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康复

手外伤康复
手外伤康复

手外伤康复

定义

手外伤康复是在手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例如瘢痕、挛缩、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感觉丧失或异常等,采用相应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手夹板、辅助器具等手段,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以适应每日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

分类

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1]。

临床表现

1、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合并出血、疼痛、肿胀、畸形和(或)功能障碍。

2、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由于皮肤完整,而皮下组织在损伤后严重肿胀,容易导致皮肤将肿胀的软组织紧紧地勒住,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部分病人甚至会因此导致远端肢体或软组织的坏死。

临床处理原则

(一)手外伤可能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但同时要注意手外伤的处理。

(二)必须对伤员进行全面的病史分析,认真检查伤情,确定治疗方案。

(三)消灭创面,防治感染,修复重要的组织,保留手指的适当长度,早期活动伤手和在劳动中逐步使用伤手,是恢复伤手功能的关键。

根据损伤组织的不同,具体如下:

1、甲下血肿

指端受挤压伤后。组织内出血积聚于甲下时,称甲下血肿。甲下血肿往往合并末节指骨骨折,手指末端肿胀;疼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甲下积血需及时清除,以防日后发炎,若指甲即将脱落则可予以拔除。

2、手部皮肤损伤

手外伤时最常见的损伤。皮肤损伤的类型很多,短而浅的皮肤伤口,只要清洗后用红汞或碘酒消毒后包扎即可。其他伤口,均需去医院进行彻底清创和覆盖创面,以争取伤口早日愈合。术后用消毒纱布分指包扎伤口,以利手指活动。植皮的伤口,需将伤指及腕部固定2~3周。术后抬高患肢,以减少手部肿胀.术后10~14天拆线。早期活动伤指及健指。

3、手部肌腱损伤

手肌腱伤断后,手指即不能伸直;屈肌腱伤断后,手指即不能屈曲。多根屈肌腱伤断后,手指不能握拳。

肌腱伤断后一般都需缝接可在伤后清创时立即缝接,但有时伤口污染严重时可先将皮肤

伤口缝好,待伤口愈合3个月后再作缝接。有些肌腱缺损或屈肌腱伤断部位在手指时,需要行肌腱移植,即将他处的肌腱,例如掌长肌腱或趾伸肌腱取下一段,分别与伤断的肌腱缝接。肌腱缝接后,需将手指和腕关节固定。一般说来,屈肌腱伤断缝接后固定在屈曲位。伸肌腱伤断缝接后固定在伸直位。固定时间需三周,到时拆除固定,自行屈伸手指,以锻炼手指的功能,再过一周后,可增加被动运动,但动作要轻柔,以免拉断修复好的肌腱。

4、手部骨和关节损伤手部的骨折和脱位非常多见。受伤后如果处理不当,对手的功能将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残废。

手部的骨折或脱位常同时有数根骨头折断或伴有其他组织的损伤。因此,在处理骨折或脱位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其他组织的损伤。开放性骨折必须在彻底清创后,缝合伤口,改变成为闭合性骨拆,并争取不使伤口感染。

对于骨折或脱位的处理,首先要求准确复位,力求完全(解剖)复位,避免有角度、旋转成重迭等畸形。闭合性骨折应多采用闭合复位;开放性骨折应多采用细不锈钢针内固定,以利早期活动患指。

骨折或脱位整复后,必须将手固定于功能位置。这种位置可使有关肌肉力量处于平衡状态,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万一发生运动障碍时,仍能保留手的一定功能。手部骨折愈合较快,一般说来,掌骨固定4周,指骨固定6周,关节脱位固定3周,即可去除外固定,开始功能训练。

5、手指截断伤

手指截断伤严重的手外伤,有的手指已经截断,有的虽未完全断离,但远侧断段已失去存活条件,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伤情,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些截断的手指能够再接的,应当努力争取接起来;不能再接的断指,必须将残端妥善处理,否则将因残端发生疼痛或残指过短而影响手的功能。

2常见康复问题

(一)运动障碍手外伤后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水肿、粘连、瘢痕、挛缩、慢性疼痛、肩手综合症等,导致肌肉萎缩,无力,关节僵硬,运动功能障碍。

(二)感觉障碍部分伤及周围神经,出现感知功能障碍。

(三)心理障碍患者有自卑感,感到不能适应社会。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运动、感觉、心理障碍均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五)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下降。

康复评定

Moberg拾物试验(实体觉)

把十种常用物品放于患者面前,令其闭眼把它们逐一放入另一器皿中,并且辨别其种类及名称。该测试的原理是手的感觉是功能性的,只有当手能够辨别不同质地、形状、大小的物体,并且中枢神经亦能正确地理解这些触觉信息时,此感觉才是功能性的。该测试是计时的。

