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

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 1.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 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22T09:55:14.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鲁杰龚梁陈建强胡银亚 [导读] 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鲁杰龚梁(通讯作者) 陈建强胡银亚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3153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随访2年以上。结果脱敏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手术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36-02 随着工业化生活程度的提高,临床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 tis, AR)患者日益增多,据统计已占10~25%[1],主要表现为鼻痒、鼻塞、喷嚏和流清涕等,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学童记忆力,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脱敏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鼻炎症状,起效快,但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治疗采用鼻腔筛前神经烧灼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可有效缓解鼻炎症状,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复发率;脱敏治疗需要持续数年,起效慢,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目前脱敏治疗在我市开展的时间较短,仍缺乏对该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的大样本临床调查。为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索给药的新方法与最佳疗程,便于临床选择安全、方便、效佳、价廉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于2005年始,对来本院诊治的6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患者档案,并进行至今为期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作总结,并就相关研究作出有效探讨。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本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2009年武夷山会议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A组患者275例,其中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9例,患者均对尘螨过敏,男性125例,女性150例,年龄7-52岁,中位年龄22岁;免疫治疗的入选标准: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为尘螨阳性> (+++),血清尘螨特异性IgE>2级,符合中华医学会1997海口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B组患者198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5例,女性103例,年龄10-50岁,中位年龄24岁。C组患者177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3例,女性84例,年龄7-55岁,中位年龄24岁。所有患者均有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塞症状,鼻内镜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血清尘螨特异性IgE的检测采用瑞典Pharmacia CAP检测系统;尘螨变应原疫苗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阿罗格(NHD)。 2.方法 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分常规注射和改良注射),采用剂量累加方案,总疗程2-3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阶段初期:药液浓度从0级开始逐渐递增为1级、2级、3级浓度,每种浓度每次注射剂量由0.05ml开始,逐渐递增为0.1ml、0.2ml、0.4ml、0.6ml、 0.8ml,该阶段每周一次,总共注射24次。然后进入维持剂量阶段,以3级浓度0.8ml/次注射,注射频率依次延长为每2周1次、每4周1次、每6周1次、每8周1次,每个注射频率4-5次。每次注射前,询问并记录患者上次注射的耐受情况,只有上次注射能耐受,患者才能递增剂量。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降低鼻粘膜敏感性,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对增生肥大的下鼻甲做等离子消融以改善通气。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 采用单盲法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资料及电话号码的登记便于开展回访工作,于首次治疗时、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近期效果评价依据,治疗后1年、2年的随访结果作为远期评价依据,并填写变应性鼻炎登记随访表。按照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兰州会议),采用症状与体征分级计分,即先参照中华耳鼻喉科学会于1997年修订的标准,在治疗前及免疫脱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轻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中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且≤8,重度症状患者评分≥9;再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和计算出改善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结果≥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有效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8~120(56±15.8)天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且均完成了2年的免疫治疗。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结束时显效108例(39.3%),有效132例(48%),无效35例(12.7%),有效率为87.3%。治疗中33例患者出现非全身性不良反应(其中风团16例,局部反应14例,大局部反应2例),全身不良反应发生5例8次,其中较严重的2例中,1例为一女性患者注射2分钟左右即出现全身瘙痒、咽部不适、眼睑浮肿,发觉后迅速给予甲强龙40mg静滴,半小时后症状缓解;另1例为一8岁男童,注射后5分钟出现口唇红肿水疱,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其他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局部荨麻疹,给予扑尔敏、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该5例患者均没有停止免疫治疗。B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显效60例(30.3%),有效102例(51.5%),无效36例(18.2%),有效率为81.2%,较之于A组疗效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也得以缓解、改善,且治疗后起效较快,其中显效60例(33.9%),有效86例(48.6%),无效31例(17.5%),有效率为82.5%,其疗效评价较之于A、B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时A组患者无失访,其中显效106例(38.5%),有效128例(46.5%),无效41例(15%),总有效率85.0%,复发率2.5%;B组失访3例,其中显效53例(27.2%),有效95例(48.7%),无效47例(24.1%),总有效率75.9%,复发率9.5%;C组失访6例,其中显效42例(24.6%),有效70例(40.9%),无效59例(34.5%),总有效率65.5%,复发率30.1%。