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交变电流教案

省优质课交变电流教案
省优质课交变电流教案

《交变电流》教学设计

执教人:

5.1交变电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知道什么是中性面;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及中性面的准确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描述物理量的三种方法:文字、公式、图象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首先来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演示一:1、用干电池给发光二极管供电。2、用手摇交流发电机给二极管供电。

学生观察二极管的发光情况,说明发电机提供的电流大小是变化的。

演示二:1、用干电池给灵敏电流计供电。2、用手摇交流发电机给灵敏电流计供电。

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的变化,说明电机提供的电流方向是变化的。

比较演示一、二,总结出交流和直流的区别。学生完成例题1。

二、交变电流的产生

问题:为什么发电机能产生交变电流呢? 基本结构:磁场、线圈

产生条件: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转动。

问题1:判断线圈处在甲乙丙丁四个位置时是否产生感应电流?若有,标出电流方向;若无,说明原因。 问题2:判断从甲转到乙电流方向变吗?从乙转到丙呢?从丙转到丁?丁到甲?

问题3:分析线圈由甲转到乙,有乙转到丙,由丙转到丁,由丁转到甲的过程中电流大小变化的情况? 问题4:从E 经负载流向F 的电流记为正,在电流—时间图中画出甲、乙、丙、丁四个位置对应的时刻。猜测在一个周期内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大致画出i —t 图线。

过程分析:以单匝矩形线框为例分析,在转动过程中,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我们来看,是哪些边在切割磁感线运动呢?现在整个矩形线框有四个边,有一半是红色,另一半是蓝色,有两根竖着的,还有两

根横着的,那是哪一根在切割磁感线?横着的,哪种颜色的?横着的两根都切割。所以这里产生的电流就是由于这两根导线在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了。分析在甲图中AB、CD的特点,和学生一起画出线框的侧面图,推导出乙、丙、丁三图中线框的侧面图。分析甲图中AB、CD速度的方向,让学生说出乙、丙、丁三图中AB、CD速度的方向。问:这四幅图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吗?感应电流的方向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右手定则。我们一起伸出右手来判断一下。学生说出甲丙中没有电流,乙图中AB中电流的方向,是垂直纸面向外的,那CD中呢,是垂直纸面向里的,好,在这个矩形线框中,AB 中产生向外的电流,这就相当于一个电源,画出来,CD中产生向里的电流,画出电源, AB和CD这两个电源是怎样连在一起的?串联。那既然是串联,电源的电动势是多大?应该是两个棒产生的电动势的代数和。再分析丁图,感应电流方向是怎样的?AB中电流的方向,是垂直纸面向里的,那CD中呢,是垂直纸面向外的,两电源仍然是串联的,比较乙、丁两位置电流方向的关系,发现电流的方向变了,问:其他位置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先分析从甲到乙再到丙中速度的方向,分解速度,发现是速度的竖直方向的分量产生电流,向哪切割?下。所以,电流的方向不变。从丙到丁再到甲呢?学生分析。结论:只要转过甲丙位置,电流的方向就要改变。像甲丙位置,没有电流,并且线框经过这个位置后,电流的方向就变了,你说这个位置特别吗?所以这个位置非常特别,我们也给它一个特别的名称。这个位置我们物理上叫做中性面。总结中性面的特点。学生完成例2。

三、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现在设矩形线框ABCD从中性面开始转动,角速度是ω,AB、CD宽L1,AD、BC长L2 ,磁感应强度是B,

经过时间t,思考:

(1)线框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2)AB边的速度多大?

(3)AB边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是多大?

(4)AB边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5)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6)若为N匝线圈,则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电动势的峰值表达式为?

找学生回答自己的推导思路。强调以线圈经过中性面开始计时,在时刻t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若为N匝线圈,强调用小写的e不用大写的E,与电磁感应中的表示方法不一样。这里的NBSω叫做交流电的峰值,e叫做交流电的瞬时值。有没有更加直观的表示方法?用图象。假设线圈转一圈所用的时间是T,我们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电动势,若线圈从中性面开始转动,那么t=0时,电动势的瞬时值是0,当t=T/4时,电动势的瞬时值是E m,我们就得到了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若用该线圈对外电阻供电,则可以求出电路中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为……,外电阻两端电压的表达式为……。试分析例3。继续强调在这三个表达式中,都含有sinωt。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这里的电流,电压,电动势都是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同样的道理,还可以得到电流,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四、交流电的种类出示几种交流电的图像,说明交流电不都是正弦交流电。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交变电流。主要认识了正弦式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和规律。那是不是说交变电流都是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呢?

