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 叶 科 学 2010,30(2):115~123
Journal of Tea Science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1,2,蔡良绥3,林智1*,钟秋生4,吕海鹏1,谭俊峰1,郭丽1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杭州 310008; 2.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9; 3.福建省福鼎市茶业管理局,福建福鼎 355200;
4.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

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

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分别达到70.74%和60.13%,明显高于绿茶(27.56%)和红茶(45.30%);白茶的酯类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在白茶中未检出。

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分别占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关键词:白茶;顶空-固相微萃取法;香气成分;气质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10)02-115-09
Analysis of Aroma Compounds in White Tea Using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C-MS
WANG Li1,2, CAI Liang-sui3, LIN Zhi1*, ZHONG Qiu-sheng4,
LV Hai-peng1, TAN Jun-feng1, GUO Li1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Tea
Industry; 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ea and Beverage Plant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ngzhou 310008,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9, China;
3. Fuding Tea Authority, Fuding 355200, China;
4. 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an 355015, China)
Abstract: The aroma components in Silver Needle Tea and White Peony Tea were extracted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oma components in white tea had obvious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green tea and black tea processed with the same variety of tea leaves. The aromatic components in white tea were mainly alcohols, the content of alcohols in Silver Needle Tea and White Peony Tea reached 70.74% and 60.13% respectively,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green tea (27.56%) and black tea (45.30%). The content of esters of white tea was higher but the content of aldehydes, ketones and hydrocarbon compounds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green tea and black tea. Acids and heterocyclic oxygen compounds were not found in white tea. The major aromatic components in white tea were β-linalool and its oxides, geraniol, methyl salicylate, phenylethyl alcohol and benzyl alcohol, which accounted for 35.70%, 23.47%, 5.87%, 7.06% and 2.02%, of the total aroma extraction of Silver Needle Tea, 35.40%, 11.94%, 10.72%, 6.80% and 2.71% of the total aroma extraction of White Peony Tea respectively.
Keywords: white tea, HS-SPME, tea aroma components, GC-MS
收稿日期:2009-11-09 修订日期:2010-01-06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ycytx-26);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07C12G3020014)
作者简介:王力(1984—),男,安徽池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linz@
116 茶叶科学30卷
白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属轻微发酵茶,具有外形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它的制法独特,与绿茶、红茶相比,加工工序最为简单,不经揉炒,仅需长时自然萎凋和干燥两个步骤。

依鲜叶嫩度不同制成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中,白牡丹和白毫银针产量最大,是白茶的典型代表[1-2]。

目前,国内外关于白茶香气的研究报道较少。

已有研究大都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 SDE)法提取香精油,分析得到白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己醛、反-2-己烯醛、苯甲醛、1-戊烯-3-醇、顺-3-己烯醇、香叶醇、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3-4],但SDE法的整个过程均在高温密闭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次生反应剧烈,人工效应产物多,所提取的茶叶香精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反应原料的香气特征[5]。

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法是一种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的无溶剂样品预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时间短、不使用有机溶剂、真实反映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及组成等优点,广泛用于大气、水、土壤、食品、药品、生物材料中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6-7],在茶叶香气物质提取分析中已得到一定的应用[8-9]。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的香气成分,并将其与由相同品种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进行比较,以确定白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进一步研究白茶的品质化学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材料
美国Parafilm® M封口膜、自制改良顶空瓶(容积150 mL的玻璃试验瓶)、HH-2型可控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江南仪器厂生产)、艾科浦ACDO-0005-U型高端纯水系统(重庆艾科浦公司生产)、FA2004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手动SPME进样器和65 µm 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均由美国Supelco公司制造)、Agilent GC-MS(6890N-5973)气质联用仪。

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均由福鼎大毫茶鲜叶加工而成,其中白毫银针原料为单芽,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原料为一芽二叶。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加工工艺为:鲜叶置于室内自然萎凋,温度为30~32℃,相对湿度为65%~70%,萎凋时间为28~30 h,干燥温度为100℃;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参照烘青和工夫红茶标准工艺[1]。

1.2 感官审评方法
分别称取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样各 3.00 g,150 mL沸水冲泡,静置5 min之后,由5名具有评茶资格的评茶员进行密码审评,重点评其香气,给出评语及评分以反映其香气感官品质特征。

