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异化理论_中的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

合集下载

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王惠琳陈华兴提要:自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不同学者或流派试图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异化问题,对社会各领域异化的发展变化及其表现形态作出了深入的分析,这其中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交往异化日常生活异化科技异化消费异化大众文化异化作者王惠琳,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华兴,男,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试图凭借异化劳动分析出劳动和私 有制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阐释了异化 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同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存 在物,劳动产品是人类对象化的结果,工人生产出越多的劳动产品,他所能消费的产品越少,也就是 说,工人自身价值与他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成反比;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工人的劳动并非 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并非自愿的,而是受强迫的;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变成了维持 工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毫无自由可言,工人自身的类本质在劳动过程中并没有得以 实现;人同人之间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 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 ®自从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了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现 实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人的活动及生产或消费的产品也各不相同,异化在不同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等多种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基本形式、内容、存在的主要领域也有所不同。

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 集中在劳动领域,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提出人受制于物的物化理论,哈贝马斯主要研究的是交往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98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研究
理论创新
本研究在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如生态正义与社会主 义的内在关联、生态正义对于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等。
实践贡献
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实践价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和指导,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02
0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核心 内容
生态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 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 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 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过度开采自然资 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人 与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资本家为了追求利 润,不顾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加 强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的研究和阐释。
拓展研究视角
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 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其更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强实践探索
结合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 径,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提供实践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 研究
汇报人: 2023-11-30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理论基础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核心内容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在当代中国
的实践与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对全球环境
治理的启示与借鉴 • 结论与展望
01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公平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公平思想
益关系之于道德 和法权观念 的题 的宝 贵理论 资源 , 深 入发掘马克 思恩 格斯 的经济公平思想 , 从理论上进一 步提升其科学性和
现实性 , 对于当今 中国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马克 思在早期主要是从政治领域探讨 公平问题 ( 本文把
经济公平 成为社会 的最 大关 切。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 主义的立场 上 以批判 的视 角对于经济 公平 问题 的 阐释是我
分化 的残酷 现实 。时间长 、 高强度的劳动 , 微薄的报酬 , 严酷
的工场规章 , 极度恶劣 的卫 生 , 疾病流行 , 事故丛 生 , 营养不 足 ……广大 的雇佣工人可谓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对于如此 的社会现状 , 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持批判 态度 , 却无法 揭示 出资 本主义罪 恶之本质 , 甚至 被资产 阶级 宣称 的公平和平等所迷惑。马克思恩格斯认识 到物质经济利
产关系指 出了生产公平对 于实现经济公平 的决定性作用 , 这 正是揭开资产阶级公 平观虚伪 面纱 的关键。 在马克 思恩格 斯看 来 , 现 实的经 济关 系是包 含生产 关 系、 分配关系 、 交换关 系和消 费关 系等 多重 关系形式 的有机 整体 。生产制造 出适合需要 的产 品, 分配依照社会规律对产 品进 行分割 , 交换 依照个 人需 要再 把 已经 分配 的东西再 分
2 0 1 3年第 3 0期 总第 2 1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0MI C R ES EARC H GUI DE
No . 3 0, 201 3
S e r i a l No . 21 2
论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的 经 济 公 平 思 想
屈 胜 喜
( 南京政治学院 , 南京 2 1 0 0 0 3 )

马克思主 义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马克思主 义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有哪些马克思主义是一套深刻而全面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指导人类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方面。

例如,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劳动,与此相适应的是封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而在工业社会,机器大生产成为主导,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相应的政治、文化制度得以形成。

这一观点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社会的结构和变迁,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并非由少数英雄人物或某种神秘的力量所推动,而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核心思想。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平等。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阶级斗争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大对立的阶级。

无产阶级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而资产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必然会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阶级斗争理论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不是偶然的,而是阶级利益的体现,为我们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
程苗苗
!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

