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Activity ——教学设计

第3章 Activity ——教学设计
第3章 Activity ——教学设计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授课年级:

授课学期:

教师姓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Activity简介、Activity的创建)

一、情景导入

1、什么是Activity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很多界面组成,这些界面由什么管理的呢?同学进行回答,然后老师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Activity。

二、知识讲解

1、Activity简介(PPT8-10)

在Android系统中,用户与程序的交互是通过Activity完成的。Activity是Android应用程序的四大组件之一,它负责管理Android应用程序的界面。一个应用程序一般会包含若干个Activity,每一个Activity组件负责一个界面的展现。

下面列举几个Activity的常用事件,具体如下:

?onKeyDown(int keyCode,KeyEvent event):对应按键按下事件

?onKeyUp(int keyCode,KeyEvent event):对应按键松开事件

?onTouchEvent(MotionEvent event):对应点击屏幕事件

然后在MainActivity中重写上述方法,运行程序进行测试。

2、Activity的创建(PPT11)

老师引导,大家对Activity有了简单的认识,接下来分步骤演示如何创建Activity。

1)定义一个类继承自android.app.Activity或者其子类;

2)在res/layout目录中创建一个xml文件,用于创建Activity的布局;

3)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注册Activity;

4)重写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并在该方法中使用setContentView()加载指定的布局文件;

Activity中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ActivityExample extends Activity {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https://www.360docs.net/doc/dc5725522.html,yout.activity_example);

}

}

三、知识巩固

1、总结知识点,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测试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第二学时

(Activity的生命周期、Activity存活案例)

一、知识回顾

1、对上节课留的作业进行答疑。

2、回顾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上节课讲解介绍了Activity以及Activity的创建,本节将针对Activity的生命周期,以及Activity存活案例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1、Activity的生命周期(PPT12-13)

老师引导,程序中的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从创建到销毁的过程。Activity也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Activity的生命周期中分为三种状态,分别是运行状态、暂停状态和停止状态。

1、运行状态:当Activity在屏幕的最前端时,它是可见的、有焦点的。

2、暂停状态:在某些情况下,Activity对用户来说仍然是可见的,但它不再拥有焦点,

即用户对它的操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3、停止状态:当Activity完全不可见时,它就处于停止状态,但仍然保留着当前状态

和成员信息。然而这些对用户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Activity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时会触发一些事件,执行一些回调方法来通知状态的变化,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创建时执行

?void onStart():可见时执行

?void onRestart():回到前台,再次可见时执行

?void onResume():获取焦点时执行

?void onPause():失去焦点时执行

?void onStop():用户不可见进入后台时执行

?void onDestroy():销毁时执行

2、Activity存活案例(PPT14-16)

关于Activity的生命周期已经讲解完了,想必大家都想来验证一下我讲解的内容是否正确吧!接下来通过案例“Activity的存活”来演示两个Activity之间的跳转时生命周期方法变化的过程。

Activity01创建时执行的方法:

Activity02创建时,Activity01执行的方法:

点击Activity02返回键时,Activity01执行的方法:

三、知识巩固

1、总结知识点,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测试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第三学时

(Android中的任务栈、Activity的四种启动模式)

一、知识回顾

1、对上节课留的作业进行答疑。

2、回顾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上节课讲解了Activity的生命周期并通过Activity存活的案例进行演示,接下来本节将针对Android中的任务栈、Activity四种启动模式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1、Android中的任务栈(PPT17)

老师引导,大家想一下前面讲解Activity生命周期时,先后开启了两个Activity,那么Android系统是如何管理这两个Activity的呢?

实际上,Android系统采用任务栈(Task)的方式来管理Activity的实例,当启动一个应用时,Android就会为之创建一个任务栈。先启动的Activity压在栈底,后启动的Activity 放在栈顶,通过启动模式可以控制Activity在任务栈中的加载方式。

intent.setAction("cn.itscast.xxx");

startActivity(intent);

3、打开系统照相机案例(PPT27)

老师引导,在实际开发中,避免不了要调用其他应用程序的组件。例如,在开发新浪微博时,需要启动系统的相机功能。

然后通过案例“打开系统照相机”向大家演示如何使用隐式意图。

三、知识巩固

1、总结知识点,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测试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第五学时

(数据传递方式、用户注册案例)

一、知识回顾

1、对上节课留的作业进行答疑。

2、回顾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上节课讲解了Intent、显式意图和隐式意图、打开系统照相机案例,接下来将针对数据传递以及用户注册案例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1、数据传递方式(PPT28-29)

在Android开发中,经常要在Activity之间传递数据。使用Intent传递数据只需调用putExtra()方法将想要存储的数据存在Intent中即可。当启动了另一个Activity后,再把这些数据从Intent中取出即可。

