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极简主义_电影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无”中相遇释影像:小津安二郎之“哀”和海德格尔之“畏”

“无”中相遇释影像:小津安二郎之“哀”和海德格尔之“畏”

精品文档 供您编辑修改使用 专业 品质 权威 编制人: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___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无”中相遇释影像:小津安二郎之“哀”和海德格尔之“畏” 导言: 在艺术和哲学的领域里,“无”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无不仅指向一种缺失或空无,也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将探讨两位壮丽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小津安二郎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关于“无”的相遇和影像释放。小津安二郎作为一位日本导演,以其奇特而细腻的表现手法享誉世界,他在电影中反映出现代人的苦闷和哀伤。而海德格尔是一位哲学巨匠,通过哲学对存在进行了深刻而玄妙的沉思。本文将通过对两位大师的作品和思想进行分析,探访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他们对人类存在的哀愁和畏惧的阐释。 一、小津安二郎:哀之影像 小津安二郎是一位日本导演,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壮丽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温情和细腻的表现手法而著称,将我们带入一种悠久而静谧的时空。小津的影片主题主要盘绕家庭和人际干系展开,他对现代化进程造成的人们在生活中的疏离感和哀愁进行了深度的沉思。 小津的电影《东京物语》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影片以一个平凡的中产阶级日本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家庭成员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狐疑和痛苦。小津通过把握细微的瞬间和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沟通,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心里世界,揭示出家庭内部的隔阂和冲突。他的电影呈现出一种静止而缓慢的节奏,给人一种深思和哀愁的感觉。 小津的影像语言分外奇特,他擅长运用长镜头和小动作来传达情感。他重视角色之间的缄默和言辞之外的沟通,通过姿态、表情和动作来传递情绪。例如在《东京物语》中,小津屡屡使用长镜头来观察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表达他们心里的惆怅和哀愁。这种影像手法不仅能够细腻地表达人物情感,还能够将观众的情感引导到其中,使观众共鸣其中。 小津的影像世界充盈了哀愁和无奈,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刻画,呈现出现代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和失落感。小津将这种无力感和失落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温柔的哀伤和对于人生的沉思。 二、马丁·海德格尔:畏之影像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存在的哲学进行了深度的沉思。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对待存在的沉思和透彻的理解。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而人类对存在的沉思应该超出客体和主体的对立,达到对存在的全面理解。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小津安二郎的影像艺术有一种玄妙的契合。他们都探究了一种人类存在于现实中的哀愁和畏惧的体验。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哀愁和畏惧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感,而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敬畏和沉思。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存在的深深沉思并从中体验到畏惧时,才能真正熟识到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海德格尔的著名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他提出了“担忧”作为人类存在体验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担忧的存在,这种担忧关乎自己的生死和存在的目标。担忧不仅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更是人类沉思和熟识存在的重要发源地。 海德格尔的“畏”是一种面对存在时引起的情感共振。他认为,只有在面临存在的存在感时,我们才能体验到一种畏惧。这种畏惧是一种正面的情感,它能够激发我们对存在的深度沉思和对现实世界的全面熟识。 三、相遇与相通:哀与畏的共同释放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呈现出现代人的哀愁和无力感,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则通过对存在的沉思和担忧引导人们体验畏惧和敬畏。二者虽然在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上有所不同,却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痛楚。小津通过影像语言和细腻的表现手法,以一种哀而不伤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的苦闷和哀愁。而海德格尔则通过哲学的沉思和观点的构建,引导人们体验到存在的担忧和面对现实的畏惧。 小津的表现手法分外细腻,他通过运用长镜头和小动作,把握人物的情感和心里世界,使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他的影像语言传递了一种哀伤和脆弱的情感,使观众体验到一种哀愁。海德格尔的哲学沉思则通过对存在的担忧和畏惧,引导人们对自身的存在进行沉思和认知。他的哲学思想将人类存在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人们意识到存在的不确定和无常。无论是小津的影像艺术仍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揭示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冲突,以及对生死和存在的沉思。 