可见,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复发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1年,A组275例患者有5例失访,其中显效99例(36.7%),有效125例(46.3%),无效46例(17%),总有效率83.0%,复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分析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1T11:56:29.1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5期作者:马艳华[导读]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效果明显,但冲击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治疗依从性较好。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耳鼻喉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8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50例本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25)、对照组(n=25),给予实验组患者冲击免疫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效果明显,但冲击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治疗依从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冲击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依从性【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165-02 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病变应原后导致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粘膜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由遗传、变应原暴露等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鼻痒等,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其向哮喘发展。本次旨在研究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实验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7~55岁,平均年龄(31.5±20.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8~57岁,平均年龄(32.5±22.5)岁。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的检查,病情确诊后,对照组给予常规免疫治疗,对照组给予冲击免疫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常规免疫治疗使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皮下注射,初始剂量20SQ-U,每次1针,每周1次,连续治疗14周,剂量维持阶段为15周,将剂量维持在100000SQ-U分别与第16、17周各注射1次,随后6周注射1次,每次1针。(2)冲击免疫治疗使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皮下注射,初始剂量10SQ-U,在住院前3天,每天注射3次,每次1针,在第4天、第5天每天注射2次,每次1针,第6天维持剂量100000SQ-U,第7天采集血液样品后安排出院,第5周、第11周,第17周,每周1针。(3)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瘙痒症状可以给予冰敷治疗,若出现皮肤过敏性坏死可以停止免疫治疗[1]。 1.3 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粘膜上皮表现正常,无粘连,鼻腔未发生出血。有效:患者粘膜上皮偶尔出现粘连,鼻腔少量出血。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2]。治疗效果=显效率+有效率。疼痛评分为0~10分,得分越低,疼痛越小。治疗依从性采用RE依从性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内容包括坚持服药、生活规律、戒烟戒酒等内容,总分100分,总评分≥92分为完全依从;总评分70~91分为部分依从;总评分小于70分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3]。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护理效果88.0%(22/2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护理效果60.0%(15/25),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5.094。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实验组完全依从13例、部分依从8例、不依从4例,治疗依从性84.0%(21/25);对照组完全依从8例、部分依从6例、不依从11例,治疗依从性56.0%(14/25),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4.667。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出现皮肤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0%(2/25);对照组出现皮肤瘙痒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2.0%(8/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4.547。 3.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概要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11.1%,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1]。为提高我国变应性鼻炎诊疗的总体水平,自1990年开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变应性鼻炎诊疗的相关标准,至2004年已经完成了3个版本。2008年底启动了新版的修订工作,经过学科同道近1年的共同努力,重点参考国外现有指南的疾病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经过专家起草、专题讨论、全国巡讲、修改完善和大会通过等五个阶段的工作,最终形成了2009年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与国外同类文件相比,《指南》省略了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遵从“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的指导原则,主要目的是方便临床推广应用。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兴未艾,《指南》制订中直接参考的国内文献不多。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愈来愈多的符合国人疾病特征的科学数据。 临床定义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 ,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分类与分度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2]。 间歇性: 症状< 4 天/周,或<连续4 周; 持续性: 症状≥4 天/周,且≥连续4周。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将变应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 重度[2]。 轻度: 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 中-重度: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诊断 1.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 ,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 3.皮肤点刺试验( skin prick test, SPT: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 20分钟后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天后进行。 4.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作为变应性鼻炎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治疗 一、避免接触变应原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推荐口服或鼻用第2代或新型H1 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 流涕等症状。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适用于轻度间歇性和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药物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药物治疗 变应性鼻炎[1]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传统分类是依患者发病有无季节性分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反应性增高是其主要特点。