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放射性脑损伤的定义放射性脑损伤是指由放射疗法引起的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病理状态。

放射性脑损伤通常出现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剂量过高或治疗区域不精确而导致脑组织受到不可逆的破坏。

放射性脑损伤的表现包括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放射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人的年龄、疾病类型、治疗剂量等因素。

放射性脑损伤一旦发生,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造成严重影响。

及时有效地治疗放射性脑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针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其中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2 放射性脑损伤的危害放射性脑损伤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它会对患者的大脑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放射性脑损伤还可能引发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严重的情况下,放射性脑损伤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积水、脑缺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状态。

除了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放射性脑损伤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患者可能因为病情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患者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放射性脑损伤的危害十分严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3 放射性脑损伤治疗的重要性放射性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放射治疗在治疗脑部肿瘤和其他疾病时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脑损伤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这种损伤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残疾。

研究和发展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放射性脑病神经内科病房

放射性脑病神经内科病房

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诊疗规范。
预防研究
03
研究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放射防护措施的优化,降低放射性
脑病的发生率。
对放射性脑病神经内科病房的改进建议
加强病房建设
增加床位数量,改善病房设施,提高病 房的现代化水平和舒适度。
加强学科建设
加强神经内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多学 科的协作,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加强人才培养
神经内科病房的简介
神经内科病房是专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主要涵盖脑 病、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病等。
神经内科病房的设置一般以医院为单位,规模大小不等,根 据医院级别和定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神经内科病房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神经内科病房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是药物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和症状两方面用药。
物理治疗
效果
治疗周期较长,需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疗效。
案例三:护理措施与康复情况
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
康复情况
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多数患者可以逐渐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留下后遗症 。
05
放射性脑病神经内科病房的 展望
放射性脑病神经内科病房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肿瘤患者的增加,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因此放射性脑病神经内科病房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神经内科病房对放射性脑病的护理特色
1 2
专业护理团队
具备丰富经验的护理团队,能够提供专业的护 理服务。
心理护理
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不良情绪对患者的 影响。
3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放射 性脑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放射性脑病在神经内科病房的治疗效果

读片放射性脑病PPT课件

读片放射性脑病PPT课件

合理布局放射性设备
定期检测辐射剂量
对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定期的辐射剂 量检测,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
确保设备布局合理,减少辐射泄漏的 风险。
患者管理及教育
告知患者风险
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前,向患者详 细说明可能出现的放射性脑病等
副作用,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监测患者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反 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良反应 。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预后评估对于放射性脑病患者至关重要,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 反应和康复进展等情况,进行全面的预后评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 建议和生活指导。
04 放射性脑病的预防与控制
放射防护措施
建立完善的放射防护制度
确保所有涉及放射性操作的工作人员 都经过专业培训,并熟悉相关法规和 操作规程。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关注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和康复。
挑战
放射性脑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治疗方法的个体差异等。此外,如何 降低放射治疗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肿瘤控制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供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 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
医疗机构的职责与监管
强化医疗机构的监管
医疗机构应定期自查,确保放射性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放 射防护知识和技能。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
医疗机构应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报告任何与放射性脑病 相关的问题,共同促进放射性脑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损伤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损伤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损伤【病因】急性放射性脑病主要是辐射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导致血-脑屏障改变而产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神经组织对于放射损害的抵抗相对较强。

脑或脊髓的放射性坏死多数是由于放射性血管病。

血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继发缺血性或出血性坏死。

早期延缓性放射性脊髓病为脱髓鞘性变和少支胶质细胞增生。

晚期延缓性颅神经与周围神经放射病为神经纤维变性与神经丛缺血。

【症状】有超剂量放射史,一定潜伏期后发病、病变部位和症状与放射源照射部位一致。

具体如下:1.原发性损伤(1)脑:1-2天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脑病的症状。

6-16周发病,表现为嗜睡、局灶体征。

数月-数年,表现为痴呆、局灶体征。

(2)脊髓:6-16周发病,表现为Lhermitte's征(即低头时,出现从颈部沿着背部脊椎向下肢或四肢放射性的触电感,头复位时,症状消失;屈颈动作愈迅速有力,触电感亦愈强烈,如屈颈动作缓慢,触电感则较轻微)。

