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综合指标

学习要点: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

§4、变异指标

学习知识点:

前言: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说明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

如:2010年年年末为1339724852亿,反映是我国人口的总规模。

总量指标的作用:

第一、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

第二、总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制定政策、制定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绝对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总量指标可以用来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发展的变化趋势。

第四、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一、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指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对于一个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总和。对于确定的统计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标志的不同可计算不同的标志。

?例:我们研究某市三级医院的基本情况,则全市三级医院的总数量是总体单位总量,而全部三级医院职工总人数、全部三级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等就是总体指标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活动结果的总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变化过程。如产品总量、货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国内生产总量等。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量指标。

如人口数、职工数、设备台数等。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的计量单位。

?实物单位的分类:

①自然单位:它是按照研究现象的自然状况来计量其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人口以“人”为单位,汽车以“辆”为单位等。

②度量衡单位:它是按照度量衡制度的统一规定来确定的计量单位。如粮食、钢铁、原煤等以“千克”或“吨”为单位。

③标准实物单位:按照统一折算的标准来度量被研究现象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各种不同发热量的能源折合为7000大卡/千克的标准煤计算等。

注:实物单位说明事物直观、具体,但用不同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数量不能相加,即其综合性较差。

实物指标指将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其特点:

①能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因而能够具体地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

②实物指标还是计算价值指标的基础。

③实物单位有局限性,它缺乏对不同类产品或商品的综合性能。

2、价值单位

是货币来衡量社会或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又叫货币单位。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工资总额等。

使用货币单位可以把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物品的数量变为可以加总,用以综合说明具有使用的总量。价值指标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性。

3、劳动量单位

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等。劳动量单位一般用来计算计算劳动总消耗,也可以计量劳动的总成果。

4、双重单位和复合单位:是指在需要同时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来计量事物时采用的单位。

如货物周转量以“吨/公里”,发电量以“千瓦/时”为计量单位。

三、总量指标的统计方法

1、直接计量法

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计数或测量等形式统计总量指标的方法。

如:工业统计报表中的企业职工人数、产业数量、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数等有关项目的总量,都都是采用直接计算法。

2、推算与估算法

要研究的现象的总量在不可能或没有必要采取直接计量法时,可以推算和估算的方法取得其总量指标。

如:根据农作物的亩产量和播种面积来估计总产量。

3、主观评定法

对某些客观现象难以计量而又必须计量时所采用的,由人们通过评估确定其总量指标的方法称主观评定法。

如:对体育比赛的有些项目如跳水、体操等成绩采用的评分等,都是主观评定法。

三、总量指标统计的要求

1、对总量指标的实质,包括其含义、范围做严格的确定。

2、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要注意现象的同类性。

?同类性以为着同名产品,它直接反映产品同样的使用价值和经济内容,可以综合汇总。

?对于不同类现象则不能简单相加汇总,计算其实物指标

?对现象的同类性要求不能绝对化。

3、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学习知识点: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

1、相对指标又称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值进行对比计算的结果。相对指标可以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如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

2、相对指标的意义:把两个具体数值抽象化,使人们对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相对指标在社会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着,借助于相对指标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3、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

?相对指标为人们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质量与状况提供客观的依据,社会经济现象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计算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以对比的基础,进行有效的分析。

4、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是它的计算单位,其数值可分为:

?有名数:是指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两个指标的计量单位结合使用。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

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计算单位。通常表现是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

①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两个数对比,分子与分母数值相差不大时用系数表示,如固定资产折旧系数为0.2;当分子比分母数值大于1倍以上时,常用倍数表示,如企业今年的利润是去年的两倍。

②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比如粮食增产一成,即增长10%。

③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如产品合格率为98%,计划合格相对数为105%

④千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它适用于分子数值比分母数值小很多的情况。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多用千分数表示。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定义:是在资料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

形式:计算结果用百分数或成数表示,各组比重综合等于100%或1。

2、比例相对指标

?定义:是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之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形式:计算结果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还有以比较基数单位为1、100、1000时被比较单位数是多少的形式来表示。

3、比较相对指标

?定义:是不同单位(国家、部门、地区、企业、个人等等)的同类现象数量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用以说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

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以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形式: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4、强度相对指标

?定义: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特点:它不是同类现象指标的对比,所谓不同类现象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总体也可能是同一总体中的不同标志或指标。

