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9讲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1.环流的形成(1)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o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o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可以利用示意简图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例1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⑴~⑵题。⑴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⑵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命题意图:本题灵活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各圈层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考查的方向。解析:⑴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案B。⑵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答

案:⑴B ⑵A 【变式训练】(2011?太原模拟)下图是全球近地面气压

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⑴~⑵题。⑴图中气压带( ) A.7月份被陆地高压切断 B.1月份被陆地高压切断 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由热力因素形成⑵下列判断和推论正确的是( ) A.在气

压带②影响下,亚欧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B.受风带③的移动影响,1

月份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较多 C.在风带①的影响下,我国西南地区夏季湿润 D.非洲西南端开普敦受气压带②和风带③交替控制命题

意图:本题进一步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解析:⑴根据图中风带的风向,可判断出图中气压带应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⑵风带为东北信风带,③风带为西风带。答案:⑴C ⑵B 探究点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例2 读“南半球风带、气压带位置图”,回答问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 A.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南亚吹偏南风D.常有寒潮天气影响我国 (2)风带、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交角的存在,导致的回归运动。 (3)此时A、B、C、D中点最干热;最

湿热的是点;气压较低的是、两点;气压较高的是、两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如何运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判断季节,同时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据A、B、C三点大气运

动的状况,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现在赤道低压中心位于赤道以南的A处附近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接着可判定其他内容。答案:(1)BD (2)黄赤太阳直射点 (3)B A A CB D 探究点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陆分布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复

杂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块状,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冷高压(如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7 月份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如亚欧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例3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⑴~⑵题。⑴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

西北风 D.西南风⑵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A.1月 B.2月 C.7月 D.8月探究点四季风环流 1.概念: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盛行风,叫季风。以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强盛而典型,范围最大。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南亚和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季风是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 2.东亚季风: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亚洲大陆辐射冷却强烈,温度低,空气密度大,形成高气压,而与它邻近的太平洋、印度洋,由于水的热容量大,辐射冷却不如大陆强烈,相对而言,温度较高,气压较低,,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自大陆指向海洋,因而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盛行偏北风。夏季,亚洲大陆辐射增温强烈,温度高,空气密度小,形成低气压;而海洋吸热散热慢,辐射增温缓和,相对而言,温度较低,气压较高,气压梯度自海洋指向陆地,因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偏南风。 3.南亚季风:冬季为东北风,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为西南风,其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例4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⑴~⑵题。⑴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⑵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各种季风的成因及气压带的分布。解析:⑴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⑵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答案:⑴C ⑵D 【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沿

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该图中大气运动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气流为西北风 B.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C.H处因热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D.E到F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2.在图示时段( ) A.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进入旱季 C.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2010?南通模拟)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

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4.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5.(2011?湖南联考)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伦敦将承办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据此结合下图,北京与伦敦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其决定性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起伏 C.大气环流 D.洋流性质(2011?浙江镇海中学、绍兴一中联考)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图),箭头为气流方向,空间高度为对流层厚度,回答6~7题。 6.设A、B、C、D四地的气压值分别为Pa、Pb、Pc、Pd,则( ) A.Pa>Pb>Pc>Pd B.Pd>Pc>Pa>Pb C.Pc>Pd>Pb>Pa D.Pb>Pa>Pd>Pc 7.若C处气压中心位于亚洲内陆且达到强盛之时( ) A.日地距离小于1.5亿千米 B.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杭州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D.我国北方农村正值使用沼气的最佳季节 (2011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读图“某区域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8、9题。 8.关于图中A、B两处等压线数值的说法,正确的是① A处的数值为1004 ② A处的数值为1012 ③B处的数值小于1020 ④ B 处的数值大于1020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关于C、D两地风向正确的是 A.C地常年盛行东南风 B.C地在图示季节吹西北风 C.D地在图示季节吹西南风 D.D地常年盛行东北风(2010?潍坊检测)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10~11题。 10.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11.③

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0年10月上旬海南暴雨成灾。10月初,南海中部的热带低压使海南东部、中南部出现了强降水:3日至5日,北方南下弱冷空气与南海西北部的热带低压共同作用,造成海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进一步加强;同时,受新生成热带低压影响,海南强降水仍然持续。依据材料和图1,回答12~13题。 12.材料中的弱冷空气表现为 ( ) A.东南风 B.偏北风 C.西南风 D.偏东风 13海南暴雨形成的原因有( ) ①我国东部雨带撤回南部沿海地区②热带气旋频繁出现③海南省中部山地加剧了局部降雨的强度④地处中低

纬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11?南通模拟)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季风的地理分布区,据此完成14~15题。 14.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节 B.西南季节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15.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 B.B地寒冷干燥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正值1月份左右二、综合题 16.(2011?安徽四市联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__和