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分别称取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样各10.00 g,加入自制的改良萃取瓶,30 mL沸水冲泡,四氟乙烯密闭瓶口后,立即放入60℃水浴锅中平衡5 min,然后插入装有65 µm PDMS/DVB萃取头(实验前先将此萃取头老化5 min)的手动进样器在水浴条件下顶空萃取,萃取60 min后,取出后立即插入色谱仪进样口中,解吸附3.5 min,同时启动仪器收集数据。

每个样品重复检测3次。

1.4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GC条件:采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µm);进样口温度为250℃、ECD检测器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氦气,纯度>99.999%,流速 1 mL/min;柱温起始为50℃,保持5 min,以3℃/min升至210℃,保持3 min,再以15℃/min升至230℃,不分流进样。

MS条件: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30℃,
2期王力,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117
电子能量70 eV,发射电流34.6 µA,四极杆温度150℃,转接口温度280℃,电子倍增器电压350 V,质量扫描范围为35~400 amu。

1.5 香气成分分析
由GC-MS分析得到的质谱数据经计算机在NIST98.L标准谱库的检索,并结合相关文献[10-12]核对,确定其化学成分,同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得到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组分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再结合保留时间、质谱、实际成分和保留指数等参数进一步确定部分组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茶样的感官审评结果
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样品的香气感官审评结果见表1。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加工工艺基本相同,均经过萎凋和干燥制作而成,香气较接近,均表现出毫香的特点,白毫银针的香气更为清鲜。

而毛峰绿茶经高温杀青和烘焙,板栗香较浓,工夫红茶经萎凋、揉捻、发酵等工艺,表现出花果香的品质特点,与白茶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表1 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的香气感官审评结果 Table 1 Sensory test results of the aroma of the Silver Needle Tea, White Peony Tea,
Mao Feng Green Tea and Congou Black Tea
茶样 Tea samples 评语 Remarks 评分 Score 白毫银针Silver Needle Tea 清鲜、毫香显94.3
白牡丹 White Peony Tea 鲜纯、毫香92.5
毛峰绿茶Mao Feng Green Tea 板栗香较浓90.8
工夫红茶 Congou Black Tea 纯正,桂圆香足91.5
注:表中数值为密码审评得分的平均值。

Note:The value is the average score of sensory test with secret code.
2.2 试验茶样的香气成分
图1~图4分别是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其香气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结果见表2。

在白毫银针样品中共鉴定出52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93.16%,主要成分是β-芳樟醇(31.20%)、香叶醇(23.47%)、苯乙醇(7.06%)、水杨酸甲酯(5.87%)、芳樟醇氧化物Ⅱ(2.33%)、苯甲醇(2.02%)、β-紫罗酮(1.96%)、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1.57%)、β-香叶烯(1.43%)、十六烷(1.19%)、2-甲基萘(1.14%)、芳樟醇氧化物Ⅰ(1.05%)、香叶醛(1.04%)、芳樟醇氧化物Ⅳ(1.00%)等。

在白牡丹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92.01%,主要成分是β-芳樟醇(24.26%)、香叶醇(11.94%)、水杨酸甲酯(10.72%)、苯乙醇(6.80%)、芳樟醇氧化物Ⅱ(5.31%)、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3.21%)、芳樟醇氧化物Ⅰ(3.03%)、苯甲醇(2.71%)、芳樟醇氧化物Ⅳ(2.26%)、2-甲基萘(2.01%)、β-紫罗酮(1.50%)、十四烷(1.33%)、α-雪松烯(1.30%)、十六烷(1.12%)、β-香叶烯(1.05%)等。

毛峰绿茶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85.08%,主要成分是β-芳樟醇(14.10%)、2-甲基萘(8.25%)、α-雪松烯(4.04%)、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2.98%)、水杨酸甲酯(2.95%)、石竹烯(2.64%)、十四烷(2.49%)、香叶醇(2.46%)、芳樟醇氧化物Ⅰ(2.33%)、苯甲醇(2.28%)、十六烷(2.21%)、苯乙醇(2.00%)、萘(1.93%)、1-亚乙基-1-氢茚(1.77%)、芳樟醇氧化物Ⅱ(1.75%)、1-二十烷醇(1.74%)、吲哚(1.73%)、二苄醚(1.68%)、壬醛(1.58%)、β-紫罗酮(1.57%)、δ-杜松烯(1.57%)、2,4,5-三甲基苯乙酮(1.53%)、苯甲醛(1.51%)、β-香叶烯(1.37%)、
118 茶 叶 科 学 30卷
十五烷(1.33%)、顺-茉莉酮(1.02%)、二苯呋喃(1.02%)、β-榄香烯(1.01%)等。