对于小津和海德格尔来说,哀和畏都是一种对人类存在的反思和沉思。这种反思和沉思超出了平时生活的琐碎和消费,使人们透彻地熟识到存在和现实的真相。通过感受哀愁和面对畏惧,人们能够深刻地沉思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结语: 通过对小津安二郎和马丁·海德格尔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大师在艺术和哲学的领域中深度沉思了人类存在的冲突和痛楚。小津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和情感刻画向观众展示了现代人的苦闷和哀愁。而海德格尔则通过哲学的沉思和对存在的担忧引导人们沉思自身的存在和现实的本质。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者都揭示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冲突,以及对生死和存在的沉思。通过感受哀愁和面对畏惧,人们能够更好地熟识到自身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无论是小津的影像艺术仍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激发了观众和读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沉思,并引导人们走向更加真实和充实的存在。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导演,被公认为日本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影像艺术以其奇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有名。他的影片以人物情感和生活细节为主线,探讨了现代人的苦闷和哀愁。小津的作品往往呈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和无奈,在平时生活中感受到的缺失和失落。 小津的影像语言分外细腻和抽象,他擅长运用一些细节来表达人物心里的痛苦和冲突。例如,在他的作品《东京物语》中,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淡漠和疏离。影片中,父亲和母亲年迈,但被子女冷落,被子女视为麻烦和肩负。这种淡漠与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小津通过这种细腻的影像艺术给观众展示了现代人心里的冲突和痛苦。 小津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疑问和狐疑。他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和情感刻画,让观众感受到现代人的哀愁和无奈。观众在观看小津的作品时,很容易与角色产生共鸣,并开始对自身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沉思。小津的作品唤起了观众心里深处对于生活的疑问和狐疑,引发了对人类存在的沉思。 与小津相比,马丁·海德格尔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领域。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关注人类存在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种不确定和无常的存在,因此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会随之不息变化。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对于生死和存在的沉思。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对于生死的直面和对存在的沉思。他主张人类应该面对自己的有限性和终极的死亡,通过对生死的沉思来熟识自己的存在和赐予生活意义。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存在的沉思,人类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真相和意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揭示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冲突。他认为现代人往往被平时生活的琐碎和消费所迷惑,无法真正熟识到存在和现实的真相。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导致了人们对存在的轻忽和无知。他呼吁人们要超出平时生活的琐碎和消费,通过感受哀愁和面对畏惧,来深刻地沉思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小津和海德格尔的作品都鼓舞人们走出平时的琐碎和消费,深度沉思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他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哲学思想,向观众和读者展示了人类存在的冲突和痛楚。小津通过影像艺术向观众呈现了现代人的苦闷和哀愁,而海德格尔则通过哲学的沉思和对存在的担忧引导人们沉思自身的存在和现实的本质。 通过感受哀愁和面对畏惧,人们能够更好地熟识到自身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小津的影像艺术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激发了观众和读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沉思,并引导人们走向更加真实和充实的存在。无论是小津的影像艺术仍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将人类存在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揭示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冲突,以及对生死和存在的沉思。 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和小津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存在的真相和意义需要通过对存在的沉思来赐予。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往往被琐碎的平时生活和消费所迷惑,无法真正熟识到存在和现实的真相。他呼吁人们要超出平时生活的琐碎和消费,通过感受哀愁和面对畏惧,来深刻地沉思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小津的作品则通过影像艺术向观众呈现了现代人的苦闷和哀愁,引导观众深度沉思自身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论文:分析小津电影中的女性人物

