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根轨迹校正方案方法研究报告

经典根轨迹校正方案方法研究报告
经典根轨迹校正方案方法研究报告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摘要

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文明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实践中,有时需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原有系统的特性加以修正和改造,使系统能够实现给定的性能要求,因此,系统中就需要校正控制器的存在。

根轨迹提供了系统绝对稳定性的信息,还提供了稳定程度的信息。稳定程度实际上还是描述动态响应特性的方式。如果系统是不稳定的或者动态响应不可接受,根轨迹还可以指出可能改进响应的方法而且可以定性描述改进的效果。

本论文主要是对经典根轨迹校正设计方法的研究,针对受控对象,设计合适的根轨迹校正控制器,改善系统的性能指标,使系统能够实现给定的性能要求。

关键词

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根轨迹;性能指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has assum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practic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system will be revised and modified on the ba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llowing the system to achieve a give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therefore,the system requires the presence of correction controller.

The root locus provides information not only as to the absolute stability of a system but also as to its degree of stability, which is another way of describing the nature of the transient response. If the system is unstable or has an unacceptable transient response, the root locus indicates possible ways to improve the response and is a convenient method of depicting qualitatively the effects of any such changes.

This thesis is the classical root locus design method of correction for the controlled object, design appropriate correction controller of root locus to improve system performance, enabling the system to achieve a give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Keywords

Control system。 automatic control。 root locus。performance indicators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第一章自动控制理论概述2

1.1 自动控制理论历史及发展过程2

1.1.1 理论历史2

1.1.2 发展过程2

1.2 自动控制系统3

1.2.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3

1.2.2 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4

1.2.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4

1.2.4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6

1.3 结论6

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7

2.1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7

2.1.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7

2.1.2 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线性化8

2.1.3 传递函数8

2.1.4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9

2.2 控制系统的分析10

2.2.1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0

2.2.2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1

2.2.3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2

第三章根轨迹校正方法13

3.1 根轨迹概述13

3.1.1 根轨迹概念13

3.1.2 根轨迹方程13

3.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4

3.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分析15

3.3.1 闭环零点、极点分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5

3.3.2 开环零点、极点分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6

3.4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校正方法16

3.4.1 系统校正基础16

3.4.2 系统校正方式17

3.4.3 根轨迹法校正18

第四章经典根轨迹校正方法研究的仿真19

4.1 根轨迹法串联超前校正19

4.2 根轨迹法串联滞后校正22

结论26

参考文献27

致谢28

前言

从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工业活动的发展和军事技术上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已日趋广泛,不但使得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各个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依据。所谓自动控制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附加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使生产过程或生产机械<被控对象)自动地按照某种规律<控制目标)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和速度等)按照预定的要求变化。

自动控制源于工程实践,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又反过来指导工程实践。当然,自动控制技术不仅应用于工业控制中,而且在军事、农业、航空、航海、核能利用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改善了劳动条件,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由于自动控制系统能以某种最佳方式运行进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原有系统的特性加以修正与改造,利用校正装置使得系统能够实现给定的性能指标,这样的工程方法,我们把它叫做系统的校正。伊万思

第一章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自动控制,就是在没人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或者控制装置来控制机器或者设备等物理装置,使得机器设备的受控物理量按照希望的规律变化,达到控制的目的。

1.1 自动控制理论历史及发展过程

1.1.1 理论历史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从1919年就已经萌发了控制论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参加了火炮自动控制的研究工作,他将火炮自动打飞机的动作与人的狩猎行为作了对比并发现了极为重要的反馈概念。他认识到:稳定活动的方法之一是把活动的结果所决定的量,作为信息的新的调节部分,再反馈到控制仪器中,这就是负反馈。控制论萌芽的重要标志是维纳在1943年发表的《行为,目的和目的论》。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成立。

控制论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品,一方面,火炮和航天控制等技术快速地发展,数控、电力和冶金自动化技术突飞猛进;另

一方面,控制理论也日渐成熟。1954年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运用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首创了工程控制论,把控制论推广到工程技术领域。

1.1.2 发展过程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革新,尤其是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更是推动了控制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一般情况下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从19世纪开始到直到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的经典控制理论,第二部分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蓬勃发展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部分为90年代开始发展的智能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的基础上,其数学工具为拉普拉斯

计原理和校正方法。经典控制理论包括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三个部分。早期,这种控制理论常被称为自动调节原理,随着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和以最优控制理论为特征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在1960年前后),开始广为使用现在的名称。经典控制理论在液压气动元件与系统的分析、设计、评价等各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经典控制理论在解决比较简单的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方面是很有效的,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适用于单变量系统,且仅限于研究定常系统。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以状态空间描述<实质上是一阶微分或差分方程组)作为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作为系统建模分析,设计乃至控制的手段,适应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比起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复杂,主要表现在考虑系统内部之间的耦合,系统外部的干扰,但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现代控制理论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

智能控制理论以人工智能的研究为方向,研究与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及其控制与信息传递过程的规律,研制具有某些拟人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的理论。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模糊控制理论研究、人工神经元网络研究以及混沌理论研究等,并有多种研究成果产生。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在信息与控制学科研究中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启发与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标志着信息与控制学科的发展远没有止境。

1.2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生产过程或被控对象的某些物理量准确地按照预期变化。

1.2.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受控对象

<2)定值元件在常规仪表控制中用它来产生参考输入或者设定值。

<3)控制器接收偏差信号或者输入信号,通过一定的控制规律给出控制量,送到执行原件。

<4)执行元件有时控制器的输出可以直接驱动受控对象。

<5)测量变送元件又称传感器,用于检测受控对象的输出量,如温度、压力、流量、位置转速等非电物理量,并变换成标准信号后作为反馈量送到控制器。

<6)比较元件用以产生偏差信号来形成控制,有的系统以标准装置的方式配以专用的比较器,大部分是以隐藏的方式合并在其他控制装置中。

1.2.2 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根据偏差大小和方向调节控制,而偏差是通过反馈建立起来的。反馈是指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测量装置将信号全部或一部分返回输入端。使反馈与输入端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称为偏差。控制的过程就是测量、求偏差、再控制以纠正偏差的过程,而自动控制就是对检测出来的偏差进行自动校正。基于反馈基础上的“检测偏差用以纠正偏差”的原理又称为反馈控制原理,利用反馈控制原理组成的系统叫反馈控制系统。

