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而孔子仁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却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第四,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不是小恩小惠,迁就姑息。这里孔子把己和人联系起来,处处想到别人,同时强调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养(品德、学问等)加以完善(“立”和“达”),才能帮助他人“立”和“达”。所以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里的“安”实际上也就是“立”和“达”。把这些话和孔子的思想联系起来,就可看出孔子“仁者爱人”的“人”,可以是单个人、少数人、多数人以至天下人(人类),关键是不管是个人、少数人、多数人还是全人类都要爱人以德,这一思想境界很高。

孔子在处理人我关系问题时,虽然没有忘掉自己,但常常推己及人,并始终把人放在突出的位置。正因为他的爱人思想的背景是他所向往的西周宗法等级制的封建社会,这就使他的爱人思想以及整个仁的哲学思想都不得不带有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明显印迹,这是他的爱人思想和整个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消极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并有所发挥,这又是很可贵的积极因素。正是这些积极因素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

1.字音字形

(1)衣轻裘.(qiú) (2)冕.

(miǎn ) (3)瞽.者(ɡǔ) (4)厩.(jiù) (5)齐衰..

(zī cuī) (6)弋.(yì)

(7)被.发左衽.(pī rèn ) (8)沟渎.

(dú)

2.重要词语

(1)谨.而信.

:谨,谨慎;信,诚实 (2)吾道一以贯.

之:贯穿 (3)我不欲人之加诸.

我也:之于

(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何如:周济,帮助 (5)尧舜其犹病.诸:难,以为难 (6)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譬,譬喻,打比方;方,方法 (7)盍.

各言尔志:何不 (8)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

之而无憾:坏了 (9)愿无伐.善,无施.

劳:伐,夸耀;施,表白 (10)然,固相.

师之道也:协助 (11)过之,必趋.

:小步快走,以示尊重 (12)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大绳。这里指一种捕鱼的方法,即用大绳横遮流水,绳上再用生丝拴着一连串钓钩以取鱼

(13)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

之:辅佐 (1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正 (15)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无 (16)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信。这里指小信

3.通假字

(1)出则弟.

:通“悌”,敬爱兄长 (2)与师言之道与.

:通“欤”,表疑问语气 (3)微管仲,吾其被.

发左衽矣:通“披”,披散 (4)管仲非仁者与.

:通“欤”,表疑问语气

4.“于”和“若”字的用法

(1)如有博施于.

民而能济众:介词,“给” (2)子食于.

有丧者之侧:介词,“在” (3)岂若.

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动词,“像”

5.词类活用

(1)老者安.

之:使动用法,使……安逸 (2)子钓而不纲.

:名词用作动词,用纲捕鱼 (3)管仲相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使动用法,使……立,使……达 (5)敝.

之而无憾:使动用法,把……用坏了

6.特殊句式

(1)吾道一以贯之:介词宾语前置

(2)何谓也:宾语前置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介词短语后置

(4)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宾语前置

(5)阶也,席也:判断句

(6)然,固相师之道也:判断句

7.成语积累

(1)行有余力:做一件事还有剩余的力量。

(2)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于各类事物中。

(3)立人达人:亦作“达人立人”,指帮助他人取得地位,建立功业。

(4)能近取譬:指以自身作比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8.名句积累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语段赏析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赏析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孔子指出了行与学的关系,孝、悌、信、仁是一个人处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有资格学习文化知识,即一个人当以“德行”为先,“学文”为后。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对

于书本知识,则排在第二位。其实质跟我们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是一致的。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赏析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孔子指出了实践“仁”的方法,那就是推己及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3.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赏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走到了坐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张三在这里,李四在这里。”

师冕告辞出去。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孔子接待盲人师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站在盲人的角度考虑。虽是小事,却彰显着孔子的伟大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仁爱于生活,这正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地方。人际关怀、人间情感,是社会走向和谐的一条路径。

重点研读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案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

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答案孔子的仁爱并不同于墨家的爱无等差,不是爱人之父如己之父的“兼爱”,而是等差之爱的“推爱”。它强调以孝悌为根本,从“亲亲”即亲爱与自己有血缘亲情关系的亲人开始,推而扩大到对自己所有的同类均保持一种温情与同情。

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所以,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因此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3.有人评论15.42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这一章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手法,难以达到如此感人的效果。

合作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子学说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倡导“仁”,“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孔子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或者说实现“仁”呢?请以“走近孔子——感受仁者情怀”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孔子的“仁”,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

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孔子要求以德治国。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打开孔子思想大门的钥匙,明白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就理解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仁”。

探究 第一步,搜集孔子生活时代的有关历史知识,摘录《论语》中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有关语句;搜集有关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资料。

第二步,阅读有关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知识,概括当时的社会面貌,体会当时暴露出来的以及隐含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

第三步,研读摘录的有关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概括其政治主张的要点(重点是其政治理想、实现手段)。

第四步,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体会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名词活用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设题,通常放在实词释义正误判断中或放在翻译题中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奔驰的马 B .手自笔.

