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绪言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学习动物生理学必须通过做一定的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知识。是生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实验课的目的

生理学实验是以活的动物或人体为对象和材料进行实验,以此来了解和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中生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可通过生理实验,初步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肃的科学实验态度。通过实验训练,可提高学生对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验课的要求

实验前,必须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步骤。并结合其基本理论,做到充分理解,心中有数。并能预测实验的正确结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实验器材力求安放整齐,布局合理,便于操作。同时要保持桌面清洁。随时清除实验中的污物。公用仪器、药品等不得随意挪动。要爱护仪器。节省实验动物和药品。实验中还应注意实验分工交换,人人动手,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各种操作的机会。

实验时要认真、仔细、耐心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如实记录。同时应对各种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仪器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自行拆动。实验用品损坏也应及时报告和登记。

实验后,将所用物品及器材进行整理和清洗。实验用过的动物处死后,放在指定处。最后要认真写出实验报告,及时上交。

三.实验结果的处理

实验过程所得的结果都要分析和整理。凡是属于测量性质的结果,如高低、长短、快慢、轻重、多少等,均应以正确的单位和数值定量。凡有曲线记录的实验应尽量用曲线记录实验结果,并在曲线上标明各个变化。如刺激标记,时间标记等。有些结果为了比较和分析之便,可用表格或绘图表示。制表时要全面而又简单明确。绘图时应标出各坐标的意义。非连续变化可用柱形图表示。

例如:对几个(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同样系列的实验观察所得结果,最宜制成表格。通常表格要有一“标题”即表格名称。用以说明表格的内容。表左端为“主栏”,填写实验对象或代号,右端为“宾栏”填写观察项目和结果。表格要有“顶线”和“底线”,即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横线。表的左右两端不必划线。表内需注释说明时,用“*”等注角,在表外附注。

若对变量分布、对比、构成、变异、动态等的结果,可用平面几何图来表达。这种表现

生动确切,一目了然。常用有条图,圆面图,自然线图和点图等。条图和圆面图只能表达没有连续性变化的数据。线图则可显示连续变化的趋势和相关规律。

四.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每一次实验后,每人均要写出每一次实验内容的实验报告,要求统一格式的实验报告本填写。报告要在实验后定时完成。以便下次实验时由教师总结和讨论其中的问题。

实验报告的格式:

1.实验号和题目:标出实验序号和实验的名称。同时填写实验时间。

2.实验目的:简单扼要写出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简单扼要写出设计该实验的理论依据。

3.实验材料和设备:简单描述实验所用的动物、仪器、设备等。

4.实验方法与步骤:简单叙述实验所用方法和实验步骤。必要时,可用实验装置图来表示。

5.实验结果:是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是整理实验中的记录结果。若是描记曲线,需找出能客观而概括反映实验结果的部分,加以拼接整理后,打印、粘贴在实验报告中的适当位置,并加以标注。

6.讨论和结论: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分析和讨论其生理学意义。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则应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若实验结果正确,则要简明总结这一实验所能验证的概念或理论,作为实验结论。未能充分证实的结果,不能列入结论中,讨论和结论都是有根据的,不能随意推测,应严肃对待。

五.实验动物规则

1.不得随意在动物体上实验,更不得随意杀死动物。

2.对动物实验时,尽量使动物不感到疼痛,应适当地给以麻醉,并注意细心操作。

3.实验结束后,除特殊要求外,必须尽量无痛地处死动物。

4.对待动物,无论是实验还是抓取,都要使动物的不适减少到最低限度。

六.实验室守则

1.遵守学习纪律,按时到达实验室。有事须请假,并在以后补做。

2.实验室内保持安静,认真实验,不得进行任何与实验无关的谈话或活动。

3.各组的仪器和用品由本组使用,不得随意调换,如遇损坏或丢失,应及时报告。

4.节约实验器材和用品,包括实验动物。要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实验动物。

5.保持实验室整洁,随时清除污物。不必要的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实验结束后。各组将自己使用的器材、用品清洗干净,仪器收拾妥当,经清点数量后放回原处。经教师允许方可离开实验室。