工夫红茶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化合物,所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86.63%,主要成分是β-芳樟醇(13.69%)、香叶醇(11.78%)、苯乙醇(7.01%)、水杨酸甲酯(3.52%)、苯乙醛(3.23%)、β-紫罗酮(3.08%)、苯甲醇(3.07%)、2-甲基萘(2.80%)、芳樟醇氧化物Ⅱ(2.64%)、芳樟醇氧化物Ⅳ(2.20%)、β-香叶烯(2.03%)、芳樟醇氧化物Ⅰ(1.82%)、十六烷(1.78%)、壬醛(1.74%)、α-雪松烯(1.70%)、十四烷(1.51%)、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1.29%)、α-亚乙基苯甲醛(1.28%)、δ-杜松烯(1.22%)、β-环柠檬醛(1.13%)等。

2.3 各试验茶样香气成分的比较
按有机化学分类方法,茶叶的香气成分主要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酚类、碳氢类、含氮化合物、杂氧化合物等[11]。

将白毫银针、白牡丹与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香气组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存在明显差异(表2)。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醇类化合物分别占
各自香气提取物总量的70.74%和60.13%,明显高于毛峰绿茶(27.56%)和工夫红茶(45.30%)。

白茶中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的含量较高,构成了其醇类物质的主体。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醛类化合物分别占各自香气提取物总量的2.40%和2.27%,低于毛峰绿茶(4.38%)和工夫红茶(9.84%)。

毛峰绿茶中以壬醛(1.58%)和β-环柠檬醛(1.00%)为主,工夫红茶中苯乙醛(3.23%)、壬醛(1.74%)、α-亚乙基苯甲醛(1.28%)、β-环柠檬醛(1.13%)含量较高。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低,只占各自香气提取物总量的 2.94%和2.55%;毛峰绿茶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7.23%,检出了白茶和工夫红茶中未检出的2,4,5-三甲基苯乙酮(1.53%)、顺-茉莉酮(1.02%)和2-甲基-6-亚甲基-1,7-辛二烯-3-酮(0.90%)等香气成分;工夫红茶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4.87%,其中β-紫罗酮(3.08%)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茶类。

酸类化合物,仅有工夫红茶中检出戊酸这一种香气成分,占其香气提取物总量的0.49%。

时间 Time(min)
丰度 A b u n d a n c e
图1 白毫银针的总离子流图
Fig. 1 The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Silver Needle Tea sample
注:1:苯甲醇;2:芳樟醇氧化物Ⅰ;3:芳樟醇氧化物Ⅱ;4:β-芳樟醇;5:苯乙醇;6:芳樟醇氧化物
Ⅳ;7:水杨酸甲酯;8:香叶醇;9:2-甲基萘;10:β-紫罗酮。

图2-图4相同。

Note :1: Benzyl alcohol. 2: Linalool oxide Ⅰ. 3: Linalool oxide Ⅱ. 4: β-Linalool. 5: Phenylethyl alcohol. 6:
Linalool oxide Ⅳ. 7: Methyl salicylate. 8: Geraniol. 9: 2-methyl-Naphthalene. 10: β- Ionone. The same as in the Figure 2, Figure 3 and Figure 4.
2期王力,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119
120 茶叶科学30卷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酯类化合物含量为6.77%和11.45%,均高于毛峰绿茶(3.92%)和工夫红茶(6.26%),这是由于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水杨酸甲酯的含量较高,分别占各自香气提取物总量的5.87%和10.72%。

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4个样品的酚类物质均只检出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这一种香气成分,分别占各自香气提取物总量的1.57%、3.21%、2.98%和1.29%。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碳氢类占各自香气提取物总量的9.21%和12.40%;毛峰绿茶的碳氢类占其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3.92%,其中的2-甲基萘(8.25%)、α-雪松烯(4.04%)、十四烷(2.49%)、萘(1.93%)、1-亚乙基-1-氢茚(1.77%)等成分含量较高;工夫红茶的碳氢类占其香气提取物总量的17.57%。

含氮化合物在白毫银针中未检出,白牡丹中仅占0.12%,而在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中分别占各自香气提取物总量的2.15%和1.22%,其中毛峰绿茶的吲哚含量较高(1.73%)。