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通过物质活动 精神活动创造出产品 反过来这些产品又变成对立的力量
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使得人原本所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和扭曲 表现为劳动的异化导致劳动由 乐生沦为谋生的手段 人的需要的异化导致价值失落和精神意识的异化从而导致社会的冷漠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过程中 要真正提升人的幸福感就必须做到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全面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和加强人际交往促进人际和谐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
$%&#'(
持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 !''* 年党的十 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更加精确的概括!科学发 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年 ! 月 #+ 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也首次提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结 合党中央近年来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笔者认为新 形势下要提升人的幸福感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自然的改造者%因此%无论社 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阶段%都不能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价值应得到充分尊重- 人创造了社会%本 应是生活的主宰%无论何时%人都不能沦陷在用于谋生 的劳动中- 劳动是人追求生存和自由的乐生手段%人应 该在劳动中实现着自我并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 成为 劳动和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劳动的附庸人的主体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 人只有依靠自己 的力量才能最终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人自身往往蕴含 着巨大的潜力- 马尔库塞在0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1中 提到真正的幸福是实现个人最大的潜能%+潜能的实现 意味着有不同的生理, 心理特点的个体充分发挥他自 己 % 成为一个独特的 , 唯一的 , 与他人有着种种区别的 人 % 他感到自己就是自我行动的主体 - & $"&#'" 所以 % 人只 有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努力使自己成为他潜在 的所是的那个样子%才能使现实和理想更为接近%才能 使幸福感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保证- 人是肉体与精神的 统一% 物质需求的满足仅仅是人存在的前提而不是全 部- 而现实社会中% 精神与物质失衡的现象却时有发 生%致使人们过多地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的追 求- 因此%人只有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成为全面 而自由的人%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前进的风向标%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 决定着人朝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国外 的多元思想对我国传统单一的价值观, 道德观造成了 很大的冲击%加之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中 出现了诸多现象使很多人对价值迷茫甚至失落% 从而 造成了当代价值观混乱的局面- 因此%树立正确,主流

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原则

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原则
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义原则 , 我们才 能挺立 起 中国社会 的公平 原则 , 确立起有 中国特 色的 民 主政治 。

放 , 能实 现马克思 主义 ; 才 而要 实现马克 思主义 就必须 实现人 的解放 。这就是我们 的政治 目标。 现 当代 , 西方发达 国家在经历 了两次世界大 战和多 次经济危机后 , 其政治 目标逐渐远离甚至 抛弃单纯功利主义和 以资本为 中心 的理念 , 而致 力 于将 “ 平等 ” 的正义 理念楔入 他们 的 自由信念 之 中 ,以解决 自由与平 等的矛盾 。罗尔斯 (on Jh R ws是其 中最 重要 的代表人物 , a l) 他对 当今西方
问题 , 反而 只会使它走 向 自己否定的方面。哒 就 [ 2 需要 使社会 成 为 “ 类 社会 ” “ 会化 了的人 人 或 社 类 ” 。
平与正 义的 , 政治才会 是文 明的 、 合理 的与合 法 “ 人类社 会 ” “ 或 社会 化 了的人类 ” 就是 人 的 的。 关键是什么样 的公平 与正义理念在支撑着一 解放 的社会 , 不 以任何社会 利益 为核心 , 它 不会 个社会 的“ 与 “ 。坚持马克思 主义 的 中国 , 产生 “ 价值强制 ” 政” 治” 元 的问题 , 这就是 马克思主义关 应 当以马克思 主义 的公 平正义 原则——人 的解 于人 的 自由而全面发展 , 即人 的解放 的公平 与正 放, 作为我们政治文 明的 目标 。只有从理论和实 义原则 。 坚持 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只有实现人 的解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OO 2 L 年第 3 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图分类号:8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612 1)3 04 — 4 A1 A 1 8 72 (000— 0 9 0 0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本文立足于文本,阐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成熟的线索,并探析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标签:人;本质;本性;异化;共产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明确的是“个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明确是以个人为立足点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手稿》中用类来对人加以规定,在论述人离不开自然而又异于自然时,马克思说:“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他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1马克思这里的“类”不是指人类,也不是整体的人类,而是类的分子,即个人。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着眼点不但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还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个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著作,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都始终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断发展和成熟的。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指出,同自然界相比,人不仅是“类的存在”,还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种“类的存在”多次出现。