数月-数年,表现为横贯性脊髓病。

(3)周围神经:数月-数年发病,表现为瘫痪、感觉缺失。

2.继发性损伤(1)多部位损伤:表现为脑、颅,和或周围神经鞘瘤。

(2)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脑梗塞。

(3)内分泌器官:表现为代谢性疾病。

【饮食保健】【护理】【治疗】尽量避免反射性损伤,在放射治疗中出现放射性神经损伤时应立即停止放疗。

【检查】辅以CT与MRI检查。

【鉴别】此病必须与肿瘤复发或转移相鉴别。

从病史入手,不难鉴别。

【并发症】早期延缓性放射性脊髓病为脱髓鞘性变和少支胶质细胞增生。

晚期延缓性颅神经与周围神经放射病为神经纤维变性与神经丛缺血。

罕见地,放射治疗可在治疗结束后多年引起胶质瘤,脑膜瘤或周围神经鞘膜瘤。

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放射性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其症状包括头痛、失眠、恶心呕吐等。

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需要探索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优化。

下面我们将就近期研究的进展进行介绍。

1、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注射适当的细胞类型来修复和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头部细胞的再生和恢复。

目前,细胞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脑部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包括放射性脑损伤。

研究表明,细胞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其中,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应用于该领域。

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生长因子、炎症抑制因子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物质,能够促进脑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强调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参与治疗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免疫系统的反应作用来清除受损细胞及异常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目的。

该方法避免了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的广泛副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近期的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能够显著地缓解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例如,一些抗PD-1抗体在治疗放射性脑损伤中显示出了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效果。

3、代谢调节剂治疗代谢调节剂是一种可以促进代谢过程的物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能量代谢、脂肪代谢等生理活动,以矫正或改善组织损伤并提高机体代谢水平。

近年来,代谢调节剂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阿法鱼油通过调节血脂酸代谢,提高脑细胞的耐受性,减轻了患者的症状,而甘草酸可以减轻放疗给予的急性放射性脑损伤中的疼痛和头痛等症状。

总结:综合以上介绍,目前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方法包括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和代谢调节剂治疗等。

虽然这些方法各有优劣,但是它们均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放射性脑病健康宣教

放射性脑病健康宣教

04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
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放射性脑病的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
尽量避免接 触放射性物 质,如核废 料、放射性 气体等。
避免长时间 暴露在放射 性环境中, 如核电站、 放射性实验 室等。
避免使用含 有放射性物 质的产品, 如放射性化 妆品、放射 性保健品等。
05
02
物理治疗:使 用电刺激、磁 刺激等物理疗 法进行治疗
04
06
康复训练:进 行语言、运动、 认知等方面的 康复训练
社会支持:提供 家庭、社会等方:提 高生活质量, 恢复身体功能
02
康复方案:根 据患者病情制 定个性化的康
复方案
03
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言 语治疗、心理
下降、记忆力减退等
检查
0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脑部疾病进行鉴别,
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如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等
治疗和预后
01
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靶
向治疗等
02
预后情况: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
疗效果不同,预后情况各异
03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
疗、营养支持等
谢谢
放射性脑病的心理支持
心理干预方法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心理教育:提供 关于放射性脑病 的知识,帮助患 者了解疾病,减 轻恐惧和焦虑
心理治疗:通过 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应对压力和 情绪困扰
社会支持:鼓励 患者参加社交活 动,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增强 心理承受能力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柯立霞【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6)14【摘要】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患者40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结果40例患者有36例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其余4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保守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手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预后效果也较差,只有早期诊断并治疗才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 encephalopathy induced by radiotherapy of head and neckcancer.Methods In October 2013 to Nov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adiation encephalopathy caused by radio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observ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methods.ResultsIn 40 patients,36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by drug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3%. The remaining 4 case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0%,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otal efficiency operation treatment,an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Conclusion Radio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causing radiation encephalopathytreatment effectis not ideal,only the incide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mortality.【总页数】2页(P83-84)【作者】柯立霞【作者单位】150088 哈尔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相关文献】1.龙血竭联合獾油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J], 武霞;盖龙娴;刘学键2.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J], 吴仁瑞;李峰;汪琛3.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J], 闫钢;詹文华;折虹4.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J], 陈泉;赵卫东;田向阳5.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J], 闫钢; 詹文华; 折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放射性损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关于放射性损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关于放射性损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皮肤放射损伤包括急性放射损伤、慢性放射损伤和放射性皮肤癌,那么它会造成哪些症状,又应该如何去治疗呢?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放射性损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射性损伤的症状1.放射性烧伤是皮肤受到一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而引起地急性皮肤放射性损伤。