在Activity01中将数据存储在Intent中

String data = "Hello Activity02"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Activity02.class);

intent.putExtra("extra_data",data);

startActivity(intent);

从Activity02中取出传递过来的数据

Intent intent = getIntent();

String data = intent.getStringExtra("extra_data");

Log.i("Activity02", data);

还有一种传递数据的方式是调用putExtras()方法传递数据,该方法传递的是Bundle对象。调用putExtras()方法传递数据可以使用如下代码:

Bundle bundle = new Bundle();

bundle.putString("name", "Linda");

bundle.putInt("age", 20);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Activity02.class);

intent.putExtras(bundle);

startActivity(intent);

如果想要在Activity02中取出上述方式传递的数据,可以使用如下代码:

Intent intent = getIntent();

Bundle bundle = intent.getExtras();

String stuName = bundle.getString("name");

int stuAge = bundle.getString("age");

2、用户注册案例(PPT30)

老师引导,为了让初学者掌握Activity中的数据传递,接下来通过“用户注册”的案例来演示Activity中的数据传递。然后按照教材中的步骤一步步编写程序,实现效果如下:

三、知识巩固

1、总结知识点,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测试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第六学时

(回传数据、装备选择案例)

三、知识巩固

1、总结知识点,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测试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第七学时、第八学时

(上机练习)

1、完成教材中所有教学案例以及课后习题中的上机练习。

2、使用博学谷系统中的测试题给学生布置上机练习,或者老师自行安排上机练习。

思考和练习见教材第3章课后习题

七年级数学上第三章教案

3.1 图形欣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懂得欣赏一个几何图形,并能发现图形的对称美。 2.通过剪一些简单图形,知道怎样构造轴对称图形。 3.能利用旋转和拼凑等方法,由一些基本图形构造其它图案,学会化繁为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生活中所见的图形总结出图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图形的本质。 难点:构造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感受几何学中的对称美 1.投影课本P87的彩图。 教师活动:提问,(1)欣赏完这四幅图后,大家有什么感受?(2)这些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指出:由图案的“漂亮”到图形的“对称”,说明大家已经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几何图形,对称在建筑、镶边等艺术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实世界的许多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二、做一做,进一步领悟图形对称性的运用 1.教师活动:提问,(1)你亲戚或邻居结婚时窗户、门上都贴了什么? (2)你能剪出一个双“喜”字吗?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怎样画才能剪出一个双“喜”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思维的广阔性。 2.学生活动:剪一种简单的花边,并进行对照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剪出丰富多彩的不同图案;(2)利用课余时间把较好的作品张贴在黑板报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三、想一想,如何进行图案设计 1.(出示投影2). 某公司要求,大厅的地面设计成图3—8所示的图案,试设计出一种大小相等,图案相同的正方形地砖,用它们可以铺成如图3—8的地面。(投影显示课本P89图3—8)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提供设计的多种方式。 教师活动:评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投影显示课本P90图3—9与图3—10。 [说明]图3—10所设计的形状,通过旋转和拼接就可以铺成如图3—8的地面。 2.下图是一个戴头巾的儿童的头像,你能画出它吗? 学生活动:先把握好图形的位置特征,形像特征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得最好。 3.小明家的地面设计图为左下图所示的图案(局部),能否只用右下图设计地面砖?是否还可以将地面砖设计得更小一些?

最新高等数学第三章教案学习资料

授课时间第周周第节课次 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 第一节微分中值定理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其证明方法,掌握三大 定理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的应用。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1. 费马引理 2. 罗尔定理 3.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4.柯西中值定理5.定理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作业和思考题: P132:5,6,10,12,14 教学后记: 填表说明: 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授课时间第周周第节课次 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 第二节洛必达法则 教学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未定式0 , 的洛必达法则,掌握未定式00 0,,0,1,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未定式0 , 的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1.未定式0 的洛必达法则及应用举例 2.未定式的洛必达法则及应用举例 3.其他未定式00 0,,0,1,的极限计算 4.说明洛必达法则的条件不满足时,所求极限仍然可能存在启发式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作业和思考题: P137:1(2,5,7,9,13,15),2,4 教学后记: 填表说明: 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第三章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第三章医院急诊科管理

第一节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急诊科的任务 急诊科的任务:急诊、急救、培训、科研 (一)急诊:急诊科要求24小时随时应诊,急诊护士负责接收、预检分诊、参与诊治和护理就诊的病人,随时接收院外转来的伤病员,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后续救治. (二)急救:急诊护士应与医师密切配合,对重病人或伤员,及时、有效的抢救,必要时在急诊科进行急诊手术抢救生命. (三)培训 (四)科研 二、急诊科的设置 (一)基础设置 急诊科的设置主要为预检分诊室、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治疗室、清创缝合室、重症监护室、观察室、隔离室8个部门。 (二)辅助设置与布局 辅助科室包括急诊挂号室、收费室、药房、化验室、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也应在急诊区域内。 (三)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即急救生命绿色安全通道,是指对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 1.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范围:原则上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和预见可能危及生命的各类急、危、重病人均应纳入急救绿色通道。 2。急救绿色通道的硬件要求

