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019年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019年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在VR技术与旅游融合以及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因美食而选择出游的大背景下,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组合,研究当VR与旅游相结合时,如何更好地吸引饮食旅游的顾客。据此,笔者提出了若干如何让企业合理投资宣传费用以及合理提供优惠政策的建议,从而使企业达到利益最大化。

一、VR技术概述

现今,VR技术正如一颗新星般蓄势待发,而在近几年饮食旅游文化迅速风靡的当口,将VA引入美食旅游中,无疑是个大胆的创新。本研究就是对“当VR与旅游结合时,如何更好地吸引顾客”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手数据,利用SPSS 完成统计分析的方法获得准确的数据并进行可靠的分析,从而得出本研究所需的结论和关于企业如何在宣传方面投资的启示。笔者先后介绍了文献摘要,研究方法与设计,数据分析以及建议和启示。从每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人们可以了解到国民对于VR在美食旅游方面应用的期待程度,从而确定下一步VR的应用目标,并且可以准确定位受众及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准确有效地吸引潜在消费者。

二、饮食文化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研究现状

(一)国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

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这一概念,国外的术语比较多,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是1988年LucyLong提出的美食旅游(CulinaryTourism),并在2004年将其定义为“经历和参与其他区域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消费、烹饪、饮食项目的介绍”。Hobsbawn,E.和Ranger,T.最早指出,那些以口味和特色而知名的美食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推进一地旅游的发展。Boniface与McKercher都赞成饮食旅游是目的地营销(destinationmarketing)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奇姆等(Kim,etal.)以美食节为例的研究表明:推动动机包括学习饮食文化知识、新奇美食的欢乐感受,以及协同家人休闲放松,拉动动机表现为旅游地特征、活动质量和饮食产品。张涛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结论,虽然饮食猎奇、休闲放松和文化探索同为饮食旅游推动动机的三大要素,但饮食猎奇与其他两项要素的作用机制完全相反,它对游客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却对行为意向有直接影响。由他们研究表明亚洲游客和国外游客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饮食旅游动机相似。据上述研究得出结论,结合猎奇饮食的文化探索旅游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国内饮食文化旅游研究

李江教在《文化旅游开发》一书中提出: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以游览所在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辅的特色旅游。2003年起,我国将旅游主题定为“烹饪王国

游”,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相对全面,涉及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美食饮品、保健药膳等各个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旅游的发展正好给饮食文化提供了舞台,而这个舞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长远看,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三)VR技术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

VR技术是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VR技术主要特征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自主性,VR技术通过构建一个逼真的虚拟系统,使用者进行交互体验,获得真实感受,足不出户便能收获视觉的冲击和精神的极大满足。VR 技术在视频中的优势在于能提供较高的分辨率、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视角。体验者通过头戴显示器实现追踪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随着Facebook、Sony等公司在VR硬件技术上的进步,VR技术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VR直播让扁平的图像变得丰富饱满。未来VR技术在直播领域的成熟应用,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机遇。笔者集思于利用VR等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与饮食相关的视频,留存保护的同时,经由网络等载体投放,给观看者带来身临其境的观看享受,吸引其参与其中,对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起到宣传与传承作用。基于以上文献所阐述的情况,笔者将研究在VR技术与旅游相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饮食旅游来说,如何能更地吸引消费者。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并利用SPSS 完成统计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研究所用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态度数据调查两部分,主要采访被访者旅游的目的、对VR+美食旅游的期待程度等主观信息。全部题项分单项选择题和量表题两类,量表题采用Likert-7分制量表,所有量表题均采取正向积分。问卷采用问卷星发放。

(二)数据回收

研究共回收问卷304份,其中Q156与Q16构成校验题组,在一定程度上检验问卷是否有内部矛盾。所有回收问卷均无自相矛盾情况,且无缺失值,均为有效问卷。

四、数据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全部题项的α系数为0.900,除去基本信息问题外,纳入回归分析的16个主观态度题项的α系数为0.921,且CITC值不低于0.5,问卷具有较高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中KMO值为0.918,且Bartlett

