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合集下载

卫健委卵巢癌诊疗指南2022版(附旧版)

卫健委卵巢癌诊疗指南2022版(附旧版)

卵巢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在我国,卵巢癌年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3位,位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恶性肿瘤之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病死率位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上皮性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0%,其次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各约占10%和5%,本诊治指南主要针对卵巢上皮性癌和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输卵管癌和原发腹膜癌发病率低,其生物学行为与卵巢上皮性癌类似,诊治原则可参照卵巢上皮性癌诊疗指南。

对于本指南未涵盖的临床病例,建议主管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鼓励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筛查方法和高危人群。

卵巢深处盆腔,卵巢病变处于早期时常无特异临床症状,因出现症状就诊时,70%的患者已处于晚期。

因此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可是现有基于普通人群的研究资料显示,无论是糖类抗原(carbohydrateantigen,CA)125>经阴道超声单独筛查还是二者联合,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筛查效果。

对于普通人群的筛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流行病学统计结果表明普通妇女一生中患卵巢癌的风险仅为1%左右。

而卵巢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特征,目前已知与卵巢癌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约有20个,其中以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BRCA)影响最为显著。

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携带者在一生之中发生卵巢癌的累积风险分别达54%和23%,是卵巢癌的高危人群。

对于BRCA1/2胚系突变携带者,推荐从30〜35岁起开始定期行盆腔检查、血CA125和经阴道超声的联合筛查。

BRCA1/2胚系突变的筛查可采外周血或唾液标本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进行检测。

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不但有助于确定卵巢癌的高危个体,对于卵巢癌患者兼有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药物选择的意义(详见靶向治疗部分)。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20.1版(1)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20.1版(1)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20.1版(1)星期⼀2020年1⽉20⽇不忘初⼼,砥砺前⾏!致医⽣同⾏:欢迎订购《指南解读》会员致通情达理的癌症家庭:【Case Manager】医疗管家,全程助您抗癌防癌!注:有咨询需求者,请加《指南解读》主编黄医⽣微信30842121;经济困难者酌情减免!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录检查和临床分期(CERV-1)英⽂版中⽂版脚注:a.见病理学检查原则 (CERV-A)。

b.锥切活检的指征请参见“讨论”部分。

c.见影像学检查原则 (CERV-B)。

d.考虑⾏HIV检查(特别是年轻患者)。

携带HIV的宫颈癌患者应转介给HIV专家,并且应该按照这些指南治疗宫颈癌。

对癌症治疗⽅案的调整不应仅仅基于艾滋病的状况。

e.若怀疑膀胱/肠管受侵,需要⾏膀胱镜/直肠镜下活检。

IA1期(⽆ LVSI)、IA1期(伴 LVSI)和 IA2 期、IB1期和选择性IB2期(保留⽣育能⼒)的初始治疗(CERV-2)英⽂版中⽂版脚注:c.见影像学检查原则 (CERV-B)。

f.IB期进⾏保留⽣育能⼒的⼿术在≤2cm的肿瘤中得到最佳验证。

⼩细胞神经内分泌组织癌和胃型腺癌(也称为微偏腺癌或恶性腺瘤)被认为不适⽤此种⼿术。

g.没有数据能够⽀持保留⽣育能⼒的⼿术可⽤于⼩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胃型腺癌或恶性腺瘤。

对于已⽣育的⼥性,患者和医⽣可⾃⾏权衡进⾏⼦宫全部切除⼿术的利弊,但强烈建议巴⽒检查结果持续显⽰异常或患有慢性持续 HPV 感染的⼥性进⾏此种⼿术。

h.建议请⽣殖内分泌学⽣育专家会诊。

i.冷⼑锥切活检术(CKC)是诊断性切除术的⾸选⽅法;但环形电切术(LEEP)也是可⽤⽅法,只要可获取充⾜的切缘和适宜的⽅向便可使⽤。

应根据临床需要加宫颈搔刮术(ECC)。

j.对于浸润性病变或组织学⾼级别鳞状细胞上⽪内病变(HSIL),切缘应为阴性。

k.参见“评估和⼿术分期原则”(CERV-C)。

l.SLN 定位,在<2cm 的肿瘤可获得最佳的检测率和定位结果。

超全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介绍

超全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介绍

超全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介绍癌症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

