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5痴呆治疗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5痴呆治疗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5痴呆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 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 前言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通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师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本《指南》的起草委员会,包括来自全国各省市的50余名精神科临床及精神卫生预防管理的专家。老年期痴呆部分,还邀请神经科和老年科专家,参与编写和审稿。 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试行本,于2003年9月推出。承全国同道在试行中,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成为本《指南》修改和定稿的重要参考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竭诚期望大家在本《指南》的实施中,继续批评指正,使《指南》日臻完善。 张明园舒良 2006年9月

(完整word版)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医脉通2013-08-22分享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是我国第一部痴呆的中西医结合循证指南。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3次学术会议上,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教授对其中的血管性痴呆诊治部分做了解读。 痴呆流行现状 近年来,我国痴呆患病率明显增高。传统认为,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但目前数据显示,单纯血管性痴呆占仅所有痴呆的3%-5%,而混合性痴呆占比例较高。 我国目前大约有73.8%-93%的痴呆患者未被诊断。服药治疗的痴呆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21.3%,服用一线抗痴呆药物的仅2%,多数痴呆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VaD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2)认为有卒中和痴呆就可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3)认为在筛查痴呆时MoC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的敏感性优于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4)把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当成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此外,欧美指南很少引用中国的文献,其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并不适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制定了中国的痴呆诊治指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VaD的诊断标准有ICD-10、NINDS-AIREN和DSM-Ⅳ等,其中1993年Román等制定的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使用最广泛。它强调3个基本要素:(1)符合痴呆诊断,推荐ICD-10、DSM-Ⅳ和DSM-Ⅳ-TR诊断标准;(2)要有脑血管病的证据,推荐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证据;(3)两者必须有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中的一项:①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痴呆,②突然认识功能衰退,或波动性、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2000年DSM-Ⅳ-TR痴呆诊断标准:(1)发生多个认知领域功能障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记忆功能障碍;②至少同时具有以下认知功能损害之一:失语、失用、失认和执行功能障碍;(2)上述认知功能障碍必须严重到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而且与以往相比明显下降;(3)认知功能障碍不只是发生在谵妄过程中。 血管病证据强调:(1)梗死部位非常重要;(2)重视对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血管性痴呆包括6个亚型:(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占75% ;(2)重要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例如丘脑梗死;(3)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微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可伴出血);(4)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6)其他,如CAD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的中国化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的中国化 痴呆是以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率为7.8%,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病率为4.8%,占所有痴呆的60%~80%,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4.36倍,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使用的AD诊断标准如NINCDS-ADRDA、NINCDS-ADRDA-R、DSM-Ⅳ和ICD-10等都是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参考病史、精神状态、认知和心理学检查结果,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痴呆的疾病。这些AD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所以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亦有一定差异。选择何种诊断标准用于我国临床,除了考虑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外,重要且易被忽视的是它们在我国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应性。由此引出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即AD诊断标准的中国化。 1984年,McKhann等发表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即NINCDS–ADRDA标准。该标准采用了纳入标准、排除因素和3个等级的可靠性,即“可能的”阿尔茨海默病(PsAD)、“很可能的”阿尔茨海默病(PrAD)和“明确的”阿尔茨海默病(DeAD)。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临床和与临床相关的病理资料。该诊断标准至今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AD诊断标准,筛查PrAD+Ps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和84%,且在评估者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随着与AD相关的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在诊断方面研究的进展,由法国Dubois牵头的国际专家小组对此进行了修订,于2007年发表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研究标准”,即NINCDS–ADRDA-R标准。该标准把情节记忆损害作为AD诊断的核心特征,并新增了生物标志物等支持性证据,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内侧颞叶(MTL)萎缩、脑脊液中Aβ42浓度下降、t-tau或p-tau浓度增高和PET的特殊图像。针对PrAD提出了“核心诊断标准”、“支持性特征”和“排除标准”,对于Pr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和93%,且具有很好的操作性。但该标准中情节记忆损害分界值受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MRI和ELISA等在一般临床机构也不具备,且尚无全球统一的分界值供各国使用。此外,该标准未考虑日常功能受损作为痴呆综合征诊断的条件,与其他标准如NINCDS-ADRDA、DSM-Ⅳ、ICD-10等定义的痴呆综合征有所不同。为此,美国McKhann领导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工作组也对NINCDS-ADRDA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1年发表了新的AD诊断标准,即NIA-AA诊断标准。新标准提出了临床核心标准和研究标准。核心标准关注记忆表现和非记忆表现两方面的特征,研究标准则纳入了生物标志物。此外,新标准保持了延续性,即凡是符合NINCDS-ADRDA PrAD诊断标准者,也一样符合新的NIA-AA PrAD临床核心标准。综上所述,AD的诊断要素包含以下6个方面:①认知损害病史,且进行性恶化;②临床表现有记忆损害和非记忆损害症状;③客观的精神状态检查或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包括综合认知功能和(或)特殊认知区域功能的减退;④干扰了工作或日常生活能力;⑤最好具备一项及以上生物标志物,如结构影像学显示内侧颞叶萎缩或海马体积缩小,或功能影像学显示特殊脑区皮层葡萄糖代谢率下降和(或)Aβ沉积增多,或脑脊液中Aβ42降低和(或)tau蛋白升高;⑥无法用谵妄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并除外其他痴呆原因。 然而,由于受到资源和操作程序等因素的限制,无论新标准还是旧标准,它们提出的复杂的生物标志还不能作为广泛使用的AD诊断性筛查标准,神经心理学测评目前仍然是痴呆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正如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工作组主席McKhann所指出的:AD的诊断仍然是一个临床诊断。痴呆诊断主

