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3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3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3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重点:转座子的类型、转座的分子

机制和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难点:转座子的分子机制。

第一节转座因子的发现与

分类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二、DNA转座

三、反转录转座子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Emerson(1914)玉米种子色素的遗传:

回复突变 花斑

发现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

Rhoades(1938)玉米种子糊粉层色素遗

传:二个基因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基

因a1是一个不稳定的突变基因。其不

稳定性由与之不连锁的Dt基因控制。

McClintock是第一个发现转座子的科学家。

1940年至1950年,McClintock研究了玉米胚乳的紫色、白色以及花斑等三种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发现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这种表型并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由于一种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致的。

McClintock认为原来的C突变(无色素)是由一个“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即解离因子(dissociator)Ds的插入所引起,它可以插入到C基因中。另一个可移动的因子是激活因子Ac(activator),它的存在激活Ds转座进入C基因或其他基因中,也能使Ds从基因中转出,使突变基因回复,这就是著名的Ac-Ds系统。

McClintock根据大量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于1951年提出了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因子学说。

这些转座因子既可以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跳跃。转座因子又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打破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固定”的传统观念,将基因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DNA转座

1、复制型转座

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在原先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因子。复制转座有转座酶和解离酶的参与。转座酶作用于原来的转座因子的末端,解离酶则作用于复制的拷贝。

复制型转座

2、非复制型转座

转座因子直接从原来位置上转座插入新的位置,并留在插入位置上,这种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非复制转座的结果是在原来的位置上丢失了转座因子,而在插入位置上增加了转座因子。这可造成表型的变化。

非复制型转座

3、保守型转座

也是非复制转座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转座因子的切离和插人类似于λ噬菌体的整合作

用,所用的转座酶也是属于入整合酶家族。出现这种转座的转座因子都比较大,而且转座的往往不只是转座因子自身,而是连同宿主的一部分DNA

一起转座。

保守型转座

三、反转录转座子

是由RNA介导转座的转座子的元件,在结构和复制上与反转录病毒类似,只是没有病毒感染必须的env基因,它通过转录合成mRNA,再逆转录合成cDNA后整合到基因组中完成转座,每转座1次拷贝数就会增加1份,可以增强自己的基因组。因此,它是许多真核生物中数量最大的一类可活动遗传成分。

第二节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一、插入序列

二、转座子

三、转座噬菌体

一、插入序列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是最简单的转座元件。IS的长度一般为0.7-1.6kb,在其两端含有长度为10-40bp的短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 IR)。两个IR之间仅含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该酶是转座所必需的,并能准确识别IS两端的序列。

插入序列的结构特征:

两端含有10-40bp的反向重复序列;

含有一个编码转座酶的长编码区;

两侧有一对正向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 sequence,DR),长度一般为3-9bp(靶序列)。

IS的转座是由转座酶催化的,首先转座酶交错切开宿主靶位点,然后IS插入,与宿主的单链末端相连接,余下的缺口由DNA聚合酶和连接酶加以填补,结果使插入的IS两端形

成了DR或靶重复。

二、转座子(transposon,Tn)

几乎就在发现IS的同时,微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就发现细菌中某些抗生素抗性基因能从一条染色体上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将带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并能转座的遗传单位叫做细菌转座子(Tn)。

Tn与IS的主要区别是携带与转座无关的药物抗性或其它特性的基因。

1、复合转座子

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它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这表明IS序列插入到某个功能基因两端时就有可能产生复合转座子。一旦形成复合转座子,IS序列就不能再单独移动,因为它们的功能已被修饰,只能作为复合体移动。

复合转座子的结构特征:

中间区域含编码转座酶以外的标记基因;

两端具有插入序列(IS);

两末端是反向重复序列。

2、TnA家族(简单转座子)

转座子另一家族是TnA,长约5kb左右,两端具有IR,而不是IS,中部的编码区不仅编码抗性标记,还编码转座酶和解离酶。

三、转座噬菌体

转座噬菌体是一类具有转座功能的可引起突变的溶源噬菌体。其中研究得最深入的是Mu噬菌体。Mu噬菌体是一种温和噬菌体,溶源化后能起到转座子的作用。Mu噬菌体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和反向重复序列。Mu几乎可以插入到宿主染色体任何一个位置上。

Mu的复制能力和它的转座能力密切相关。其生存依靠复制型转座。

Mu-phage的另一结构特点:

α区:含有包括A、B基因等大多数基因

G区:含Sv、U、 U′和Sv′4个基因

β区:含gin等两个基因

在转录时G区序列的不同走向导致了不同的寄主特异性:

G(+) Sv和U基因表达吸附E.coil K12菌株

G(-) Sv′和U′基因表达吸附E.coil C菌株

Mu噬菌体的位点特异性倒置

第三节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一、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二、果蝇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三、玉米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四、人类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一、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酵母菌是低等真核生物,其转座子却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细菌的转座子。