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中,受C 气流和B气流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17.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简述图2中C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18.(2011?淄博一模)读某区域一月、七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分别标出c地一月和七月的盛行风向。

(2)c地一月和七月的降水量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3)说明e地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4)f、g两地同处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但是其所处的自然带却不同。请说明f、g两地的自然带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9.C 由图可知,澳大利亚大陆被高压控制,即当地(南半球)为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C地吹西南风;此时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地吹西南风。当地(南半球)夏季时,澳大利亚大陆被低压控制,此时位于北半球的D处(正值冬季)吹东北风,位于南半球的C处吹西北风,所以正确答案为C。

(2)丰富A地(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赤道地区低多阴雨天气南北纬30°极地地区高

多晴朗天气 (5)终年温和湿润终年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17.解析:(1)从图中A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可知A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受其控制的地区高温多雨。(2)B地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3)从图中气压带位置可知甲图气压带位置偏北,乙图气压带位置偏南,这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4)C为地中海,其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答案:(1)A是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 (4)C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

风带控制。燥信风);七月盛行风来自海洋,湿润多雨。 (3)e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4)f地处荒漠带,g地处热带雨林带。f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并受到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g地终年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或湿润信风),加之地形抬升的作用和暖流的影响,降水丰富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2.2气压带和风带练习(含解析)

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 【2019年1月《浙江省新高考创新卷》地理卷(三)】考艾岛(位于太平洋中)上的怀厄莱阿莱山海拔1548米,山上某地年平均降水量11430 mm。完成下列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方向,降水最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年降水最多的地方,其带来降水的盛行风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D 2.D 【解析】 1.结合图示纬度,向北增大,位于东北信风带,甲乙丙丁四个方向,丁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最多的是丁,D对。甲、乙、丙降水较少,A、B、C错。 2.该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年降水最多的地方,常年受东北信风影响,其带来降水的盛行风风向为东北风,D对。A、B、C错。 “圣安娜风”是加州南部山谷中的季节性强风,来源于内陆大盆地,吹向西部沿海地区,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下图示意洛杉矶地形和圣安娜风风向。 据此完成下列3-5题。

3.圣安娜风 A.风力较小B.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形的影响 C.温暖湿润D.夏秋季节势力最为强盛 4.南加州地区秋冬季节多山火,其主要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B.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干燥 C.沿岸寒流强盛,空气湿度小D.林区积累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多 5.在遭受同等程度的森林火灾后,图示地区过火林地的水土流失程度 A.夏季比冬季严重B.内陆比沿海严重 C.西坡比东坡严重D.南部比北都严重 【答案】3.B 4.D 5.C 【解析】 3.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是大盆地秋冬季节高气压强盛,西部沿海地区气压较低,气压差异显著,气流从内陆地区吹向沿海地区,寒冷干燥;经过一些山口,狭管效应使风力增强,越过山脉气流下沉,风速增大,因此圣安娜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形的影响大。由题干可知,圣安娜风是季节性强风,由内陆吹向海洋,故排除A、C选项。 4.南加州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秋冬季节南加州地区气温较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树木落叶较多,故秋冬季节林区积累了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 5.该地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在遭受同等程度的森林火灾后,降水多的时段水土流失更为严重;西坡是迎风坡,东坡是背风坡,西坡的降水更丰富,更易造成水土流失;内陆地区降水比沿海地区少,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南北部地区的降水都与西风有关,越往北受西部影响的时间越长,降水量越丰富。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 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 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 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 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 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 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 成赤道低压带。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 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 带。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 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 气从赤道流向极地。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 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 压带,即赤道低压。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 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 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 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 压带。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课题】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解析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的分析掌握气候的五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从而掌握对某一区域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进而能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分析典型的 气候,对比分析,简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图分析季风,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2.培养辨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中纬度处的 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2.季风对大陆东岸的影响 3.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法,绘图法,讨论法,共同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和学生回顾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方向受那几种力的影响和高空大气受两种力的影响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新课讲授: 1、大气环流:由热力环流到风,然后引出大气环流。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 意义。利用身边的生活情境形象解说大气环流的意义。例如:在夏天,屋内开着空调,当你打开门的时候,外面热的空气被风吹进屋内,这样你就会切肤的感觉到了屋内的温度就有了一定的变化。 2、绘图(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 提出第一个假设地球不自传,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地球的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子的环流形式? 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并且提问几个学生不同的思考结果。追问为什么这样想?提问:…… 学生回答…… 分析和评价…… 绘出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的热力环流的方向 3、过渡:生活如果像这样的单圈环流这样简单,我们的生活就过于乏味了,而 我们的自然环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讨大气的到底有什么规律。 提出第二个假设:地球自传,地表均一,地球自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请同学回忆前面的知识,例如:空气流动的时候,因为地球自传,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提问…… 学生回答…… 分析…… 4、以北半球为例,和学生一起分析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过程:先讲低纬环流圈,然后讲高纬环流圈(这些都是热力动因,学生更能容易理解接受,再讲中纬环流圈。首先说这些环流圈的时候,由此先得出气压带,然后再由气压带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得出风带的形成。 在黑板板书画图逐步详细的分析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和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这些是难点,在分析之后再重点分析,借几何绘图帮助学生理解)。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 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 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气压带与风带doc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认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影响。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科学思辩能力,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与重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对气候的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环流形成。 ●教学方法: 课件材料引导、教师讲解 ●课时:2 ●过程: 【引入】瑞典国内大气污染严重工业并不多,但是却经常降酸雨,这是为什么呢?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对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环流的两种主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 单圈环流:假如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始 终直射赤道,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应该形成如右 图所示环流圈。 三圈环流: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全球性的大气运动要比单圈 环流复杂得多: 板图结合演示: (1)近地面气压带的形成: 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空气在30゜纬线上空的积聚与被迫下沉)和副极地低压带(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的爬升) (2)近地面风带的形成: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 (3)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课堂活动]学生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教师重点交代风向的画法。 [练习]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0°N 附近 B 30°N C D 风 赤道与极地间 的闭合环流图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之气压带和风带讲解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之气压带和风带讲解 复习的重点一是要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二就是要大量的做题,的编辑就为各位考生带来了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之气压带和风带讲解 知识点概述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小节的知识点,主要知识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因素分析,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分布等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 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

