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及其历史贡献;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重难点:百家争鸣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基础解读

一、老子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著作《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3)《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老子的经典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家: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道德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还提出要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

3、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百家争鸣

1、释义:“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2、史实:

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以及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等,也包括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

二是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又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繁荣景象。

3、背景:

1)战国时期,旧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

2)思想文化领域气氛活跃,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许多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4、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学派主要是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等。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5、影响:

1)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2)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6、现实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例如: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

课本问题解读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体现了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不怕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

3、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请说出孔子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随时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5、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实录 2021年10月19日,我校七年级(1)班历史课堂上,老师主讲了第八课《百家争鸣》。下面是本次课堂的实录。 一、引入 老师带领同学们看了一段古人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国都临淄,有三个知名的人物——荀子、韩非子和孟子。他们之间互相辩论、发表见解,百家争鸣,思想大开。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三位有什么特点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回答,有的说他们都是思想家,有的说他们都对政治、社会有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百家之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潮流。 二、简述 百家争鸣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它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思想氛围和知识分子的学术繁荣。在这个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互相纷争,争论不断。学者们以自己的智慧探究天地万物的本质,力求寻求真理,创造思想成果,留下伟大的思想遗产。 三、详解

1、思想大家的代表 老师请同学们又回到故事中,具体介绍一下三位思想家的代表作品、思想体系和贡献。首先介绍荀子的《荀子》。荀子思想的核心是“性恶论”,即人类天生就是邪恶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品德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修养和教育才能得以改变。接着,老师介绍了韩非子的《韩非子》。韩非子是以法治来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定的。他主张要制定科学的法律和规章,这是维护秩序、保障权益的基础。最后,老师介绍了孟子的《孟子》。孟子思想主要是“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原则来治国。他认为国家要尽可能使人民富裕、安全,实行仁政才能让国家繁荣富强。 2、学派与流派的互相影响 在介绍了三位思想家之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百家之言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那个时代出现了各种学派、流派?同学们纷纷举手呼喊:“他们辩论、碰撞出各自的思想,互相交流取 长补短。”同学们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积极发展 过程。 3、思想传承与发展 在学习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之后,老师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术传统和发展。同学们得知:经过战国时期的学派竞争,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开始形成并持续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其中,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中国古代的主流学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2.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方法指导二: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3题的知识点。第3题知识点相对较多难度较大,几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总结,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学会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代表作:《道德经》。 知识模块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阅读课本P36—38内容,完成第2题。 2.请你写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政治主张: 核心思想“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成就: 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B.注意因材施教。 C.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E.编成《春秋》。 知识模块三百家争鸣 自主阅读课本P38—39内容,完成第3—4题。 3.阅读《百家争鸣》子目,完下成列表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家乡美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 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 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 (二)圣人孔子 【合作探究】 1、大思想家孔子 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 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 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 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七年级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思想的产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究竟有怎样的智慧?他的智慧对当今世界有何价值?与孔子同时代的中国思想家还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一)老子 1.教师展示:

2.教师提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章)反映了什么道理?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 师生总结:反映了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道理。体现了老子的顺应自然以及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教师引导:孔子是与老子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教师展示: 教师总结: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教师讲述: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材料展示: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 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

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表格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建议】利用教材文字,学习老子思想及其政治主张,利用故事等形式加深理解;利用材料研读和孔子的其他言论,学习孔子的思想、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比较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学习“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争论的内容和作用;结合现实,感受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老子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笔记 一、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在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了各自独特的思想和学说,这些学说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和学说被总称为“百家争鸣”。 二、学习要点 1.百家争鸣是什么? 2.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3.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4.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5.法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6.兵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7.纵横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8.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学习笔记