《临床诊疗指南》定稿

《肝包虫病临床诊疗指南》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 〔概述〕肝棘蚴球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又称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osis)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对人体构成危害的主要有两种包虫病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亦称犬绦虫)虫卵感染所致肝囊性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约占97%和由多房棘球绦虫(狐、狼绦虫)虫卵感染所致的肝泡性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约占3%。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中欧地区及北美阿拉斯加和日本北海道,中国西部属包虫病高发地区。 狗是犬绦虫的主要终末宿主,而羊、牛、马、人是中间宿主。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人误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脱壳而出,穿肠粘膜小静脉进入门静脉血流,首先在肝脏(约占75%)寄生,部分可随血流到肺脏(约占20%),通过肺循环进入体循环可播散至全身(腹腔、脾、肾、脑、骨、肌肉、眼眶等)寄生并发育成包虫,多脏器多发约占8%-10%。包虫囊肿病理形态结构分为内囊和外囊,内囊为包虫的本体,其内层是较薄的生发层,可产生原头节和生发囊,外层是白色透明状多层角质层,状似粉皮样。外囊则由于肝组织的免疫防御反应在内囊周围形成一层纤维包膜,病程久时外囊肥厚并常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可有流行病史或过敏反应病史,儿童及青年为好发年龄。早期无明显症状,包虫增大产生压迫症候群:即上腹部胀满感,肝顶部巨大包虫使膈肌抬高,影响呼吸;肝门部包虫可压迫门静脉和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脾肿大和腹水;肝左叶包虫压迫胃导致胀满不适。主要并发症是包虫破裂和包虫感染。各种外力所致包虫破裂最为常见,腹痛和腹部包块骤然缩小或消失,常伴有皮肤瘙痒,荨麻疹,腹膜炎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突发过敏性休克。包虫破裂原头节随囊液播散种植形成多发性包虫病。包虫囊破入肝内胆管可表现为类似胆石症征象;囊皮或子囊阻塞胆道可继发感染,表现为胆管炎的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严重者可演变为急性化脓梗阻性胆管炎。包虫并发感染多因囊肿形成胆漏后继发细菌性感染,临床表现为肝脓肿,因纤维外囊较厚故中毒症状相对较轻。肝顶部包虫感染可穿透膈肌破入肺内形成胆管—包虫囊—支气管瘘。 〔诊断要点〕 1、包虫病的流行病学史或过敏反应史。 2、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囊肿部位、大小和形态结构,囊肿的“双层壁”或周边“弧形钙化”是包虫囊肿的特征性影像。X线亦能显示肝包虫囊肿外形和周边“弧形钙化”囊壁影,是肺包虫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此外,CT和MRI在包虫病的定位分型及大血管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特殊的影像诊断价值。 3、免疫学检查:包虫病人的抗体检测是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方法,常用方法有: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间接血凝法(IHA),点免疫法(Dot-ELISA),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等,目前趋向于使用包虫病组合抗原(含2-4种粗制和纯化抗原)以兼顾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0%以上,已完全替代已废止使用的Casoni 试验(包虫病囊液皮内试验)。此外,夹心ELISA法检测人体循环抗原,补体结合试验等虽然诊断敏感性较低,但其诊断特异性和免疫随访仍具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1、肝囊肿: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征,并可借助包虫病免疫试验加以区别。 2、细菌性肝脓肿:无包虫特异性影像,其脓肿坒相对较薄且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3、肝右叶包虫囊肿还应与右侧肾盂积水,胆囊积液相鉴别,除影像学特征外免疫检测是主要鉴别方法。