布置作业:1、自学科学漫步,认识交流发电机;2、完成本节的题案。

关于《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说课稿

关于《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说课稿名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之一——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及课题的内容分析 1、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着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的理念。在第五章“正弦交流电路”第五节“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中“正弦量的三要素”作为的重点。重新整合出一节来讲授,把其它基本概念放在后一节来讲,因为“正弦量的三要素”在正弦交流电路当中始终是处在一个核心的地位和起到一个贯穿整个正弦交流电路的主线作用。不管用解析式、波形图、矢量图等哪种正弦量表示法,都离不开“正弦量三要素”这个核心。正弦交流电的分析,实质上就是“三要素”的计算。]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与正弦交流电打交道,但学生们对正弦交流电的理性认识尚甚少。为什么特别指出不能把直流电路中的规律简单地套用到交流电路中去,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使学生能对正弦交流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抓住波形图表示法,详细介绍最大值,频率、初相位这三个物理量,使学生对“三要素”有个透彻的认识。 2、教育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利用波形图的直观性,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有效值、相位的概念, 再用解析式,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

(3) 掌握正弦量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掌握频率正弦量的相位比较。 (4) 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有学习正弦交流电路的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 重点 a、频率、周期、角频率的定义以及三者间的关系。 b、最大值、有效值的定义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c、初相的确定 (2) 难点 初相的确定 (3) 依据 以上重点都是正弦交流电路的核心知识,只有掌握它才能进行后续的教学。 难点初相的确定,即要运用正弦量的知识,又要运用数学的三角函数的知识。 二、教学策略及手段 运用波形图表示法在课堂中讲授“正弦交流电三要素”(附图),再通过实验室应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演示正弦交流波形中最大值、频率和初相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体现在45分种的课堂上,更应体现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够,参与面少,成绩不理想。为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用电器铭牌数据,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与实际看到的参数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再通过实验室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让学生亲手调节波形变化,

交变电流的产生教案

(2) (3) t (4)(5) 5.1交变电流的产生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观察电流(或电压)的波形图,理解交变电流、直流的概念 2.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 3.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4.理解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及中性面的概念 5.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分析 2.难点是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手摇发电机获得的电流与由干电池获得的电流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实验总结交变电流的定义 (一)交变电流 交变电流:和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 直流: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直流。 恒定电流:和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恒定电流。 例1、下图中_______是直流电?___________是交变电流? 思考:交变电流和直流有什么区别? 归纳总结:只要________改变的电流就是交变电流. (二)交变电流的产生 1.产生机理: 演示课本P31“做一做”中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说明产生的是哪种电流?分析转轴与磁场方向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当线圈绕的轴转动时会产生交变电流。 2.探究电流的特点: 看课本P32图5.1-3,分析:

(1)判断线圈由甲转到乙的过程中,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如何?(沿A →B →C →D 还是D →C →B →A ) 由乙转到丙、由丙转到丁以及由丁转到甲的过程中呢?(2)判断线圈处于甲、乙、丙、丁四个位置时是否产生感应电流?若有,在原图中标出电流的方向;若无,说明原因。A B C D 图 2假设线圈所处的磁场为匀强磁场,请在上面四幅图中画出线圈在甲、乙、丙、丁四个位置对应的侧视图,标出AB 、CD 边中的电流方向。(3)分析线圈在由甲转到乙、由乙转到丙、由丙转到丁、由丁转到甲的过程中中的电流大小变化情况?(4)在电流—时间图中画出甲、乙、丙、丁四个位置对应的点。猜测在一个周期内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大致画出i —t 图线。 (5)根据上述分析,回答:①线圈转到哪些位置时电流方向改变?______。②在这些位置时,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多大?_______。 感应电流多大?________ 。③ 在线圈转动一周的过程中,电流方向改变几次?________。我们把与磁场方向垂直的面叫____________。结论:(1) 线圈转动过程中电流的大小做周期性变化, 最小, 最大。(2) 线圈每经 一次,感应电流方向改变一次,线圈转动一周,感应电流方向改变 次。例 2、完成下面的表格位 置 磁通量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磁通量变化率中性面 中性面的垂面 (三)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1 .推导图 3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变压器优质课