论文:分析小津电影中的女性人物

论文:分析小津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论文:分析小津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小津安二郎是日本电影史上的三大导演之一,和沟口健二及黑泽明鼎足而三,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大师。

他的作品大多描述了都市风貌和资产阶级的家庭状态,风格亲切幽默又自然,相比起沟口健二的云雾幽玄和黑泽明的浓墨重彩,很多人都更喜欢小津的天朗气清。

而他的最高杰作《东京物语》,被英国的《视与听》电影杂志,在1992年至2002年间选入世界十部最佳电影。

纵观小津的大部分作品,都一成不变地描述了家族关系、嫁女以及家长里短的人情关系,相比较而言,《东京物语》是比较戏剧化的一部。

大卫波德维尔撰写的《小津和电影诗学》在1998年出版,在2003年第二十七届香港电影节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的特刊上写过一篇短文,题为《精致的朴素四看小津》,他写道:影片平静地映入眼帘,没试图攫住观众,也没有花言巧语。

一个低诉着的简单的故事,一目了然,仅此而已。

镜头仿佛滑过一群又一群人,没完没了,将所有的日本人带进画面。

除了波德维尔所描述的镜头的淡然,还有齐藤高寿的配乐,不渲染情绪,不参与叙事,只是更增添了一种天朗气清的欢乐氛围。

以我们熟知的《秋刀鱼之味》的片头为例,在麻布字幕出完以后,画面是横滨的一家工厂,白色和红色的烟囱;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的相同的风景;空荡荡的走廊;人物坐在桌子前,故事开始。

小津的电影大多如此,在小津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中,后期电影占了大部分分量,从晚春开始,嫁女题材占了5部,《晚春》《麦秋》《彼岸花》《秋日和》和《秋刀鱼之味》,剖析夫妻之情的有三部:《宗方姐妹》《茶泡饭之味》及《早春》,描写家庭境况的有5部:《东京物语》,东京暮色》《早安》《浮草》及《小早川家之秋》。

在这一系列出色的作品中,有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共同的,第一是野田高梧和小津安二郎共同编剧,二是父亲的角色都是友笠智众出演,第三就是片子里日本影坛上演技出众的人物所塑造了一个共同的女性形象,有传统审美的温良恭俭让的人物特色。

电影也能细腻如生活:浅谈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

电影也能细腻如生活:浅谈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

电影也能细腻如生活:浅谈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作者:吕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他把身边的琐事变戏法般以简单的面目置于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领率无常,惘然上路。

”这是侯孝贤对于小津的一段评价。

小津在导演之路上不仅扮演了一个角色,他更像一位游离电影之外,静观生命流逝的长者。

他喜欢表现生活中最普通的情感,平淡而不失优雅。

他眼中的亲情,细腻而稍纵即逝,即近且远,总是让我们在温暖之余,感叹生徒悠悠,萌生出淡淡的忧伤。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父亲;亲情;能剧;生命流逝作者简介:吕良(1994-),女,山东济南人,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小津安二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和母亲的感情非常密切。

这种感情对于他在以后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侵华战争中曾作为士兵来到中国,好多人都无法理解,你在中国战场上杀人,回国后却拍着这么多温情的影片,是不是有某种矛盾。

在他的书信中曾写道,在他们驻扎的一个地方,是一个陈家的老房子,描写了一些他看到的很乡村,很温馨的情境,看到这些信,他文字的细腻,包括他的感情,都附着在他的观察当中,所以无论他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到中国,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在心中所传达出来的“寂寥”,虽然他是战争中的一分子,但他来到一个地方,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是他在中国看到的生活气息,这和战争是没有关系的。

他对中国的文化有特殊的了解和情感,是一个很认真固执的人。

在以后的电影中也传达出一种固执。

一、日本风俗对于小津电影的影响在日本文化中,“寂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趣味,他在去南京时,让寺庙的住持写了一个“空”字,这种“寂寥”的文化深深根植于许多日本导演的心中,小津也不例外。

《晚春》讲到一个27岁的女孩子,还没有出嫁,一直和老父亲相依为命,他们住在一个日本非常传统的建筑中,老父亲为了让女儿出嫁,撒谎说自己找了老伴,当女儿出嫁后,她必须要结束以前的生活,打破一个生活,去进入到另一个生活。

论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叙事美学风格

论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叙事美学风格

日本重返和平年代后,为了不再体验《风中的母鸡》中那样让影像叙述的悲哀,小津尽最大可能地、主动地禁止叙述,开始制作小津式电影。

而这种小津式电影从《晚春》到《秋刀鱼之味》,每一部都称得上是精心佳构,其中的10部更是杰作或接近杰作的出色影片。

本文通过对小津后期的影片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叙事主题、电影语言、叙事内涵等方面来论述其电影叙事美学风格和电影创作的启示意义。

