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度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

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引言在检验科工作中,质量控制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帮助实验室及时发现实验误差,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及其实施方法。
1. 准确度准确度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通常用相对误差(Bias)来表示。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准确度验证和校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准确度控制指标包括:确定测定方法的准确度指标,如灵敏度、特异性等;进行定量质控品测定,计算相对误差,要求结果在规定范围内;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比对结果,发现系统性误差。
2. 精密度精密度是指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常用标准差来评价。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全面精密度验证,以保证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常见的精密度控制指标包括:进行重复性测定,计算标准差,要求结果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全面精密度验证,比对不同人员、不同设备的测定结果;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与其他实验室比对结果,评估实验室精密度。
3. 系统性误差系统性误差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可能由仪器、试剂、操作人员等多个因素导致。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系统性误差评估,采取相应的校准和校正措施。
常见的系统性误差控制指标包括:定期校准仪器,根据校准结果来校正测定结果;定期评估试剂批间差异,控制批间变异;进行操作规程的培训和评估,提高人员操作的一致性。
4. 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规范是指实验室建立的一套具体的质量管理程序和操作指南。
实验室应建立并定期更新质量管理规范,包括检验项目、流程、质量控制要求等。
常见的质量管理规范包括:制定标准操作程序(SOP),明确各项检验项目的操作要求;定期评估并改进质量管理规范,确保其符合最新的技术标准;培训实验室人员,使其熟悉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工具。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准确度、精密度和系统性误差的评估,制定和更新质量管理规范,培训实验室人员,并参与外部质量评估活动,以提高检验科工作质量,确保患者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药物分析名词解释

比旋度:在一定波长和温度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
:吸收系数:在给定的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
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者理化性质的特性,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专属鉴别试验: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理化性质的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判断药物的真伪。
色谱鉴别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产生各自的特征色谱行为(比移值或保留时间)进行的鉴别试验。
标准物质:系指供试品中物理和化学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者给供试药品赋值的物质,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参考品。
标准品:用于生物鉴定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按效价单位(或μg)计,制剂的规格:制剂的规格,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或效价)或含量(%)或装量,即制剂的标示量。
化学试剂的纯度与药物纯度的区别:均规定所含杂质的种类和限量.药物纯度从用药安全、有效和对药物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只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试剂纯度是从杂质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对使用的影响以及试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加以规定,它不考虑杂质对生物体的生理作用及毒副作用。
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
重金属: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代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氧瓶燃烧法:系指将含有待测元素的有机药物置于充满氧气的密闭的燃烧瓶中充分燃烧,使有机结构部分彻底分解为CO2和H2O,待测元素根据电负性的不同转化为不同价态的氧化物,被吸收于适当的吸收液中,再根据其性质和存在方式选择方法进行分析。
滴定度:每1ml规定浓度的滴定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质量。
中国药典》用毫克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接近的程度。
药典、药物分析基础(二)

药典、药物分析基础(二)一、最佳选择题1. 根据《中国药典》,测定旋光度时,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温度为A.40℃B.30℃C.20℃D.10℃E.0℃答案:C[解答] 本题考查旋光度。
当平面偏振光通过含有某些光学活性物质(如具有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液体或溶液时,能引起旋光现象,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偏振光旋转的度数称为旋光度,《中国药典》规定,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温度为20℃,测定管长度为1dm(如使用其他管长,应进行换算),使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作光源,在此条件下测定的比旋度表示。
故答案为C。
2. 中国药典(1995年版)中规定,称取“2.00g”系指A.称取重量可为1.5~2.5gB.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C.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D.称取重量可为1.9995~2.0005gE.称取重量可为1~3g答案:C[解答] 本题考查精确度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位数来确定,如称取“2g”系指称取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量可为1.995~2.005g。
故答案为C。
3. 《中国药典》中,收载阿司匹林“含量称定”部分是B.一部的凡例C.一部的附录D.二部的凡例E.二部的正文答案:E[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药典》的相关内容。
本版药典分一部、二部和三部,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阿司匹林属于化学药品。
故答案为E。
4. 《中国药典》中制剂通则收载在A.凡例部分B.前言部分C.正文部分D.附录部分E.索引部分答案:D[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药典》的相关内容。
《中国药典》附录的主要内容有:制剂通则、通用的检测方法、生物检定法、试剂、原子量表等。
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

