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力分析

1静力分析
1静力分析

1.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是结构分析的基础,目的是在静载荷作用下求出结构的应力分布,变形情况(刚度分析),失稳可能性及极限载荷。而在小变形满足虎克定律范围内的线弹性分析是数百年来结构分析各种力学的基础,至今也是结构设计不可小的必要步骤,北京超算提供求解复杂结构线性静力分析全面的功能。但是各个工业领域的结构工程在近代迅速发展,要求设计出强度高、重量轻、寿命长的先进结构,而且结构的工作环境往往很恶劣,这就使结构某些部位,甚至全部材料超出弹塑性,蠕变、粘塑性、粘弹性等现象,结构破坏恰恰从这些部位开始;结构变形常常很大,传统的小变形假设不再适用。要解决这些现象下的结构问题必须研究非线性。

(1) 材料非线性问题

结构在使用中往往存在应力集中点,在该点片材料已超过弹性极限进入塑性。结构高温时弹性极限常常降低很多,而且往往表现出应变与时间相关的现象,如保持应力不变应变却随时间增长的蠕变现象,又如应力不公与应变有关还与应变率有关的粘性现象。分析上述环境下工作的结构就必须考虑材料真实情况,即材料非线性。北京超算各类材料非线性功能,能分析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混凝土、岩石等等材料。

(2) 几何非线性

在经典传统理论中假设位移与应变均很小,这样在结构受力过程中可以得到位移与应变成线性关系的数学方程,而且载荷作用点位置与方向在整个加载过程不变。但在很多情况下,例如,细长结构、薄壁结构、金属构件的冷、热压力成形,高速旋转结构的动态频率等等或变形很大或应变很大,沿用传统理论会给分析带来极大误差,必须考虑位移与应变之间真实的非线性关系,考虑几何非张性问题。北京超算可以提供几何非线性分析能力,能解决结构大变形、大应变、载荷随结构变形而变化(跟随力)等问题,也能解决几何非性线派生出来的线性、非线性屈曲问题、动态频率等问题,例如结构在高温与机械载荷作用下的失稳极限载荷分析,转子在高速旋转时的频率计算等等。

(3) 边界条件非线性

各工业领域中不小结构间是靠接触挤压、摩擦来传送载荷,例如齿轮蜗轮付、轴承、榫齿、键连接、热压配合等等,又如两物体在运动的情况下相撞击传递载荷情况,上述情况下两物体间接触面上载荷分布、载荷作用面积均为未知。这类问题称边界条件非线性也称接触问题。北京超算提供分析静态、动态,有摩擦、无摩擦情况下的边界条件非线性功能。

以上各非线性功能,尤其大应变、蠕变、粘塑性、接触等功能通常被视为高级有限元软件才具备的功能。

2动力分析

(1) 模态分析

北京超算可分析各类结构的线性模态(固有频率及振形),也可分析在材料、

几何或它们组合情况下的非线性结构的模态。采取行列式搜索法对中、小型题目多阶频率求解,速度很快且精确,用子空间迭代法可求解大型课题多阶频率及振型,而且欲求的频率段可由用户选择。有些功能,对一些较难力学问题,如动态频率、非线性振动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

(2) 动力响应

北京超算有多种解法可解决结构在动载荷或速度作用下所受动应力,它们是显式中心差分法,一般求解非常短暂的动力问题,如冲击:隐式Wilson、Newmark 法,这些算法的稳定性好,可解决诸如物体在动载荷及速度作用下的动应力,碰撞问题,金属冲压成形问题等等。

3温度场分析

工程中很多结构是在高温下工作的,为了分析该结构的强度、刚度与动态特性,首先必须分析它的温度场。北京超算具有强的温度场分析能力。包括一、二、三维热传导单元,传热及比热系数为常数的线性与随温度变化的非线性分析功能;二维及三维对流换热单元;二、三维辐射边界单元;相变计算;集中及表面分布热流加载,潜热。因而可分析稳态(定常)及瞬态(非定常)线性与非线性温度场。

4寿命分析

各工程领域结构破坏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疲劳损伤或裂纹扩展引起的的破坏。很多机械零部件是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工作的。与静载荷破坏不同,结构不是某部位应力超过强度极限而往往低与,甚至低于弹性极限,但在交变应力作用下某些危险部位产生裂纹并在循环载荷下裂纹扩展,最终导致断裂而结构破坏。研究上习惯把初始裂纹形成前结构承受的交变载何循环次数估算的研究称疲劳强度研究,而把初始裂纹形成后裂纹扩展的研究称断裂力学。而在疲劳研究中把交变载荷产生的最大峰值应力在弹性范围仙的疲劳称高周疲劳(或应力疲劳),而超过弹性极限的应力称低周疲劳(或应变疲劳)。在实际结构中往往这两种疲劳混合出现,称之为组合疲劳。北京超算既可以提供高周也可以提供低周还有组合疲劳分析功能,以及线性断裂力学功能。