Carroll上肢功能定量测试

将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动作,分成几个特殊部分:抓握、前臂旋转、肘部屈伸、肩部上提。该测试是计时的。

表24-1 Carroll上肢功能定量测试

目的方法

检查抓握功能拿起4块不同大小木块

从栓上拿起2块不同大小垫圈拿起一个球

拿起4个不同大小玻璃珠

检查上肢功能及协调性把一个小垫圈套在钉子上,把熨斗放在架子上

把壶里的水倒进一个杯子里,再把杯里的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把手依次放在前额、头顶、后脑勺、嘴上,然后写姓名

康复分期及适应证

I期

伤后或术后3周内。损伤部位充血,水肿,坏死细胞脱落,纤维细胞、胶原细胞增多。康复目的: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可行理疗,功能位固定,轻柔的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等。注意:严重损伤(3~4 d),神经和肌腱修复术后(3周),急性关节炎,不稳定性骨折,术后需严格制动者运动疗法禁忌。

II期

伤后或术后3~6周。胶原增加,组织抗张力开始恢复,肌腱和骨折逐步牢固,易发生粘连。康复目的:预防粘连,提高肌腱的抗张力和骨折的牢固性,改善感觉功能。应尽早活动,并进行感觉再训练。因组织还未恢复正常的强度,不宜抗阻活动。

III期

伤后或术后6~12周。伤口愈合成熟,胶原纤维逐渐增多,表层(瘢痕)与深层(粘连)纤维组织增多。康复目标:减少纤维组织的影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手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可循序渐进地进行抗阻活动。继续进行感觉再训练。

IV期

伤后或术后12周后。大部分功能已恢复,组织炎症反应基本消退,神经损伤初步恢复。康复目标:矫正畸形,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重建或二期修补术。如恢复效果良好,可进入功能训练和职能训练。

康复治疗

治疗原理

1、消炎、消肿、镇痛、促进创面愈合早期应用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细胞膜通透性,提高组织再生能力。

2、预防粘连、软化瘢痕早期瘢痕组织是由未成熟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的胶原组织组成,有“蠕变”的特性,可对外部应力产生反应,在持续应力下,瘢痕组织能够顺着应力的方向松弛、变软、延伸,胶原可重新排列。早期用压力疗法、按摩等,直接给予皮肤瘢痕以持续的压力,限制水肿,降低局部血供,抑制胶原蛋白的增加,促使其更有序和有方向的重新排

列,深度压力,可移动肌腱周围的胶原蛋白。后期可用运动疗法帮助肌腱滑动,应用被动伸展运动或手夹板,提供温和而持续牵拉,使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粘连带被拉长并重新排列,瘢痕松弛。并辅以中频电、超声波、蜡疗等、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3、增加运动功能通过各种运动改善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运动的协调性,改善机体对运动的耐力。

4、增加生活适应力通过作业活动增强手的灵活性,手眼的协调性,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提高感知功能,改善情绪、调整心理状态,掌握一种生活和工作技能。

5、恢复感觉功能

(1)感觉再训练是大脑对感觉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通过注意、生物反馈、综合训练和回忆,提高感觉功能。适用于缺乏保护觉和辨别觉的患者。

(2)脱敏治疗是一种进行性的训练,可使神经瘤上的皮肤及神经瘤重新适应机械刺激。康复治疗方法

手外伤时常用的功能康复疗法很多,现将较主要疗法分述如下: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利用功能锻炼,通过促进功能恢复或功能代偿途径来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对手外伤而言,基本康复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肉功能练习、感觉训练等。

(1)关节活动度练习

关节活动度受限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除了少数因关节端变形或骨融合引起的骨性关节强直需行关节假体置换、关节成形等手术矫治外,大多数关节活动度障碍是由于关节囊、关节韧带挛缩,或关节内、外瘢痕粘连引起,称为纤维性关节挛缩或强直。其处理方法通常是:

①关节活动度练习,即用主动或被动运动,或两者结合的助力运动,逐步牵伸挛缩粘连的纤维组织,逐步地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②麻醉后施行手法,即一次撕断挛缩或粘连的纤维组织,以期迅速恢复关节活动度。此法容易损伤已因废用,而削弱的骨骼及韧带组织,引起骨折、韧带撕裂、关节软骨损伤或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宜避免使用。

③因牢固的关节挛缩及粘连,关节活动练习不能收效时,行关节松解手术,术后早期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

