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的内容

2、了解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的内容

3、了解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内容

4、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

5、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

6、熟知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

第一节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

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是指那些反映远程教育与所处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的各种特定理论。

一、对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和探索没有间断过。

二、对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

在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为什么远程教育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对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战后各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力;战后教育思想的演变和革新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战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长足进步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战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和各国政府对智力投资的重视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决策基础;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

三、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是在远程教育思想界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理论学说。过去30余年中,德国的彼得斯一直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发展者。

1967年,彼得斯首次用德文发表了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并于1983年发表了这一理论的修订的英文论文。彼得斯理论的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做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

四、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

远程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始终都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函授教育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大众媒体开展多种媒体教学(以各国开放大学为主要代表)是普遍公认的远程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伽利森1985年在澳大利亚国际《远程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远距离教育中的三代技术革新”的论文。他指出: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与三代技术革新——函授,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相适应。技术革新和相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转变可以用相互作用和相对独立这两个概念来分析。这些概念反过来又为媒体及响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分类学提供基础。这些结构和分类学可以帮助远程教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选择发送媒体。

1989年,丹麦学者尼珀在他的论文“第三代远程学习和计算机会议”中又

一次发展了三代远程教育的概念。他指出,第一、二和第三代远程学习是指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它们与通信技术开发和传播的历史发展相连接。第一代远程学习即函授教学,其主要媒体是书写和印刷材料;第二代远程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种媒体教学,它将印刷媒体的应用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部分利用计算机结合起来;第三代远程学习引进电子通信技术,使远程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交流过程。从通信技术的观点看,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属于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通信和有限的双向通信,第三代远程教育则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通信。

贝茨1997年在“第三代远程教育和技术的挑战”中发展了尼珀的概念。他着重指出,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与前两代在成本结构上的经济学差异,及其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五、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

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是关于远程教育的一种分类学理论,也是关于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即在国家层次上,将世界远程高等教育抽象概括为三种实践模式;而在学术思想倾向上,将远程教育理论抽象概括为三大学派,并进而揭示远程教育三种实践模式和三大理论学派的关系。这一理论是丁兴富在其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1997)中首次提出并在此后继续发展的。

1、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

在进行了多年各国远程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后,丁兴富首次提出世界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和以下三个论题:

在国家层次上,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存在三种实践模式和三大理论学派。国际远程教育界明显存在着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

近十年来,国际上存在明显的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趋向。

2、远程高等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

远程高等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是在国家层次上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

1)英国等国的开放大学模式(简称单一院校模式)

传统高等学校主要进行校园面授教育,成人业余高等教育则主要由国家专门建立的远程教学大学(通常取名开放大学)来开展。

这类单一模式的远程教学大学大多开展大规模的开放与远程高等教育。

单一模式的开放大学大多应用多种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来进行远程教学。

单一院校模式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学生通常是以家庭为学习基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的。

2)美、俄和澳大利亚的双重院校模式(简称双重院校模式)

这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这类国家,一般没有专门建立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即使有,也为数不多且不占主导地位)。开放与远程高等教育主要由传统高等学校承担。这类传统院校既进行校园面授教育,又开展开放与远程教育,因而称为双重模式院校。

3)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多重系统模式(简称多重系统模式)

这类模式是指在同一个国家中,并行存在多种模式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即既有独立设置、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又有举办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传统与院校。我国既有传统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又有国家专门建立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远程教育,还有作为国家考试制度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3、远程教育的三大理论学派

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上的差异反映在理论概括上,就有了不同的理论学派。与三种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相对应,可以将国际远程教育理论界的学说、观点分析综合锝出远程教育的三大理论学派:革命派、趋同派、谱系学派1)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变革的革命学派(并行学派)。革命学派认为远程教育史教育史的一场革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魏德曼、彼得斯、霍姆伯格和基更等。他们认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第一次引起了500年来教育形态的最大变革。

2)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一体化的趋同学派(并合学派)

趋同学派认为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正在趋同,即由对立走向并合。其代表人有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堪倍奥、瑞典的威伦和英国的泰特等。

3)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连续递变的谱系学派(折衷学派)

该学派认为上述两种学派都属于极端,应当折中,进而提出了各种连续变化的教育家族谱系。其代表人物有穆尔、英国的西沃特、鲁姆勃尔、刘易斯和加拿大的慕格里奇等。

3、远距离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以下种种原因:英国开放大学的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建立开放大学,这类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为各国专门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类大规模开放与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等等,从而使得英国开放大学模式(单一院校模式)成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主流模式。与此相应,将开放与远程教育看作是现代教育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的理论成了主流学派,影响着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及其高层教育决策者、各国教育政策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的说,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是战后国际教育革新的一个积极成果,在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70年代末我国建立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大学时,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就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澳大利亚,是否要建立一所面向全国的开放大学的争论一直延续了70至80年代。到80年代末,终于发生了陶金斯革命,在革新澳大利亚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同时,将众多传统大学举办的分散的校外教育规范化、集中化,建立了8个远距离教育中心,并与90年代初开始了面向全国的澳大利亚开放学习体制的创新。在英国开放大学的影响和参与下,美国在世纪之交终于也建立了一所美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丹尼尔是美国开放大学校董会主席。尽管美国开放大学的规模和影响有限,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主流模式生命力的一种展示。