6.按组依次值日。

实验1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

2.认识实验仪器的刺激系统、引导换能系统、信号调节放大系统、显示记录系统以及

生命维持系统,熟悉其中各种设备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在动物生理学实验中,各种现象均需要进行记录,以便观察、测量和分析。传统的显示记录设备为记纹鼓、二(四)道生理记录仪和示波器等仪器。目前,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以其完备的功能和强大的后处理能力,在动物生理实验中取代传统记录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是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开发的一种集生物信号的放大、采集、显示、处理、存储和分析的电机一体化仪器。具有刺激器、放大器、示波器、记录仪和分析处理等多种仪器的组合功能。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实验。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多达十余种,其发展程度取决于PC机技术水平,现阶段多以采用Windows为操作系统为主界面、并以USB技术为硬件安置方式的四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为主。

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主要完成对各种生物电信号(如心电、肌电、脑电)与非电生物信号(如血压、张力、呼吸)的采集。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调理、放大,进而对信号进行模/数(A/D)转换,使之进入计算机。软件主要用来对已经数字化了的生物信号进行显示、记录、存储、处理及存盘、打印输出,同时对系统各部分进行控制,与操作者进行人机对话(图1.1-1)。

图1.1-1 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材料与设备】 计算机;LabTutor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指脉传感器;同学

【方法和步骤】

1.打开计算机,进入“LabTutor 实验”, 打开“LabTutor 介绍”,按系统程序提示步骤,了解、熟悉仪器设备及操作方法。并通过手指脉

搏实验,加深了解。

2. 连接计算机、PowerLab 、指脉传感器及实验对

象(图1.1)。

3. 调整仪器,观察、记录指脉波形曲线。

【实验结果】

打印指脉波形图,记录手指脉搏 ,详细的描述 PowerLab 实际记录到的数据资料,以及在LabTutor 显示的内容。

【思考题】

实验小组成员的测量结果是否一致?

图1.1 手指脉搏实验装置连接

实验2 感觉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视力测定的方法和原理。

2.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

3.学习盲点的测定方法,证实盲点的存在。

4.了解色盲检查原理和方法。

5.了解声音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途径,比较两种途径的特点。

6.通过破坏迷路,了解迷路在维持姿势平衡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

1.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以能分辨空间二点间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临床规定,当视角为1分时,能辨别出这两点,表示视力正常,视力表就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国际标准视力表就是以离表5m处,第10行字每一笔划两边发出的光线在眼球恰好形成1分视角。此时的视力就规定为1.0。这二点间距离约1.5mm。

2.视野就是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通过视野计可测出视野。正常人单眼视野鼻侧和上侧较窄小,而颞侧和下侧较宽阔。在同一光亮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兰,再次为红色,绿色最小。所测视野可在视野图纸上绘成视野图。

3. 视网膜上能感光的成分只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在视网膜后部有一视神经的集中穿出部位,称视神经乳头。此处没有视锥和视杆细胞。因此外来光线成像在此处时,不能引起视觉,故称此点为生理盲点。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盲点投射区的位置和范围,可计算出盲点所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和范围。

4. 视觉三原色学说认为:视网膜上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色光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如果缺乏某种视锥细胞或其对相应的色光敏感性下降,就会使辨别颜色的能力缺失或下降。这就称为色盲或色弱。色盲常见的有红色盲、绿色盲。全色盲很少见。色盲检查图就是根据不同颜色组成一定的图形、图案等,来鉴定色盲。色盲者不能辨认出某些图形或图案。

5. 声波经外耳、鼓膜和听小骨传至内耳,这是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称为空气传导。声波也可经颅骨,耳蜗骨壁传入内耳,此途径称骨传导。骨传导的效果远较空气传导差。振

动音叉,先将其置于颅骨,然后再置于外耳道口处,就可区别出两种传导途径的特点。

6. 迷路包括前庭和半规管两个部分,它在维持肌紧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若将迷路破坏,则身体位置的改变将不能引起动物对肌紧张的反射性调节,而使姿势失去平衡。

实验2.1 视力测定

【实验器材】 视力表,遮眼板,指示棒,米尺。

【方法和步骤】

1.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使受试者距离视力表5m 远处时,视力表第10行字与眼同高。

