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

合集下载

观察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观察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观察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将100例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

予以A组普伐他汀治疗,B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 B组TG、TC、LD、SBP、DBP水平均低于A组,HDL水平高于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A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要显著优于普伐他汀,其更加适用于老年患者群体。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老年患者;血脂;血压;安全性[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atins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1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20 to July 2021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the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A and B by equal amount computer random method.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pravastatin and group B with atorvastati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TG, TC, LD, SBP and DBP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the level of HD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Conclusion atorvastatinis more effective and safe than pra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elderly patients.[Key words] statins; Elderly patients; Blood lipids; Blood pressure; Security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内科常用的调脂药物,其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改善动脉血管硬化的程度,同时可以稳定斑块,防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

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朱纪斌【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22例,分析案例涉及患者的基础资料,疾病史,药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史情况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等.结果 22例阿托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中,年龄>60岁患者的发生率最高(72.72%);不良反应以肝功能异常最常见(95.45%),肌肉疼痛不良反应较少见(4.55%);所有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后得以恢复,无死亡事件.结论在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时,应给予老年群体及存在合并症群体更多的关注,并尤其注意联合用药情况,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尽最大可能降低阿托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09【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临床合理用药;肌肉疼痛;消化系统【作者】朱纪斌【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肝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具有显著调脂效果,药效持续时间长,还能够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2010年全球最畅销的药品[1-4]。

但随着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为有效控制患者病症,往往接受大量且长期的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还存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情况,药物长期使用或者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用药安全隐患情况日益增加,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5]。

为了在临床上更准确地使用阿托伐他汀,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本研究将本院2013年1月~2018年9月22 例因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22 例。

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调节血脂异常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调节血脂异常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调节血脂异常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李頔;魏来;匡扶;冉娅娟;王娜;韦娜;刘蕊;赵春景;钱妍【摘要】目的综合分析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调节血脂异常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效益.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Wiley、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6月.筛选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调节血脂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由两位研究者进行独立的文献评价和交叉核对,对文献报道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等指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服用氟伐他汀者684例,服用阿托伐他汀者2 208例.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TC和TG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氟伐他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63、23.32、5.50,P<0.000 01);而对HDL-C水平的影响两种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P=0.31).阿托伐他汀提高疗效增加总费用低于氟伐他汀.结论阿托伐他汀调节LDL-C、TC、TG的作用较氟伐他汀更强,而升高HDL-C的作用二者无明显差异,且阿托伐他汀经济学效应更具优势.%Objective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safety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atorvastatin and fluvastatin in regulating dyslipidemia.Methods The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for comparing clinical efficacy of atorvastatin and fluvastatin on regulating dyslipidemia were retrieved from databases,including Cochrane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Wiley,Springer,CNKI,Wanfang and VIP,till June 2016.Data were evaluated by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according to the Jadad standard.The changes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triglyceride (T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extracted to perform Meta-analysis by using RevMan5.0 software.The economic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as well.Results A total of 7 RCTs were included,including 684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fluvastatin and 2 208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The patients were spitted into two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same or different maximum dose of atorvastatin and fluvastati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down-regulating LDL-C,TC and TG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fluvastati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23.63、23.32、5.50,P<0.000 0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regulating HDL-C level between atorvastatin and fluvastatin.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fluvastatin,atorvastatin is more effective to regulate levels of LDL-C,TC and TG,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p-regulating HDL-Clevel.Additionally,application of atorvastatin is more economicallv effective.【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7(046)029【总页数】5页(P4096-4100)【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血脂异常;Meta分析【作者】李頔;魏来;匡扶;冉娅娟;王娜;韦娜;刘蕊;赵春景;钱妍【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4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2016年度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1]。

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分析杨艳丽1乔文政21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东265200;2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265200通信作者:乔文政,Email:【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70例早期DN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45~72岁,年龄(57.12±7.29)岁;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范围为45~70岁,年龄(58.67±6.78)岁。

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试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