4、对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挑战

即使是作为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主要代表的英国开放大学所在的英国,原来的传统校园大学也开始介入开放与远程教育。与此相应的一些与英国开放大学关系紧密的学者(如鲁姆伯尔、贝茨等)也开始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有趣的是,20世纪末的中国也发生了传统高校争相举办现代远程教育的热潮。可以说,90年代中后期,上述从实践到理论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逐渐形成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界的一种新的潮流。换言之,许多国家的传统大学通过发展与开放远程教育而成为双重模式院校,并与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和远程教学大学争夺市场;与此相应的,趋同学派正在崛起,大有取代革命学派而成为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界的下一个主流学派的架势。

第二节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

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揭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教和学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即在

与传统面授教学的联系和对比中,揭示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特殊本质和特定规律。

一、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

穆尔是美国宾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授、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他在1989年提出的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获得了远程教育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基更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的日臻成熟。

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有三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远程教育中,教学过程三要素可以改造为教师、资源和学生。穆尔提出的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指学生和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第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学生和教师(或教育院校机构)设计、开发、发送的教育资源(其主体是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而后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则是人际交互作用,可以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可以通过其他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双向通信机制来实现;可以是个别化的一对一的人际交流,也可以是基于集体的交互作用。

二、远程教学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

1、霍姆伯格关于课程设计开发以及学习支助服务的论述

比较系统的提出远程教学具有两大功能的思想首先应归功于瑞典学者霍姆伯格。他认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是通过发送事先准备好的课程材料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两种方式进行远程教学的。所以,远程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功能主要有两个:设计、开发和发送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以及在学生学习时通过各类双向通信机制实现师生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霍姆伯格认为远程教育是一种师生分离的非连续面授教育,即与面授教与学的连续双向交互活动不同,远程教与学具有非连续通信的特征。其中,事先设计、开发和发送的课程材料代表教学信息的单向的、非同步的传输。

丁兴富将霍姆伯格的思想概括上升为远程教学具有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并一再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助服务这两大功能要素在整个远程教育和远程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

2、凯依和鲁姆伯尔关于远程学习两个运行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

英国学者凯依和鲁姆伯尔在对远程学习系统进行分析时,引进并论述了课程和学生两个运行子系统。他们首先指出,远程教育属于开放的社会系统,其主要的输入是入学的新生,主要的产出是合格的毕业生。在开放系统中承担将新生转化为产出的毕业生的功能的部分是远程教育的运行系统。他们把运行系统划分成课程和学生两个主要的子系统。

三、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的讨论

国际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文献中普遍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远程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开放学习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的核心内涵,也是远程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院校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等。众所周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院校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正是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基本特征。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比传统校园面授教育更大的开放性,其教学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体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支助服务上。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和教育院校机构转变角色,时刻调查了解学生对象的不同特征,并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放在首位。

教师不应以说教者、学科领域的绝对权威的面目出现,而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学术和心理咨询顾问、指导者、辅导者、帮助者和不倦的服务提供者。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和教学内容,对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对可供利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考查方式,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都应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四、虚拟教学理论的探索

虚拟教学是对基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进行的双向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概括。它既不同于人际面对面交流的面授教学,也不同于在应用印刷、广播电视和录音录象技术设计制作和发送课程材料的基础上开展的单向、非实时的远程教学。虚拟教学是应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模拟校园内教学或模拟课堂面授教学。目前主要应用在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多个校园的传统教育院校,一个国家的多个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包括产业界)之间,以及跨国的、洲际的和全球的许多院校、机构和公司之间。

虚拟教学的更进一步发展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关。虚拟现实技术使学习者如同身处三维空间的现实世界并能以其感官和组织与之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使学习者得以身临其境的拜访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和模拟历史场景,或者得以前往海底世界、星际外空或地球深处,以及进行航空驾驶、星际飞行或疑难手术等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节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注重对远程教育及其核心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本质的特殊性及其合理性进行论证,即其中心课题,是论证远程教育形态的本质及其合理性。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主要论述以下主要论题: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态的特殊性;远程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远程教育存在和发展对整个教育和教育学、对人类社会及其进步和演化的意义和价值等。

一、远程教育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

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学说是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中论述最多、也是对远程教育实践和决策影响最大的。这里我们对三种主要的理论派别进行介绍。第一种是注重和强调远程教育中学生自治的理论,认为理解和实施学生自治、自主学习、自我控制是开展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灵魂;第二种是注重和强调远程教育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开展双向通信的理论,认为以双向通信为核心的对远程学生的学习支助服务在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中具有重大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第三种则是注重和强调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应当均衡发展的理论,认为学生自治必须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其终极目标,而正是以双向通信为核心的对学生学习的各类支助服务帮助远程学生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自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实现上述不断进步和成熟的过程。

