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

合集下载

从U21排行榜看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从U21排行榜看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Ke y wo r d s : P o w e f r u l Na t i o n o f Hi g h e r Ed u c a t i o n ; R a n k i n g ; C 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 Un i v e r s i t a s 2 1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f o r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F u d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4 3 3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 Ra n k i n g o f Na t i o n a l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s ”r e l e a s e d b y Un i v e r s i t a s 21 . f o c u s e d o n t h e n a t i o n a l
复旦教 育论坛
2 0 1 3 年第 1 1 卷第 5 期
F u d a n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2 0 1 3 . V o 1 . 1 1 . N 0国高等教 育强 国之路
洪 敏, 刘 承 功

擐指标 及权 重
二缓 指标
赉 2 5 %
环 境2 5 % ( 2 0 1 3 年 变为
2 0 %)
国 高等教 育与世 界 高等教 育强 国的差距 。 关 键词 : 高等教 育强 国; 排 行榜 ; 比较 研 究 ; 2 1 世 纪大 学协会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9 . 2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0 0 5 9 ( 2 0 1 3) 0 5 — 0 0 6 9 — 0 5

建设教育强国的六项总体要求

建设教育强国的六项总体要求

建设教育强国的六项总体要求一、明确目标定位,推进教育现代化1.1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通过创新思维、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1.2 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1.2.1 教育目标定位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是建立全面发展、素质优良、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2 路径选择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多元化发展路径,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公平发展2.1 义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每个孩子接受基本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促进公平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

2.2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措施2.2.1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加大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力度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2.2.2 教学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学资源投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2.3 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针对当前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推进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3 促进公平发展的措施2.3.1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2.3.2 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让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惠及更多人群。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

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

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

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分为五个部分:一、战略背景;二、总体思路;三、战略任务;四、实施路径;五、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国家理想

“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国家理想

“双一流”建设牵动人心。

自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各大学学科调整、各省市建设方案等均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直到今年初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出台。

为什么举国关注?因为它既助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关乎“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内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走向,国家理想、区域发展、大学利益交织到了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双一流”的最终目标指向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既需要面向科学前沿和人才高地,也需要呵护高校和学科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政策上还要兼顾继承性和示范性,通过分工协作和合理用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重点建设工作从路径选择、国际挑战走向理想情怀的历史回顾总体方案开宗明义,指明“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制定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因此,“两个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体现着国家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一直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方向。

但仔细分析起来,起因又不太一样,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重点高校建设:立足国内的现实路径选择。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而对有限的资源一向十分珍惜。

这种思想在高等学校层次结构上的体现,就是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

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大致经历过建国初的“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办学方针的提出、1954~1963年全国重点高校的形成、1978~1981年全国重点高校的恢复和确立、1984-1985年部分高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4、1986和2000年在55所高等学校建立研究生院和1994年正式启动“211工程”建设。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3
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 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
"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素质 提升计划,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 伍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指引,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
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化 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 育至高等教育全链条的教育现代化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教育 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 才
推动高等教育创新:鼓励高校加 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 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1)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基础研 究基地建设 (2)加强应用研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和高校开展应用研究,加快科技成 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3)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 态的发展 (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和培训体系建设
4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主要内容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主要内容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主要内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评估和探讨,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总结和回顾相关内容。

一、教育强国的建设1.重视教育投入。

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这需要充足的教育投入。

我国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优化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的优化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推行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也是优化教育体制的重要任务。

3.创新教育模式。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引入新的教育科技手段,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实现教育公平和普及化;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科技强国的建设1.加强科技创新。

作为科技强国的核心,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2.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

推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提供创新资源和政策支持,吸引和培育科技创业人才。

教育强国建设:指数与指向

教育强国建设:指数与指向

教育强国建设:指数与指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强国建设的指数与指向,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将首先概述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后,文章将通过对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解读,揭示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包括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教育强国建设的指向,即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指标体系教育强国建设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指标来量化和评估的。

这些指标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更是指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教育投入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

这包括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程度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等。

这些指标直接决定了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教育质量指标是评估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关键。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及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等。

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国家的未来竞争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

教育公平指标也是衡量教育强国建设水平不可忽视的一环。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教育成果的公平分享等。

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教育创新指标反映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活力和潜力。

这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创新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等。

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向。

教育强国建设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体系,它不仅包括了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等多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指标和量化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 苏 竣 薛二勇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美国联

邦教育部、世界银行、中国教育部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重点比较了八国集团(G8)、澳大利亚、欧盟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指出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5%以上;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在1%以上;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在3%以上;适龄(25—64岁年龄段)人口中的3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全职教师的6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描绘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线图,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步走”战略。文章强调指出,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加快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一、数据来源、分析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分为四类: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心(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2009年发布的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 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第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2008年发布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OECD Indicators)。第三,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2004年发布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第四,美国 1