球形检验达显著性水平0.000,通过效度检验,适合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

(二)因子-主成分归纳

在因子-主成分分析中,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研究共得到3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0.076%,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较符合预期,因子间的对应关系与问卷设计初衷大体一致。本研究将三个主成分因子归纳如下:因子1(REGR1):消费者心理期待,因子2(REGR2):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递),因子3(REGR3):新媒体(高浸入度)。通过计算解释的总方差,发现REGR3的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和旋转平方和载入的累计百分比均为70.076%(见表1)。

(三)回归与中介效应分析

问卷收集了消费者将美食作为旅游目的的态度数据,在回归分析中,研究认为即便对于相同的营销活动,不同潜在消费者在旅游目的方面的态度差异,也可能影响其最终决策,因此研究将旅游目的作为中介变量纳入回归分析。第一,旅游欲望(Q16)的回归模型。将旅游目的(Q11)视为中介变量,回归共得到两个模型,调整R2分别为0.507和0.540,Q11的介入导致调整R2有显著提升,R2更改为0.034,并且显著性水平较高(Sig.F更改为0.000)。两个模型显著性水平均达到0.000,不存在自相关及多重共线性,见表2和表3所示。两回归模型如下:Q16=0.942*REGR1+0.377*REGR2+0.559*REGR3+4.924公式1Q16=0.767*REGR1+0.324*REGR2+0.427*REGR3+0.236*Q11+3.678公式2第二,主成分对中介变量回归模型。回归模型调整R方0.355,几乎不存在自相关及多重共线性,模型显著性水平高,结果较为理想。Q11=0.738*REGR1+0.221*REGR2+0.560*REGR3+5.276公式3 (四)模型构建与分析

根据据回归分析,潜在消费者将饮食作为旅游目的的主管态度,对于旅游动机的产生构成部分中介作用,据图1可得出中介效应值REGE1为18.5%、REGE2为13.8%、REGE3为23.6%,模型中总中介作用为18.2%。据此可知,消费者对饮食文化的心理期待与旅游欲望的产生有很大关联。饮食文化作为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化的饮食吸引着大量的潜在顾客,在旅游业中面临着巨大商机。研究显示,以美食本身或饮食文化为目的的旅游者不占少数。旅游观光吸引顾客的关键便在于提升潜在消费者对美食的向往,进而促使其将心理期待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除了心理需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影响也占很大比重。传统媒体主要借助电视节目和杂志等来宣传,而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的影响渐趋于小,对于美食旅游更是如此。原因在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消费者能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旅游企业进行实时沟通,形成一对一的互动体验,更有助于激发潜在消

[特色旅游,饮食文化]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餐饮文化旅游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1、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 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2、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一)、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 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二)、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三)、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 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三、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人们常说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首位。如今很多人愿意加入旅游活动,也积极响应着有人曾提出的“生活在别处”。而在开展旅游活动时,吃成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黄石小镇著名的风景区黄石公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且小镇在有关饮食方面的发展也迎合了众多游客的需求。丰富多样的美食可供众多不同饮食背景的人们进行选择,所以选择在西黄石小镇停留并开始旅游的游客众多。研究西黄石小镇的饮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西黄石小镇自身的饮食文化发展,也有助于国内著名旅游景区的打造与建设。 引言 西黄石小镇坐落于落基山脉,是进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较近的小镇之一,且距怀俄明州和爱达荷州较近。小镇虽小,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既能满足当地人的日常需求,又能为前来旅游落脚的游客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小镇本身人种多样,不仅如此,依靠黄石公园发展起来的西黄石小镇,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前来务工,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而且小镇便利的交通和南来北往的车辆为这里提供了富足