5前、后处理

北京超算提供的前后处理器采用欧洲工程数值模拟国际中心开发的GiD软件。GID软件采用类似于CAD的操作模式,用户在使用GID创建复杂模型问题时,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轻松。它易于操作、方便灵活、直观便捷。

功能全面的几何建模:

可以通过拉伸、旋转、景象、缩放、偏置等操作得到面、体,可以直接构造矩形、多边形、圆、球、圆柱、圆锥、棱柱、圆环等;通过体面的布尔加、减、交等操作得到模型。

性能卓越的网格自动生成:

GID可快速将几何模型自动离散成线单元、三角形单元、四边形单元、四面体单元、六面体单元等,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网格进行局部的加密以及网格阶次的选择。

丰富的CAD和CAE接口

GID提供:IGES、DXF、Parasolid、VDA、STL、Nastran等接口,并且可以将GID的数据文件写成上述的格式。

灵活的后处理功能

GID可将结果写成各种常用的图形文件如:BMP、GIF、TPEG、PNG、TGA、TIFF、VRML等格式,以及AVI、MEPG的动画格式。后处理支持的结果显示方式有:带状云图显示、等直线显示、切片显示、矢量显示、变形显示等等。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定制显示菜单。

《电路分析基础》第一章~第四章同步练习题

《电路分析基础》第一章~第四章练习题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将电器设备和电器元件根据功能要求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而构成的集合体称为。 2、仅具有某一种确定的电磁性能的元件,称为。 3、由理想电路元件按一定方式相互连接而构成的电路,称为。 4、电路分析的对象是。 5、仅能够表现为一种物理现象且能够精确定义的元件,称为。 6、集总假设条件:电路的??电路工作时的电磁波的波长。 7、电路变量是的一组变量。 8、基本电路变量有四个。 9、电流的实际方向规定为运动的方向。 10、引入后,电流有正、负之分。 11、电场中a、b两点的称为a、b两点之间的电压。 12、关联参考方向是指:。 13、电场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电功率,即。 p=,当0?p时,说明电路元件实际 14、若电压u与电流i为关联参考方向,则电路元件的功率为ui 是;当0?p时,说明电路元件实际是。 15、规定的方向为功率的方向。 16、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可。 17、功率的参考方向也可以。 18、流过同一电流的路径称为。 19、支路两端的电压称为。 20、流过支路电流称为。 21、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称为。 22、电路中的任何一闭合路径称为。 23、内部不再含有其它回路或支路的回路称为。 24、习惯上称元件较多的电路为。 25、只取决于电路的连接方式。 26、只取决于电路元件本身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7、电路中的两类约束是指和。

28、KCL指出:对于任一集总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一时刻,流出(或流进)该节点的所有支路电 流的为零。 29、KCL只与有关,而与元件的性质无关。 30、KVL指出:对于任一集总电路中的任一回路,在任一时刻,沿着该回路的代 数和为零。 31、求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压与无关。 32、由欧姆定律定义的电阻元件,称为电阻元件。 33、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坐标的一条直线。 34、电阻元件也可以另一个参数来表征。 35、电阻元件可分为和两类。 36、在电压和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时,电阻的功率为。 37、产生电能或储存电能的设备称为。 38、理想电压源的输出电压为恒定值,而输出电流的大小则由决定。 39、理想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为恒定值,而两端的电压则由决定。 40、实际电压源等效为理想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 41、实际电流源等效为理想电流源与一个电阻的。 42、串联电阻电路可起作用。 43、并联电阻电路可起作用。 44、受控源是一种双口元件,它含有两条支路:一条是支路,另一条为支路。 45、受控源不能独立存在,若为零,则受控量也为零。 46、若某网络有b条支路,n个节点,则可以列个KCL方程、个KVL方程。 47、由线性元件及独立电源组成的电路称为。 48、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电路。 49、独立电路变量具有和两个特性。 50、网孔电流是在网孔中流动的电流。 51、以网孔电流为待求变量,对各网孔列写KVL方程的方法,称为。 52、网孔方程本质上回路的方程。 53、列写节点方程时,独立方程的个数等于的个数。 54、对外只有两个端纽的网络称为。 55、单口网络的描述方法有电路模型、和三种。 56、求单口网络VAR关系的方法有外接元件法、和。

双层网壳结构的静力分析与设计课件

双层网壳结构的静力分析与设计 摘要:本文简述了双层网壳的静力设计过程,并通过对杆件内力的分析和变形能力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双层网壳这种结构型式具有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良好的稳定性和优越的协调变形性能,是各种大跨度建筑值得采用的一种屋盖型式。 关键词:双层网壳,柱壳,大跨度空间结构。 设计概况:某展览馆主展厅屋面为弧线形,跨度27m,结合使用要求,拟采用双层网壳的屋盖结构型式。该结构不仅具有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且当在屋顶安装照明、空调等各种设备及管道时,它还能有效地利用空间,方便吊顶构造,经济合理。 一、柱壳结构的型式与分析 1 柱壳结构型式 本设计所用柱壳采用正放四角锥体系,柱壳跨度27m,矢高4.5m,纵向长度42m。杆件长度控制在3m~3.5m之间。 2 柱壳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模型的确定。本设计中柱壳结构的计算模型为空 图1 柱壳上弦支座图 图1中,a点为二向支承(约束x,z方向位移),d点为二向支承(约束y,z方向位移),c点为三向支承(约束x,y,z方向位移),其余带×号的各点均设置单向支承(只约束z方向的位移)。 柱壳结构为大型复杂结构,因此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并结合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对各杆件进行截面设计和验算。 二、静力设计 1、荷载计算 1)恒载标准值计算