(1)方便有效的通讯设备 (2)急救绿色通道的就诊流程图 (3)急救绿色通道的醒目标志 (4)急救绿色通道的医疗设备:可移动推车和床、可充电或带电池的输液泵、心电图机、多功能(心电、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监护仪、吸引器、气管插管、除颤起搏设备、简易呼吸机等。 3.急救绿色通道的人员要求 4。急救绿色通道的相应制度 (1)首诊负责制是急诊科的工作制度之一。 首诊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并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或相关院领导,科主任和护士长应随叫随到,组织抢救工作。 首诊科室: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科室。 首诊医师: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医师。 首诊医院: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医院. 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或确系他科患者时,应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写好病历并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后,才能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科.不得私自涂改科别,或让患者取预检分诊处改科别。凡是遇到多发伤、跨科疾病或诊断未明的伤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首先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如需要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向医教科(医务处)汇报,落实好接受医院后方可转院。

最新3电工基础第三章教案汇总

3电工基础第三章教 案

第三章电容器 §3-1、电容器 教学目的 1、知道电容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理解电容器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容器的基本概念;电容的物理意义;影响平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掌握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记住平板电容器电容值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叠加定理内容与应用条件。 2、导入新课: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在电工和电子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电力系统中利用它可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在电子技术中,利用它可起到滤波、耦合、隔直、调谐、旁路和选频等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Ⅱ、讲授新课: 一、电容器和电容 1、电容器: (1)、电容器:指在电路中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是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电极中间夹一层绝缘体(又称电介质)所构成。 (2)、电容器最基本的特性:能够存储电荷。 (3)、用途:具有“隔直通交”的特点,在电子技术中,常用于滤波、移相、旁路、信号调谐等;在电力系统中,电容器可用来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4)、主要技术参数:电容量、允许误差、额定电压。 (5)、工作原理: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电容器的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第3章计算机软件2(教案)讲课稿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简单回忆一下:计算机软件主要包含哪几部分?(答:程序、数据、文档)。程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目前,市面上的程序设计语言有成百上千种,大家所知道的有哪些呢? 新课讲授:

3.3 程序设计语言及语言处理程序 3.3.1 程序设计语言分类 1.机器语言 由0、1代码组成,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和执行的指令集合。 特点:占用空间小、执行速度快,不易学习和修改 不同类型机器的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不同,通用性差。 2.汇编语言(符号语言) 用助记符代替机器语言中的指令和数据 特点:易修改,保持了速度快,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不同类型机器的汇编语言不同 3.高级语言 由贴近自然语言的“词”和“数学公式”组成 特点:易学、易读,易修改,通用性好,不依赖于机器 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 3.3.2 程序语言中的数据成分和控制成分 高级语言种类繁多,但是其基本成份都可归纳为四种: ●数据成分 ●运算成分 ●控制成分 ●传输成分 1.数据成分 数据作为程序操作的对象,具有名称、类型、作用域等特征。 使用前要对数据的这些特征加以说明。 数据名称由用户通过标识符命名,类型说明数据需占用存储单元的多少和存放形式,作用域说明数据可以使用的范围。

2.控制成分 控制成分提供一种基本框架,在此基本框架支持下,可以将数据和对数据的运算组合成程序。 (1) 顺序结构 用来表示一个操作(或语句)个操作开始,顺序执行,直至序列的最后一个操作。 (2) 条件选择结构 由一个条件(P)和两个供选择的操作A和B组成。 执行过程: 先计算条件表达式P的值, 如果P的值为真,则执行操作A; 否则执行操作B。 (3)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为程序描述重复计算过程提供控制手段,重复结构有多种形式,最基本的形式为while型重复结构。 3.3.3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 1.语言处理系统的作用: 把用非机器语言编写的各种程序变换成可在计算机上执行的程序,或最终的计算结果,或其他中间形式。 3.3.4 常用程序设计语言介绍 1、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总结同学们所知道的程序设计语言,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语言(讲述各语言的主要特点): FORTRAN语言 最早的一种高级语言 主要用于数值计算方面的程序设计语言。

《工程制图》教案

《工程制图》教案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题: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图纸幅面的规定、比例、字体、图线 4、尺寸注法 5、线段和圆周的等分 6、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7、斜度和锥度 8、圆弧的连接 9、椭圆的画法 10、平面图形的绘制 11、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讲解图样的概念及形成 2、介绍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 3、介绍图纸幅面、图框格式和尺寸、标题栏格式和内容、常用的比例和字体 4、介绍图线的种类、应用和画法 5、介绍尺寸注法的基本规则 6、讲解常用尺寸的注法 7、讲解斜度和锥度的概念、计算、画法和标注 8、讲解各种形式圆弧连接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9、介绍用同心圆法和四心圆弧法画椭圆 10、讲解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线段分析和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