多样的食材。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时,也会带上自己民族的特色食物,久而久之,也会被当地的商人看到商机而进行销售和贩卖,因此也造就了当地丰富多样的饮食基础。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早期,人类有关饮食的关注只停留在吃饱,即果腹的层面,此时的人群出现群体迁移时,到一个新的地方不是为了游览观光,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人们能够填饱肚子,便有闲暇的精力去研究如何让充足的食材满足人们的胃,人们不仅研究出可供饮食使用的器具,还尝试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来烹饪食材,逐渐形成饮食文化。有些学者认为,饮食真正形成文化应该从人类懂得用火以后算起,此时人类对饮食的追求已不单单是维持生命,而且开始追求好吃。任梦池发现,由于汉唐时期铁器和种植技术的推广,很多少数民族饮食逐渐由单一游牧饮食传统转向多元饮食习俗,而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菜品的增多和烹饪技术的不断娴熟。陈云度在研究饮食文化时提到伏羲氏教民结网;神农氏教人耕种;燧人氏教民用火;陶唐氏教民制陶,总结我国饮食文化以“食肉、食谷、熟食陶器煮食”为分期。可见,饮食文化不仅与食材本身相关,还与饮食器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Visser认为,人们越来越专注于吃,许多人将肉与菜分开来吃,吃完一样之后再吃另一样,尽管所有的菜都可以在同一只盘子中找到,但菜肴之间的界线保持的清清楚楚。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

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饮食文化指中华民族的饮食、饮食加工技艺、与饮食有关的美学思想、饮食器具的使用和饮食的习俗、风尚等的总称,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一、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1.烹饪文化 2.茶文化 3.酒文化 4.饮食民俗二、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一) 烹饪技艺美 (二) 就餐环境美 (三) 饮食器具美 (四) 饮食礼仪美 (五) 诗文美 (六) 菜名美

一、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1.烹饪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主体部分,它是指对食物进行加工,制成色香味俱佳菜肴的基本 原理、制作技术和方法的总称。 2.茶文化: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①物质层次上的,如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技术等; ②制度层次上的,如有关茶的法规(唐代的贡茶制、宋代的茶马交易、清代的茶禁等)和饮茶的礼仪风俗 等; ③精神层次上的,如茶道、茶德、茶史、茶诗、茶艺等,中国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人 们在品尝名茶、观看茶艺表演和从事茶事活动时,都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快和美的享受。

一、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3.酒文化: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 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和行为的现象的总和。 4.饮食民俗: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具体包括饮食品种、饮食 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是生机勃勃。被称为朝阳产业,这说明了它的发展前途和生命力。但是,这个朝阳需要整个社会来托起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旅游发展的多因素分析,建立以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若干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应用200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面数据回归得到的模型,对中国的旅游发展显著因素分析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支配收入旅游业投资国际游人数 (一)引言部分 旅游业是由旅行社业、住宿业、交通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集合,是一种关联带作用较大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对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加强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增加值超过了石油、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只占GDP的33%左右,2002年旅游产业的产值只有5530亿,占同年GDP很小一部分,而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我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研究目的 我们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来对影响我国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力求为增加旅游方法的研究指出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分析针对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出我们对增加旅游收入的一些建议。 (三)理论支持 根据对旅游收入的分类,旅游收入可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我们的模型的设定以这一分类为基础,另外,考虑到旅游产业收入的发展除受外在因素影响以外,还很大程度上受其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影响,因此进行旅游收入分析模型设定时,我们还引入旅游的固定资产作为解释变量。 (四)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收集 1、根据理论分析和经验,我们最初选择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业固定资产、国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公共绿地面积、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居民消费水平和旅客周转量等因素作为参考,但是经过反复的回归实验,我们发现有些因素或是不符合经济意义,或是显著性检验不能通过,或是不能改善拟合优度,同时对其他参数有明显影响,与我们的预计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些都是多余变量,不宜引入模型,最后,我们选择了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Y i=β0+β1X1+β2X2+β3X3+u i 其中:Y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万元),X1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元),X2为旅游业固定资产(万元),X3为国际游人(万)人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因素代表,国际游人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因素,而旅游固定资产则体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 2、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本模型使用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旅游与文化论文

旅游与文化论文 旅城 游市 规化 划趋 的势 姓名张乐 学号0908224061 年级09 级 专业通信工程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0-6-10