据统计,全球新癌症患者每10万人中就有173人,在中国每10万人中有110人。

人类现阶段对晚期肿瘤尚束手无策,但如果能早期诊断,80%的肿瘤可被治愈。

目前,发达国家癌症的诊断与治疗多在早期,并且把一些肿瘤标志物作为某些人的必检项目(如PSA等)。

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预后和疗效预测以及复发监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其存在或改变提示肿瘤存在或生长状况,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

以下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反映的肿瘤情况: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

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

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

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

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

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

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 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

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卵巢癌

卵巢癌

卵巢癌卵巢恶性肿瘤在搜搜百科中为本词条的同义词,已为您做自动跳转。

摘要概述一、卵巢癌概述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而列居第三位。

但因卵巢癌致死者,却占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对妇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由于卵巢的胚胎发育,组织解剖及内分泌功能较复杂它所患的肿瘤可能是良性或恶性。

因卵巢癌临床早期无症状,鉴别其组织类型及良恶性相当困难,卵巢癌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肿瘤局限于卵巢的仅占30%,大多数已扩散到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盆腔各器官,所以卵巢癌无论在诊断和治疗上确是一大难题多年来专家们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临床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方案进行了许多的探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到目前为止,就国内外临床资料统计,其五年生存率仅25%~30%二、卵巢癌病因病因可分以下几个方面:癌症发病外部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致癌因子);癌症发病内部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内分泌遗传精神因素等)以及饮食营养失调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四、卵巢癌临床表现(一)症状1年龄多发生于围绝经期的妇女35岁以上者多发卵巢上皮性癌而35岁以下者多发生生殖细胞类恶性肿瘤2疼痛恶性卵巢瘤可能由于瘤内的变化如出血坏死迅速增长而引起相当程度的持续性胀痛在检查时发现其局部有压痛3月经不调见不规则子宫出血绝经后出血4消瘦晚期呈进行性消瘦(二)体征1. 双侧下腹肿块恶性卵巢瘤双侧生长者占75%而良性卵巢瘤双侧者仅占15%2. 肿块固定为卵巢恶性肿瘤的特点之一3. 腹水虽然良性卵巢瘤如纤维瘤或乳头状囊腺瘤亦可并发腹水但恶性卵巢瘤合并腹水者较多且由于恶性肿瘤细胞穿出瘤壁或已转移至腹膜者(目检观察或镜检)腹水多呈血性4. 恶病质病程拖延较久者由于长期消耗食欲不振而表现有进行性消瘦乏力倦怠等恶病质症状五、卵巢癌的早期症状1.外阴及下肢水肿:随着卵巢癌肿的增大,盆腔静脉受压,导致血流不畅,妨碍淋巴回流,致使外阴及下肢出现水肿。