1.2.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照有无反馈测量装置分类,控制系统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没有输出反馈的一类控制系统,如图1-1。这种系统的输入直接供给控制器,并通过控制器对受控对象产生控制作用。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容易维修,主要缺点是精度低,容易受环境影响。

图1-1 开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如图1-2。这种系统的输出端和输入端间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有直接作用,闭环的作用就是应用反馈来减少偏差。主要优点是精度高、动态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结构比较复杂、价格比较贵

等。

图1-2 闭环控制系统

<2)按照给定的参考输入信号的不同分类,控制系统分为恒值控制系统与随动控制系统。

恒值控制系统:当系统的参考输入为恒值或者波动范围很小时,系统的输出量也要求保持恒定。

随动控制系统:又称伺服控制系统,其参考输入值不断地变化,而且变化规律未知。随动控制系统常用于军事上对于机动目标的跟踪,例如雷达跟踪系统等。

<3)按照系统数学性质的不同分类,控制系统分为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系统在输入信号的作用下产生系统的输出,系统在输入信号的作用下产生系统的,如果系统的输入信号为

则系统的输出满足

系数,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时变参数。这样的系统称为线性系统,否则称为非

线性系统。

<4)按照时间信号的不同分类,控制系统分为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

连续时间系统:当系统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均是以连续时间函数与来表示。

离散时间系统:当系统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均是以离散时间量与来表示。

<5)按照端口关系分类,控制系统分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输入之间呈现多路耦合。

1.2.4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自动控制技术是研究各类控制系统共同规律的一门技术,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般可归结为稳定、准确、快速。

<1)稳定性:指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能够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输出量偏离平衡状态后应该随着时间收敛并且最后回到初始的平衡状态。对一个控制系统首要的要求就是系统的绝对稳定性。

<2)快速性:这是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指当系统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产生偏差时,消除这种偏差过程的快速程度。

<3)准确性:指在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或称为静态精度,这也是衡量系统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

因此,对于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简要概括为响应动作要快、动态过程要平稳、跟踪值要准确,但同一系统稳、准、快有时是相互制约的。快速性好,可能会有振荡;稳定性好,控制过程有可能会过于迟缓,精度也可能降低。

1.3 结论

自动控制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善劳动条件,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军事、农业、航海、航空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也将更加迅速的发展,并必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

2.1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对实际系统的一种数学抽象。狭义上说,是一种描述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广义上说,是揭示系统各变量内在联系及关系的解读及图示等的方法。因此,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信号流图、结构图、根轨迹图及频率特性等都称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是描述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最基本的方法。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通常是由若干元器件一种输入—输出描述,给定量和扰动量作为系统输入量,被控制量作为系统的输出量。

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规律,一般是以时间t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来描述的,可以表示为

或者

式中,,为输出信号各阶导数;,为输出信号各阶

导数的常系数;,为输入信号的各阶导数;,为输

入信号各阶导数的常系数。为了描述系统的可实现性,一般限定方程两边导数的阶次n≥m。

2.1.2 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在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过程中,所研究的并不都是线性系统,其中有许多是非线性系统。非线性是指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静态特性不是直线关系。许多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近似地视为线性系统。对于数学上满足基本条件<连续、可导)的非线性系统,确定其在工作点邻域的线性关系,称为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在将一个非线性系统作线性化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线性化方程中的常数与选择的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有关,工作点不同时,相应的常数也不相同。

<2)工作点不同时,其线性化系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其线性化方程也是不同的。这一点表现在非线性函数关系上就是不同的工作点,可以获得斜率不同的切线,所以线性化系数是各异的。

<3)一个非线性系统在工作点邻域的线性化方程,应满足其函数关系的变化是在小范围的,否则误差会很大。线性化方法得到的微分方程是增量化方程,以变量来表示,所以当增量范围过大时,将不满足线性化条件。

2.1.3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指为便于分析和综合系统,将线性常微分方程经过拉氏变换,得到系统在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表示为

则系统的输出可以表示为变换域中传递函数与控制输入的乘积

即对应于时域的卷积分。

2.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2)传递函数只反映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的运动特性;

(3)服从不同物理规律的系统可以有同样的传递函数,故他不能反映系统的物理

结构和性质;

(4)令传递函数中,则系统可在频域内分析;

(5)G(s>的零、极点分布决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3.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1)比例环节

(2)积分环节

(3)微分环节

(4)一阶惯性环节

(5)二阶振荡环节

(6)延迟环节

2.1.4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是描述系统各组成元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他表示了输入输出间的关系。图2-1为一典型的系统动态结构图。

图2-2 典型系统动态结构图

1.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构成

(1)信号线: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

(2)方框图单元:方框图单元由输入、输入信号和环节组成。

(3)引出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

(4)比较点:对两个或以上信号加减运算。

2.系统动态结构图的特性

(1)结构图是线图方式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关系。

(2)结构图上可以表示出系统的一些中间变量或者系统的内部信息。这一点不同

仅符合端口关系的传递函数。

(3)结构图与代数方程组等价,因此可以通过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消去中间变量,

化简代数方程组,将结构图化为最简方块,即一个方块,来求得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2 控制系统的分析

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考查和研究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系统的性能称为系统分析。

2.2.1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是在分析一个控制系统的时候,评价系统性能好坏的指标。系统性能的

描述,又以准确的定量方式来描述称为系统的性能指标。系统阶跃响应的一般响应曲线如图2-2所示。

图2-2 系统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根据图中所展示的响应特性,可以定义如下性能指标。