关注旅游规划中的城市划趋势 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市化的现象也不鲜见。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城市化的旅游规划现象,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而今,十多年过去了,这股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势头在某些地方依旧蔓延滋长。 背景 为了充分说明问题,首先举两个著名风景区规划的例子进行实证分析。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天下,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当地村民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从景区入口处到少林寺山门前不到2 公里的街道旁,搭建的商店、饭店多达数百家。为解决愈来愈突出的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问题,2003年3月,登封市聘请规划专家编制《嵩山少林寺景区规划》,按此规划,少林寺景区进行拆迁和新建的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涉及到200多家商业网点、10多家武术学校及400多家农户的搬迁。然而如果该规划实施后却会使景区形成典型的城市格局,淹没原有景观意境,造成一种新的人为化的建设性破坏。 “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少林寺这一意境的载体是由进山的东西向山路、两侧的山峰、寺前的溪流、树林、村庄和寺庙等组成的。而该《规划》恰恰从外到内对五层意境载体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进山的东西向道路被修成宽阔的公路;弯曲的溪流被改造成人工化规整的水道和垂直石砌驳岸;寺前及周围的村庄被拆掉;寺前的空地上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城市广场……该规划将城市格局完全搬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区之中,虽然拆建的决心很大,摒弃了商气,但实质上是对景区原有格局产生根本性的机理式改变。

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

探讨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又极为讲究,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神韵和魅力;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文化形态,独具特色;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文明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体现。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 以合肥市最大惠民夜市—“罍(léi)街”为例,罍街以拯救、挖掘安徽老字号餐饮为己任,寻根安徽饮食文化;以发展壮大安徽传统特色餐饮为目标。在资深旅者兼饕客的旅行地图上,罍街已成为必去之处。罍街汇聚了合肥本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知名小吃老字号餐饮。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耿福兴、刘鸿盛、同庆楼、庐州烤鸭店等安徽本土的中华老字号,更可以品尝到武汉热干面、上海亿方生煎、台湾美食、香港美食等30多家百余种全国特色小吃,体味各地风俗民情。今年5月6日下午,第四届中国(合肥)餐饮产业大会暨首届民俗餐饮文化旅游节在合肥罍街开幕,这不仅为我们展现出一场饕鬄盛宴,也带我们领略了一次民俗风情。 首先,民俗饮食可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罍街的地方饮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中国的饮食民俗历史悠久,定能让游客满意。 其二,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来到合肥,罍街的地方饮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加之许多地方饮食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例如合肥的小龙虾、臭鳜鱼、八公山的豆腐等,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中国的许多饮食影响深远,被国内外的旅客所熟知。 其三,饮食文化可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

浅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浅谈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姓名:任志伟 学号:1100605007 班级:10级食品营养与检测 指导老师:郭瑞 论文完成时间:2013.3.30

浅谈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饮食和旅游更是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而饮食和旅游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自然离不开吃,而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就开始存在了,早在我们的祖先猿人,就会把食物用火烤熟了吃,可以说饮食文化是先于人类文化而存在的文化,而饮食文化对现代旅游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人在去一个地方旅游的目的不止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想尝一尝地方的美食。本文认真分析了饮食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和两者的关系,并对在现代旅游业中发展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 1.饮食文化的发展 古人郦其食说:“民事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社会开始于饮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远古的人们对饮食只是单纯的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不会对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有过多的要求,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饮食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要,成为一种文化,同书法、绘画、舞蹈、歌曲一样,都需要我们去弘扬去保护的一种文化。 饮食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性是指两个民族之间饮食上的差异。而地域性是民族中因为地域的不同也有差异。列如欧美等地区以吃肉、奶制品为主,而中国等亚洲地区主要以吃米、面为主,而在中国北方人大多爱吃面食,而南方人大多以吃米为主,这两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和各地区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也正是这种各地区饮食文化差异,让饮食文化在现代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饮食文化差异具体的说是各地饮食文化的特色。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人们对充实精神世界的欲望也逐渐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5)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6)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7) 四、旅游营销的变革 (8) 参考文献 (12)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6春工商管理专科 XX小四号、宋体 【内容摘要】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 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带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 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投资趋势及对策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冬会等;加之全国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成趋势,新形势的出境旅游、工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蓬勃发展。下面先看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中国旅游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请参考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 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文章编号:1001-7852(2001)02-0041-06 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X 杨 丽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 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 和餐饮业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佳肴品尝游、药膳保 健游和饮食文化旅游。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来看,中国饮食文化旅 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旅游开发中应深层次挖掘旅 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色旅游;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俗话说:“吃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食”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历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游程中因为美食而诗性大发,留下传世的佳作。旅游者外出旅游,异地的山川、名胜固然是他寻觅的主要目标,但富有当地特色的佳肴小吃也无疑会大大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增加旅游的情趣。旅游离不开美食,它们互为花叶,相得益彰。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对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发展,无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熟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远在古代已讲究鸣钟而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早已将“吃”引入了美的境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人们可以发现中华饮食地方风味之众多,流派之纷呈,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1] 。著名的清朝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第13卷第2期 2001年9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 NNAN GEOGRAPHIC ENVIRONM E NT RE SEARCH Vo l.13,No.2Sep .,2001X 收稿日期:2001-08-10.作者简介:杨丽(1972-),女,云南昆明人,讲师,199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统计系,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旅游 管理和旅游经济及旅游统计研究.