中国痴呆防治指南

1.痴呆的概念 痴呆是指由于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通常多见于老年人群。痴呆究其本质是一种慢性临床综合征,而不是特指一种疾病或神经病理过程。痴呆除表现有定向、记忆、学习、语言理解、思维等多种认知功能损害外,多数病人还表现有行为异常。认知功能缺损和行为异常终将导致病人的职业及社会生活功能下降或丧失。痴呆的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第四位死因,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脑卒中。痴呆病程长,医疗和照料负担重,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都很高。因此,痴呆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卫生服务问题和社会经济负担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在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曾称老年期痴呆。现一般称65岁以前发病者为早发型AD,65岁以后发病者为晚发型AD,有家族发病倾向的称家族性AD,无家族发病倾向的称散发性AD。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类型。VaD曾被称为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在新的诊断分类系统中都已改称为VaD。 根据病损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痴呆有皮层性痴呆(cortical dementia)和皮层下痴呆(subcortical dementia)之分。皮层性痴呆以记忆障碍、失认、失用和失语等表现比较突出,而皮层下痴呆以思维、运动缓慢,人格和情感改变比较突出。经适当的治疗,痴呆的病损和症状能全部或大部分恢复称为可逆性痴呆(reversible dementia),否则称为不可逆性痴呆(irreversible dementia)。 本《指南》重点介绍AD的防治,兼顾其他痴呆的防治。 2.痴呆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已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痴呆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有关痴呆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可能是调查人群特点的不同,更有可能是方法学方面的差异所致。在痴呆中,AD和VaD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AD占所有痴呆的50%~70%,而VaD占所有痴呆的10%~25%。 2.1 国外痴呆的流流病学 欧美地区有关痴呆流行病学研究较多,Copeland等1992年报道了对利物浦1070名65岁及以上的社区人口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痴呆的年发病率为9.2‰,其中AD为6.3‰,VaD为1.9‰。Andersen等1999年报道了对丹麦某城市3346名65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结果,痴呆的年发病率为29.5‰,AD为20.9%o,而80~84岁年龄组年发病率为82.2‰。最近一项国际共识研究认为,全球每7秒钟增加1个新发痴呆病例。Lobo等2000年报道欧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群年龄标化的患病率为6.4%,其中AD为4.4%,VaD为1.6%。随着年龄的增长,AD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而VaD患病率随年龄增加不明显。巴西2002年报道的痴呆患病率为7.1%。古巴调查的患病率在7.76%~14.96%之间,较其他地区偏高,提示痴呆患病率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在亚洲地区,Yamada 2001年报道,日本65岁以上痴呆的患病率为3.8%,其中AD为2.1%,VaD为1.0%,其他类型痴呆为0.7%,AD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而 VaD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Suh 2003年报道韩国1037名年龄65~94岁老年人的调查,结果痴呆患病率为6.8%,其中AD为4.2%,VaD为2.4%,其他类型痴呆0.2%。Ankri 等2003年综述了Medline上的50篇文章,发现8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介于15%~40 9/6之问。Hebert 2003年估计2000年美国的AD患病人口为450万,其中年龄在65~74岁的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 (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为提高诊疗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及前沿资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治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南”)。