目前在酵母中研究得较清楚的转座子是Ty(Transposon Yeast,Ty)系列。它们的一般长度约为5900bp,两端含有2个称为δ的正向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正向重复序列的长度约340bp,每一个δ都含有一个启动子和一段被转座酶识别的序列(图11-13)。

LTR的作用与细菌的IS和Tn中的反向重复序列类似。

Ty1插入酵母染色体后,受体上会出现5bp的正向重复序列,这和细菌的转座子作用类似。Ty1因子只编码一条长5700nt的mRNA,转录的启动子位于其左端的LTR中。转录物含有两个可读框,所以这条mRNA可编码两种蛋白质。

Ty1因子的转座过程

二、果蝇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在黑腹果蝇中一些品系间杂交会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例如卵巢发育不全、分离比异常、高突变率和染色体畸变等。这种现象统称为杂种劣育综合症。

杂种劣育之出现,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黑腹果蝇中作为父方,造成杂种劣育的品系称为父方品系,简称P品系;作为母方,与P品系杂交能造成杂种劣育的品系,称为母方品系,简称M品系。

研究发现在P品系的细胞中有导致杂种劣育的遗传因子,称为P因子。

P因子的全长是2907bp,两端有31bp的反向重复序列。P因子有4个编码区和3个内含子。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P因子的内含子的剪接方式不同,分别产生转座阻遏蛋白和转座酶。所以体细胞中的P因子不能转座,而生殖细胞的P因子能转座,从而造成配子败育。

研究发现,果蝇的细胞质因子与P因子转座有关。

P因子插入靶序列后会形成8bp的正向重复序列。

P因子可以从原来的位置消失,这一过程称为切离。准确的切离可以使因P因子插入而形成的突变型发生回复突变;不准确的切离会造成染色体畸变。

通过P因子克隆作为探针可以检测P因子的位置和数目。因P因子插入引起的突变基因有白眼(w)、焦刚毛(sn)和黄体(y)等。

三、玉米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1、Ac-Ds系统

Ac因子: 是一种结构和功能都完整的转

座子,能编码转座酶,可自主转座

。Ac两端各有11个bp的IR,插入位

点的靶序列产生8bp的重复。

Ds因子:是一种结构和功能都不完整的转

座子,不编码转座酶,所以不能自

主转座。各种Ds的长度和序列都不

相同,但和Ac有关,其末端同样有

11bp的IR。

2、Spm-dSpm系统

该系统也由两个成员组成,即一个长8.3kb的Spm因子和一个较小的dSpm因子。dSpm 为Spm因子内部缺失后形成的转座子,但能够独立转座。Spm因子插入到某基因后,常造成该基因失活。而dSpm不能,只有在Spm因子存在时,dSpm因子才能抑制插入位点基因的表达。

各种Spm和dSpm因子的末端都含有13bp的反向重复序列,都能在插入位点上产生3bp 的正向重复。

四、人类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人类基因组中的转座子主要有4种类型:

长散在重复序列(LINE)

短散在重复序列(SINE)

反转录病毒类转座子序列

DNA转座子序列

其中LINE和SINE最为常见。

1、长散在重复序列(LINE)

LINE为可自主转座的反转录转座子。如L1长6500bp,以富含A序列终止,含有两个阅读框,分别称ORF1和ORF2。

L1与人类疾病有关,血友病A的凝血因子Ⅷ基因中发现了2个截短的L1,后来在凝血因子Ⅷ的基因中又发现了1个反转座的L1插入片段。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基因中有3个L1,肠道癌的致病基因APC以及β珠蛋白基因中也都发现了L1。

2、短散在重复序列(SINE)

SINE为非自主转座的反转录转座子(无反转座酶基因),能依赖L1或宿主中的反转座酶基因进行转座。

如Alu家族,长约300bp,两端具有短的正向重复序列,有一个AluⅠ的特异性识别位点。

第四节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一、DNA转座机制

二、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一、DNA转座机制

1、复制型转座(Tn3转座模型)

切开连接

复制

重组

2、非复制型转座

在转座过程中只有靶位点发生重连,而供体链仍保持裂缺,不形成共联体。在转座过程中,转座酶对转座子两端交错切割,释放出完整的转座子。同时受体也被交错切割,转座子与靶序列的切割端连接。

Tn10和Ac-Ds系统都属于非复制型转座。

非复制型转座机制

二、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1、反转录病毒的转座机制

RNA病毒的线性基因组

反转录病毒基因组中LTR的形成

U3 R U5

U3 R U5

反转录病毒的转座过程

反转录病毒的转座机制

55

2、Ty1/copia类反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Ty1和copia都是反转座子,只是这类转座子由于缺少编码外壳蛋白的基因env,因此不能形成病毒颗粒。