饮食文化与旅游

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 1.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能够体现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如此。中华美食历史悠久,迄今已有约8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饮食文化成长过程中不断凝练的医食同源的辩证观、奇正互变的创造性思维、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孔子食道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体系,是中国饮食能够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石。另外,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养、变源于中华民族创立的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家中庸学说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儒家的仁、和的哲学思想及对饮食的积极、肯定的基本态度,道家为实现长生不老所做的不懈努力,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饮食文化以追求食与人之和、食与自然之和、食与社会之和为最高境界。求和赋予了中国饮食生存的准则并衍生出各种以食论国、以食论道、以食论人的中华文化特有的经典治国修身理念。如商朝开国元勋伊尹的“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史记·段本纪》)已成为千古美谈;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把“调和鼎某”与“安邦治国”相提并论(《老子·六十章》);晏婴的“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等。众所周知中国地域广大,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区,从宏观上讲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代表了不同区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伴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2.饮食文化与旅游 在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文化要素和品牌形象功能也日显重要。饮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丰富的奇特的地方饮食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而且还能宣传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此外,富含地方特色的饮食产品,也成为旅游者购物的重要选择,不仅提升了饮

中国饮食旅游文化

中国饮食旅游文化 基础医学院 2011级口腔系2班孙婧妍 201150162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的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美食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本文探讨了中国饮食旅游文化的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前景和策略。 【关键字】旅游;饮食文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单一的观光游览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人们在欣赏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希望了解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更加向往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并传承至今渗透入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旅游地点。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因此,抓住这一契机,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开拓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促进饮食和旅游的双重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彪炳史册的中国饮食其中囊括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中国饮食文化可有各种分类,例如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餐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众所周知,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都享有美味繁复的盛誉,讲究色香味俱全,有着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中国各地的饮食互不相同,有着“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还有这著名的八大菜系。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不是很理想,但也有成功之处。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期间,天下闻名的中国美食又一次让世界叹服。油而不腻的北京烤鸭一时间供不应求。对比2012伦敦奥运可见,我国在饮食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财富。相对国外,我们对烹饪手法以及食物色香味的要求要更高一筹。这也鞭策着旅游事业对饮食文化的开发。现在大部分旅游城市都有小吃街美食城等餐饮聚集地招徕游客,旅游团也经常将其列为旅游必去文化景点之一。还有一些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名牌老店比如北京全聚德、张一元、六必居,杭州楼外楼,天津狗不理等也是众多游客必去品尝的美食站点。 存在问题 因为最近几年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才开始渐渐被发展,所以还有太多的缺陷,这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感到很不方便。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吃街的管理很不系统科学,首先卫生条件就不一定合格,其次在食物的烹调上也不尽如人意,往往让大多游客们满怀希望而来,扫兴而去。不正宗的味道很难在有回头客,并且不良的口碑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些百年老店有些可能因为原料的不同,或者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偷工减料,也让曾经的招牌食物黯然失色。有些店因为拆迁等原因让游客找不到准确位置,还有些老店因为价格问题让大部分游客只能望而却步,失去了品味文化的机会。 在跟随旅游团进行观光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行程很满,不能留出太多时间去体验饮食文化,而是在参观不同景点之间抽出时间充饥,仅是吃饱而已。一日三餐只是旅行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随着我国旅游业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中国旅游经济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经济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各种旅游市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益也各不相同。 当今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旅游市场,即:1.入境旅游市场,也称国际旅游市场,指进入我国的海外旅游者;2.国内旅游市场,指中国人的国内旅游;3.处境旅游市场,指中国人的国外旅游。 1. 从入境旅游市场来看中国旅游经济现状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称为国际旅游市场,由于出境旅游市场起步于晚于入境旅游市场,在当时只有入境旅游经济的统计。如今,中国的入境旅游经济从客源来分有三部分,即外籍人士,华侨,香港、澳门、台湾的游客,统称海外旅游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一段非常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入境旅游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开放,这给旅游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20多年来,入境旅游人数以年均18%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在99年和2000年,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在世界排名都相当可观。不过一场非典的袭击,让03年的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受到扼制。使得中国旅游经济全面下滑。 2. 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中国旅游经济现状