据一篇发表在2010年Lancet Neurol杂志的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转移能力方面,而非记忆力,“就是给人反应慢慢的一种感觉”,执笔专家彭丹涛教授解释道。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伴随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括约肌功能减退、步态不稳或僵硬、假性球麻痹等运动障碍,最终发展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2017年Clinical Science杂志发文指出,临床表现与损伤部位相关,如皮层下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但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为明确诊断,指南推荐采用适合中国居民的神经心理测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着重进行执行/注意功能的评估;并通过神经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还应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维生素B、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主要以国内2004年1月1日—2014年5月1日正式发表的论文为文献依据,以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为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级别,对创伤性溃疡创面、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压迫性溃疡创面、动脉性溃疡创面、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急性创面及其他创面的诊疗进行了文献复习、讨论等,形成了共187条推荐意见。其中A级推荐占2%、B级推荐占49%、C级推荐占37%、D级推荐占12%。 本书共有5个A级推荐,分别是:(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可提高DFU患者溃疡愈合率,降低高位截肢率,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有助于促进DFU愈合。 (3)毫米波照射可有效促进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伤口愈合,缩短放射性皮肤溃疡的愈合时间。(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促进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和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5)生肌玉红膏可通过祛除创面坏死脓腐、改善创面渗出液的状况及促进肉芽生长而促进创面愈合,但生肌玉红膏是传统中医外科用药,其临床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高压氧治疗的证据来源部分是对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实质上还是以国外文献为主。国内也有许多医院用高压氧治疗DFU,疗效明确。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毫米波照射和重组人GM-CSF促进溃疡创面愈合比较明确。生肌玉红膏尽管多中心研究有效,但主要是在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验证的,还需要扩大临床验证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本指南依据的文献都是2004年后发表的,如果将1998年付小兵等[1]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作为国内文献的A级推荐,bFGF用于烧伤、手术创伤、供皮区创面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促修复也是安全有效的。 B级推荐主要是针对创面使用的技术和外用药等,分别为负压创面技术、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百克瑞)、各种生长因子、清创(含超声清创)、各种功能性敷料、手术、中药、减压、各种理化治疗(含高压氧)、生物治疗等。以上各种技术和外用药都是在特定的附加条件下(如针对不同病因的创面、不同时期的创面)发挥作用,因而推荐为B级。如血管性溃疡需要在血运改善后应用各种技术或外用药治疗,以显现效果。作为B级推荐理应有更多、更翔实的证据,从事创面治疗的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当地的客观情况采用。比如,在浙江省,功能性敷料在烧伤和溃疡清创术中的应用费用是可以医保支付的,这样就可以较多使用功能性敷料(主要是湿性敷料),从而更有利于创面愈合。 由于篇幅关系,C级和D级推荐在此省略。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级别低不等于不重要,其原因为循证医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些研究伦理不通过,有些研究设计非常困难。当然,C级和D级推荐也更说明在应用的同时,需要做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验证。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制订的背景是,国际创面指南较多,但是部分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创面尤其是慢性创面发病率高,病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各地由烧伤外科转变或衍生的创面中心或者由其他学科包括内分泌科、护理学科、整形外科、骨科、创伤科等派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2015 版)5 大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2015 版)5 大要点一览 2016-06-04 20:16 来源:丁香园作者:郝永庆字体大小-|+ 6 月4 日,在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认知障碍疾病论坛」专场会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贾建平教授为大家解读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2015 版)。 会上,贾建平教授主要介绍了5 个方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更新认知障碍疾病诊断方法 1. 推荐脑脊液检查为痴呆患者的常规检查; 2. 结构影像CT 或MRI 是进行痴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 3. 有明确痴呆家族史的痴呆患者应行基因检测以帮助诊断; 4. 评估需更加完善。 更新认知障碍疾病诊断标准 1. 临床AD 诊断可依据1984 年NINCDS-ADRDA 或2011 版NIA-AA 提出的可能或很可能AD 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科研工作者或在有条件进行外周标志物检测地区,可依据2011 版NIA-AA 或2014 版IWG2 诊断标准进行AD 诊断;应提高对不典型AD 的诊断意识。 2. 按照中国2011 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及2014 年Vas-Cog 发表的VaD诊断:神经专科医生有必要对FTLD 进行临床分型,包括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语义性痴呆和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症,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FTLD 神经病理学分类; 3. 有条件的医院对FTLD 相关基因变异进行检测,为诊断及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消息; 4. 推荐bvFTD的诊断使用2011 年Rascovsky k 等人修订的诊断标准; 5. 推荐临床使用2011 年Gorno-TempiniML等人对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和语义性痴呆进行的分类诊断标准; 6. 推荐2005 年修订版本的DLB 临床诊断标准; 7. PDD 诊断推荐使用2007 年运动障碍协会或2011 中国PDD 诊断指南标准; 8. PD-MCI 诊断推荐使用2012 年MDS 运动障碍协会指定的诊断标准。 新的治疗药物及新理念 1. 明确诊断的AD 患者可以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2. 中重度AD 患者可选用高剂量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作为治疗药物,但应遵循起始低剂量逐渐滴定的给药原则,并注意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明确诊断为中- 重度AD 患者可以选用美金刚与多奈哌齐、卡巴拉汀联合治疗,对出现明显精神行为症状的重度AD 患者,尤其推荐胆碱酯酶抑制剂与美金刚联合使用; 4. 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 5. PDD 非药物治疗推荐认知训练,合并抑郁症状非药物治疗推荐经颅重复磁刺激,药物治疗推荐多奈哌齐、重酒石酸卡巴拉汀,DBS 对PDD 的认知障碍无改善; 6. 额颞叶痴呆无有效药物治疗。 认知障碍疾病新概念 精神行为异常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L)的重要临床症状,应根据认知功能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日常能力的评估应尽量选用非运动依赖性日常活动问卷,对轻中度患者的疗效研究推荐使用VaDAS评估。 VCL 应全方位预防,尽早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血糖、血脂、肥胖),推荐戒烟,锻炼身体,调整生活方式(地中海饮食、规律运动、认知锻炼、参加社会活动)、干预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综合症、心脏病等)。 诊疗中心建设标准 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应成立记忆门诊或认知障碍疾病诊疗中心。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要点 痴呆是一种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认知功能可涉及记忆、学习、语言、执行、视空间等认知域,其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因此,对此类患者的评估通常包括认知功能(cognition)、社会及日常生活能力(daily activity)、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可以概括为ABC。其中,认知功能评估又涉及上述的多个认知域。 总体认知功能评估 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认知筛查量表,内容覆盖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是空间能力。 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覆盖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空间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力和定向力等认知域,旨在筛查MCI患者。 三、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

