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墓葬整理

合集下载

北朝墓葬高洋壁画神兽解析组图

北朝墓葬高洋壁画神兽解析组图

北朝墓葬高洋壁画神兽解析组图高洋墓西壁壁画局部壁画被称为“墙壁上的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提起我国古代壁画,浮现于人们脑海的必然是充盈大唐气象的敦煌壁画,其浩如烟海,让世人惊叹沉迷。

然而,有谁知道,在河北邯郸邺城遗址发现的一系列北朝壁画则以其独有的时代特色和超然的画风,卓然而出。

它们犹如一幅幅时代的生动画卷,穿越千年,为世人传递着来自北朝时期特有的时代密码。

1989年,磁县湾漳村北朝大墓壁画出土,在中国考古界以及艺术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有专家观之感叹不已,“壁画之巨,内容之丰富,技艺之精湛,气韵之生动,艺术水平之高超,前所未有!”那时起,世人的目光开始聚焦这座神秘的北朝墓葬:墓主人是谁?那些满壁风动、奇伟瑰丽的画卷,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一)邺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

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人口充盈,那里居住着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和平民百姓。

往来其间的不仅有西域的突厥等少数民族,还有来自中亚的粟特、波斯等外国人在城内长期居住。

当年,那里商贾云集,奇珍汇集,堪称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都市。

距邺城遗址西北方向约5公里处的磁县境内,被证实为历史上的皇家陵墓区,湾漳村北朝大墓便是其中的一座。

1958年以来,湾漳村村民因为建房造路需要大量取土,在村子附近曾有一座原本高大的土丘,渐渐被夷为平地,后来突然塌陷出一个大洞。

村民们发现洞内有很深的积水以为是口古井,便把洞口整修成一个简易的井台,用积水来浇灌附近的菜地。

后来又有3户人家在“古井”旁边建房造院。

就这样,村民们与“古井”生活了28年。

在1986年,邺城考古队来到湾漳村调查时,发现了这口“古井”的真实身份。

考古队员通过塌陷的大洞,看到巨大的井壁内积水面以上绘有彩色的壁画,从而断定,这口与村民们相依为命的“古井”竟然是一座千年古墓。

次年,考古队开始对这座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1989年春天,作为考古队的一员进驻磁县湾漳村,并清楚地记得,考古队租住的大院门前,有座简易的小桥,桥下流水潺潺,非常悦耳,颇有诗意。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述论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述论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述论胡传耸【摘要】本文按时代顺序,分别叙述了北京地区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墓葬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前后时代、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对各处出土墓葬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对以后北京地区考古工作中魏晋北朝墓葬的辨别和认识提供一些参照.【期刊名称】《文物春秋》【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形制;丧葬习俗【作者】胡传耸【作者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100009【正文语种】中文北京地区地处中原北边,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地,既是中原扼守北方势力的咽喉,又是开拓北疆的据点;一事两面,北京地区同样是北方民族踏足中原必先叩开的一道大门,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京地区在当时的社会中具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对于这些问题,史家多有论述,本文仅就北京地区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略加考察,以期窥得当时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之一斑。

一、曹魏时期的墓葬北京地区发现的可以确定为曹魏时期的墓葬仅有一处,见齐心先生所著的《北方考古研究(二)》一书[1](下文简称《北方》)。

书内提到:“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东北处发现一座魏墓,墓底距地表约6米,是一座南北向双室砖室墓,其形制与北京顺义大营村魏晋墓M2相似,墓顶呈覆斗形。

