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影响

文艺报/2006年/7月/11日/第003版 理论与争鸣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影响 宫丽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地理、音乐、建筑、科技成就、思维等;另一方面则指的是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规范等。此外,文化还包括语言以及语言相关的某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手段。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中,它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的一个方面,其特殊表现在于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等特征。美国学者普赖特( J. B.Pride)1964年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所以进行跨文化交际,就要先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给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不少困难。普赖特在他的书中还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所必然掌握的东西比他的语言的正规的或结构的特点多得多,它必须习得所有有关他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知识,也就是社会加在人们举止行为的约束。包括对语言行为的制约。”他的这一观点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交际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辩论是交际,会话是交际,讨论是交际,讲课是交际,书信、便条是交际,广告是交际,新闻报道、科学论文也是交际。交际活动由于语言环境、具体情景各不相同,使用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交际实际上是人们使用语言去表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活动。要得体地进行交际就要在不同的情景对不同的话语有能力去理解,这就涉及交际者的文化、社会、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如英语语言中的词汇。英语词汇也包涵着文化的因素。如果我们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时缺乏文化知识,就容易产生歧义。例如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black、blue、green等。我们在交谈时常听到有人说black swan,其本义是“黑天鹅”,可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下,它指的是罕见的东西:a real。 blue blood在用于描叙一些人时,是指社会地位高、有权有势和出身好的贵族等;而green hand 则是指无经验的人,生手。又如Landlord一词,中国人可能会想起剥削劳动人民的黑心地主周扒皮、南霸天的形象,而在西方人的头脑中可能是个和善的房东。语言表达的意思,不单单是个主观愿望的问题,它还受社会习俗的制约。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它包括衣、食、住、行、节庆、娱乐、礼仪、婚姻、丧葬以及信仰等内容。如西方的某些祝酒习惯和我们中国不同。在英国,宴会开始时,大家先为女皇陛下举杯祝酒,而后才彼此之间开始碰杯。一个民族的言语

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2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4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5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6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 7 从酒文化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 10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3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4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15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6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7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8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寓言意义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20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21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22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23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 24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25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2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27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8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29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 30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31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32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33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34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35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36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37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8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3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40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41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必读书目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必读书目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必读书目 1. Pragmatics ............ by Levinson 2. Semantics.............. by Geoffrey Leech 3. Discourse Analysis............ by Brown and Yule 4.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y Sperber and Wilson 5. Metaphors We Live by...................... by Lakoff 6、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桂诗春宁春岩著1997 8.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Leo Hickey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ona Baker 外研社 1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 Samovar et al 外研社 11.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寥七一湖北教育出版社 12.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湖北教育出版社 13. 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4. 文学解释学金无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红楼梦(中英版)外文出版社 推荐阅读书目 1、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2、语言哲学 3、语言逻辑分析J.D.麦考莱著王维贤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4、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钱冠连著海天出版社1993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2-27 11:49:00 ] 作者:李鸿娜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体行为时空安排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这些非语言交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 (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下是几种分类: 1.1.1目光 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与他人交谈或向他人打招呼时,应目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方,会被认为是羞怯、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疗身上上下打量,这是对人很不礼貌的行为。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1.1.2体态语 体态语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英语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表达意义相同的体态语因中英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差别。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总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尼泊尔,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琏“点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摘要] 身势语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身势语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身势语帮助人们转换信息,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是避免语言障碍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流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身势语的含义。然而即使我们对常用的身势语有所了解,我们仍然很难掌握,因为身势语含义千变万化,即使同一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清楚的认识到这种非语言交际与文化间的关系。 [关键词] 身势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更关注于语言交流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而忽略了非语言交流的影响和文化的差异。而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的话其实不是完全的交流。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与他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在使用我们的口头语言,我们的眼神、脸部表情、手势或者身体的其它部位的活动也在传递着信息。身势语,就像我们的口头语言一样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一、身势语的重要性及功能 1、什么是身势语 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身势语包含了很多人们无意识的细微动作,例如眨眼或轻微的眼球运动。身势语用完全区别于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人们之间的信息。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成为世界的主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需传递和交换信息。语言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非语言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商业活动中如果双方语言不通,他们就会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并最终完成商业交易活动。拿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情为例子。出售方常常用计算器来给出价格,而如果购买一方不满意这一价格,便会摇头并用一个放低的手势来还价。非常简单的身势便能完成整个的交易,身势语在商业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大量的跨文化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也必须了解并掌握身势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相关文化的身势语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外语,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误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 2、身体语的主要功能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1~8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D. 李希霍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A. 东洋航线 B. 西洋航线 C. 南洋航线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A. 贸易作用 B. 军事作用 C. 外交作用 D. 文化交流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A. 贞观十四年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C. 张骞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A. 不空 B. 鉴真 C. 法显 D. 真谛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著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 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老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 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跨文化交际2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

