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与藿香的鉴别

广藿香与藿香的鉴别
广藿香与藿香的鉴别

广藿香与藿香的鉴别

摘要:目的澄清药源,保证用药安全。方法从历史考证、植物来源、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以及功效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论广藿香和藿香为不同品种,不应混淆使用,正品药用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

关键词:广藿香;藿香;鉴别;使用

藿香是一味用途很广的芳香化湿药,能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凡湿浊内停无论寒热虚实或兼表与否皆可选用。目前市场上藿香的主流商品药材有两种,分别来源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及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 et Mey.) O. Ktze,后者俗称“土藿香”,两者统称“藿香”。中医处方中的藿香,其实是指广藿香。因市场上“土藿香”价格远低于广藿香,有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加上地方用药习惯不同,使得两者容易混浠。现从广藿香与藿香的历史考证、植物来源、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功效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以鉴别两者。

1 历史考证藿香始载于汉杨孚《异物志》,云:“藿香交趾有之。”其后《交州记》(东晋)、《广志》(梁)、《南州异物志》(隋)、《通典》(唐)等历代史志均有记载。据描述当系原产东南一带(“日南诸国”、“顿逊国”、“交趾”……等)的热带芳香草本植物。本草的记载始见于《嘉祐本草》及《图经本草》;前者则收录了《广志》“藿香出日南诸国”的记载,后者谓“岭南多有之。”其后《本草别说》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本草品汇精要》等,均沿袭了古代史、志及《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说法,直至《纲目》谓“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子……,唐史云顿逊国(按指马来半岛Tenasserim)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者是也。”按:“都梁”一般认为是泽兰,唐史云:“叶如都梁”是因袭了隋《南州异物志》的叙述。观察印尼大学药剂系植物园栽培的腊叶标本,叶缘为锐锯齿状,与唐史所引早期文献的“叶如都梁”的描述接近。中国现在栽培的原植物叶缘为钝锯齿。则与李时珍:“叶微似茄子”的描述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附图相近。这从产地、性状及栽培方法上均较清楚地说明当时藿香是指古代史、志收载的藿香,与现在广藿香相符。而非遍布我国南北靠种子繁殖的藿香(土藿香)Agastacherugosa(Fisch.et Mey.)Kuntze[1]。

2 植物来源

2.1广藿香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正品药用藿香为唇形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2]。药材名叫广藿香,别名叫藿香、枝香。原产亚洲菲律宾等亚热带地区,我国主产广东、海南。我国按产地不同分石碑广藿香及海南广藿香。

2.2藿香属于地区民间习惯用药,为唇形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 et Mey.) O. Ktze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叫土藿香、大叶薄菏、野藿香[3]。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地。

3 原植物性状

3.1广藿香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茎外表木栓化。叶对生;叶柄长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10cm,宽4-5-7.5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阔而钝或楔形而稍不对称,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钝齿,两面皆被毛茸,下面较密,叶脉于下面凸起,上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红色;没有叶脉通过的叶肉部分则于上面稍隆起,故叶面不平坦。轮伞花序密集,基部有时间断,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式,长2-6cm,直径1-1.5cm,具总花梗;苞片长约13mm;花萼筒状;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缘;雄蕊4,外伸,花丝被染色。花期4月。我国产者绝少开花。

3.2藿香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110cm。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红色,稀被微柔毛及腺体。叶对生;叶柄长1-4cm;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形,长2-8cm,宽1-5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带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齿圆形;上面无毛或近无毛,散生透明腺点,下面被短柔毛。花序聚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大,条形或披针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纵脉及腺点;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长约8mm,上唇四方形或卵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两侧裂片短,中间裂片扇形,边缘有波状细齿,花冠外被细柔毛;雄蕊4,二强,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头2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4 药材性状

4.1广藿香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

0.7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

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4.1.1石牌广藿香:枝条较瘦小,表面较皱缩,灰黄色或灰褐色,节间长3~7cm,叶痕较大而凸出,中部以下被栓皮,纵皱较深,断面渐呈类圆形,髓部较小。叶片较小而厚,暗绿褐色或灰棕色。

4.1.2海南广藿香:枝条较粗壮,表面较平坦,灰棕色至浅紫棕色,节间长5~13cm,叶痕较小,不明显凸出,枝条近下部始有栓皮,纵皱较浅,断面呈钝方形。叶片较大而薄,浅棕褐色或浅黄棕色。