录 笔:动笔 C .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隧:地洞,地道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 事:事情,事物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 项应为“用笔”,名词作状语。C 项应为“钻洞”,名词用作动词。D 项应为“做”,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

点拨 判断名词活用,一是从整个句子来考虑,如果按照名词解释,上下文

的意思不通,就可能是名词活用;二是看这个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即看它前后与哪些词组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即可推断出它是否活用作动词或者是否作状语。

【考点总结】

名词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个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把握其规律,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名词活用有哪些类型?又有哪些规律呢?综合大量实例我们可以看出:

1.代词前面的名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一般都活用作动词。如:①从左

右,皆肘.之。②晋灵公不君.。③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另外,两个名词连用,而前一个名词又是陈述对象,则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并列连词连接名词和动词,则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

2.名词置于动词前,又不是陈述对象,而是表示行动的方式、待人的态

度、处所或工具,这时的名词往往是作状语。如:①豕人.

立而啼。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

叱之。

考点二 ““于”和“若”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于”常考而“若”不常考。

(2)“于”多考介词用法,其中又多考表被动和表比较的用法,复音虚词“于是”很少考。

【例题解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亮见权于.柴桑 ③臣诚恐见欺于.

王而负赵 ④李佑言于.李愬曰 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每自比于.

管仲、乐毅 ⑦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⑧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 ⑨业精于勤荒于嬉

A .④⑥⑧

B .③⑤⑦

C .②④⑦⑨

D .①⑥⑧⑨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 项都是介词,表示被动。①介词,译为“到”。②介词,译为

“在”。④介词,译为“对”。⑥介词,译为“和”。⑧介词,译为“比”。⑨介词,译为“由于,因为”。

答案 B

点拨 “于”除了用在动词词头作助词(如:“王于.

兴师,修我戈矛”)和与“是”构成复音虚词外,基本上都作介词用。做这种题首先要明确“于”作介词有哪些用法,再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对下列句子中“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若.

为佣耕,何富贵也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代词,你。②假设连词,如果。③代词,你。④代词,你。 答案 B

点拨 “若”用在句首,有时很难区别是代词还是假设连词,一定要揣摩语境,细心区分。

【考点总结】

1.“于”字用法归类

(1)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

面”“向”“到”“对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

民。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如: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复音虚词“于是”,与现代汉语“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

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于是..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

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

是。

2.“若”字用法归类

(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若.

毒之乎?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若.

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如:以万人若.

一郡降者,封万户。

(3)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话或另一层

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

春和景明。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通“悌”,敬爱兄长 B .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忠:对人尽心竭力 C .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 事:事情 D .愿无伐.

善 伐:夸

解析 事:止,仅。

2.对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 )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③子食于.

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④自经于.

沟渎而莫之知也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3.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D )

A .尧舜其犹病诸

B .己欲立而立人

C .老者安之

D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解析 A 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B 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使……站立。C 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 .非尔所及也

B .固相师之道也

C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D .席也

解析 A 、B 、D 三项都是判断句。C 项是宾语前置句。

5.名句填空。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管仲相.

桓公:辅佐 (2)一.

匡天下:完全

(3)吾其被.

发左衽矣:通“披”,披散

(4)微管仲:无

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 .何谓也

B .甚矣吾衰也

C .子将奚先

D .未之有也 解析 例句与A 、C 、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 项是主谓倒装句。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译文: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

(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译文: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

(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9.文中最能体现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平等。

10.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 “忠恕”,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能实践“忠恕”,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主张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

子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主张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事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事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的和谐观

我们对孔子“和为贵”的思想最初的认识,当是把“和为贵”作为批判内容接触的。那时,一提“和为贵”,就把孔老夫子想象成一副“和事老”的样子。“和为贵”的思想,其实是有着“仁”学根源的。

“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孔子最早提出“仁”即“爱人”的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教导弟子先做人后作文的道理。其中“泛爱众而亲仁”,说的就是对人当泛爱,而亲其仁德者。当然,一提“泛爱”就会有人从心理上惧怕被人说无原则,其实,这也是不懂“爱人”的人才有的心理反应。而社会的和谐当从“仁爱”始。因此,孔子才提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论说。我们从中看出的不正是宽广情怀与安老怀少的仁爱之心吗?这样美好的情怀,我们当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才合情理呀!联合国大厦里已堂而皇之地挂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如韩少功所言“成了全球性知识界的流行话题,成了现代人开明形象的文化徽章”了。

“仁爱”是孔子和谐思想的道德要求。与之相关联的,就是“礼”。孔子教育儿子孔鲤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伦理秩序,礼,就是“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礼,就是“礼节”;作为个体涵养,礼,就是“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关系,礼,就是“礼让”。可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为贵”的道德理想,是要靠礼来节制才可以实现的。