作为日本电影史上的三位大师级导演之一,小津安二郎同黑泽明、沟口健二三足鼎立。

小津的作品大多描述了日本的现代都市生活和中产阶级的家庭状态,他的风格幽默又自然,相对于黑泽明电影的“大雨淋漓”和沟口健二电影的“云雾弥漫”,多数观众更倾向于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天朗气清”。

大卫·波德维尔在四看小津之后,更是佩服之余不禁为之赞叹:“一目了然的简单故事,轻易掌握的摄影技巧,使小津在过去70年间,深深吸引与打动观众。

可这个自比为卖豆腐的谦虚手艺人,一手创造了别的导演梦寐难求的电影世界。

”一、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叙事主题(一)家庭的崩溃小津毕生的电影只有一个主要的题材,即日本的家庭,并且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家庭的崩溃。

在他后期的电影里,整个世界落脚于一个家庭中,人物与其说是社会成员,不如说是家庭成员更为恰当。

小津的家庭剧,属于独树一帜的类型;他既不对家庭持肯定态度,也不对家庭加以谴责,他的焦点却集中于家庭的崩溃上。

在小津电影中,多数人物明显满意自己的生活,但是总有迹象显示,他们的家庭很快将不复此前的状态。

在《晚春》中,女儿出嫁后,留下父亲孤身一人在家;《秋日和》中,同样女儿出嫁,留下母亲独自一人在家守着亡夫;《东京物语》中出现母亲突然离世等变故。

在日本,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极其倚重于与他一起生活、学习或工作的人。

对家庭的认同,是自我的完整认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家庭的崩溃无疑是一个大灾难。

(二)服装的故事自初期的默片时代起,服装就成为小津风格的“电影”中重要的叙事因素。

从“食物”看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日常生活的悲悯体验

从“食物”看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日常生活的悲悯体验

I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从“食物”看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日常生活的悲悯体验于欣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摘要: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依靠其标志性的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凝视,给观众带来了从日常生活琐事的"弱情节”中见人心、看人性的悲悯体验。

小津安二郎对日常生活的表现落在不同的“主题”上,"食物”主题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本文通过对"食物”主题的具体分析,透视小津安二郎利用日常生活来为观众营造悲悯体验的艺术力量。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日常生活悲悯体验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165-02“悲悯”从字面上理解是悲伤和怜悯,是一个复合情绪,一种带着爱的悲伤。

“悲悯”首先是悲、是痛苦,而最根本的“悲”接近于叔本华所认为的:“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但是,悲悯在悲之中还有悯,还有爱和肯定。

在这一层面,悲悯接近于尼采后期哲学中的新悲剧精神。

尼采的悲剧哲学’的根本精神是,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拒绝一切超越生命之上的形而上学、宗教或道德原则,由此无限地肯定了生命的有限性。

”冋纵观小津安二郎电影,日常生活是其影片中极其重要的拍摄内容。

影片中的角色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学校、公司、寺庙、医院、饭馆、酒肆、车站这些地方进行着关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

小津安二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极大地开发了暗藏其中的对人性、对生活本质的表现力。

正如香港作家古苍梧所言:“洋人推崇小津,首先是因为他电影风格之奇特……其次就是他的东方美学而小津使我触动的,却是人生世态的入微观察,人情世故的透彻洞达。

”冈因此,本文从日常生活中最无法避免的,同时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反复提及和表现的主题一“食物”入手,详细分析小津安二郎电影中利用日常生活来为观众营造悲悯体验的艺术力量。

小津安二郞和他的电影

小津安二郞和他的电影

小津安二郞和他的电影小津安二郞的电影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尺,就像是树立了一种电影的国际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参照物,让我们在确定一个电影好坏的时候变得容易很多。

小津的电影很“纯粹”,没有眼花缭乱的技法;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没有光怪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没有“声临其境”的音响效果,构成小津电影的所有元素皆是电影最基本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如同判断一个女人的好坏,如果去除了她的妖娆艳装、丰乳肥臀、勾魂媚眼、花言巧语,那么你就会一眼看到她的本质与内心,好与坏变得极为分明。