由12个条目组成,覆盖记忆力、定向力、语言、运用、注意力等,可评定AD认知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治疗变化,常用于轻中度AD的疗效评估。 四、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包括记忆、定向、判断和解决问题、工作及社交能力、家庭生活和爱好、独立生活能力6个认知及功能域。 【推荐】 总体认知评估是痴呆诊疗的重要环节,尽可能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认知评估。(A级推荐) 推荐MMSE用于痴呆的筛查。(A级推荐) 推荐MoCA可用于MCI的筛查。(B级推荐) ADAS-cog用于轻中度AD、VaDAS-cog用于轻中度VaD药物疗效评价。(B级推荐) CDR用于痴呆严重程度的分级评定和随访。(B级推荐)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全文)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 (全文) 近年来,来自携带遗传风险的人群和临床认知正常的老年人的荟萃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这一进程在临床诊断为痴呆的多年前就已经开始[1]。由于针对AD痴呆期的新药临床试验屡屡失败,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AD研究的重点应该转移到AD痴呆前阶段。 一、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 2011年在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制定的AD新的诊断标准中明确提出了AD临床前阶段的概念[2]。AD痴呆阶段是指AD病理生理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AD,而AD痴呆前阶段(pre-dementia stage)是一个新的概念,此阶段可有AD病理生理改变,无或有临床症状,包括临床前AD(preclinical stages of 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AD,MCI due to AD)。将临床前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合称为AD痴呆前阶段的意义在于:(1)与临床前AD 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概念相比,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更容易理解,有利于唤起研究人员和公众对这一阶段的重视;(2)目前对AD的干预研究主要是前移至临床前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都包含在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中。