2 /375 m KN 2/5m KN 2 /m KN 屋面构件及网壳自重恒载: 0.752/m KN 灯具: 0.052/m KN 2)活载标准值计算 屋面活载:0.52/m KN ; 雪荷载:375.05.075.00=?=?=s s r k μ2/m KN ; 风荷载: C 类地貌,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查表得74.0=z μ,风振系数 0.1=z β 2所示: 因此,有:21/0789.0m KN w -=,22/237.0m KN w -= ,23/148.0m KN w -= 2○ 1。 ○ 2 ○ 3 6/127/5.4/==l f 15 4)2.06/1(1.02.0-=-?-=s μl f /s μ 0.10.8 -0.20 0.50.6 +

工程构件受力分析基础知识

工程构件受力分析基础知识 1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 工程力学是研究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承载能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工程中一般构件按宏观尺寸区分为:(1)杆件;(2)板、壳构件;(3)实体构件。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件。 2杆件的几何特征 杆件是指物体的纵向(长度)尺寸远大于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横向)尺寸的构件。即杆件的几何特征:细而长。 杆件主要几何因素是横截面和杆轴线。 横截面——垂直杆长度方向的截面。 杆轴线——所有横截面形心的连线。 3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工程力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材料的力学性能,在保证既安全可靠又经济节约的前提下,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计算理论。 构件正常工作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即进行其承载能力计算。 强度是指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刚度是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稳定性是指构件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而材料的力学性能需要通过试验来测定。此外,工程中还存在着单靠理论分析尚难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依靠实验来解决。因此,在工程力学中,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工程力学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工程构件受力分析; (2)工程构件承载能力分析;(3)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4)工程构件承载能力优化分析 4刚体、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定 1.刚体的概念 所谓刚体就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大小和形状都不变的物体。 2.理想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 变形固体是指受力后会产生变形的物体。 对理想变形固体材料的基本假设有:(1)连续均匀假设;(2)各向同性假设。 撤去荷载可完全消失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撤去荷载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残余变形。 工程中大多数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量若与其原始尺寸相比很微小时,称为小变形,否则称为大变形。 工程力学中把所研究的构件作为连续、均匀、各向同性的理想变形固体,在弹性范围内和小变形情况下研究其承载能力。 5荷载的分类与组合 作用在结构上的主动力和其他外来作用,广义地讲,都可以称为荷载。 荷载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集中荷载与分布荷载;若按作用性质不同则可分为静力荷载与动力荷载。 6工程力学基本概念 1.力的概念 1)定义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变形。

结构静力分析

第一章结构静力分析 1.1 结构分析概述 结构分析的定义:结构分析是有限元分析方法最常用的一个应用领域。结构这个术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土木工程结构,如桥梁和建筑物;汽车结构,如车身骨架;海洋结构,如船舶结构;航空结构,如飞机机身等;同时还包括机械零部件,如活塞,传动轴等等。 在ANSYS产品家族中有七种结构分析的类型。结构分析中计算得出的基本未知量(节点自由度)是位移,其他的一些未知量,如应变,应力,和反力可通过节点位移导出。 静力分析---用于求解静力载荷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和应力等。静力分析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分析。而非线性分析涉及塑性,应力刚化,大变形,大应变,超弹性,接触面和蠕变。 模态分析---用于计算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模态。 谐波分析---用于确定结构在随时间正弦变化的载荷作用下的响应。 瞬态动力分析---用于计算结构在随时间任意变化的载荷作用下的响应,并且可计及上述提到的静力分析中所有的非线性性质。 谱分析---是模态分析的应用拓广,用于计算由于响应谱或PSD输入(随机振动)引起的应力和应变。 曲屈分析---用于计算曲屈载荷和确定曲屈模态。ANSYS可进行线性(特征值)和非线性曲屈分析。 显式动力分析---ANSYS/LS-DYNA可用于计算高度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的接触问题。 此外,前面提到的七种分析类型还有如下特殊的分析应用: ●断裂力学 ●复合材料 ●疲劳分析 ●p-Method 结构分析所用的单元:绝大多数的ANSYS单元类型可用于结构分析,单元型 从简单的杆单元和梁单元一直到较为复杂的层合壳单元和大应变实体单元。 1.2 结构线性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的定义 静力分析计算在固定不变的载荷作用下结构的效应,它不考虑惯性和阻尼的影响,如结构受随时间变化载荷的情况。可是,静力分析可以计算那些固定不变的惯性载荷对结构的影响(如重力和离心力),以及那些可以近似为等价静力作用的随时间变化载荷(如通常在许多建筑规范中所定义的等价静力风载和地震载荷)。 静力分析中的载荷 静力分析用于计算由那些不包括惯性和阻尼效应的载荷作用于结构或部件上引起的位移,应力,应变和力。固定不变的载荷和响应是一种假定;即假定载荷和结构的响应随时间的变化非常缓慢。静力分析所施加的载荷包括: ●外部施加的作用力和压力 ●稳态的惯性力(如中力和离心力) ●位移载荷 ●温度载荷 线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既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非线性静力分析包括所有的非线性类型:大变形,塑性,蠕变,应力刚化,接触(间隙)单元,超弹性单元等。本节主要讨论线性静力分析,非线性静力分析在下一节中介绍。