1.百家争鸣是什么?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大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学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交锋、较量。这个时期思想繁荣的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总结出很多道理和智慧,影响深远。 2.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儒家学说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儒家的理念可以用“仁爱”、“礼节”、“道德”、“忠诚”、“原则”等词汇来概括。 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等书籍是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强调建立关爱他人、尊重长辈、敬畏上帝等的道德体系。 对中国古代社会有重要影响。 3.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道家思想主张遵从道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道家思想由庄子等哲学家提出,并在战国时期达到了极致。 道家理念可以用“道”、“天人合一”等词汇概括。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最大的问题是要摆脱自己关注世俗的眼光,回归大自然,更好地与环境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对树立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墨家学说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攻击儒家道德体系的思想流派。墨家强调宣扬爱人、宽容、施舍并开展公益活动。 墨子作品中有“爱”、“非攻”等论述,表达了爱的力量胜过战争 的理念。 墨家学说创立了人类博爱的思想,也对提升爱心、减少战争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法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法家学说强调政治统治和法律法规在治理社会中的作用。法家学说重视实际行动,强调市场经济和法制的重要性。《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法家提出了“以法为教”的理念,强调法治精神,提倡制定并推行法律制度,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6.兵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兵家学说是中国军事领域最早的学派之一。《孙子兵法》是兵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及其历史贡献;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重难点:百家争鸣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基础解读 一、老子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著作《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3)《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老子的经典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第 8 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课文相关内容的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感知理解 一、老子1.老子生平。请同学们从课本的描述中,概括老子生平的基本内容。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留世。 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思想。 (1)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关于老子思想的描述找出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 (2)讲解: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反映出来。《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子的这种思想会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不会。因为诸侯争霸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在当时主张清静无为,那就会被别国吞并。因此,老子的思想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3)老子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其著作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和社会人生辩证的奥秘。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甚至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4)过渡: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的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他、评价他?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下面是一个字的古汉语解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字吗? ①婴儿;②孩子;③儿子或女儿;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⑤泛指人; ⑥特称孔子;这个字呢?就是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用到第四种“对人的尊称”,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为“子”,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发明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这引起了经济、政治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秩序失衡、战争频繁等许多问题。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背诵

第8课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老子 1、学派: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的相互转化的; ③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之后的各朝代初期休养生息、稳定社会起了指导作用) 3、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知识点2孔子和儒家学说(重点) 1、学派: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要做到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③主张以礼治国,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秩序。 3、教育成就: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②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文化成就: ①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②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影响: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景仰; (2)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孔子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其学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后来越来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知识点3百家争鸣(重点)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预习提纲

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 1、生平: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后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问题。 ④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著述:其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该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 4、生平: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 6、教育: ①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7、文化: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贡献巨大。 8、著述: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9、影响::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百家争鸣 10、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

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学派之间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11、内容: (1)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2)儒家: A、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B、荀子则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3)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4)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12、作用: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自我检测: 1、在中华传统美德里,影响较大的是“仁”,提出“仁”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3、“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是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的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人文思想史上的“诸子百家”时期。 一、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时期的 思想家和他们的主要思想,同时能够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教学内容 课程开头,我介绍了“百家争鸣”这个词汇的意义,它是指在中 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互相发生了许多思想上的争执和较量,这被称为“百家争鸣”。在接下 来的课程中,我简述了“诸子百家”中较著名的学派和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墨子、老子等,同时介绍了他们的主要思想和学术立场。最后,我结合历史上的案例和现实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学派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展示、讲解、互动讨论等。我利用PPT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理念。在讲解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起了相关的互动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的效果比较满意。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记忆各个学派的思想理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修正了一些混淆和误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及时给予了反馈,并对学生的知识点和思考方向进行了指导,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该课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我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 2.教学方法灵活: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讨论,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以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课堂氛围活跃: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了互动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激发了学习热情,加强了学习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以下不足: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 提纲 一、老子 1、生平: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后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来摸索问题。 ④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著述:其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该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 4、生平: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 6、教育: ①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进展。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觉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7、文化: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奉献庞大。 8、著述: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9、阻碍::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进展有专门重要的阻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进展阻碍深远。 三、百家争鸣