5、动态相对指标

?定义:又称发展速度,表示同类事物的水平报告期(被研究的时期又称本期、计算期)与基期(作为比较基准的时期)对比发展变化的程度。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定义:一定时期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之比,用以检查、监督计划完成情况,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又称完成计划百分比。

?特点:分子项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而得的数据,分母项是下达的计划指标,公式中的分子项和分母项数值表明计划执行的绝对效果

§3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意义:

1、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如:学生成绩分布:分数特别高的和分数特别低的学生总是占少数,多数人分数总是接近中间的数值。我们常用平均身高来描述人均身高分布的一般水平,用平均分来描述一组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般水平。

3、平均指标的特点:

(1)平均指标是一个代表值,它代表的是被研究总体的一般水平

(2)平均指标是一个抽象化了的数值。

4、平均指标的作用

?可以用来反映数据分布的一般水平。

?可以用来对比不同总体的一般水平。

?利用平均指标可以说明事物的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势。

5、平均指标的种类有:

(1)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它们是根据总体所有标志值来计算的,称数值平均数。

(2)众数和中位数

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位置确定,称位置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它是计算社会经济现象平均指标最常用方法和基本形式。

?算术平均数与强度指标的联系:

①、两者都是两个总量指标的对比关系。

②、算术平均数是在一个同质总体内标志总量

和单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强度指标的分子分母是两个不同总体现象总量。

①、简单算术平均数:

?就是直接将总体中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标志值加以求平均值。

?众数是现象总体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具有最多次数的那个组的标志值就是众数值。

?众数计算的条件:

①、所以标志值的频数都一样的分配数列,不存在众数。

②、单位数不多或一个无明显集中趋势的资料中,众数的测定没意义。

?中位数是把现象总体中的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①、如果总体单位数为奇数,则处于(n+1)/2位置的标志值是中位数。

②、如果总体单位数为偶数,则处于n/2、n/2+1的两个标志值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一、变异指标的意义:

1、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综合反映各个单位标志值差异的程度。

2、变异指标能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或标志值分布的变异情况,它是说明总体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例:A组:65、68、72、75分

B组:34、51、95、100分

A组的总成绩:280分,平均成绩70分

B组的总成绩:280分,平均成绩70分

?变异指标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中趋势:

?变异指标可以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

标志变异愈大,平均数的代表性愈小;标志变异愈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大。

1、极差(又称全距):

?定义:是标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以R表示。

?公式:R=Xmax-Xmin

?计算:

未分组数列和变量数列中单项数列:用数列中最大变量值减最小变量值。

组距式数列:最高组上限和最低组下限之差。

?评价方法:

全距值越小,标志值越集中,标志变动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越高;

全距值越大,标志值越分散,标志变动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低。

统计学(贾俊平,第四版)第五章习题答案

《统计原理》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 (1)平均分数是范围在0-100之间的连续变量,Ω=[0,100] (2)已经遇到的绿灯次数是从0开始的任意自然数,Ω=N (3)之前生产的产品中可能无次品也可能有任意多个次品,Ω=[10,11,12,13…….] 5.2 设订日报的集合为A ,订晚报的集合为B ,至少订一种报的集合为A ∪B ,同时订两种报的集合为A ∩B 。 P(A ∩B)=P(A)+ P(B)-P(A ∪B)=0.5+0.65-0.85=0.3 5.3 P(A ∪B)=1/3,P(A ∩B )=1/9, P(B)= P(A ∪B)- P(A ∩B )=2/9 5.4 P(AB)= P(B)P(A ∣B)=1/3*1/6=1/18 P(A ∪B )=P(B A )=1- P(AB)=17/18 P(B )=1- P(B)=2/3 P(A B )=P(A )+ P(B )- P(A ∪B )=7/18 P(A ∣B )= P(B A )/P(B )=7/12 5.5 设甲发芽为事件A ,乙发芽为事件B 。 (1)由于是两批种子,所以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所以有:P(AB)= P(B)P(B)=0.56 (2)P(A ∪B)=P(A)+P(B)-P(A ∩B)=0.94 (3)P(A B )+ P(B A )= P(A)P(B )+P(B)P(A )=0.38 5.6 设合格为事件A ,合格品中一级品为事件B P(AB)= P(A)P(B ∣A)=0.96*0.75=0.72 5.7 设前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A ,后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B 。 P(A)=1/3,P(AB)=1/2, P(B ∣A)= P(AB)/ P(A)=2/3 5.8 设职工文化程度小学为事件A ,职工文化程度初中为事件B ,职工文化程度高中为事件C ,职工年龄25岁以下为事件D 。 P(A)=0.1 P(B)=0.5, P(C)=0.4 P(D ∣A)=0.2, P(D ∣B)=0.5, P(D ∣C)=0.7 P(A ∣D)=2/55)C P(C)P(D )B P(B)P(D )A P(A)P(D ) A P(A)P(D =++ 同理P(B ∣D)=5/11, P(C ∣D)=28/55 5.9 设次品为D ,由贝叶斯公式有: P(A ∣D)=)C P(C)P(D )B P(B)P(D )A P(A)P(D ) A P(A)P(D ++=0.249 同理P(B ∣D)=0.112 5.10 由二项式分布可得:P (x=0)=0.25, P (x=1)=0.5, P (x=2)=0.25 5.11 (1) P (x=100)=0.001, P (x=10)=0.01, P (x=1)=0.2, P (x=0)=0.789

