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
作者:



屋顶在房屋建筑艺术中是非常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建筑科技的精华所在。与欧洲、西亚等国家与地区平直甚至上凸的坡屋顶相比,中国传统的下凹曲线型瓦屋顶似乎更显柔美妩媚,不仅为国外的学者称之为“迷”,国内相关的说法也很多,真可算是趣味颇多的话题之一。

一、“人”字的象征性意义。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典型、也最为成功的象形文字,到今天至少已走过5000年的历史演变路程,因此有人提出,中国屋顶曲线的运用与“人”字有关。除了形状上的相似之外,“人”的深刻寓意当然更能表达出建筑的社会化层面。

最早把近、现代建筑理论与汉字作对比研究的,是建筑学家刘敦桢德行,他与梁思成先生并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两位创业先哲。已故的建筑教育家杨廷宝、童寯,当代著名建筑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东南理工大学教授齐康,都曾先后就教于两位先生。在讨论中国城市建设的课题中,刘敦桢先生把“国”字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做了精辟的对比,从甲骨文、古汉字到古代都城、一般的城镇,可谓是详实有据。

与“山墙”、“耳房”这类形象化建筑术语相比,并没有“人字坡顶”一词。从理论上讲,“山墙”已经包含了坡屋顶的外形特征,而“人字坡顶”则更强调了中国传统面的下凹曲线。

二、顺随自然的人文观、科学观。

树干、枝叶、竹木成材的随风摇曳、弯曲、下垂等自然现象,早已为古代工匠所熟知,并在工程实践中采取了各种相应的技术措施。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翰博士曾感慨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匠师,恰恰在一条下垂的曲线上完成了他们的屋顶结构,好象他们根本不懂得重力的存在。”这句话正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同时也是西方人对中国屋顶感到迷惑不解之处。尽管如此,中国屋顶所特有的自然、柔美的曲线不能不使西方人折服。无论是身临市井街区之间,还是登高俯眺掩映在云天山水之间的屋顶群落,曲线总是与自然结合的最完美无暇。

反观西方近、现人的科技理论,建筑结构预应力的概念正式提出已有二三百年,实际应用也超过了一百年。这个概念的建筑表达很简单:下垂的房梁应做成上弓形,用以抵御向下的重力影响。由此而知,外国人的疑惑不解有其道理,毕竟他们的屋顶曲线是向上凸起的,恰恰与中国的屋顶形式成鲜明对比。

三、喜玛拉雅雪松、中国的斗笠、蓑衣和雨伞。

把屋顶曲线比喻为雪松,这是西方人的说法,因

为在西方人的神话中,从南方热带向北发展的原始部落,连同他们造房的技巧都一起带去了。此观点当然需要考古学的进一步论证,但与前面的“人”字论点相对照,或许更能直观显现出自然和人文为映衬。喜玛拉雅雪松也称塔松,特别是其内凹的曲线外形轮廓以及层次分明的树冠,实在和中国传统的重檐曲线屋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中国传统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要体系,那么材料所具有的自然特性,或者对自然生长的竹木形态加以模仿则豪不为奇,例如中国的“斗栱”就是典型的“树冠型”支撑构件。由此看来,雪松的说法似乎可以成立。

如果把屋顶看成是遮风避雨的建筑组成部分,那么建筑学则常常以斗笠蓑衣、雨伞等来比喻定上部建筑空间的媒介,从而使屋顶有了许多可比的参照实体。斗笠、蓑衣及雨伞等与屋顶的不同,在于是否直接与人的身体接触,但在形状上、功能上又有着很多的渊源关系。这些论点严格说来都属于联想的范畴,正如今天人们把衣着称为“包装”那样。从材料上讲,斗笠、蓑衣等正适合形容最普通、最大量的传统民居,即所谓“茅顶草舍”;而古代帝王所用的车辇、华盖则更可以比喻为宫殿建筑中巨大的豪华屋顶。

四、阴阳学说、方圆运用的审美观及价值取向。

前面曾提到,中国曲线屋顶所表现出的柔美外形及其同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平直的线属阴——有弦、水、静之义;曲线则为阳——有弓、波、动之义。人们往往习惯于以“方”为阳刚,以“圆”为阴柔,这恐怕是一种错误的约定俗成,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分别取“方形”与“圆形”的上下各一小部分,得到的结果恰好是两段直线与上弓、下凹的两段弧线,这也说明俗称的阴阳的概念出现了错位。此外,天圆地方说也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念中的重要结论,所以,作为建筑的最上部分理应以圆弧来表达与天空的自然衔接。

曲线屋顶充满动感且蕴含无比的力量,有关的建筑理论认为,欧洲古典建筑中向上凸起的半球型穹顶、高耸的尖塔、陡直的屋面坡顶,无一不是与天空相抗争的力作;相比之下,中国特有的下凹屋面曲线则更多地表达出顺随自然的谦卑,与中国的东方哲学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不谋而合,至于说四角和屋脊的向上翘起,则是与天空恰当而友善的公平对话。

五、最速降水线、工程作法的客观要求。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曲线,靠近正脊的地方最陡(一般略小于45度角);屋檐处最平缓(小于20度角);中部屋顶则取前二者之中,从而形成连续自然的弧线。从屋面自然排水的实际要求

上讲,下凹的曲线无疑最为有利,工程理论称为“最速降水线”,这是中国特有屋顶曲线形成的重要技术依据,有关古籍所提到的“吐水疾远”就是指这条曲线而言。再从工程作法的具体实施来看,中国传统的屋顶结构系决定了坡顶“分段”、“折线”的组合,“泥灰瓦作”的运用更使曲面屋顶得以很好的完成。

宋代由国家颁布的《营造法式》、明代江南地区盛传的《营造法原》以及清朝宫廷编制的《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这些建筑法规与工程作法的记载都使我国一千多年来的建筑形式更趋规范与统一。例如宋代的“折”、清代的“举”,都对屋面曲线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六、近以为“檐”;远观如“脊”。

美术理论与建筑学都认为,当人处在有限定的环境空间中,一般只能观看到局部景象,比如站在北京传统的小四合院里,看到最多的是地面台阶、门窗屋檐;而在院外,更多地是看到山墙、屋顶和屋脊等等。屋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形成外廊以利于出入各房间的迂廻过渡,特别是可以有效地防止窗下墙(坎墙)及门槛被雨水等腐蚀,这在宫宅、官宅以及普通民居中都有完全相同的实际使用功能。檐口部分还是外装修的重点所在,瓦顶有许多专门的构件,即使是茅草屋顶,出于美观和技术上的要求也有不少讲究,如云贵地区的尖顶竹楼。

远观成群的屋脊,下凹的曲线组合成向上托拱的天际轮 廓,不论是宫殿庙宇,还是大片的住宅群落,都会显现这种和谐的统一。若在南方,被“马头山墙”所高高提起的屋顶曲线,定会使人联想到石板路和悠悠的水乡。

有关中国传统屋顶曲线的说法不下十余种,还有“船弓”、“月弦”和第五立面等等。近十年来,上海、天津等城市对多层住宅建筑屋顶的新规定和改造,又使得曲线屋顶有部分房屋中出现,高屋住宅则出现了向上或向下弯曲的装饰性屋顶薄壳构件。此外,坡顶住宅的防火、防水、隔热以及使用上的归属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