Ty1含有两个阅读框,其中TyA相当于gag基因,TyB相当于pol基因。其转座机制与反转录病毒的转座机制类似。

3、人类LINE反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LINE转座子有两个阅读框(ORF1和ORF2),其中ORF2相对于pol基因,3’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的尾巴,缺少末端重复序列(LTR),其整合方式与反转录病毒不同。

LINE转座子的转座机制见图11-30。

所有转座子的共同机制:

在靶DNA上造成交错切口,转座子与突出的末端相连,填补缺口。

第五节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

一、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二、诱发基因突变和外显子混编

三、调节基因表达

四、产生新的变异

一、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1、两个正向重复(DR)的转座子之间的重组使夹在两个DR中间的DNA序列被切离而产生缺失。

2、两个反向重复(IR)的转座子之间的重组使夹在两个IR中间的DNA序列发生倒位。

3、姐妹染色单体上的转座子发生错位和不对等交换时,会造成缺失和重复。

二、诱发基因突变和外显子混编

1、造成插入失活和渗漏突变

转座子插入到某基因中往往造成该基因失活。有时,插入的转座子序列在转录后的剪接过程被除掉,因此插入位点的基因能正常表达,这种现象称为渗漏突变。

插入失活和渗漏突变与转座子在插入位点中的方向有关。

2、造成外显子混编

当两个转座子被同一转座酶识别而整合到染色体的临近位置时,则它们之间的DNA将变得易于被转座。如果这段DNA含有外显子,则该外显子将被切离,并可能插入到另一基因当中。这种效应称为外显子混编(exon shuffling)。

外显子混编:源自一个或几个基因的若干个外显子像洗牌一样进行重排。

三、调节基因表达

1、增强基因表达

反转录转座子和反转录病毒一样,带有增强子序列,能使插入部位附近的基因表达活性增强。

2、启动沉默基因的表达

有些转座子还带有启动子,也能促进基因的转录活性。

IS10R两端具22 bp的反向重复序列。在它的右侧反向重复序列内侧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启动子,其中POUT是外向启动子,它能激活邻近下游的宿主DNA 中的基因。PIN是内向启动子,它们之间有36 bp重叠。

四、产生新的变异

由于转座插入位点可能出现新的基因,如像Tn携带的抗药性基因,它的转座不仅造成某个基因的插入突变,同时在此位点上引入一个新的抗药性基因。

转座可增加同源序列的整合,如IS既可插入细菌染色体的不同位置,又可插入质粒中。通过这些同源序列的重组,可以增加Hfr菌株的种类。

在某些情况下,插入到某个基因座位中的转座子也可能失活,转座子失活过程主要与DNA分子的甲基化作用( methylation)有关。

转座子DNA序列的甲基化不仅影响转座子自身的表达,而且还会使临近基因也呈现出表观遗传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单元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卷毛 B.兔的长毛与猴的短毛 C.豌豆的黄粒与圆粒 D.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性状分离是指 A.染色体的分离 B.遗传因子的分离 C.杂合体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不同类型 D.A、B、C均是 3.一对杂合黑色豚鼠交配,产下了4只小豚鼠,这4只小豚鼠的表现型是 A.全部黑色 B.黑白各一半 C.黑白之比为3︰1 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4.关于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5.基因型为Dd的植株产生的配子间的关系是 A.雌雄配子间的比为1︰1 B.D雌配子、D雄配子、d雌配子、d雄配子之间的比是l∶1∶1∶1 C.D配子与d配子之比是3∶l D.雌雄配子间无确定的比例 6.高粱有红茎和绿茎,把红高粱上结的种子播种后,长出760株红茎和240株绿茎,那么这株红高粱的双亲基因型是 A.Rr×Rr B.Rr×rr C.RR×Rr D.RR×rr 7.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②开花后人工去雄③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④去雄后自然授粉⑤去雄后人工授粉⑥授粉后套袋隔离⑦授粉后自然发育 A.①④⑦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⑤⑥ 8.要判断某一个体是不是纯合体,最好的方法是 A.让其与杂合体交配 B.让其与纯合体交配 C.让其与隐性类型交配D.让其与显性类型交配 9.某生物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遗传因子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遗传因子的走向是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是A、a、B、b 10.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进行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碗豆,若后代全部高茎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为 A.3∶1 B.5∶1 C.9∶6 D.l∶111.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l比例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④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12.如图是某白化病家族的遗传系谱,请推测Ⅱ-2与Ⅱ-3这对 夫妇生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 A.1/9 B.1/4 C.l/36 D.l/18 13.下列各组杂交子代中,只能产生一种性状的是 A.BBSs×BBSs B.Bbss×bbSs C.BbSs×bbss D.BBss×bbSS 14.采用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的是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否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l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15.下列对等位基因的概括中,阐明其本质作用的是 A.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C.在杂合子体细胞中呈杂合状态 D.属于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 16.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某种豌豆杂交,所得的种子中黄色圆粒有281粒,黄色皱粒有270粒,绿色圆粒有95粒,绿色皱粒有90粒,则该豌豆的基因型是 A.YyRR B.YYrr C.YyRr D.Yyrr 17.用高秆抗病小麦(DDTT)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ddtt)为原始材料,培育矮抗小麦,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想在F2中获得90株“矮抗”小麦,应至少从Fl植株上选取多少粒种子点播A.1140粒 B.480粒 C.360粒 D.270粒 18.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基因型为aB卵细胞的同时,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 A.AB、ab、ab B.Aa、aB、aB C.aB、Ab、Ab D.aB、AB、AB 19.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因指的是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某人用粒大油少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右图所示。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有A.4种B.6种C.8种D.9种 21.让杂合体Aa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 A.1/4 B.1/8 C.l/16 D.l/32 22.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亲本杂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各产生两种配子 B.后代有四种基因型 C.后代有四种表现型 D.后代基因型之比为1∶1∶1∶1 23.按自由组合定律,一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与另一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YYRR、YyRR、yyRR。那么,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是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docx