统计学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目的在于() A.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B.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 C.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D.推断总体指标 2.在重复抽样条件下纯随机抽样的平均误差取决于() A.样本单位数 B.总体方差 C.抽样比例 D.样本单位数和总体方差 3.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若抽样人数相等时,优秀生比重的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误差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公式计算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结果将()A.高估误差 B.低估误差 C.恰好相等 D.高估或低估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缩小到原来的1/4 D.缩小到原来的1/2 6.当总体单位不很多且差异较小时宜采用() A.整群抽样 B.纯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等距抽样 7.在分层抽样中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方差是() A.层间方差 B.层内方差 C.总方差 D.允许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特点有() A.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 B.深入研究复杂的专门问题 C.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D.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 E.抽样误差可以事先控制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A.样本容量的大小 B.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 C.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动度 D.抽样方法 E.抽样组织方式 3.抽样方法根据取样的方式不同分为() A.重复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E.不重复抽样 4.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是() A.无偏性 B.同质性 C.一致性 D.随机性 E.有效性 5.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A.总体方差的大小 B.抽样方法

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974《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 0097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称为 C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总体单位 D .填报单位 2.对事物进行度量,最精确的计量尺度是A A .定比尺度 B .定序尺度 C .定类尺度 D .定距尺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对我国政府统计的调查方式做的概括中指出,调查方式的主体是C A .统计报表 B .重点调查 C .经常性抽样调查 D .周期性普查 4.是非标志的成数p 和q 的取值范围是D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大于1 D .界于0和1之间 5.在经过排序的数列中位置居中的数值是A A .中位数 B .众数 C .算术平均数 D .平均差 6.确定中位数的近似公式是A A .d f S f L m m ?-+ -∑1 2 B .d L ??+??+ 2 11 C .∑∑? f f x D . ∑-)(x x 7.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总量的是B A .时点指标 B .时期指标 C .动态指标 D .绝对指标 8.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抽样误差相比A A .前者大 B .后者大 C .二者没有区别 D .二者的区别需要其他条件来判断 9.如果总体内各单位差异较大,也就是总体方差较大,则抽取的样本单位数A A .多一些 B .少一些 C .可多可少 D .与总体各单位差异无关 10.进行抽样调查时,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受到一些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可控因素的是D A .样本数目 B .样本可能数目 C .总体单位数 D .样本容量 11.在12个单位中抽取4个,如果进行不重置抽样,样本可能数目M 为B A .4 12 B . ! 8!4! 12 C .12×4 D .12 4 12.方差是各变量值对算术平均数的A A .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B .离差平均数的平方根 C .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D .离差平均数平方的平方根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指数

第五章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指数是指反映 A.价格变动的相对数 B.物量变动的相对数 C.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D.各种动态相对数 2.狭义的指数是反映哪一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A.有限总体 B.无限总体 C.简单总体 D.复杂总体 3.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4.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可以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5.按指数对比基期不同,指数可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C.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D.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6.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商品价格指数 B.单位成本指数 C.劳动生产率指数 D.职工人数指数 7.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量指数 B.销售额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劳动生产率指数 8.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所形成的指数是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平均指数 9.综合指数包括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10.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11.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指数编制的方法不同 12.编制综合指数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 B.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 C.指数体系 D.个体指数和权数 13.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下列哪一指标作为 同度量因素 A.基期的质量指标 B.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C.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D.基期的数量指标 14.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下列哪一指标作为