1、远程教育学生自治的理论

1)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

魏德迈关于远程教育的理论有两个思想渊源,即社会民主理想和自由教育哲学。他的远程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独立学习和学生自治。它用独立学习的概念来描述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其定义如下:

独立学习由各种形式的教学安排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执行他们的基本任务和职责时相互分离,他们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是将校园内部的学生从不适当的课堂进度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校外学生提供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继续学习的机会,并且促使所有学习者发展作为成熟的受教育

者应具备的自学能力。

魏德迈指出,克服他所谓的教育的“时空屏障”的唯一途径是将教和学分离。这就要求将教和学设计、规划为一系列分离进行的活动。

2)穆尔的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的理论穆尔理论是一个二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穆尔引进的交互距离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和地理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概念。穆尔将交互距离定义为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的函数。变量“对话”描述“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响应的程度”,变量“结构”描述“教育计划课程设计适应学生个别需要和条件的针对性程度”。就是说,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具备很好的师生双向交流通信,这个系统的对话变量的值就越大;相反,一个教育系统师生双向交流通信很弱很差,这个系统对话变量的值就越小。另外,一个高度结构化了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很难适应不同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条件。穆尔理论的第二个维度“学生自治”的核心规定如下:一个高度自治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一个较少自治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

2、远程教育双向交流通信的理论

1)霍姆伯格的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的理论

霍姆伯格坚持说,建立师生间的人际交流关系是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是实施远程学习的先决条件。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交流是通过非连续通信手段实现的:在远程学生和学习支助组织(教材作者,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间存在经常的相互作用(教学会谈),有通过学生与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材料相互作用进行的模拟会谈,还有通过学生与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利用函件和电话进行的真正的教学会谈。

2)西沃特的对远程学生的持续关心的理论

西沃特提出的理论要求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好的学习支助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西沃特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持续的关心和支助服务,远程学习系统的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引发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导致学生流失。由于远程教育系统的学生不均衡程度大于传统教育系统,更需要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关心学生。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治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都需要在院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学生自治是对学生持续关心和支助服务的结果。即使对同一个学生,也要随着学习进程而有所变化,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远程教育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相互均衡的理论 1)丹尼尔的独立学习和相互作用均衡结合的理论

丹尼尔自70年代末起提出并发展了独立学习和相互作用均衡发展的理论。他评论了远程教育的有关文献,重点考察了远程学习系统中那些使学生得以和其他人员发生接触和交流的活动,强调系统设计要使学生尽量丛这些活动中取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他指出,教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远程教育尤其要提供高质量的学生、教材、辅导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同时,高等和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成为更有效的独立学习者。丹尼尔所说的独立学习者,不仅指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且强调学生要有更高的自学和自治能力,并在必要时有能力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2)史密斯相互依存的远程学习理论 3)伽利森的通信和学生控制的理论

4)范笛和克拉克的三维远程教学的理论

二、远程教育与教学重组的理论

远程教育教与学重组的理论是对远程教育本质进行的一种哲学论证。这一理论来自对远程教育许多学说的深思熟虑和综合加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论抽象。这一理论对教育的核心——远程教与学的本质、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以及远程教育的特质作出了自己的哲学诠释。

1、基更的教和学再度综合的理论。

基更论证说,远程教育是以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在时空上分离为特征的,因此,远程教育理论应对教—学行为的重新综合进行论证。他认为,对远程学生来说,教—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基更指出,人际交流不只限于面授辅导,电话辅导和其他双向通信技术都能提供人际交流。基更还认为,印刷教学材料也可以设计包含许多人际交流的特征。

2、亨利和凯依的教学功能重组的理论

亨利和凯依在分析远程教育时指出,为了克服时空间隔和学生的孤立状态,有必要实现教育实践和方法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完全的功能变换,它将学习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发送变成中心。学生变成了利用学习材料和其他学习支助服务的自学者。这样的一种教育结构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来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主要从教师面授中学习的模式。亨利和凯依指出:“在远程教育中教和学分解为在不同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分离的行为”。他们说,对远程教育的挑战就是重新产生教—学过程。

三、远程教育的理论、学说和学派

远程教育的各种理论不是相互孤立且分离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它们为形成统一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一)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论述了远程教育与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的广泛联系和相互作用。

远程教育的发展动力基础理论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学科视野中,揭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科技物质基础、政治决策动机、教育思想基础和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等。

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则相对集中的、深刻的揭示了远程教育的发生与发展的种种内在关系,以及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远程教育形态的特征和属性;同时,揭示了应用工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构建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和远程教学实践的意义和局限。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则对远程教育与其技术基础的紧密关系做了深刻的揭示,探讨了两者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对比了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联系和差异、各自的特征,重点讨论了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前景趋势。

以上三种理论分别试图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方位视野集中于现代工业化社会形态、再到聚焦于现代信息和学习社会及响应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阐明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则是对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形态和理论学派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它是在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实践形态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揭示了世界远程教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形成,历史功绩及其相关争论,并力图构建国际远程教育的历史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的整体理念。此外,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均与对远程教育的教与学这一核心的本质和特性的阐发紧密相关,从而与远程教育的哲学理

