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医案总结

典型医案总结
典型医案总结

典型医案总结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训

典型医案总结记录 (中医/全科)

专 业: 姓 名: 导 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中医诊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西医诊断:

治法:

处方:

复诊:

心得体会:

签名:

年 月 日

典型医案总结 日期: 年 月 日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主诉: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本书节选自《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之颈椎病针刀治疗与康复,《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主编为张天民、吴绪平,特此声明。一、顶韧带挛縮型颈椎病 患者:童某某,女,33岁,家庭主妇,于2007年4月13日来 我院就诊。 主诉:颈项部酸痛不适1年伴左肩臂放射痛1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颈部酸痛,经颈椎牵引、局部理疗、口服药物(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近1个月患者出现左肩臂放射痛,大拇指麻木,经多家医院行牵引、理疗、口服药物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查体:颈部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紧张,广泛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头部叩击试验阴性,双上肢肌力正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正常,双手霍夫曼征阴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曲变直,余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第1次在局部麻醉下行颈椎大"T”形针刀松解术。针刀术毕,嘱患者俯卧位,助手牵拉患者肩部作对抗,术者正对头顶,左手前臂尺侧压在患者枕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做屈颈弹压手法,进一步松解颈部的粘连和瘢痕。颈托固定保护。 2007年4月18日二诊:患者述颈项部有轻松感,左肩臂放射痛也减轻大半。予以第2次针刀治疗:松解肩胛提肌止点和斜方肌肌腹的粘

连、瘢痕。48小时后颈部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日。 2007年4月23日三诊:患者述已无左肩臂放射痛,颈部的针眼处稍有不适。嘱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内服活血化瘀通络中药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日;并按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7年7月20日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X线片显示颈部生理曲度恢复。嘱劳逸结合,要坚持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8年6月25日电话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 按:该患者刚开始是典型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后期又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颈椎x线片分析,患者长期低头造成项韧带的积累性损伤,使项韧带弓弦结合部即项韧带的附着点的受力异常,引起颈后面和侧面的动态弓弦力学单元如斜方肌、头棘肌、头半棘肌和前、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等软组织的受力异常,在弓弦结合部(软组织起止点)出现粘连、瘢痕、挛缩,而致患者颈项部酸痛不适,前、中斜角肌的挛缩又刺激臂丛神经而产生左肩臂放射痛。 依据针刀医学理论,该病属于针刀医学新分型中动态平衡失调的项韧带挛缩型颈椎病。按照头颈部弓弦力学系统的解剖结构和项韧带挛缩颈椎病的网络状立体病理构架,我们设计了大"T”形针刀松解术,"T”形横线针刀操作既松解了附着于枕外隆凸的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点粘连和瘢痕,又松解了附着在枕骨上项线周围的头棘肌止点、头半棘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讲解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 (2020-1-2整理) 序言 郑卢扶阳医学给傅老师最大的几点启发就是: 一、治疗任何病,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治疗次第,一方一法不现实。扶阳医学治疗次第,用傅老师的话总结就是:有邪去邪、无邪建中理中、最后益肾填精。所以,我们的处方是“套方”,也就是一整套的处方,完全按照治疗次第来开具,并非一方一法来治病。 二、扶阳医学把治病提升到“法”的层次上面了。如:切脉表证阳虚桂枝法、切脉里证阳虚附子法、表里皆虚应用附桂法、其他情况非附桂法。还有近期临证过程中经常应用的“黄连阿胶汤法”、“镇八方之法”、“藿香化湿法”、“川乌法”、“乌梅综合填精法”、“四逆填精法”等等,都有其不同的舌脉证运用指征,效果显著。 三、在脉法药一体论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舌诊,也就是所谓的“舌脉症药相应学”,这在临证中对于临床疗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我们中医四诊中的“望诊”颇为重要,其重中之重就是“望舌”。舌象的全息理论能够反映几乎人体所有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傅老师近期的临床过程中非常多见,且病人信赖程度大大提升,医患皆满意。 根据一个外地朋友所做的统计:在傅文录老师这里开具的“套方”,经过病人二至三个月的服用,随访50个病人家属,反馈信息说八成以上疗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少数病人的处方略做调整以后,九成以上的病人都非常满意。在这些病人里面,好多都是久病多年、八方寻访名医治疗,疗效一般的患者。所以说:在我们这里,只要您有信心,大夫就有信心!!