第二章构件的静力分析检测题

第二章构件的静力分析检测题 一, 填空题: 1.力的三要素指的是 , , 。 2.常见的约束类型有 , , 和 。 3.力矩是力对一点的矩,等于该点带力作用线上任一点 与 的矢量积。 4.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组成的二力,称为 。 5.可以把作用在刚体上点A 的力F 平移到一点B ,但同时必须附加一个 ,其大小等于 。 6.若刚体处于平衡,则必须满足作用于刚体上的合力矢 ,合力偶矩 。 7.物体G=100N ,置于水平面上。物体与平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当物体受水平力Q 分别为10N ,30N ,40N 时,则摩擦力分别为 } , 和 。 8.正在匀速行驶的气车,后轮是驱动轮,前轮是从动轮,则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 ,前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 。 9.图示:在水平面上放置A ,B 两个物体,重量GA=100N ,GB=200N ,中间用一根绳联接,A ,B 两物体与地面的摩擦系数为,若以大小为F=30N 的拉力拉物体时,绳的拉力为 ,若F=50N 时,绳的拉力为 ,若F=60N 时绳的拉力为 。 10.作用力和反用力是作用在 物体上,大小 ,方向 。 二, 选择题: 1.图示:受力物体,F1=F2=F3,则该物体处于( )状态。 A.平衡 B.不平衡 C.既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 2. 举重时,双手向上举杠铃,杠铃向下压手,但终归将杠铃举起, F3 F2

因此这二力的关系是:( ) A.手举杠铃的力大于杠铃对手的压力 B.举力和压力等值,反向,共线属于平衡力 C.举力和压力等值,反向,共线,同时分别作用在人手和杠铃上,属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在平面中力矩不为零的条件是( ) A. 作用力为0,力臂不为0 B. 作用力和力臂都不为0 C. — D. 作用力不为0,力臂为0 4.图示三种情况,轮的转动效果是( ) A.相同 B.不相同 C.不一定相同 5.如图,同样的绳索吊同一重物,按A ,B ,C )如图( $ A B C 6.吊灯如图所示,已知灯重G ,悬绳AB=BC=2m ,BD=1m ,则悬绳所受的拉力为( ) =T BC =G/2 B. T AB =T BC =G C. T AB =T BC =√3G < 7.小车受力情况如图,已知F 1=30N 、F 2=50N 、α=300,则其水平方向的合力为( ) A.向前 B.向后 9.如图一重为G 的小球,用绳索AB 挂于墙上,AB 与墙的夹角为300,则绳AB 的拉力为( ) … 、 A C A

构件地静力分析基础

第二 讲 学时:2学时 课题:第一章构件静力分析基础静力分析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和约束反力 目的任务:理解静力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约束和约束反力 重点:静力学公理、约束反力 难点:约束和约束反力的概念 第一章构件静力分析基础 静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1.1.1 力的概念 1. 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机械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尺寸发生改变。 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外效应; 力使物体形状尺寸发生改变称为力的内效应。 2. 力的三要素及表示方法 物体间机械作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重力、压力、摩擦力等。 力对物体的效应(外效应和内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者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力矢量。 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方位和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始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如图所示。力的国际单位为[牛顿](N)。

3.力系与等效力系 若干个力组成的系统称为力系。 如果一个力系与另一个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应相同,则这两个力系互称为等效力系。 若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称这个力为该力系的合力,而该力系中的各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其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其分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分解。 4.平衡与平衡力系 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若一力系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力系称为平衡力系。 1.1.2 刚体的概念 所谓刚体,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保持不变的物体。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实际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变形。 但微小变形对所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不起主要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可以使问题的研究大为简化。 静力学中研究的物体均可视为刚体。 静力学公理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电路分析基础[周围主编]第一章答案解析