统计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 抽样及参数估计

统计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 抽样及参数估计 1.①由题意可知本题属于:纯随机重复抽样下的总体比例区间估计。 已知:n=1000,828 82.8%1000 p = =,(Z)195.45%F α=-= ,查表得/2=2Z α 由于不知总体标准差,用样本的标准差代替: p 82.8%282.8% 2.4%Z α±=±? =± 即:80.4%P 85.2%≤≤ 所以该城市拥有彩电家庭比例的置信区间为80.4%—85.2%。 ②由题意可知本题属于:重复抽样时比例的必要抽样数目。 已知: 82.8%p =,5%p ?= ,(Z)199.73%F α=-= ,查表得/2=3Z α 由于不知总体标准差,用样本的标准差代替: 222 2 (1P) 382.8%(1-82.8%)5130.05 p z P n -??= =≈? 2.由题意可知本题属于:纯随机重复抽样下的总体平均数的抽样极限误差 已知:n=100,=3x ,=0.8σ ,(Z)195%F α=-= ,查表得/2=1.96Z α /2 = 1.960.16Z α?=?= 分钟 3.(1) 已知:n=150,123 82%150 p = =,(Z)199.73%F α=-= ,查表得/2=3Z α 由于不知总体标准差,用样本的标准差代替: p 82%382%9.41%Z α±=±? =± 即:72.59%P 91.41%≤≤ (2)已知:n=150,=2x ,=0.75σ ,(Z)199.73%F α=-= ,查表得/2=3Z α

/2 0.75 2320.2x Z αμ=±=±?=± 分钟 即:1.8 2.2μ≤≤ 4. 已知: 200σ=,30z ?= ,(Z)195%F α=-= ,查表得/2=1.96Z α 则:22 222 2 1.9620017130 z z n σ?==≈? 户 (1)如上图 (2)40名职工的平均考核成绩为3070 40 76.75xf x f = = =∑ 样本的方差为2 2 ()4777.5 s 122.54x x f f -= = =∑∑ (Z)195%F α=-= ,查表得到/2 1.96Z α= /2 76.75 1.911.07 676.75 3.43s x Z α±=±?=± 即在95%的概率保证度下,该企业工人的平均考核成绩在73.32到80.18直接。 (3)已知:n=40,36 90%40 p = =,(Z)195%F α=-= ,查表得/2=1.96Z α 由于不知总体标准差,用样本的标准差代替: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 判断题部分 1 : 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 2: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 ) 3: 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 均分配次数。 ( × ) 3 : 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 ∨ ) 4: 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 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 ∨ ) 5: 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 6: 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 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 ∨ ) 7: 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 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 ∨ ) 8: 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 或 100%。( × ) 9: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 可称为次数分布。 (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 的差异。( ∨ )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

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 小。( × ) .单项选择题部分 2: 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 A 、 必须是重叠的 B 、必须是间断的 C 、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 、必须取整数 3: 下列分组中属于按 品质标志分组 的是( B )。 A 、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 、产品按品种分组 C 、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 、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 : 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 B )。 A 、60---70 分这一组 B 、 70---80 分这一组 C 、60— 70或 70—80两组都可以 D 、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 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 分组属于( B )。 A 、简单分组 B 、复合分组 C 、分析分组 D 、结构分组 6: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B )。 A 、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B 、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1: 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A 、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C 、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 B 、 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D 、编制统计表

统计学基础_第五章_动态数列分析

统计学基础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 【教学目的】 1.区分不同种类的动态数列 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的各种方法 3.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种类,运用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动态指标的相互推算 4.理解趋势的意义,运用长期趋势测定方法对长期趋势进行测定 5.计算季节比率,并且深刻理解季节比率的经济含义 【教学重点】 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的种类和特点 2.动态比较指标和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 3.动态数列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1.绝对数时间数列中的时点数列平均指标的计算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 3.动态数列分析方法中的季节变动分析方法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12课时 【教学容参考】 第一节动态数列的意义和种类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 将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动态数列,也叫做时间数列。动态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二是反映该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通过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首先可以从现象的量变过程中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和趋势,研究其质量变化的规律性。 其次,通过对动态数列资料的研究,可以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第三,利用动态数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已成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 下面图表列举了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的动态数列。 表5-1 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 二、动态数列的种类 按照构成动态数列的基本要素———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动态数列可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类型。其中绝对数动态数列是基本的数列,相对数和平均数动态数列是派生数列。