2.用遮眼板遮住一眼,于5m 处分别检测单眼视力,受试者以能辨出主试者所指字母缺口方向为准。检测从上到下,直到辨不出字母缺口方向。记录能分辨行的视力。

【实验结果】

确定实验者的视力。

【思考题】

视力表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2.2 视野的测定

【实验器材】 视野计,各色视标,视野图纸。

【方法和步骤】

1.视野计构造

视野计(图2.2-1)是安在支架上的一个半圆弧形金属板,它可绕水平轴作360度转

,

图2.2-1 视野计 图2.2-2 左眼视野图

旋转的角度可从分度盘读出。圆弧外面有刻度,表示由该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视轴所夹的角度。视野界限就以此角度表示。圆弧内面中央装有一固定的小圆镜。对面支架上有一托颌架,和一个眼眶托。托颌架可上下移动。

2.视野的测定

①受试者面对视野计而坐。将下颌放于托颌架上。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水平。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的小镜。

②主试者从周边向中央缓缓移动紧贴弧架的白色标,直到受试者刚能看到为止。记下此时视标所在弧架上的度数。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得出一致结果后,将结果标在视野图中相应的经纬度上。同法再测出对侧的度数。

③将弧架依次转动45 o角,测定出不同经纬度上的度数,并记录到视野图相应位置。最后将得到的8个点连接成一曲线图。便得到了白色视野图。

④用同法测出该眼的红、绿色视野。

⑤用同法测另一眼白、红、绿色视野。

【实验结果】

粘贴实验者的视野图。

【思考题】

正常人对不同色标的视野范围不同,为什么?

实验2.3 盲点的测定

【实验器材】带“十”字白纸,黑色视标,铅笔,米尺,遮眼板。

【方法和步骤】

1.将带“十”字白纸贴在光线明亮均匀的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使右眼与“十”字相平行,距离为50cm。遮住左眼,右眼注视“十”字中点向被测眼的颞侧缓缓移动视标,当刚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记下视标的位置。然后继续向颞侧移动视标,直至又看见为止。记录其位置。由所记二点之边线中点,沿各个方向向外缓移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则能看

见视标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椭圆形盲点投射区。如图2.3-1。

2.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的计算:

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投射区至“+”的距离×15/500

盲点直径=盲点投射区直径×15/500。

【实验结果】

粘贴测定结果。

【思考题】

盲点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日常注视物体时,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盲点的存在?

实验2.4 色盲的测定

【实验器材】 计算机;LabTutor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方法和步骤】

打开计算机,进入“LabTutor 实验“,选择“感觉生理”,下拉菜单点击“色盲”实验。按系统程序提示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

实验者有无色盲?如果有,是那种色盲?

【思考题】

描述每一种色盲的色彩缺失?

图2.3-1 盲点投射原理

实验2.5 声音的传导途径

【实验器材】 音叉;棉花 ;一米长乳胶管

【方法和步骤】

1.保持室内肃静,受试者取坐位。主试者用手敲响音叉后,立即将音叉柄置于受试者一侧颞骨乳突处,当受试者刚听不到音叉响声时,将音叉移到同侧外耳道口处,使音叉振动方向正对向外耳道口。检查两种途径的传导效果。反之,先将音叉置于外耳道口处,到听不到响声时,再移至颞骨乳突处,检查传导效果(图2.5-1)。

2.用棉球塞住受试者外耳道,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记录测试结果。

3.将振动音叉置于受试者前额

正中发际处,注意两耳听到的声音强

度是否相同。

4. 用棉球塞住一侧外耳道,重

复3,有何变化。

5. 将胶管一端塞入A 受试者一侧耳孔,另一端塞入B 受试者某侧耳孔,然后将音叉柄置于B 受试者同侧乳突上,测A 受试者是否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

测定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区别。

【思考题】 为何气导的功效大于骨导?如何通过实验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实验2.6 迷路破坏的效应