11、讲解仪器绘图和徒手绘图 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性质 2、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3、掌握图样上的一般规定 4、掌握九种图线的应用和画法 5、掌握常用尺寸的标注方法 6、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7、掌握对线段、角度、圆周的等分和正多边形的作图方法 8、掌握斜度和锥度的区别(包括在概念、计算、画法上的区别) 9、掌握各种形式圆弧连接方法 10、用四心圆弧法画椭圆 11、会画中等难度的平面图形。 教学重点:1、图样的形成及与立体图的比较 2、粗实线、细实线、虚线和细点画线的画法 3、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4、常用尺寸的标注方法 5、圆周的等分方法和斜度和锥度的画法 6、圆弧连接和用四心圆弧法画椭圆 7、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第二章 投影法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课题:1、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2、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 3、点的投影及其标记 4、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5、点的三面投影与直角坐标 6、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7、两点的相对位置 8、直线的投影图

第三章电子教案

第一章服装用织物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织物分类、组织结构和服用性能及常用织物的特征。 2、使学生理解织物的分析鉴别。了解织物的量度。 重点和难点:织物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织物概述 一、织物的分类 (一)按织造方法分:机织物、针织物和无纺布。 (二)按纺织品在服装中的用途分:面料和辅料 (三)按起花工艺分:原色面料、染色面料、织花面料、色纺面料、花色纱线面料、烂花面料、绣花面料、轧花面料、轧皱面料及其他。 (四)按织物的组织结构分: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缎纹织物、变化组织织物、复合组织织物和提花组织织物。 (五)按组成织物的原料分类:纯纺织物、混纺织物和交织织物。 二、织物的量度 (一)长度 1、梭织物的长度:用匹长量度(匹长:织物沿其长度方向,两端最外边完整的纬纱之间的距离。单位:米)。 2、针织物的长度:匹长分定重方式和定长方式。 (二)宽度 1、梭织物的幅宽:织物沿宽度方向,最外边的两根经纱间的距离,单位:厘米。 2、针织物的幅宽 (三)织物的厚度 织物的厚度指在一定压力下织物的绝对厚度,以mm为单位。与体积重量、蓬松度、刚柔度有关,影响服装的风格、保暖性、透气性、悬垂性、重量和耐磨性等。分类:厚型、中型和薄型 (四)织物的重量 概念:干燥无浆织物,单位面积所具有的重量。

计量:以每米克重(g/m)或以每平方米克重(g/m2)。 作用: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加工性能及计算价格。 (五)织物的体积重量 概念:织物单位体积内重量。表示:克/厘米3。作用:影响手感、导热性和透通性。 三、织物的分析鉴别 (一)各类型纺织面料及相似易混淆面料的鉴别 1、棉型面料—纯棉、棉混纺及棉型化纤面料。 (1)纯棉:光泽一般,无亮光,布面不够整洁。手感柔软,有温暖感,弹性不好。高支、精梳获丝光等有改善。 (2)棉涤:光泽比纯棉好,较明亮。布面细洁平滑,无棉结。手感挺括滑爽,弹性较好。 (3)粘纤:光泽好,色泽鲜艳。布面光滑细洁,手感柔软重垂,悬垂下坠感好,抗皱性差。湿强差。 2、毛型面料—纯毛、毛混纺及化纤仿毛面料。 (1)纯毛精纺:多为薄型和中型。表面光洁平整,质地精细,纹路清晰,光泽柔和,有膘光感,色正。手感柔软、滑糯,身骨挺括、悬垂。 (2)纯毛粗纺:多为厚型和中型。呢面丰满,质地或蓬松或致密。正面不露纹地。手感柔软、温暖、丰厚、无板结感,挺括而有弹性,垂感好。 (二)织物正反面鉴别 1、根据花色光泽:正面光泽好、颜色匀净。印花面料正面图案清晰完整。 2、根据洁净程度:正面结晶,疵点、杂质、纱结等多在反面。 3、根据组织特征:单面斜纹面料正面有斜向纹路;双面斜纹面料,斜向纹路饱满清晰的一面为正面;缎纹面料正面光亮平滑;提花面料正面花纹完整无虚线;纱罗织物正面纹路清晰,绞经突出。 4、根据质感特征:起绒、毛圈面料,有毛绒、毛圈一面为正面。特殊风格的一面为正面。凹凸织物正面紧密而细腻,凸出的条纹或图案,立体感强。 5、根据布边特征:正面较平整、逛街,反面稍粗糙,有些布边织有或印有文字、号码,清晰地为正面。有些布边有针眼,凸出的是正面。