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原理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设某地区有200家独立核算得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得产品生产情 况,总体就是( )。 A、每一家工业企业 B、20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200家工业企业得全部工业产品 2、有600家公司每位职工得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些公司得工资水平情 况,则总体单位就是( )。 A、600家公司得全部职工 B、600家公司得每一位职工 C、600家公司所有职工得全部工资 D、600家公司每个职工得工资 3、一个统计总体( )。 A、只能有一个指标 B、可以有多个指标 C、只能有一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标志 4、以产品等级来反映某种产品得质量,则该产品等级就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5、在调查设计时,学校作为总体,每个班作为总体单位,各班学生人数就是( )。 A、变量值 B、变量 C、指标值 D、指标 6、年龄就是( )。 A、变量值 B、连续型变量 C、离散型变量 D、连续型变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按离散型处理 7、人口普查规定统一得标准时间就是为了( )。 A、登记得方便 B、避免登记得重复与遗漏 C、确定调查得范围 D、确定调查得单位 8、以下哪种调查得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就是一致得( )。 A、职工调查 B、工业普查 C、工业设备调查 D、未安装设备调查 9、通过调查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了解我国石油生产得基本情况。这 种调查方式就是( )。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10、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要求在10月1日至15日全部调查完 毕,则这一时间规定就是( )。 A、调查时间 B、登记期限 C、调查期限 D、标准时间 11、统计分组得关键问题就是( )。 A、确定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组距与组中值

统计学第五章

第五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一、随机事件的几个基本概念 确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某种结果。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且不能事 先断定会出现那种结果。 随机试验:对客观随机现象的观察,满足三个条件: (1) 相同条件下可重复; (2) 所有可能的结果已知,且不止一种结果; (3) 试验前,不能断定哪种结果出现。 基本事件:随机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 样本空间:所有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记为Ω. 事件: Ω的子集。由若干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记为A,B,C,…. 不可能事件:Φ 必然事件: Ω 注意不可能事件和概率为0的事件的区别,必然事件和概率为1的事件的区别。 事件可以运算,且运算律与集合相同。 对立事件:如果Ω?A ,则A A \Ω=称为A 的对立事件。 不相容事件:如果Φ=?B A ,则称A 与B 互为不相容事件。 二、事件的概率 概率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种测度,记为)(A P . 古典定义: 事件的个数 样本空间所包含的基本数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事件A A P = )( 该定义对随机试验有两个基本假定: (1) 样本空间有限;

(2) 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完全相同。 如抛掷均匀的骰子,均匀的硬币等。 统计定义(试验概率) 在可进行重复试验的条件下,用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频率来估计对应事件的概率。如,产品合格率。 主观概率 人们利用知识或经验对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如对第二天股市大盘走势的判断。个股的涨跌等。 概率的数学定义:设E 是随机试验,Ω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 的每一事件,赋予一个实数,记为)(A P 。如果集合函数)(?P 满足下列条件: 1) 对每一事件A ,有0)(≥A P ; 2) 1)(=ΩP ; 3) 设 ,,21A A 两两互不相容,则有 ++=?)()()(2121A P A P A A P , 则称)(A P 为事件A 的概率。 三、关于概率计算的几个例子 例5.1 某钢铁公司所属三个厂的职工人数如下表:

《统计学原理》作业(三)(第五章-第七章)

《统计学原理》作业(三)(第五章-第七章) 一、判断题 1、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3、抽样成数的特点是,样本成数越大,则成数方差越大。6、在总体方差一定的条件下,样本单位数越多,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4、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6、抽样极限误差总是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7、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唯一方法() 8、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 ) 9、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的平均误差程度() 10、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y c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 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 2、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 A、抽样误差系数 B、概率度 c、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是() A、全及总体的标准差 B、样本的标准差 c、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D、抽样误差的平均差 4、当成数等于()时,成数的方差最大 A、1 B、0 c、0.5 D、-1 5、对某行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时,该行业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所占比重是() A、等于78% B、大于84% c、在此76%与84%之间 D、小于76% 6、对甲乙两个工厂工人平均工资进行纯随机不重复抽样调查,调查的工人数一样,两工厂工资方差相同,但甲厂工人总数比乙厂工人总数多一倍,则抽样平均误差() A、甲厂比乙厂大 B、乙厂比甲厂大 c、两个工厂一样大 D、无法确定 7、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A、抽样平均误差;B、抽样极限误差;C、抽样误差系数;D、概率度。 8、如果变量x 和变量y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1 ,说明两变量之间( ) A.不存在相关关系 B.相关程度很低 C.相关程度显著 D.完全相关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2007-12-7 9:32:24 阅读数:6162 《统计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一、判断题(把正确的符号“√”或错误的符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中。)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4、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5、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6、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7、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8、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 1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1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13、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14、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15、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16、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17、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18、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19、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2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21、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22、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23、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24、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管理统计学第五章答案

