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八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③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①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②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③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能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具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你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吗?生:儒家思想。
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1、“百家争鸣”的含义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
你们觉得什么叫“百家争鸣”?生:······师: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生平
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 376 年)名翟, 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著作
《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兼爱”
“非攻”,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
争,支持正义战争等观点,反对奢侈,提倡
培养小组合作
节俭。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
能力
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 思考百家争
学”。
儒家代表人物
鸣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 著作:《孟子》 孟子 亚圣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为贵,君 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 争; 2.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3.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 树。 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 313—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 著作:《荀子》 荀况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 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是有规律 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 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 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要老
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
学术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
三、百家争鸣
出示《百家争鸣》的视频
思考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导入新课】家乡美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二)圣人孔子【合作探究】1、大思想家孔子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流派,理解各家学说的基本理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室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学说的异同,并尝试用摩登视角解读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安置学生自行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PPT,以辅助教学。
3. 准备教室讨论和辩论的题目,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邀请几位学生代表在教室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社会影响等。
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视频片段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2. 介绍百家争鸣: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同时简要介绍其他流派。
可以通过展示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和互相影响。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哪种思想最适合当今社会?”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 教室辩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教室辩论。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辩论。
辩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
5. 总结与评判: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和评判。
教师简要回顾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观点,同时对学生的讨论和辩论进行评判,必定他们的积极思考和表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附学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课文相关内容的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
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
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感知理解一、老子1.老子生平。
请同学们从课本的描述中,概括老子生平的基本内容。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
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留世。
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思想。
(1)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关于老子思想的描述找出来。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讲解: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反映出来。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
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子的这种思想会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不会。
因为诸侯争霸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如果在当时主张清静无为,那就会被别国吞并。
因此,老子的思想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3)老子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答案:①核心思想:仁,有爱心、有同情心。②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观看图片和阅读表格内容(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孔子的教育成就。
答案: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答案:①为何“争鸣”: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地主阶级的兴起,周朝旧制度的崩溃等),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②如何“争鸣”: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③局面: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3.阅读教材内容,列表归纳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答案: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儒家
孟子
战国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荀子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道家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教法
学法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孔子和儒家学说;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2.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课文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和主张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这一时期的学术领域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让我们走进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主张无为而治。
代表作:《道德经》。
2.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解释: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大家知道什么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一天,有匹骏马无故逃跑到胡人那里去了。
人们都对他们的不幸表示安慰,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那匹马竟带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众人都恭喜他们,老人却说:"这怎么不会是灾祸呢?”家里有了许多好马,儿子爱骑,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折断了大腿。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教案_0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激发情感,深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个板块,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三个板块之间是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
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而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对社会发展方向关注和担忧,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通过概念阐述、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法、探究法、讨论发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生充分阅读教材,《论语》部分章节,诸子百家的资料;设计好活动的环节和时间控制的预案。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1.必做题:《顶尖课课练》第18课
2.选做题:收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
二、孔子
三、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