机械制图教案——第三章2(王幼龙第四版)

课时教案总课时: 备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三章习题课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巩固点的投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重点正投影法难点正投影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 媒体 电脑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点的投影 出示例题,让 学生分析点的 投影该如何取 得根据坐标分析 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例题二 根据 坐标求出 个点位置 让学 生利用投 影规律完 成第三面 投影 根据 投影填写 各个点的 位置 做出 第三面投 影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让学生独立完 成该题。 理解点的投影 小 结 正投影法 作 业 练习卷 板 书 设 计 例题 练习题 课 后 记 学生自己做题有困难

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三章习题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三面投影体系。 2、掌握三视图的形成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绘图工具 德育目标遵守国家标准 重点正投影法难点正投影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 媒体 计算机,课件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点的投影 出示例题,让 学生分析点的 投影该如何取 得根据坐标分析 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例题二 根据 坐标求出 个点位置 让学 生利用投 影规律完 成第三面 投影 根据 投影填写 各个点的 位置 做出 第三面投 影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让学生独立完 成该题。 理解点的投影 小 结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记

网络营销电子教案第三章-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教程文件

第三章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 [教学目标]掌握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了解网络营销战略分析的步骤及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掌握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了解网络营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重点难点]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数]2 [复习回顾]企业的经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营销环境中进行并深受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些企业在进行营销管理活动的同时,就必须考察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 [新课导入]与传统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一样,企业在从事网络营销时应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明确企业的使命及目标后,制定与之相应的经营战略与战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网络营销的战略分析 [本节内容] 一、企业战略概述 1、战略的概念及特征:1)全局性 2)方向性 3)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 4)竞争性 5)适应性 2、企业的战略层次:1)总体战略 2)经营战略3)职能战略 二、网络营销战略分析 (一)分析企业外部网络营销环境 (二)企业内部分析 (三)评估企业的机会与障碍 (四)明确网络营销的战略目标 1. 销售型网络营销目标是指建造网站主要是为企业拓宽销售网络,借助网上的交互性、直接性、实时性和全球性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售点(Network Point Of Sale),目前许多传统的零售店都在网上设立销售点,如北京图书大厦的网上销售站点。 2. 服务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为顾客提供网上联机服务,顾客通过网上服务人员可以远距离进行咨询和售后服务,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型公司都建立了此类站点 3. 品牌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在网上建立自己品牌形象,加强与顾客直接联系和沟通,建立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以及配合企业现行的营销目标实现,目前大部分站点属于此类型。 4. 提升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通过网络营销替代传统营销手段,全面降低营销费用,改进营销效率,促进营销管理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的DELL、Amazon、Haier等站点属于此类型。

《第三章教学设计》学习辅导1

《第三章教学设计》学习辅导1 学习目标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能正确说出教学设计的定义、目的、研究对象、系统方法和理论基础。 2.知道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步骤),能正确描述并画出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图,并能说明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知道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能说明各个要素的含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4.知道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所包括的内容。明确学习内容分析的任务,掌握学习结果分类的方法和学习内容分析的一般方法。 5.知道初始能力、学习风格的内容,掌握学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和依据,能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分析。 6.知道学习目标分类的内容,掌握学习目标分析和编写的一般方法,能正确使用ABCD法对学习目标进行阐述。 7.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8.知道制订教学策略的依据。 9.知道教学策略的设计程序,能依据教学理论中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理论,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选择、决策和组合。 10.知道加涅提出的九环节教学策略。 11.理解集体授课、自学(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12.知道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并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合理选择和创新。 13.理解北京一师附小提出的创设“四个环境”的内容。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创设“四个环境”。 14.知道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和程序,能合理选择、正确运用教学媒体。15.知道教案的构成要素、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 16.理解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两种方法,并能对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分别进行说明。17.知道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应用,能组织、完成教学设计的成果评价和改进教学设计工作。 基础知识1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三章教案--组织

第三章管理的架构(组织) 学习目标 ?理解组织、组织结构、管理幅度等概念 ?领会各种管理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掌握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组织运行中职责权限的确定 ?了解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结构框图 一、组织的含义 ?在管理学中,组织有两方面含义: 1.作为组织工作对象指和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 2.作为涉及活动过程的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的过程. 即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 3.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 组织存在的理由 ?个人能力的有限与个人需要的无限之间的矛盾,以及目标或使命的驱使 二、组织设计——确定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内构成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形式,或者说是一个组织内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1、组织设计的任务: ①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组织的职能由组织所要完成的工作决定,例如企业需要专人进行财务管理,所以设计专门的财务岗。需要专人来管理员工的招聘、培训、评价、升迁等所以要设计人力资源岗,然后再根据这些岗位的具体分工安排职务,再选择合适的人安到各个职务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如果我们理解成因人设岗,那就不符合组织设计的原则。当然,私人企业免不了会有这样的情况。②部门设计。部门化是指企业根据各类不同性质的活动(物流、生产、市场/销售等)划分企业部门以及分部门的管理措施。它能使企业的各部门责权明确,各项任务能落到实处。 ③层级设计。确定管理层级并规定相应的职责、权限。例如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具有更加明显的层级结构,不同的大学内部管理组织设计之间存在差别。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甚至专科学校也参照本科大学的层级结构设计内部的管理层级。 2、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任务目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统一指挥原则 权责一致原则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正确处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第二节组织结构 直线制组织结构