假定一个地区地汽油价格服从正态分布,你所收集到地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拒绝这一想法地足够证据吗?令α. 解:由于只有个样本,所以属于小样本抽样,且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于该题采用单样本检验,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根据单样本检验地决策规则,,α,根据双侧检验理论,≥α,所以可以接受原假设,所以这个数值和该地区地石油价格是基本相等地,没有明显差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根据对全国交通状况地一份调查,对于那些乘车上下班地人来说,平均通勤时间为分钟,其人数总量为万万.假定一个研究者居住在一个人口为万地城市里,想要验证通勤时间是否增加了,他随机选取了名通勤者作为样本,收集地数据如下所示,令α,并假定通勤时间服从了正态分布,他能得到什么结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解:由于只有个样本,所以属于小样本抽样,且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于该题采用单样本检验,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假设平均通勤时间没有增加.

根据单样本检验地决策规则,,α,根据双侧检验理论,≥α,所以可以接受原假设,所以该地区地通勤时间和平均时间是基本相等地,没有明显差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美国独立保险代理处对参加保险地客户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其中地人会重读他们地保单,地会有时重读一下,地会很少重读,地从来不重读.假定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投入大量地时间和金钱对保单条款进行修改,以使他们地保单更具有吸引力、更便于阅读和理解.新保单使用一年后,公司经理想要确定一下保单地修改对那些常要中毒保单地投保人比例是否产生了很大地影响,他们与位参与本公司保险地顾客联系,问他们是否经常重读自己地保单,这位都是过去一年中参加地保险,其中个回答“是”,令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解:建立假设::π,:π≠ 已知,因为>,检验统计量: 当α时,查表得α,因为> α,所以落在不拒绝区域,接受原假设,所以他们对保单地修改对那些常要重读保单地投保人比例没有产生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家公司地审计员认为年,公司地出差津贴补助上涨很大,为验证这种想法,这个审计员从公司年和年地记录中分别选出次、次工作出差剂量作为样本,数据如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年 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验证:年平均出差津贴补助是否上涨很大,假定第一类错误发生地概率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解:两者地抽样个数不等,不能使用配对样本均值之间地检验,选择使用独立抽取地两个样本对两个总体均值只差地检验,利用进行计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假设年年地平均出差补助没有显著上涨.

3统计学原理作业3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3 第五章-第七章 一、判断题 1、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3、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4、抽样误差即代表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这两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5、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概率保证程度。(×) 6、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7、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 ) 8、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 A )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程度 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程度 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程度 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程度 2、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 C ) A、抽样误差系数 B、概率度 c、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是( D ) A、全及总体的标准差 B、样本的标准差 c、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D、抽样误差的平均差 4、当成数等于( C )时,成数的方差最大 A、1 B、0 c、0.5 D、-1

5、对某行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时,该行业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所占比重是( C ) A、等于78% B、大于84% c、在此76%与84%之间 D、小于76% 6、对甲乙两个工厂工人平均工资进行纯随机不重复抽样调查,调查的工人数一样,两工厂工资方差相同,但甲厂工人总数比乙厂工人总数多一倍,则抽样平均误差( B ) A、甲厂比乙厂大 B、乙厂比甲厂大 c、两个工厂一样大 D、无法确定 7、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B )。 A、抽样平均误差;B、抽样极限误差;C、抽样误差系数;D、概率度。 8、如果变量x 和变量y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1 ,说明两变量之间( D ) A.不存在相关关系 B.相关程度很低 C.相关程度显著 D.完全相关 9、一般说,当居民的收入减少时,居民的储蓄款也会相应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C ) A.直线相关 B.完全相关 C.非线性相关 D.复相关 11、当所有的观察值y都落在直线y=a+bx上时,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B )A、γ=0B、γ=1C、-1<γ<1D、0<γ<1 10、年劳动生产率x(千元)和工人工资y(元)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c=30+60x ,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每提高2千元时,工人工资平均增加( B ) A.60元 B.120元 C.30元 D.90元 11、如果变量x 和变量y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B ) A.高度相关关系 B.完全相关关系 C.完全不相关 D.低度相关关系 12、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之间存在着( D ) A.不完全的依存关系 B.不完全的随机关系 C.完全的随机关系 D.完全的依存关系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 ABCD ) A、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B、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 c、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 D、抽取样本单位数的多少 E、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属性