论和微观理论沟通。

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实质上是各种学派的远程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远程教与学的三种相互作用的理论更多的注重于探讨远程教与学中基本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及其地位和功能,成为远程教育微观理论论证和发展的基础。

远程教学的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则侧重对远程教育中教师承担的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发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支助服务两大功能的论述,这是远程教育微观理论、主要是远程教学的主体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则重点在论证远程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探讨学生如何应用远程教育院校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和集体协作学习),它构成了远程教育微观理论,是远程学习理论的核心。

这三种理论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互补的。远程教育微观理论的阐发为哲学理论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三)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可以抽象为远程教育的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和远程教育教与学重组的理论两组。

远程教育的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理论中,有侧重论述学生自治的学派、也有注重探讨双向通信的学派,还有强调两者均衡结合的学派。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Z》考试资料 一、选择题: 说明: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着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脉经》E.《诸病源候论》 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 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B.外向C.寒凉D.抑制E.晦暗 4、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B.实寒C.虚热D.虚寒E.假热 5、五味分阴阳,属于阳的味是: A.酸B.苦C.咸D.辛E.以上均非 6、五行中水的特性为: A.曲直B.炎上C.稼穑D.从革E.润下 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的“子”行为: A.土B.水C.金D.火E.以上均非 8、五脏分属五行,肝属于哪一行? A.木B.火C.土D.金E.水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B.泻而不藏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水谷E.实而不能满 10、肝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气C.主运化D.主疏泄E.主水 11、心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肃降C.主运化D.主藏血E.主藏精 12、统摄血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3、调节情志活动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4、主管生长发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5、心的在体是: A.筋B.脉C.肉D.皮E.骨 16、肝的在窍为: A.目B.舌C.口D.鼻E.耳 17、泌别清浊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B.胃C.大肠D.小肠E.膀胱 18、与胆的功能关系密切的是哪个脏? A.心B.肝C.脾D.肺E.肾 19、易于感冒是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2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心气 21、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太阴经的分布部位是什么?