在临床表现上,一般可分为4期:(1)第一期,为早期反应期表现为受照射局部发生暂时性红斑,严重者可发生急性放射病时所出现的全身性早期反应(头疼、倦怠、恶心、呕吐等)。

(2)第二期,为假愈期(又称潜伏期)上述局部红斑消退,表面上看来无其他病变,但照射部位仍有功能性障碍,出现温度变化,汗腺分泌失调等。

此时如伴有全身性早期反应。

(3)第三期,为症状明显期出现程度不一的特定的症状。

(4)第四期,为恢复期此期皮肤损伤恢复痊愈,或转为慢性病变(此时称晚期反应期)。

2.放射性烧伤按其损伤严重程度可区分为4度。

4度的临床表现如下:(1)第1度——脱毛反应主要损伤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囊及皮脂腺。

(2)第2度——红斑反应此度损伤有明显的临床分期。

(3)第3度——水疱反应早期反应与第2度相似,但出现早,程度重。

(4)第4度——溃疡反应照射后局部迅速出现烧灼或麻木感、疼痛、肿胀和早期红斑等明显加重。

第3、4度局部皮肤放射性烧伤后,多伴有全身症状,其中包括放射损伤的全身反应和局部烧伤病变引起地全身反应。

局部的病变即使愈合,经数月或数年后,还可能发生晚期反应,转化为慢性皮肤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损伤的治疗方法救治原则1.尽快脱离放射源,消除放射性沾染,避免再次收到照射。

2.保护损伤部位,防止外伤及各种理化刺激,及时给予必要的保护性包扎。

3.消除炎症,防止继发感染,促进组织再生修复。

4.对不同严重程度地放射性烧伤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有深部组织损伤,经久不愈的溃疡应考虑从手术治疗,切除坏死组织,进行缝合、植皮或者皮瓣移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 晚期放射损伤
晚期放射损伤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损伤是否致命取决于照射部位、照射剂 量和体积。根据治疗性照射的体积范围,将其分为两类: ⒈ 局限性放射性脑坏死 伴有局部神经组织异常和颅内 压增高,临床表现如一侧肢体运 动、感觉和(或)神经反射障碍、 失语、癫痫、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 等。临床表现一般在放疗后10月至 数年。约有70%的患者在放疗后2 年出现症状。 ⒉ 弥漫性放射性脑坏死 常见于同时接受鞘内注射氨甲 蝶呤及全脑放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患儿,也可发生在单纯接受全 脑或次全脑放疗的患者。最明显的 临床特征是精神症状,包括人格改 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降低、痴 呆。儿童表现为生长发育延迟和智 力发育障碍。
鼻咽癌放疗后2年
顽固性癫痫X-刀治疗后10月
Ⅲ MRI影像学
MR对脑白质内水成分增加的探测极敏感,应用MR影像学观察发现脑肿 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后50%的病例表现有白质信号改变。游离质子密度增 加,T1、T2驰豫时间延长,T1加权相信号减低,T2加权相和质子密度相信 号增加。 Constine将脑白质病变的MR影像学改变定位四期: Ⅰ期:脑室周围的高信号; Ⅱ期:高信号扩展至白质; Ⅲ期:弥漫性白质高信号; Ⅳ期:高信号区范围弥散于白质和灰质,表现为脑的正常结构消失、 皮质萎缩、脑积水。
很少有神经体征, 客观指标: 神经损伤,认知障 能正常活动,思 维、判断力、记忆 碍,癫痫发作 力稍受损局限发 作,无意识障碍 治疗: 头痛、嗜睡、癫 痫、认知、记忆 偶尔使用非麻醉性 镇痛药,行为纠 正,一般调整
分析项目: 神经心理、MRI、CT、MRS、PET、脑磁图、血清、CSF
八、放射性脑损伤与 智能下降
Ⅲ 弥漫性放射坏死
弥漫性放射坏死与局限性放射坏死的基本相同。也表现为血管损伤, 脱髓鞘,神经胶质萎缩和局部坏死或大面积坏死。