杂氧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在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工夫红茶中均未检出,而毛峰绿茶中杂氧化合物含量为2.70%,检出二苄醚(1.68%)和二苯呋喃(1.02%)这两种香气成分,含硫化合物则仅检出2-丁基四氢噻吩这一种香气成分,含量为0.41%。

因此,通过以上对比发现,白毫银针、白牡丹这两种白茶的香气组成比例和香气成分种类、含量较为接近,而与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差异较大。

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和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提取并分析得到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为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与过去同时蒸馏萃取(SDE)法萃取得到的白茶香精油成分差异较大,前者分析得到的主要组分为醇类,后者则以醛类为主,主要为己醛、反-2-己烯醛等化合物,这可能是SDE法次生反应剧烈、醇类等发生氧化和降解的结果。

白茶香气感官审评上的突出特点是毫香清鲜,与之对应的是成分组成上醇类化合物含量较高。

白茶的萎凋时间较长,鲜叶在失水条件下,以糖苷形式存在的结合型香气物质与其水解酶接触,使糖苷类化合物如β-芳樟醇、香叶醇等含量增加,其中β-芳樟醇高达香气总量的1/4,这可能是白茶具有毫香清鲜香气品质的主要物质基础;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脂肪、蛋白质和多糖等在萎凋过程中趋于水解,其水解产物为形成各种香气物质提供了先质,与C6-醇、醛等生成有关的亚麻酸、脂氧合酶及醇脱氢酶等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反-3-己烯-1-醇、顺-3-己烯-1-醇、顺-3-壬烯-1-醇和芳香族化合物等香气物质不断生成;白茶的干燥温度较低,多数香气成分得以保留[4,11-12]。

芳香族中含量较高的有苯甲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其中苯甲醇有微弱的苹果香气,苯乙醇具有柔和的玫瑰花香香气,水杨酸甲酯具有冬青油的特殊香气[13],这些香气成分可能使白茶感官上呈现清鲜的香气特征。