4.2藿香地上部分长30-90cm,常对折或切断扎成束。茎方柱形,多分枝,直径0.2-1cm,四角有棱脊,四面平坦或凹入成宽沟状;表面暗绿色,有纵皱纹,稀有毛茸;节明显,常有叶柄脱落的疤痕,节间长3-10cm;老茎坚硬、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叶片深绿色,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长2-8cm,宽1-6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钝锯齿,上表面深绿色,下表浅绿色,两面微具毛茸。茎顶端有时有穗状轮伞花序,呈土棕色。气芳香,味淡而微凉。

5 显微特征

5.1广藿香微鉴别粉末特征:淡棕色,①非腺毛1-8个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97-590μm,壁具刺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针晶。②腺鳞头部8个细胞,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③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或茎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中或游离,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长23-43μm,含有金黄色状物;柄短,1-2细胞。④腺毛头部2细胞或偶单细胞;柄1-3细胞,甚短。⑤草酸钙针晶细小,散于叶肉、茎薄壁细胞或纤维中,长3-27μm。

⑥叶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4]。

5.2 藿香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灰棕色①上表皮非腺毛多为1-2细胞,长16-80μm,下表皮非腺毛多为1-4细胞,长70-460μm,毛茸圆锥形,表面有疣状突起,基部邻细胞3-4,呈放射状排列,角质层纹理较明显;②腺鳞头部8个细胞,扁圆球形,直径56-80μm,柄单细胞。③腺毛头部1-2细胞,以单细胞较多见,柄

单细胞;④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

A B

A:广藿香叶B:藿香叶

1、腺鳞

2、间隙腺毛1、腺鳞2、腺毛

3、非腺毛

4、气孔3、非腺毛4、气孔

6 化学成分

6.1广藿香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patchoulo alcohol),并有α-,β-和γ-藿香萜烯(α-,β-,γ-patchoulene)、α-愈创烯(α-guaiene)、α-布藜烯(α-bulnesene)、广藿香酮(pogostone)、丁香烯、丁香酚及广藿香吡啶碱(patchoulipyridine)等。而广藿香酮(pogostone)为抗真菌有效成分,为石牌产油中主要成分,海南产油中则含量甚微。

6.2藿香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并含有茴香脑(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柠檬烯(limonene),对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3-辛酮(3-0ctanone)、3-辛醇(3-0ctanol)、对-聚伞花烯(p-Cymene)等.7功效应用

7.1广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7.2藿香作用和广藿香差不多,只是功效较差一些。有研究表明甲基胡椒酚的代谢产物(1-羟基甲基黑椒酚等)有致癌性[5] [6]。2005版《中国药典》没有收载,不作药用,都用于香料的提取,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作为民间习惯用药还在应用,应注意鉴别。

8讨论

广藿香和藿香两者虽统称“藿香”,但两者不管在来源、性状、气味、显微、成分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列表如下:

广藿香才是药用藿香的正品,药学工作者在临床使用时应提高对广藿香和藿香的鉴别能力,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中药辞海》编委员会. 《中药辞海》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

[4]莫建霞,蒋程,张霞燕.广藿香与土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和显微特征比较,中药材[J] .2009-11-1675-03

[5] Drinkwater NR, Miller EC, Miller JA, et al. Hepatocarcinogenicity of estragole (1-allyl-4-methoxybenzene) and 1'-hydroxyestragole in the mouse and mutagenicity of 1'-acetoxyestragole in bacteria[J].

J Natl Cancer Inst,1976,57(6):1323-1331.

[6] Miller EC, Swanson AB, Phillips DH,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studies of the carcinogenicities in the mouse and rat of some naturally occurring and synthetic alkenylbenzene derivatives related to safrole and estragole[J]. Cancer Res,1983,43(3):1124-1134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芳香化浊和中解暑广藿香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芳香化浊和中解暑广藿香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 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枝香、藿香、刺蕊草。按产地不同分石牌广藿香及海南广藿香。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原植物广藿香栽培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本种以海南为大宗,销全国,并供香料厂用。 本品药材性状: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0.7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石牌广藿香高30~70cm。主茎粗短,分枝较多,节较密集,节间长3~6cm,断面渐呈类圆形,髓部较小,约占直径的1/3~1/2。枝条较瘦小,稍曲折,枝叶茂密,表面较皱缩,灰黄色或灰褐色,密被短毛茸,叶痕较大而凸出,中部以下被栓皮,纵皱较深,叶片较小而厚,油润,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暗绿褐色或灰棕色,长:宽为 1.23,叶面较皱缩。气纯香,味甘而不苦涩。