变压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变压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与匝数间关系。 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统一美。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1)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 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具准备 可拆式变压器、投影交流电流表(2只)、投影交流电压表(2只)、导线若干 学生电源、小电珠(5只、2.5V,0.3A)、电键(4只)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参与演示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2.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并应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练习掌握公式的应用及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通过实验得出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整体感知 这节内容承上启下,它是电磁感应知识与交变电流概念的综合应用,体现出了交变电流的优点,为电能输送奠定了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幻灯打出一组数据 从以上表格可看到各类用电器额定工作电压往往不同,可我们国家民用统一供电均为220V,那这些元件是如何正常工作的呢?

高中物理 5.4变压器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32

5.4变压器(说课稿) 【教材分析】 《变压器》是物理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第4节的内容。变压器也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它是建立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是电磁感应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同时,是远距离输电不可缺少的装置,为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一节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即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极其差,对前面电磁感应还不是特别理解,但脑海里已有一定的印象,需要教师在讲解变压器原理时需要多引导,让学生在电磁感应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互感现象?为什么原、副线圈之间没有载流导线的连接,副线圈中还可以输出电流?使学生再次体会交变电流与恒定电流的区别,以及交流电的特点。 学生对变压器会感觉比较陌生,教学中课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如图片、实物,以及利用是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目标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应用,并且通过长时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3、了解变压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理想化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变压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理想化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实验探究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2.难点:理想变压器电压、电流与匝数关系的分析推导。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精品教案.doc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第五章《交变电流》精品教 课5.交变电课新授课1 教 学 目 的(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知道什么是中性面。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及中性面的准确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描述物理量的三种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象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重 难 点教学重点 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 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习导引】 1.恒定电流的定义是什么?直流电的定义是什么? 2.我们根据什么来定义直流电和恒定电流的? 【新课教学】 一、交变电流 1.定义: 2.试讨论交变电流与恒定电流和直流电的区别是什么?

二、交变电流的产生 右图为交流电发电机的示意图,线圈所在磁场为匀强磁场,设矩形线圈ABCD以角速度ω绕oo' 轴、从线圈平面跟磁感线垂直的位置开始做逆时针方向转动. 1.开始时,线圈是否切割磁感线?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为多大?此时磁通量多大?方向怎样? 2.经过时间t线圈转过的角度为多大?,此时ab边的线速度v方向跟磁感线方向夹角为多大,设ab边的长度为l,bd边的长度为l',线圈中感应电动势怎么计算?电流方向怎样判断?此时磁通量多大? 方向怎样? 学生思考预习引导的两个问题?(3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1、2两题(4分钟) 学生思考并讨论右侧的四个问题(10分钟)

《念奴娇-赤壁怀古》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幻片1】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请问,他是谁?——苏轼。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是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的描述,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在读前,谁给大家说说读诗有哪些要求呢?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诗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停顿)③读出感情(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2、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 请大家看时结合词的内容想象。你看完之后,有何感受?结合你刚刚读诗的初步理解