远程教育收看记录

14年5月观看《郭明义》 此片真实而深刻地塑造了郭明义同志爱岗敬业、扶贫助困、助人为乐的光辉形象,讴歌了其无私奉献、扎根基层的崇高品格,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影片主人公郭明义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党员,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看完影片后,大家纷纷表示,不仅要以郭明义做出的事迹为榜样,还要以他崇高的精神为榜样,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示范作用。 14年5月观看《四风之害》 警示片用生动的案例深刻剖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的危害。尤其是片中一些领导干部无视自身的四风问题倾向,最终走向人民群众对立面、踉跄入狱的例子发人深省、让人深思。通过观看,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四风”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只有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如果听之任之,让其长期存在和蔓延扩散,必将严重腐蚀党的肌体,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大家纷纷表示,观看完这部专题片后,充分认识到了四风问题的危害性,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倾向进行一次大扫除,做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好地为省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4年4月观看《第一书记》 影片以客观质朴的情愫叙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自愿扎根小岗基层,为小岗的百姓无私奉献,为小岗的建设殚精竭虑,最终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感人故事,生动勾勒了一名为民操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党员干部在观看影片后认为,沈浩同志身为一名普通党员,身处一个普通岗位,却用生命书写了一段不普通的人生,深刻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影片真实感人、催人泪下、鼓舞人心。大家表示,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在以后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立足本职岗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实际行动体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14年4月观看《焦裕禄》 电影《焦裕禄》生动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的动人事迹,充分展现了一位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影片中,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句句朴素的语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无不深深地打动着现场观看的每一个人,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以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给大家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这部影片深深触动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心,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学习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学习焦裕禄同志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主人翁意识、群众意识。焦裕禄同志的优秀品格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践行群众路线,为“中心”的窗口服务工作贡献力量。 14年4月观看了警示教育电视片《贪欲之害》 观看了党风廉政教育专题片,作为这次警示教育的参与者,听到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看到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我对此感受颇深,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收获不小,获益匪浅。此次开展的警示教育活动,是区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党中央领导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尤为及时,尤为必要,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党纪国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4年4月观看《巨贪终极大审判》 观看了《巨贪终极大审判》警示教育片后,进行了交流座谈。大家通过成克杰受贿案;毁灭之路;两面人生;厦门远华走私案;贪婪人生;卖官书记;数典忘祖;湛江江特大走私案等具体案例及当事人的自我剖析,深刻了解案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鞭策。更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实开展好当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社区各项工作风清气正。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归纳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院系课程不同,院系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继续学习本专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则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本研究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 2.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什么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存在的价值? 3.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公民社会做贡献? 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评审后都将获得编号和标签,每类标签之下都应有适当数量的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定期复审重新获得批准,大部分“伦理和公民”课程可以拥有两个标签。 哈佛大学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完全符合通识教育原则的课程,后半部分是250门左右满足专业兴趣的院系课程。今年秋季改革后,后半部分院系课程将被移到分配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仍可选修。分配必修课要求学生分别从哈佛文理学部“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分部,以及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院系课程里各选一门。不能选修初级和中级语言课程充数,同时要避开主修专业的课程。 此外,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量化技能要求,让学生运用数据时能够审辩性思考,为他们进行更高级的量化研究做准备。哈佛大学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当前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指导此类课程做出必要调整。通识课程应有多种水平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哈佛大学还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院系必修课,包括论文写作、外语和量化工具课程等。 教育支持系统 制定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 改革后,哈佛大学升级了行政管理和经费支持系统,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一流质量。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将增加人员、资源和权威,以便更好地募集、开发并维持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性教师、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将做出更大努力,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达成目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跨越专业领域,哈佛大学制定了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以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科、广度和数量。 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小组协助建设课程网站,获得经费聘请研究助理协助工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的教师,还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将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为他们提供培训,协助教师招聘有经验的助教,提供经费用于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和课外作业,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享受优待等等。助教主要负责主持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学生数将控制在12—14名,通识教育课程助教将获得额外补贴,接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主持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作业等内容),表现突出者将得到奖励。文理学部三个分部负责人在评估院系年度聘任计划时,将统筹考虑支援通识教育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字助教、导师及其他教学和行政岗位。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6答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答题 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D.时间和空间相对性 3.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8.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对立统一规律 10. 生产方式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1.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辩证法思想 13.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实践的 1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D.实践性 17.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贾雯 【摘要】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随着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数量及种类日益增多,在资源建设和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本文在对教学资源建设原则进行阐述,对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今后的资源建设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资源体系 【作者简介】贾雯,女,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经管学院助理研究员 教学资源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对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形式来说,学生远距离的学习更是在教学资源媒介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随着广播电视大学事业的发展,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同样取得了不少傲人的成绩,无论是传统教材还是多媒体课件,都不缺少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历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各级广播电视大学更是涌现出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思考存在的不足,找到解决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一、教学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资源的完整性。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包括人力教学资源和非人力教学资源。人力教学资源包括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非人力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行政资源等都属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设备资源、环境资源、媒体资源(按载体不同分为印刷媒体、网络媒体、视听媒体)。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非人力教学资源中的媒体资源。媒体资源即包括传统资源又包括新兴的多媒体资源。传统教学资源侧重文字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则是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为表现形式,以网络、电子出版物、一般出版物、计算机软件等为信息载体的各类资源的统称。在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学手段形式多元化必将要求教学资源形式的多元化,从而要求教学资源建设的多元化。无论是在构建一个专业的教学资源总体设计规划时,还是进行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时,都必须建立传统教学资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两类资源,这样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才具备完整性。 (二)资源的适应性。远程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与其他教育形式中的教学资源不同,它的建设是以远程教育教学的形势和理念为前提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分离的,教育机构主要通过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控,离开了远程教学资源,就切断了教师向学习者传送知识的重要纽带。此外,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主要是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体现了“学分超市”的现代远程教育思想,是现代远程教育预期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远程教育教学资源首先必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在资源建设与整合过程中,必须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做方便学生用而非方面老师教的资源。教学资源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适应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应当使学生能够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交互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问题,使多媒体资源真正做到适合自主学习。其次,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必须有较强的动态性。这里所说的动态性不仅是指资源中提供的交互功能,也是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是动态的,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反馈,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紧跟学科内容的发展,多媒体资源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只有保持资源的动态性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性。 (三)资源的便利性。多媒体教学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重要学习资源,学生通过使用这种教学资源,可以方便的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学习计划并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进度,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学员就可以随时进行学习,例如网络课程或教学课件中的习题练习模块,可以让学员充分了解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采用技术手段的普及性,避免过分追求高科技,忽略了技术手段的普及性。这种认识误区不可避免地致使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心放置在片面追求教学资源的高科技含量上,忽略学生使用的便利性,由于新技术缺乏普及性和对环境要求较高,对资源的推广使用必然造成不便。 二、远程教育中教学资源建设若干问题 近几年,广播电视大学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制作出了一批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有很多需要提高的方面,认清现有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对策,为今后的资源建设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一)认识偏差。 1.对远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功能定位不够准确。一种认 · 931 ·

远程教育经验总结材料

远程教育经验总结材料 第一篇:远程教育经验总结材料 南湾办事处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个农村党支部,实有农村党员名,现已建成远程教育站点9个,建点率达到了90%。 自开展远程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集中播放收看活动以来,办事处在风景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组织部有关部署,紧紧围绕“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广大群众长期得实惠”这一中心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健全机制,创新形式,全面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较好地发挥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职能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办事处所有远教站点设备运行基本正常,呈现了开端良好,运转有序,健康发展的工作格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以健全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为关键点,督导学用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从农民到干部,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教学设备不会操作,即用不起来。这个问题不解决,远程教育就等于形同虚设,好事也没办好。因此,我们把建设一支思想认识过硬、技术水平过硬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队伍摆在了首要位置。一是建立高规格的组织领导体系。办事处党工委规定,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分别为办事处远程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终端站点建设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强化管理责任,在

