful and coherent both in terms of formal and contextual properties; 2. how a longer stretch of dis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parts and what the criteri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vision;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

C. 汉英词类句法功能对比 汉语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主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补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定语 补语
英语
主语* 宾语 表语 定语
定语 表语 宾语补足语 谓语
汉语
英语
名词
主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表语 定语
形容词 动词
定语 状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补语
助词
…
…
article
2. 词的兼类
汉语大部分一词一类,有少量兼类词,一般兼两类词。英语常用词有 许多是一词多类。
A. 汉语兼类词 动词兼类名词:报告(动)英国之行/一个生动的报告(名) 形容词兼类动词:很活跃(形) ; 活跃(动)了市场 名词兼类形容词:一个完整的系统(名)/ 很系统(形) B. 英语兼类词 兼两类的词:use v. 利用,n. 用途;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有其优点,有利于词汇的组合与 灵活运用,但在英译时,由于汉英在形象与喻义、所指 与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稍不注意便可能导致语义不 准确。
1.形象与喻义
如: (1).现在的问题时抓“落实”,以确保已出台的政 策措施全部到位。
从字面上看,英语的“抓”, “出台”, “到位”都不合此 上下文,这是汉语的形象表达,在译文中要用“使生 效”、“实行”和“执行”才能将英语实际意义表达出 来呢?
C.作为辨认词类标记的,英语还有动词不定式的 记号to和冠词。
a.冠词可以标定名词,而名词是句法中主体成分之 一,找到它,在找到与之有呼应关系的动词,一个句子的 框架就可以立起来了)。
b.汉语则不同。如: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英汉语言对比(精编课件).ppt

B: Give me the same, please.(语法功能性名词替代) 译文: A:劳驾,我要一杯加糖的清咖啡。 B:请给我也来一杯。(词汇衔接中的重复)
(2)A:Do you think he was too serious? B: Yes, I think so.(替代一个完整的陈述分句)
精品课件
重分析
她们或许是我们的奶奶,满头银丝,满脸皱纹,世人多用“慈 祥”去形容她们,但很少有人能品味皱纹背后那岁月与历史 浮过的幽香。她们无须再用铅华刻意雕饰,我却分明看见她 和她的老伴共同演出那首动人的歌—《牵手》。 眼泪是上苍对一切感情动物的馈赠,爱为心之声,泪因爱而凝, 留泪是女人爱的宣泄,情的倾诉,女人流泪时最美。 (“女人什么时候最美”《英语沙龙》1999/8,19)
together , 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 • 分析: • 交替性同构只在第1、2句,第3句主要靠词汇重复和指称实现衔接。而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一句虽仍与前两句同构,但其衔接作用已大大降低了。
精品课件
2. 词汇连接的差异
•词汇连接指的是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 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据此, 应明确把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种种关系统称为语义 的重复同现,并把各种指称关系(属于语义上的同一性的前 后照应和上下指等)归入词汇连接。在此基础上,下面就从 语义的重复同现(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相似、分类 等)和指称照应两方面来探讨英汉语篇词汇连接的差异。
语言的连贯与其语言特色往往是同一语言的两面。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语法衔接在语篇构建中起者举足轻慝的作用。
它是赋予话谬篇章性的重要手驻,同时还嫠誊缝缀籍辈结构豹俸臻。
因此,本文拟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按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入(2001)关子英汉语衔羧手段对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弱纳推理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英汉语语料中语法街接手段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它们的差辩,并试图从文化、哲学和语言逻辑的角度对差舁予以设释,从而指导我们的翻译活动。
本论文出五个部分组成:第一,弓i言。
主要介绍本研究在语篇衔接研究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其重疆性。
基于本研究魑英汉语的对比研究,所以笔糟主要采用了归纳推理的磺突方法。
撂我们鼹螺,语壤瓣比包捶宏观怼毙和微观对比褥秣,微蕊对院又分为缩梅整的和菲结构髋的,衔接手段的研究满于非缩构住的对院研究。
韩礼德和哈粱搬通过语法手段实现衔接的衔接手段称为语法衔接手段,把通过词汇实现衔接的徽接手段称为词汇颓接手段,这里我们主要是对语法缎接手段湛罩予对比研究。
葵鐾的就楚找毫它们的茬髯并给予解释。
我们戋嚣邋,荚汉对眈研究的目的之~就疆描寻翻译活动,所以本研究的羹要性就在于把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第二,本镁域獗究璎状熬回顾及本研究翳要考察的闫题。
衔接作为梅戏语篇熬羹要组成部分,设弓|了众多学者的评究兴趣。
澳大荆亚的韩礼德和晗桑(1976)、英国的盏·库克(1989)、侯仪(1991)以及中国的胡壮麟(1994)、廖秋忠(1992)、朱永生(2001)、张德禄(2003)等都做过掰接理论的磅究。
他们对一些搬关术语都绘过器寇,毙如:衔接、衢接手段、语篇等。
铯们盼骄究对本学科建设和发最都羹定了一定的蒸确,但对于语法衔接手段较为深入的研究著不多,所以笔者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考察:(一)韩礼德提出的谗法衔接手段是对准英语蛇,那么这些手段是秀也存在予汉语?荚汉语熬这些衔接手段是否对匿2‘基拢,考察荚汉语在语法衔接手敌上存在什么祥的差异。
英汉语篇连贯机制建构的动态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机制建构的动态对比研究语篇连贯概念一直是语言学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
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多而杂,学界至今争议颇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语篇的连贯定义为一种心理行为,将其影响因素分为隐性和显性两大类:隐性因素包括认知与语境,显性指的是衔接。
本文以英汉对比为着眼点,以语篇的连贯机制为切入点,从不同层面动态分析了英汉不同的语篇连贯建构机制。
标签:语篇连贯语境认知衔接一、引言衔接是保证语篇意义连贯的重要手段,同时连贯也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这也是语篇连贯和衔接得以统一的条件(魏在江,2007)。
自20世纪70年代Halliday & Hasan(1976)开始系统研究衔接与连贯问题以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曾涉足该领域的研究。
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衔接手段是语篇的谋篇机制,也是语篇达成连贯的手段;Widdowson(1978)指出,连贯的语篇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语言衔接标记,命题相关亦是连贯与否的因素之一;Morgan&Sellner(1980)认为,表层衔接手段不是连贯的原因而是其结果;Carrell (1982)开始质疑Halliday和Hasan的观点,并将读者的作用考虑了进来,认为读者的记忆图式和背景知识对语篇的理解以及连贯与否起着重要作用。
在国内,黄国文(1988)、胡壮麟(1994)、彭宣维(2000)、张德禄(2003)等学者都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在此基础上,国内英汉对比视域下的语篇连贯与衔接机制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连淑能,1994;李瑞华,1996;廖开洪,1997;何善芬,2001;魏在江,2004等),但是前人的研究一般只是以静态的视角研究其不同点。
基于此,本文从语言形式层面、语用层面和认知层面研究英汉语篇连贯机制的动态建构。
二、隐性连贯机制与显性连贯机制(一)显性连贯机制对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一致的是不能把是否衔接视为语篇连贯的唯一条件(张德禄、张爱杰,200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