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高考江苏卷地理56题)图2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5~6题。 图2 5.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框架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 (南北纬 30°之间, T最冷月>15℃)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o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30 o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亚热带南北纬30°~40°间 T最冷月>0℃) 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

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o~至35o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温带 (南北纬40°~60°之间 T最冷月>0℃) 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纬35o~55o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南、北纬40o~60o之间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3、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及岛屿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北纬 60°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南、北纬50o~70o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15℃ 1、苔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少分布在极地附近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地处高纬,太阳高度较小、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2、冰原气候全年酷寒分布在极地南极

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基础练习题解析

时间计算 1.圣诞节(12 月25 日前夜当地时间19:00 时,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香港李先生要去伦敦观看这场比赛。自香港至伦敦,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 小时。试回答下 列问题。 (1 开赛的时候,我国北京时间应为 (2在下列香港——伦敦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李先生选择较为合适。 A.23 日15:00 时 B.23 日18:00 时 C.24 日7:00 时 D.24 日10:00 时 当纽约(西五区处于4 月30 日12 时时,北京应为………………………( A.4 月 30 日1 时B.5 月1 日1 时 C.4 月29 日1 时 D.5 月1 日9 时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2.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3.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图2-2-1,完成3—4题。

图2-2-1 4.有关甲、乙的位置,正确的是( A.甲位于30°N B.乙位于30°N C.甲位于90°N D.无法确定 5.有关①②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冷性气流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风带 D.②是西南风 6.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图2-2-3,完成下列问题。 图2-2-3 (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填在下面: 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 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的过渡地带,可以形成特 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7.当亚洲大陆气压为992百帕、北太平洋中心气压为1 036百帕时,正确的叙述为( A.我国东部进入多雨季节 B.地中海沿岸正值多雨季节 C.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D.长江进入枯水期 8.图2-2-5是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开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上升、下沉运动, 我们一起把上节课的内容再复习一下 ◇ 旧◇课◇复◇习 1、请用箭头标出下图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对比近地面两地的气压(P29,图) 2、画出北半球甲、乙两地的风向 【一、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板书】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画课本) 包括: (一)三圈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季风环流; (这节课主要讲前面两个) 【二、 三圈环流的形成】 【板书】 (一) 单圈环流 【板书】 制 假设1.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同时,在方框中填出高低压 热 冷 · 甲 近地面 高空 · 乙 1010/hpa 1006 750/hpa 744

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是/否) 理由:因为实际上地球自转,会产生 ,使大气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在高空,风向和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和等压线成一夹角,此时,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PPT 演示),我们一起分析下 (二)三圈环流【板书】 假设:1、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考虑:地球自转,即存在 在北半球低纬、中纬、高纬会形成三个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那南半球呢? 全球总共会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1、高低压带是怎么分布的?(相间分布)2、气压带名称怎么记忆呢?(以其所在地区命名,热带、副热带、副极地和极地;在热带地区的低气压带称为赤道低压带)3、风向,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4、三圈环流运动:低压—气流上升,高压—气流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完成比比谁最快的模块 试在右图填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并画出风向,用箭头标出三圈环流运动的方向 (提示:南北半球气压带对称分布;南半球地 转偏向力向左) 我们来分析一下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气压带的形成机制主要分为热力成因和动力成因,看括号内的提示,分析哪些气压带是属热力成因,哪些是动力成因?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修改后) 一、标准解读和教学内容分析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者归纳规律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