2.月经过少或闭经:多数卵巢癌患者的月经基本无变化,随着癌肿增大,癌细胞会破坏卵巢正常组织,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引起月经过少或闭经。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19/47
全球最高端52环64层PET/CT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20/47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21/47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22/47
PET/CT主要作用
肿瘤早期诊疗(高端体检)、良恶性病变判别、指导正确治疗。恶性肿瘤分期和再分期, 改变治疗方案。寻找肿瘤原发灶治疗疗效监测(监测肿瘤细胞活力)预后判断(生存率、分化程度)心血管疾病(心肌活性检测)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诊疗和病情评定)
部分肿瘤标志物解释
**医科大学第一从属医院核医学科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1/47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指示体内肿瘤存在并反应其一定生物学特征生化物质。经过测定其存在或含量,对于 肿瘤可辅助诊疗、分析病情、指导疗效、监测术后复发或转移及判断预后含有极大意义。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TM能对肿瘤有百分之百特异性,多数项目缺乏定位诊疗价值,而一些良性疾病也能够出现不一样程度阳性反应,即使是恶性肿瘤本身也可因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种种原因而出现一过性或阶段性阴性反应。当前一致推荐: 动态追踪观察+多项TM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这是早期发觉肿瘤诊断阳性率最正确办法。
体检指标解读部分肿瘤标志物的解释
14/47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正常参考值: 成人< 1.1ng/ml ,正常妊娠>3.3ng/ml临床意义: 诊疗绒癌, 且连续测定其含量可反应癌细胞生长和退化状态。诊疗睾丸肿瘤: 与AFP联合检测已成为诊疗睾丸肿瘤与判断疗效常规指标。滋养体肿瘤疗效观察,早期发觉复发和转移。诊疗早孕、早期宫外孕、葡萄胎、羊膜早破;监测先兆流产。

免疫力指标对照表,人手一份

免疫力指标对照表,人手一份

免疫力指标对照表,人手一份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免疫力低下,是大多数疾病入侵的根源。

当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者免疫系统不健全时,感冒、扁桃体炎、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腹泻、过敏等疾病就会反复发作,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肿瘤癌症,所以千万不可小视自身免疫力低下。

福建放射肿瘤科模拟题2021年(114)_真题无答案

福建放射肿瘤科模拟题2021年(114)_真题无答案

福建放射肿瘤科模拟题2021年(114)(总分95.31, 做题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

INTACTBISELCBR21DIDEALECALGB96332.( )。

1月B8~10天C2~3周D10~14天E40天3.( )肿瘤质地柔软,无砂粒感B起源于干骺端,呈偏心性CX 线上可见Codman 三角D是由前成骨细胞发生的E可有肿瘤性新生骨4.( )。

MRIB盆腔超声CCTDPET-CTEX线5.是良性细胞瘤B常伴HCG 分泌增多C是卵巢最常见的生殖细胞瘤D青春期前和50岁后发病率增高E对放射线敏感6.( )。

胞膜的黏着力降低B细胞通透性异常C接触抑制降低或消失D与植物凝集素起凝集反应以上均是7.( )。

位于颈前正中呈蝴蝶状,显像剂分布均匀B甲状腺任一叶有热结节C一侧显影,另一侧不显影D有“温结节”E多发凉结节8.( )。

肺癌可产生异位激素B胰腺癌可产生异位激素C肝癌可产生异位激素D肾癌不产生异位激素E肉瘤可产生异位激素9.对肿瘤体积改变的评价,可采用RE-CIST标准和WHO标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按照WHO标准,PD指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BRECIST标准采用双径测量,每个器官最多计5个病灶C按照RECIST标准,PR指靶病变缩小≥50%DWHO标准采用单径测量,未定义测量病灶的数目CR是指病灶完全消失,但两者对持续时间的定义不同10.( )。

食管癌B肝细胞癌C肺癌D胃癌EBurkitt淋巴瘤11.霉菌感染B淋巴结恶性淋巴瘤C皮肤增生性结核D皮肤瘤型麻风ET 细胞性恶性淋巴瘤12.( )。

贲门失弛缓症B食管外压性改变C食管静脉曲张D食管平滑肌瘤以上都需要13.淡黄色、分叶状、质软、包膜完整B灰白色、质硬、边界不清C粉红色、质软、鱼肉状D灰白色、质软、鱼肉状E囊状、囊内壁可见粗大乳头14.( )。

总生存时间B疗效C生存质量D毒性反应E最大耐受剂量15.子宫B胃肠道C腹膜后D皮下组织纵隔16.( )。

妇产科护理学 第十三章 女性生殖内分泌患者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 第十三章  女性生殖内分泌患者的护理