而白毫银针香气在感官审评上比白牡丹更为清鲜,成分组成上以β-芳樟醇和香叶醇为主体的醇类物质含量要高于白牡丹,这些可能与二者原料嫩度差异有关。

毛峰绿茶由于经过高温杀青和干燥,一些低沸点成分得以挥发,同时,糖类、氨基酸、果胶水解产物等物质,经过单独反应或相互作用发生Maillard反应和Streeker降解,形成具有烘炒气味的吲哚、呋喃类衍生物等成分,结合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茉莉酮、β-紫罗酮、水杨酸甲酯、己酸-顺-3-己烯酯等其他香气成分,使其感官上具有板栗香的特征[14];此外,样品中检出了含量较高的2-
2期王力,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121
表2 白毫银针、白牡丹、毛峰绿茶和工夫红茶的GC/MS成分表
Table.2 GC/MS identification in results of constituents of the Silver Needle Tea, White Peony Tea,
Mao Feng Green Tea and Congou Black Tea
化合物Compounds 相对含量 Relative Content(%)
白毫银针
Silver Needle Tea
白牡丹
White Peony Tea
毛峰绿茶
Mao Feng Green Tea
工夫红茶
Congou Black Tea
醇类Alcohols 70.74 60.13 27.56 45.30 反-3-己烯-1-醇 (E)-3-Hexen-1-ol 0.48 0.11 ND ND 顺-3-己烯-1-醇 (Z)-3-Hexen-1-ol 0.22 0.76 ND 0.93 1-辛烯-3-醇 1-Octen-3-ol ND 0.13 ND ND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2.02 2.71 2.28 3.07 芳樟醇氧化物Ⅰ Linalool oxideⅠ 1.05 3.03 2.33 1.82 芳樟醇氧化物Ⅱ Linalool oxideⅡ 2.33 5.31 1.75 2.64 β-芳樟醇β-Linalool 31.20 24.26 14.10 13.69 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
3,7-dimethyl-1,5,7-Octatrien-3-ol
0.28 0.85 ND ND 苯乙醇 Phenylethyl Alcohol 7.06 6.80 2.00 7.01 顺-3-壬烯-1-醇 (Z)-3-Nonen-1-ol 0.40 0.22 ND ND 芳樟醇氧化物Ⅲ Linalool oxideⅢ0.12 0.54 ND 0.35 芳樟醇氧化物Ⅳ Linalool oxideⅣ 1.00 2.26 0.57 2.20 α-萜品醇α-Terpineol ND ND 0.23 ND 橙花醇 Nerol 0.44 0.68 0.10 0.85 异香叶醇 Isogeraniol 0.23 0.11 ND 0.49 香叶醇 Geraniol 23.47 11.94 2.46 11.78 1-二十烷醇 1-Eicosanol ND ND 1.74 ND 橙花叔醇 Nerolidol 0.44 0.42 ND 0.47 醛类Aldehydes 2.40 2.27 4.21 9.63 苯乙醛 Benzeneacetaldehyde ND 0.57 0.14 3.23 壬醛 Nonanal ND ND 1.58 1.74 藏红花醛 Safranal ND 0.29 0.46 0.60 癸醛 Decanal 0.10 0.28 0.48 0.61 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 0.41 0.63 1.00 1.13 反-2-癸醛 (E)-2-Decenal ND ND ND 0.40 香叶醛 Geranial 1.04 0.50 0.55 ND α-亚乙基苯甲醛
α-ethylidene-Benzeneacetaldehyde
ND ND ND 1.28 2-丁基-2-辛醛 2-butyl-2-Octenal 0.85 ND ND 0.64 酮类Ketones 2.94 2.55 7.23 4.87 反,反-3,5-辛二烯-2-酮
(E,E)-3,5-Octadien-2-one
ND ND 0.17 0.21 2-甲基-6-亚甲基-1,7-辛二烯-3-酮
2-methyl-6-methylene-1,7-Octadien-3-one
ND ND 0.90 ND 5-乙基-6-甲基-3-庚烯-2-酮
(R,S)-5-Ethyl-6-methyl-3E-hepten-2-one
0.23 0.12 0.55 0.31 顺-茉莉酮 (Z)-Jasmone ND ND 1.02 ND α-紫罗酮α-Ionone 0.39 0.46 0.77 0.57 香叶基丙酮 Geranyl acetone 0.36 0.47 0.72 0.70 2,4,5-三甲基苯乙酮
2,4,5-trimethylphenyl-Ethanone
ND ND 1.53 ND β-紫罗酮β-Ionone 1.96 1.50 1.57 3.08 酸类Acids ND ND ND 0.49 戊酸 Pentanoic acid ND ND ND 0.49 酯类Esters 6.77 11.45 3.92 6.26 丁酸-顺-2-己烯酯 (Z)-2-Hexenyl -butyrate ND ND ND 0.24
122 茶叶科学30卷续表2
化合物Compounds 相对含量 Relative content(%)
白毫银针
Silver Needle Tea
白牡丹
White Peony Tea
毛峰绿茶
Mao Feng Green Tea
工夫红茶
Congou Black Tea
水杨酸甲酯 Methyl Salicylate 5.87 10.72 2.95 3.52 异戊酸-顺-3-己烯酯 (Z)-3-Hexenyl isovalerate 0.08 ND ND 0.29 香叶酸甲酯 Methyl geranate 0.34 0.22 ND 0.35 γ-十一烷酸内酯γ-Undecalactone 0.12 0.10 ND ND 己酸-顺-3-己烯酯 (Z)-3-Hexenyl hexanoate 0.29 0.32 0.97 0.95 苯甲酸-顺-3-己烯酯 (Z)-3-Hexenyl-benzoate ND ND ND 0.7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ibutyl phthalate 0.07 0.09 ND 0.16 酚类 Phenols 1.57 3.21 2.98 1.29 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1.57 3.21
2.98 1.29 碳氢类 Hydrocarbons 9.21 12.40 3
3.92 17.57 β-香叶烯β-Myrcene 1.43 1.05 1.37 2.03 顺-罗勒烯 (Z)-Ocimene 0.56 0.34 0.39 ND 萘 Naphthalene 0.21 0.49 1.93 0.56 十二烷 Dodecane ND ND 0.35 ND 2-甲基萘 2-methyl-Naphthalene 1.14 2.01 8.25 2.80 十三烷 Tridecane 0.08 0.21 0.50 0.23 1-亚乙基-1-氢茚 1-ethylidene-1H-Indene ND 0.52 1.77 0.73 α-荜澄茄油烯α-Cubebene 0.21 0.10 0.10 ND 联苯 Biphenyl ND ND 0.48 ND β-毕澄茄油烯β-Cubebene 0.13 0.21 0.41 0.23 1-乙基萘 1-ethyl-Naphthalene 0.18 0.21 0.74 0.48 β-榄香烯β-Elemene ND 0.41 1.01 0.79 1,5-二甲基萘 1,5-dimethyl-Naphthalene 0.33 0.36 0.19 0.52 十四烷 Tetradecane 0.66 1.33 2.49 1.51 长叶烯 Longifolene 0.08 0.14 0.44 0.13 α-雪松烯α-Cedrene 0.79 1.30
4.04 1.70 1,8-二甲基萘 1,8-dimethyl-Naphthalene 0.18 0.28 0.46 0.21 石竹烯Caryophyllene 0.57 0.61 2.64 0.75 2,6,10-三甲基十二烷
2,6,10-trimethyl-Dodecane
0.24 0.34 0.83 0.49 十五烷 Pentadecane 0.42 0.60 1.33 0.86 α-法尼烯α-farnesene 0.13 0.12 ND 0.37 δ-杜松烯δ-Cadinene 0.49 0.40 1.57 1.22 十六烷 Hexadecane 1.19 1.12 2.21 1.78 2,6,10,14-四甲基十五烷
2,6,10,14-tetramethyl-Pentadecane
0.19 0.25 0.42 0.18 含氮化合物 Nitrogenous compounds 0.12 ND 2.15 1.22 吲哚 Indole ND ND 1.73 ND 咖啡碱 Caffeine 0.12 ND 0.42 1.22 杂氧化合物Heterocyclic oxygen compounds ND ND 2.70 ND 二苯呋喃 Dibenzofuran ND ND 1.02 ND 二苄醚 Dibenzyl Ether ND ND 1.68 ND 含硫化合物Sulfur compounds ND ND 0.41 ND 2-丁基四氢-噻吩
2-butyltetrahydro-Thiophene
ND ND 0.41 ND 总计Total93.75 92.01 85.08 86.63 注:表中数值为3次平行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ND”表示未检出。