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3)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实物投影 五、知识结构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专题分析题

高考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专题分析题一、选择题 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1~3题。 1.P点附近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P地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N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3.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致同步,则此时() A.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集 B.南京昼短夜长 C.淮河进入汛期 D.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顺风顺水解析:根据题干中所给信息,图中的纬度为50°,P、Q之间和M、N 之间为陆地,从世界海陆的分布可知,图中的纬度应为50°N(因为50°S 所经过的地区,只有南美洲大陆),图中P、Q之间的大陆为亚欧大陆,M、N之间为北美大陆。从图中可以看出,P点应位于西欧地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吹西南风;根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知:P、M两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N为温带大陆性气候,Q为温带季风气候;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说明从P点向东至Q点为白

天,50°N昼短夜长,北半球为冬季,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集是在夏季,南京在北半球,所以昼短夜长,淮河进入汛期是在夏季,此时,北印度洋洋流为逆时针方向流动,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应为逆风逆水。 答案:1.C 2.A 3.B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4~5题。 4.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 解析:由图可知,在50°N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A 5.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解析: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由此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D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六2.2气压带和风带(20210210105821)

课时提升作业六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 南回归找 南极圈 南极 1. 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 A. 下沉干燥 B ?上升湿润 C. 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 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2. 正确表示①②之间风带风向的图是 ( ) 【解析】1选A,2选B 。第1题,从图中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提示信息可知①②③均为气压带的 位置。据纬度位置可知②为 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第2题,①②之间的风带应为南半球低纬度的信风带 ,即东南信风带,实际风向为东南风。 【方法技巧】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 一般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 30°纬线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布在60°纬线附近。 (2017 ?福州模拟)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 ,回答3?5题。 (建议用时:20分钟) 读某日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 ,回答1、2题。 (D 副 機地仮气压带 A B C D

3. 图示M 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 法,正确的是 (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A. 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5. 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风带a 控制下,寒冷少雨 B. 风带b 控制下,寒冷少雨 C. 风带c 控制下,温和多雨 D. 风带d 控制下,温和多雨 【解析】3选C ,4选C ,5选0第3题,M 所处纬度在30°,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北面的风 带风向为东南风,可推知该气压带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边的风带是东南信风带。第 4题,由气压带、风带的组合可知:①在30° S ,②在 60° S ,③在30° N ,④在60 ° N 。第5题,a 是东南信风、c 是东北信风,受其控制区域气温较 高,在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b 是南半球盛行西风,d 为北半球盛行西风,控制区 域多是温和多雨。 (2017 ?河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南某临海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 6、7 题。 6.关于该地区大气运动成因及天气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 ?风向变化的主因是城市热岛效应 4.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 ,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D.④①③② ① I _ I 、 炉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试讲者:满木兰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限,学习起来较困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的内容,但是遗忘的较多,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列分析法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S.H.E的《热带雨林》,同时播放热带雨林的图片)同学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这优美旋律叫做《热带雨林》,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的多种气候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气压带、风带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播放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和我们国家甚至是北半球的许多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罗马,我们把这种气候叫做什么? 生:地中海式气候。 师:引导同学们看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球的哪里? 生:地中海沿岸,北半球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师:没错。那么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呢?它受到什么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动画演示六风七带的季节移动 问:我们知道六风七带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生:不是,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师:我们观察到,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的地中海的时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冬季,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的时候,北纬30°到40°之间还是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生:不是,受西风带的控制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 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 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① 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 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 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② 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 形成过程: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 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 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 1、 2、 3、 一低1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1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活动)P 36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轮复习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导学案 【考点解析:】 1、阐述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其他因素 【课前预习导学:】 热带气候(4种): 亚热带气候(2种): 1、主要气候类型有: 温带气候(3种): 极地气候 高山气候 2、将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入下图中: 观察各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关系,各小组成员每人分配一至两种气候类型,查阅、思考该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以备上课交流讨论。 【我的困惑】: 【课堂讨论探究:】 探究问题一: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探究问题二:其他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的非地带性现象) 1、南美洲南端大陆东岸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澳大利亚东北部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亚马孙平原的该类气候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类似地区还有哪些? 3、非洲大陆的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高考真题演练:】 (2015?上海卷地理)下图为某洲大陆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1.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2.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 要因素是乙地()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高峻地势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沿岸寒流影响 (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3.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4.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B.热带草原气候区 C.地中海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2017海南地理卷】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 有“风城”之称,图7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2016全国卷I)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 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 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 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 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 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 响。(6分) 【课后巩固拓展:】 1、根据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2、其他的气候非地带性现象: (1)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 (2)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陆,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3)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