① 止血
己烯雌酚1-2mg,每6-8小时口服 1次,一般2~3日内血止,再逐渐 减量,连服20天,停药后3~5天可 发生撤退性子宫出血。
4mg/日
3mg/日 2mg/日
1.5mg/日 1mg/日
停药
减量原则: 每3日减量1次, 每次减量不超 过原用量的1/3, 直至维持量为 每日1mg。
1Hale Waihona Puke 51015
9天
请同学们识别基础体温的类型
请同学们识别宫颈粘液结晶的类型
宫颈粘液结晶
【治疗要点】——无排卵性功血
1.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 抗贫血(贫血者补充铁剂、 VitC和蛋白质 ) 输血 预防感染(流血时间长者予 抗生素预防感染 )
【治疗要点】——无排卵性功血
2. 药物治疗
❖ 青春期和生育期:止血、 调整月经周期、促进卵巢 恢复功能和排卵
1、黄体功能 不足
2、子宫内膜 不规则脱落
【病因及病理生理 】
1.无排卵性功血 (1)青春期:下丘脑-垂体的调节功能未臻成熟,它 们与卵巢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节 特点:下丘脑-垂体对E的正反馈反应存在缺陷, LH无 峰状分泌,无排卵
【病因及病理生理 】
1.无排卵性功血 (1)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竭,对FSH反应
20
25
【治疗要点】——无排卵性功血
孕激素—药物性刮宫 适应症:适用于体内有一定水平的雌激素患,而孕
激素量不足者
常用药物:黄体酮10~20mg,每日肌注,连续5日 或用炔诺 酮(妇康片)、甲地孕酮(妇宁片) 和醋酸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口服均可。
【治疗要点】——无排卵性功血
雄激素 具有拮抗雌激素作用,能增强子宫平滑肌 及子宫血管张力,减轻盆腔充血而减少出血 量。其每月用量﹤300mg,避免男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韩肖燕 综述,向 阳,王友芳 审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730) 【摘要】 神经内分泌癌起源于人体内广泛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最常见于肺和消化道。

通常按瘤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分为3个类型:类癌(高分化)、不典型类癌(中分化)及小细胞癌(低分化)。

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十分罕见,恶性程度高,易早期发生血道播散和淋巴结转移,预后极差。

现对女性生殖道各部位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现状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少见肿瘤的认识。

【关键词】 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妇科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9(2008)07-0541-03 神经内分泌癌起源于人体内广泛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瘤细胞具有嗜银性,能合成和分泌胺及多肽激素,发挥神经递质、激素、旁分泌调节因子的作用。

除传统的内分泌器官外,肺、胃肠道、甲状腺、肝、子宫颈、卵巢、前列腺、膀胱等多个部位均能发生此类肿瘤。

通常按瘤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分为3个类型:类癌(高分化),不典型类癌(中分化)及小细胞癌(低分化)。

其中,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期转移,预后极差。

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癌仅占全部妇科恶性肿瘤的2%,以宫颈发生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卵巢和子宫内膜,外阴阴道发病则十分罕见[1]。

此类肿瘤能表达特有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A (Cg A),突触素(Syn)等,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

现对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与诊治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1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997年,美国病理医师协会和国家癌症研究所对宫颈神经内分泌癌分类如下:典型类癌、非典型类癌、大细胞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

其中,小细胞癌所占比例最高,较之其它类型,预后更差[3]。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最早在1958年由W entz和Reagan报道,其组织学发生是存在争议的。

宫颈的嗜银细胞能发生恶性转化,导致肿瘤发生,有时还能分泌多肽激素。

另有学者认为是多能细胞向神经内分泌方向分化而成。

相当比例的肿瘤中HP V16、18阳性[4-6]。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约占所有宫颈癌的2%~5%[7],平均发病年龄42~47岁,肿瘤常呈内生性生长,恶性程度高,易浸润宫颈深肌层,发生早期血行和淋巴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50%)明显高于鳞癌(18%)。