统计学第五章 练习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包括 和 。 2、绝对数时间序列可以分为 和 两种,序列中不同时间数值相加有实际的意义的是 。 3、设i=1,2,…n , i a 为第i 期发展水平,则1a 称为 ,n a 称为 ,/i a 1 i a 是 , /i a 1a 是 。 4、计算间断时点序列平均发展水平,一般有两个假设条件:假设上期末水平 本期初水平,其二是假设现象在间断期内数量 变化。 5、时间序列的波动可以分解为 、 、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6、报告期粮食总产量增加12%,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则粮食每亩产量提高 。 二、单项选择题 1、时间序列与变量数列( )。 A 、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B 、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C 、前者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D 、前者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序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时点序列 B 、时期序列 C 、平均数时间序列 D 、相对数序列 3.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和动态平均分析的基础指标是( )。 A 、发展水平 B 、发展速度 C 、平均发展水平 D 、平均发展速度 4、发展速度属于( )。 A 、比例相对数 B 、动态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5、一个动态数列的多个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该数列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 A 、4%×6%×9% B 、 104%×106%×109% C 、(4%×6%×9%)-1 D 、(104%×106%×109%)-1 6、 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的增长量( )。 A 、逐年增加 B 、逐年减少 C 、保持不变 D 、无法判断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统计学原理》 计算题 1.某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88-1989年平均每年递增15%,1990-1992年平均每年递增12%,1993-1997年平均每年递增9%,试计算: 1)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 答:该地区GNP在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为 115%2×112%3×109%5=285.88% 平均增长速度为 111.08% == 2)若199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00亿元,以后每年增长8%,到2000年可达到多少亿元? 答:2000年的GNP为 500(1+8%)13=1359.81(亿元) 2.某地有八家银行,从它们所有的全体职工中随机动性抽取600人进行调查,得知其中的486人在银行里有个人储蓄存款,存款金额平均每人3400元,标准差500元,试以95.45%的可靠性推断:(F(T)为95.45%,则t=2) 1)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 答:已知:n=600,p=81%,又F(T)为95.45%,则t=2所以 0.1026% == 故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为 81%±0.1026% 2)平均每人存款金额的区间范围 3.某厂产品产量及出厂价格资料如下表: 要求:对该厂总产值变动进行因素分析。(计算结果百分数保留2位小数) 答:①总产值指数 11 00500010012000604100020 104.08% 600011010000504000020 p q p q ?+?+? ==?+?+? ∑ ∑ 总成本增加量 Σp1q1-Σp0q0=2040000-1960000=80000(元)②产量指数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综合指标 学习要点: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 §4、变异指标 学习知识点: 前言: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说明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 如:2010年年年末为1339724852亿,反映是我国人口的总规模。 总量指标的作用: 第一、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 第二、总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制定政策、制定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绝对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总量指标可以用来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发展的变化趋势。 第四、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一、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 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指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 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对于一个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 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 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总 和。对于确定的统计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标 志的不同可计算不同的标志。 ? 例:我们研究某市三级医院的基本情况,则全市三级医院的总 数量是总体单位总量,而全部三级医院职工总人数、全部三级 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等就是总体指标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活动结果的总量指 标,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变化过程。如产品总量、货 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国内生产总量等。 ?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 量指标。如人口数、职工数、设备台数等。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 实物单位 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的计量单位。 ? 实物单位的分类: ①自然单位:它是按照研究现象的自然状况来计量其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人口以“人”为单位,汽车以“辆”为单位等。 ②度量衡单位:它是按照度量衡制度的统一规定来确定的计量单位。如粮食、钢铁、原煤等以“千克”或“吨”为单位。 ③标准实物单位:按照统一折算的标准来度量被研究现象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各种不同发热量的能源折合为7000大卡/千克的标准煤计算等。 注:实物单位说明事物直观、具体,但用不同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数量不能相加,即其综合性较差。 实物指标指将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其特点: ①能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因而能够具体地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 ②实物指标还是计算价值指标的基础。 ③实物单位有局限性,它缺乏对不同类产品或商品的综合性能。 2、价值单位 是货币来衡量社会或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又叫货币单位。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工资总额等。 使用货币单位可以把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物品的数量变为可以加总,用以综合说明具有使用的总量。价值指标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性。 3、劳动量单位 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等。劳动量单位一般用来计算计算劳动总消耗,也可以计量劳动的总成果。 4、双重单位和复合单位:是指在需要同时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来计量事物时采用的单位。 如货物周转量以“吨/公里”,发电量以“千瓦/时”为计量单位。