高要藿香植株高80~100cm,主茎粗而长,分枝较少,节稍稀,节间长5~11cm,断面髓部约占直径的1/2。枝条较顺直,枝叶稍稀疏,毛茸较密集。叶椭圆形,黄色或灰褐色,长:宽为1.38,叶薄纸质,稍润,叶面较平坦。气清香,味甘、微苦涩。 湛江藿香植株高80~100cm,主茎粗而长,分枝较少,节稍稀,节间长6~13cm,断面髓部约占直径的1/2。枝条顺直,枝叶稀疏,毛茸细长而疏。叶长椭圆形,灰棕色,长:宽为 1.75,叶薄纸质,稍干涩,叶面较平坦。气香,味甘、微苦涩。 海南广藿香植株高100~120cm,主茎长,分枝多,节较密集,节间长5~7cm,断面呈钝方形,髓部较大,约大于直径1/2。枝条较粗壮,多弯曲,叶多脱落,毛茸较稀疏,表面较平坦,灰棕色至浅紫棕色,叶痕较小,不明显凸出,枝条近下部始有栓皮,纵皱较浅。叶片较大而薄,长卵形或长椭圆形,浅棕褐色或浅黄棕色,长:宽为1.99,叶薄纸质,稍干涩,叶面平坦。气香浓郁,味微苦涩。 本品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功能: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中医临床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藿香和土藿香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及钩端螺旋体,防腐,拮抗钙离子,助消化,解痉,镇痛,镇吐等作用,可抑制

广藿香质量标准

拼音名:Guanghuoxiang 英文名:HERBA POGOSTEMONIS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33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的干燥地上部分。 按产地不同分石牌广藿香及海南广藿香。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 【性状】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0.7 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石牌广藿香枝条较瘦小,表面较皱缩,灰黄色或灰褐色,节间长3~7cm,叶痕较大 而凸出,中部以下被栓皮,纵皱较深,断面渐呈类圆形,髓部较小。叶片较小而厚,暗绿褐色或灰棕色。 海南广藿香枝条较粗壮,表面较平坦,灰棕色至浅紫棕色,节间长5~13cm,叶痕较 小,不明显凸出,枝条近下部始有栓皮,纵皱较浅,断面呈钝方形。叶片较大而薄,浅棕褐色或浅黄棕色。 【鉴别】 (1) 本品叶片粉末淡棕色。叶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非腺毛 1~6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约至590μm,壁具刺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腺鳞头部单细胞状,顶面观常作窗形或缝状开裂,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间隙腺毛存在于栅栏组织或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m,长约至113μm;柄短,单细胞。小腺毛头部2细胞;柄1~3细胞,甚短。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叶肉细胞中,长约至27μm。 (2) 取本品粗粉适量,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分取所得挥发油,进行以下试 验。 取挥发油1滴,加氯仿0.5ml,滴加5%溴的氯仿溶液数滴。石牌广藿香先褪色,继显 绿色;海南广藿香先褪色,继显紫色。 另取挥发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铜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层,吸取 上层苯液,点于载玻片上,俟苯挥发后,于残渣上加乙醇1~2滴,放置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牌广藿香可见众多灰蓝色针状结晶;海南广藿香可见少量灰蓝色结晶及绿色无定形物。 (3) 取[鉴别](2)项下所得的挥发油0.5ml,加醋酸乙酯稀释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百秋李醇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冰醋酸(95:5: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氧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显一黄色斑点;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蓝色斑点。 【炮制】除去残根及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