临床多表现为阴道流血,约20%的患者可无症状[1,7]。

宫颈小细胞癌缺少典型的先驱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同时肿瘤细胞一般不侵犯表面上皮,致使巴氏细胞学检查多为阴性。

近年随着细胞学制片技术的改进及T BS分类系统的广泛应用,筛查时能发现宫颈小细胞癌一定的细胞学异常,如HSI L,因此,细胞学筛查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病的检出率[8-10]。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常与腺癌或鳞癌并存,组织学上,与其他部位的小细胞癌不易区分,部分病例易误诊为低分化非角化鳞癌、胚胎性神经细胞瘤、间质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7]。

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90%以上的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至少表达一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约50%患者NSE、Cg A、Syn3种标志物均阳性[1,11]。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缺乏足够的经验,由目前的文献报道及各中心的经验总结来看,普遍认为,此类肿瘤同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具有相同的组织学特征,因此,可借鉴肺小细胞癌的治疗模式。

手术和同步放化疗用于局部控制,全身性的化疗则用于防止远处转移[7]。

治疗前的全面评估十分重要,胸部、腹部和盆腔CT扫描有助于了解疾病范围。

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临床分期和肿瘤范围。

早期患者应积极行子宫广泛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进展期或晚期患者通常接受放疗和(或)化疗,同时应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11]。

宫颈小细胞癌对化疗敏感,鉴于它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的特性,治疗时化疗应列为常规。

Ber múdez等[4]研究认为,局部晚期的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率高(84.7%),化疗后可明显提高手术可切除率。

化疗方案中以VAC/PE(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效果为佳。

近年研究发现,化疗反应率最高的是依托泊苷和铂类,故更推荐BEP方案。

重组GSF 生成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胸腺肽等生物因子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36%,明显低于宫颈鳞癌(71%)。

临床ⅡB期及以上的患者常在诊断后的3年内死于此病[1]。

V is wanathan等[11]研究认为,肿瘤大小和疾病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

随诊期间所有生存者均为肿瘤直径小于4c m的临床早期ⅠB1期患者。

其他影响预后因素有淋巴结转移、间质深层浸润、切缘状态及单一的小细胞癌组织学类型等。

A lfsen等[12]采用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DNA倍体分析也有助于评估预测疾病的临床行为。

二倍体多见于早期病例,且预后较好,晚期病例中DNA异倍体的比例明显升高[7]。

145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年7月第17卷第7期 Pr og Obstet Gynecol,July2008,Vol117,No17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复发早,约80%的患者在诊断后的1年内复发,部位有骨、脑、肺和肝等[7]。

V is wanathan 等[11]观察到根治术后疾病复发首先在局部,进而播散至其他器官。

孤立的盆腔复发病灶通过放疗可补救。

放疗后盆腔复发不多见,通常最初复发部位是放疗野的边缘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可采取局部区域的扩野放疗治疗。

2 子宫内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子宫内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相似,多发生在年老多产的妇女,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高于内膜腺癌50岁的报道,多数患者生产2次或以上。

约一半患者表现为宫腔内大块肿瘤,呈外生型息肉状生长[13,14]。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盆腔肿块及下腹疼痛,部分患者出现转移病灶的相关表现[1]。

与普通型子宫内膜样癌相比,宫内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更富于侵袭性,易发生子宫深肌层浸润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1,14]。

其组织学发生有两种假说: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正常子宫内膜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另一种观点认为系苗勒上皮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而来。

子宫内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可与其他类型的肿瘤如腺癌、腺鳞癌、混合苗勒管肿瘤、内膜间质肉瘤等合并存在[1]。

Hoeven等[15]提出了子宫内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标准:(1)有明确的内膜起源;(2)可见小到中型细胞的片层状生长;(3)免疫组化检测至少有一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