墓葬早年被盗,顶部坍塌。

斜坡墓道长3.5米、宽0.8米,接近墓门处为平底,墓道渐宽至1.30米,墓门由砖砌封堵。

墓室前有甬道,长1.35、宽0.8米,前室为长方形,长2.5、宽2米,墓室残高2.5米。

前室与后室有甬道相连,长0.6米。

后室形制同前室,长3.2、宽2.5米。

骨架散乱,难以辨别葬式,随葬品位移。

墓室及甬道均用长方砖铺地。

”该墓出土随葬品中数量最大的是釉陶器,一般为黄釉红胎,包括罐、盘、奁、仓、灶、井、猪圈、臼、果盒、虎子、鸡、灯、双耳杯及舞俑等多类器型,另外还有五铢钱40余枚。

重要的是出土的一件铜弩机上刻有纪年铭文“正始五年”。

洛阳孟津朱仓北魏墓

洛阳孟津朱仓北魏墓

16 件。 包括侍俑、持物俑。
9 件。 依制作方式不同分为 2 型。 7 件 (M57 ∶ 1~7)。 双模制。 均为站
A型
姿 , 面部涂有朱彩 , 面带微笑 。 男侍俑 2 件 (M57 ∶ 3、4), 形制相同 。 标本 M57 ∶ 3, 头部束 发扎巾 , 带小冠 , 双耳下垂 , 身着宽领长袖衫 , 双手拱于胸前,双腿膝盖以下露出。 通高 20 厘 米(封二 ∶ 1;图七 ∶ 1)。 女侍俑 5 件(M57 ∶ 1、2、
(M60 ∶ 3)
7. 俑头
(均为 1/4)
2
1
3
4 5
7 6
图九
1 2 3
陶动物模型
1. 猪 (M5 ∶ 7) M5 ∶ 10)
2. 鸡 (M5 ∶ 8)
3. 羊 (M5 ∶ 9) 4、5. 狗(M51 ∶ 15、
(均为 1/4)
4
5
双手相托拱于胸前,鞋尖微露 。 通高 19.5 厘米 (图八 ∶ 1)。 持物俑
宽领短袖衫 , 下着曳地长裙 , 腰束带 , 挽结于胸 前并自然下垂,双手抬于胸前,鞋尖微露。 通高
M3 方向 180 ° ( 图六 )。 墓道口距地表 1. 1 米 , 近 洞 室 处 口 宽 1.3 、 底 宽 1.44 米 , 底 距
地表 6.3 米 。 墓道北端有条形砖封门 , 呈 “ 人 ” 字形 , 宽 1.44 、 高 0.9 米 。 砖的一面饰绳纹 , 长
表 0.9 米 ,近甬道处口宽 1、 底宽 1.2 米 , 底距地 表 8.9 米。 甬道土洞。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东西 长 4.16、宽 3.86、残高 1.4 米,顶塌。 甬道上方有 盗洞,内有墓志盖一方,无字。 残留随葬品多位 于墓室东部。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概述梁满仓《中国史研究动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历来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文化问题越来越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研究,成就突出,内容丰富,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

据粗略统计,近五年中,全国各种刊物发表的研究这个时期文化的论文近百篇。

此外,还出版了罗宏曾同志近60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30余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这两部论著对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的整体研究,都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就发表的文章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以及宗教文化、区域文化、学术思想及艺术文化、民族文化、宏观文化等各个领域。

现将其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一、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的研究,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建筑、社会习俗、社会风气等方面。

在婚姻方面,有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刘驰《从崔、卢二姓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任重《魏晋南北朝的婚姻制度》(《历史知识》1987年第6期)、张承实《六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苏州大学学报》19 88年第3期)、王晓卫《北朝鲜卑婚俗考述》(《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等文。

叶妙娜通过对陈郡谢氏的婚姻研究,指出侨姓世族从西晋时实行身分内婚制,东晋时这种婚制则以门第世系为主要条件,南朝则更重视政治、经济实力。

此外宗教、地域等对婚媾也有影响。

这种内婚制加上江南具体的社会环境,造成大量中表婚和血缘异辈婚,这种近亲繁殖带来的劣生,是造成世族衰落的原因之一。

刘驰通过对北朝崔、卢两姓士族高门的婚姻分析,指出士族内部联姻是贯穿整个北朝时期的明显特点。

士族高门与各朝最高统治者、与庶族寒门的姻戚关系,则随着双方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王晓卫则从群婚制残余、比较自由的妇女婚姻社交、不论行辈与不重门第、表亲婚、交换婚、冥婚、早婚等方面,考述了北朝鲜卑婚俗。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马新齐涛• 2013-05-03 15:08:10 来源:《民俗研究》2012年5期内容提要:魏晋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期。

这一时期,随着墓祀的衰歇,祭祖之式一分为三:一是朝廷所设定的庙祭与家祭;二是兴起于民间的寒食扫墓;三是因佛教传入而引发的佛教式祭祖。

在此后的发展中,庙祭与家祭汇合,演化为宗祠祭祖;寒食扫墓与佛教式祭祖继续流行。

这一演化过程的总趋势就是祭祖的官方色彩不断减弱,民间色彩逐渐强化。

关键词:魏晋隋唐时期祭祖庙祭家祭寒食作者简介:马新,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祖,既是宗族中的大事,又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环。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期,它上承汉代墓祀之制,下启宋明祭祖活动的民间化。

深入研究其演化轨迹,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厚葬的转变与墓祀的式微汉代民间的祭祖方式主要是墓祀,它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墓前祭祀,即洒扫、祭酹、植树、筑祠、立碑等活动;二是墓内祭祀,即墓内祭祀空间的开拓和祭奠。