分别记录两组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8周后肾功能、血清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74.29%(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Scr、Ccr、BUN指标分别为(82.65±6.56)µmol/L、(71.69±12.36)ml/min、(6.13±0.82)mmol/L,均低于对照组(94.79±8.33)µmol/L、(78.28±11.84)ml/min、(6.87±0.8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mia,Hcy)、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Hcy、IL-6指标分别为(11.03±5.28)µmol/L、(1.82±0.17)U/ml,均低于对照组(14.31±5.67)µmol/L、(2.28±0.27)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肾脏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慢性肾脏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慢性肾脏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李婧;刘平云
【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
【年(卷),期】2017(15)1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0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甲组、乙组,各51例,甲组予以常规治疗,乙组予以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尿酸、尿蛋白、BUN、Scr、肾小球滤过率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甲组,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肾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李婧;刘平云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钢医院药剂科,济南 250101;济南市济钢医院药剂科,济南2501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荟萃分析 [J], 刘宗瑞;赵豪;陈艳荣;唐冬冬;牛红心
2.临床分析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J], 李银辉;李红博
3.慢性肾脏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赵玉钰
4.观察慢性肾脏病治疗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J], 王楠;闻俊
5.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肾脏病炎症状态下脂代谢紊乱的临床效果分析 [J], 王玲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8-03T13:37:35.6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作者:刘勇[导读] 研究并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新疆巴楚 843800)【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早期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Harris评分、血清脂联素水平。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相比于对照组(77.50%)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利于抑制炎症对关节的破坏作用,改善预后。

【关键词】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辛伐他汀;髋关节【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04-02 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血脂增高密切相关,故临床上可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降低血脂,减轻股骨头局部骨组织结构受损[1]。

辛伐他汀属于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本次研究为了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对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早期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辛伐他汀,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分析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分析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分析
张妙华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5(013)003
【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高血脂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

观察两组患者4周后血脂水平;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LDL-C、TC及TG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或P〈0.01),HDL-C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LDL-C高于治疗前(P 〈0.05)。

随访3年,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289-290)
【作者】张妙华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神经内科,5151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2.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分析
3.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4.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疗效观察
5.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分析对象为2020.8~2021.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组,予以瑞舒伐他汀的39例患者归为试验组,予以阿托伐他汀的39例患者归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对比,不良反应率试验组明显更低,P<0.05;与对照组对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验组治疗后明显更低,P<0.05。

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予以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效果更为突出,建议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血脂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致病原因主要为脑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无法充足供血而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1]。

该病危重、病情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增加患者身心负担。

血脂异常为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上该病治疗以调脂为主。

调脂治疗的药物主要为他汀类药物,本次研究为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选择78例患者实施对照研究,明确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对象为2020.8~2021.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均对本次研究了解和知情,自愿配合。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肾、肝、心严重疾病者。

随机分组,予以瑞舒伐他汀的39例患者归为试验组,年龄:(68.45±4.65)岁为均值(55~82岁),性别:20例男性,19例女性;予以阿托伐他汀的39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年龄:(68.56±4.58)岁为均值(54~83岁),性别:21例男性,18例女性,对比性分析:2组资料P>0.05,可开展对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
发表时间:2017-04-10T15:52:11.7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作者:杨佳宾
[导读] 普伐他汀由日本三共制药开发,1989年上市。

锦州市古塔区敬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1000
摘要: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药物。

它是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可逆性的竞争辅酶使HMG-CoA不能转化为甲羟戊酸,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近年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保护心血管,抗心律失常,抗骨质疏松,抗肿瘤以及保护糖尿病肾病等功能。

现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用进展
1.常用的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罗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匹伐他汀)。

最早上市的洛伐他汀是从土曲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口服吸收率30%,口服2~4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5%,经肝脏代谢。

辛伐他汀由美国默克公司开发,1998年上市。

辛伐他汀为洛伐他汀的甲基化衍化物,首过效应较洛伐他汀高,口服吸收率85%。

美伐他汀因为药效弱不良反应多而未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汀。

普伐他汀由日本三共制药开发,1989年上市。

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较明显,而对甘油三酯几无降低作用,其肾脏排泄率较高,可占吸收药量的20%~40%。

除调脂作用外,尚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向内皮的黏附和聚集,具有抗炎作用。

氟伐他汀由瑞士诺华公司开发,1993年12月获得美国FDA批准,次年在英美上市。

氟伐他汀为首种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药物,能同时阻断HMG-CoA还原酶的底物和产物,在调脂的同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不受食物影响,肾脏排泄率小于5%。

消除半衰期为0.5小时。

西立伐他汀可引起肌痛发生率(6%)远远大于阿托伐他汀(0.2%)及辛伐他汀(1.1%),而且西立伐他汀与贝特类调脂药合用,毒性大大增加(肌痛发生率17%),该药被禁止使用。