10、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现在的学术思想领域专门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学派之间间展开猛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阻碍,取长补短,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11、内容: (1)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2)儒家: A、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B、荀子则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3)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一辈子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4)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12、作用: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进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进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阻碍。 自我检测: 1、在中华传统美德里,阻碍较大的是“仁”,提出“仁”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表达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依旧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

部编初中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及问答题

部编初中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及 问答题 一、知识点整理 二、简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学派?其代表人物各是谁? 答:道家:老子(春秋);庄子(战国);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 墨家:墨子(战国); 法家:韩非(战国); 兵家:孙武(战国) 2.老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个学派创始人?答: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 3.简述老子思想。 答: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4.老子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是哪一学派的经典?答:《道德经》、道家 5.孔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个学派创始人?答: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 6.概括孔子的思想。 答: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7.简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答: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8.如何评价孔子?答: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教学派的创始人。 9.孔子的思想集中在哪部著作中?答:《论语》 10.孔子的学说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1.战国时期形成了哪些影响较大的学派,史称什么? 答: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诸子百家” 12.墨家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他的思想主张。答: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13.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有谁?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 答: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14.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概括他的思想主张。 答: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15.概括法家的思想主张。 答: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权威,以使臣民慑服。概括法家的思想主张。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权威,以使臣民慑服。 16.法家的集大成者是谁?何时人?概括他的思想主张。 答:韩非。战国末期人。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7.兵家的创始人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其著作是什么?答:孙武,春秋末期,《孙子兵法》 18.春秋战国时期形的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成为什么?答:百家争鸣 19.如何评价百家争鸣? 答: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材料研读: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P39)答:“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P41) 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P41) 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知识梳理 1.老子 (1)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生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思想 ①政治: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②教育: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③文化: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代表 ①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②儒家: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③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④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重难讲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时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分析】 〔一〕课标要求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二〕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历史学科核心概念的设计理念,秉承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重视学生课堂生成,结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 上册教科书,着重把握重难点内容,围绕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实施教学。 〔三〕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为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五课。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从宏观上讲,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王室衰微,社会动乱。进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社会更加动乱,原有的制度分崩离析。在此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空前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本课内容讲述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这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奠定根底,乃至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为人处世产生巨大影响力。因此,本课的核心概念是思想的变革与秩序的重建。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孔子及其思想,以及百家争鸣中主要思想流派的思想主张。 从微观上讲,本课共分为三目,分别为:“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其中“老子〞和“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学派在春秋时期的发端;而“百家争鸣〞则是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争鸣到达了空前的程度,春秋时期的思想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根底。据此,为了帮助学生更有利于理解教材,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的标题为:①“百家争鸣的奠基〞;②“百家争鸣〞的主要思想流派;③“百家争鸣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通过观看动画片、影视剧等方式,对孔子有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诸子百家相关的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知识储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初一学生囿于年龄,且入学只有一个月,其历史思维能力较低〔尚未成形〕,学生难以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其认识仍有诸多缺乏。因此,需要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由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立为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学目标】 课型:新课型 课时:2课时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案1(含答案)

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1(含答案) 第第88课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老子的主张及所创学派。 2.掌握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 3.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百家争鸣的意义。 【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百家争鸣的意义。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一.老子 1.简介姓李,名耳。春秋后期___国人,____学派创始人。

2.主张万物运行皆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 的事物皆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的;主张______,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相关书籍老子的学说集中在______一书,该书成为道家的 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简介春秋晚期__国人。中年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 主张,晚年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思想核心思想是“___”,主张______,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______”;发现和总结出许多 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 的文献资料。 4.评价大思想家.大教育家.____学派的创始人。 5.相关书籍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______一书。 三.百家争鸣 1.背景____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 逐步确立。 2.主要派别及主张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儒家孟子主张 实行“______”反对一切______的战争。 荀子主张实行“_______”。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