1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一) 原创:傅大夫中原火神傅文录 2019-05-28 早期并失眠案 孙某某,男,53岁,河南平舆县人,2019年4月6日就诊。 病症:多年乙肝大三阳,最近发现化验肝甲胎蛋白AFP14单位,在省市级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但目前只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尚未采用。患者多次提到睡眠比较差,每天晚上1~3点必醒,醒后难以入睡,吃饮正常,胃酸胃胀,大便每天如常,小便黄,出汗多,手脚不凉,冬天怕冷,身困乏力,胸闷气短;舌尖红伴有郁热点,右侧肝郁线上突起小块样物,心区凹陷,右手关脉浮,沉取滑弹指,寸滑,关湿滑滞,命门重按无力,左手脉滑浮滑,沉取滑稍劲,寸细滑弱滞,关洪无力,膀胱紧,尺弱短。证属阳虚郁滞、经络不通,治宜扶阳抑阴、温肝通络,处方用药:处方一:黄连10g,丹参20g,黄芩15g,木瓜20g,炙甘草15g,党参30g,制附片15g,肉桂10g,瓦楞子15g,柏子仁20g,生龙牡各45g,砂仁15g。3付。 处方排序:黄连、丹参、黄芩、木瓜。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瓦楞子+柏子仁、生龙骨+牡蛎+砂仁。 处方点评:处方是扶阳医学黄连阿胶汤法(黄连、丹参、黄芩、木瓜),降离火、安心神;加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温坎水,以配全前面形成坎离既济、水火交融之态势;瓦楞子+柏子仁加化痰制酸、安神棕魄;生龙骨+牡蛎+砂仁协调阴阳、纳气归正,以使阴阳合二为一之功。 处方二:硃茯神30g,琥珀15g,砂仁15g,藿香15g,青皮15g,厚朴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苍术15g,五灵脂15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山萸肉20g,党参15g,鹿角霜30g。5付。 处方排序: 硃茯神+琥珀、砂仁、藿香、青皮、厚朴、淫羊藿、炙甘草、苍术。五灵脂+海螵蛸+瓦楞子、党参+山萸肉+鹿角霜。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 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七剂后心烦减。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228) 评语 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 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评语 《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中医院 2015年中医药项目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资金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5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工作室基本情况 名老中医111简介,副主任医师,从医38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妇科杂症方面主张以肾为本,肝肾同治佐以祛痰化瘀通络之法。治疗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工作室负责人222简介,主治医师,从医25年。擅长治疗:内科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病、疑难病。 工作室继承人基本信息 333(中医师)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医院成立自查领导小组,组长:赵孟记(副院长),副组长:555(院长助理);666(财务科长),成员:777(财务科副科长);77;77。在自查小组组长牵头下对医院“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业务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累

计检查项目支出?项,合计金额?元。 (二)项目基本情况。 1.经费总体情况,包括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及其他资金的落实情况。 2.截止到2016年8月“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巡诊活动按要求逐步开展,跟师笔记大部分已经按进度完成但部分人员笔记内容空泛有待进一步改进。名医医案以总结详实实用性强,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院内制剂正在研究中,须进一步提高进度。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项目进展及执行过程中工作内容、计划调整情况。 1、名老中医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 (1)在门诊楼二楼设立111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病房楼一层小会议室改建111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已完成) (2)名老中医示教观察室由信息科配备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25-30人进行实时观摩病历(已完成)。 (3)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但111的建室前论文资料由于本人退休十余年已全部丢失,故能搜集到。 2、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信息科要将名老中医药专家有关研究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工作室网站,实现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四)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四) 编辑:Leon 导读: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业已证明:医案,是一代又一代中医在读书、临证、传承的实践中,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名老中医医案是指导后继者的临证范本。郑魁山典型医案是经由方晓丽教授加注了按语,分享与大家,以利郑老先生临证经验的传承。 胸痹/胸阳不振痰浊阻滞型(郑魁山主治)冠心病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样疼痛,通连肩臂属胸阳不振,痰浊阻滞之胸痹者,以内关为主穴,施以温通针刺手法,确有良效。 李某,女,54岁,2000年4月10日初诊,患者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样疼痛有5年之久,痛时向左肩及左上肢放射,有时疼连小指。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发时常服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及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西药物。近日频繁发作,服上述药物效果欠佳,遂请郑老诊治。 初诊:患者体型肥胖,嗜食肥甘,怯寒肢冷,胸部憋闷疼痛,并连及左肩臂,面色口唇紫暗,舌体胖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润滑,脉沉细涩。此乃胸阳不振,痰浊阻滞,瘀血痹阻心脉。治以温振心阳,通脉祛瘀,化痰泄浊。 取内关为主穴,配以心俞、膻中、肾俞、丰隆。施以温通针刺手法,针刺内关时左手拇指按在内关穴下方,右手持1寸

