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

教学目标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

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

杯中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

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气体

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实验

提出问题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

点?(从实验时间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污染等方面

考虑.)

讨论交流 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

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原理】汞+氧气氧化汞.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4/5体积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氧气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气体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科学态度进行反复实验.缺点:实验时间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科学家,发现氧气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实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探究空气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品、仪器,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原理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体积即为减少氧气体积

实验装置

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点燃红磷时使用).

②药品:红磷、水

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再把剩余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1/5.

实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其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

验分析烟”;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不占有集气瓶中空气体积,而红磷燃烧过程中消耗了瓶内氧气,使得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瓶内水约是集气瓶内消耗氧气体积.

反应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

注意事项

①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氧气完全反应掉,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不到原剩余空气体积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②装置必须密封: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当集气瓶内氧气耗尽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体积减少,测得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冷却到室温时,才能打开弹簧夹,这是因为温度较高时集气瓶内气体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体积减少,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④插入燃烧匙速度要快:插入燃烧匙速度若是太慢,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会逸出,所以进入集气瓶内水体积会增大,会引起测量结果大于1/5.

⑤弹簧夹要夹紧:弹簧夹若是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使得最后进入集气瓶内水体积会增大,从而使测量结果大于1/5.

质?(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

2、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其他装置图吗?

归纳总结

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比较稳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地区和气候而异.如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则水蒸气含量就大.

巧学妙记空气本是混合气,体积分数要记住;氮七八、氧二一(洋二姨),零点九四是“稀”气;两个0、03,二氧化碳和杂气;计算、描述记清楚,莫与质量混一起.

探究点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种类可划分为什么?它们间有怎样联系呢?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纯净物混合物

概念

只由一种物

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特性

有固定组成

和性质,如熔点、

沸点等

没有固定组成和性质,各物质都保持各

自性质

表示方法

可用化学符

号表示,如氮气

(N2)、二氧化碳

(CO2)等

不能用固定化学符号来表示

举例

氧气(O2)、硫

(S)、一氧化碳

(CO)等

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糖水等

知识拓展1、混合物是各成分简单混合,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成分保持其原来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分离.

2、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绝对纯净物质是没有,通常说纯净物是含杂质很少,纯度相对较高物质.

3、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这种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不能与物质名称混淆.例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名称,

是一种纯净物,这里“氧”“磷”是组成五氧化二磷两种元素,不是两种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二、空气成分及含量

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实验分析,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到科学家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初步学会

科学实验方法.

在探究空气成分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此实验是模拟科学家实验,有部分学生进入误区.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保护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空气是一种宝

贵资源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主要物理性质,知道各气体用途 2、保护空气 了解空气污染危害,了解污染物

来源,知道防治污染方法

情景导入

每当看见那黑漆漆烟从那粗大烟囱内冒出时,每

当看见汽车尾气时,每当看见垃圾堆 积如山时候,你们是什么心情?

请同学们看看外面天空我们如何去爱护它.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

提出问题 空气中各成分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氧气:(1)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潜水、登山、航空等;

(2)支持燃烧,可用于气焊、炼钢、宇航等.

2.氮气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

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

吸.

(3)用途:

①用氮气做灯泡(经久耐用)或食品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填充气;

②液态氮气用于医疗手术(冷冻细胞,杀伤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

③用氮气制氮肥(人工固氮,工业制氨气

N2 + 3H2催化剂

===2NH3)

3.稀有气体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用途:

①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红灯等;

③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④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不会发生爆炸.

探究点五保护空气

提出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空气受到严重污染,我们知道如何防止或控制空气污染呢?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归纳.

归纳总结

1、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烟尘.

2、污染源:化石燃料燃烧,工厂排放废气,汽车尾气.

3、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②影响作物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

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4、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改善环境状况;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保护空气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