国内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政府对于国内旅游实行的是“三不”方针,即“不反对、不提倡、不支持”。理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旅游外汇收入,政府把旅游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到了入境旅游上。其次,80年代中国旅游的交通住宿等设施相当紧张,为了获取大量外汇,旅游设施的使用优先用于海外旅游者。再次,中国国民旅游消费的观念和理念还未健全。进入90年代后,中国政府提倡国民旅游,特别是99年后开始实施“五一”“国庆”“春节”黄金周后,7天长假的旅游使得出游人数达到230亿元。旅游黄金周将全国的旅游带进了一个旅游新时代,是国内旅游作为旅游经济的主体和拉动内需的动力,显示出了巨 第2 / 3页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国内旅游市场经济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我国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多,自驾车出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徒步旅游如今在青年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 从出境旅游市场来看中国旅游经济现状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因素,国民经济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外汇储备的增加与经营出境旅游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出境旅游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境旅游最开始是80年代中国公民以探亲为主的港澳游开始的,其目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英文

期末论文 旅游英语 2011年12月27日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ravel and Culture 摘要:通过对文化与旅游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来简单地分析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源泉,旅游则又有利于挖掘文化,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of travel and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vel and culture. Culture is source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travel is helpful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culture, so travel has an impartible contact with culture, they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ed. Key words: travel culture interaction interrelation 一,Introduction Travel as the consequence of promotion of culture, that is to say, without culture,

without change of perception, so without motivation of travel, and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sustainable travel development is 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Or,to put it another way: culture as the core element of travel development is spread by the activity of travel, and travel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ransmits and carries forward culture. Thus it can be seen, the relationship of travel and culture is interrelation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二,Their relationship will be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1 ,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ravel Culture offers a possibility for people to travel. Culture is a creation of mankind, not a natural, also it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huma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fruit of labouring people and is showed in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so culture has the ability of attracting people. For example, Huangshan that are natural mountains have become a popular scenic spot that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access to them for people modifying them; another example, Beijing’s Bird Nest is not only a gymnasium, but also a tourist attraction because it shows people the culture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The form of travel bases on the type of cultur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culture, (1 material culture, like historical relic and site, people go travel to touch the substance; (2 spiritual culture, like religious temples and churches, people go travel to learn new culture; (3 behavioral culture, like ethnic customs, people go travel to experience unique customs of other lands. Culture divers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urist resources. Most tourist resources contain culture connotation. Religious with different culture, such as Yunna Dali temple, Potala Palace in Tibet; Historical remains with different history, lik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and Petra Jordan; Natural landscape , Guilin scenery, National minorities customs, Dai nationality’Water-Splashing festival or Zhuang nationality’ March 3rd festival, and so on. There are so many scenic spots including various culture that travel has become more attractive. Therefore, culture became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and help tourism develop continuously. 2 ,The effect of travel on culture Travel can boost th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With thousands of tourists flow into, the demand of culture become increasing large, which can revi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at are on the verge of losing , As a result of resuscitating and then joining into market, traditional culture gains reconstitution and rebirth. Also, because people come and go, traditional culture spread widely. For example, Datong is an ancient civilized city has Yungang Grottoes only, which is not enough for Datong develop itself, so Tourist Administration announce that they have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travel resource. Travel help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culture. By nature, travel is an activity that experiencing different culture. In term of tourists, travel is a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y go travel to meet the demand of culture. It drives people explo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