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别:生物系-屏幕长和宽

系别:生物系-屏幕长和宽
系别:生物系-屏幕长和宽

生物系2007年毕业生升学信息

16比9、4比3、16比10屏幕显示屏幕长宽快速计算方法

16:9、4:3、16:10屏幕显示屏幕长宽快速计算方法对于IT产品的屏幕而言英寸是测量屏幕大小的标准单位(1英寸=2.54cm),屏幕大小通常以对角线的长度来衡量。小到3.5寸、4.3寸手机和7寸、9.7寸平板;中到19英寸、22英寸、24英寸的显示器;大到42寸、55寸、65寸电视和100寸、120寸甚至200寸投影幕等。而且还分为4:3、16:9、16:10、5:4等多种长宽比,在很多时候经常需要知道长宽(高)尺寸,如何计算成为难题。 传统上计算长宽需要要运用三角函数的公式,需要平方开方,没有函数计算器或应用电脑中自带的计算器几乎无法得出结果,即便有计算起来相当费工夫。笔者就几种常见比例屏幕进行总结,得出如下几种快速计算方法: 16:9显示面积长宽快速计算方法: 长=对角线英寸*2.21 高=对角线英寸*1.24 更精确长宽的计算方法: 长=对角线英寸*2.2139cm 高=对角线英寸*1.2454cm 4:3显示面积长宽快速计算方法 长=对角线英寸*2 高=对角线英寸*1.5

4:3显示面积长宽精确计算方法: 长=对角线英寸*2.032 高=对角线英寸*1.524 16:10显示面长宽积快速计算方法 长=对角线英寸*2.15 高=对角线英寸*1.34 16:10显示面积长宽精确计算方法: 长=对角线英寸*2.1539 高=对角线英寸*1.3462 附件:快速计算法与传统计算方法对比(已19寸16:10为例)16:10显示器宽度和长度的比为10/16=0.625(如果是16:9的比例就用9/16=0.5625) 假设该显示器长为X,则宽为0.625X, 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们知道,对角线的长度=长与宽的平方和再开方。则可得公式X2+(0.625X)2=(482.6)2=232902.76mm 即 X2+0.390625X2=232902.76mm 即 X2=167480.64mm 开方后得显示器的长X=409.24399mm,即40.924cm 显示器的宽0.625X=255.77749mm,即25.577cm 计算方法很繁琐,现在用快速计算法:

手机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一览表

手机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一览表 屏幕尺寸 分辨率代号像素密度备注(英寸) 2.8640x480VGA286PPI 3.2480x320HVGA167PPI 3.3854x480WVGA297PPI 3.5480x320HVGA165PPI 3.5800x480WVGA267PPI 3.5854x480WVGA280PPI 3.5960x640DVGA326PPI苹果iphone4 3.7800x480WVGA252PPI 3.7960x540qHD298PPI 4.0800x480WVGA233PPI 4.0854x480WVGA245PPI 4.0960x540qHD275PPI 4.01136x640HD330PPI苹果iphone5 4.2960x540qHD262PPI 4.3 800x480WVGA217PPI 4.3 960x640qHD268PPI 4.3 960x540qHD256PPI 4.3 1280x720HD342PPI 4.5 960*540qHD245PPI 4.5 1280x720HD326PPI

4.5 1920x1080FHD490PPI 4.7 1920x1080FHD490PPI 4.81280x720HD306PPI 5.0480x800WVGA186PPI 1024x768XGA256PPI 5.0 1280*720294PPI 5.0 5.01920x1080FHD207PPI 5.31280x800 WXGA285PPI 5.3960x540qHD207PPI 6.0854×480163PPI 6.01280 X 720 245PPI 6.02560×1600498ppi 7.0800x480128PPI 7.01024*600169PPI 7.01280*800216PPI 9.71024x768XGA132ppi 9.72048x1536264PPI 101200X600170ppi 102560x1600299ppi VGA系列: VGA、QVGA、WVGA、HVGA名词解释及区别: 深圳鸿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类、手持设备和医疗、军工、通讯、车载等工控产品液晶显示屏(LCD)、液晶显示模组(LCM)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续VGA后,逐渐诞生出QVGA、WVGA、HVGA分辨率产品,这分辨率都手机参数里随处可见,下面是VGA、QVGA、WVGA、HVGA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系 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设“环境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在高年级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分组选修课,由学生自行选择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城市、区域和企业的给水及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其他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修复以及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和给水排水的规划、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城市、乡镇和企业的给水与排水系统以及给水处理、废水处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给水排水的规划、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173,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1,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7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35学分 (1) 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 (2) 体育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3) 外语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英语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10)。 (4) 文化素质课13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八大课组:①哲学与人生、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基础社会科学、⑧数学与自然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目录详见附录1。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13学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及1-2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必修,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为限选。其它为任选。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及核心课程目录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本系必修课程1门,1学分 0005007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学分 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5学分 必修课可以在同类课中选更高档次课程,但多出的学分记入任选学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国外大学院系设置