【材料和设备】 牛蛙、小鼠、常规手术器械、蛙板、纱布、水盆、氯仿、乙醚。

【方法和步骤】

1. 牛蛙迷路破坏的效应

(1)观察蛙的正常姿势:将蛙放在蛙板上,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观察蛙头部及四肢的状态;抬高蛙板的前后左右,使蛙呈各种不同的倾斜角度,观察蛙的姿势;

观察蛙停止、

图2.5-1 音叉的使用方法

爬行、跳跃和游泳时的正常姿势。

(2)破坏一侧迷路:将蛙用纱布包起,握于手中。用镊子夹住蛙的下颌并向下翻转,使其口张开。用手术刀或剪刀沿颅底骨切开,剪除上颌黏膜,看到“十”字形的副蝶骨(图

2.6-1)。副蝶骨左右两侧有两个横突,到颅底骨两侧横向的半颅底骨,用手术刀将一侧横 突骨质削去一部分,就能看到一颗粟粒大小的小

白丘,这是迷路所在位置,用蛙针刺入约2mm 将

其破坏(不要刺入太深,以免损伤中枢神经)。

重复(1)的各项实验,观察有何变化?

(3)破坏双侧迷路:用以上方法继续破坏另

一侧迷路,静待数分钟,然后重复(1)的各项实

验,观察其变化。

2. 小鼠迷路破坏的效应

(1)观察小鼠的正常姿势:将小鼠放在笼内

或桌上观察小鼠自由活动的情况;观察正常情况下小鼠眼球活动情况。

(2)破坏一侧迷路: 使小鼠侧卧,拽住一侧耳廓,用滴管向外耳道深处滴人氯仿1~2滴,使该侧迷路机能消失。10~15 min 后,可观察小鼠头部是否偏向滴人氯仿一侧?是否出现眼球震颤?小鼠是否作回旋运动。

【实验结果】

测定迷路破坏后动物的活动变化,并说明原因?

【思考题】

依据实验结果说明迷路有何生理功能?

图2.6-1 迷路位置

实验3 血液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鉴定血型的方法和原理,学会观察细胞凝集现象。

2.学习出血和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1. 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来确定的。这种抗原(凝集原)是由遗传性决定的。通常抗原有两种,A和B抗原。而与抗原相应的有两种抗体(凝集素),抗A和抗B,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抗A只和A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而抗B只和B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将受试者红细胞分别与标准血清A(含抗B)和标准血清B(含抗A)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即可鉴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2. 出血时间就是指小血管受到破损后血液流出至小血管封闭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有时又称止血时间。止血的发生主要与小血管的收缩封住出血口,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活性物质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过程有关。观察出血时间是检测毛细血管功能和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正常人出血时间约为1-4 min,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毛细血管功能缺损等情况。

血液流出血管后,受到刺激的血小板就会释放出一系列凝血因子,使血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网状的纤维蛋白,血液发生凝固。测定凝血时间可反映血液本身的凝血因子是否缺乏或减少。

实验3.1 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消毒酒精,消毒牙签,采血针,A和B标准血清

【方法和步骤】

1.标记:取一洁净的载玻片,用玻璃铅笔在载玻片两端分别标写A和B字。

2.滴加标准血清:将载玻片写字面反转成底面,在其上面于A字端滴加标准血清A 一滴,B字端滴加标准血清B一滴。

3.采血: 用75%酒精棉球消毒人体左手无名

指指端或耳垂边缘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后,用消

毒后的采血针刺破取血部位。擦去第一滴血,待第

二滴血流出时,用玻璃棒或牙签的一端刮取少量血

液与标准血清A 混匀,再用玻璃棒或牙签的另一端

刮取的血与标准血清B 混匀。

4.观察: 静置几分钟后,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根据凝集现象确定所测血细胞的血型。(如图3.1-1)

若抗原较弱而凝集反应不明显时,可在低倍显微镜

下观察确定。另外,凝集和凝聚可通过滴加生理盐

水而区别:凝聚后滴加生理盐水可解凝聚而成分散,凝集后则不会发生逆转而分散。 实验3.2 出血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材料与设备】 实验者;小烧杯;乙醚棉球;常用手术器件;酒精棉球;采血针;滤纸