这个世界上的知识,都在教育我们,做一件事情,古板呆滞肯定是不行的,见风使舵灵活善变才是明智之举。

小津安二郎拍摄电影的方法却显得如此“不可理喻”,永远是50毫米镜头的摄影机,机位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在高于榻榻米30厘米的位置,很少拉伸和摇摆,镜头语言单调之极;演员反反复复出现几个老面孔:笠智众,东山千荣子,杉村春子,原节子等,甚至原节子扮演的剧中人的名字都重复地叫做“纪子”;电影场景几乎都局限在日本人低矮推拉式门窗的房间内,典型的“室内剧”;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叙述原本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家庭,不得不跟随生活的脚步,走向分离与孤寂。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他的电影都已经简单质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把电影拍得如白开水一般,似乎太轻而易举了。

但是很奇怪,小津安二郎如此“简陋”的电影却被同行们称为“电影中的圣地”,顶礼膜拜。

用如此简单的方法拍摄电影的小津本人被称为“电影大师”,他的作品虽然启发了很多后继者,却始终再没有人到达过他所创立的高度。

小津的电影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的电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镜头对准了生活中的凡夫俗子,对准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描写着他们的真情实感。

这种真情实感与你的生活经历相叠加产生出“共鸣感”和“参与感”,这是艺术作品“美”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小津电影之美就在一个“真”字。

“真”变得极为重要,如果这里面让你感觉到有一些杂质混了进来,有“伪”的东西介入,美就会遭到破坏。

重温恬淡细腻之美——也论二战后小津安二郎的影像美学风格

重温恬淡细腻之美——也论二战后小津安二郎的影像美学风格
影 视
重温恬淡细腻之美
也论 二战后 小津安二 郎的影像 美学风格
孙 华
( 作者单位 :井冈山大学人 文学院 )

要 :电影 巨匠小 津安二 郎在 其一 生的电影 创作 中,创造 了 自己独具特 色的影像 世界。他 的影片巧妙地映 照 出E l 本 民族 的
传统 文化 ,细腻 地描 述 了 2 O 世 纪 日本 社会 生活 中的 巨大变化 ,同时 ,小津创 作的恬淡之 美也彰显 出他对 电影 美学的执 着追求。本 文试 图从 主题 思想、技 术手法 以及镜语表达三方 面,探 究小津安二 郎二 战后 的影像 美学风格 ,感悟小津所描 写的影像 世界 。 关键词 :美学风格 ;主题 思想;技 术手 法;镜语表 达 从t 9 2 7 年令人耳 目一新 的处女座 《 忏

影片 《 秋 刀鱼 之 味 》同样 地把 平 淡
角色 ,“ 幸一 ” 命名大儿子 的角色 ,“ 纪 无 奇 的生 活嚼 出一法 和美学 风格 开创 了东 方影 像艺 术 子 ”命 名女 儿 的角 色。 同时 ,小津 深谙 本传 统家 庭观 念 E t 益式 微 的感伤 。片 中
( 1 9 6 1 )等 许 多佳 作 。小津 电影 中呈 现 把 家庭 的解 体 、人 情 的孤 寂和 生命 易逝 却 又 陷入 了寂 寞与孤 独 之 中。在影 片结 的家庭 琐 事 ,流 露 了 日本 民众 的喜 怒及 的感 伤 主题尤 其是 对 家庭 变迁 后 的人情 尾 , 女儿 出嫁 了 , 平山与友人对酌时醉酒 , 人 性 幽微 之 处。正 如文 德 斯所 言 : “ 小 冷 暖表 达得 淋漓 尽致 。诚如 有学 者 如此 其 间 的哀伤 落 寞 自然 而 然地 流露 。纵览 津 的影 片 如 同以舒 缓 的韵律 ,平适 的节 评价 , “ 影 片本 身直接 以 ‘ 物语 ’命名 ,

小津安二郎电影“家”的空间叙事

小津安二郎电影“家”的空间叙事

小津安二郎电影“家”的空间叙事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在小津安二郎逝世近六十年之际,其所执导的影片依旧受到众多影迷的喜爱及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学界对小津安二郎及其电影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最初的仅仅专注于作家作品研究的单一层面,并在当代逐渐走向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批评研究中,如从女性主义、认知心理学或地理学等角度重现阐释其电影文本。