1-9.各元件的情况如图所示。 (1)若元件A 吸收功率10W ,求:U a =? 解: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V A W I P U I U P a a 10110=== →= (2)若元件B 吸收功率10W ,求:I b =? 解: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A V W U P I UI P b b 11010-=-=- =→-= (3)若元件C 吸收功率-10W ,求:I c =? 解: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A V W U P I UI P c c 11010-=-== →= (4)求元件D 吸收功率:P=? 解: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W mA mV UI P 61020210-?-=?-=-= (5)若元件E 输出的功率为10W ,求:I e =? 解: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A V W U P I UI P e e 11010-=-== →= (6)若元件F 输出功率为-10W ,求:U f =? 解: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V A W I P U I U P f f 10110-=-=- =→-= (7)若元件G 输出功率为10mW ,求:I g =? 解: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mA V mW U P I UI P g g 11010-=-== →= (8)试求元件H 输出的功率。 解: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mW mA V UI P 422-=?-=-= 故输出功率为4mW 。

1-11.已知电路中需要一个阻值为390欧姆的电阻,该电阻在电路中需承受100V 的端电压,现可供选择的电阻有两种,一种是散热1/4瓦,阻值390欧姆;另一种是散热1/2瓦,阻值390欧姆,试问那一个满足要求? 解:该电阻在电路中吸收电能的功率为: W R U P 64.25390 10022=== 显然,两种电阻都不能满足要求。 1-14.求下列图中电源的功率,并指出是吸收还是输出功率。 解:(a )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为:W A V UI P 623=?==; (b )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为:W A V UI P 623-=?-=-=, 实际是输出功率6瓦特; (c )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为:W A V UI P 623-=?-=-=, 实际是输出功率6瓦特; (d )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为:W A V UI P 623=?==. 1-19.电路如图示,求图中电流I ,电压源电压U S ,以及电阻R 。 解: 1.设流过电压源的12A 电流参考方向由a 点到d 点,参见左图所示。 (1) 求电流I: A A A I 156=-= (2) 求电压U S : A A A I ba 14115=-= 对a 点列写KCL 方程: V 3) (a V 3) (b V 3) (c V 3) (d 题图1-14 题图1-19(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练习试题和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 第一章 一、 1、电路如图所示, 其中电流I 1为 答( A ) A 0.6 A B. 0.4 A C. 3.6 A D. 2.4 A 3Ω 6Ω 2、电路如图示, U ab 应为 答 ( C ) A. 0 V B. -16 V C. 0 V D. 4 V 3、电路如图所示, 若R 、U S 、I S 均大于零,, 则电路的功率情况为 答( B ) A. 电阻吸收功率, 电压源与电流源供出功率 B. 电阻与电流源吸收功率, 电压源供出功率 C. 电阻与电压源吸收功率, 电流源供出功率 D. 电阻吸收功率,供出功率无法确定

U I S 二、 1、 图示电路中, 欲使支路电压之比 U U 1 2 2=,试确定电流源I S 之值。 I S U 解: I S 由KCL 定律得: 2 23282 22U U U ++= U 248 11 = V 由KCL 定律得:04 2 2=+ +U I U S 11 60 - =S I A 或-5.46 A 2、用叠加定理求解图示电路中支路电流I ,可得:2 A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I '=2/3A; 4 A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I "=-2A, 则两电源共同作用时I =-4/3A 。

3、图示电路ab 端的戴维南等效电阻R o = 4 Ω;开路电压U oc = 22 V 。 b a 2 解:U=2*1=2 I=U+3U=8A Uab=U+2*I+4=22V Ro=4Ω 第二章 一、 1、图示电路中,7 V 电压源吸收功率为 答 ( C ) A. 14 W B. -7 W C. -14 W D. 7 W

第二章构件的静力分析

第二章 构件的静力分析构件的静力分析是选择构件的材料、确定构件具体外形尺寸的基础。 一、工程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刚体 指受力时不变形的物体。 实际中刚体并不存在,但如果物体的尺寸和运动范围都远大于其变形量,则可不考虑变形的影响,将其视为刚体,因此,刚体只是一个理想的力学模型。 2、平衡 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作均速直线运动。 3、平衡条件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所应当满足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称为平衡条件。 二、力的基本性质 (一) 力和力系 1、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发生改变。 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任一要素的改变,都将改变其作用效果,因此,力是矢量,用黑体字母(如F)表示,对应的白体字母表示其大小,力的大小以牛顿(N)为单位。 3、力的图示法 力在图中用有向线段AB表示: 线段的长度代表其大小;线段所在 的直线为力的作用线,箭头代表力 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4、力系 1)力系的概念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群称为力系 2)力系的等效 力系的等效是指两个力系对同一刚体的作用效果相同。等效的两个 力系可以互相代替。 3)合力与分力 若一个力与另一力系等效,则此力称为该力系的合力,力系中各力 称为此力的分力。 (二)力的基本性质 性质一(二力平衡原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两力等值、反向、 共线)。 只受二个力的作用而保持平衡的刚体称为二力体。 性质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一个 合力。此合力也作用在该点,其大小和方向由这两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 边形的主对角线确定。 R=F1+F2 二力既然可以合成为一力,则一力也可以分解为二力。 推理:(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时,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 交于一点,则第三个力的作用线必交于同一点,且三个力的作用线在同 一平面内。 三力平衡定理在工程实践中,常用来确定结构物(例如三铰 拱)支座反力的作用线。 性质三(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任意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这 两个力大小相等,作用线相同而指向相反,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注意和二力平衡的区别) 这个公理概括了自然界中物体间相互的作用力的关系,表明一 切力总是成对的出现的。有作用力就必有反作用力,它们彼此互为依存 条件,失去一方,他方也就不存在。但是应该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决不能认为这两个力互成平衡。这与公理一