毫针刺入穴位0.5—0.8寸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传向心胸部,针后立竿见影,胸痹疼痛立刻缓解。留针30分钟,并嘱其 节饮食,调情志。 复诊:4月12日,胸痹疼痛次数明显减少且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取穴、治法同前。之后,隔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半月,血压基本恢复正常,又巩固治疗半年。一年后随访,胸痹疼痛未见复发,其血脂也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 按:冠心病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本案例郑老据其体型肥胖,嗜食肥甘,怯寒肢冷,胸部憋闷疼痛,并连及左肩臂,面色口唇紫暗,舌体胖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润滑,脉沉细涩,辨证为胸阳不振,痰浊阻滞,瘀血痹阻心脉。郑老在临床上经数十年总结的“温通针法”以“温化瘀浊,通经调气”为要旨,选穴内关、心俞、重在活血祛瘀,通利心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交会穴,阴维、冲脉合于胃心胸,阴维主一身之里。内关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传向心胸部,可宽胸降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临床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供血不足,心率不齐及心痛等疾患,都可用之。膻中穴可宽心利气,缓解疼痛。丰隆施以温通针法以健脾温化痰浊。配以肾俞时时顾护先天之本,以鼓舞心阳,补气益肾阴。手法精妙,选穴精当,疗效即时是“温通针法”治疗冠心病的特点。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熊某某,男,35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

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栀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服上药3剂,患者两便灼热感明显减轻,稍觉少腹隐痛。药已见效,守上7剂后痊愈出院此症历时2年,服用过许多中西药物,竟然以五苓散加味而收效。究其原因,乃五苓散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作用。病者缘于寒湿郁闭,肺失宣肃,津液失布,水道不调。虽有心烦、大汗出而口渴,不为下焦湿热,乃津液不布。张隐庵云:“大汗出而口渴者,乃津液之不能上输,用五苓散主之以助脾。”(《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患者口渴而喜热饮即可证明。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显然有着表里对应关系,在病理状态下,是会互相影响。如膀胱气化正常,则将水精之清中之清者,经肺气与上焦的宣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5 发表者:李凡成10095人已访问 一、概述 本病就是鼻窦粘膜得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脉弦滑,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1剂未完,病已痊愈。(《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西医治疗未效。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 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上方连服12剂而愈。(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西医诊为鼻窦炎。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上方连服15剂而愈。(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屡治未效。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上方连服10 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舌红,苔薄,脉平。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药中病机,处方: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 鼻内点药同前。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

医案分析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 指导老师:彭建中 作者: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炯炯,音朗神清,就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就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就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就是以沙参、竹茹、丝瓜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与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如法服至长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 王士雄,字孟英,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主要著述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后人将其医案收集整理成《王孟英医案》一书,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杂病的论治的方法。 本篇医案讲述的就是一位姓何的妇女一到冬天的时候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自己用吸食鸦片与水灸法治疗,症状反而加重。于就是请庄某、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等医家诊