交流发电机说课稿

交流发电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汽车底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一、简析教材 (一)所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交流发电机》是全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第二章的内容的电源系统部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电工学电子技术部分内容,这为电源系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电学基础。电源系是汽车电气系统中最基础的系统之一,同时也是最核心部分。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将对本课程其他内容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对电源系其他部分的理解掌握。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本项目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交流发电机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本项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交流发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学会将汽车电气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当中分析和解决汽车实际存在的故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思考和自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训练组合、分解、逻辑思维、想象等能力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重点:1、交流发电机的结构总成及零部件的工作原理 2、交流发电机的拆装、调整、维护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3、电源系统的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4、专业兴趣的激发与良好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 确定重点原因:对于各主要部件的认识、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整个电源系统的认知,特别是在工作原理的掌握上它们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学生操作熟练程度及相关专业工具的使用直接关系着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适应企业的需求,所以在此把这几块内容设为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难点:1、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交流发电机的故障诊断 3、拆装与调整的步骤及工作要领 4、操作技能的提高 难点确定原因:具体分析工作原理时比较抽象,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有一定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欠缺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在此将这几点设为难点。 二、阐述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与引探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与比较,引导学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精品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 第五章《交变电流》精品教案 课题§5.1交变电流课型新授课课时1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知道什么是中性面。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及中性面的准确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描述物理量的三种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象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重难点教学重点 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教学难点 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 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习导引】 1.恒定电流的定义是什么?直流电的定义是什么? 2.我们根据什么来定义直流电和恒定电流的? 【新课教学】 一、交变电流 1.定义: 2.试讨论交变电流与恒定电流和直流电的区别是什么? 二、交变电流的产生 右图为交流电发电机的示意图,线圈所在磁场为 匀强磁场,设矩形线圈ABCD 以角速度ω绕oo' 轴、 从线圈平面跟磁感线垂直的位置开始做逆时针方向转 动. 1.开始时,线圈是否切割磁感线?线圈中感应 电动势为多大?此时磁通量多大?方向怎样? 2.经过时间t 线圈转过的角度为多大?,此时ab 边的线速度v 方 向跟磁感线方向夹角为多大,设ab 边的长度为l,bd 边的长度为l', 线圈中感应电动势怎么计算?电流方向怎样判断?此时磁通量多大? 方向怎样? 学生思考预习引导的两 个问题?(3 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完成 1、2 两题(4 分钟) 学生思考并讨论右侧的 四个问题(10 分钟)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公开课教案

【课题】正弦交流电基本概念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教学重点】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正弦交流电的角频率、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相位、初相位和相位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同学们都经常听说直流电和交流电,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教室里所使用的电到底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呢 【二、讲授新课】 1.2.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正弦交流电的波形

1、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做周期性变化的电量,符号AC 。 2、基本电量:正弦交流电流、正弦交流电压、正弦交流电动势。 3、解析式:i(t)I m sin ( t +?) u(t)U m sin ( t +?) e(t) E m sin ( t +?) I m U m E m ————振幅(峰值或最大值) ——角频率(rad/s ) ?——初相位(弧度或度) 1、 交流电的大小 1、瞬时值:交流电在任意时刻的数值,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e 、i 、u 。 2、最大值:交流电在变化过程中出现在最大瞬时值,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角标m 表示,例如I m 、 U m 、 E m 。 3、有效值:规定用来计量交流电大小的物理量,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U 、I 、E 。如果交流电通过一个电阻时,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与某直流电通过同一电阻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将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定义为交流电的有效值。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和最大值之间的关系为 2 m U U = U m 或U m 2U 练习题:已知,u(t)500 sin (200 t +45°),求U m 、U 和第5 秒时的瞬时值。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说课稿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交变电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节主要研究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交变电流,其产生的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以本节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因此,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规律。 难点是:能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理解交变电流、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知道交变电流的峰值、瞬时值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引入交变电流的概念:利用示波器展示从手电筒的电池得到的直流电和从墙面插座孔中获得交流电的波形,通过对比,了解交变电流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取材于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形式的电流的波形,体现了从日常生活现象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让本节的知识环境不显得过于陌生,有助于学生迅速构建交变电流的概念,而图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交变电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交变电流-优质获奖教案