1、氧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

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霓虹灯

二、保护空气

1、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烟尘

2、危害: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课前准备】 集气瓶、烧杯、燃烧匙、胶塞、乳胶管、直角导管、弹簧夹、红线、火柴、酒精灯、红磷、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猜一个谜语 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这个宝是什么? 对,是空气,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节我们来学习课题1空气。 二、新课学习 谈到空气,我们对空气的了解有多少呢?几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对空气的成分进行了探索。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先来学习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学生自学) 在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可以用文字和符号的开式表示,这种式子叫做文字表达式。 汞+氧气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请同学们说出拉瓦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占体积1/5] 仿照这个著名的实验,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我们先来看视频,看后大家读书,了解实验步骤。 请大家说出此实验的步骤 [(1)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记号。 (2)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推测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1)红磷逐渐熄灭,瓶内出现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2)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大家推测出这个实验的结论了吗?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这个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物质是可以用符号表示的,所以文字表达式有时可以改为符号表达式。 【知识拓展】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有一些问题解决一下,集气瓶中的水上升到约1/5后,不能继续上升,说明剩余气体有什么性质? [是氮气,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科学家也通过许多实验也说明了氮气无氧气活泼。 【知识拓展】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知识拓展】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大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课题1 空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 空气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说出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2.阐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3.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评价设计: 1、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达标率100%。 2、通过实验探究检测目标3,达标率95%。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2. 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夏天当我们从空调房间走出来时,眼镜会变得一片模糊,说明空气中也含有__ _。 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 3.二百多年前,国的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4. 你能识别本节内容中【实验2--1】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吗?请你列举出来。 5.冰、冰水共存体分别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学习研讨: ㈠证明空气的存在 讨论: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你能捕捉到它吗?(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实验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 获取结论: ㈡认识空气的成分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讨论举出实例。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㈢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2.1.1 空气课后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课后作业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侯德榜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3.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4.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c”代表的是() 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稀有气体 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从分离空气的成分中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B.用作霓虹灯中填充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6.如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D.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7.生活中下列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王老吉凉茶 B.雕牌洗涤剂 C.娃哈哈纯净水 D.山西老陈醋 8.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氧气 B.糖水 C.食醋 D.大理石 10.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1)蜡烛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2)绿色植物在空气中可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 (3)空气可作为制氮肥的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4)测电笔中有一种气体,通电后发红光,这种气体是______。 1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物质分类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果。根据概念的范围大小,不同类物质间常存在如下三种(如下图): (1)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上述关系的________关系。 (2)有以下物质:①洁净的空气②人呼出的气体③啤酒④液氧⑤二氧化碳⑥医用75%的酒精⑦冰水混合物⑧氯化钾。请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 12.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将燃着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到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填名称)。由此实验可推测出该气体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学习评价

A组 一、填空题: 1.空气是一种物,它是由、、、、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其中占体积最大的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其次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都保持着各自原来的。 2.稀有气体是、、、、等气体的总称,它们含量较少却有很重要的用途,稀有气体一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 4.成年人每min大约吸入氧气8 L,大致需要空气 L,8 L氧气的质量是 g,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429 g/L)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4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 C.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又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 D.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2.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通常状况下,氮气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填充白炽灯的灯泡 D.空气中的氮气不能供给呼吸,对人体有害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约为0.03% C.稀有气体的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5.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造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6.用足量的红磷放在一密闭的、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温度恢复到原温度,压强保持不变,则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A.78% B.79% C.100% D.无法判断 7.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③一氧化碳排入大气中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等氟氯代烃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a C.③—c D.④—b 三、简答题: 1、在实验室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中,能否用硫代替红磷?为什么? 2.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和氮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A组 答案: 一、填空题 1.混合物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氮 78 氧 21 性质 2.氦、氖、氩、氪、氙、很难 3.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38.1 11.4 29.7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瑞典科学家舍勒(KarlWilhelm 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分别制得了氧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设计 教材内容概述: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课题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课题1 空气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课时)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时)

2、我们的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 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结论: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实验反思: (1 )集气瓶底为什么放少量水? (2)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 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 是什么原因? (4)瓶内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 质? 3、空气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 空气,海水,矿泉水,河水;特点:各种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举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特点:可以用化学付号表示。 三、知识巩固演示[实验2-1]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 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 就实验,提出思考题 点评学生的回答,综合 展示正确的答案。 展示空气成分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 像空气这样的物质引出 混合物概念。 PPT展示 回答课本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空 气成分 学生举例

第二单元空气(第二课时)

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氦制造低温环境、氙用于医疗麻醉。 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讨论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讨论: 1. 在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空 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 气,你能做些什么? [板书] 1. 污染物: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2. 来源: ①工业;②生活; ③交通;④农业; 3. 危害: 影响健康,影响农业,酸雨, 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4. 防治方法: 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三、知识巩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PPT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评价 回答课本习题 记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册中的相关题 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 举例分析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及 收获或质疑。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4.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 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学会区分纯净物、混合物。 难点:空气成分的实验及物质的分类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探究】 1、空气的成分:最多的成分是,其次是。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 78%,21%, 0.94%,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 2、叫混合物,叫纯净物 3、氧气的主要用途、 氮气的主要用途、、、 4、排放到空气中的和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合作探究】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的实验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我们的实验 课本P27实验2-1: 观察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 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 后打开止水夹 :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讨论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3).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课题一 空气 知识点总结