03建筑制图与识图教案-第三章-组合体的投影图

第三章组合体的投影图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用形体分析法和面形分析法绘制和阅读组合体三视图 2、能正确、完整、清晰地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7学时 五、重点、难点:各节重点讲解, 难点:用形体分析法和面形分析法绘制和阅读组合体三视图,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六、辅导安排:习题课后安排辅导 七、教学内容 3.1 组合体的形成方式及其表面间的过渡关系 一、形成方式: 1、叠加:基本体叠加在一起形成组合体。 2、挖切:基本体经截切和挖孔可形成组合体。 3、叠加和挖切的组合 二、组合体表面间的过渡关系:(图3-1)

图3-1 1、相交:有各种交线。 2、共面:表面无线。 3、相切:表面无线。 3.2组合体视图的绘制 一、以叠加为主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1、形体分析:分析组合体的组成形式、组合方式、表面的过渡关系以及形体的相对位置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2、组合体的绘图过程:如图3-2

图3-2 (1)分析形体: ①有哪些形体组成 ②以什么方式组合 ③求什么样的交线 (2)造主视图: ①主视图的投影方向:主视图反映形状特征较多,使其它视图不可见的形体最少 ②确定安放位置:自然安放平稳,符合位置习惯 (3)布置视图 (4)画底稿: ①先画主要形体,后画次要形体 ②先定形体位置,再画形状 ③先画具有特征形状的视图,后画其它视图 ④先画各基本形体,后画形体间的交线 (5)检查、加深:先曲后直,先水平线后垂直线,再描斜线,先小后大,线条宽度一致、深浅一致 二、以切挖为主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1、面形分析:根据表面的投影特性分析表面的性质、形状和相对位置,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授课教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当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6节 教学内容: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地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了。随

《机械制图教案》第三章

第十四讲§3—1 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及尺寸标注 课题:1、平面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 2、曲面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讲解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种类及其三视图画法 2、讲解在平面立体和圆柱体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平面立体和圆柱体的三视图画法 2、能够熟练运用利用点所在的面的积聚性法和辅助线法在平面立体和圆柱体表 面取点、取线 教学重点:1、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种类及其三视图画法。 2、在平面立体和圆柱体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教学难点:在圆柱体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教具:基本体模型: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三棱锥、四棱锥、圆柱体等教学方法:用教学模型辅助讲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结合作业复习直线和平面投影变换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二、引入新课题 机器上的零件,不论形状多么复杂,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几何体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 基本几何体——表面规则而单一的几何体。按其表面性质,可以分为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两类。 1、平面立体——立体表面全部由平面所围成的立体,如棱柱和棱锥等。(出示模型给学生看)。 2、曲面立体——立体表面全部由曲面或曲面和平面所围成的立体,如圆柱、圆锥、圆球等。(出示模型给学生看)。曲面立体也称为回转体。 三、教学内容 (一)平面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 1、棱柱 棱柱由两个底面和棱面组成,棱面与棱面的交线称为棱线,棱线互相平行。棱线与底面

垂直的棱柱称为正棱柱。本节仅讨论正棱柱的投影。 (1)棱柱的投影 以正六棱柱为例。如图3-1(a)所示为一正六棱柱,由上、下两个底面(正六边形)和六个棱面(长方形)组成。设将其放置成上、下底面与水平投影面平行,并有两个棱面平行于正投影面面。 上、下两底面均为水平面,它们的水平投影重合并反映实形,正面及侧面投影积聚为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六个棱面中的前、后两个为正平面,它们的正面投影反映实形,水平投影及侧面投影积聚为一直线。其他四个棱面均为铅垂面,其水平投影均积聚为直线,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均为类似形。 (a)立体图(b)投影图 图3-1正六棱柱的投影及表面上的点 边画图边讲解作图方法与步骤。 总结正棱柱的投影特征:当棱柱的底面平行某一个投影面时,则棱柱在该投影面上投影的外轮廓为与其底面全等的正多边形,而另外两个投影则由若干个相邻的矩形线框所组成。 (2)棱柱表面上点的投影 方法:利用点所在的面的积聚性法。(因为正棱柱的各个面均为特殊位置面,均具有积聚性。) 平面立体表面上取点实际就是在平面上取点。首先应确定点位于立体的哪个平面上,并分析该平面的投影特性,然后再根据点的投影规律求得。 举例:如图3-1(b)所示,已知棱柱表面上点M的正面投影m′,求作它的其他两