《统计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B;4.C;5.D;6.A;7.C;8.C;9.C;10.A;11.C;1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2.ACD;3.BCD;4.ACD;5.ACDE;6.ACE;7.AD;8.ABC;9.ACD;10.AD;11.BCDE;12.ABCDE;13.AC。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B;5.D;6.D;7.B;8.D;9.B;10.B;11.A;12.C;13.D。 二.多项选择题 1.CE;2.ACE;3.CE;4.BCD;5.ABCE;6.BC;7.BCD;8.ABD;9.ABD;10.ACDE;11.ABCE;12.ABE。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C;5.D;6.B;7.B;8.B;9.D;10.B;11.A;12.B;13.D;1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2.AC;3.AB;4.ABC;5.AB;6.ABD;7.ABC;8.ACE;9.BD;10.ABDE。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计算分析题 1

2 3.解:(1)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2 直方图(略) 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D;5.C;6.A;7.C;8.C;9.B;10.C;11.B;12.D;13.A;14.D;15. 16.B;17.B;18.D;19.C;20.C;21.D;22.B;23.C;24.C;2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DE;3.ABDE;4.ABCE;5.ABDE;6.CE;7.BCE;8.BDE;9.ACE;10.ACE;11.BDE。 三.计算分析题 2.解:2008年甲产品计划成本160×96%=153.6 元 实际成本160×94%=150.4元 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50.4÷153.6=97.9%

统计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1.在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 公司设备调查 B. 农村耕地调查 C.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D. 汽车养护情况调查 2. 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填报单位 D. 调查表 4. 5.填报单位( )。 A. 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 B. 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C. 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单位 D. 即是总体单位 6. 7.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之和是( )。 A. 不等于l B. 大于1 C. 小于1 D. 等于l

8. 9. 统计表的结构,从其外形看,是由( )。 A. 标题和数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B. 标题、横行、纵栏标目三部分构成 C. 横行和纵栏数字资料构成 D. 标题、横纵、纵栏、数字资料等部分构成 10. 11.有20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2、5、4、4、3、4、3、4、4、2、2、 4、3、4、6、3、4、 5、2、4,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 A. 单项式分组 B. 等距分组 C. 不等距分组 D. 以上几种分组均可 12. 13.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8%,执行结果仅比去年提高4%, 则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相对数算式为( )。 A. 4%÷8% B. 8%÷4% C. (100%+4%)÷(100%+8%) D. (1+8%÷1+4%) 14. 15. (错误) 下面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

A. 招生录取率 B. 人均钢产量 C. 轻重工业比例 D. 人均国民收入 16.对全市科技人员进行调查,每位科技人员是总体单位,科技人员的职称是 ( )。 A. 品质标志 B. 变量 C. 变量值 D. 标志值 17. 18.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80分,则该成绩是( )。 A. 品质标志 B. 数量标志 C. 变量 D. 指标 1.设2000~2004年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6%、7%、8%、9%和10%,则平均增长速度为 ( )。 A. B. C.

统计学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目的在于() A.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B.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 C.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D.推断总体指标 2.在重复抽样条件下纯随机抽样的平均误差取决于() A.样本单位数 B.总体方差 C.抽样比例 D.样本单位数和总体方差 3.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若抽样人数相等时,优秀生比重的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误差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公式计算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结果将()A.高估误差 B.低估误差 C.恰好相等 D.高估或低估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缩小到原来的1/4 D.缩小到原来的1/2 6.当总体单位不很多且差异较小时宜采用() A.整群抽样 B.纯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等距抽样 7.在分层抽样中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方差是() A.层间方差 B.层内方差 C.总方差 D.允许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特点有() A.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 B.深入研究复杂的专门问题 C.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D.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 E.抽样误差可以事先控制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A.样本容量的大小 B.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 C.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动度 D.抽样方法 E.抽样组织方式 3.抽样方法根据取样的方式不同分为() A.重复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E.不重复抽样 4.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是() A.无偏性 B.同质性 C.一致性 D.随机性 E.有效性 5.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A.总体方差的大小 B.抽样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