一、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T HOHENHEIM Faculties & institutes https://www.uni-hohenheim.de/faculties-institutes?&L=1 1.学院设置 自然科学学院;生物学学院;农业科学1学院(植物生与生态学);农业科学2学院(农业经济,农业技术与动物生产);经济与社会科学院 2.专业设置 数学;技术化学;毒理学与药理学;食品工艺;营养学;化学;无机物理化学;牛奶工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生物统计学;遗传学;动物重量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葡萄栽培;灌溉;植物生态学;植物种植;应用植物学;植物学;植物病理学与植物保护;作物与植物种植;生态学;植物营养与土壤生物学;气候学;应用动物学;应用植物学;土壤物理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畜牧业;家禽解剖学;动物营养;能量工艺;兽医卫生学;牛奶生产;区域学;税收与管理;社会史与经济史;法律;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市场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新闻学;消费经济学及政策;农村史;商业经济与银行管理 3.研究所 农业化学研究所;种子培育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养蜂研究所 二、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Research http://www.wageningenur.nl/en/Research-Results.htm 1.研究所(不分college和school,仅有program) 农业经济研究所; 农业技术与食品科学组:生物工程工程组、人类营养部门、农场技术组、食品加工工程组、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物理组、生物化学实验室、生物物理学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以及胶体科学实验室、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产品设计和质量管理组、环境技术分部、毒物学分部、开放系统与控制组、植物产品链物价稳定组 奥泰拉-绿色世界研究所 国际土地整治研究所 动物科学研究所 应用植物学研究所 中央兽医学院 发展创新研究中心 国际植物研究中心 食品和园艺质量研究所 三、康奈尔大学Cornell Fields of study: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523766.html,/academics/fields.cfm Colleges: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523766.html,/academics/colleges.cfm Departments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智能手机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一览表

智能手机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一览表 2.8英寸分辨率为640x480(VGA)像素密度286PPI 3.2英寸分辨率为480x320(HVGA)像素密度167PPI 3.3英寸分辨率为854x480(WVGA)像素密度297PPI 3.5英寸分辨率为480x320(HVGA)像素密度165PPI 3.5英寸分辨率为800x480(WVGA)像素密度267PPI 3.5英寸分辨率为854x480(WVGA)像素密度280PPI 3.5英寸分辨率为960x640(DVGA)像素密度326PPI(苹果iphone4)3.7英寸分辨率为800x480(WVGA)像素密度252PPI 3.7英寸分辨率为800x480(WVGA)像素密度252PPI 3.7英寸分辨率为960x540(qHD)像素密度298PPI 4.0英寸分辨率为800x480(WVGA)像素密度233PPI 4.0英寸分辨率为854x480(WVGA)像素密度245PPI 4.0英寸分辨率为960x540(qHD)像素密度275PPI 4.0英寸分辨率为1136x640(HD)像素密度330PPI(苹果iphone5)4.2英寸分辨率为960x540(qHD)像素密度262PPI 4.3英寸分辨率为800x480(WVGA)像素密度217PPI 4.3英寸分辨率为960x640(qHD)像素密度268PPI 4.3英寸分辨率为960x540(qHD)像素密度256PPI 4.3英寸分辨率为1280x720(HD)像素密度342PPI 4.5英寸分辨率为960*540(qHD)像素密度245PPI

4.5英寸分辨率为1280x720(HD)像素密度326PPI 4.5英寸分辨率为1920x1080(FHD)像素密度490PPI 4.7英寸分辨率为1280x720(HD)像素密度312PPI 4.7英寸分辨率为1280x720(HD)像素密度312PPI 4.7英寸分辨率为1280x720(HD)像素密度312PPI 4.8英寸分辨率为1280x720(HD)像素密度306PPI 5.0英寸分辨率为480x800(WVGA)像素密度186PPI 5.0英寸分辨率为1024x768(XGA)像素密度256PPI 5.0英寸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密度294PPI 5.0英寸分辨率为1920x1080(FHD)像素密度441PPI 5.3英寸分辨率为1280x800(WXGA)像素密度285PPI 5.3英寸分辨率为960x540(qHD)像素密度207PPI 6.0英寸分辨率为854×480像素密度163PPI 6.0英寸分辨率为1280 X 720像素密度245PPI 6.0英寸分辨率为2560×1600像素密度498ppi 7.0英寸分辨率为800x480(WVGA)像素密度128PPI 7.0英寸分辨率为1024*600像素密度169PPI 7.0英寸分辨率为1280*800像素密度216PPI 9.7英寸分辨率为1024x768(XGA),像素密度132ppi 9.7英寸分辨率为2048x1536,像素密度264PPI 10英寸分辨率为1200X600,像素密度170ppi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环境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书 系别:资源环境系 专业:11环境工程 学号:2011042028 姓名:卢鹏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12年5月 目录 一、自我评价-3 1我的性格<3