1.上升时间

上升时间指阶跃响应c(t>上升至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

2.峰值时间

峰值时间指阶跃响应c(t>从运动开始至到达第一峰值的时间。

3.超调量

超调量指系统响应的第一峰值超出稳态值的部分,将其取百分比,可以表示为

4.调节时间

调节时间指阶跃响应c(t>达到稳定值的时间。

5.稳态误差

稳态误差是指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系统希望的输出与实际的输出之差。误差的数学表达式为

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从上述系统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可以看出,各个时间指标反映了系统的快速性。

升时间、峰值时间反映了系统的初始快速性,而调节时间反映系统总体快速性。

2.2.2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在时域研究系统运动规律,在数学上表现为微分方程的时间解,称系统的时域分析。

1.基本实验信号

(1)单位脉冲信号的拉氏变换:

(2)单位阶跃信号的拉氏变换:

(3)单位斜坡信号的拉氏变换:

(4)单位匀加速信号的拉氏变换:

(5)单位正弦信号的拉氏变换:

2.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控制系统的误差就是系统希望的输出值与实际的输出值之差,表示为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由三方面确定:

(1)输入信号的类型,即所需跟踪的基准信号;

(2)系统的开环增益,它可以确定有差系统稳态误差的大小;

(3)系统的无差度,它可以确定能够跟踪的信号的阶数。

2.2.3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频域分析法与时域分析法一样,是经典自动控制理论中用于系统分析与综合的方

法之一。

频率法用于分析和设计系统有如下优点:

(1)不必求解系统的特征根,采用较为简单的图解方法就可研究系统的稳定性,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便于对系统分析、校正和综合。

(2)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实验方法测出,对难以列写微分方程的元部件和系统,

具有重要意义。

(3)用频率法设计系统,可以忽略噪声的影响。

(4)频率特性不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还可推广应用于某些非线性系统。

第三章根轨迹校正方法

1948年,伊万思

3.1 根轨迹概述

3.1.1 根轨迹概念

根轨迹是开环系统的某一参数<如开环增益K)由零到无穷大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的移动轨迹。

3.1.2 根轨迹方程

由于开环传递函数是复变函数,分别要满足如下的幅值方程与幅角方程

零点、极点表达式分别为

平面上的任意点如果满足根轨迹的幅值方程和幅角方程,则该点在根轨

迹上。

3.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利用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就可以有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确定系统的根轨迹。

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如果开环零点数m小于开环极点数n,

则有

2.根轨迹的连续性

由于根轨迹增益在由变化时是连续变化的,所以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也是连续变化的,即s平面上的根轨迹是连续的。

3.根轨迹的分支数

根轨迹在s平面上的分支数等于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n,即分支数与闭环极点的数目相同。

4.根轨迹的对称性

因为开环零点、极点或闭环极点都是实数或为成对的共轭复数,它们在s平面上的

分布是对称于实轴的,所以根轨迹也是对称于实轴的。

5.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选取实验点,如果实验点的右方实轴上的开环零点数和极点数的总和

为奇数,则实验点所在的实验段是根轨迹,否则该实验段不是根轨迹。即实轴上根轨迹区段的右侧,开环零极点数目之和应为奇数。

6.根轨迹的渐近线

有条渐近线,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7.根轨迹的会合点和分离点

根轨迹的分离<会合)点实质上闭环特征方程的重根,因而可以用求解方程式重根的方法来确定其在复平面上的位置。设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方程,且保证为正实数的解,即是根轨迹的分离<会合)点。

8.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可能与虚轴相交,交点坐标的值及相应的值可由劳斯判据求得,也可在特征方程中令,然后使特征方程的实部和虚部分别为零求得。根轨迹和虚轴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用根轨迹法进行校正的基础,是通过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和极点以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从而使系统根轨迹在S 平面上通过希望的闭环极点。根轨迹法校正的特征是基于闭环系统具有一对主导闭环极点,当然,零点和附加的极点会影响响应特性。 应用根轨迹进行校正,实质上是通过采用校正装置改变根轨迹的,从而将一对主导闭环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位置上。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极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右方移动,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大系统调节时间。等同于积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位于原点的极点,因此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左方移动,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减小系统调节时间。等同于微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前向通道中增加了零点,因此增加了系统的超调量,并且加快了瞬态响应。 根轨迹超前校正计算步骤如下。 (1)作原系统根轨迹图; (2)根据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i s 在S 平面上的正确位置; 如果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可确定采用微分校正,使原系统根轨迹左移,过主导极点。 (3)在新的主导极点上,由幅角条件计算所需补偿的相角差φ; 计算公式为: i s s =?±=(s)][G arg -180o ? (1) 此相角差φ表明原根轨迹不过主导极点。为了使得根轨迹能够通过该点, 必须校正装置,使补偿后的系统满足幅角条件。 (4)根据相角差φ,确定微分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 微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 1 ++=sTp sTz Kc Gc (2)

例题: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 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4.6,闭环主导极点满足阻尼比ζ=0.2,自然振荡角频率ωn=12.0rad/s ,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解:由6.4)(*)(0*lim 0 ==→s Gc s G s Kv s 得kc=2 计算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matlab 程序如下: 主函数: close; num=2.3; den=conv([1,0],conv([0.2,1],[0.15,1])); G=tf(num,den) %校正前系统开环传函 zata=0.2;wn=12.0; %要求参数 [num,den]=ord2(wn,zata); %追加系统动态特性 s=roots(den); s1=s(1); kc=2; %增益kc Gc=cqjz_root(G,s1,kc) GGc=G*Gc*kc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函 Gy_close=feedback(G,1) %校正前系统闭环传函 Gx_close=feedback(GGc,1) %校正后系统闭环传函 figure(1); step(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hold on step(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grid; 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2); impulse(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冲激响应 hold on impulse(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冲激响应 grid; 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3); 0 2.3 s(1+0.2s)(1+0.15s) G =