全办事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左右统筹协调,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格局。二是建立高要求的学用管理队伍。办事处党工委明确要求,由党工委组织委员、远教专干、技术辅导员3人具体抓学用业务管理,并为每个村级站点选配和培训1名会操作、责任心强的站点管理员,组建村级学用管理队伍,专门负责学用工作。三是建立高标准的远教培训阵地。在镇里建立了拥有集视频会议、视频交互、演播于一体的多功能演播室,严格实行学用管理人员分级培训制度,办事处远教办每年至少培训村级站点管理人员2次以上,为促进村级操作员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圆满完成远教基础设施建设 办事处党工委按照中央确定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指导思想,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克服畏难发愁情绪,统筹兼顾,稳步实施,针对办事处远教基础状况发展不一,基础相对落后,情况比较复杂的实际,制定了切实的安装方案。既按照现有计划,整体推进面上工作,又注重个别村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把办事处预备安装设备的站点分成三个批次,分步实施;既保证数量,尽可能扩大站点覆盖面,又坚持标准,严把质量关。我们在安装之前做到用电线路、防盗防护设施、室外卫星天线水泥基座“三项基础”工作达标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在整个远程教育工作的准备、安装、调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摘要]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大学生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 1.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交融。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次。二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三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只有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避免将通识教育简单化、肤浅化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专业教育是知识分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

3学习活动——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谈谈你对远程教育均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 ①均等理论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美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实时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也可以做实验、查资料和参与课程讨论等,因此远程学习者也能获得跟常规学习者相同的学习体验。 ②均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与那些常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越相等,则两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越接近。 这说明,即使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过程和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同,但教学设计者都应该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者相当的和均等的学习经验。 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要尽可能地开发出于常规学习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③均等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套有价值的时间方法,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远程学习者和常规学习者取得的学习成功最大程度地接近,教学设计者要尽量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相近的学习经验。比如,可以开发有强大交互功能的通讯系统、选用常规教育的教师来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工作,组织小规模的教学班、加强师与生之间的融合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案例材料,结合本单元所学习的远程教育基本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及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材料: 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上的成功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二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助服务。开放大学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时,也始终把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持服务放在了首位。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作介绍: 1.课程材料 考虑到要在课程和材料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开放大学已经开发出了三类主流的电子远程学习课程: ——网络提高型(Web enhanc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选择性地使用基本的电子远程服务,包括数字资源、课程网站或电子桌面、计算机会议和学习支助。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不是必须使用这些服务。 ——网络集中型(Web focus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使用在线的信息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是教学支助中的一项必需的要素,一些教学和学生支助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学生的。 ——网络精深型(Web intensive)课程:在这类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和学生支助都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的。 开放大学在决定用何种媒体发送课程材料时遵守着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在使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可以采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然后,根据这些技术怎样能最好的满足学习目标来选择媒体。 本科生的课程中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材料和服务的范围包括:不想参加寄宿学习(这是某些课程必须进行的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学习;使用电子方式批改作业;只读光盘和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模拟;课程网站上和课程材料中的网络广播。如学习“环境科学”的学生能收到包含虚拟实地考察在内的数字视频光盘…… 2.数字化资源 学生通过开放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获得电子远程学习资源。它包括: ——172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站,而且能链接到3825个外部资源中去;

远程教育学习工作计划及打算

远程教育学习工作计划及打 算 为把国家下发的远程教育设备用好,充分发挥其效益,大力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我校特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出本学期远 程教育工作计划: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远程教育主要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接收大量 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充 分利用卫星传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领导,分工明确 学校领导到每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学校成立 相应的领导机构来专门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划与实施,并做到 任务分工明确,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师生服务。 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信息量大,资源范围广,可利用价值高。我们如何把这些资源更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这是一个实际 的问题,为此,我校准备从以下方面来抓: (一)抓好教师培训工作 要运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 机的基本操作。为此,我校在本学期开始要大力抓好教师的培训

工作,让每位教师在原有"计算机全员培训"操作技能基础上,提 高操作层次,都熟悉远程教育资源各版块内容。 (二)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率 为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校要制订远程 教育资源利用教师课程表,每位教师按表上课,并不断总结经验,使远程教育资源与学校实际教育现状达到互融地步。 (三)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 我校地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上同样有许多能为农业提供帮 助的知识。学校要配合镇政府对农村党员、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培训,使他们能通过远程教育学到致富信息,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让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 (四)做好计算机教室与远教资源的整合 把远教的资源共享到网络教室,每天开放微机教室,使每个 教师都到微机教室里面学习到更多、更新的知识。 四、电教负责人主要工作安排 1、积极配合学校领导、各有关人员把教学有关的远程教育资 料接收下来,进行数据的保存、整理、刻录,按要求整理好后投 入使用。 2、仪器、设备保管完好、干净,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的管理 制度。管理各种仪器、设备、机器的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熟 悉各种仪器的保养和维修要求,并动手保养和维修,延长使用寿命。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远程教育正笼罩在璀璨的光环之中,远程教育之所以引人注目, 不仅仅因为其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因为它是“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利用它来辅助我们的教学是义不容辞的,因此,在本学期我综合地利用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和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一、认真地了解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慨况,掌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深入弄清远程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和辅助作用。 二、通过实践操作对远程教育的运用,每天抽取一定的空余时间加强对远程教育的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多学一些与自身教学有关的科研课题,只有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学为所用。 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操作上加以实践,多次反复练习就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的不断提高。 四、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络,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