临床症状主要有鼻塞,喷嚏,频繁水样涕,鼻痒,嗅觉减退等主要症状。变应性鼻炎治疗原则是:避免接触致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某些免疫调节剂和手术疗法,其它疗法。然而实际上要做到完全避免接触变应原是困难的,所以现在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抗过敏药物依其作用机制可分为5类[2]:抗组胺药,减充血剂,抗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及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2药物介绍 2.1抗组胺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介质是组胺,所以应用组胺拮抗药治疗是合理的选择。根据该类药物分布,吸收及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2.1.1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氯马斯汀,茶苯海明(乘晕宁,晕海宁,捉迷明)为第一代抗组胺药,又称传统抗组胺药。传统抗组胺药最大的缺点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目前临床一般不使用。 2.1.2第二代抗组胺药为了克服传统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近十多年来合成了一批新型抗组胺药,称为第二代抗组胺药。这类新型抗组胺药最大特点是没有或很少中枢抑制作用。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有以下几种;阿司咪唑(息斯敏),是现知作用最持久的抗组胺药,育龄妇女应避免使用,因有致畸作用;氯雷他定(克敏能)和西替利嗪(斯特林),西替利嗪有轻度镇静作用,有12%的患者出现轻度嗜睡现象;特非他定[2]该药与酮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及红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同时使用可引起药物蓄积,致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生命;咪唑斯汀[3]一种新型第二代抗组胺药,其药理作用包括选择性的阻断H1受体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同时具有抗过敏性炎症介质作用,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使用安全,疗效肯定。 2.1.3其他地氯雷他定[4]属第三代新型抗过敏药,该药起效快,作用强,半衰期长,为氯雷他定主要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选择性抗胆碱活性,无心脏毒不良反应,药物配伍禁忌少,不良反应轻微,偶见头痛,口干及疲倦。 2.2减充血剂是一类可收缩血管,减轻充血状态的制剂。它通过激活鼻甲血管平滑肌a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鼻甲收缩。 常用的减充血剂有:①肾上腺素:由于该药对鼻纤毛上皮有破坏作用和其他不良反应,在鼻科滴剂已被摒弃不用;②麻黄素:0.5%~1%的麻黄素作为鼻黏膜收缩药一直被沿用至今,用于滴鼻对可逆性的鼻黏膜肿胀可迅速缓解鼻塞症状,但它具有一定的反跳作用,可引起继发性血管扩张;③萘甲唑啉(滴鼻净,鼻眼净)它具有强烈收缩鼻黏膜作用,但其反跳作用也十分明显,使患者对这药物产生依赖性,成瘾性,最终导致药物性鼻炎。 2.3抗胆碱药异丙托溴胺是一种新型抗胆碱药,为第四代阿托品类药物,全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AR患者约超过 6亿人。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可能根治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该疗法疗程长且及存在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低,仅有4%的AR患者选择该疗法,目前寻找患者依从性好且同时能提高疗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是AR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经淋巴结注射免疫疗法(ILI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方法,对AR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ILI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免疫疗法;淋巴结;综述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炎性疾病[1]。全球范围内AR影响约超6亿的人口,且其发病率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AR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学习,同时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AR的治疗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AR免疫治疗的利与弊 变态反应是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所致的机体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等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疾病的主要目标。1911年Noon和Freeman首次采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治疗AR,并证实了该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SIT 也称脱敏疗法,是通过用特异性致敏的变应原持续刺激机体并逐渐增量,最终使机体对变应性刺激达到适应和耐受,减轻或消除变应原引起的临床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变应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尘螨等)引起的儿童和(或)成人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SIT能长期改善AR的临床症状,阻止患者对新变应原发生变态反应的可能,并降低其向变应性哮喘发展的风险[3]。目前AR的治疗方式包括皮下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疗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4],其中SCIT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式,疗程3~5年,注射次数可达30~80余次。虽然SIT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由于SIT的疗程长并且治疗过程中存在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 SLIT和SCIT治疗过程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 本文针对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从作用机制、治疗途径、疗效、安全性及新的治疗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于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随着环境污染等诱因日益加重,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然而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难以实现,而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因此常规治疗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欠佳。免疫治疗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唯一对因治疗的方法,可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1],WHO指出免疫治疗达到一定的疗程和强度可根治变应性鼻炎[2]。 1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 免疫治疗详尽确切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免疫反应机制错综复杂,掺杂因素众多,影响其中任一环节均可能产生临床效果,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发现免疫治疗对免疫反应若干环节和不同生物标记物产生影响。研究发现[3]免疫治疗可改变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反应,影响下游抗体合成和炎性细胞活化,减少抗原特异性IgE,增加抗原特异性IgG,后者可阻断抗原特异性IgE与Fc gamma RIIb交联,减少炎症细胞活化。 当前对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已达到细胞分子水平,IL-10和淋巴细胞成为关注热点。