根轨迹法校正设计

1 根轨迹法校正设计 如果设计指标是时域特征量,应采用时域校正方法,即将设计指标转换为对闭环主导极点位置的设计,常称为根轨迹法。设计过程中,不必绘制根轨迹图。根轨迹法同频率分析法一样也可以有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和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因“超前”和“滞后”是频域中的概念,在根轨迹法中不使用。 基本概念: ⑴ 动态性能校正 使开环增益满足设计要求。 例:)2)(5()(0++=s s s k s G ;111)(p s z s s G c ++=;222)(p s z s s G c ++=; ⑴ 动态性能校正 配置。配置)(1s G c 的零极点应 使需要的闭环极点在校正后的系统根轨迹上,同时还要满足“闭 环主导极点”条件。 ⑵ 增益校正 配置)(2s G c 零极点,使校正后的开环增益满足要求v c c s K s G s G s sG =→)()()(lim 0120 。 说明:以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图解1z 和1p 的选取;图解2z 和2p 选取原系统的闭环极点位置基本不 变,并使开环可以取较大的数值。 典型设计指标:开环增益K ,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s t 。无论是典型设计指标还是其它形式的设计指标,都需要转换成满足指标要求的闭环主导极点位置。 设计步骤: 1.1 根据动态性能指标,计算闭环主导极点1s 和2s ; 1.2 按闭环主导极点条件,选取动态特性校正环节结构)(1s G c ;依据校正后系统特征多项式与期 望特征多项式相等,计算出校正环节的参数; 1.3 根据开环增益K ,计算增益校正环节)(2s G c 参数; 为使根轨迹(起始段除外)形状基本不变,即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不变,又要有较高的开环增益,校正环节的零点和极点必须相互接近,且接近原点。 p s z s s G c --=)(2,需满足0)()()(2≈-∠--∠=∠p s z s s G i i i c 和α==∞→p z s G c s )(lim 2; 零点和极点选取方法,1.0)Re(/1=ζ;1)/(4==n s t ζω(留余地),33.13=n ω; 闭环主导极点72.1242,1j s ±-=,相应的多项式为 17882++s s ; (2) 为使校正后系统的阶次不升高,选取a s s s G c ++=)3333.8()(1,闭环特征多项式满足: ))(1788()50)((2b s s s K s a s s +++=+++;解得238.12=a ,238.54=b ,381.9654=K ; (3) 7777.15=v K ,必须进行开环增益校正。 437.4/==v v K K α。222.0-=z ,05.0-=p ;05 .0222.0)(2++=s s s G c (4) 检验:校正后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为 )50)(238.12)(05.0()222.0(381.9654)(++++=s s s s s s G ,) 102.0)(10817.0)(120()1505.4(05.70)(++++=s s s s s s G ; )176837.7)(227.54)(244.0()222.0(381.9654)(2+++++=Φs s s s s s ;244 .0227.546791.129185.3432,1-=-=±-=s s j s ;141222.0z s z ≈-=;

系统根轨迹校正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 与频域法相似,利用根轨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也有两种方法:1)常规方法;2)Matlab方法。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常用的Matlab设计方法有:1)直接编程法;2)Matlab 控制工具箱提供的强大的Rltool工具;3)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如CTRLLAB等。本节在给出根轨迹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将重点介绍第一、二种方法。 6.4.1 超前校正 关于超前校正装置的用途,在频率校正法中已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在此不再重复。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一)根轨迹超前校正原理设一个单位反馈系统,G0(s)为系统的不变部分,Gc(s)为待设计的超前校正装置, Kc为附加放大器的增益。绘制G0(s)的根轨迹于图6—19上,设点Sd 为系统希望的闭环极点,则若为校正后系统根轨迹上的一点,必须满足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即 ∠Gc(Sd)G0(Sd)=∠Gc(Sd)+G0(Sd)=-π 图6-18 于是得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超前角为: (6-21) 显然在Sd已知的情况下,这样的Gc(s)是存在的,但它的零点和极点的组合并不唯一,这相当于张开一定角度的剪刀,以Sd为中心在摆动。若确定了Zc和Pc的位置,即确定了校正装置的参数。下面介绍三种用于确定超前校正网络零点和极点的方法。 (二)三种确定超前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

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

.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乙指导老师:成绩: 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2.熟练掌握Simulink仿真环境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一开环系统传递函数为 k(s?2)?s)G(22(s?4s?3)绘制出此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2.实验原理 根轨迹是指,当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一般来说,这一参数选作开环系统的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大时,死循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的轨迹。因此,从根轨迹,可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稳态性能、动态性能。同时,对于设计系统可通过修改设计参数,使闭环系统具有期望的零极点分布,因此根轨迹对系统设等。pzmap,rlocus,rlocfind计也具有指导意义。在MATLAB中,绘制根轨迹有关的函数有:3.实验要求 (1)编制MATLAB程序,画出实验所要求根轨迹, 求出系统的临界开环增益,并用闭环系统的冲击响应证明之。 (2)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中,组成系统的仿真框图,观察临界开环增益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之。三、主要仪器设备 仿真环境simulink计算机一台以及matlab软件,四、实验源代码 >> A=[1 2]; >> B=conv([1 4 3],[1 4 3]); >> G=tf(A,B) G = s + 2 ------------------------------- s^4 + 8 s^3 + 22 s^2 + 24 s + 9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 figure

根轨迹方法控制系统校正

根轨迹方法控制系统校正 1.根轨迹方法控制系统 调节时间:t s ≤5S (2%) 最大超调量:M p ≤10% 开环比例系数:K 0≥20 2. ζ=0.6 cos β=53°,取β=45° 4.4/ζWn ≤5s , 取ζW n =1 经计算,C (s )=1.079s/s+2 3.流程图

4.程序 clear; K=2; h=0.05; A=0; B=30; f=@(m,y)(K*m-2*y)/1; fc=@(s,m)(1*s-0.002*m)/1; n=floor(B/h); s(1)=0; m(1)=0; d(1)=0; y(1)=0; t=0:h:B; for i=1:n e(i)=1-s(i); k1=f(e(i),y(i)); k2=f(e(i),y(i)+h*k1/2); k3=f(e(i),y(i)+h*k2/2); k4=f(e(i),y(i)+h*k3); y(i+1)=y(i)+h*(k1+2*k2+2*k3+k4)/6; m(i+1)=(y(i+1)-y(i))/h+0.01*y(i+1); k1=fc(m(i),d(i)); k2=fc(m(i),d(i)+h*k1/2); k3=fc(m(i),d(i)+h*k2/2); k4=fc(m(i),d(i)+h*k3); d(i+1)=d(i)+h*(k1+2*k2+2*k3+k4)/6; s(i+1)=s(i)+h*(d(i+1)+d(i))*0.5; end plot(t,s,'-m') title(sprintf('2(s+0.01)/s(s+0.002)(s+2)')) set(legend,'Location','NorthWest') hold on 5.结果 调节时间4.6S 超调量7.6% K0=50