五、通过学校组织的远程教学的培训,我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把学到的幻灯片制作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学习起来更直观。 总之,通过网络教学力争在以后的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

一、网络课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5 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为落实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加快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资源,特制定《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一、建设原则 教师培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包括:(1)适切性原则:在对教师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成人认知方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等研究成果为依据,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2)前瞻性原则:本着信息技术动态发展的观点,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要体现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以及教师日益发展的专业需求;(3)实用性原则: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应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必须符合信息技术特点,体现技术的应用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公开征集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500学时数字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研修工具等。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资源种类与基本要求 (一)资源种类 2013年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重点建设的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和研修工具。 1.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培训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 2.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在记录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典型案例有两类,一类是培训案例,可用于培训者总结培训教学经验,开展培训研究,促进培训水平提高。这一类培训案例需要包括培训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培训学员点评)。另一类是应用案例,可用于培训学员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激发培训学员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能力。 3.“微课”资源

通识教育 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专论?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 —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 张东海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8)04-0020-04 GeneralEducation:MisunderstandingsoftheConceptandPlightofPractice—— —toUnderstand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fromtheViewofHolisticEducation ZHANGDong-hai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Theplightofgeneral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inChinaiscausedbyvariousmisunderstandingsaroundtheconceptofgeneraleducation.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isassociatedwithidea,systemandcurriculum.Theideaofholisticeducationisgoodforustoknowcorrectlyandcomprehensively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isakindofinterdisciplinaryeducation,whichcultivatehumanqualitiesandhumanisticspirit. Keywords:generaleducation;holisticeducation 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走过了一个从“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教学改革,到以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到以美国顶尖大学为样板,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乃至试图以通识教育理念来重新设计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二十多年来教育理论界的讨论与高校的实践,通识教育理念逐步为我国高校所理解。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若干观念上的误解和实践操作上的误区。 首先,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存在一定的误读,把开设通识选修课等同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这里仅指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通识教育概念至少可以从理念、制度、课程三个维度来理解:通识教育,是一种关于如何办大学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大学理念或者“一种大学观”,是关于如何安排大学本科生学习过程的认识,是关于大学要培养何种人的认识,“其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1]。它的教育内容是非功利的、不指向某种职业的知识,而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有普遍意义、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能使人善尽作为“人”和“公民”职责的知识,是人类文化中的基本知识。这是通识教育的理念之维。其次,通识教育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都与专业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要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系列教

远程教育理论综述课件

远程教育理论综述 班级:13教育技术一班姓名:XX 学号:1304010411XX 日期:2015.11.10

摘要 关于我国远程教育主要涉及几个问题,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远程教育的一些建议。还有关于我国远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各类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函授教育自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全国已有许多中等和高等学校举办函授教育,包括中专、专科、单科进修以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等。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学习者网络远程教育 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 1.远程教育的发展史 对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丁兴富在《中外远程教育定义和特征的分析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远程教育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有组织的系统工程;以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的教育活动形式。简单的说,远程教育是指师生凭借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 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卫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能提供公平、广泛和廉价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地理位置和上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国家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施以来,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搭建了一个崭新、丰富多彩的舞台。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的栏目,它包括: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学生文化等。课程资源中每一课都有教案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内容。能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地选择、加工、整合,创造性地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就像清泉滋润着语文课堂,让其变得精彩纷呈。它改善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阅读、观看远程教育资源,充实教师教学资源知识库。 教师在课前阅读、观看远程教育资源,对远程教育资源

素材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发挥物为“我”用。资源里有教师的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视频、作业设计、教学课件、教师示范朗读等。因此,教师应该抽时间、挤时间打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学习,积累知识为课堂服务。 二、巧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为课前备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思考教法、学法的过程,又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通过课前让自己成为教学资源库后,也就在课前充分做好了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中提供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教学素材。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加上自己的见解,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设计。比如:在备人教课标版第九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就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优秀教师课文范读,参考了教学视频示例提供的教学设计,写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又整合、丰富了教学课件,这样在课堂教学上就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就有很大的提高。 三、运用远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1、远程教育资源可创设生动形象的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大作业(实践报告)4298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大作业(实践报告)题目: 64-4-5井组实践报告 学习中心:胜利油田滨南学习中心 年级专业:网络11春油气开采技术 学生姓名:周武臣学号: 实践单位: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二矿 实践起止时间:12年9月10日~12年11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完成时间:2012 年12 月 1 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大作业(实践报告)实践单位评议表 64-4-5井组实践报告