马克思从单个的但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引入辩证法,改造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

马克思后来在分析人的本质的异化时,也是以劳动,即生产活动为切入点。

总的来看,马克思人的“类特性”即人的本质既不仅仅是劳动,也不仅仅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论自由人联合体与公平正义

论自由人联合体与公平正义

论自由人联合体与公平正义作者:丁亚仙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视角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

共产主义是由理性的自由人组成联合体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的社会形态。

通过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个体摆脱物质生产领域所提供的有限自由,实现全面自由。

共产主义自由是一种伟大的理想,是以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为前提体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自由形态,其本质在于全体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发展。

从应然角度来说,自由人联合体必然通过正义的获得而实现,而自由人联合体的正义来源于每个人的解放与自由,从而形成了由正义到自由再到正义的价值演变。

关键词:自由人联合体;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6)05-0060-04一、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一)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描述了无产阶级通过建立自己的统治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从而构建一个没有阶级与阶级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P50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与国家紧密相连,其自由观念来源于卢梭的道德共同体、黑格尔的具体自由思想以及赫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

在卢梭那里,自由被看做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保障每一个人不侵犯他人的自由,需要在构建政治共同体时,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

[2]P19这就构成了结合者享有的基于共同体之下的自由。

在黑格尔那里,法国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是忽视具体自由,他认为有限自由无法实现形式上的普遍性与内容上的特殊性之间的有效融合,因而只能超越有限自由实现具体自由,而具体自由依赖于国家作为伦理共同体的监督。

青年黑格尔派的赫斯将社会共同体描写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共同体使每一个人都能各尽所能、个性自由发展,人们相互合作、均享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指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的分析和阐述。马克思异化理论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在实践、历史层面上对异化现象作了深入分析,以深厚的穿透力解析了异化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基础,分析了异化的各种形式,对消灭异化的现实途径作了深入探讨,并最终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对资本剥削的深刻揭露和对无产阶级公平正义价值的科学预示,本文拟试图从异化理论中解读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内容包含着四个方面:首先,劳动产品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一种物质的社会的对抗性关系,是人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它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异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1]

这种异化不仅在于人同自己的对象相对抗而且在于这种对抗处于一种现实的、物质的关系中。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2]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的特性丧失,变成象动物一样的生存。“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3]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产品、劳动及人的本性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异化。异化“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说来,生存就表现为异化,自我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他人的活动,生命过程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4]

“人从自己的劳

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

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5]

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产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分工的产生是异化产生的前提条件。分工产生以后,它“慢慢地侵入生产过程,它破坏了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它使个人占有成为占优势的原则,从而产生了个人之间交换”,[6]而交换本身意味着通过让渡自己的产品实现对他人的产品的占有,这样劳动者就失去了对自己产品的支配权。分工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使得脑力劳动者凭借其在社会分工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手中拥有的权力无偿地占有体力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和公有的生产资料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和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占有而不得不为别人劳动成为可能。这样对劳动者来说,劳动、劳动产品和生产资料就可能成为一种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化力量。其次,私有制的产生是异化产生的直接的和根本的原因。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就必然导致私有制的产生,而私有制的产生不仅使分工固定下来,而且使劳动和享受、生产和消费、生产和生产资料分别属于不同的人,使得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为自己而劳动,而是为别人而劳动。即私有制的产生使劳动者受劳动的支配,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支配,受到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支配,受他人支配由可能变为现实。最后,在私有财产发展的原始阶段,有产与无产之间的对立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亦即这种对立还表现为纯外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两个方面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还不构成统一的社会机体的不可分离的两极。即,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物对人的统治还不十分突出,这时的异化劳动最多只是一种原始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异化劳动。随着商品经济逐渐代替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物的依赖关系”也逐渐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对人的统治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客体对主体的异己关系这时才得以全面展开。