·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显性性状由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决定,用表示(高 茎用 D 表示),隐性性状由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决定,用 1、豌豆的特点表示(矮茎用 d 表示)。 ( 1)传粉、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 交,一般为。( 2 )体细胞中因子( 2)有的性状。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因子为,纯种矮茎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为。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3 )在形成时,成 P 表示,♂表对因子发生彼 示,♀表示此,分别进入不同的 ↓表示产生下一代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F1 表示 F2 表示(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表示 ×表示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假说 Word 资料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测交: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 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 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 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五、分离定律示。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示。 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个体类 六、相关概念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1、交配类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遗传,后代性状分离): 测交:让 F1与。(可用来测定 F1 的基因型,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纯合属于杂交)子(如 aa 的个体)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甲♂×乙♀为。(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2、性状类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 表现型 第3页共10页第4页共10页

遗传因子的发现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 1、豌豆的特点 (1)传粉、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交,一般为。 (2)有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 P表示,♂表 示,♀表示 ↓表示产生下一代 F1表示 F2表示 ×表示 ×表示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 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显性性状由 决定,用表示(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决定,用表示(矮茎用d表示)。 (2)体细胞中因子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纯种矮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 (3)在形成时,成对因子发生彼此,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

五、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相关概念 1、交配类 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甲♂ ×乙♀为。 2、性状类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4、个体类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遗传,后代性状分离): 纯合子(如AA的个体)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表现型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 .

《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题

、选择题 1. 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时提出了超越当时时代的假说,其主要内容包括( )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胞核中;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 存在的;④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⑤每对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⑥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 基因型为AA 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 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这只牛的性别是 A. 雄牛 B. 雌牛 C. 雌、雄牛都可能 D. 无法确定 5. 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彩色小球大小、形状、质地要一致 B. 抓小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C. 每次抓小球,统计的小球不必放回桶内,共进行多次即可 D. 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6. 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 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问隐性纯合一行植 株上所产生的 冋是( ) A.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 3 : 1 D.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7. 猫的无尾和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 律。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为了选育纯种的无 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 1/3的有 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 正确的是( ) A.猫的有尾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 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因为亲本是杂合子 C. 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 1/3 8. 下列关于隐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的性状 B. 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表现的性状 C. 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 D.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 R 中不能表现的性状 9.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红色。将纯合的 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 F1,取R 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理 遗传因子的发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2. 下列各组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 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 D. 3. 遗传学中表示自交符号的是( C. 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 D. P aa 的牛表现为无角,现有一对有角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试题及答案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鉴别一株黄色子叶的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常用的方法是( ) A .杂交 B .测交 C .检查染色体 D .观察性状 2.两只杂合子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3只小羊是白色。若它们再生第4只 小羊,其毛色( ) A .一定是白色的 B .一定是黑色的 C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3.关于测交,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F 1×隐性类型→检测F 1的基因型 B .通过测定F 1的基因组成来验证对分离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 .测F 1的基因型是根据F 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表现型反向推知的 D .测交时,与F 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4.隐性性状是指( ) A .测交后代中未显现的性状 B .杂种F 1中未显现的性状 C .自交后代中未显现的性状 D .后代中始终未显现的性状 5.某种基因型为Aa 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 = 1︰1 B .雌配子︰雄配子 = 1︰3 C .A 雌配子︰a 雄配子 = 1︰1 D .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6.下列关于性状分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性状分离就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1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 B .性状分离就是指杂合的F 1产生的两类配子 C .性状分离就是指杂合的F 1的后代出现不同的性状表现 D .性状分离就是指同一生物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类型 7.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长毛与卷毛 B .蚕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矮茎 C .玉米叶鞘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 .兔的长毛与短毛 8.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后统计过的小球要重新放回桶内,其 原因是( ) A .表示两种配子的数目要相等 B .避免小球的丢失 C .避免小球损坏 D .小球可再次使用 9.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其原因是( ) A .原核生物没有遗传物质 B .原核生物没有核物质 C .原核生物没有膜性细胞器 D .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10.人类多指是一种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夫妇俩一方是患 者,另一方正常,则子女出现的情况是( ) A .全部是患者 B .全部是正常 C .一半是患者,一半是正常 D .子女的情况要根据患者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来决定 11.周期性偏头痛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双亲 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表现型正常的概率应该是 ( ) A .41 B .43 C .8 3 D .100 %