这是一种盛行于汉代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

墓祀之盛行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它与这一时代的厚葬之风互为表里。

墓祀之盛既是厚葬的重要体现,又是厚葬之风的重要动因;而厚葬之风既助长着墓祀的盛行,又延伸着墓祀的功能与价值。

就其发展而言,墓祀与厚葬的去路也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成于斯、败于斯。

就墓祀而言,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墓前设施及祭仪葬式,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民众所能承受的能力。

如《后汉书·崔骃附崔寔传》载,崔氏家族因竭力建坟茔、修碑祠而倾其所有,导致家业败落,贫困如洗。

其传曰: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

葬讫,资产竭尽,因贫困,以酤酿贩鬻为业。

……(寔)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从殡殓。

又如《许安国祠堂题记》所记祠主许安国仅为掾属秩百石,官小位卑,其卒后,父母及三个弟弟“以其余财,造立此堂”,“作治连月,功扶无亟,贾钱二万七千”,而且修得比较讲究。

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

高陵的具体位置,唐朝以后争议颇多,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

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确认。

此外,高陵作为地名,亦指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

高陵简介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1]寝[2],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

二月丁卯,葬高陵”。

[3]关于高陵,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

[4]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但存争议。

[编辑本段]陵墓结构高陵航拍照片高穴村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78平方米。

[编辑本段]发现过程高陵前室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这座东汉大墓,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

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

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

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铭文。

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

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摘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以分裂和战乱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艺术却分外活跃。

向上继承了秦汉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向下开启了隋唐时期兼容并包、广博宏大的多元素文化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制度作为当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极具时代特色,随葬俑群在墓葬中大量出现就是显著特点之一。

在这些随葬俑群中武士俑占有很大比重,武士俑的出现-方面反映了当时丧葬习俗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战乱纷争不断的社会背景下的尚武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代“胡风国俗,杂相糅乱”,是民族和文化大融合时代,少数民族走上汉化的道路,将汉民族文化制度融合到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制度中来。

在这个大背景下,墓葬中的武士俑也表现出胡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许多武士俑的装饰带有强烈的异族风格。

同时,由于不同政权的汉化程度并不是一致的,在这些分属于不同政权的墓葬中的武士俑在制作工艺、体态形象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目前学术界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士俑的研究关注不多,对这一时期的武士俑展开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通过对出土武士俑材料的梳理,考察武士俑发展演变的脉络,对这一时期武士俑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其次,武士俑在随葬俑群中的流行伴随着当时丧葬习俗的变化,而这一变化过程必然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两者之间关系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造成了武士俑形态及制作工艺在地域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艺术方面的也有政治制度方面的,通过对这些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考察可以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的胡汉文化融合情况提供新的材料。

武士俑是魏晋南北朝墓葬随葬俑群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俑,不仅数量巨大,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武士俑为对象,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从武士俑的造型、制作工艺、铠甲、服饰等方面着手,考察其源流、发展、演变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段。

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是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古人有云:“魏晋之交,风尘正澄”,可见这个时期的文化在当时的百姓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并解读它们的内涵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共同构建的。

其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儒家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更加重视礼仪、道德和家庭。

古人有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一思想就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重要性。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经典,例如《道德经》、《菜根谭》等,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经典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尊重和平等价值观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这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文化的发展除了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化也非常重要。

在这个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民间文化也日益繁盛。

民间文化主要包括民间艺术、小说、诗歌、音乐、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形式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分裂的出现,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大。

南方文化以文学、音乐为代表,北方文化则以绘画、雕塑为代表。

这些文化中,有很多是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它们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三、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互相影响、融合的关系。

例如在文学上,民间文学中的故事往往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有着交叉。

民间艺术中的神话故事也大量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

墓葬中所出现的壁画、雕刻也往往具备传统文化的元素。

而在其他方面,民间文化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例如,南方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在北方流传开来,国画、唐卡等艺术形式也被南方百姓所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墓葬整理
魏晋南北朝——南方地区墓葬

期 特点 形制 规模 结构 设施 装饰 随葬品

东汉末至东吴中叶 带甬道的横前堂后室墓。有的前堂带一二个耳室。前堂多攒尖顶,后室多平顶或券顶。 大 横砖相叠平砌,也有 “三顺一丁”的砌
造方法。
铺地砖常
砌成两竖
一横的席
纹。

陶器和釉陶,漆器
和铜器比例也较
高。器类有盘口壶、
熏、五联罐式谷仓、
蚕形虎子。此外,
砖或铅质买地券以
及五铢钱。

平面长方形
的单室平顶
或券顶。带短甬道的单室券顶墓。 中 同大型墓

长方形砖室
和土坑
小 陶器和少量五铢钱

吴中期至东晋初 前附甬道的前后砖室墓 大 “三顺一丁”的砌造方法普遍。墓顶出现“四隅券进式”穹窿顶结构 有排水设施。墓室前段修建排水沟,或利用
后室高于前
室一层或数
层砖的方法
自然排水。