中药广藿香研究概述

中药广藿香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8-01-09T09:57:46.0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秦臻 [导读] 由此可见,广藿香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研究开发的价值。广藿香酮作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需进一步阐明其药理作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中医院中药房浙江杭州 311500) 【摘要】广藿香是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广藿香的药用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广藿香油中含有5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含量可达23.58%[2],是广藿香油中的重要化学成分。目前,广藿香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藿香酮的提取分离[3]、广藿香酮的鉴定[4]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尚未见广藿香酮药动学方面的研究报道。现对广藿香及广藿香酮、中药药动学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广藿香;广藿香酮;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330-02 广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常见栽培,是我国常用的芳香化湿中药,具有芳香化湿、开胃止呕、发表解暑之功效。多用于治疗霍乱腹痛,肠胃胀气,暑湿暑热、脘痞呕吐、、胸闷不舒、寒湿闭暑等。[1]广藿香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后传入我国岭南地区(今广东),故习称广藿香。目前在广东省的肇庆地区、湛江地区、广州郊区、海南岛均有栽培。广藿香为广东地道药材,是“十大南药”之一,也是多种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藿香祛暑软胶囊”和“藿胆丸”等的主要组成药物。此外,广藿香所含挥发油还可以作为化妆品、定香剂和杀虫剂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配料。[5]以下就其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广藿香酮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1.本草考证 据考证[6]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未见藿香的相关的记载,其发源于东南亚诸国,最早的时候仅用作为香料使用,后逐步入药。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藿香交趾有之”。至此之后,诸多本草均记载了藿香的原产地:《太平御览》云:“都昆在扶南山,有藿香。”《本草图经》记载:“扶南国人言:五香共是一木,叶是藿香,胶是熏陆。”《本草纲目》云:“藿香似苏合。”晋代《南方草木状》中记载:“藿香出交趾、九真、武平、兴古诸地。”唐书《通典》亦云:“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其后《嘉韦占本草》转引隋代《南州异物志》谓:“藿香出海边国。” 我国使用广藿香的历史相当悠久,对广藿香的药用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宋嘉佑2~6年的《嘉佑本草》云:“和中止唯,芳香化湿,解暑辟浊”。南北朝时梁陶宏著《名医列录》云:“去恶,止霍乱心腹病”。宋苏颂著《图经本草》云:“助胃吐逆为要药”。《珍珠囊》云:“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汤液本草》云:“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在《本草正义》中,对藿香的药用和不宜作了精辟的论述:“藿香芳香而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是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又云:“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面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清代黄宫绣著《本草求真》也对藿香的效用作了简要综述:“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醒胃以辟诸邪。故凡外来恶风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本草述》云:“藿香,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本草正义》也云:“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药要”。由以上可见,广藿香具有这些特效,它最适于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湿滞而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特别是华南地区“四季无寒冬,有雨便成冬”的气候特点,更容易在夏季感寒。藿香辛而解表,微温又能散寒。又能止湿化呕,故对夏季感受风寒,发热,恶寒,头痛,呕吐的征候效如桴鼓。 2.广藿香酮研究概况 广藿香酮(Pogostone或Dhelwangin)是中药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挥发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为无色针状结晶,分子式为C12H16O4,分子量224.257,熔点32.5~33℃,易溶于碱性水溶液及一般有机溶剂中,稍溶于水。其化学名称为:4-羟基-6-甲基-3-(4-甲基戊酰)-2H-吡喃-2-酮(4-hydroxy-6-methyl-3-(4-methylpentanoyl)-2H-pyran-2-one)。 结构式如下图: 广藿香结构图 2.1 广藿香酮的提取分离 广藿香酮是从中药广藿香挥发油中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常见的提取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 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是超临界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法、索氏提取法等。谭银丰等[7]优选出的水蒸气蒸馏法最佳提取工艺,以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考察了药材粉碎度、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浸泡时间。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步骤为广藿香粉过20目筛,以水浸泡1小时后水蒸气蒸馏6小时,加10倍量水,得到的挥发油提取率为2.3%。靳德军等[8]优选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广藿香油的最佳工艺,以挥发油提取率和主要成分广藿香醇的含量为指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最终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7.2MPa,温度40℃,萃取时间1小时,得到的提取率为2.1%左右。而同一批次广藿香利用蒸馏法提取到的挥发油提取率仅为1.0%。刘志华等[9]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与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广藿香油化学成分的含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出油率为2.47%,相对含量0.5%以上有12种,占总挥发油98%以上。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出油率为1.58%,相对含量0.5%以上有13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97%以上。易婷等[10]比较了

荆芥的药理价值

荆芥的药理价值 药用价值 1、抗菌和抗炎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荆芥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此外,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荆芥煎剂及荆芥与防风混合煎剂均有明显抑制小鼠耳郭肿胀作用,混合煎剂比单煎效果好.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解热镇痛作用 荆芥煎剂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发热,给予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2g/kg 灌胃,发现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的镇痛作用以d-薄荷酮为代表,用d-薄荷酮100mg/kg给小鼠灌胃,能抑制因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其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 3、止血作用 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品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而荆芥炭缩短77.7%,即荆芥经炒炭后有止血作用.有报告指出,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且与剂量相关.但荆芥炭水煎剂及提出挥发油后的荆芥炭水煎剂,均未见明显的止血作用.报告者认为,临床上使用荆芥炭治疗各种出血疾病时,应以散剂内服为佳.亦有报告指出,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的止血作用是通过体内促凝血、抗纤溶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实现的。 4、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 荆芥油能降低正常大鼠体温;亦有镇静作用,荆芥油(0.5ml/kg)给兔灌胃,可见其活动减少,四肢肌肉略有松弛。 荆芥油能明显延长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对豚鼠致喘的潜伏期,减少发生抽搐的动物数;亦能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尚有祛痰作用。 药用价值 (1)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 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2)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广藿香生产工艺规程