而本文试图将其家庭题材影片中的“家”作为一种空间元素,把“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家”的文本建构进行研究,研究并探讨其镜头语言下的“家”的空间叙事。

小津安二郎影片中的“家”首先是供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在视觉上属于一种物理性空间,物理性空间之内,他用独特的电影拍摄手法呈现了日式房屋的空间格局;其次,人与人通过婚姻组建新的家庭,并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加入和扩充,“家”在物理性基础上成为情感关系的发生地和延展地;当稳定感成为普通个体的基本诉求之一时,小津安二郎的“家”便提供了一个精神意义层面的避难空间;而其影片中对“家”的物理空间的呈现,对发生在物理空间内的日常生活的叙事,最终蕴含着空间叙事美学中的“和”特征,即人与自然的调和,及变与不变中的平衡。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家”空间;叙事;和THE SPACE NARRATION OF"HOME"IN OZUYASUJIRO'S FILM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lm direct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nearly sixty years of the death of Ozu Yasujiro,the films he directed were still loved by many fans and th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circles.The academic circles'research on Ozu Yasujiro and his films has gone through a single level of initial research focusing solely on writers'works,and has gradually moved toward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times, such as from feminism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Reinterpret the film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or geography.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home"in the family theme film as a spatial element,and study the text construction of"space"as a whole and systematic"home",study and explore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home"under the lens language.The"home"in Ozu Yasujiro's film is first of all a place for people to live and live.It is visually a physical space.Within the physical space,he present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Japanese houses with unique filming techniques.Secondly,people form a new family through marriage,and with the addition and expansion of family members,"home"becomes the place and extension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physics; when stability becomes the basic appeal of ordinary individuals One of them,Ozu Yasujiro’s“home”provides a space of refuge in the spiritual sense;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physical space of“home”in his film, the narrative of daily life in the physical space,ultimately contains the "neutralization"feature in spatial narrative aesthetics.One i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one is the balance between change and invariance.KEYWORDS:Ozu Yasujiro;"Home"space;Narration;Neutralization目录绪论 (1)一、小津安二郎生平及作品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一)日本国内研究现状 (2)(二)英语世界研究现状 (3)(三)中国国内研究现状 (5)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8)第一章“家”的物理性空间 (9)第一节传统日式的家的空间格局 (9)第二节小津镜头下的空间造型 (11)一、固定长镜头 (12)二、正面拍摄 (14)第三节家的空间格局的拓展 (15)一、内部点缀 (15)二、家背景下的拓展空间 (17)第二章“家”的情感性空间 (19)第一节家人的情感空间 (19)一、婚姻结合下的情感空间 (19)二、“家”的情感空间的扩充 (22)第二节情感空间内部的变化 (24)一、父女、父母情感之弱化 (24)二、夫妻情感之波动 (26)三、兄妹、姐弟情感之游移 (27)第三章乱世里的避难空间 (30)第一节外部空间之难 (30)一、战后日本社会境况 (30)二、战后影片反映的社会境况与情绪 (31)第二节安心的防空洞 (32)一、适宜的暖色调 (33)二、和谐规整的画面构图 (34)第三节观影者的避难空间 (36)第四章空间叙事美学中的“和” (38)第一节何谓“和” (38)第二节人与自然的调和 (40)第三节变与不变之平衡 (41)一、重复与不变 (41)二、不变与流变 (44)结语 (50)参考文献 (52)一、中文参考文献 (52)(一)中文论著类 (52)(二)中文译著类 (52)(三)中文期刊类 (54)(四)中文硕博论文类 (54)二、外文文献 (55)附录 (56)致谢 (5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8)绪论一、小津安二郎生平及作品小津安二郎①(Ozu Yasujiro,1903-1963),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著名的日本电影导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极简主义_电影艺术论文
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极简主义_电影艺术论文
电影艺术论文
摘要: 极简主义(inialis),又称“极少主义”、“最简单派”或“简约主义”,是一种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表现于视觉艺术领域。