3.3交变电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交变电流是怎样产生的。 2、定性了解交流的变化规律及其图像表示和主要特征物理量。 3、知道交流能通过电容器的原因,了解交流这一特性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4、初步了解发电机、交变电流的发明和利用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进一步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及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如何建立新的物理概念而培养学生处理解决新问题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演绎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用电器铭牌,可介绍我国近几年的经济腾飞,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和为建设祖国发奋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对称美. 【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本节难点:表征的物理量和交流电有效值. 【教法学法】 教法: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 学法:主动探究、互相协作、抽象提炼 【教学准备】 交流发电机、电灯、电流表、示波器、小灯泡、导线、学生电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一、交流发电机 出示发电机的结构图:说明:交流发电机是由定子和 转子构成,有的发电机的磁体转动,线圈不动;有的发电机的磁体转动,线圈不动。 实验结果:电灯的亮度忽明忽暗,电流表的指针忽左忽右 实验结论:发电机发出的电流大小和方向都在不断变化,大小、方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各种电池供给的电流只沿一个方向流动,叫做直流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找出其中规律 二、进入新课(导出概念) 二、交流的变化规律 介绍认识交流电和直流电 特征 说明:严格的数学分析表明,电网中的交变电流,它的电流、电压随时间按正弦函数的规律变化,这样的电流称之为正弦式电流 问:如何表示正弦式电流在某一时刻的电流、电压?(i = Imsinωt u =Umsinωt) 说明:Im、Um分别是电流和电压的最大值,叫做交流的峰值 问:频率和周期有怎样的关系?(T=1/f) 说明:我国使用的交变电流,频率是50 Hz 三、问:为什么在上述实验中看不到电灯中电流大小 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示波器、小灯泡、导 线、学生电源 实验过程:将示波器和灯泡并联 接入电路中,用示波器演示加在 灯泡两端的电压 说明: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在 不断地变化,我们把交流完成一 次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叫做 交流的周期,通常用T 表示, 它的单位是秒。交流在1s 内发 生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交流 的颇率通常用f表示,它的单位 给出板书,强调重要性 实验现象:显示的电压 图象为正弦曲线

交变电流-郑州市优质课2011

《交变电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2.会用公式和图象表示交变电流。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分析及中性面的特点。 2.难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分析。 3.疑点:当线圈处于中性面时磁通量最大,而感应电动势为零。当线圈平行磁感线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而感应电动势最大。即Φmin=0,Em有最大值;Φmax=BS。Emin =0的理解。 4.解决办法 (1)通过对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一周的实物演示,立体图结合侧视图的分析、特殊位置结合任一位置分析使学生了解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 (2)通过侧视图分析线圈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B之间的关系,利用导体切割磁感线方法来处理,使问题容易理解。 教学准备 手摇发电机模型、演示电流计、导线若干、微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打开了大门,今天我们使用的电灯、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交流电是怎样产生并且送到我们的家庭中来的呢?这就是这章要学习的内容,先看第一节:交流电的产生。 知识回顾 教师:如何产生感应电流? 请运用电磁感应的知识,设计一个发电机模型。 教师巡视教室一圈,将学生典型的两种画法用幻灯片展现。请学生回答电路中为什么会有感应电流? 学生回答,①电路闭合,②磁通量变化。 引导学生答出甲图由面积增大引起磁通量增加。乙图是由线圈平面与磁感线的夹角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 [事件2] 二、交变电流的产生。 拿出手摇发电机模型,介绍主要部件,(对照乙图)将发电机接演示用电流计缓慢转动线框一周,让学生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重复两次)。

高中物理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宁夏吴忠市回民高级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教材先让学生了解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艰难历程后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曲折历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磁生电的条件,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掌握了磁场的基本知识,理解了磁通量的概念;初中时也已经学习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自然会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同学们目前已经有一定的电学实验操作基础和一定的探究、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对本节课设计探究实验经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应该能够顺利完成。 2、教学方法及手段 (1)本节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采集数据---交流反馈---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实践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本节课采用以实验为主,以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教案 4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年月日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出示单相交流发电机,引导学生首先观察它的主要构造。 演示:将手摇发电机模型与小灯泡组成闭合电路。当线框快速转动时,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种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电流,叫做交变电流。 (二)进行新课 1、交变电流的产生 为什么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时线圈里能产生交变电流? 多媒体课件打出下图。当abcd 线圈在磁场中绕OO ′轴转动时,哪些边切割磁感线? ab 与cd 。 当ab 边向右、cd 边向左运 动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沿着a →b →c →d →a 方向流动 的。 当ab 边向左、cd 边向右运 动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 何? 感应电流是沿着d →c →b → a →d 方向流动的。 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 时,ab 边与cd 边线速度方向都 跟磁感线方向垂直,即两边都垂 直切割磁感线,此时产生感应电动势最大。 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小? 当线圈平面跟磁感线垂直时,ab 边和cd 边线速度方向都跟磁感线平行,即不切割磁感线,此时感应电动势为零。 利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打出中性面概念: (1)中性面——线框平面与磁感线垂直的位置。 (2)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时,穿过线圈Φ最大,但t ΔΔ =0。 (3)线圈越过中性面,线圈中I 感方向要改变。线圈转一周,感应电流方向改变两次。 2.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设线圈平面从中性面开始转动,角速度是ω。经过 时间t ,线圈转过的角度是ωt ,ab 边的线速度v 的方 向跟磁感线方向间的夹角也等于ωt ,如右图所示。设 ab 边长为L 1,bc 边长L 2,磁感应强度为B ,这时ab 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e ab =BL 1v sin ωt = BL 1·22L ωsin ωt =2 1BL 1L 2sin ωt 此时整个线框中感应电动势多大? 学 生 活 动