xxxxxxxxx有限公司生产工艺规程 1目的:建立广藿香生产工艺规程,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2 范围:广藿香生产过程。 3 职责:生产部、生产车间、质保部。 4 制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 《中国药典》2020年版。 5 产品概述 5.1 产品基本信息 5.1.1产品名称:广藿香 5.1.2规格:段 5.1.3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略呈方柱形,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切面有白色髓。叶破碎或皱缩成团,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5.1.4企业内部代码: 5.1 5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5.1.6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5.1.7用法与用量:3~10g。 5.1.8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5.1.9包装规格:3g/袋;5g/袋;10g/袋;60g/罐;80g/罐;100g/罐;0.5kg/

袋;1kg/袋;10kg/袋;15kg/袋;18kg/袋;20kg/袋;25kg/袋;30kg/袋;50kg/袋。 5.1.10贮存期限:36个月 5.2 生产批量:5-10000kg 5.3 辅料:无 5.4 生产环境:一般生产区 6 工艺流程图 6.1 广藿香工艺流程图: 6.2 生产操作过程与工艺条件:

6.2.1领料 6.2.1.1饮片车间根据批准的批生产指令,按照“生产过程物料管理程序”,凭填写品名、编码、领料量、数量的指令单到原料库领取广藿香原料。 6.2.1.2领料过程中必须核对原料品名、编码、件数、数量、合格标志等内容。 6.2.2净制: 6.2.2.1取原料,置于不锈钢挑选台上,按照《净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手工挑选,除去残根和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将净广藿香置净料袋或周转箱。 6.2.2.2净制结束后,称量,标明品名、批号、总件数、总数量。将净广藿香转至下道工序,及时清场并填写生产记录。 6.2.2.3质量要求 6.2.2.3.1生产操作过程中,药材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6.2.2.3.2生产操作过程中,物料必须每件有正确的标识,设备必须有运行标志。 6.2.2.4净制标准 (1)抽样方法:随机取样3次,每次500g ,检查杂质数量。 (2)合格标准:照《杂质检查法》(检验操作规程附录12)测定,杂质不得过2%。 6.2.2.5净药材物料平衡限度 (1)指标:95-100%。 (2)计算公式如下: ++= 100% 净药材量杂物量取样量 净制物料平衡指标(%)投料量 6.2.2.6偏差处理:如有偏差,应按《偏差处理管理规程》(GLSC08-023)的要求,启动生产过程的偏差,直到得出无潜在风险为至。如有质量风险,则进行纠正和预防,按质量事故处理。 6.2.3洗、润:按照《洗、润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将药材从滚筒口送

药品质量标准及答案

药品质量标准及答案 一、A1 1、“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多少以下的重量 A、0.2mg B、0.3mg C、0.4mg D、0.5mg E、0.6mg 2、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是 A、1995年版中国药典 B、2000年版中国药典 C、2005年版中国药典 D、2010年版中国药典 E、2015年版中国药典 3、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如未规定上限时,指其上限不超过 A、99.9% B、100.0% C、100.5% D、101.0% E、102.0% 4、药物制剂的含量限度表示方法为 A、标示量 B、实际量 C、杂质量 D、实际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 E、杂质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 5、某药物注射用(标示量20ml,2.24g)用非水滴定法测定含量为每毫升实际含药物0.1100g。本品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为 A、100.0% B、99.2% C、98.2% D、96.4% E、95.5% 6、药典中规定称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称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 A、±0.1% B、±1% C、±5% D、±10%

E、±20% 7、关于药品质量标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 B、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C、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埋、不断完善”的原则 D、对药品质量控制及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E、因生产情况不同,不必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 8、药典规定某药原料药的含量上限为102%,指的是 A、该原料药的实际含量 B、该原料药中含有干扰成分 C、用药典规定方法测定时可能达到的数值 D、方法不够准确 E、应用更准确的方法替代药典方法 9、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规定,称取2.00g系指 A、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B、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 C、称取重量可为1.9995-2.0005g D、称取重量可为1.5-2.5g E、称取重量可为1-3g 10、取谷氨酸钠1.0g,加水23ml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 3.5)2ml,依法检查,与标准铅溶液(10μg Pb/ml)所呈颜色相比较,不得更深。重金属限量为百万分之十,则标准铅溶液应取 A、1.0mL B、2.0mL C、3.0mL D、4.0mL E、5.0mL 11、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 A、精密度 B、重复性 C、准确度 D、线性 E、回收率 12、回收率可用于表示 A、准确度 B、精密度 C、专属性 D、检测限 E、线性 13、在药物检测中,表示准确度的指标是