构件的静力分析(题+案)

例1.1 重W的均质圆球O,由杆AB、绳索BC与墙壁来支持,如图l.11a所示。各处摩擦与杆重不计,试分别画出球O和杆AB的受力图。 解 (1)以球为研究对象 1)解除杆和墙的约束,画出其分离体图; 2)画出主动力:球受重力W; 3)画出全部约束反力:杆对球的约束反力N D和墙对球的约束反力N E(D、E两处均为光滑面约束)。球O的受力图如图1.11b所示。 (2)以AB杆为研究对象 1)解除绳子BC、球O和固定铰支座A的约束,画出其分离体图。 2)A处为固定铰支座约束,画上约束反力X A、Y A; 3)B处受绳索约束,画上拉力T B; 4)D处为光滑面约束,画上法向反力N D′,它与N D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AB杆的受力图如图1.11c所示。 例1.2图1.12a所示的结构,由杆AC、CD与滑轮B铰接组成。物重w、用绳子挂在滑轮上。杆、滑轮及绳子的自重不计,并忽略各处的摩擦,试分别画出滑轮B、重物、杆AC、CD及整体的受力图。 解 (1)以滑轮及绳索为研究对象。解除B、E、H三处约束,画出其分离体图。在B处为光滑铰链约束,画出销钉对轮孔的约束反力X B、Y B。在E、H处有绳索的拉力T E、T H。其受力图如图1.12b所示。 (2)以重物为研究对象。解除H处约束,画出其分离体图。画出主动力重力w。在H处有绳索的拉力T H',它与T H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其受力图如图1.12c所示。 (3)以二力杆CD为研究对象(在系统问题中,先找出二力杆将有助于确定某些未知力的方向)。画出其分离体图。由于CD杆受拉(当受力指向不明时,一律设在受拉方向),在C、D处画上拉力S C与S D,且S C=-S D。其受力图如图1.12d所示。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第二章--构件的静力分析教案

第2章构件的静力分析教案 【课题名称】 力约束受力图 【教材版本】 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力的概念、性质; 2、理解约束类型,掌握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熟练绘制受力图 二、能力目标 能把工程实际结构转换成力学模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性质; 2、了解约束类型及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 四、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力的概念、性质; 2、能准确判断出约束类型并确定约束反力方向,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性质; 2、约束类型,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 3、画受力图 【难点分析】 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讲授中穿插讨论、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最后进行归纳。【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构件的静力分析是选择构件材料、确定构件外形尺寸的基础。构件的静力分析是以刚体为研究对象。刚体是指受力后变形忽略不计的物体。 ★新课教学(80分钟) 第2章构件的静力分析 §2-1 力的基本性质 一、力的概念(25分钟) 1.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相互间的机械作用,其作用结果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力的效应分外效应—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内效应—引起物体变形的效应。

第1章教案电路分析基础

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 本章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元件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深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3、掌握理想元件和电压源、电流源的输出特性; 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5、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6、深刻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概念; 7、熟练掌握弥尔曼定理、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8、理解受控电源模型, 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是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理想的电路元件虽只有几个,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具体电路,都是由这些元件构成,从而依据基本定律就足以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计算。因而,要求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打下电路分析的基础。依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介绍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直流电路,原则上也适用于其他线性电路。为此,必须熟练掌握。 1.1电路的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1学时 本节重点1、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电路变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3、电压、电位的概念与电位的计算。 本节难点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与物理学中质点、刚体的物理模型对比,建立起理想元件模 型的概念,结合举例,说明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在分析电路中的重要性。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法与电子课件结合。 教学内容 、、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实际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电路模型: 3、常用的理想元件: 、、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 1、电路参数与变量的文字符号与单位 2、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 变量参考方向又称正方向,为求解变量的实际方向无法预先确定的复杂电 路,人为任意设定的电路变量的方向,如图(b)所示。 参考方向标示的方法: ①箭头标示;②极性标示;③双下标标示。 注意: ①参考方向的设定对电路分析没有影响; ②电路分析必须设定参考方向; ③按设定的参考方向求解出变量的值为正,说明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相同,为负则相反。 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 一个元件或一段电路上,电流与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时称为关联参考方向,反之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3、功率 规定:吸收功率为正,发出功率为负。