罗伐他汀(又叫瑞舒伐他汀)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肝细胞,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最强。

口服10~40mg/d可减低HDL-C水平52%~63%,且可升高HDL-C。

经研究显示,该药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高。

阿托伐汀口服能迅速吸收,经肝酶细胞色素P450代谢,代谢后其活性代谢产物仍可抑制HMG-CoA的活性。

匹伐他汀钙是由日本化学工业兴和株式会社共同开发,2003年7月在日本上市。

匹伐他汀钙是第三代他汀类药物,与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同时被称为”超级他汀”,是目前降血脂效果最好的他汀类药物之一,具有高效(1mg即可起效),安全(不与其他药物竞争代谢)等特点[2]。

2.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2.1降血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该酶是介导胆固醇的合成甲羟戊酸的关键酶。

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一旦被阻断,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就会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从而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进而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通过抑制血浆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肝脏中合成和增强脂肪细胞中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甘油三酯水平[3]。

因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有的调脂药。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25%~39%,甘油三酯 8%~12%,以及使高密度脂蛋白增加 6%~8%。

目前市场销售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高达55%,甘油三酯可达20%,高密度脂蛋白增加10%[4]。

2.2心血管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从三个方面起到保护心血管作用:
⑴抗氧化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强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因子NO和VEGF的活性,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

还通过修饰体内类异戊二烯化中的小G蛋白,减少血管内皮细胞中ROS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心肌细胞[5]。

⑵抑制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可以使细胞趋化因子和炎症黏附因子的反应表达减少,从而使机体发生炎症的趋向得到减轻[6]。

⑶抗血小板凝聚及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血栓素A2生成和血小板膜胆固醇合成,从而抗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得到减少,特别是对增高纤维蛋白原和血液中胆固醇血症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血黏稠度高、血栓等效果较好。

临床上他汀类药物通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用于冠心病预防。

他汀类药物因能降低血脂,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脂质浸润和泡沫细胞形成,发挥抗炎机制,对延迟动脉粥样硬化有利;可通过抑制血管壁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使内皮功能正常化,改变斑块的不稳定性;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调节血管的舒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尤期是高血脂合并高血压患者,用于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

他汀类药物通过稳定斑块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因此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7]。

2.3 抗心律失常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改善房颤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如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预防房颤的发生。

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从而使心性猝死的相对危险减少20%。

2.4 抗骨质疏松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症,降低髋部骨折及其他骨折的风险,其作用机制包括促进骨形成、影响骨代谢、提高骨密度
等。

2.5 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肾脏损害,随病情延长可出现清蛋白尿,而尿蛋白是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尿清蛋白的水平与恶性心血管事件包括猝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近年来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能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保护其血管内皮功能作用,其机制与其调节血脂,减轻炎症反应有关[8]。

2.6 抗肿瘤作用
有研究报道,在服用降血脂剂量的汀类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促进肿瘤细胞凋亡[9]。

辛伐他汀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q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3.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⑴对肝有一定损害,可能会有转氨酶的一过性增高,当血中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时,就应该减药或者停药;⑵引起肌肉的不良反应,如引起骨骼肌溶解。

这种不良反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有肌肉本身的症状,没有肌酸激酶(CK)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大的肌肉(如股四头肌)酸痛、无力;另一种是在有肌肉症状的同时,也有肌酸激酶的增加;⑶脑出血。

如果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大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根据SPARCL研究的结果,会增加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因为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应用日益广泛,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韩春凤.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26(3):73-75.
[2]任吉秋.他汀类药物市场分析.中国信息化,2013,6:370.
[3]Saiki A,Murano T,Watanabe F,et al.Pitavastatin Enhanced Lipoprotein Lipase Expression in 3T3-L1 Preadipocytes.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2005,12(3):163-168.
[4]Jones PH,Davidson MH,Stein EA,et 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simvastatin,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STELLAR* Trial).Am J Cardiol.,2003,92(2):152-160.
[5]Farmer JA,Torre parative toler-ability the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Drug Safety,2000,23(3):197.
[6]杨帆,丁伯平.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162-164.
[7]包海燕.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中国医疗前沿,2013,8(6):18-19.
[8]杜静,周钧,杨超,等.他汀改善实验性糖尿病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5):584-587
[9]杨涵,段淼,孙世光.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非降脂作用研究进展.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3(3):233-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