网络营销电子教案第三章 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三章网络营销的战略与规划 [教学目标]掌握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了解网络营销战略分析的步骤及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掌握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了解网络营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重点难点]企业战略的相关概念;基本的网络营销战略模型;传统企业、专业网络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相关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数]2 [复习回顾]企业的经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营销环境中进行并深受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些企业在进行营销管理活动的同时,就必须考察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 [新课导入]与传统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一样,企业在从事网络营销时应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明确企业的使命及目标后,制定与之相应的经营战略与战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网络营销的战略分析 [本节内容] 一、企业战略概述 1、战略的概念及特征:1)全局性2)方向性3)长期性和 相对稳定性 4)竞争性5)适应性 2、企业的战略层次:1)总体战略2)经营战略3)职能战略 二、网络营销战略分析 (一)分析企业外部网络营销环境

(二)企业内部分析 (三)评估企业的机会与障碍 (四)明确网络营销的战略目标 1. 销售型网络营销目标是指建造网站主要是为企业拓宽销售网络,借助网上的交互性、直接性、实时性和全球性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售点(Network Point Of Sale),目前许多传统的零售店都在网上设立销售点,如北京图书大厦的网上销售站点。 2. 服务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为顾客提供网上联机服务,顾客通过网上服务人员可以远距离进行咨询和售后服务,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型公司都建立了此类站点 3. 品牌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在网上建立自己品牌形象,加强与顾客直接联系和沟通,建立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以及配合企业现行的营销目标实现,目前大部分站点属于此类型。 4. 提升型网络营销目标主要通过网络营销替代传统营销手段,全面降低营销费用,改进营销效率,促进营销管理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的DELL、Amazon、Haier等站点属于此类型。 5. 混合型网络营销目标可能想同时达到上面几种目标,如Amazon通过设立网上书店作为其主要销售网络,既是销售型,又是品牌型,同时还属于提升型。 (五)确定资源的分配水平 (六)选择整体战略 第一节网络营销的战略模型 [本节内容] 企业要引入网络营销,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营销通过何种机制达到何种目的,然后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及目标顾客的需求特性,选择一种合理的网络营销模式。现有几种有效的网络营销模式: (一)留住顾客、增加销售 留住顾客、增加销售的网络营销模式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教案(第3章 选区的基本操作)

第三章选区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掌握基本的选取工作、选区的扩展、羽化以及改变图像或画布大小。要求学生灵活的掌握选区的应用、掌握选区的调整。学会在各种各样的图像下抠图及选框的调整。 【教学重点】:学会在各种各样的图像下抠图及选框的调整。 1、要求学生灵活的掌握选区的应用。 2、要求学生掌握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的使用。 3、要求学生能在不同复杂度的背景下抠出所需要的图案。 【教学内容】:介绍抠图工具和选框工具的使用,再用这些工具来制作实例,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 关于选区: 1、选区是封闭的区域,一旦选区建立,大部份操作只对选区范围内有效。 2、选区可以移动,在选区内按下鼠标拖动即可。 3、选区的运算方式指添加、减去、交叉等操作。 选区工具: [规则图形选择] 1、椭圆选框工具矩形选框工具 [不规则图形选择] 2、魔棒工具 掌握要点:容差的含义(颜色选取范围。值越小,选取的颜色越接近,选取范围越小。)魔棒适合使用在图案颜色层次不多的情况中。 容差:20容差:50 容差:100 3 、套索工具: 掌握要点:使用此工具可以创建出不规则的选择区域,但用此法选择的区域往往无法抠出图案的边界。 3、多边形套索工具: 可用于勾画轮廓形状呈线条形的不规则的多边形选择区域。