1.连续被动运动(CPM)主要用于防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以及用于关节内损伤或炎症引起的关节粘连,促进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的修复,并可促进消肿。关节活动幅度、运动速度和持续时间可酌情设定。一般活动幅度从无痛的活动范围开始,酌情逐步扩大;运动速度一般选择每分钟1个周期,早期可更慢;运动连续时间每日1次2~8h,或每日次1~2 h。

2.关节功能牵引关节挛缩或粘连已经形成者需通过关节活动度练习,逐步牵伸挛缩及粘连的纤维组织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纤维组织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在适度的外力牵伸下发生延长。其中大部分为一时性的弹性延长,在外力去除后将回缩;一小部分为持久性的塑性延长,是关节活动度改善的基础。纤维组织在牵伸力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以及组织温度较高时作牵伸可获得较大的塑性延长。故无论用主动、被动运动或助力运动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均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持续较长时间,或多次反复进行,可获较好效果,在热疗后或温水浴中进行也可获较好效果。但是用力过大,引起明显疼痛提示有组织损伤,可能引起修复反应,增加瘢痕形成。同时疼痛引起保护性肌痉挛,保护纤维组织免受牵伸,治疗反而不能起效。故操作时用力程度应考虑患者局部感觉,以有一定的紧张、酸胀感觉,不引起明显疼痛及肌痉挛为宜。关节活动度练习时依每一关节所有受限的活动方向依次进行主动、助力或被动运动,可由治疗师或患者的健肢进行被动运动或施加助力。

(2) 肌肉功能训练

除肌肉直接受损或其神经支配受损外,创伤后制动及邻近关节停止运动可迅速引起废用性肌萎缩。肢体制动时肌肉停止收缩,反射引起的肌收缩大大减少,神经的向心及远心动相应减少,神经轴索流减慢,都可影响肌肉代谢,引起肌肉萎缩。早期预防萎缩特别重要。肌肉废用性萎缩一般是可逆的,但长期严重的肌萎缩时肌肉有变性,最后肌肉纤维化不可逆转,特别在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损伤后,手内部肌通常不能恢复,成为当今的难题。

肌肉收缩通常分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种方式,用来防治肌肉萎缩。近年来又有利用专门器械进行的等速练习。

1、等张练习:用等张收缩的方式进行练习称等张练习。肌肉收缩时克服阻力进行自由的缩短,带动关节远端肢体作大幅度运动,此时肌肉内张力取决于所受外加阻力的大小,在收缩过程中大致恒定,故称等张收缩。由于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故又称动力性练习。阻力增大时,可以募集更多运动单元投入工作,产生更大的张力,这种大阻力的练习迅速引起肌肉疲劳,但可取得较好的增强肌力及增加肌肉体积的效果。

2、等长练习:用等长收缩的方式进行肌肉练习称等长练习,由于不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故也称静力性练习。等长练习操作方便,可在肢体被固定、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或存在关节伤病不宜进行关节运动时进行,以及时防治肌肉萎缩,使用广泛。其缺点是被认为主要增加静态肌力,对改善肌肉运动的精确性和协调性无明显帮助,同时可能有角度特异性,即只对增强练习角度附近20度~30度范围的肌力有效。

3、等速练习:用专门的等速练习器进行。运动时肢休推动练习器的杠杆绕与关节运动轴心相一致的机械轴心运动。此机械轴的旋转速度预先设定,设定后不能被超过。肢体起动达到设定速度后运动只能以等速进行,故称等速运动。肌肉收缩所产生的运动力矩同仪器产生同样大小的阻力矩加以抗衡。等带练习属动力性练习,其主要特点是由仪器产生的阻力子随时随地与肌肉力量相匹配,使整个运动幅度中的每一个段落都能承受预期的适宜阻力,以达到较理想的磨练效果。一般仪器适用于往复运动,可同时对一组拮抗肌进行训练,使其平衡发展。此外肌肉疲劳致肌力下降时,阻力也随之下降,肌肉停止收缩时阻力即消失,不易引起肌肉过度疲劳或拉伤,故较安全。

当设定的运动速度较低时,如为每秒60度~120度,最大收缩产生的肌肉力矩较大,有利于发展肌力;设定的运动速度较高时,如为每秒180度~300度,产生较低的力矩,但可多次重复进行,有利于增强肌肉耐力。

4、手内肌肌力练习:适用器械及抗阻练习方法很少,范振华教授设计一组皮球及橡皮筋网练习方法可对指屈、伸肌进行训练,也可对所有手内部肌进行训练。练习时应按肌力练习的原则,尽量用力捏皮球或挑动橡皮筋网,维持数秒,然后放松。要求肌肉经10~20次收缩即感到肌肉疲劳时为完成一次练习。各种动作依次进行,每日练习1次。