一、准确度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人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人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可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或面积比(%)。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可用对照品进行加样回收率测定,即向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人一定量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
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人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 (C - A ) /S X 100%式中:A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B 为加入对照品量;C 为实测值。
4.校正因子的准确度对色谱方法而言,绝对(或定量)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的色谱峰代表的待测物质的量。
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
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本指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相色谱法中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HPLC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HPLC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产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产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产品生产工艺变更、配方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产品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检查或限度检查,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一、准确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情况下,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3.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
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药物分析讲义第二章 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考试要求第一节药品检验的基本知识重点1.药品检验的基本流程2.对取样、检验报告的要求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仪器一、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对取样的要求科学性、真实性、代表性全批、分部位取样,一次取得的样品至少可供3次检验用。
对报告记录的要求真实、完整、简明、具体。
错误修改的要求:划线、重写、签名盖章。
二、计量器具的检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符合经济合理、就地就近。
三、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校正1.分析天平性能指标:最大称量量、感量根据称量量选择合适的天平★取样量大于100mg时,选用感量为0.1mg的分析天平;★取样量为100~10mg时,选用感量为0.01mg的分析天平;★取样量小于10mg时,选用感量为0.001mg的分析天平。
称量方法★减量法 W1-W2-W3——…… 连续称量★增量法W2- W1(容器+供试品)-(容器)称一定量供试品用标准砝码校正2.玻璃量器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玻璃量器★容量瓶——准确稀释至一定体积★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滴定管——用来加入滴定液并测量加入滴定液体积★量筒、量杯——粗略的量取液体根据允许误差选择合适体积的玻璃量器★容量瓶:100ml的允差为0.10ml,50ml的允差为0.05ml,25ml的允差为±0.03ml★移液管:100ml的允差为±0.10ml,50ml的允差为±0.08ml,25ml的允差为±0.05ml。
★滴定管:5ml的允差为±0.01ml,10ml的为±0.02ml,25ml的为±0.03ml,50ml的为±0.05ml 用水校正3.温度计第一次使用前加以校正4.分析仪器旋光计、折光计、pH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等定期校正历年考点1.选择合适的分析仪器(多)2.计算取样数量3.检验、检查报告的内容A型题:精密称取200mg样品时,选用分析天平的感量应为A.10mgB.1mgC.0.1mgD.0.01mgE.0.001mg[答疑编号111020101]『正确答案』CA型题:按中国药典精密量取50ml某溶液时,宜选用A.50m1量筒B.50m1移液管C.50ml滴定管D.50m1量瓶E.100ml量筒[答疑编号111020102]『正确答案』B第二节药物分析数据的处理(难点)重点1.与误差有关的几个概念,判断属于何种误差2.有效数字的修约运算药品检验中测定的数据,由于受分析方法、仪器、试剂、分析工作者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绝对准确,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一、准确度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
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
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准确度与精确度的区别