(完整版)遗传因子的发现试题及答案

遗传因子的发现试题 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与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A .表现型 4 种,比例为 3:1:3:1 ;基因型 6种 B .表现型 2 种,比例为 3:1 ,基因型 3 种 C .表现型 4 种,比例为 9:3:3:1 ;基因型 9种 D .表现型 2 种,比例为 1:1 ,基因型 3 种 2. YyRR 的基因型个体与 yyRr 的基因型个体相杂交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其子代表现型的理论比为 A.1 ∶1 B.1∶ 1∶1∶1 C.9∶3∶3∶1 D.42 ∶ 42∶ 8∶8 3. 人类多指基因 (T)对正常指 (t)为显性,白化基因 (a)对正常基因 (A) 为隐性,都是在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 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一切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而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和同 时有两种病的概率分别是 A.3 /4、1/4 B.1/2、1/8 C.1/4、1/4 D.1/4、1/8 4. 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 A 和B 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植株 AaBb 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 .4种, 9∶3∶3∶1 B .4种,1∶1∶1∶1 C .2种,3∶1 D .2种, 9∶7 5. 番茄高茎 (T) 对矮茎 (t) 为显性,圆形果实 (S) 对梨形果实 (s) 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现将 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得到的 F1与表现型为高茎梨形果的植株杂交,其杂交后代的性状及植株数分别为高茎圆 形果 120株,高茎梨形果 128株,矮茎圆形果 42株,矮茎梨形果 38株。这杂交组合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A.TTSS × ttSS B.TTss ×ttss C.TTSs × ttss D.TTss × ttSS 6. 35.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 YYRR)豌豆与纯种的绿色皱粒( yyrr )豌豆杂交。得 F2 种子 556粒(以 560粒计算)。从理论上推测, F2种子中基因型与其个体数基本相符的是 选项 A B C D 基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个体数 140粒 140粒 315粒 140粒 7. 如图所示,表示纯合体细胞的是 F 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产生的 F 2中杂合的白色球状南瓜有 4 000 株,则纯合的 8. 人类多指畸形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若母亲为多指( Aa),父亲正常,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的可能性是 9. 白色盘状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 黄色盘状南瓜有( ) A.1 333株 B.2 000株

最新《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题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选择题 1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时提出了超越当时时代的假说,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胞核中;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 存在的;④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⑤每对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⑥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基因型为AA 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 aa 的牛表现为无角,现有一对有角 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这只牛的性别是 A. 雄牛 B.雌牛 C.雌、雄牛都可能 5?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彩色小球大小、形状、质地要一致 B. 抓小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C. 每次抓小球,统计的小球不必放回桶内,共进行多次即可 D. 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6?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 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问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 F i 是( ) A.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 3 : 1 D.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7?猫的无尾和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律。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为了选育纯种的无 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 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 正确的是( ) A. 猫的有尾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 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因为亲本是杂合子 C. 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 1/3 8?下列关于隐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的性状 B. 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表现的性状 C. 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 D.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 F 1中不能表现的性状 9?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红色。将纯合的 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 F 1,取F 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理 论上蓝黑色与橙红色的比例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各组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3?遗传学中表示自交符号的是( A.: B. X C.早或S D.P D.无法确定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基础巩固 1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孟德尔发现问题依据的现象是( ) A.成对的遗传因子随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 3∶1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答案:B 2利用灰鼠和白鼠(遗传因子组成未知)进行遗传学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如果让杂交Ⅳ中的亲本灰色雌鼠和杂交Ⅱ中的亲本灰色雄鼠杂交,后代最可能是( ) A.都是灰色 B.都是白色 C.1/2是灰色 D.1/4是白色 答案:A 3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答案:B 4根据右下图实验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亲本中红花个体都是纯合子 B.F1中白花个体是纯合子 C.白花是隐性性状 D.F1中的红花中有1/3是纯合子 解析:根据题意,红花自交得白花,可知白花为隐性性状,亲本均为杂合子,A项错误,C项正确;隐性性状出现即为隐性纯合子,B项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显性性状中,杂合子比例为2/3,纯合子比例为1/3,D项正确。

