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

合集下载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分析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192—195A e t a A gr i cul t ur ae J i an gxi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分析周会粉,薛东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城市群已成为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及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测度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不大;关中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但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结合城市从业人口区位熵的大小,可以把关中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矿产资源型、地区服务型和农业型四大类。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关中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12—0192—04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大都市圈、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

而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的程度12J。

产业结构理论足由西方学者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各地区政府普遍认识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3J。

如何科学地测量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分工的程度,对认识城市群发展现状,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地理学界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时序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1—1990年,主要集中于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其次是对产业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其它方面的研究较少;1991—1995年问研究领域有所扩展。

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布局研究的比例发生了改变,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成为主流,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等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第二章考点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第二章考点

第二章规划咨询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本章考情:2021版教材本章改动较大,文字表述类的内容增多,既有计算与应用的内容,也有一定数量的简答题需要准备。

对于咨询规划的常用方法,重点在于“区位熵”、“产业与人口分析”的定量计算与数据分析,并且对于“钻石”模型“4+2”的因素能够理解并且牢牢把控。

对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大家重点掌握“影响力-利益”矩阵的绘制,并且能够把各相关者正确放进这四个象限中,且给出简单的处理措施即可。

2020年本章考到了“区位熵”和“利益相关者分析”。

2021年本章预计考分在10分左右。

第一节区域发展基础理论1.城镇和产业的空间分布(1)中心地理论所谓中心地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

中心地按规模和功能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等级。

高等级中心地提供高级的服务,低等级中心地提供低级的服务,高等级中心地为低等级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得到应用。

(2)增长极与点轴开发理论增长极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极化效应。

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吸引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不断向极点聚集,在极点地区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了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是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产生落差,导致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对周围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基本思想:增长极理论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基础上,强调首先要尽可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强化增长极的实力,然后通过扩散效应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点轴开发理论认为,连接点(增长极)的交通线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交通线聚集,产生新的生产生活集聚点。

(3)中心一外围理论中心一外围理论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中心区发展条件比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与东、中部地区的比较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与东、中部地区的比较
趋势 。
【 键 词 】产业 ;集聚水平 ;演进趋势 ;区位熵 ;空间基尼 系数 关 【 作者简介 】刘晗 ,西 南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向 :农业政 策与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


研 究背 景及文 献综 述
并 与东 、中部地 区进 行动 态 比较 。① 产 业集 聚是 一种 区域组 织形 式 ,对经 济增 长具 有 重要 的促 进作 用 。不仅 有助 于提 升产业 自身 的竞 争 力 ,还 有 助 于 地 区经 济 的 发 展 。 马歇 尔 早 在 l 9 世 纪就 对产 业集 聚进 行 了研 究 ,认 为产 业集 聚将 产 生 巨大 的 “ 部 性 ” 外 ,能利 用 规模 化 的 生产 优 势促 进 地 区产业 的发 展 。 国外 对于 产业集 聚 的研究起 步 较 早 ,主 要 通 过 工 业 数 据 进 行 实 证 研 究 。例 如 , R X (94 E 19 )就运 用 了 区位 熵 指数对 美 国制造 业 布 局进 行研 究 。近年来 ,国 内研 究 者通过 吸 收和借 鉴
行计算。
( )产业 集 聚的测 度指 标 二
有地 区该产业总产值 的比重 ,x是 i 区所有产业 . 地 总产值 占所 有地 区产 业 总值 的 比重 ,n 示 一个 区 表
域 内地 区 的总数 。空 间基 尼系 数 的取 值范 围介 于 0 到 1 间 ,其数 值越 大 ,表 明产 业 在某 一 区域 内的 之 空 间分 布越 为 紧密 ,反之则 说 明产业 空 间分 布较 为 分散 。通 过对空 间基 尼系数 的测 度 ,可 以掌握 各 产 业在不 同区域 内部分 布 的密度 。
业集聚水平 ,并运用空间基 尼 系数 综合 比较和 分析 了东、中、西部地 区产业集聚演进的趋势。研 究结果表 明 :西部 地 区产业集聚现象 出现在 资源型部 门 ,各省 市均有优 势产业但不 同产业 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大 ;三年来 ,西部地 区产 业集聚水平总体上 已超过其他地 区,资源型产业集 中度 下降而制造 型产业 集中度上升 ,与 东部地 区形成互补演进的

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总第2M期)金融研究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龚勤林,宋明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5)摘要:基于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人才三方面出发构建了金融集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集聚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趋同;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且在不同地区间作用差异明显,金融集聚度越高的地区,其经 济效应越明显;通过对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后发现,金融集聚能通过形成资本积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条途径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其中,金融集聚的资本积累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作用明显,而产业升级效应相对较弱。

关键词:金融集聚;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效应;科技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中图分类号:F127;F8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21 )04 -006丨-14— '弓丨言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条件,其空间配置、发展、集聚尤其成为研 究热点。

其中,金融集聚作为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态,已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11]。

金融集聚是推动城市群崛起的重要驱动力[2]。

目前,中国已确立了建设以上海、深圳等地为代 表的国家金融中心,以期通过金融集聚形成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城市群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金融集聚正成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3]。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合理评价金融资源的集聚水平,如何正确理解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 系和作用机制,又应如何利用金融资源分布差异,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转型,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

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

11-






!" 卷
此, 在理论上有 # 类土地利用结构类型, 其组合结构分类假设百分比分布矩阵如表 $ 所示。
表$
类 别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分类假设百分比分布矩阵
#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假设百分比 ()#* ( 0) ) ) ) ) ) ) ((/(( ) ) $1 $1 ) $) $) $) !#/#G !#/#G !#/#G
23456 $ 7+89:+4;9+<6 *39:+= >? @AB>9@69+C35 B6:C6,93D6 >? 9@6 C5388+?+C39+>, >? 53,E ;86 89:;C9;:6 +, F@+,3 !)) 1) ((/(( $1 $) !#/#G ) 1) ((/(( $1 $) !#/#G ) ) ) ) ) !#/#G
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划分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划分的定量过程是将其土地利用现状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经计算建立以县为单元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以相关假设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矩阵来判定其类型的归属amp
第 3L 卷
第M期






!"#$%& ’"$( )*+$, -../
!""# 年 4 月

EE)+E +#)$E ")",

/)!! "/)+$ ,),#

+),% %)!( 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