准确度与精确度的区别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准确度与精确度的区别
问:准确度与精确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准确度是指你得到的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精确度是指使用同种备用样品进行重复测定所得到的结果之间的重现性。
虽然精确度高可说明准确度高,但精确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准确的。
例如,使用1mg/L的标准溶液进行测定时得到的结果是1mg/L,则该结果是相当准确的。
如果测得的三个结果分别为L,L和L,虽然它们的精确度高,但却是不准确的。
检验准确度和精确度的最佳方法是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测定。
如果测定结果与标准溶液的已知浓度相近,则说明你的结果是准确的。
如果使用备用标准溶液进行若干次重复测定并得到相近的结果,则说明你的结果是精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度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表示分析方法测量的正确性,一般以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
即于已知被测物含量(A )的试样中加入一定量(B )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得总量(C )。
回收率(%)=(C-A)/B ×100%
在规定范围内(即A+B 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且控制A:B 在1:1左右),测定次数n ≥5,报告平均回收率(%)和RSD.
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回收率一般要求在95%~105%,一些方法操作步骤繁复,可要求略低——不可小于90%。
RSD 一般应在3%以内。
而生物样品分析时,一般控制回收率应在85%~115%(样品药浓≥200μg/L )及80%~120%(样品药浓<200μg/L ),RSD 争取达到5%以内,但不超过10%。
标准偏差(S )和相对标准偏差(RSD)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S= 和RSD (%)=
式中n 为测定次数,Xi 为各测定值,X 为n 次测定的平均值
回收率是衡量定量方法准确度的指标,常用加样回收率(R )来衡量,其值应在95-105%之间,测量数据一般为5-6个。
将加入纯品的试样溶液、供试品溶液及标准溶液点于同一块薄层板上,展开后进行薄层扫描,测定各斑点的峰面积,计算各溶液中组分的量,计算回收率(R )。
精密度系指用该法经多次取样测定同一个均匀样品,各测定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精密度一般用标准偏差(S )或相对标准偏差(RSD )表示,或同时报告可信限。
在相同条件下,由一个分析人员同一次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考察的变动因素包括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不同仪器,不批号试剂,不同测试耗用时间,不同环境(分析温度、湿度等)、不同测定日期等。
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测定方法:HPLC 方法的精密度测试,应从样品开始,设计3个浓度,分别平行制备3份,以测定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或同一样品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分别进样,以封面积极拴相对标准偏差。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块薄层板上以相同点样量平行点5点以上,展开后测定其峰面积,求算相对标准差(RSD ),作为衡量定量分析结果精密度的指标。
RSD 应小于4%。
相对标准偏差(RSD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就是指:标准偏差与测量结果算术平均值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RSD%=S/Χ*100%其中S 为标准偏差,x 为测量平均值.
式中:为n 次测量的平均值,S 为标准差。
分析方法的线性是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成正比关系的程度。
换言之,就是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的变化与试验结果(或测得的响应信号)成线性关系。
所谓线性范围是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线性与范围可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来确定。
通常是在一定条件下,分别精密制备至少5个不同浓度的供试样品(或对照品)进行%加入纯品量
供试品中被测组分量加入纯品后测得总量100%⨯-=R
测定,用作图法(响应信号或经数学转换的响应信号(Y)对被测物浓度或量(X)作图)或计算回归方程(Y=a+bX)得标准曲线。
用相关系数(r)来衡量标准曲线的线性度,并控制r≥0.999,但薄层色谱扫描定量中r ≥0.995即可。
•线性:在设计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范围:在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浓度或量的区间。
•测定:至少5个浓度(n≥5),每个浓度进样3次,以3次进样的平均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检测限(LOD):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
通常采用信噪比3:1或2:1
•定量限(LOQ):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通常采用信噪比10:1 •S/N = hp/hbaselinenoise
•测定:将一对照品储备溶液,逐步稀释,分别进样分析,计算相应色谱峰高hp和平均基线噪音(hbaselinenoise)之比。
通常报告进样体积(须与样品制备方法相关)•①检查所选择的散射参数SX值是否适宜。
SX值适宜则工作曲线被校直为直线,否则,调整SX值再校正,直至在一定点样量范围内工作曲线成直线为止。
•②考察工作曲线是否过原点,以便确定采用一点法或二点法定量。
•③确定点样量的线性范围。
既使采用曲线校直,也只是在一定点样量范围内工作曲线为直线,因此需确定点样量的上、下限。
•为降低定量误差,最好调整点样量,使供试品与对照品的峰面积相接近。
•为了克服薄层板间差异,外标法及内标法均应采用随行标准法,即标准溶液与供试品溶液交叉点在同一块薄层板上。
•
五、耐用性
耐用性是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常规检验提供依据。
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
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
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
液相色谱法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
气相色谱法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
薄层色谱法的变动因素有:吸附剂或薄层板的型号和厂牌,展开时的温度、湿度等。
灵敏度:度的高低反映系统在特性或参数改变时偏离正常运行状态的程度。
分析方法和分析反应的选择性指利用某一种分析方法或反应测定各种元素或化合物时,能产生相同效果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数目多少,数目越少表示该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
在实际工作中,分析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所表达的含义是指其他物质对被测物质的干扰程度。
选择性往往与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有关,因此,对于不同物质的分析,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反应。
换句话说,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则干扰因素就愈少。
这样就可以减少分析的操作步骤,使分析过程达到快速、准确和简便的要求。
因此,选择性的好坏是衡量分析方法和反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方法的选择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改善或提高。
常取途径有二:①从仪器上改进,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大大提高色谱分析的选择性。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采用多阶导数处理,不仅可以使灵敏度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方法选择性得到改善。
②改进分析对应的条件,合理选择反应的酸度、介质、反应离子的价态以及使用隐蔽剂等。
选择性(selectivity)是指在样品介质中有其他组分共存时该分析方法对供试物质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
专属性(specificity)是指一种方法仅对一种分析成分产生唯一信号。
选择性与专属性的含义稍有不同。
选择性则可对多种化学成分产生不同响应,而主要成分的响应可与其它响应区分。
因此,选择性是指该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量度。
在药物分析中考察一个分析方法的选择性时,应着重考虑杂质、降解产物、相关化合物以及制剂辅料等其他组分是否对被测药物的测定有干扰。
一般,通过添加上述物质的样品与未曾添加的样品所得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而确定。
分析方法和分析反应的选择性指利用某一种分析方法或反应测定各种元素或化合物时,能产生相同效果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数目多少,数目越少表示该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
在实际工作中,分析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所表达的含义是指其他物质对被测物质的干扰程度。
选择性往往与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有关,因此,对于不同物质的分析,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反应。
换句话说,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则干扰因素就愈少。
这样就可以减少分析的操作步骤,使分析过程达到快速、准确和简便的要求。
因此,选择性的好坏是衡量分析方法和反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方法的选择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改善或提高。
常取途径有二:①从仪器上改进,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大大提高色谱分析的选择性。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采用多阶导数处理,不仅可以使灵敏度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方法选择性得到改善。
②改进分析对应的条件,合理选择反应的酸度、介质、反应离子的价态以及使用隐蔽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