答案:A 5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辨别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A.高茎×高茎→高茎 B.高茎×高茎→311高茎+105矮茎 C.矮茎×矮茎→矮茎 D.高茎×矮茎→105高茎+97矮茎 解析:B选项中,亲本为高茎×高茎,子代高茎和矮茎比例接近3∶1,则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 答案:B 6已知一种生物的隐性个体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到子一代(F1), 在F1个体只能自交的情况下,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 ) A.2/3 B.1/9 C.8/9 D.5/6 解析:F1中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是1/3AA、2/3Aa,自交时,F2中A_个体所占比例为1/3+2/3×3/4=5/6。 答案:D 7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 A.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B.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说—归纳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D.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归纳综合 解析: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首先,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正确;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答案:A 8一对灰翅昆虫交配产生的91只后代中,有黑翅 22只,灰翅45只,白翅24只。若黑翅与灰翅昆虫交配,则后代中出现黑翅的概率是( ) A.33% B.50% C.67% D.100% 解析:假设相关遗传因子为A、a。由灰翅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比值约为1∶2∶1,可知灰翅遗传因子组成为Aa。灰翅(Aa)与黑翅AA(或aa)交配,后代中黑翅∶灰翅=1∶1。答案:B 9水稻的非糯性(W)和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前者花粉(含W遗传因子)遇碘变蓝,后者花粉(含w遗传因子)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种下去,长大开花后取一个成熟的花药,挤出全部花粉,滴上碘液,显微镜下看到颜色有,比例是,原因是。这株水稻穗上所结米粒的

笔记(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一遗传因子的发现 I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研究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 A. 染色体的传递规律B .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 C.基因的传递规律 D.基因型的传递规律 2?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B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C.果蝇红眼和果蝇棒眼D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3?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A YR B 、Dd C 、BV D 、AB 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 ①紫花X紫花T紫花②紫花X紫花T 301紫花+ 101白花 ③紫花X白花T紫花④紫花X白花T 98紫花+ 102白花 A. ①和② B.③和④ C .①和③D.②和③ 5?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则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 A. 1 : 1 B . 1 : 2 C . 2 : 1 D . 3 : 1 6. 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杂交B .回交C .测交D .自交 7. 卷舌(A)对不卷舌(a)为显性,某三口之家中,母亲及其独生女儿不能卷舌,则该女孩 的母亲和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 A . aa 和AA B、AA和aa C、aa 和Aa D、Aa 和aa &右图为一家族的遗传谱系,已知该病由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若山7和山10婚配,生下了一个正常 女孩,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A. 1/8 B . 3/8 C . 1/4 D . 1/6 I —pO ] ] ? D i-r-U a O J Tit lA 9 .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A 1/8 B 、7/8 C 、7/16 D 、9/16 10.下列相交的组合中,后代会岀现两种表现型的是(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 AAbtiXaaBB B.AABb X aabb C.AaBa X AABB D.AaBB X AABb II .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 与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 AABB、aabb B . aaBB、AAbb C. aaBB、Aabb D . aaBb、Aabb 12 .黄色(Y)圆滑(R)豌豆与绿色(y)皱粒(r)豌豆杂交得到后代:黄圆70,黄皱75, 绿圆73,绿皱71,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A. YyRr X yyrr B . YYRr X YYRr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检测题(含答案)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鉴别一株黄色子叶的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常用的方法是( ) A .杂交 B .测交 C .检查染色体 D .观察性状 2.两只杂合子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3只小羊是白色。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 A .一定是白色的 B .一定是黑色的 C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 .棉花纤维的粗与长 B .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 .狗的白毛和鼠的褐毛 D .玉米的圆粒和黄粒 4.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 ) A .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 .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 .豌豆是闭花传粉自花授粉的植物 D .豌豆是异花传粉的植物 5.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1)——(3)中的遗传问题 ( ) (1)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2)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3)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A .杂交、自交、测交 B .测交、杂交、自交 C .测交、测交、杂交 D .杂交、杂交、杂交 6.关于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正确叙述是 ( ) A .两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 .两杂合子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C .杂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杂合子 D .纯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 7.水稻的非糯性(W )对糯性(w )是一对相对性状。含W 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 的花粉遇碘不变蓝,把WW 和ww 杂交得到的F1种子播下去,长大开花后取出一个成熟的花药,取其中的全部花粉,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花粉 ( ) A .全部变蓝 B .全不变蓝 C .1/2变蓝 D .3/4变蓝 8.人类多指畸形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若母亲为多指(Aa ),父亲正常,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的可能性是( ) A .50% B .25% C .75% D .100% 9.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 A .F2(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 .F2性状分离比是3:1 C .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10.周期性偏头痛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表现型正常的概率应该是( ) A .41 B .43 C .8 3 D .100 % 11.基因型为YYRr 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 ( ) A .YR 和YR B .Yr 和Yr C .YY 和Rr D .Yr 和YR 12.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分别同时从甲小桶和乙小桶抓取小球50~100次,统计小球组合为DD 的比例为 ( ) A .1/3 B .1/4 C .1/2 D .1/5 1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 ) A .A 与b B .Y 与y C .E 与E D .f 与f 14.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 ) A .YyRrCc B .Aabbcc C .aaBBcc D .aaBBCc 15.黄色圆粒豌豆(YyRr )和黄色皱粒(Yyrr)杂交,后代中纯合子占后代的 ( ) A .1/16 B .1/4 C .1/8 D .3/16 16.现有AaBb 与aaBb 个体杂交(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中个体的比例为 ( ) A .1/8 B .1/4 C .1/3 D .1/2 17.落花生的厚壳对薄壳,紫种皮对红种皮为两对相对性状,现有厚壳紫种皮与薄壳红种皮落花生杂交,F1全为厚壳紫种皮。在F2中,纯种薄壳紫种皮落花生为3966株,则能纯种厚壳红种皮落花生的株数大约为 ( ) A .1322 B .1983 C .3966 D .7932