片;秒表;毛细玻璃管

【方法和步骤】

观察出血时间: 用75%酒精棉球消毒人体左手无名指指端或耳垂边缘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后,用消毒后的采血针刺破取血部位皮下,让血自动流出,立即记下时间,每隔30 s ,用滤纸轻触血液,吸去流出的血,使滤纸上的血滴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流出为止,记下出血时间。(人的正常出血时间为1-4min )。

观察凝血时间; 按上述方法,用采血针刺人皮下,让血自动流出,用棉球吸去第一滴血,用毛细玻璃管吸血,尽量吸满管腔,记录时间。然后每隔半分钟折断毛细管一小段(5mm 左右),直至折断处拉出血丝(表示血液凝固)为止。从血液进入毛细玻璃管起至血液凝固时止,所用时间为凝血时间。

【注意事项】

1. 将小鼠麻醉时,小鼠可能会挣扎,此时不要松手;乙醚麻醉时间不要过长,以免造成小鼠死亡。

2. 采血时应让血自然流出,不要挤压。

3. 如受试者出血时间超过15 min,应进行止血处理。

【实验结果】

测定受试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

【思考题】

1.论述正常生理性止血过程。

2.出血时间长短与哪种因素有关?

3. 血液凝固对机体有何生理意义?

实验4 循环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人体间接法测定血压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动脉血压的某些影响因素。

2.学习人体心电图的知识,并掌握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

形及其生理意义。

3.论证机体内容积导体的存在,从而了解由体表引导器官或组织活动的导电规律。

【实验原理】

1.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称血压。血压与血量多少、血流快慢、管壁弹性、血管的舒缩等有关。通常血流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但若给血管施加压力而使血管变窄时,血液形成涡流,此时则可发出声音即血管音。用常规血压计测量人体血压时,就是用压脉带打气法来给肱动脉加压,以阻断动脉血流。当外加压力大于动脉压时,血流完全阻断,而此时用听诊器在肱动脉处听不到任何声音。若外加压力低于动脉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心脏收缩血液通过动脉,心脏舒张血流受阻,此时可在肱动脉处听到断续的血管音。外加压力小于舒张压时,心脏收缩和舒张,血流都可通过动脉,此时血管音消失或突然减弱。这样测定出的第一次血管音出现时的外加压力和血管音消失时的外加压力。恰好正对应于心脏收缩时的收缩压和舒张时的舒张压。

在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相对恒定的。但血压的稳定是动态的,受人体体位、运动、呼吸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和调节之中。

2. 心脏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位变化。这种心电变化由窦房结开始,按一定的顺序传遍整个心脏。在兴奋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规律性电位变化,可通过体内组织和体液这一导体反映到人体表面。通过心电记录仪器,在动物体表面可记录出这种综合性的电位变化,记录出的图形就称为心电图。心电图可反映心脏内综合电位变化的发生、传导和消失过程。但不代表心脏收缩活动。正常人体心电图包括P、QRS和T三个波群。其中P波表示心房去极化;QRS波表示心室去极化;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P—Q间期表示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S—T间期表示心室完全去极化持续时间。

3. 体液有导电能力,称为容积导体。由于机体任何组织与器官都处于体液的包围之

中,而体液作为导电性能良好的容积导体,可将组织和器官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物电变化传至体表。故在体表或容积导体中的远隔部位可记录出某一器官或组织活动的电变化。如心脏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变化,可通过置于体表不同部位的引导电极记录下来,即心电图。 改变探测电极的位置,可改变心电的波形和方向。

实验4.1 人体动脉压的测定

【材料与设备】 血压计;听诊器;冰水

【方法和步骤】

1.常规血压计的结构

血压计由检压计、压脉带和打气球三部分组成。

检压计一侧与大气相通,另一侧由水银柱和胶管与压

脉带内囊相通。内囊又与打气球相连(图5.1-1)。

2.动脉血压测定方法

(1)受试者脱去左臂衣袖,手掌向上平放在桌面上,静坐于实验桌旁约5分钟。

(2)主试者松开打气球端侧的螺丝帽,驱出压脉带内残留的气体,将压脉带缠在左上臂,压脉带边缘至少位于肘关节上2厘米,缠得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以能伸入两个手指为度。然后将螺丝帽旋紧。