第2章 机械基础构件的静力分析

第2章构件的静力分析 一、填空题 1. 力的三要素是、和。 2.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这种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发生变 化,或者使物体发生。 3. 约束限制,且这种限制是通过来实现的。 4. 力矩为零的两种情况是和。 5.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 且作用在上。 6. 力偶可以在其作用平面内任意而不改变它对。 7. 力的平移定理是的依据。 8. 在力的投影中,若力F平行于X轴,则F x=;若力垂直于Y轴, 则F y=。 9. 力偶无,同时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力偶只能用来平衡。 10. 柔性约束的约束特点是只能承受,不能承受。 二、判断题 1.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其作用线可在刚体上任意平行移动,其作用效果不变。()2.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3.在同一平面内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三个力构成的力系必定平衡。()4. 二力平衡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力的可传性原理只适用于刚体。()5.力偶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短有关,而与矩心无关。() 6. 光滑接触表面约束、柔性约束都能承受压力。() 7. 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时,若取不同的直角坐标系,所求得的合力是相同的。 () 8. 刚体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施加多大的力,它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保持不变。() 9. 各力作用线互相平行的力系,都是平面平行力系。() 10.用双手旋转水龙头,这个动作属于力偶作用。()

三、选择题 1.某刚体同一平面的不同点上分别作用着力F1、F2…F n,则使刚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应满足 条件。 A.各点作用力的投影代数和为零 B.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C.合力矩为零 D. 合力为零 2.一学生体重为G,双手手抓单杠吊于空中,下列选项中感到最费力的是。 A. 两臂垂直向上 B. 两臂张开成60o C. 两臂张开成120o 3.已知两个力F1和F2在同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相等,则这两个力。 A. F1>F2 B. F1

(完整word版)第1章教案电路分析基础.doc

第 1 章电路分析基础 本章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元件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深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3、掌握理想元件和电压源、电流源的输出特性; 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5、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6、深刻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概念; 7、熟练掌握弥尔曼定理、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8、理解受控电源模型 , 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是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理想的电路元件虽只有几个,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具体电路,都是由这些元件构成,从而依 据基本定律就足以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计算。因而,要求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深 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打下电路分析的基础。依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介绍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直流电路,原则上也适用于其他 线性电路。为此,必须熟练掌握。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 1 学时 本节重点 1 、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电路变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3、电压、电位的概念与电位的计算。本 节难点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与物理学中质点、刚体的物理模型对比,建立起理想元件模 型的概念,结合举例,说明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在分析电路中的重要性。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法与电子课件结合。 教学内容 一、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实际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电路模型: 3、常用的理想元件: 二、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 1 、电路参数与变量的文字符号与单位 2 、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 变量参考方向又称正方向,为求解变量的实际方向无法预先确定的复杂电 路,人为任意设定的电路变量的方向,如图(b)所示。 参考方向标示的方法: ① 箭头标示;② 极性标示;③ 双下标标示。 注意: ①参考方向的设定对电路分析没有影响;②电路分析必须设定参考方向; ③ 按设定的参考方向求解出变量的值为正,说明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相同,为负则相反。

第二章 杆件的静力分析 复习资料(学生)

第二章杆件的静力分析复习资料 一、力的概念 1、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产生变形的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 2、力的三要素:、和。当这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改变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就会改变。 3、力是一个既有又有的矢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用(牛)或(千牛)表示。 二、力的基本性质 1、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一作用力时,另一物体对该物体必有一个反作用力。这两个力相等、相反、作用在上,且分别作用在上。 2、二力平衡公理 作用于某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且上。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移动到该刚体上的,而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3、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其合力也作用在该点上,合力的和由这两个力为邻边所作平行四边形的确定。 4、力的分解 1)工程中常将作用力分解为沿方向的分力和方向的分力。 2)在人拉车相同力的情况下,越小,拉车的效果越明显,是因为起到拉车的作用,起到减少车与地面正压力的作用。3)当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常将力分解为沿方向和方向;当物体沿斜面运动时,常将力分解为方向和方向。三、力矩

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除 外,还有 。 2、在力学上用F 与d 的乘积及其转向来度量力F 使物体绕O 点转动的效应,称为力F 对O 点之矩,简称 ,以符号M0(F )表示。O 为力矩中心,简称 ;O 点到力F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 称为 。 Fd F o ±=)(M 3、正负号表示两种不同的转向,规定使物体产生 旋转的力矩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4、力矩的单位是 (牛·米)或 (千牛·米) 5、提高转动效应的方法:一方面可以 ,更有效的办法是 。 6、力矩原理的应用: 、 、 等 四、力偶 1、力学中,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 的一对平行力称为力偶,记作(F 1,F 2),力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间的距离d 称为 ,两个力所在的平面称为力偶的作用面。 2、力偶的应用实例:司机双手转动 、 、 、麻花钻两 、用两个手指拧动水龙头、开门锁等。 3、力偶中的两个力 二力平衡条件,不能平衡也不能对物体产生 ,只能对物体产生转动效应。 4、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随 或 而增强。用二者的乘积Fd 并加以适当的正负号所得的物理量来度量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称之为力偶矩,记作m (F 1,F 2)或M ,即 Fd ),F M(F 21 ±= 5、使物体产生 旋转的力偶矩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6、力偶矩的单位与力矩 五、力的平移定理 1、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平移到刚体上 ,但必须附加 才能与原来的力等效,附加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来的力对新作用点的力矩。 六、约束、约束反力