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要求) 1.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研究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A.染色体的传递规律B.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C.基因的传递规律D.基因型的传递规律 2.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B.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C.果蝇红眼和果蝇棒眼D.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3.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 ) A、YR B、Dd C、BV D、AB 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 )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C.①和③ D.②和③ 5.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则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A.1∶1 B.1∶2 C.2∶1 D.3∶1 6.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A.杂交 B.回交C.测交 D.自交 7.卷舌(A)对不卷舌(a)为显性,某三口之家中,母亲及其独生女儿不能卷舌,则该女孩的母亲和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 ( ) A.aa和AA B、AA和aa C、aa和Aa D、Aa和aa 8.右图为一家族的遗传谱系,已知该病由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若Ⅲ 7和Ⅲ 10 婚配,生下了一个正常 女孩,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B ) A.1/8 B.3/8 C.1/4 D.1/6 9.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F 3 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 ) A、1/8 B、7/8 C、7/16 D、9/16 10.下列相交的组合中,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的是(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a╳AABB D.AaBB╳AABb 11.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与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B B、aabb B.aaBB、AAbb C. aaBB、Aabb D.aaBb、Aabb 12.黄色(Y)圆滑(R)豌豆与绿色(y)皱粒(r)豌豆杂交得到后代:黄圆70,黄皱75,绿圆73,绿皱71,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13.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A.BbCc B.Bbcc C.bbCc D.bbcc 14.人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因子B控制,但只在男性表现。一个非秃顶男性和一个其父是非秃顶的女性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后来表现为秃顶,则该男孩的母亲的遗传组成是() A、BB B、Bb C、bb D、b 15.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羊是白羊,若他们再生第4只 小羊,其毛色()

1.1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20210304122844)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P 纯斡高萇SSU*她种離星瓏“ (1)1)}(ill)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 1、豌豆的特点 (1)_________ 传粉、__________ 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 交,一般为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____________ (开花之前)T___________ (避 免外来花粉的干扰)TT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 P纯种高茎豌豆X细申璟茎豌豆 g 高菱豌豆 [自交 先高茎豌亶逵蔓豌豆 T87 277 说明 P 表示_________________ , 父表 示_________ , 辛表示________ J表示产生下一代 F1表示____________ F2表示______________ X表示 _______________ x 表示--------------- 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假说 (1 )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显 性性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用_____________ 表示(高 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决 定,用 表示(矮茎用d表示)。 (2 )体细胞中__________ 因子 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为________________ ,纯种矮茎 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 (3)在形成时,成 对因子发生彼 此,分别进入不同的 因子中的个。 (4)受精时,___________ 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_____ 的。 第1页共10页第2页共10页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检测含答案

遗传因子的发现 (3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2018·洛阳高一检测)下列各组遗传现象中,属于性状分离的是( C ) A.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全是高茎 B.矮茎豌豆自交后代全是矮茎 C.高茎豌豆自交后代有高茎和矮茎 D.矮茎豌豆测交后代全是矮茎 2.(2018·南阳高一检测)以两只杂合子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3只白色小羊。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 C ) A.一定是白色的 B.一定是黑色的 C.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3.豌豆豆荚绿色(G)对黄色(g)为显性,花腋生(H)对顶生(h)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杂交组合中,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的是( C ) A.GGhh×ggHH B.GgHh×GGHH C.GGHh×gghh D.GgHH×GGHh 4.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小桶中的彩球代表亲本产生的配子 B.每次取出的彩球记录后不必再放回小桶 C.摇动小桶使桶内彩球充分混匀 D.重复次数越多,越接近理论数据 5.(2018·衡阳高一检测)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产生的配子是 ( D ) A.YR B.yR C.Yr D.Yy 6.(2018·南昌高一检测)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概率各为1/8的类型是