Note:The value is the average value of three replicates. ND means not detected.
2期王力,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123
甲基萘,这种物质具有煤焦油气味,可能与杀青温度过高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工夫红茶在萎凋后进行揉捻和发酵,酶促氧化更为剧烈,生成了更多数量的醛类、酮类和酯类,如苯乙醛、β-紫罗酮、苯甲酸-顺-3-己烯酯等,这些物质具有花香或果香,与其他物质一起构成了红茶的特征香型(花果香)。

由此可见,加工工艺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茶类在香型和香气成分上的差异。

决定某种茶类的香型可能由一种或几种香气成分起主导作用,其余起协调支配作用,是内含各种相同成分比例不同的综合反映。

在白茶中,具有花果香的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等醇类成分占多数,此外,还有较多数量的具有天然冬青油特征香气的水杨酸甲酯等芳香族化合物,推测正是这些香气成分相互组合,构成了白茶特有的毫香清鲜的香型特征。

但由于各种香气成分的阈值不同,含量多的成分并不一定对其香型的贡献就较大。

因此今后的实验中还有待结合较先进的仪器Olfactometry在线嗅闻检测仪等进行进一步判定。

致谢:香气分析得到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王校常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安徽农学院. 制茶学(第二版)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 1999.
[2]袁弟顺, 郑金贵. 白茶的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
2007(2):2-4.
[3]郭雯飞, 孟小环, 罗永此, 等. 白牡丹与白毫银针香气成
分的研究[J]. 茶叶, 2007, 33(2): 78-81.
[4]袁弟顺. 中国白茶[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5]吕连梅, 董尚胜. 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J]. 茶叶, 2002,
28(4): 181-184.
[6]Xiaogen Yang, Terry Peppard.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r Flavor Analysis [J]. J Agric Food Chem, 1994(42): 1925-1930.
[7]刘俊亭, 王岩, 冯雪松, 等.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进展[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5, 20(4): 224-226.
[8]吕海鹏, 钟秋生, 林智.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 29(3): 219-224.
[9]苏新国, 蒋跃明, 汪晓红, 等. 固相微萃取法分析凤凰单
枞乌龙茶香气组分[J]. 食品科学, 2005, 26(11): 213-214. [10]化学工业出版社书辞书编辑部. 英汉化学化工词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1]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2]川上美智子. 茶の香り研究ノート[M]. 东京:光生館,
2000.
[13]孙宝国. 食用调香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4]叶国注, 江用文, 尹军峰, 等.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
征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 29(5): 385-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