荆芥炭是什么

荆芥炭是什么 文章目录*一、荆芥炭是什么*二、荆芥炭的作用与功效*三、荆芥炭的副作用 荆芥炭是什么1、荆芥炭是什么 荆芥炭在临床上对于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有不错的治疗效果,不过很多都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中药。 荆芥炭,中药名。为荆芥的炮制加工品。荆芥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2、荆芥炭的性状 本品全体黑褐色。长 0.5cm 不规则小段,茎方柱形,体轻,质脆,断面焦褐色。叶对生,多已脱落。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略具香气,味苦而辛。 3、荆芥炭的鉴别 3.1、本品粉末黑褐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腺鳞头部 8 细胞,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 1~2 个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 1~6 个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

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维成束,壁平直或微波状。 3.2、取样品粉末(过 20 目筛)约 5g ,加乙醇 60ml ,加热回流 1 小时,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取滤液 2ml 于试管中,加镁粉少许,再滴入浓盐酸数滴,在沸水中加热 3 分钟,溶液颜 色加深,显红棕色。取滤液点于滤纸片上,与氨蒸气接触显黄色,当滤纸离开蒸气数分钟后,黄色又消退。 荆芥炭的作用与功效 荆芥炭可单药治疗疾病,也可与其他中药配伍来治疗疾病, 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很经常使用到它。 荆芥炭能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食疗本草》:助脾胃。 《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原名叫“假苏”,土名叫“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它干燥的茎叶和花穗可以入药。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下面花匠网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荆芥的功效与作用。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的功效: 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荆芥的作用: 荆芥——桑一又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第一章 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和药典概况

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和药典概况 一、最佳选择题 1. ICH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文件的标识代码是 A. E B. M C. P D. Q E. S 2. 药品标准中鉴别试验的意义在于 A.检查已知药物的纯度 B.验证已知药物与名称的一致性 C.确定已知药物的含量 D.考察已知药物的稳定性 E.确证未知药物的结构 3. 盐酸溶液(9→1000)系指 A.盐酸1.0ml加水使成1000m1的溶液 B.盐酸1.0ml加甲醇使成1000m1的溶液 C.盐酸1. 0g加水使成1000m1的溶液 D.盐酸1.0g加水1000m1制成的溶液 E.盐酸1.0ml加水1000m1制成的溶液 4. 中国药典凡例规定:称取“2.0g”,系指取重量可为 A.1.5~2.5g B.1.6~2.4g C.1.45~2.45g D.1.95~2.05g E.1.96~2.04g 5. 中国药典规定: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 A. 0.01lmg B. 0.03mg C. 0.lmg D. 0.3mg E. 0.5mg 6.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疏松原料药在开口容器中摊成薄层的厚度应 A.>20cm B.≤20cm C. ≤10cm D. ≤5cm E. ≤10mm 7. 下列内容中,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的是 A.术语与符号 B.计量单位 D.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E通用检测方法 8. 下列关于欧洲药典(E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EP在欧盟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B. EP不收载制剂标准 C. EP的制剂通则中各制剂项下包含:定义(Definition )、生产(Production)和检查 (Test ) D.EP制剂通则项下的规定为指导性原则 E. EP由WHO起草和出版 二、配伍选择题 [9-10] A. SFDA B. ChP C. GCP D. GLP E. GMP 下列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 9.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10.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1--13] A.溶质1g(ml)在溶剂不到 ml中溶解 B.溶质1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C溶质1g(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1中溶解 D.溶质1g(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ml中溶解 E.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1中溶解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十五章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基本要求] 一、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分类与制订原则。 二、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三、熟悉确定杂质检查项目及其限度的基本原则、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原则。 四、熟悉溶解度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吸收系数的测定法。 五、了解药品稳定性试验。 [本章分配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 1,法定的药品质量标准标准:中国药典、药品标准 2,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新药研制过程中、临床试验前必须报批的药品标准。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结论可靠。此标准仅适用于研制单位、临床试验单位和药检单位。 3,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1-3类新药经临床试验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试生产阶段的药品标准称“试行标准”,试行期2-3年。期满后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药典委员会审批转正。