( B ) A.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 B.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C.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 D.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 7.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晚熟由显性基因(E)控制。现有纯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F1的基因型为Ee,表现型为晚熟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C.F1自交后得F2,F2的基因型为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D.F2的表现型为晚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8.(2018·赣州高一检测)如表是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二代基因型,其中部分基因型并未列出,而仅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 雄配子 雌配子 YR Yr yR yr YR 1 2 YyRR YyRr Yr YYRr YYrr 3 Yyrr yR 4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A.1、2、3、4的表现型都一样 B.在此表格中,YYRR只出现一次 C.在此表格中,YyRr共出现四次 D.基因型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为4>3>2>1 9.(2018·西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某遗传病中,基因型为AA的人都患病,基因型为Aa的人有50%患病,基因型为aa的人都正常。如图的两个患病家系中,已知亲代中4号与其他三人的基因型不同。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D )

(完整版)遗传因子的发现练习及答案

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周练 命题:刘梦奇审题:刘梦奇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 1.下列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2.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C.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是3∶1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3.绵羊的白毛(W)为显性,黑毛(w)隐性,一只白羊与黑羊杂交,生了6只小羊,3白3黑,这2只亲本的基因型是() A. Ww×ww B. WW×ww C. Ww×Ww D. WW×Ww 4.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纯合亲本与杂合体交配,子代中具有与双亲基因型都不相同的个体的比例可能是() A. 0 B. 25% C. 50% D. 100% 5.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连续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 A.1/8 B.7/8 C.7/16 D.9/16 6.在生物性状遗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 A.具有等位基因的个体 B.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 C.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 D.自花传粉的个体 7.一只杂合的黑毛家兔产生200万个精子,这些精子中含隐性基因(白色基因)的约有() A.25 万 B.50 万 C.100 万 D.200 万 8.下列生物的基因型中,不属于杂合体的是() A. AaBB B. AAbb C. aaBb D. Cc 9.如果用皮毛黑色(D)光滑(r)的豚鼠与皮毛白色(d)粗毛(R)的豚鼠杂交,其杂交后代是黑色粗毛 18 只,黑色光滑 15 只,白色粗毛 16 只,白色光滑 19 只,则亲本最可能基因型是() A. DDrr × ddRr B. DDrr × ddRR C. Ddrr × DdRr D. Ddrr × ddRr 10.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后统计过的小球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 A.表示两种配子的数目要相等 B.避免小球的丢失 C.避免小球损坏 D.小球可再次使用 11.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其原因是() A.原核生物没有遗传物质 B.原核生物没有核物质 C.原核生物没有膜性细胞器 D.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12.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完整版)遗传因子的发现试题及答案

遗传因子的发现试题 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A .表现型4种,比例为3:1:3:1;基因型6种 B .表现型2种,比例为3:1,基因型3种 C .表现型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9种 D .表现型2种,比例为1:1,基因型3种 2.YyRR 的基因型个体与yyRr 的基因型个体相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子代表现型的理论比为 A.1∶1 B.1∶1∶1∶1 C.9∶3∶3∶1 D.42∶42∶8 ∶8 3.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指(t)为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基因(A)为隐性,都是在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一切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而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和同时有两种病的概率分别是 A.3/4、1/4 B.1/2、1/8 C.1/4、1/4 D.1/4、1/8 4.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 和B 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植株AaBb 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 .4种,9∶3∶3∶1 B .4种,1∶1∶1∶1 C .2种,3∶1 D .2种,9∶7 5.番茄高茎(T)对矮茎(t)为显性,圆形果实(S)对梨形果实(s)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将 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1与表现型为高茎梨形果的植株杂交,其杂交后代的性状及植株数分别为高茎圆 形果120株,高茎梨形果128株,矮茎圆形果42株,矮茎梨形果38株。这杂交组合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A.TTSS ×ttSS B.TTss ×ttss C.TTSs ×ttss D.TTss ×ttSS 6.35.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YYRR )豌豆与纯种的绿色皱粒(yyrr )豌豆杂交。得F2 种子556粒(以560粒计算)。从理论上推测,F2种子中基因型与其个体数基本相符的是 7.如图所示,表示纯合体细胞的是 8.人类多指畸形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若母亲为多指(Aa ),父亲正常,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的可能性是 A .50% B .25% C .75% D .100% 9.白色盘状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 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产生的F 2中杂合的白色球状南瓜有4 000株,则纯合的黄色盘状南瓜有( ) A.1 333株 B.2 000株 C.4 000株 D.8 000株 10.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 和AAbb 两种类型的个体,Aabb:AAbb=1:1,且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两 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选项 A B C D 基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个体数 140粒 140粒 315粒 140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