第4章根轨迹分析法知识题解答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4.1 学习要点 1根轨迹的概念; 2 根轨迹方程及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的应用; 3根轨迹绘制法则与步骤; 4 应用根轨迹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思考与习题祥解 题4.1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分析的意义与作用。 (2)在绘制根轨迹时,如何运用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4)总结增加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归纳系统需要增加开环零、极点的情况。 答:(1)当系统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式的特征根在S复平面移动形成的轨线称为根轨迹。根轨迹反映系统闭环特征根随参数变化的走向与分布。 根轨迹法研究当系统的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如何根据系统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特征根的移动轨迹。因此,对于高阶系统,不必求解微分方程,通过根轨迹便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应用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以及要满足系统动态要求,应如何配置系统的开环零极点,获得期望的根轨迹走向与分布。 (2)根轨迹上的点是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根。根轨迹方程可由闭环特征方程式得到,且为复数方程。可以分解为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运用相角条件可以确定S复平面上的点是否在根轨迹上;运用幅值条件可以确定根轨迹上的点对应的参数值。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考察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时得到的闭环特征根移动轨迹称为常规根轨迹。除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之外的根轨迹称为广义根轨迹,如系统的参数根轨迹、正反馈系统根轨迹和滞后系统根轨迹等。

MATLAB的根轨迹分析

基于MA TLAB 的根轨迹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MATLAB 的语言绘制控制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2.学习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特性。 二.实验内容: 1.应用MATLAB 语句画出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2.求出系统稳定时,增益k 的范围。 3.分析系统开环零点和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给定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k/s(s*s+4s+16),用MATLAB 与语言绘出该系统的根轨迹。 程序如下: num=[1]; den=[1,4,16,0]; G=tf(num,den) G1=zpk(G) Z=tzero(G) P=pole(G) pzmap(num,den); title('pole-zero Map') rlocus(num,den) 根轨迹如图 -12-10-8-6-4 -2024-10-8 -6 -4 -2 024 6 8 10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结论:由上图可知增益k 的取值范围:0

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控制理论乙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2. 熟练掌握Simulink 仿真环境 二、实验容和原理 1. 实验容 一开环系统传递函数为 22) 34()2()(+++=s s s k s G 绘制出此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2. 实验原理 根轨迹是指,当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一般来说,这一参数选作开环系统的增益k )从零变到无穷大时,死循环系统特征程的根在s 平面上的轨迹。因此,从根轨迹,可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稳态性能、动态性能。同时,对于设计系统可通过修改设计参数,使闭环系统具有期望的零极点分布,因此根轨迹对系统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在MATLAB 中,绘制根轨迹有关的函数有:rlocus ,rlocfind ,pzmap 等。 3. 实验要求 (1)编制MATLAB 程序,画出实验所要求根轨迹, 求出系统的临界开环增益,并用闭环系统的冲击响应证明之。 (2)在Simulink 仿真环境中,组成系统的仿真框图,观察临界开环增益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之。 三、主要仪器设备 计算机一台以及matlab 软件,simulink 仿真环境 四、实验源代码 >> A=[1 2]; >> B=conv([1 4 3],[1 4 3]); >> G=tf(A,B) G = s + 2 ------------------------------- s^4 + 8 s^3 + 22 s^2 + 24 s + 9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 figure >> pzmap(G)

系统校正设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系统校正设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一.校正原理 如果原系统的动态性能不好,可以采用微分校正,来改善系统的超调量p M 和调节时间s t ,满足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性与平稳性的定量值。 微分校正的计算步骤如下。 (1)作原系统根轨迹图; (2)根据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i s 在S 平面上的正确位置; 如果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可确定采用微分校正,使原系统根轨迹左移,过主导极点。 (3)在新的主导极点上,由幅角条件计算所需补偿的相角差φ; 计算公式为: i s s =?±=(s)][G arg -180o ? (1-1) 此相角差φ表明原根轨迹不过主导极点。为了使得根轨迹能够通过该点,必须校正装置,使补偿后的系统满足幅角条件 (4)根据相角差φ,确定微分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 注意满足相角差φ的零极点位置的解有许多组,可任意选定。在这里给出一种用几何作图法来确定零极点位置的方法如下 ○1过主导极点i s 与原点作直线OA , ○2过主导极点i s 作水平线, ○3平分两线夹角作直线AB 交负实轴于B 点, ○4由直线AB 两边各分 ?2 1 识作射线交负实轴,左边交点为D P -,右边交点为 为D Z -,如图1-1所示。微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D D c P s Z s (s)++= G (1-2)

图1-1 零极点位置的确定 (5)由幅值条件计算根轨迹过主导极点时相应的根轨迹增益gc K 的值,计算公式为 1(s)(s)G G o c ==i s s (1-3) (6)确定网络参数。(有源网络或者无源网络); (7)校核幅值条件(s)(s)o c G G 、幅角条件(s)](s)G [G arg o c 、动态性能指标 p M 和s t 等。 二.校正实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s(s 4 (s)o += G ,要求s t s 2%,20M p <<,试用 根轨迹法作微分校正。 解:(1)作原系统的根轨迹图如图1-3所示 ○1 原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2所示