三 、 临 床 表 现
放射性脑损伤的三个阶段
急性期反应
亚急性期效应
晚期效应
放射治疗期间 或治疗结束时
照射数周或3个 月出现症状
照射后10月或 数年发生症状
Ⅰ 急性放射损伤
Ⅴ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利用核磁 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进行分析的方法, 是目前对人体唯一无损伤性、用以研究活体组织器官代谢和生化变化以及化合 物定量分析的方法。
放疗前后MRS变化
六、治疗及预后
⒋ 神经干细胞 迁移能力强,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大剂量照射后 SE细胞耗竭,小剂量照射后表现出修复能力。在放射线诱导的晚期损伤 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放射损伤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
二、组织学改变
组织学改变
早期迟发反应期
局限性脑放射坏死
弥漫性放射坏死
Ⅰ 早期迟发反应
脑白质的片状脱髓鞘,类似于脑多发性硬化的组织学表现。基本病变 形式为白质内小斑片状病变伴有轴索水肿和髓鞘丢失。 其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① 与髓鞘的特有损伤相关; ② 与血脑屏障的破坏相关。
Ⅱ 放疗后智能下降的预防和治疗
⒈ 预防 ① 头颈部放疗时射野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少脑组织受照射体积,避免使 用大分割方式; ② 放疗中和结束后使用血管扩张剂或活血化淤中药预防放疗后的智商 下降。 ⒉ 治疗 ① 智能锻炼和心理治疗; ② 脑血管扩张药治疗; ③ 中药治疗。
九、放射性脑损伤与 神经内分泌改变
五、影像学表现
Ⅰ 脑血管造影
照射区内的局限性脑损伤表现 为不具特征的少血管区,且几乎均 发生在对鞍旁区照射的病例。儿童 多见。常见单支或多支血管狭窄或 闭塞,因而造成典型的梗死征。 广泛的血管损伤表现为多发或 弥漫性、进行性的血管损伤,大脑 前动脉和中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
Ⅱ CT影像学
照射野内呈低密度区,伴有 水肿和不同程度的占位改变,注 射造影剂后病变边缘有不规则增 强。大体积照射后脑晚期损伤的 CT影像可以有脑室扩大、蛛网膜 下腔增宽和脑内钙化灶。
Ⅰ 各期主要临床表现及处理
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智能下降 主要表现有幻视、幻嗅,注意力下降,情绪异常,神志淡漠,记忆力下降 等。脱水治疗后能迅速缓解。 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智能下降 放疗结束后6月内出现头痛、嗜睡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可自愈或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治疗。 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智能下降 主要表现微放射性脑萎缩和脑软化坏死。主要表现为智商下降和记忆力下 降。
脑内AVM放射治疗后
鼻咽癌放疗后
顽固性癫痫X-刀治疗后10月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放疗后
Ⅳ PET影像学
一般认为,采用18F-FDG的PET技术,对区别复发性低分级胶质与放射 性损伤病变是不适宜的。 有人认为,研究用82Rb检测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用18F-FDG检测脑组 织的葡萄糖代谢结合可以得到有意义的诊断: ① ②
组织学改变
早期迟发反应期
局限性脑放射坏死
弥漫性放射坏死
Ⅱ 局限性放射坏死
脑白质比灰质的损伤严重得多。小血管玻璃样变性和纤维性坏死是 最有特异性的表现,同时伴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增生等。白质主要是 脱髓鞘改变和神经胶质凝固性坏死和空洞样改变。
组织学改变
早期迟发反应期
局限性脑放射坏死
弥漫性放射坏死
放射性脑损伤的 诊断与治疗
南方医院放疗科
目 录
一、发生机制 二、组织学改变 三、临床表现 四、放射剂量效应 五、影像学表现 六、与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 七、治疗及预后 八、放射损伤的评分 九、放射性脑损伤与智能减退 十、神经内分泌改变
一、发生机制
Ⅰ 血管损伤学说
支持点 放射导致的血管异常包括血管 增厚、管腔扩张、内皮细胞核体积 增大等,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个 体之间差异较大。