(3)使测量部位高度与心脏位置一致,将听诊器头轻压在肱动脉脉搏所在处。听诊器耳器按照与外耳道一致的弯曲方向塞入外耳道。

(4)旋开检压计开关,使水银贮存池的水银与玻璃管相通,且液面恰在零处时,可开始打气加压。握球打气时,食指与拇指需能放置螺丝帽。

(5)通常可加压到150mmHg 高。然后,旋开螺丝帽,使压脉带内气体放出而减压。减压时要慢。当听到第一次血管音时,记录观察到的水银柱高度。此时的压力就代表收缩压。继续减压,到血管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记录水银柱高度,此时的高度就是舒张压。一般血管音由突然变弱到完全消失约5—10mmHg 高。有的规定以声音变弱为舒张压,有的规定以声音消失作为舒张压。通常以前者为舒张压。

初学者要重复测三次。其中收缩压取最大值,舒张压取最小值。血压记录常以收缩压/舒张压(mmHg 或Kpa )表示。

图4.1-1 血压计使用法

3.分析影响血压的因素

(1)呼吸:受试者作缓慢的深呼吸1分钟,后即刻测量其血压;受试者作一次极深的吸气后紧闭声门,在可能坚持的时间内测其血压。

(2)运动:受试者作原地蹲起运动,以1分钟内完成30次为好,做2分钟后,立即测其血压。之后每隔30秒测一次。直到恢复正常。

(3)温度:受试者手浸入4℃左右的冰水中至腕部以上,经30—60秒后,立即测其血压。

4.脉搏测量

在做上面血压测量时,可用听诊器记录每分钟心搏次数即脉搏。

【注意事项】

1.测量期间,保持室内安静,以便准确听诊血管音和测脉搏。

2.测量时压脉带应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3.压脉带松紧要适宜。听诊器听诊时,松紧也要适宜。

4.戴听诊器时,务使耳器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

5.重复测量时,需把压脉带内气体放尽,使水银柱面接近零位。

【实验结果】

将上述测量结果,自行绘图或制表表示。

【思考题】

可能有哪些原因造成这种血压测量技术中的误差和变异?

附1: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测量血压

【实验目的】了解labtutor测量动脉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labtutor测量动脉血压的基本原理同常规水银血压计完全相同。只是通过微音器代替听诊器,将识别的血管音经换能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直接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它可同时显示出血压和脉搏。仪器不用听筒。采用自动减压装置,只须把换能器扣在肱动脉位置,缠好袖带,就可打气加压。

【方法和步骤】

打开计算机,进入“labtutor 实验”,选择“血压”按照系统程序提示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4.2 人体心电图描记

【实验器材】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诊断床;导电糊;酒清棉球

【方法和步骤】

打开计算机,进入“LabTutor 实验”,选择“心电图和心音”按系统程序提示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项目:

1. 记录平静状态下的心电图

(1)心电图的初步分析:用不同导联(见附表1、2)记录的心电图在波形、方向、振幅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P,Q,R,S,T 五个基本波形(图4.2-1)。测量Ⅱ导联P 波、QRS 波群、T 波振幅,P-R,R-R 和Q-T 间期,心

脏活动每一个心动周期的记录正好是心

电图的五个基本波形。初学者应先识别

这五个波形,然后分析各波的方向、形

状,计算各波的电压(振幅)、经历时

间以及各波之间的间期。计算振幅时测

量从基线(等电位线)开始到波峰顶端

的距离,每小格代表0.1mv 。计算各波经

历时间是从各波开始到终止之间的距离,每小格为0.4s 。在分析上述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心率、心律和心电轴。

(2)心率的计算:量出一P 波开始至下一P 波开始所经历的时间,除60s ,即得心率。公式是:心率=60/(P-P 间期)(次/分)。如相邻的P-P 间期不等,可取5个相邻的P-P 间期的平均值计算之。