极简主义主张将视觉艺术语言削减至极,主张用极少的技巧简化画面形象,摒弃一切可能干扰形象
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消解极简主义
日本知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创作生涯长达35年(1927年—1962年),其后期电影主要包括《早春》、《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彼岸花》、《秋日和》、《浮草》、《早安》、《秋刀鱼之味》等。

综观小津后期的电影创作,适合榻榻米拍摄的低角度仰拍、消解演技的拟态表演、无技巧的零度剪辑、固定机位的稳定构图、统一姿态的“执礼”人像、反映普通人庸常生活的永恒主题、自我放弃受动式及零度静观的极简叙事……这些极简的影像特征摒弃一切干扰电影本身不必要的元素,使小津的后期电影极简主义风格纤毫毕露,造就了小津用最少技巧打造的本色电影。

一、消解技巧的极简叙事策略
1、低角度仰拍
在观看小津电影时,会发现几乎所有人及物都较平时略显高大,原因就在于,小津将摄影机放在几乎紧贴地面,最多不高于地面几十公分
的位置上进行拍摄。

这种看似十分注重技巧的摄影手法。

实质上是小津消解技巧,本色拍摄的结果。

可以说,距离地面三英尺的机位与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员持平,是非常适合拍摄日式居室的生活场景的,是与
日式建筑风格相适应的。

小津正是从所拍摄场景的空间特点出发,小津将摄影机摆放的角度作了极简化处理,自然而然地采用了这种日本式的表达方式。

尽管小津本人曾说自己没有刻意地想通过这种拍摄角度去表现什么,但是在实际的观影中,产生了将电影中庸凡小人物拍摄得伟岸高大的效果,无意中引导观众对被观的琐碎生活和微小人物产生高度的尊崇,
带有十足的人文主义的关怀意义,效果绝佳。

2、人物拟态
小津后期电影消解技巧的极简叙事策略还表现在“人物拟态”的呈现中。

“人物拟态”,即当两个以上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画面时,他们多数情况下都向着同一方向,采用同一姿态,尤其是坐在榻榻米上时,甚至连人物身体前倾的角度都几乎完全相同,一般都是让人物侧身或斜侧身坐在摄影机前,形成人物拟态式的排列。

而且无论男女老少,小津的人物都带着日本传统特有的彬彬有礼的微笑,并且身体微微前俯,安定优雅,具有舒缓的韵律美,
可以说,小津后期电影的“人物拟态”也产生了极简主义的视觉效果,即放弃纷杂不一的人物姿态,摒弃各式各样的人物造型,不依据自己欲表达的意图选择特殊形象,也不对人物形象作差异化处理,小津通过极简主义的“拟态式”人物布局策略,让人们以统一的姿态和谐相处,小津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

3、零度剪辑
小津在处理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方法上,小津采用了零度剪辑的方法:小津在镜头与镜头之间采用连续对切的组接方式,不用叠影、淡入淡等剪辑技巧,取而代之的是“窗帘”镜头,即在影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插入几个没有主要人物出现的景物描写镜头,并且小津的“窗帘”镜头常常都是由滨河街的大煤气罐、郊外的高压线架、酒馆前的灯笼或者住宅区附近的曲线等近似于抽象画的精美画面,画面可谓精简至极。

小津放弃了技巧的零度剪辑,使电影更加真实,表现了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本身的节奏、内容等更为接近的电影特质,因而也使观众自然而然地“入戏”。

二、消解变化的极简叙事风格
1、消解变化的稳定构图
小津后期电影中基本采用固定的机位,尽量避免移动摄影或是镜头摇摄:同时小津一般不使用特写镜头,只用标准镜头而不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和广角镜头;小津后期电影的画面构图较少变化。

可以说小津主张稳定的景别使小津后期电影表面消解了镜头位置及所摄景物的变化,极度富有稳定的美感,使小津的后期电影尤如一幅幅淡定自若
的静物画,最大限度地赋予画面稳重的造型气氛,营造了表面最温情,内中却蕴涵了高度的紧张,使观众全神贯注,屏息品味小津电影对人
性情感的洞幽烛微。