和谐,当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法理的。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十分明确的。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吧。有的人表面上你好我好,跟风中草一样东摇西晃,除了顺风的话,别的就不会说了,这就是只相同不相和。因

为,这样的“和气”,不是孔子要的“和为贵”。

以上便是孔子的和谐观。儒教中的“仁爱”“和为贵”“和而不同”,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美德。这是多么美好的道德情操啊,而有此邻里、朋友、上下、为人、处事的和谐,定能造就和谐之社会、和谐之万邦。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导读:范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

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从而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做有利的准备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 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精编教案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830 13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②理解积累文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 ②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2、概括成语、收集格言,积累语言。 方法 点拨法、拓展法 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可见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在学习中去感受孔子的人格魅 、背诵课文

1背诵(先小组后个人) 2、听写(共三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理解(口答) ①表明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指出应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③表现儒家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问:以上三名分别人哪些角度进行阐述? 4、小结:《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需大家反复朗读,仔细体味。 三、整体感知(三个方面内容) 1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 2、师归纳整理,出示小黑板。 ①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改之。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结:孔子的这些思想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它的意思,列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个人修养。 四、积累、拓展 1收集课内成语。 a、温故知新 b、不亦乐乎 c、死而后已 d、任重道远 e、择善而从 f、三人行必有我师 g、已所有欲,勿施于人。 2、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学习和修养的格言或故事。 3、师补充有关孔子的故事及语录,进行评述,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积累。 五、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早作准备,迎接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吧。 六、课后体验: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必做) 2、研讨与练习二P47 (选做) 附:课外摘录: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

高中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学案

高中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学案 学案博苑 09-03 0627 高中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赞颂孔子的对联与评价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学习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二)基础积累(C 准备展示) 1、《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春》《论语十则》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春》(第二课时)教案 介休八中曹美芸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张开想像的翅膀,在诗一般的语言中读出画、读出情。教法设计: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播放少儿歌曲《嘀哩嘀哩》,教师抓住第二段歌词“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导入:春需要我们用眼来观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去读春、去品春。 板书:春、读、品三字 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 1、以第一段为例,提问:这一段应怎样读? 生发表意见,朗读,师生评价 2、师:在“绘春”这一部分中,作者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图画,分小组选择其中一幅, 讨论:(1)这一段在朗读中应注意些什么,小组试写一诵读脚本。 (2)在这段中,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为何精彩?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a、挑选两小组发表意见,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明确、规范诵读脚本的写法,在朗读时,范读、齐读相结合,读好为止。 b、在学生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语言进行品味,若学生挑选的是“春风图”或“春草图”,教师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目标检测》P56或P61练习,若未选,则暂不用此练习。 3、小结:写诵读脚本的基本方法及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4、师:除了小组选择的语段,你还喜欢哪段?应该如何去朗读?对本段语言试独立作一赏析。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交流、朗读、评价 估计剩余语段均有学生提及 若在第2环节“b”处未做练习,可在此处涉及到时完成。 师:仿照《目标检测》语段练习题,你是否可以为其他语段设置一些问题呢? 提问,生作解答 三、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写得好不好?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文章再写一个结尾吗? 学生书写,交流、评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确实感到春的世界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人生之春也同样如此,让我们珍惜春天,努力奋斗,青年人,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 五、作业:收集咏春的诗词、佳句佳篇,制作一期手抄报。附: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感情基调用词准确 重音叠词叠句 停顿比喻、拟人、排比 语速、语调等虚实结合等 读品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吴泓 一、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提出问题 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阅读的版本、读法(具体怎么读?读了之后有些什么感受?)。 2.教师总结: 随便翻翻书,或者是从头到尾,只是读过,这样阅读经典或阅读《论语》,虽有印象,但基本是无用、无效的。 有用、有效的阅读,最好是“专业”阅读,而且是“专业”加上“有趣”(好玩)的阅读。 这里,先说说目前流行的《论语》的两种读法: ①第一种读法:从头到尾,依序而读。这种读法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枯燥乏味,读着读着就没兴趣,没信心了。当然,《论语》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的。 如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他说过自己早年读《论语》的感受: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②第二种读法:以孔子或者《论语》的思想主题或者概念为主线来读。这个难度很大。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思想是有源头,有继承,还有自己观察社会、看到社会问题总结获得的。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繁盛,哪些是孔子学习继承来的,哪些是孔子原创的,不容易梳理,得弄清楚才是。 这种读法也是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 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如今,这种读法比较盛行!放到一般人的手里,容易流入以今逆古、古为今用的味道。说白了会流入“误读”。 那么,有没有既专业又有趣(好玩)的更好的阅读方法呢?阅读一本经典,最主要或者首先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和我学生一起读书的心得。我认为,阅读一本书一般要读出“这本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读: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 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

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