临床前AD是AD发生的最早期,此期没有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或者仅有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主诉,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可通过脑脊液或影像学检查如PET淀粉样蛋白成像来诊断[3]。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临床前AD的概念和框架主要用于科研和药物临床试验,不宜用于临床诊断,一方面是目前临床前AD的诊断方法仍不成熟,另一方面临床前AD的患者只是进入了AD病理生理进程的早期,在患者的有生之年并不一定会发展为AD,如果冠以临床前AD的诊断,会引起不必要的压力和恐慌。二、AD痴呆前阶段的诊断 神经生物学和分子影像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在活体体内检测AD病理生理过程的方法,这包括Aβ在脑内的沉积、脑脊液中Aβ和tau 蛋白含量与修饰的动态变化等。这些变化已被证实出现于认知正常的老年人,并且表现出与轻度认知障碍和AD痴呆患者相同的模式。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正式提出了临床前AD的概念性框架和用于研究的标准[2]。该标准对临床前AD进行了分期,包括第一阶段,无症状脑淀粉样变的阶段;第二阶段,淀粉样蛋白阳性+突触功能障碍和(或)早期神经退行性变阶段;第三阶段,淀粉样蛋白阳性+神经退行性变的证据+极轻微的认知下降[2](表1)。该标准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前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通过PET淀粉样蛋白显像上示踪剂保留增多和(或)脑脊液中Aβ42含量下降来追踪脑内淀粉样变,通过脑脊液tau或磷酸化tau水平增高、FDG-PET脑内AD样代谢减低以及特定解剖分布(顶叶后部和中部、后扣带回和后颞叶)的灰质丢失、海马萎缩来追踪早期神经退行性变。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诊断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诊断方面,新的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治疗仍以改善症状、阻止痴呆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一、AD诊断标准 第一个国际公认的AD诊断标准是1984年发表于Neurology的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Alzheimer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NINCDS-ADRDA)标准[1]。2000年更新的DSM-Ⅳ-R标准也广为使用。这两个标准都包括3个方面:(1)首先符合痴呆的标准;(2)痴呆的发生和发展符合AD的特征: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恶化;(3)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2007年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在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NINCDS-ADRDA诊断标准的修订版[2],即IWG-1诊断标准。新标准打破了既往AD排除性诊断模式,首次将生物标志物纳入AD诊断,并提出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情景记忆损害是AD的核心特征。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发布了AD诊断标准指南,即NIA-AA诊断标准。NIA-AA诊断标准进一步强调了AD疾病过程的连续性,病理生理进程在AD出现临床症状前15~20