2、消解变化的“执礼”人像
在小津后期电影中,我们也看不到演员的“激情表演”,反之,他们
均举止稳重,面带微笑。

在小津晚年作品中,甚至出现了同一构图、同一姿势、同一服装的两个人坐而对饮的极度消解人像差异的电影造型。

小津不惜扼制演员自身的表演,而让演员就范于自己影片的人物造型构造,最终形成了几乎没有夸张动作,动作方向、时间均趋于相同、有如执礼,消解变化、极端礼仪化的影像风格,与小津稳定构图造就的有序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但小津绝未将人物影像流于呆滞,而是着力于对“不动”的人物点滴的表情变化、手指动作等细节加以细致入微的刻画,令极简的造型叙事风格中蕴含着细微而清晰的节奏,产生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稳定人像的美感。

3、消解变化的永恒主题
对普通百姓庸常生活题材的偏爱贯穿小津一生的创作,尤其是在小
津的后期创作中,此类题材的选择表现得更为突出和绝对,使小津后
期电影主题呈现了消解变化的永恒性:丧偶独居的中老年男女、或儿女婚嫁后“空巢”的老人、男婚女嫁的情节和场景、沉闷有序的传统日本家庭生活……这些元素在小津后期作品中俯拾皆是,稀松平常,
使作品表现出了单一母题的叙事风格。

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子女、同样的儿女婚嫁、老人独度余生……如此的生活、如此的经历,代代延续、绵绵不绝,世事永恒人生孤独已成为小津电影的“母题”。

小津单一永恒母题的叙事风格反应了世间人伦情感的轮回和永恒的秩序,可以说单一主题中蕴含了普遍永恒的真谛,每一部影片都是人类普通的共同生活的极简呈现。

三、消解介入的极简叙事内涵
1、自我放弃的极简叙事内涵
在小津电影中,人物说话时总是直面观众,小津这种强制性地限定演员扮演的角色必须对着镜头说话的叙事内涵在于;让演员正对观众讲话,让角色直接与观众沟通,藉此导演也通过电影直接传达思想给观众,同时也强制规定观众必须以这种方式直接接受电影。

这种极简直
接的电影沟通方式,观众在其直视角色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担起了沟通者的角色,将自己摆在角色的直接对话者位置,消解了导演的介入,成就了小津作为导演的自我放弃式叙事内涵。

此外,小津消解了电影人物的自身介入,他们以模式化的统一动作,被引用和召唤到电影画面中,一味儿地被迫行使已被非主体化,而被客体化了的躯体姿态及动作。

在小津《早春》等后期影片中,人物或端坐榻榻米微笑对话,或在小酒馆闷闷喝酒,或在站台上排队,小津自我放弃式地拘泥于此类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也彰显了其自我放弃式的受动叙事内涵。

2、静观人生的极简叙事内涵
小津自我放弃受动叙事衍生了小津静观人生的叙事内涵。

小津这种零度姿态首先体现在它以影像描绘了日本普通家庭的凡常生活状态,琐屑庸常的家长里短,真实的普通小人物群像,消介了英雄人物的介入,朴拙极致,平淡冲和,哀而不怨,抒发了日本式闲素典雅、淡淡忧伤的情调,更表现出了一种对岁月更叠、物是人非、生命易逝的感叹。

例如,在小津的后期杰作《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等影片中,对于普通人迟暮之年命运的感伤成为经典主题。

小津静观人生的叙事内涵还体现在他对于平常百姓生活中的家庭矛盾,及包含其中的失望、无奈情绪处理得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小津致力于刻画人物细致纤微的心理,消解了人物角色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和介入,也消解了导演的主观评判介入,以满怀希望的温暖和明朗的心情看待,矛盾在脉脉温情中得以消解,丝毫不带给观众任何因冲突而致的失望情绪,这使小津静观人生的叙事内涵得以提升。

小津后期电影消解技巧的极简叙事策略、消解变化的极简叙事风格及其消解介入的极简叙事内涵,塑造了小津独特的简约、达观的美学影像,含蓄地表现了小津对理想化生活和理想化人物的美学追怀。

在小津消解了一切技巧、变化与介入之后,惟余他对凡常人世意蕴无限的沉默思考和深沉理解。

可以说,小津墓碑上那个“无”字确是对小津电影及其美学内涵最深刻的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