4,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也是GMP认证的必备条件。通常企业标准高于法定标准的要求。 中国药典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英文表示Chines Pharmacopoeia。通常写法:中国药典(××××年版)。 沿革:1949年建国以后,已出版了87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年版药典)。 自1963年版药典分为两部,一部和二部。 1988年正式出版了中国药典(1985年版)英文版,同年还出版了二部注释选编。 1990年版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另行出版了《药品红外光谱集》。编制出版了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彩色图集》。 1995年版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 2000年版二部附录新增加了毛细管电泳法、热分析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这三种仪器分析方法。 2005年版分三部 三、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 ⑴,安全性:毒副反应物质 ⑵,有效性:生物利用度、晶型等

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挥发油中广藿香醇的含量

身心率会随之相应增加至200次 m in以上,而M edtron ic5311分析仪最大发放脉冲频率为180次 m in,故无法用其测试起搏阈值和心肌阻抗。心肌阻抗不是一个纯电阻,用一般的欧姆表无法测量,为此我们应用专门的SD Y280心肌阻抗仪测量心肌阻抗, M edtron ic5325程序刺激器测量起搏阈值电流,二者乘积可得起搏阈值电压。M edtronic5311分析仪虽不能测试起搏阈值和心肌阻抗,但能够测量A波振幅。术中测得起搏阈值电压较人类偏低,心肌阻抗与人类大致相当,但A波振幅明显较人类增大,可能与犬的心房较小、实验用起搏器输出电压较大有关。 本研究成功复制出房颤模型,可为其发病机理、电生理重构、心肌重构、分子生物学改变提供可靠的临床研究模型,也可用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部分心力衰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 vitall B,U rbonas A,U rboniene D,et al.L inear lesi ons p rovide p rotecti on from atrial fibrillati on inducti on w ith rap id atrial pacing [J].J Cardi ovasc E lectrophysi ol,2002,13:4552462. [2]Jais P,H aissaguerre M,Shah DC,et al.A focal s ource of atrial fibrillati on treated by discrete radi ofrequency ablati on[J]. C irculati on,1997,95:5722576. [3]D aoud EG,Bogun F,Goyal R,et al.Effect of atrial fibrillati on on atrial refractoriness in hum ans[J].C irculati on,1996,94:16002 1606.(收稿日期:2006211216) 经验交流 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挥发油中广藿香醇的含量 刘 青,江 波,于宗渊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广藿香含挥发油2%~2.8%,因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故选择其为质控指标。我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了广藿香挥发油,以正十五醇为内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广藿香挥发油中广藿香醇的含量,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仪器:广藿香饮片(产于海南湛江);广霍香醇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正十五醇(进口试剂,购自北京东单化学试剂商店);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PH I L IPS气相色谱仪;检测器(F I D,英国PH I L IPS公司)。 色谱条件:SE230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mm×0.25mm, 0.25Λm);F I D检测器;柱温160℃;汽化室温度为230℃;检测器温度为230℃;载气为高纯氮气。 实验方法与结果:①内标贮备溶液:精密称取正十五醇适量置10m l量瓶中,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5.0m g正十五醇溶液。②对照品贮备液:精密称取广藿香醇对照品适量置10m l 量瓶中,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10.0m g广藿香醇溶液。③样品溶液的制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霍香中的挥发油,精密称取挥发油100m g,置10m 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该溶液和内标贮备溶液各1m l,置10 m 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④校正因子测定: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液1m l,置10m l量瓶中,加内标贮备液1m l,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Λl注入气相色谱仪,连续进样6次,以平均峰面积计算校正因子,得平均校正因子为0.921,R S D为0.96%。⑤线性关系观察: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液0.2、0.6、1.2、1.6、2.0m l于25m l量瓶中,各加内标贮备液0.2m l,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线性关系试验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上述溶液各1Λl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以对照品与内标峰面积的比值A对对照品进样量C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A=28954.2C-22.5,r =0.9995。表明在0.08~0.8Λ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⑥精密度试验:取同一批号样品的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得广藿香醇峰面积和内标物的峰面积比值的R S D为0.96%。⑦稳定性试验:取同一批号样品的供试品溶液,每隔2小时测定,共测定6次,得广藿香醇峰面积和内标物峰面积比值的R S D为1. 23%。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0h内稳定。⑧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样品共6份,按③项的方法提取挥发油并进行测定,得广藿香醇含量的R S D为1.93%。⑨回收率试验:取用于重复性试验的广藿香挥发油样品适量,精确加入广藿香醇对照品适量,按上述条件进行6次回收试验,计算得平均回收率为100. 3%,R S D为1.32%。βκ样品测定:取广藿香药材5批,按③的方法提取广霍香中的挥发油,按试验方法所述进行测定,以内标法计算广藿香醇的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12345 挥发油中广藿 香醇含量(%) 48.7447.8947.5848.1247.79 讨论:以往我们曾选用OV217、PEG220M等色谱柱进行试验,结果均不理想。本文采用SE230得到满意结果。我们认为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挥发油中广藿香醇的含量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是一个较理想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6211211) 3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2期