【知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课题:§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54~158页授课教师:临川四中万梅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是在前两个学段已有数据处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是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的相关的内容.本节教材通过一个实际例子介绍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2、教学重点(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2)会用表格整理数据.3、教学难点(1)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用表格整理数据4、教学关键得出全面调查的基本过程[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年龄特征,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2) 能根据具体情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3) 会用表格整理数据.2、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说理”的方法.(2) 通过对全班吃洋快餐情况的调查和吃洋快餐危害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全面调查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归纳小结”的流程展开.教学环节教 学 内

交变电流说课稿.doc

交变电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选修三-1第五章第一节《交变电流》 一、教材分析 交变电流是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的电流,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是本章的重点,是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的基础,又是上一章电磁感应和楞次定律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二、教学目标 本节的知识目标是(知识上)理解交变电流和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会用公式和图像表示交变电流。 本节的能力目标是(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的情感目标是(情感上)体验实验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对新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和变化规律。难点是交变电流瞬时值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学生学习直流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交流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生活中的常见电器,比较肤浅,对两种电流的区别不明确,本节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重点点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的感受到交变电流和直流电的区别,以便深刻记忆。对与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用手摇发电机来说明,涉及到了两条边切割磁感线,需要讨论两条边所产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问题较复杂,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把复杂的问题处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解决,这样设计,降低了教学的坡度,使学生能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角。 本节采用实验和讲授相结合教学方法,共分五个环节。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观察演示实验,得到交变电流的概念。 实验器材:电池、滑动变阻器、示教电流表、手摇式发电机、电键、导线若干。 1、装置接直流电源,观察现象。 2、装置接手摇式发电机,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比较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电池输出的电流是直流电,方向不变,那么手摇式发电机输出的是直流吗? 手摇式发电机输出的电流大小方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这样的电流叫交变电流。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实施,避免抽象的理论分析,让学生从感性角度去理解交直流的区别,提高学习效果。 环节二、观察教材图5.1-3,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 交变电流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采用从感性到理性,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的方法,用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变化,以降低难度,突破难点。 1、线圈转动过程中那条边切割磁感线?他们产生的电动势方向相同吗? 2、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来分析 3、哪个位置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零?哪个位置最大? 4、在b和d位置,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5、线圈转动一周,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怎样变化?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提出峰值,中性面等概念,强调: 1、峰值是线圈转动过程中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最大值。 2、中性面指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此时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线圈经过中性面时电流方向发生改变。 环节三、根据所做平面图,分析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在场强为B的匀强磁场中,矩形线圈边长为L,逆时针绕中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 1.线圈转动的线速度为v=ωL/2。 2.时间t内转过的角度为θ=ωt,此时ab边线速度v与磁感线的夹角等于ωt, 3.这时ab边中的感应电动势为e ab ,同理,cd边切割磁感线的感应电 动势为e cd : a(b) d(c) (a) a(b) d(c) e) a(b) d(c) (b) a(b) d(c) (c) a(b) d(c) (d) t Bl t l Bl BLV e cd ω ω ω ωsin 2 1 sin 2 2 = = = t Bl t l Bl BLV e ab ω ω ω ωsin 2 1 sin 2 2 = = =