4 、磁性套索工具: 可用于边界线色彩明显的图案抠图。此类选区可作逐步调节。 5、选择 --- 色彩范围。 6、路径 案例1 绕 案例2:花样年华 案例羽化融图 1:打开已经安装好的PS软件.导入两张图 2.选取移动工具.把背景2直接拖入背景1: 3.选取套索工具.这里我选择磁性套索.把人的大概形状套出来 4.选择.羽化照片.像素设置30 5.再次选择.反选 6.按“delete"间对图片进行删减效果.最后保存。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1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提出课本P79的问题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讲解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 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50 3 = x+70 5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 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50 3 = 50+70 2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5、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的水分 重点: 1、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 2、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 3、人工降水的原理 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大气中的水分的来源:海洋、湖泊、河流、潮湿的土壤、植物的蒸腾 作用:1、通过水质三态的变化,形成云、雾、雨、雪、雹等 2、参与地球表面的水分循环。 §3-1 蒸发与凝结 要求: 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 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 一、水相变化: (一)动态变化: 1、蒸发:大水面上由水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 条件:温度愈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 吸热:L=600C/g 2、凝结:在水布水汽转化成水的物理过程。 条件:大气中水汽深度愈大,单位时间内落回的水分子数愈多 放热:L=600C/g 3、动态平衡:在水面上,落回的水分子数与跑出的水分子数相等,此时的 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此时的水汽就是饱和水汽。 4、水的升(凝)华: 升华:冰面上的冰分子转化成了水分子的过程 凝华:冰面上的水汽分子转化成了冰分子的过程 潜热:溶解热+蒸发(凝结)热=80+600=680 C/g (二)水相变化的判据: 设:N: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 n:单位时间内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 当N> n时,水面蒸发,空气中水分子数增加 N= n时,水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跑出和落回的水分子数相等 NE时,水面出现凝结现象,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 e=E时,水面上出现动态平衡,即没有蒸发也没有凝结现象 e

制图基本知识教案3

第 3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复习巩固、检查课后搜集的资料(10分钟) 一、结合作业中的问题,纠正错误,强调圆弧连接中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情况 步骤2:本节课学习任务、情境设计(5分钟) 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和曲线按照一定的几何关系绘制而成的,这些线段又必须根据给定的尺寸关系画出,所以就必须对图形中标注的尺寸进行分析。 步骤3-1:讲授知识(30分钟) 1.5 平面图形的分析与画法 一、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一)、尺寸基准 尺寸基准是标注尺寸的起点。平面图形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要确定一个尺寸基准。尺寸基准常常选用图形的对称线、底边、侧边、图中圆周或圆弧的中心线等。在图1-51所示的平面图形中,水平中心线B是高度方向的尺寸基准,端面A是长度方向的尺寸基准。 图 (二)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 定形尺寸是确定平面图形各组成部 分大小的尺寸,如图1-51中的R50、R40、 R15、R8、Φ20、Φ5、Φ30、15、115等; 定位尺寸是确定平面图形各组成部分相对 1-51 平面图形的尺寸与线段分析 位置的尺寸,如图1-51中的长度8等,该图中还有的定位尺寸需经计算后才能确定,如半径为R8的圆弧,其圆心在水平中心线B上,且到端面A的距离为(115-15-8=92). 从尺寸基准出发,通过各定位尺寸,可确定图形中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通过各定形尺寸,可确定图形中各组成部分的大小。 (三)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要作到正确、完整、清晰。 尺寸标注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标注的尺寸应完整,标注的尺寸要清晰、明显,并标注在便于看图的地方。 二、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最新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第3章组合逻辑电路.docx

第 3 章组合逻辑电路 数字系统中常用的各种数字器件,就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而言可分为两大类, 即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3.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3.1.1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 1.组合逻辑电路的定义 组合逻辑电路是指在任一时刻,电路的输出状态仅取决于该时刻各输入状态 的组合,而与电路的原状态无关的逻辑电路。其特点是输出状态与输入状态呈即 时性,电路无记忆功能。 2.组合逻辑电路的描述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模型如图 3.1 所示。 图 3.1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框图 3.1.2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一般是根据已知逻辑电路图求出其逻辑功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逻辑图写出其逻辑表达式、真值表,并归纳出其逻辑功能。 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步骤 ( 1)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 2)化简逻辑函数式 ( 3)列真值表 ( 4)说明功能 3.1.3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主要是将客户的具体设计要求用逻辑函数加以描述,再用

具体的电路加以实现的过程。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可分为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定制或半定制集成电路的设计,这里主要讲解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即用逻辑门电路)来实现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 1.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步骤 (1)列真值表。根据电路功能的文字描述,将其输入与输出的逻辑关系用真值表的形式列出。 (2)写表达式,并化简。通过逻辑化简,根据真值表写出最简的逻辑函数表 达式。 (3)选择合适的门器件,把最简的表达式转换为相应的表达式。 (4)根据表达式画出该电路的逻辑电路图。 3.2编码器 3.2.1编码器的原理和分类 把若干位二进制数码0 和 1,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编排,组成不同的代码,并 且赋予每组代码以特定的含义,叫做编码。实现编码操作的电路称为编码器。 1.二进制编码器 实现用 n 位二进制数码对 N( N=2n)个输入信号进行编码的电路叫做二进制编码电路。其特点是,任一时刻只能对一个输入信号进行编码,即只允许一个输入信号为有效电平,而其余信号均为无效电平。 图3.6 所示电路是实现由 3 位二进制代码对 8 个输入信号进行编码的二进制 编码器,这种编码器有 8 根输入线, 3 根输出线,常称为 8/3 线编码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