中药的相似功效药物

一、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附药:紫梗)、生(附药:生皮、生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根(附药: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

角 (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文章目录*一、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二、参归荆芥汤的功效与作用*三、甘菊荆芥汤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什么是荆芥 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2、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 捣末和醋封毒肿。

《食疗本草》:助脾胃。 《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3、荆芥的食用方法 对于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大多数人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咽喉肿痛的病人应当试一下这个中药材,与桔梗、牛蒡子以 及生甘草同配,症状会明显减轻。此外,它还可以治便血和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 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 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是荆芥粥, 这个粥食用后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将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的粳米加水放在锅里,用大火烧开后,再用小火慢熬,粥熟后将切好的荆 芥苗洗净下锅,再放入食盐,水开过两次后即可食用。 参归荆芥汤的功效与作用有人想知道参归荆芥汤究竟有什 么作用,其实参归荆芥汤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看一 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处方】人参1两,荆芥3钱,当归1两。 【功能主治】妇人甫产后,忽眼目昏晕,恶心欲吐,额上鼻尖 有微汗,鼻出冷气,神魂外越,证属气虚欲脱而血晕。

黄芩化学成分

黄芩化学成分 1889年日本人高桥从中国黄芩中分离出一个酚性结晶,1910年, 及从越南产黄芩中研究清楚印黄芩素(Scutellarin),第一个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1922年日本人柴田桂太等从中国黄芩中分离黄芩素结晶,研究清楚大部分分子结构,未分离出甲基化合物,对葡萄糖醛酸的位置不确定。 1.黄芩(陕西省富县直罗镇野生)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2.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 3.并头黄芩中野黄芩苷含量根3.17% >茎2.30%>叶1.78% >花卉0.38% ,含量范围1.78% ~3.17% ,根部野黄芩苷含量最高 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黄芩干燥根茎黄芩苷、野黄芩苷、去甲汉黄芩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 5.(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论文)黄芩有效成分的酶提取工艺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 6. 黄芩中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成分,此外还含有挥发油、苯乙醇昔类、甾醇、氨基酸、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等,但种类最多、生物活性最显著的是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黄芩苷元(Baicalein),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moside),鼠尾草素(Salvigenin),千层纸素,韧黄芩素-I,汉黄芩素-5-O-D-葡萄糖苷,韧黄芩素-II,黄芩黄铜II,白杨黄素,白杨素-6-C-β-D-葡萄吡喃糖基-8-C-α-L-阿拉伯吡喃糖苷,白杨素-6-C-α-L-阿拉伯吡喃糖-8-C-β-D-葡萄吡喃糖苷,白杨素-8-C-β-D-葡萄吡喃糖苷,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苷,粘毛黄芩素III,粘毛黄芩素III-2’-O-β-D-吡喃葡萄糖苷,粘毛黄芩素I,左旋圣草素,粘毛黄芩素II,黄芩素-7-O-D-葡萄糖苷,去甲汉黄芩素,异黄芩素-8-O-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黄酮I。7-甲氧基黄芩素,5,7,2’-三羟基黄酮,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2’,5’-四羟基黄酮,5,7,2’-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2’,3,3,6’,7-五羟基黄酮,5,7,2’-三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6’-四羟基黄酮,5,7-二羟基-6,8,2’,3’-四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8,2’-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5,8,2’-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2’,5’-三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6’,2’-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6-二羟基黄酮-7-O-葡萄糖苷,8-甲氧基黄酮-5-O-葡萄糖苷,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甲基二氢黄酮醇,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3,6,7,2’,6’-五羟基二氢黄酮醇,红花素,二氢粘毛黄芩素,红花素-7-O-D-葡萄糖醛酸苷,异红花素,异红花素-7-O-D-葡萄糖醛酸苷,滇黄芩苷乙,滇黄芩苷丙,滇黄芩苷丁,滇黄芩苷戊,5,7,4’-三羟基-8-甲氧基二氢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7,2’,6’-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2’,6’,3,5,7-五羟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滇黄芩苷甲,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 苯乙醇苷: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L-鼠李糖-(1→3)-β-D-(4-阿魏酰)-葡萄糖苷,salidroside、daren-dosideA和darendsideB。 挥发油类:异戊二烯,乙酰苯,薄荷酮,异薄荷酮,番薄荷酮,β-广藿香烯,α-愈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