子宫内膜小细胞癌能高频表达NSE,阳性率约80%,其他标志物:Leu27、Syn、Cg A的阳性率分别约61%、42%、38%。

而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阳性表达率最高的为Cg A,阳性率85%。

因此,Cg A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助于判断妇科小细胞癌的起源部位[13]。

文献报道存活期长的患者多为临床早期,且均进行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

由于文献报道数量有限,因此,很难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来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的影响。

但是,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采取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1]。

Katahira等[13]的研究提示,临床早期患者的生存率高于晚期者,早期发现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3 卵巢、输卵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1 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2003年WHO在对肿瘤的分类中,将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命名为肺型卵巢小细胞癌[16]。

此类肿瘤患者年龄跨度大,28~85岁,中位年龄59岁。

临床多表现为腹痛和腹胀,妇科检查发现盆腔包块。

肿瘤直径4.5~26c m,平均13~14c m,约半数肿瘤为双侧,常为实性,囊腔小,呈黄褐色、灰白色或红棕色。

组织学表现同肺小细胞癌,可见胞浆淡染,胞核深染,核仁不明显或缺失,有丝分裂和坏死常见。

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常同时合并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的成分,如并存内膜样癌、鳞癌、B renner 瘤、非典型粘液细胞瘤等。

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可能由卵巢良性或恶性肿瘤发展而来。

肿瘤通过分泌激素能产生副肿瘤综合征,如库兴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等,但发生率不及肺小细胞癌[1]。

本病侵袭性强,易远处播散,不易早期诊断,大多数病例初诊时已为临床Ⅲ期。

诊断时需与高血钙型及转移型卵巢小细胞癌、类癌、原发性神经外胚层肿瘤、恶性淋巴瘤等相鉴别[1]。

高血钙型卵巢小细胞癌起病时患者较年轻,常与副肿瘤综合症高钙血症密切相关,肿瘤很少为双侧,并且与卵巢的上皮-间质肿瘤无关。

流式细胞术检测:高血钙型卵巢小细胞癌常为二倍体,而肺型表现为异倍体。

此外,原发性肺型卵巢小细胞癌还需与转移型肿瘤相鉴别,特别是肺小细胞癌的卵巢转移,两者在组织学上难以区分。

与转移性肿瘤相比,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常与其他常见的卵巢上皮-间质肿瘤成分并存。

免疫组化检侧TTF1(thyr oid transcri p ti on fact or 1)的表达有助于鉴别,原发肿瘤为阴性,肺的转移性肿瘤则呈阳性表达[17]。

治疗上常采取手术结合化疗的综合治疗。

手术应尽可能地清除肉眼病灶。

此类肿瘤对常见类型卵巢上皮癌的化疗方案反应性差,提示应用肺小细胞癌的化疗方案可能更适宜[17]。

化疗常采取顺铂、环磷酰胺、阿霉素、甲氨蝶呤、52氟尿嘧啶、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博莱霉素和长春新碱等一种或多种药物联合化疗。

尽管如此,此类肿瘤整体预后不佳[1]。

3.2 输卵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Dursun等[18]报道了1例原发性输卵管未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无阴道排液或阴道流血,肿瘤标志物正常,输卵管肿瘤呈囊实混合性包块,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NSE及Cg A阳性,而Syn阴性。

患者术后未行化疗,随诊16个月健在。

4 外阴阴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4.1 阴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此癌症的发病率极低,最早由B ing等[19]于1984年报道。

发病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59岁,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异位分泌激素是其特征之一,患者可出现库兴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引起的症状。

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外生性包块,质脆,色黄,触之易出血。

该肿瘤可与其他类型的阴道癌如腺癌,鳞癌并存。

诊断时应先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以排除肺或生殖道其他部位如宫颈小细胞癌的转移。

此外,还需与伴类癌成分的低分化腺癌、间质肉瘤、粒细胞肉瘤、原发性的神经外胚层肿瘤、颗粒细胞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相鉴别[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