中国简短认知测试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指南

中国简短认知测试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指南 认知测试至今仍然是痴呆诊断的首选方法,而简短的认知测试是病人体格检查的一部分而非诊断痴呆或发现病例。然而,至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此类指南。为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指南工作组(Alzheimer′s Disease Chinese Working Group on Guidelines, ADCWG),从2015年开始修订先前出版的《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并补充制定了一个简短认知测试的分类使用指南,旨在理清简短认知测试在痴呆诊断中的作用,提高痴呆的诊断率和准确性。 本指南在文献检索基础上,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再根据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FNS)2004年发布的神经系统疾病管理指南的编制指南中关于诊断性证据水平 分级标准确定证据级别(Ⅰ、Ⅱ、Ⅲ、Ⅳ);最后根据证据水平,给出推荐强度(A、B、C、D)(表1)。对于尚缺乏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则根据经验,将推荐意见表述为'专家共识'。本指南由ADCWG的执行小组完成初稿,经咨询小组修改,通过共识会议达成一致意见。简短认知测试包括多领域测试和单领域测试,多领域测试主要评估综合认知功能,单领域测试涉及记忆、执行、视空间、语言及处理速度等主要认知评估。它们各自的主要证据描述及推荐意见如下:

多领域测试1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MMSE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简短认知测试,也是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痴呆筛查、认知分级和终点结局的评估工具,几乎所有单领域测试的诊断性能或效度研究都以此为参照 标准。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自1989年至2014年9月关于MMSE的研究102项,来自美英加等30个国家的36 080例受试者中有痴呆患者10 263例。MMSE最常用的痴呆诊断界值(截断分数)为23和24分(44.4%),其次是25~26分(20%)。合并数据显示,MMSE对痴呆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敏感度为0.81(95% CI: 0.78~0.84),特异度为0.89(95% CI:0.87~0.9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诊断优势比为35.4,曲线下面积(AUC)为92%(95% CI:0.90~0.94)(Ⅰ类证据)。不过,由于所纳入的研究异质性较大,它们的诊断效度存在较大差异,MMSE的敏感度波动在0.25~1.00之间,特异度在0.54~1.00之间。但该研究没有对不同的诊断界值、诊断标准以及教育水平进行亚组分析,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MMSE对AD有较好的诊断性能,但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使用MMSE的传统界值(≤23分),分辨痴呆(n=307,AD占66%)、轻度认知损害(MCI)(n=176)及正常认知(NC)(n=658)

烧伤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烧伤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治疗手段的进步,修复创面、挽救生命已不再是烧伤治疗的惟一目标,预防和减轻畸形、恢复功能、改善外观、帮助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烧伤康复的理念及技术正逐渐为众多烧伤治疗单位所接纳。 为规范烧伤外科专业康复治疗的形式和内容,经借鉴国外烧伤康复治疗经验,并基于对全国39家烧伤治疗单位开展康复治疗情况的调查结果[1],以欧美烧伤康复治疗指南[2]为蓝本,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当前医疗环境的烧伤康复治疗指南。希望以此为起点,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对该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逐渐形成适合国内医疗模式的烧伤康复治疗指导规范,让烧伤患者从中受益。 1 烧伤康复治疗的目标 近期目标:维持并逐步增加未受伤及受伤部位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减轻水肿、疼痛,改善肌力、耐力,预防挛缩,减少瘢痕增生。 长期目标:改善关节肌肉力量以及ROM,提高运动能力、灵活性、协调性,逐步恢复身体转移、行走能力。

可参照的离院标准:能独立完成站立、行走、就餐、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实现基本自理。 终极目标:实现烧伤患者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回归。通过康复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回归到伤前的生活状态:(1)拥有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相应的学习、工作能力;(2)更好的外观;(3)良好的创伤后心理适应[3]。 2 烧伤康复治疗关注的问题[4,5] (1)因制动造成的肌肉萎缩以及肌力、耐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下降; (2)因制动所致关节周围纤维组织沉积、增生引起的软组织粘连、关节ROM 下降;(3)因瘢痕增生或制动后瘢痕、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僵硬、畸形;(4)因制动造成的心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与压疮风险的增加;(5)烧伤创面、感染创面、肢体肿胀的辅助治疗;(6)因烧伤造成的皮肤色素异常、瘢痕增生所致外形改变;(7)烧伤后伴随的躯体不适如感觉异常、疼痛、瘙痒、睡眠障碍等的辅助治疗;(8)烧伤后脏器功能障碍;(9)烧伤后治疗结局的追踪与随访;(10)因关节ROM下降或肢体残障造成的ADL、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下降;(11)因烧伤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工作、学习、交往、家庭等方面。 3 烧伤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九):中国记忆障碍门诊建立规范》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九):中国记忆障碍门诊建立规范》 要点 记忆门诊是一种新型化专病化管理的医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整合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医疗资源,规范认知障碍疾病的诊治流程和水平,对于痴呆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中心具备条件 一、记忆门诊人员 (一)医师或专科医师 1. 资质要求:(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神经内科、内科、老年科或其他相关专科;(2)完成了住院医师和神经变性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具有相关临床工作经验;(3)受过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理论知识和神经心理评估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 2. 职责:(1)负责记忆门诊日常工作的组织和管理;(2)负责记忆门诊患者的接诊,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安排随访计划;(3)负则建立认知障碍患者的诊疗档案;(4)协调和参加相关临床研究;(5)临