电路分析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习题答案第一章

1.1解:频率为108MHz 周期信号的波长为 m m F c 78.2101081036 8 =??==λ 几何尺寸d ﹤﹤2.78m 的收音机电路应视为集总参数电路。 1.2解:(1)图(a )中u ,i 参考方向一致,故为关联参考方向。 图(b )中u ,i 参考方向不一致,故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2)图(a )中ui 乘积表示吸收功率。 图(b )中ui 乘积表示发出功率。 (3)如果图(a )中u ﹥0,i ﹤0,则P 吸=ui ﹤0,实际发出功率。 如果图(b )中u ﹥0,i ﹥0,则P 发=ui ﹥0,实际发出功率。 1.3解:因元件上电压、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故可得 [])200sin(595)200sin(71702 1 )100sin(7)100cos(170)100sin(7)90100sin(170t t t t t t ui P o ππππππ=?= ?=?+==吸 (1) 该元件吸收功率的最大值为595W 。 (2) 该元件发出功率的最大值为595W 。 1.4解:二端元件的吸收功率为P=ui ,已知其中任两个量,可以求得第三个量。 A :mW W W UI P 51051 105-3-3 =?=??==吸 B :W W W UI P μ5105101105-6-3-3-=?-=???-=-=吸 C :KV V I P U 21012 3=?== - D :V V I P U 21 2 =-- =-= E :mA A U P I 110110101033=?=?==-- F :mA A U P I 110110 101033 -=?-=?-==-- G :tA t t t t t u P i cos 2sin cos sin 2sin )2sin(-=-=-=- = H :W e W e ui P t t --=?==422 1.5解:根据KVL 、KCL 和欧姆定律可以直接写出U ,I 关系式。 (a )RI E U +-= (b )RI E U +-=

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含内容和排版简要说明)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题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学院:机电工程系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019 081 学生:刘浩然指导老师:胡之杨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教务处 2010 年12 月23 日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评阅书

目录 1 摘要..........................................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概述...................................................... 错... 误!未定义书签。 2 任务: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2 运动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2 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速度分析............................... 错. 误! 未定义书签。 速度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 签。 加速度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 签。 3 导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错误! 未定义书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分离3,4 构件进行运动静力分析,............................. 错. 误! 未定义书签。4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方案比较...................................... 错误! 未定义书签。 6 参考文献......................................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杆系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平面桁架的静力学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2.0,对杆系结构——平面桁架进行静 力学分析,通过将分析完成后得到的列表数据与解析解相比较确定ANSYS 分析软件的可靠性。 关键词:平面桁架,有限元,ANSYS 1 前言 实际结构都是空间结构,所承受的载荷也是空间的。但是如果结构具有某种特殊形状,所承受的载荷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就可以将空间问题转化为杆系结构问题、平面问题等。这样处理后,计算工作量大大减少,而所得到的结果仍可满足精度要求。 所谓杆系结构指的是有长度远远大于其他方向尺寸(10:1)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如连续梁、桁架、刚架等。当结构承受不随时间变化的载荷作用时,需要进行静力学分析,分析其位移、应变、应力等。 2 问题描述及解析解 图1为一平面桁架,长度L=0.1m ,各杆横截面面积均为24101m A -?=,力 N P 2000=,计算各杆的轴向力a F 、轴向应力a σ。 图1 平面桁架 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很容易计算出轴向力a F 、轴向应力a σ,如表1所示。

表1 各杆的轴向力和轴向应力 杆 轴向力a F /N 轴向应力a /MPa ① 1000 100 ② 1000 100 ③ -1414.2 -141.4 ④ 0 0 ⑤ -1414.2 -141.4 3 有限元分析 3.1建模与加载 (1)创建单元类型 GUI :PreProcessor Menu > Element Type > Add/Edit/Delete > Beam > 2D elastic 3 单击“OK ”按钮。 (2)定义单元实常数 GUI :PreProcessor Menu > Element Type > Add/Edit/Delete > Add> OK 在“AREA ”文本框中输入1E-4,单击OK 。 (3)定义材料属性 GUI :PreProcessor > Material Props > Material models > Structural > Linear > Elastic >Isotropic 在弹出对话框中键入EX=2e11(单位Mpa ),PRXY =0.3。 (4)创建节点 GUI :PreProcessor > Modeling > Create > Nodes>In Active CS 分别创建四个节点,节点号为1、2、3、4,“X ,Y ,Z ”分别为“0,0,0”、“0.1,0,0”、“0.2,0,0”、“0.1,0.1,0”。 (5)显示节点号、单元号 Utility Menu →PlotCtrls →Numbering 在弹出的“Plot Numbering Controls ”对话框中,将节点号和单元号打开,单击“OK ”。 (6)创建单元 GUI :PreProcessor > Modeling > Create >Elements >Auto Numbered >Thru Nod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