IL-10在免疫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常人淋巴细胞以分泌IL-10的Th1为主而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常见可分泌IL-4的Th2异常升高,应用免疫治疗后,抗原特异性Th2反应下调而Th1和Treg反应上调。二者的失衡与过敏反应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免疫治疗使二者趋于平衡[4]。SCIT可升高IL-10和TGF并呈IL-10和TGF依赖性抑制PBMC增殖,同时抑制IL-5和IL-13,降低Th2细胞水平[5]。使用SCIT 4w后,Bet v1的特异性增殖呈IL-10依赖性降低,CD3+细胞IL-10和Foxp3的mRNA表达增加[6]。Savolainen等发现免疫治疗1年和2年后IL-10的mRNA表达增加,而TGF表达和IL-10则呈正相关[7]。 Foxp3+Treg细胞是受到关注的另一个生物标志物。2年后,鼻粘膜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CD25+和CD4+增加,研究者认为其升高和SCIT的有效性有关[8],变应性鼻炎经治疗后患者Foxp3+淋巴细胞降低[9],抗原特异性Th1和Treg可抑制Th2细胞,而且直接或间接抑制外周炎症反应,动物实验发现CD25+和CD4+细胞直接抑制IgE交联后巨细胞脱颗粒。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慢性炎症性鼻组织可表达CD40,CD40和CD40L交联可增加嗜酸粒细胞的存活,诱导GM/GSF释放,而IL-10可抑制嗜酸粒细胞CD40mRNA表达[10]。免疫治疗降低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和气道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ENO降低,作者指出免疫治疗的作用可能不仅在于诱导Treg细胞数量,更在于激活和恢复Treg细胞内信号转导[11]。免疫治疗后,CD203在CD3crth嗜碱粒细胞比例降低,其与症状评分有关,而血浆IgE滴度未改变,这一改变可能与嗜碱粒细胞表面阻断性抗体上调部分有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 耳鼻喉科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二0一九年十月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但由于人类疾病纷繁复杂,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探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是广大医务人员任重道远的责任。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规范我院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上级的要求,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主要病种的《临床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希望相关专业科室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高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但相信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本书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2019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鼻科学 (1) 第一节鼻骨骨折 (1) 第二节脑脊液鼻漏 (1) 第三节鼻前庭炎 (2) 第四节鼻疖 (3) 第五节急性鼻炎 (3) 第六节慢性单纯性鼻炎 (4) 第七节慢性肥厚性鼻炎 (4) 第八节萎缩性鼻炎 (5) 第九节变应性鼻炎 (6) 第十节鼻硬结病 (7) 第十一节鼻结核 (8) 第十二节急性鼻窦炎 (8) 第十三节慢性鼻窦炎 (9) 第十四节鼻息肉 (10) 第十五节鼻腔异物 (11) 第十六节鼻中隔偏曲 (11) 第十七节鼻出血 (12) 第十八节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13) 第十九节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3) 第二十节鼻恶性肉芽肿 (14) 第二十一节鼻前庭囊肿 (15) 第二十二节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16) 第二章咽科学 (17) 第一节急性扁桃体炎 (17) 第二节慢性扁桃体炎 (18) 第三节腺样体肥大 (20) 第四节扁桃体周脓肿 (21) 第五节鼻咽血管纤维瘤 (22) 第六节鼻咽癌 (24)

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与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对照研究

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与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 全性临床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对照分析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实施常规免疫治疗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差异。方法:本研究中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为观察区间,收集于我院耳鼻喉科确诊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共100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免疫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集群 免疫方法治疗。以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临床有效率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72.00%(36/5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8.00%(4/50),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5/50)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应用集群免疫方法治疗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应变性鼻炎;尘螨过敏;集群免疫;疗效;安全性 皮下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国内针对应变性鼻炎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皮下免疫治疗疗程在3年 左右,期间可以根据剂量累加的不同阶段分为常规免疫与集群免疫两类[1]。既往有报道中指 出[2]:集群免疫属于加速免疫疗法,对缩短免疫治疗时间,提高免疫疗效有积极作用。为系 统对照分析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实施常规免疫治疗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差异,本研究中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为观察区间,收集于我院耳鼻喉科确诊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共100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后展开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为观察区间,收集于我院耳鼻喉科确诊尘螨过敏应变 性鼻炎患者共100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50 例患者。对照组方面,男性共30例,女性共20例,年龄区间为21~45周岁,平均年龄为(28.5±2.6)岁;观察组方面,男性共33例,女性共17例,年龄区间为21~45周岁,平均 年龄为(29.6±1.5)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免疫方法治疗。患者接受标准满屋尘螨应变原免疫治疗,初始给药剂量 为20 SQ-U,治疗每次注射1针,治疗频率为1次/周,连续治疗15周后调整为维持剂量, 以100000 SQ-U剂量干预,治疗间隔时间视患者实际情况逐步延长至6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集群免疫方法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前30.0min口服10.0mg剂量盐酸西替利嗪。注射前、注射后30.0min分别对最大呼气峰流速进行测量,使用满屋尘螨应变原集群免 疫治疗,治疗疗程换分为剂量累加以及剂量维持两个阶段。剂量累加阶段中,以10 SQ-U剂 量干预,每次注射2~3针,注射间隔时间为30.0min,治疗频率为1次/周,剂量维持阶段中,以100000 SQ-U剂量干预,治疗间隔时间视患者实际情况逐步延长至6~8周。 1.3 观察指标[3] 以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为:①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改善51%及以上为显效;②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