晚,F8-14井压力保持水平好于F29井,受效前压力分别为26.4 Mpa、20.5Mpa,受效后在工作制度相同的情况下同期采油强度分别为2.6 t/d.m,1.7t/ d. m。 2、做好井组注采平衡监控,保证油井见效后稳产、高产 A、根据地层压降状况,确定合理生产压差,促使油井见效后高产 建立地层总压降-生产压差关系曲线,根据地层压力保持状况,确定合理生产压差,对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差的64-12井通过加深泵挂放大生产压差引效,实施后单井日增油4吨。 B、做好注采系统平衡预测,优选注采比 S345层温和注水 根据该块数模结果,注采比与油井含水上升呈正相关,根据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稳产期井组总体注采比控制在0.7-1.0,油井总体受效较好,表现为无水采油期较长16-25个月(区块平均15个月)。 从井组实际液量-日注水平关系与井组注采平衡图是相吻合的,说明在稳产期对S345层的注采比的选择是合理的。

注采比0.8,注采井数比1:3 确定合理压力界限,S343层低注采比降压开采,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 S343层与S345层开发不同点是其是一个先注后采的过程,地层压力保持水平高,且井层由于动用时间晚,油层不同程度水淹。 S343层上返油井初产统计表 井号 初产水分析地层水 日液日油含水液面矿化度水型矿化度水型 64-15 39.5 24.1 39 井口5341.5 NaHCO3 11105 NaHCO3 64-12 42.2 13.2 68.8 井口6887 NaHCO3 为此,借鉴S345层开发中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的确定,及时制定水井调配依据,综合考虑,以低注采比降压开采,控制油井含水上升为主,总体月注采比保持在0.5~0.8,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实施后效果较好,S343层油井含水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新补孔井64-12、64-15,64-20井油井产量保持在17吨以上稳产了4年,64-12井日产油量保持在初产13吨以上稳产了3年9个月,2井稳产阶段末含水均低于投产初期含水,取得了较好的控水稳油效果。 注采比0.6注采井数比1:3 3、针对油井见效特点,实施不稳定注水,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因井组油水井多数均经过压裂改造,加大了油藏平面非均质程度,裂缝的存在在注水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反映为注水见效后调配见效时间短(15~30天)。 对于裂缝孔隙介质油藏,驱替速度不同,驱油方式不同。当注入速度比较大时,注入水首先进入裂缝和裂缝附近的大孔隙,并同时向裂缝两侧扩展,当注入速度比较小时,对于水湿油藏,毛细管力作用是驱油的动力,注入水首先在较大的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进入较小的孔隙中驱油,从孔隙系统驱替出的原油除一部分通过系统本身运输外,主要是驱向裂缝,裂缝起着原油的集输作用。 因此实施不稳定注水,充分利用油藏不同驱油能量,对提高油藏波及系数,改善水驱效果理论上是可行的。 96年在对区块数值模拟预测也表明不稳定注水方式优于常规注水方式。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64-4-5井组井基本采取此种注水方式,也是井组实现稳产的重要原因。 4、做好平面、层间储量动用状况分析,合理动用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我国内地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有更多的承载,这就是: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知识贯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日前,应南京财经大学邀请,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教授为该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本报今天刊发经熊教授审改的报告摘要,敬请关注。

■熊庆年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然而,社会上的人们对什么是通识教育并不一定都知晓,有不少人对推行通识教育心存疑虑。即使在大学,甚至在已经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校,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未必一致。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这里想谈谈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并通过回顾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梳理通识教育实践的一些做法,使大家加深对通识教育的了解。 为什么要推行通识教育——保证“人”的教育的完整性 什么是通识教育?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的时候,意义所指并不完全同一。有时它指一种教育的理念,有时它指一种教育方式,有时它指特定的课程安排或者某一类课程。作为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强调大学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而且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大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的涵养,防止人的异化。作为教育方式,通识教育强调成才环境的营造,意图通过特定的学校生活形态和文化方式来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作为课程安排,通识教育强调通过一定结构化专门课程来建构学生合理的认知基础,造就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育是社会“人”的再生产,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知识分子的再生产。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作士。孔子的《论语》就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应当是有社会担当的,所以要有坚韧的精神和高尚道德追求。在现代知识社会,知识分子的作用更加凸现。正如英国学者珀金指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既依赖于知识的进步,也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再生产,正如工业社会依赖于资本的不断投入和有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再生产”。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知识分子的再生产都不能不注重其精神品质的熔铸。现代大学生产出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就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余英时先生指出:“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评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现代大学能不能造就出这样的“社会的良心”来,这是需要加以考问的。 事实上,现代大学面临着种种严峻挑战。其一,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期待越来越工具化、功利化,大学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提升人力资本的工具,成为个人理想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本身被忽视。其二,“两种文化”分裂,即英国学者斯诺所指出的,由于学科的高度分化,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一窍不通,科学家缺乏人文素养,给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造成威胁。其三,知识爆炸式的发展,导致知识半衰期缩短,知识折旧加快,大学已经不可能把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他们,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在大学完成今后生活需要的所有知识储备,而且个人职业转换次数增多,这些使得知识学习的选择变得异常困难。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这些挑战,以保证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被异化。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