最新-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慢肾风心得体会 精品

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 风、慢肾风心得体会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主要是指现代医学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急性期、IG肾病急性期,虽临床表现是以血尿、蛋白尿、浮肿为主症,无浮脉,但临床上认为其病因是风、寒、湿、热、毒等外邪犯肺使肺失宣降,出现咽通、浮肿、尿少。毒邪入肾络,肾用失司,也可致腰痛、血尿(或镜下血尿)、水肿、蛋白尿等。一些患者并无前驱症状,只是尿检时发现,书中的名老中医治法主要以疏风清热解毒和凉血滋肾为主;吕仁和名老主要治该类疾病主张疏风散邪与清理热活血配伍组方;任继学名老治急肾风从淡湿化浊,清热解毒立法,方选大剂量土茯苓和白茅根等;金元红以凉血滋肾为主;裘沛然名老以当归六黄汤治气阴虚型尿血获效;郑新名老以利咽汤合二至丸治风热邪毒伤及肾络之尿血案。该书与其它病辨证治疗有所不同,如症无风热、脉无浮脉,但吕仁和名老辨证认为风热化毒入血伤肾、肾体受损,肾用失司,精微物质下泄,出现血尿、蛋白尿,治以疏风清热、活血解毒,处方以荆芥、防风、炒山楂、蝉衣、红花、桃仁、水红花子、丹参、白花蛇舌草等。7剂显效。有时也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其中用荆芥炭即解表,又可入血分而止血,还可散入血分之风邪,加用芡实保肾。任继学名老对劳累后腰酸软无力,口中粘腻,晨起恶心,舌苔白腻,脉沉缓无力,辨证为湿浊化热,用渗湿化浊,清热解毒法,并善用土茯苓、血尿、马勃清热解毒。嚼床等渗湿化浊。 对于慢肾风的认识,大多系急肾风迁延而来,正气渐虚,外邪着恋,症状反复,或浮肿、或腰痛乏力,眩晕、或尿血,同时检查可并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名老中医治疗慢肾风各有特色,吕仁和名老治尿潜血的慢肾风强调调补气血,理气和络,根据患者兼夹或配伍清结利湿类;任继学名老强调达络通瘀,通因通用,并考虑喉肾相关,适当配伍利咽解毒药,对阳虚型则与温补脾肾,化瘀利水,张琪名老多用理学汤滋肾阴收敛止血,缓则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并善加用收敛化瘀止血药,如儿茶、赤石脂;金元红名老认为慢肾风多“阴伤与湿热并见,喜用滋肾益脾,化瘀利水经验方金氏肾炎汤加减;严德馨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肾阳虚寒痰喘方啸山今秋患痰嗽汗多,医进清降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脘疼,面红汗冷。余(孟英)诊之,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见《徐灵胎医书全集·洄溪医案·痰喘亡阴案》王孟英按)。 简析:该案选自《洄溪医 案·痰喘亡阴》王孟英所加按语之中。说明痰喘碍眠有“不兼虚”与“虚不在阴分”多种。据案分析,患者似属素体卫阳不足,宿有痰饮喘疾,于秋季病痰嗽多汗之太阳病,当时若能按仲景“喘家作”与“遂漏不止”之例用,桂枝汤加减立法,或许不会变成危候,亦不悖于治痰饮以“温药和之”之旨。医者泥于秋令之燥,未能舍时从证,误与清降润肺之剂。因药过寒凉,与体不合,与证不宜,清滋助浊阴而戕及肾阳,使阴寒内盛,逼其真阳外出,见气逆面红,自汗肢冷,脉弦软无神等寒痰上实,肾阳下虚,颇合喻氏所谓“伤风亦有戴阳证”之例。患者因浊阴弥漫于内,阳气受逼,有浮越外脱之险。治从“内饮治肾”立法,以真武汤加味,迅扫浊阴而敛浮阳。由于浊阴内盛,寒痰上实,肾阳下虚,故于真武汤中以干姜易生姜,增强扫除阴霾之力。《寓意草》载:人参、附子合用,“温补下元,收回阳气”。然干姜附子乃辛热之品,性过猛烈,复佐人参、五味子缓其性而制其猛,且敛正气,并防刚烈温燥以去液。更辅以杏仁、厚朴宣肺