床医师能独立完成临床评定量表(如MMSE,CDR、ADL等);(6)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患者和照料者的科普活动。 (二)神经心理评估师 1. 资质要求:(1)具有医学、心理学或者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2)经过神经心理测量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3)通过伦理学培训,能保护患者、家属和照料者的隐私;(4)具有处理突发情况(患者激越、攻击、伤人、自伤等)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职责:(1)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与评估;(2)认知障碍患者测评结果的记录,在医师的指导下出具认知测评报告;(3)对记忆门诊患者的神经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归档;(4)协助医师开展临床研究,进行患者的临床随访。 二、诊疗室 诊疗室要求为独立诊间,适合单个医生坐诊与单人就诊,以便于问诊并减少不必要干扰。 诊疗室需配备必要的办公和诊疗设施。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3.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 1)易复性疝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腔。 2)难复性疝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无器质性病理改变。滑动性疝是难复性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如盲肠、乙状结肠、膀胱等)构成疝囊的一部分。 3)嵌顿性疝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绞窄性疝绞窄性疝: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1.3 特殊类型的疝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 1) Richter 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虽有嵌顿或发生绞窄,但床表现可无完全性肠梗阻。 2) Littre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Meckel 憩室)。此类疝亦易发生绞窄。 3) Maydl 疝:一种逆行性嵌顿疝,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仍位于腹腔,形如“W”状,位于疝囊内的肠袢血运可以正常,但腹腔内的肠袢可能有坏死,需要全面的检查。 4) Amyand 疝:疝内容物为阑尾,因阑尾伴有感染、脓肿出现而影响修补。 3.2 分型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要点 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近日,由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写作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正式发表。指南的第一部分为“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对痴呆的临床诊断思路和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推荐。 临床诊断思路 主要分三个步骤: 1.确立痴呆诊断 对于既往智能正常,之后出现获得性认知功能下降(记忆、执行、语言或视空间能力损害)或精神行为异常,影响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且无法用谵妄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的患者,可拟诊为痴呆。 认知功能或精神行为损害可通过病史采集或神经心理评估客观证实,且至少具备以下5项中的2项:(1)记忆及学习能力损;(2)

推理、判断及处理复杂任务等执行功能受损;(3)视空间能力受损;(4)语言功能受损(听、说、读、写);(5)人格、行为或举止改变。 国际痴呆诊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R)。 2.明确痴呆病因 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不同病因,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同。诊断痴呆后,要结合患者认知障碍起病形式、各认知域和精神行为损害的先后顺序及特征、病程发展特点以及既往史和体格检查提供的线索,对痴呆的病因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最终确定痴呆综合征的可能病因,尤其注意识别可治性、可逆性痴呆。 神经变性性痴呆多隐匿起病,呈慢性进展性病程;非神经变性性痴呆多急性起病,呈快速进展性病程。变性性痴呆若单纯表现为认知/行为异常,则考虑患者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AD)、额颞叶变性(FTLD)、路易体痴呆(DLB)等;痴呆叠加其他症状,如合并锥体外系症状则考虑是否为帕金森病痴呆(PDD)、DLB、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