MATLAB的根轨迹分析法及重点习题

4.1某系统的结构如题4-1图所示,试求单位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t s ,若要求t s =0.1秒,系统的反馈系数应调整为多少? 解:(1)由系统结构图可知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100 ()100()1001()()1001*G s s s G s H s s a a s Φ=== +++ 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系统输出为: 12100 ()()()(100)100k k C s R s s s s a s s a =Φ= =+++ 为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对C(s)进行拉斯反变换: 10 21001001001001 lim ()lim 1001001 lim (100)()lim 11 ()(100)1 ()(1) s s s a s a at k sC s s a a k s a C s s a C s as a s a c t e a →→→-→--=== +=+==- =- +=- 根据定义调节时间等于响应曲线进入5%误差带,并保持在此误差带内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且根据响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函数表达式可以看出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稳态值为 1 a ,因此: 10010011()(1)0.950.051 ln 20 1001 =0.1ln 20=0.3s 10 s s at s at s s c t e a a e t a a t --= -=?=?== 因为题中,所以 (2)若要求t s =0.1秒,则有: 1 ln 20=0.1 100=0.3s t a a = ? 即:若要求调节时间缩小为0.1秒,则需将反馈环节的反馈系数调整为0.3。

4.2已知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题4.2图所示,该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试确定其开环传递函数。 解: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可以看出: 峰值时间=0.1s p t ,超调量 1.3-1 %= 100%30%1 σ?=; 根据课本中对典型二阶系统222 ()2n n n s s s ωζωωΦ=++暂态性能指标的推导计算可知: %p t e σ-= =结合本题已知阶跃响应曲线可知: 0.1(1)%30% (2) p t e σ-= === 由式(2)可知: 0.3ln 0.30.3832 cot =0.3832 =arccot 0.3832=69.0332=cos =0.3578 e ζ?ζ?ζ?-=?-=?= =即: 将ζ带入式(1)中可得: 0.1 p n t ω= = 回顾题意对于典型二阶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222 ()2n n n s s s ωζωωΦ=++,且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所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2222 2 22 2 2211 ()()121211211131.8851 ===224.0753n n n n n n n n n G s s s s G s s G s s G G s s s s ωζωζωωωζωωωζωΦ==Φ==+++++++++,因为:所以:,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实验3(系统根轨迹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系统根轨迹分析 专业班级 *********** ********* 学 号 姓名** 指导教师李离 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学院 2012 年 12 月 15 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MATLAB 精确绘制闭环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2、了解系统参数或零极点位置变化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硬件:个人计算机 2、软件:MATLAB 仿真软件(版本6.5或以上)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根轨迹的绘制 利用Matlab 绘制跟轨迹的步骤如下: 1) 将系统特征方程改成为如下形式:1 + KG ( s ) = 1 + K ) () (s q s p =0, 其中,K 为我们所关心的参数。 2) 调用函数 r locus 生成根轨迹。 关于函数 rlocus 的说明见图 3.1。 不使用左边的选项也能画出根轨迹,使用左边的选项时,能 返回分别以矩阵和向量形式表征的特征根的值及与之对应的增益值。 图3.1 函数rlocus 的调用 例如,图 3.2 所示系统特征根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见图 3.3。

图3.2 闭环系统一 图3.3 闭环系统一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

图 3.4 函数 rlocfind 的使用方法 注意:在这里,构成系统 s ys 时,K 不包括在其中,且要使分子和分母中 s 最高次幂项的系数为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为零、极点形式时,可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 = zpk([zero],[pole],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无零点时,[zero]写成空集[]。 对于图 3.2 所示系统, G(s)H(s)= )2()1(++s s s K *11+s =) 3)(2() 1(+++s s s s K . 可如下式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zpk([-1],[0 -2 -3],1) 若想得到根轨迹上某个特征根及其对应的 K 的值,一种方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 轨迹后调用函数 rlocfind 。然后,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上会出现一个可移动的大十字。将该十字的 中心移至根轨迹上某点,再点击鼠标左键,就可在命令窗口看到该点对应的根值和 K 值了。另外一种 较为方便的做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轨迹后直接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中根轨迹上某

1 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实验8 系统校正设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一.实验目的 对于给定的控制系统,采用根轨迹法设计满足时域性能指标的超前校正装置,并通过仿真结果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步骤 1. 在Windows界面上用鼠标双击matlab图标,即可打开MATLAB命令平台。 2. 键入命令simulink,打开结构图设计界面。 3. 建立时域仿真的结构图文件“mysimu.m”。 给定结构图如图20所示 图20 SIMULINK仿真结构图 4.结构图单元参数设置。 用鼠标器双击任何一个结构图单元即激活结构图单元的参数设置窗口,完成结构图单元的参数设置。 5.仿真参数设置。 用鼠标选择主菜单的“Simulation”选项,选择“Simulation Parameter”选项,打开仿真参数设置窗口,完成仿真参数设置。 6.仿真操作。 选中“simulation”菜单项中的选项“start”即启动系统的仿真。

(或者使用工具栏上的启动按钮。) 三.实验要求 1. 作原系统的根轨迹图。 numo=[10];deno=[0.5 1 0]; rlocus(numo,deno); 2. 求出闭环极点的位置,计算时域性能M p0和t s0。 numo=[10];deno=[0.5 1 0]; [numc,denc]=cloop(numo,deno,-1); printsys(numc,denc); pzmap(numc,denc); 用于在s 平面上作图,作出零点.极点的位置如图21所示。 [p,z]=pzmap(numc,denc); 图21开环极点用于求得零点.极点的值。 p p = -1.0000 + 4.3589i -1.0000 - 4.3589i z z = [] 3. 作时域仿真。 sysc=tf(numc,denc);step(sysc)