⒈ 颅内肿瘤或头面部肿瘤照射体积内包含有部分脑组织时,应用常规放 疗的时间-剂量分次方案,出现的急性放射损伤一般比较轻微;头部X刀大 剂量照射1次就能产生明显的急性放射损伤症状。 ⒉ 在接受与几种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或续贯进行的全脑或次全脑照射期间,常发 生急性放射反应。这些药物有:顺铂、阿糖孢苷、氨甲蝶呤、干扰素、白介 素-2等; ⒊ 急性放射损伤的病理基础是脑水肿; ⒋ 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体温增高、意识障 碍、痉挛等; ⒌ 急性放射损伤具有可逆性; ⒍ 一次剂量2Gy、总剂量不超过60Gy,或1周不超过10Gy,一般不会发生急性反 应; ⒎ 脑干部有较大占位病变、颅内压增高时,一次1.5~1.7Gy,仅照射一次也会 引起急性脑水肿。
四、放射剂量效应
脑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全脑照射,梗死,坏死,TD5/5:60Gy,TD50/5:70Gy 25%脑照射,梗死,坏死, TD5/5:70Gy,TD50/5:80Gy 脊髓(10cm),梗死,坏死, TD5/5:45Gy,TD50/5:55Gy 垂体,功能障碍,TD5/5:45Gy,TD50/5:55Gy 全脑放疗 ① 成人:>50Gy ②儿童:30~35Gy 常规分割剂量外照射 脑组织坏死发生频率与分割剂量、照射体积、总照射剂量相关。 ① 分割剂量界定在1.8~2.0Gy范围内,总剂量<60Gy,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 低; ② 分割剂量超过2.2 ~2.5Gy,总剂量>60Gy,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高。
⒉ 小胶质细胞 参与脑组织局部炎症反应。其典型特征时形态和功能的高度可塑性。 能增生、吞噬和通过分泌水解酶、脂质代谢产物和氧自由基加重损伤。照 射后数量增多,放射损伤的潜伏期已有损伤,可能与其他炎症细胞决定损 伤程度。
⒊ 神经元 以往的研究很少重视它在放射效应中的作用,原因是放射损伤归因于 细胞的增殖性死亡,但神经元分化好。近年来,由于脑肿瘤患者生存率 的延长,智力下降、记忆丧失、痴呆和共济失调等神经放射损伤越来越 多,提示神经元也受到损害。
不支持点: 放射性坏死可以在没有血管异 常的情况下发生。
Ⅱ 胶质细胞损伤学说
支持点 放射性脑损伤的典型病例改变 主要是脱髓鞘。着眼点是少突胶质 细胞。
不支持点 其他原因引起脱髓鞘改变,裸 露神经元的退变并不常见,说明仅 仅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不足以引起 坏死。
Ⅲ 脑细胞多样性与放射损伤
⒈ 星形胶质细胞 含量最多,能稳定钾、钙离子稳定 与通透,神经递质传导分泌细胞因子、 蛋白质与其他生物活性分子,影响血 管、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当受到射 线照射时,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① 产生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增殖、 分化、迁移; ② 保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③ 保护内皮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 神经元免于氧化损伤。
七、放射损伤评分
放射性脑损伤的SOMA分级
Ⅰ级
偶尔,能工作和正 主观指标: 头痛、嗜睡、治理 常活动,思维判断 力稍受损,复杂工 下降、功能记忆 作有不便,近期记 忆减退,学习困难
Ⅱ级
间歇性,影响工作 和正常活动,思维 判断力中度受损, 不能做复杂工作, 近期记忆丧失,远 期记忆力下降 有明显神经体征, 正常活动受影响, 思维、判断力、记 忆力中度受损局限 发作,伴意识障碍 持续性服用非麻醉 性镇痛药,行为纠 正和偶尔用药,心 里、社会+教育
Ⅱ 早期迟发放射损伤
⒈ 脑放疗后数周或3个月内出现暂时、可逆性的白质损伤; ⒉ 最多见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接受18~20Gy(1.8~2.0Gy/次)的预防 性照射全脑照射后,特别是3岁以下者,大约有50%在3~8周后出现典型的 “睡眠症”,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易怒等。也可以出现一过性、自限性 的疲劳感或局部神经症状加重; ⒊ 病因可能是照射所致的暂时性脑髓磷脂合成障碍; ⒋ 应注意避免将脑放射反应误认为是脑肿瘤的进展,而增加剂量或采取其他进 一步的治疗措施,如化疗等,以致加重脑放射损伤。
⒋ 促甲状腺激素缺乏 症状:通常是亚临床的,并不引起严重的症状,长时间缺乏可引起体 重增加和嗜睡,儿童期可出现生长和青春期发育障碍。 治疗: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⒌ ACTH缺乏 症状:嗜睡、低血糖和稀释性低钠血症。 治疗:低剂量氢化可的松替代治疗。 ⒍泌乳素分泌过多 症状:青春期延迟或儿童生长抑制,女性出现溢乳和(或)闭经,男 性性欲下降和阳痿。 治疗:年轻闭经和(或)不孕、基础泌乳素水平增高的女性需要治 疗。溴环肽或相应的多巴胺拮抗剂为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