交变电流教学设计

导学案 5.1交变电流 【要点导学】 一、交变电流的定义 直流电 交变电流 二、正弦式交流电的产生及规律 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过程甲→乙乙→丙丙→丁丁→戊 电流方 向 【反馈练习】 1.关于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的交变电流,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平面每经过中性面一次,感应电流方向就改变一次,感应电动势方向不变 B、线圈每转动一周,感应电流方向就改变一次 C、线圈平面经过中性面一次,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方向都要改变一次 D、线圈转动一周,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方向都要改变一次 2.一矩形线圈绕垂直于匀强磁场并位于线圈平面内的固定轴转动,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Φ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Φ最大,e最大. B.Φ最小,e最小. C.Φ最大,e最小. D.Φ最小,e最大.

1.中性面的特点 2. 3.表达式 (1)推导(画出侧视图) (2)结论 条件 思考:转轴垂直匀强磁场,从线圈平行于磁场时开始计时,电动势变化表达式? 【反馈练习】 3.交流发电机工作时的电动势的变化规律为e=Emsinωt ,如果线圈的角速度ω提高1倍,其它条件不变,则电动势的变化规律将变化为() A、e=Emsinωt B、e=2Emsinωt C、e=2Emsin2ωt D、e=2Emsin4ωt 四、交变电流的图像: 五、交变电流的种类:

4、一矩形线圈绕垂直于匀强磁场并位于线圈平面内的固定轴转动,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刻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B.t2时刻通过线圈的磁通量的绝对值最大; C. t3时刻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的绝对值最大; D.每当e变换方向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的绝对值都为最大 5.P书本34页第五题 6、一台发电机产生的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311V,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角100πrad/s。 (1)若该发电机只与含电阻的负载组成闭合电路,电路的总电阻为100Ω,试写出通过负载的电流强度的瞬时表达式,在t=1/120s时电流强度的瞬时值为多少? (2)线圈从中性面转过180度的过程中,电动势的最大值、平均值分别是多少?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谁来读第二段?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公开课)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泾县中学程永举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知道什么是中性面。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以及中性面的准确含义。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描述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象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及中性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 【教学器材】交变电流产生装置、交流发电机、示波器、自制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交流电知识是前面所学电磁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跟生产和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学习电磁振荡和电子技术等知识的必备基础,还是课外学习有关电工和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 本节内容相对于直流电而言,最大特点就是"变",对于变化的物理量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的新名词,如:交变电流、正弦式电流、中性面、瞬时值、峰值等,如何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些概念,掌握交流电的变化规律,是处理好这节课的关键。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交变电流一章中的重点,这一节知识掌握和理解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对交流电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往往是机械式的记忆,缺少理解问题的依据,

因而,这一章的难点也是这一节,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突破如何理解交流电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这一点上,既要有形象、直观的模型,又要有理论依托。本节课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渐进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通过发电机模型、示波器实物实验和模拟动画实验,让学生能清楚的分析出线圈转动过程中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特点,通过对线圈转动过程中四个特殊位置的分析运用电磁感应知识进行类比迁移,巩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从而突破本节重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 Ⅰ、引入 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哪位科学家发明了电灯并推广到前家万户?这科学家发明推广的是什么电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交流电又是谁发明推广的呢? 介绍爱迪生与特斯拉当年的交锋过程,让学生了解交流电发明推广的历史,体会交流电的优越性。 ??PPT展示——“交变电流的优越性:电路性能更丰富、可用电元件更多、便于远距离输送” Ⅱ、新课教学 一、交变电流的产生 ??PPT展示——“交变电流的产生” 1、演示交流发电机模型。(目的:使学生知道交流电的存在及用仪器测出交流电的特点,从 而可由学生总结出交流电定义。) (演示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摆动。) 介绍主要部件,将发电机缓慢转动摇柄一周,让学生观 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重复两次),电流表指针的位置 有什么特点?(指针左右摆动一次)这说明通过电流计的 电流有何特点?(电流大小变化,方向变化) 连续缓慢转动摇柄,让学生继续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在连续转动线框过程中,通过电流计的电流有何特点?(周期性变化) ??PPT展示——“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电流的分类:直流电流:电流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恒定电流:大小和方向都不发生变化的直流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