根轨迹分析法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一、主要内容 <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绘制180o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3)绘制0o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参变量系统的根轨迹 <5)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 <6)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二、基本要求 <1)理解根轨迹法、根轨迹、根轨迹方程、180o根轨迹和0o根轨迹等概念。 <2)掌握180o根轨迹的绘制方法,理解和熟记根轨迹的绘制法则,会用幅值方程求对应的<或)值。 <3)了解闭环零、极点分布和系统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掌握系统根轨迹分析的基本思路。 <4)掌握0o根轨迹、参变量系统根轨迹和非最小相位系统根轨迹绘制的方法。 三、内容提要 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1)根轨迹: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参数<如根轨迹增益)在某一范 围内<如)连续变化时,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移动的轨迹,称为根轨迹。b5E2RGbCAP <2)根轨迹方程 幅值方程: 相角方程:。 相角方程是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幅值方程的作用主要用来确定对应点的增益。 2、绘制180o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法则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系统的开环极点<包括重极点),m条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条根轨迹分支终止于无穷远处。 法则2:根轨迹的连续性和分支数 根轨迹具有连续性,且对称于实轴。 法则3:根轨迹的分支数 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即系统的阶数。 法则4:根轨迹的渐近线 有条渐近线,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法则5:实轴上根轨迹的分布 实轴上某区域,若其右边的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法则6:根轨迹的分离<会合)点 根轨迹的分离<会合)点实质上闭环特征方程的重根,因而可以用求解方程式重根的方法来确定其在复平面上的位置。p1EanqFDPw 设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方程,且保证为正实数的解,即是根轨迹的分离<会 合)点。 法则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实质上就是闭环系统的临界稳定工作点。 方法1:在闭环特征方程中,令,得到,将 分为实部和虚部,即

根轨迹分析法 参考答案

习题 已知下列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应画零度根轨迹的是:(A) A *(2)(1)K s s s -+ B *(1)(5)K s s s -+ C *2(31)K s s s -+ D *(1)(2) K s s s -- 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A) A 闭环零点和极点 B 开环零点 C 闭环极点 D 阶跃响应 己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6)(3)K G s H s s s s = ++ (1)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0K <<∞); (2) 求系统临界稳定时的*K 值与系统的闭环极点。 解:系统有三个开环极点分别为10p =、23p =-、36p =-。 系统有3条根轨迹分支,分别起始于开环极点,并沿渐进线终止于无穷远。 实轴上的根轨迹区段为(],6-∞-、[]3,0-。 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交点和夹角分别为 ()()36 33a σ-+-==-,() (0) 321 (1)3 (2)3 a k k k k π ?ππ ?=?+?===???-=? 求分离点方程为 111036 d d d ++=++ 经整理得2660d d ++=,解方程得到1 4.732d =-、2 1.268d =-。显然分离点位于实轴上 []3,0-间,故取2 1.268d =-。 求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32*()9180D s s s s K =+++= 令j s ω=,然后代入特征方程中,令实部与虚部方程为零,则有 [][]2* 3 Re (j )(j )190 Im (j )(j )1180 G H K G H ωωωωωωω?+=-+=??+=-+=?? 解之得 *00K ω=??=? 、*162 K ω?=±??=?? 显然第一组解是根轨迹的起点,故舍去。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s =±,对应的根轨迹增益*162K =为临界根轨迹增益。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临界稳定的2个闭环极点,第 三个闭环极点可由根之和法则求得 1233036λλλλ--=++=+ 解之得39λ=-。即当*162K =时,闭环系统的3 个特征根分别为1λ= 、 2λ=-39λ=-。系统根轨迹如图所示。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___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___实验类型:___仿真实验___同组学生姓名:__无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十一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办法,掌握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方法。 2、熟练掌握 Simulink 仿真环境。 二、实验原理 1、根轨迹分析方法 所谓根轨迹,是指当开环系统的某一参数(一般来说,这一参数选作开环系统的增益 K ) 从零变到无穷大时,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 s 平面上的轨迹。在无零极点对消时,闭环系统特 征方程的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根轨迹分析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十分简便。利用它可 以对系统进行各种性能分析: (1) 稳定性 当开环增益 K 从零到无穷大变化时,图中的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右半 s 平面,因 此这个系统对所有的 K 值都是稳定的。如果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右半 s 平面,则其交点的 K 值就是临界稳定开环增益。 (2) 稳态性能 开环系统在坐标原点有一个极点,因此根轨迹上的 K 值就是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如果 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则可由根轨迹确定闭环极点容许的范围。 (3) 动态性能 当 0 < K < 0.5 时,所有闭环极点位于实轴上,系统为过阻尼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 期过程;当 K = 0.5 时,闭环两个极点重合,系统为临界阻尼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仍为非周 期过程,但速度更快;当 K > 0.5 时,闭环极点为复数极点,系统为欠阻尼系统,单位阶跃 响应为阻尼振荡过程,且超调量与 K 成正比。 同时,可通过修改系统的设计参数,使闭环系统具有期望的零极点分布,即根轨迹对系 统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 2、根轨迹分析函数 在 MA TLAB 中,绘制根轨迹的有关函数有 rlocus 、rlocfind 、pzmap 等。 (1) pzmap :绘制线性系统的零极点图,极点用×表示,零点用 o 表示。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时域分析法与根轨迹练习题

1. 自动控制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一般都包含两个分量,即一个是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分量。 2. 函数f(t)=t e 63-的拉氏变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G (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斜坡函数的输入作用下,___________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四、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1)希望系统所有特征根位于s 平面上s =-2的左侧区域,且ξ不小于0.5。试画出特征根在s 平面上的分布范围(用阴影线表示)。 (2)当特征根处在阴影线范围内时,试求,K T 的取值范围。 (20分) 五、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若()21()r t t =?时,试求 (1)当0f K =时,求系统的响应()c t ,超调量%σ及调节时间s t 。 (2)当0f K ≠时,若要使超调量%σ=20%,试求f K 应为多大?并求出此时的调节时间s t 的值。 (3)比较上述两种情况,说明内反馈f K s 的作用是什么? (20分) 图3 六、系统结构图如图4所示。当输入信号()1()r t t =,干扰信号()1()n t t =时,求系统总 的稳态误差e ss 。 (15分) 图4 1、 根轨迹是指_____________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2、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严格位于s______________半平面