2、我的价值观??3 3、我的气质类型(行动风格)-3 4、我的能力<3 5、我的优势和不足--3 6、我的岗位特性--4 二、外部职业环境探索-4 1、我的专业-4 2、培养目标-5 3、培养要求-5 4、毕业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5 5、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分析-5 6、就业形势--5 7、工作走向-6 三、我的职业生涯规划-6 1、总体规划-6 2. 大学生涯规划--6 四、评估与反馈-7

1、我的性格 我非常重视与别人的关系,容易觉察出他人的需要,并善于给他人实际关怀, 待人友好、有很强的责任心。有热情,有活力,乐于合作,有同情心,做事有条 理,彻底,有一致性,对细节和事实有出色的记忆力,并且希望别人也如此,总 是着眼于目前,在经验和事实之上做出决策, 将事情安排妥当。能很好地适应日 常的常规工作和活动,不喜欢做需要掌握抽象观点或客观分析的工作。 喜欢安全 和稳定的环境,支持现存制度,注重并很好地遵守社会约定规范, 愿意与他人合 力按时圆满地完成任务。忠于自己的职责, 并愿意超出自己的责任范围,做一些 对别人有帮助或有益处的事情。 2、我的价值观 事业;有所成就,能让自己和父母都过上不错的生活。 家庭:有一个幸福、美满、安定的家庭,亲人都健康。 个人:自己可以决定生活的节奏,有闲暇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3、我的气质类型(行动风格) 我做事小心谨慎,善于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微小细节。在团体中表现的积 极认真、努力向上、毫不懈怠。无论担任什么责任,就会尽力把他做好,不喜欢 被别人领导。 适合的职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4、 我的能力 ① 专业技能 ② 自我管理技能 我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在生活中我观察敏锐, 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如果做一件 事,我会搜集很多相关的资料,反复比较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朋 友和同学对我的评价是:“我是一个坦诚、值得信赖的人”。 ③ 缺乏的能力 有效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灵活处事的能力 5、 我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愿意投入很大的动力和精力来完成任务、创造成果; ?与别人共事的方法很有效,并且感觉友好和睦; ?善于记住并利用各种事实来处理细节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很现实; ?会赞扬别人良好的行为举止,处处培养和帮助他人; 、自我评价 适合的职业: ③高层管理 ①工程师②测评师 钱够花就可以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系别

合肥学院毕业实习手册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实习时间: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编写 2017年10月

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课程代码:0238405 总学时:4周/6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 实习地点:自主联系实习单位 一、实习性质 毕业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树立工程、工艺观念、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 二、实习目的 1、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了解生物工程相关领域及制药、食品等企业的生产及管理的基本情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2、了解现代化工厂生产、经营及管理全貌,并着重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关键生产设备的性能、结构及操作原理,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 3、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学习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厂(含公司、研究单位等,下同)实际生产中如何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产中各种大量工程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实习培养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综合分析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事故等,增强工程意识,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4、了解本行业国内外发展动态与水平,收集、检索、阅读和翻译有关图书资料,提高创新能力。 5、了解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对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构成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同学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有针对性地规划,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三、实习要求 1、实习中,在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应按实习大纲、实习要求,严肃认真地完成实习任务。 2、学生实习期间应认真撰写实习周志,作为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及成绩评定的依据。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屏幕尺寸长宽计算表(找了很久没有就自己做了一个)