联邦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9年发布的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8。第五,中国教育部教育统计1997—2007年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1980—2007年数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年数据、中国教育年鉴2000—2008年数据等。 本研究分析对象主要为八国集团成员国,指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俄罗斯,八国集团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60%以上,而且八国集团的绝大部分成员国曾经是世界高等教育或科技中心。考虑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可比性,故将其也纳入比较范围。此外,OECD1成员国提供了全世界近60%的商品和服务,北美和西欧地区2(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故也将其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作为国际比较的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高等教育的比较标准根据1997年教育分类的国际标准(ISCED97)确定,包括ISCED5、ISCED6两个层次。ISCED5分为两个类别,5A指至少3-4年或更长时间的全职学习,绝大部分是基于理论的、或为研究做准备的、或主要目的是为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5B指至少2年时间的全职学习,绝大部分是基于实践的、或为掌握某种技能的、或主要目的是为就业的高等教育。ISCED6主要指前沿领域的学习或原创研究,以获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

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共计30个国家。 2北美和西欧地区国家包括:安道尔共和国、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塞浦路斯、丹麦、

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梵蒂冈、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荷兰、挪威、葡萄牙、圣马力诺、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与北爱尔兰、美国,共计29个国家或地区。 2

得高级研究证书的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本科与大专层次相当于ISCED5中的5A与5B,研究生层次相当于ISCED6。 由于教育体制、文化差异和发展水平不同,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的某些重要统计指标名称、统计口径不同,需要通过换算或估算后进行比较。本文涉及的重要专有名词和统计指标有: 第一,高等教育学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Higher Education Gross Enrolment Ratio)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Number of Enrolment)与18—22周岁年龄段人数的比值。高等教育净入学率(Net Enrollment Rate)指高等教育某年龄段在学人数与某年龄段人数的比值。 第二,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百分比(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GDP)指政府部门(地方、地区、中央或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支出占当年GDP的百分比;高等教育私人投入占GDP的百分比(Private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GDP)指政府部门之外(家庭个人高等教育支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捐赠、高等教育机构自筹资金等)的高等教育支出占当年GDP的百分比。 第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Inbound Mobility Rate)指在特定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留学生占特定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留学生包括学习语言文化的短期学生和接受学历或学位教育的长期学生。 第四,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成就。用25—64周岁人口中接受过ISCED5B及以上人口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that has Attained Tertiary-type B or A and Advanced Research 3

Programme)加以说明。 第五,高等教育的教师素养。主要以高等教育机构全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加以说明。 二、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1. 高等教育学生规模 近年来,八国集团中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数据除外)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值大概为65%[1],北美西欧发达国家为70%[2]。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速度很快[3],由此本文提出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标准。 2. 高等教育投入 近年来,八国集团成员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平均值大约为0.9%[4];欧盟、OECD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平均值都超过了1%[5]。由此本文建议将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1%作为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标准。 3.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八国集团成员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例的平均值约为8%。美国虽然吸引了世界留学生总数的21.4%,但由于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较大,故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仅为3.3%;OECD国家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平均为9.6%。考虑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本文提出将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例的3%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准。 4. 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成就 4

近年来,八国集团适龄人群(25—64岁)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比率的平均值大约为34%,OECD国家的平均值大约为27%。加拿大、俄罗斯适龄人群(25—64岁)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7%、54%。2007年,中国6岁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率仅为6.2%,假设人口均匀分布,人均寿命73岁3,以及其他边界条件不变,估算我国25—64岁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约为11%。由此本文将适龄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比率的30%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培养人的成就标准。 5.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 美国高校1992年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5%,1998年为67%,2003年为68%,近十几年来美国高校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基本维持在65%左右。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179,16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9,842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6]。由此本文建议把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的65%作为高等教育强国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 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的历史分析及预测 1. 高等教育学生规模 1990—2007年的18年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增长至23%,增加了19.6%,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1%;1998年高校扩招后至2007年的1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增长率为1.3%[7]。1999-2007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73%增长至82%[8],年均增长率为1%。 根据多种情景预测,中国高等教育2028年进入普及化阶段,

3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统计显示,中国男女寿命分别为71岁与74岁。取

男女寿命平均值73岁作为中国人平均寿命的标准值。 5

2039年达到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参照标准。 2. 高等教育投入 1997—2006年的1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从0.42%上升到0.61%,年均增长率约为0.02%[9]。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约为0.73%;2020年约为0.89%。 根据情景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2025约为1%,达到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参照标准。 3.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2007年,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总计92491人,其中攻读学位(大专学历及以上的留学生)51038人,培训生41453人;留学生约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0.34%,其中攻读学位学生约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0.19%[10]。 根据预测,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突破20万人,其他各类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与2006相比增长约为143.6%,约占当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1.97%;来华留学生2027年约占到当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2.94%,达到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参照标准。 4. 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成就 1990—2006年的18年间,中国在校大学生比率持续上升,从0.32%增至1.92%,平均年增长约为0.09%[11]。 根据多重类推预测,中国适龄人群(25—64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012为16%、2020年为21%、2035年为30%、2050年为39%。2035年,中国达到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成就的参照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