壁砖侧面模制的汉式图案花纹减少,兽面、龙、虎、凤纹逐渐流行。铺地砖盛行人字纹。 青瓷器迅速增加,
类型有明器模型,
堆阙楼人物的谷仓
罐、球形熏、人形
镇墓兽、佛教信仰
遗物等。多随葬金
银,有玉佩珠饰表
明墓主原具朝服
葬。瘗钱普遍。

平面凸字形中 平砖顺砌 同大形墓 同大形墓
的短甬道券
顶单室墓,
有的还带1
小侧室,甬
道偏向一侧
的刀形墓也
开始出现

平面长方形
单室墓
小 少量瓷器、罐、碗

魏晋南北朝——南方地区墓葬

期 特点 形制 规模 结构 设施 装饰 随葬品

东晋到刘宋 新流行甬道前端做出类似小室的吕字形砖墓 大 “三顺一丁”砌法为主 有砖砌祭台、棺床等设施。排水沟设施完善,有陶制或铜制的漏水板。 壁面装饰前所未有,有砖砌“凸”字形小龛和直棂假窗。石门门券上雕平梁、叉手等仿木结构。有的大墓有竹林七贤和荣启期人物画像砖拼镶砖画,表明受玄学影响。 ①瓷器减少,罐壶瓶向痩高发展,榻上用具成组。鸡首壶流行。器物上流行莲花纹装饰。②砖或石质的墓志在大族墓中常见。③外来玻
璃器和钻指
环。④明器急
剧减少,瘗钱
现象衰退。⑤
武士俑和床
榻、帐座是伴
随司马氏政权
和中原氏族南
迁出现。
中 同大型墓 金银饰品

齐梁陈 弧线的长方形单室、前设甬道的砖墓。墓室穹窿顶或券顶。甬道内有一二道石门。 大 封门墙两侧有挡土墙 有砖砌棺床,床前有石祭台,床后有阴井。 石门额上雕人字拱。墓室壁面有桃形灯龛和直棂假窗。早期
画像砖拼镶砖
画,晚期莲花忍
冬花纹砖。

陶瓷制品,新
出莲花尊和一
盒五盏组合
器。陶明器比
重增加。大墓
有动物石雕和
石灰石质墓
志。

“凸”字形带
甬道的券顶单室墓。 中 有棺床,床前阴井通向排水沟。 壁面有桃形灯龛和直棂假窗。墓砖平面有细绳纹,侧面有莲花纹、四出钱纹和网格纹 同大型墓

同中型墓 小

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墓葬

期 特点 形制 规模 结构 设施 装饰 随葬品

曹魏至西晋初
斜坡墓道、
甬道、两侧带耳室的方形前室和长方形后室的砖墓。 大 左耳室模
拟庖厨,右
耳室模拟
仓房。

简化趋势,玉
杯、博山炉等
日常生活器
皿。陶模型模
拟庖厨,带盖
陶罐模拟仓
房。
单室砖墓。
墓方形,前建甬道 中
陶俑和陶明

西晋中晚期
平面长方形土洞墓 小 竖井墓道, 有的头部挖壁龛 几件陶罐、一
二枚铜钱

单室方形砖墓 长方形竖穴洞室墓 大 宽墓室和长墓道 碑式石墓志。
陶质镇墓兽
方形多子槅、
翻口罐等

单室方形砖
墓 长方形竖穴洞室墓 中 甬道设石
门一重

室外砌筑护顶券拱和仿木结构。 较小的墓志。陶质明器和

饮食用具,南
方输入的青
瓷器

土坑竖穴墓 小 一二件陶罐

16国至北魏迁洛前 战乱频繁,民族关系复杂无统一墓制。 大中小 土洞结构。有的前后两方室。 甬道和墓道间两侧各设一小龛。 依仗俑和大
批陶俑

北魏迁洛以后的北朝时期 方形单室的砖墓或洞室墓,出现地方大族的墓群 大 东汉在墓前树立神道碑、石人、石兽以及新建高大坟冢、布置家族茔地等做法复苏、发展 墓室和墓道两侧壁面都绘有壁画。墓室壁画分上下两栏,上栏画四神,下栏画车马。墓道壁画上下都画主人出行和归来。 平置带盖墓志。葬具附近出玉璜和各种珠饰,表明
墓主原具朝
服葬。武装依
仗和伎乐女
仕俑。

同大型墓 中 葬具附近出玉璜和各种珠饰,表明墓
主原具朝服
葬。
竖穴砖棺和竖穴洞室墓 小 少量铜钱和
日常用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