3、 在二阶系统中引入比例-微分控制会使系统的阻尼系数________________。 9、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50 ()(0.11)(5) G s s s s =++,则在斜坡信号作用下的稳 态误差为_________。 3、某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试求 (16分) (1) 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s G k 、闭环传递函数 )()(s R s C 和误差传递函数) () (s R s E 。 (2) 若保证阻尼比0.7ξ=和单位斜坡函数的稳态误差为0.25ss e =,求系统参数K 和τ。 (3) 计算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1、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3) K G s H s s s s =++,试绘制闭环系统的 根轨迹,并判断使系统稳定的*K 范围。 5.图4 6.在二阶系统中引入测速反馈控制会使系统的开环增益________________。 7.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00 ()(0.11)(5) G s s s =++,则在斜坡信号作用下的稳 态误差为________________。 8.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只决定于闭环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第4章-根轨迹分析法-参考答案

习题 4.1 已知下列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应画零度根轨迹的是:(A) A *(2)(1)K s s s -+ B *(1)(5)K s s s -+ C *2(31)K s s s -+ D *(1)(2) K s s s -- 4.2 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A) A 闭环零点和极点 B 开环零点 C 闭环极点 D 阶跃响应 4.3 己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6)(3)K G s H s s s s = ++ (1)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0K <<∞); (2) 求系统临界稳定时的*K 值与系统的闭环极点。 解:系统有三个开环极点分别为10p =、23p =-、36p =-。 系统有3条根轨迹分支,分别起始于开环极点,并沿渐进线终止于无穷远。 实轴上的根轨迹区段为(],6-∞-、[]3,0-。 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交点和夹角分别为 ()()36 33a σ-+-==-,() (0) 321 (1)3 (2)3 a k k k k π ?ππ ?=?+?===???-=? 求分离点方程为 111036 d d d ++=++ 经整理得2660d d ++=,解方程得到1 4.732d =-、2 1.268d =-。显然分离点位于实轴上 []3,0-间,故取2 1.268d =-。 求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32*()9180D s s s s K =+++= 令j s ω=,然后代入特征方程中,令实部与虚部方程为零,则有 [][]2* 3 Re (j )(j )190 Im (j )(j )1180 G H K G H ωωωωωωω?+=-+=??+=-+=?? 解之得 *00K ω=??=? 、*162 K ω?=±??=?? 显然第一组解是根轨迹的起点,故舍去。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s =±,对应的根轨迹增益*162K =为临界根轨迹增益。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临界稳定的2个闭环极点,第 三个闭环极点可由根之和法则求得 1233036λλλλ--=++=+ 解之得39λ=-。即当*162K =时,闭环系统的3 个特征根分别为1λ= 、 2λ=-39λ=-。系统根轨迹如图4.1所示。

根轨迹分析

|实验四 用MA TLAB 绘制根轨迹图 (The Root Locus Using MATLAB ) 一、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在绘制根轨迹之前,先把系统的特征方程整理成标准根轨迹方程 r num (s)1+G (s)H (s)=1+K =0den(s) ? 其中: r K 为根轨迹增益; num(s)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 den(s)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 绘制根轨迹的调用格式有以下三: rlocus(num,den) 开环增益k 的范围自动设定; rlocus(num,den,k) 开环增益k 的范围人工设定; [r ,k]=rlocus(num,den) 返回r 矩阵和k 向量,不作图。 例4.1 已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 s s s K s r 424)(2 3 +++? =G 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 解: 在Matlab 命令窗口键入 num=[1 4];den=[1 2 4 0]; rlocus(num,den) 可得如图4-1的结果。

-5 -4 -3 -2 -1 1 -10 -8-6-4-20246 810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Root Locus 图4-1 由于采用rlocus()函数绘制根轨迹时,不同的根轨迹分支之间只区分颜色而不区分线形,所以打印时是不容易分辨各个分支的,需要在运行Matlab 程序时注意观察曲线的颜色。 ■ 例4-2 若要求例4-1中的r K 在1到10之间变化,绘制相应的根轨迹。 解 在MATLAB 命令窗口键入 num=[1 4]; den=[1 2 4 0];k=[1:0.5:10]; rlocus(num,den,k) 可得如图4-2.的结果。

根轨迹法校正

西安石油大学课程设计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自动化0901 学号: 题目根轨迹法校正 学生 指导老师霍爱清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目录 1任务书 (3) 2课程设计的题目 (4) 3设计思想 (4) 4编制的程序及仿真图 (5) (1)求校正装置的放大系数Kc (5) (2)检验原系统的阶跃响应是否满足要求 (5) (3)检验校正装置是否满足要求 (7) 5设计结论 (8) 6设计总结 (9) 7参考文献 (9)

1.《自动控制理论I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根轨迹法校正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自动化0901 设计内容与要求设计内容: 4.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2( 4 ) ( 0+ = s s s G 设计校正环节。要求使其校正后系统单位斜坡响应稳态误差 025 .0v e ss ≤;阶跃响应的超调量% 15 ≤ σ;相角稳定裕度? ≥45 γ;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s t s 20 ≤。 设计要求: (1)编程绘制原系统节约响应曲线,并计算出原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2)利用SISOTOOL设计校正方案(得到相应的控制其参数); (3)绘制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出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4)整理设计结果,提交设计报告。 起止时间2011 年12 月19 日至2010 年12 月30 日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 名 年月日学生签名年月日

2.课程设计的题目: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4)(0+=s s s G 设计校正环节。要求使其校正后系统单位斜坡响应稳态误差0025.0v e ss ≤;阶跃响应的超调量%15≤σ;相角稳定裕度?≥45γ;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s t s 20≤。 3设计思想: 当根轨迹的性能指标给定为时域指标(如超调量、阻尼系数、自然频率等)时,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比较方便。这是因为系统的动态性能取决于它的闭环零、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 因此,根轨迹法校正的特点就是:如何选择控制的零﹑极点,去促使系统的根轨迹朝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的方向变化,从而满足设计要求。 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之间具有明确的解析式,而高阶系统没有这一点,只能通过寻找对系统动态性能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极点,从而近似二阶系统,在留有余量的情况下,作为设计依据。因此,可以把讨论对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转化为对系统期望主导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要求。所以,根轨迹校正法就是迫使被校正系统的根轨迹通过主导极点而达到校正的目的。 4编制的程序及仿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