利气以平喘。此等方须阴盛阳微者方可与服。故有此等方,不可轻试于人,当慎之。产后昏谵辨痰饮姚氏妇产后昏谵汗厥,肌肤浮肿,医投补虚破血,祛崇安神之药,皆不能治。举家惶怖,转延孟英诊焉。询知恶露仍行,曰:此证医家必以为奇病,其实易愈也。昔金尚陶先生曾治一人,与此相似,载于沈尧封《女科辑要》中,方用石菖蒲、胆星、旋覆花、茯苓、橘红、半夏曲,名蠲饮六神汤。凡产后恶露行而昏谵者,多属痰饮,不可误投攻补,此方最著神效。如方服之良愈(《王孟英医案·产后》)。简析:此系产后从痰论治之案。产后病有多虚多瘀之特点。患者产后见昏谵汗厥,肌肤浮肿等表现。医者疑虚而补,猜瘀而攻,本在情理之中,但皆属旧时治产后病之套法,不加辨证,所谓“执死方以治活病”,故皆不效。致医者束手无策,病家惶恐不安,只待归天而已,诚乃“最是吓医之证”。王氏善于治痰,极推崇沈尧封“胎前病痰证居半,产时痰涎不下,诸病丛生”之说。指出“岂可以不见痰而遂云无痰”之理论。患者主要症状为昏谵,当询得恶露仍行,王氏即讲明该证原委。谓昔金尚陶有治验相似,治以蠲饮六神汤,载于《女科辑要》,该方功能“开泄宣通”,治子悬(妊娠胸胁胀满疼痛)效如桴鼓。因其性偏温燥,以舌苔滑而“津液内盛,痰饮未至涸竭”为宜。如翁媳素体阴虚,娩后血去发热,治于蠲饮六神汤中,去橘红、半夏之燥,加西洋参、生地、竹茹、花粉、白芍等益气养血、清热润燥之品。孟英有时还配凉肝涤痰之雪羹以矫其燥。张山雷对其评价较高,谓“六神汤本非为产后而设,王孟英习用是方,皆得真谛”。

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慢肾风心得体会

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慢肾风心得体会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主要是指现代医学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急性期、IGA肾病急性期,虽临床表现是以血尿、蛋白尿、浮肿为主症,无浮脉,但临床上认为其病因是风、寒、湿、热、毒等外邪犯肺使肺失宣降,出现咽通、浮肿、尿少。毒邪入肾络,肾用失司,也可致腰痛、血尿、水肿、蛋白尿等。一些患者并无前驱症状,只是尿检时发现,书中的名老中医治法主要以疏风清热解毒和凉血滋肾为主;吕仁和名老主要治该类疾病主张疏风散邪与清理热活血配伍组方;任继学名老治急肾风从淡湿化浊,清热解毒立法,方选大剂量土茯苓和白茅根等;金元红以凉血滋肾为主;裘沛然名老以当归六黄汤治气阴虚型尿血获效;郑新名老以利咽汤合二至丸治风热邪毒伤及肾络之尿血案。该书与其它病辨证治疗有所不同,如症无风热、脉无浮脉,但吕仁和名老辨证认为风热化毒入血伤肾、肾体受损,肾用失司,精微物质下泄,出现血尿、蛋白尿,治以疏风清热、活血解毒,处方以荆芥、防风、炒山楂、蝉衣、红花、桃仁、水红花子、丹参、白花蛇舌草等。7剂显效。有时也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其中用荆芥炭即解表,又可入血分而止血,还可散入血分之风邪,加用芡实保肾。任继学名老对劳累后腰酸软无力,口中粘腻,晨起恶心,舌苔白腻,脉沉缓无力,辨证为湿浊化热,用渗湿化浊,清热解毒法,并善用土茯苓、血尿、马勃清热解毒。嚼床等渗湿化浊。对于慢肾风的认识,大多系急肾风迁延而来,正气渐虚,外邪着恋,症状反复,或浮肿、或腰痛乏力,眩晕、或尿血,同时检查可并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名老中医治疗慢肾风各有特色,吕仁和名老治尿潜血的慢肾

风强调调补气血,理气和络,根据患者兼夹或配伍清结利湿类;任继学名老强调达络通瘀,通因通用,并考虑喉肾相关,适当配伍利咽解毒药,对阳虚型则与温补脾肾,化瘀利水,张琪名老多用理学汤滋肾阴收敛止血,缓则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并善加用收敛化瘀止血药,如儿茶、赤石脂;金元红名老认为慢肾风多阴伤与湿热并见,喜用滋肾益脾,化瘀利水经验方金氏肾炎汤加减;严德馨名老治慢性肾炎蛋白尿重在气化,常用宣肺化气之风药,颇有效验。焦树德名老治疗血尿从口渴、夜间饮水多辨为热结下焦,热迫血行,以五苓散清下焦热结,助膀胱气化,并辅以凉血止血获效,并辅以宣上的麻黄、石膏,用药独特,耐人寻味。 总之,各位名老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从症状推断脏腑的某方面功能异常,急肾风病程短,多与风热化毒有关,其次与湿浊有关;慢肾风病程长,多与肾之阴阳气血有关,其次与热结下焦有关。杨玉萍

医案分析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 指导老师:彭建中 作者: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如法服至长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 王士雄,字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主要著述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后人将其医案收集整理成《王孟英医案》一书,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杂病的论治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