4:34:316:1016:1016:916:9 屏幕尺寸 宽(厘米)长(厘米)宽(厘米)长(厘米)宽(厘米)长(厘米)(英寸) 1.0 1.52 2.03 1.35 2.15 1.25 2.21 1.1 1.68 2.24 1.48 2.37 1.37 2.44 1.2 1.83 2.44 1.62 2.58 1.49 2.66 1.3 1.98 2.64 1.75 2.80 1.62 2.88 1.4 2.13 2.84 1.88 3.02 1.74 3.10 1.5 2.29 3.05 2.02 3.23 1.87 3.32 1.6 2.44 3.25 2.15 3.45 1.99 3.54 1.7 2.59 3.45 2.29 3.66 2.12 3.76 1.8 2.74 3.66 2.42 3.88 2.24 3.98 1.9 2.90 3.86 2.56 4.09 2.37 4.21 2.0 3.05 4.06 2.69 4.31 2.49 4.43 2.1 3.20 4.27 2.83 4.52 2.62 4.65 2.2 3.35 4.47 2.96 4.74 2.74 4.87 2.3 3.51 4.67 3.10 4.95 2.86 5.09 2.4 3.66 4.88 3.23 5.17 2.99 5.31 2.5 3.81 5.08 3.37 5.38 3.11 5.53 2.6 3.96 5.28 3.50 5.60 3.24 5.76 2.7 4.11 5.49 3.63 5.82 3.36 5.98 2.8 4.27 5.69 3.77 6.03 3.49 6.20 2.9 4.42 5.89 3.90 6.25 3.61 6.42 3.0 4.57 6.10 4.04 6.46 3.74 6.64 3.1 4.72 6.30 4.17 6.68 3.86 6.86 3.2 4.88 6.50 4.31 6.89 3.987.08 3.3 5.03 6.71 4.447.11 4.117.31 3.4 5.18 6.91 4.587.32 4.237.53 3.5 5.337.11 4.717.54 4.367.75 3.6 5.497.32 4.857.75 4.487.97 3.7 5.647.52 4.987.97 4.618.19 3.8 5.797.72 5.128.18 4.738.41 3.9 5.947.92 5.258.40 4.868.63 4.0 6.108.13 5.388.62 4.988.86 4.1 6.258.33 5.528.83 5.119.08 4.2 6.408.53 5.659.05 5.239.30 4.3 6.558.74 5.799.26 5.359.52 4.4 6.718.94 5.929.48 5.489.74 4.5 6.869.14 6.069.69 5.609.96 4.67.019.35 6.199.91 5.7310.18 4.77.169.55 6.3310.12 5.8510.40 4.87.329.75 6.4610.34 5.9810.63 4.97.479.96 6.6010.55 6.1010.85 5.07.6210.16 6.7310.77 6.2311.07 5.17.7710.36 6.8710.98 6.3511.29 5.27.9210.577.0011.20 6.4811.51 5.38.0810.777.1311.42 6.6011.73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通过实例分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通过观看微课,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通过举例分析,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难点 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鱼缸生态系统、香菇木耳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置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用网罩起来的牧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层层深入的,因此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教师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有感性到理性,有抽象到直观,并通过香菇木耳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

分,告诉学生正是这些成分构成了美丽的生态系统。接着引导学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这些成分进行归类,并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如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设计意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式层层深入。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真菌所扮演的角色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因此扮演者生产者的角色。而动物,去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回答出动物是依靠吃其他生物为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最后形成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真菌等学生感性认识很少,因此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香菇和木耳,进一步提出他们的生活环境是腐木等地方,强化他们的生活是分解有机物的,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教师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能量的流动。【设计意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所扮演的角色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相对较消费者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上注重根据解决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和情境。 3.食物链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草被鱼吃,在生态系统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教师在课件中出示鱼缸生态系统中草和鱼,让学生们理顺一下,生物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教师以这一简单链条为基础,教会学生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写法。在讲解中要强调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并且“→”指向一定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并一直到最高级的消费者为一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教师从简单的草被鱼吃的关系理顺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较好的明晰食物链的构成及食物链的写法。 4.食物网教师指出实际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很多,并可以试着让学生说出可能的生物种类。教师展示出草原生态系统常见的一些生物,引导学生用食物链的形式分析出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是对食物链知识的一个巩固,更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生物相互联系,食物链条是相互交错分布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教师引导和讲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8.教学过程

中北大学环境工程系

中北大学环境工程系 一、概况 环境工程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被评为中北大学校品牌专业,2005年成立环境工程系,2006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本系在校本科生近500人,硕士生30余人。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已建立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本系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现有实验室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设备60万元左右,教学科研设备较完备,可完成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水、气、固污染控制及处理等实验。 本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其中被SCI、EI、ISTP 等收录30余篇。近年来,我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办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专业方向 环境工程系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成熟的专业研究方向,即: (1)污染控制及其资源化 本专业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科学进展,适应社会需求,在本科生教学中着力阐述基本原理,注意加强理论深度,并及时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使学生系统掌握污染防治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环境监测及评价 该专业方向以环境监测技术、监测器材、监测管理等方向为主要内容,已形成了从书本到实验室再到实践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3)绿色设计与清洁生产 该专业方向以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原理及应用等方面为主要内容,采用并行工程的思想与方法,突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消除传统上的“末端治理”的种种弊端。 三、学科简介 环境工程(083002)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教授、副教授8人。已形成了一支具有科研素质高,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和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相关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有: (1)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污染防治理论与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理论与方法。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以工业废气、粉尘污染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要内容,同时开发治理室内环境污染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废弃物资源化与清洁生产主要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的处理方法和工艺,探讨以清洁生产为目标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际应用。 (4)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主要以环境监测技术、监测器材、监测管理等方向为主要内容,突出污染源监测与评价、治理监测与评价相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