2. 心电图变化

记录组内若干成员在平静状态下的心电图,然后比较不同人之间心电图中的各波幅和持续时间的异同。

图4.2-1 正常体表心电图

【注意事项】

1.在每次变换导联时必须先切断输入开关,然后再开启。每换一次导联,均须观察基线是否平稳及有无干扰,如有干扰,须调整或排除后再作记录。

2.仪器使用完毕后,应擦净并将每个操作钮恢复原位,最后切断电源。

3.一般不正常心电图记录的纠正:

(1)交流干扰的排除:室内有交流电缆线离人体太近,或室内有大的电器,应去除上述干扰;仪器本身接地不良或受试者与地绝缘不良,均可造成干扰,安装电极与人体表接触不良也可造成干扰,应排除;导联线断线则干扰波更大,换线可排除。

(2)肌电干扰的排除:受试者过分紧张,先应放松肌肉再做;四肢电极绑带绑得太紧,应松紧适中;室温太低,受试者肌肉颤动而造成。

(3)基线漂移:受试者躁动不安,身体移动或过度呼吸都会造成基线漂移,应稳定情绪后再测;四肢电极安装不稳定,四肢电极导电不良,也能引起基线漂移,应重新安装;导联线断线或松脱,换线重装后再测。

心电图波形不稳定原因很多,具体问题还须具体实验时分析解决。

【实验结果】

1. 剪贴记录曲线:平静状态下的心电图,指出P波、QRS波群和T波;计算其心率。

2.P波与心房收缩有何关系?说明心电图各组成部分代表的生理学意义。

3. 粘贴各受试者的心电图,分析比较结果。

【思考题】

1.在不同的心动周期内,波形的幅度大小有什么变化?

2.P波和QRS波群分别代表心房和心室的去极化,为什么其中QRS波群的幅度最大?

3.不同人之间的心电图数据中的波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是相似?在不同的受试者之

间,你观察到他们的心率有什么不同?

【附表1】电导联的链接种类

实验4.3 容积导体及心电传导

【材料与设备】 牛蛙;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蛙类手术器械;培养皿;鳄鱼夹;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破坏蛙的脑和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左手握住蛙身,使其背部向上,中指与食指夹紧头部,用拇指后压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4.3-1)。然后

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捣毁

脑组织。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毁蛙脑也可用剪头法,即用剪刀于口角处,经

过听囊,将蛙的上颌连同颅盖骨一起剪下,如图

4.3-2)。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后端,保持脊柱平直,捻动探针使其刺人椎管,捣毁脊髓。

针进人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

出现蛙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下颌

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

然后,将其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剥去胸部皮肤,剪掉胸

骨,暴露心脏。 2. 标准Ⅱ导联:即将连有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固定到牛蛙四肢的蛙钉上,(见附表1)负极接右前肢,正极接左后肢,右后肢接地线(图4.3-3),输出导线接至Powerlab 的 Bio Amp 输入插孔。

剪切线

图4.3-2 剪头法 图4.3-1 蛙的枕骨大孔位置

3. 观察实验项目。

(1)记录蛙正常心电波形。

(2)将引导电极随意放置蛙体

各部位,开启仪器后能否记录到心

电图?是否有变化?

(3)剪开心包膜,用镊子夹住

主动脉干提起心脏,连同静脉窦一

起剪下放入盛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开动仪器,再观察有无心电波形?

(4)将蛙心再放回胸腔,观察有无心电波形?

(5)将蛙心倒置,使心尖朝上,观察有无心电波形?波形方向有何改变?

(6)模拟标准Ⅱ导联(见附表1),将导联

线通过鳄鱼夹夹在培养皿四边(图 4.3-4),并

接触其中的任氏液,观察有无心电波形?再将蛙

心移入培养皿内,将心尖朝下,观察有无心电波

形?波形方向如何?再将心尖朝上,波形又有何

改变?上述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7

)标准记录曲线如图 4.3-5 。

【注意事项】

图4.3-4 离体心导联 1 2 3

4 5

4.3-5 蛙心容积导体心电描记

1.正常波形;

2.

剪去心脏; 3.将心脏放回原位; 4.倒置心脏; 5.将心脏置于培养皿任氏液中

图4.3-3 标准Ⅱ导联

Powerl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