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 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 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09电气班汪晶 098320127 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

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 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 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 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 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 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 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 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 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 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

最新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摘要]与言语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地域的不同,中英人的归属、个人观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交际之间的误解。因而分析文化心理距离、研究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使得我们能进一步了解非语言交际行中文化距离行为以消除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距离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国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点不同,人们的空间领属观念因此而不同,其影响往往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心理空间距离着手,解析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东西方心理空间文化行为以说明心理空间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

文化交际上的差异。“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因而,中国人是从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这其中充满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使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商业往来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人民进行了交流,这是我国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例证。印度佛教的传入,唐朝鉴真高僧的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以及历经数百年的西学东渐包括了十分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跨文化交际存在已久的例子)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 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的部同理解: 曾经提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但是,对于什么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一种看法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Marshall Singer认为首先,每个人都属于一些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讨论。这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避免大而无当的比较。但是,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稍微做调查,就会发现尽管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比较往往有许多弊病,人们仍然需要这项工作。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书目中有大量的书籍是从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研究出发的。 在作文化比较时,似乎可以大到东西对比,小到两个人之间的对比。中间还有种族,民族,国家,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等层次。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究竟应该从何处入手呢?这牵扯到文化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化通常不是指的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笔者以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以关注。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是合乎逻辑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度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的移民。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文化和信仰。 就跨文化交际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而言,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文

浅谈跨文化交际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

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

跨文化交际语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 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 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 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 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 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 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 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 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 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 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 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 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 交际进行分析。 一、非语盲交际 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 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 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 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 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 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 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 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 行为同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 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 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 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 态语(Bodyhanguage),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 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 流、手势、姿势、体触等。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 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 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 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非语言交际相比语言交际有着几方面的特 点:首先,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它们在不同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d68828459.html,/ 肢体语言是人类进行非语言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其内涵也随着文化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学习和了解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等)来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交际方式,肢体语言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55%的信息都需要由肢体语言来传达。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肢体语言非常具体,有的则十分概括;有的旨在交流,有的仅为表达;有的提供感情信息,有的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态度。肢体语言由个人发出,有社会共知含义,并有可能对交际对象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 但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肢体语言的内涵也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成功的交际,就必须对不同文化中的肢体语言所表示的含义有所了解。 体距语的文化差异在人类的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当距离,以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受。美国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霍尔博士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四种空间距离:亲密距离(0~45cm,适合于夫妻关系及情侣之间)、个人

距离(45~120cm,存在于朋友、熟人、亲戚之间)、社交距离(120~360cm,多用于洽谈业务和接待陌生客人时)和公共距离(360cm~750cm,多用于非正式的聚会。)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 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关系越远,亲密程度越小,并且这个空间距离的大小还会受到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个性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则不太讲究个人空间。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北美人通常认为,1.5m左右的间距是人与人交往之间“舒适安逸的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身体距离超过了个人距离的极限,会让他们觉得是一种侵犯隐私行为,从而感到不愉快。阿拉伯人则喜欢互相挨得近些、触摸他的伙伴,感受他的体热、甚至通过闻他的气味以示信任、友情和尊重。而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在同性青年朋友(尤其女性)交往时,人们常常手挽手地并肩而行以示友好和亲昵,这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很难理解的。由此可见,在对个人空间要求方面,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习惯。 同时,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不喜欢身体之间的接触;中国 人则往往喜欢把个人空间扩展为集团或家族的空间。中国的家人、同学和亲密朋友在公共场合一般都喜欢挤在一起。英语国家的人却不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 在餐厅就餐的时候,中国人宁可全家挤坐在一起也不愿意 分一部分人到别的餐桌去。英语国家的人是宁可轮流用餐也不愿挤坐在一起[2]。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而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轻轻触摸来表示亲近。比如中国人往往喜欢摸摸、拍拍、或是亲亲小孩,这样往往很容易引起外国友人的尴尬和反感。以上这些

跨文化交际复习

跨文化交际复习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题型:1、填空 15个 2、名词解释25分5个 3、论述(理论举例)30分2个 4、分析应用题 30分 3个小问题 基本概念类:要求掌握定义,能够举例 1、交际 交际是一种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2、文化 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就是文化。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指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从对外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4、跨文化交际学 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交际行为、交际过程、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交叉性和应用型的学科。

5、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至少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行为。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言语交际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想法并告知给对方的一种方式。 6、非言语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即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其交际方式包括了眼神、表情、身势、手势、体距、沉默、服饰、时空利用、副语言等。 7、影响交际的因素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又分为积极心理因素和消极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起着促进作用,在交际中主体应当具备平等意识,双方应当具备宽容意思和顺应意识;消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阻碍作用,消极因素包括定式和认知偏见、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普遍性假设。 环境因素包括因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环境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无处不在。 8、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协调工作。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指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宽容性是指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处理文化的差异的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