二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锐利武器。无论是异化概念的使用,或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表达了自己的公平正义思想,隐含了深刻的正义取向。首先,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非正义

“异化理论”中的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张小媚

[作者简介]张小媚,女,广东兴宁人,嘉应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梅州,514015)。[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锐利武器,是对资本剥削制度的深刻揭露和对无产阶级公平正义价值的科学预示,本文试图从异化理论中解读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公平正义中图分类号:A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53(2010)05-0037-02

2010年5月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May.2010

37本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产生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7]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大多数劳动者处于畸形的发展状况之中,劳动成了损害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灵的强制性的差使,成了对人的折磨,劳动把人降低成为动物。一个社会制度的极大不公正,是建立在生产手段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它是生产者不能掌管生产手段以及他们的劳动产品,也就是把劳动这个人的类特征,变成一种仅仅是为满足个人需求的活动,劳动成为压迫工人,使工人成为非人的外在的统治力量,即“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8]“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9]“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为工人创造了贫民窟。”[10]在私有制条件下“现代工人却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每况愈下地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的水平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人口比财富增长的还要快。”[11]因为它是建立在“劳者不获,获者不劳”[12]的原则上的,是建立在人剥削人基础之上的,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构成人们大多数的商品生产者并不掌握生产手段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只有社会中的特权阶层才能利用这个世界上的商品,并且靠牺牲劳动阶级供给他们个人的需求。在个社会中,一小群人生活在舒适和奢侈中,而另一些数量不断扩大的人生活在匮乏和贫困中,后者劳动生产的财富被前者所占有。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本身不得不成为资产者的生产条件,资产者对劳动者劳动的无偿占有是非正义的,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非正义的,而造成异化的根本原因和实际基础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赖以成立的私有制关系。其次,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将劳动和正义看作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正是劳动生产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正是在劳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方面改变了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所能支配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改变着自己,人在按照美的尺度塑造着自己,劳动是人们满足需要、发挥潜力和争得自由的源泉。马克思曾指出“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13]即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资本剥削下的工人劳动产品与资本占有关系的颠倒,使这种劳动在本质上“不是自愿的,而是强迫的,它是被迫的劳动,……自我牺牲的劳动,屈辱的劳动。”[14]“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15]“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它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16]由此可见,异化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劳动不是工人所有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工人,工人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的。这也就是说,异化劳动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工人把自己从劳动本身中异化出去了。马克思精辟地阐释了异化是劳动者的劳动和产品被非劳动者占有而由此产生的一种敌对性的社会关系,异化不仅表明了物对人的现实统治,而且强调了人对人的统治的社会对抗的非正义状态,“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包含着这两种关系:工人同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同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17]可见,马克思在深刻分析并表明劳动者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非人状况,肯定了工人劳动的价值,对工人生存权、劳动权和发展权进行了正义的呐喊,指出劳动权、生存权是劳动者的天然正义要求。再次,马克思在异化理论中为无产阶级公平正义事业开辟了光明前景。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充分的平等和自由,只有在高级的社会形态中才能实现,“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8]在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分工、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9]自由和平等完全变成现实,从而克服了自由和平等的悖论,在完全平等中实现了自由,在完全自由中实现了平等,人类的公平正义从而最终完成。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20]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复归是指人从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状态中摆脱出来,消除异化劳动带来的种种影响,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变成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人,变成了一架生产财富的机器,共产主义再把人从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状态下恢复成正常的人。在《手稿》里,马克思指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21]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彻底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以之为基础,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必然性。他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是通过工人的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22]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