1.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现象:①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2.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为了确保氧气被消耗完,红磷要足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进行读数。 3.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体积往往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1)红磷的量不够(2)实验装置漏气(3)装置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4.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还能说明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 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6.氧气(O2)的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7.通常情况下,氮气(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 不支持燃烧。 8.氮气(N2)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作保护气,如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液氮可以创造冷冻环境:如医疗上可用液氮冷冻麻醉条。 9.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和 氡气(Rn),是混合物 10.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可制成电光源,如氙气灯、霓虹灯等;氦气可制造低温环境。 1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在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2)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性质。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 1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SO2)、一氧 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O3)等。等级 越大质量越差。

课题1空气优质课教案设计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学情分析 空气使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演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展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

空气复习课教案.doc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2)(1课时) 【复习的目的要求】 1、回忆、巩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3、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学会对氧气性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4、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3、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难点突破: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p26图2-8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四、复习要点:

九年级化学空气经典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九年级化学空气经典试题 【例1】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例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 【例3】桌子上有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例4】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把它补充完整。 【例5】 A D 【例6】 A 【例7】的 A 【例8】 A 【例9】 A 【例 A B C D 【例 A B C 【例 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____________;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 【例13】装在某容器中的空气经测定其中氮气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是10L,则该容器的容积为() A.10LB.15LC.12.5LD.18L 【例14】最早运用天平研究化学并得出“空气是由1/5体积氧气和4/5体积的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汤姆生B.道尔顿C.拉瓦锡D.门捷列夫 知识点:空气中各组分的用途 【例15】空气中供我们呼吸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水蒸气D.稀有气体 【例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 【例17】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了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用氮气填充灯泡B.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 C.用氦气填充气球D.用金属铜做电线 【例18】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 【例19】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用一些保护气,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作为保护气的一组是A.H2、N2B.N2、O2C.CO2、CO D.N2、Ar 【例20】已知氦气是一种比氢气密度几乎大一倍的气体,在首都东亚远东会上作升空表演的“北京2000”遥控飞艇内,充的就是氦气而不是易燃易爆的氢气,这是因为使用氦气() A 【例 A C 【例 【例 A B C D 拉瓦锡 【例 A 【例 A B C D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例2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是混合物D.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例27】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液态氧B.石灰水C.冰水混合物D.四氧化三铁 【例2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铜B.空气C.矿泉水D.大理石 【例2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汽水B.液氧C.碘酒D.食醋 【例3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练习题精选附答案

课题1 空气 课时1 一、选择题: 1.近年来汽车轮胎中常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作为填充气,这种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实验装置图。下列 操作过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夹没夹紧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B.燃烧匙内盛放过量的红磷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C.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D.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3.打捞韩国“岁月号”沉船是在水下作业,潜水员需要呼吸富氧空气。则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高于普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富氧空气中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以是() A.1 : 2 B.1 : 5 C.1 : 4 D.21 : 79 4.“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可以利用红磷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人造空气”若只含有氧气会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5.下列气体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B.汽车的尾气C.水蒸气D.香烟的烟气 二、填空简答题: 1.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指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 ;B 。 (2)图I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4)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5)对照图I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有何优点? (回答一点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 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 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 净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 酒精灯及火柴(点燃红磷时使用)。 ②药品:红磷、水 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分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其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不占有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而红磷燃烧过程中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得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瓶内的水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试题

课题1 空气 【课前预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氧气约占,稀有气体约占,二氧化碳约占,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2、空气组成的测定:①最早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②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打开弹簧夹后,,由此说明 。 3、由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纯净物是。 4、氧气的用途是和。 5、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 【课堂练习】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燃烧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 稀有气体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2、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B. O2能支持燃烧,可以做燃料 C. 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D. N2可作为生成氮肥的原料 3、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冰水 B. 果汁 C. 碘盐 D. 食醋 4、下列四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所属类别不同,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这种物质的名称。 (1)食醋、加碘盐、酱油、蔗糖 (2)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 (3)食盐水、红磷、铁丝、镁条 (1);(2);(3)。 【课后巩固】 1、右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 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点燃

C. 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D. 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会导致水面上升 2、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该物质写在题后。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 3、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后,知道了五氧化二磷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上述方法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种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