(3)作业治疗:是将脑力和体力综合运用于日常生活活动、游戏、运动和手工艺等活动中,针对手功能障碍进行治疗方法。大致分为生活自理能力、创造价值的职业工作能力和消遣娱乐活动的能力。

作业疗法主要进行下列素质的训练:

1、运动技能素质:肌力、耐力、关节活动范围,调节肌张力,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学习粗大动作及精细动作技巧。

2、感觉技能素质:进行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实体觉、平衡觉训练。

智能素质:包括理解力、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组织安排能力等。

3、心理素质:包括独立不依赖;积极性和主动性;顺应性;现实性;自制力及自尊心。

4、社交素质:有集体精神、合群性、合作共事精神等。

(4) 感觉训练

对感觉减退的患者,一般认为有可能通过系统的感觉训练促进其恢复,感觉训练可结合于运动疗法或作业疗法中进行。方法举例如下:

1、令患者闭眼,治疗师用不同硬度的物件触压患手,令患者感知,然后睁眼核对之,反复进行多次。感觉有进步时减轻触压力度。

2、用盛有冰水或温水的试管接触皮肤,令区分之。感觉有进步时缩小试管内与皮肤温度差的。

手外伤患者护理常规

手外伤患者护理常规 一、执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1.急诊手外伤者出血较多时,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2。积极作好术前准备。 (1)患者受伤后即开始禁食、禁饮,争取手术最佳时间。 (2)协助完成术前各项检查。 (3)给予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三、术后护理 1.了解术中及麻醉情况。遵医嘱进行各项指标监测。 2.术后取平卧,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3。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4、严密观察伤口渗液,出血等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5。行血管吻合术者参照断指再植术护理常规(局部保温,使用解痉抗凝药物汇等)。 6.神经吻合者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了解指端就是否有麻木感、感觉恢复得情况等,注意避免损伤、烫伤及冻伤。 7.遵医嘱用药及饮食指导(宜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8.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血管吻合后固定2周,肌腱缝合后固定3-4周,神经修复后根据有无张力固定4—6周,组织愈合后尽早拆除固定开始主动与被动功能锻炼,并辅以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早日恢复、 上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护理常规 适用于: 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尺桡骨干骨折,colles骨折,锁骨骨折等上肢骨折后手术治疗得护理。 一、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1。护理与处置: 2.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三、术后护理

四、出院指导 1、药物:遵医嘱用药、 2、饮食:普食。 3、运动与休息:遵医嘱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4.特别指导: (1)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或萎缩。 (2)如出现患肢疼痛不适,及时来院复诊。 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护理常规 适用于:股骨颈骨折、臀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等下肢骨折后手术治疗得护理。 一、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1.护理与处置 2.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手外伤的康复治疗常规

手外伤的康复治疗常规 手骨折的康复 一、第一阶段(0-3周): 【障碍评定】 (一)疼痛的程度与性质。 (二)肿胀的范围、程度、性质。 (三)伤口感染的程度与范围。 【康复目标】 (一)伤口一期愈合。 (二)肿胀减轻。 (三)疼痛减轻。 (四)生活自理。 【康复措施】 (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二)使邻近骨折部位的关节完全制动,但肌肉可以进行等长收缩练习。 (三)伤肢未固定的关节主动运动。

(四)健肢和躯干尽可能维持正常活动。 (五)行物理疗法,如超短波、微波、低频脉冲磁场、冰袋冷疗等。 (六)日常生活活动自理,提供辅助用具,教会单手技能。 二、第二阶段(4-6周): 【障碍评定】 (一)肿胀的程度、范围、性质。 (二)疼痛的程度与性质。 (三)畸形的原因,如骨折复位不良、神经麻痹。 (四)交感性营养障碍的表现,如灼性神经痛、肿胀、皮肤红、出汗等。 (五)愈合情况。 【康复目标】 (一)肿胀与疼痛消失。 (二)预防畸形和僵硬。 (三)预防交感性营养障碍。

【康复措施】 (一)可除去石膏,改夹板固定。 (二)每天可在一定时间内除去夹板,对损伤区附近关节进行轻柔按摩和辅助屈伸活动,促进主动运动。 (三)对疤痕和肿胀可应用弹性手套或压力衣治疗法。 (四)红外线照射。 三、第三阶段(7~12周): 【障碍评定】 (一)关节僵硬程度。 (二)肌腱粘连情况。 (三)肌肉萎缩的程度、性质。 (四)交感性营养障碍表现,如手肿胀发亮僵直、灼痛、皮肤红等。 【康复目标】 (一)恢复关节活动度。 (二)增强肌力。 (三)增加手指灵活性。

(四)缓解疼痛,阻断恶性循环,抑制交感反射。 【康复措施】 (一)进行温热治疗,如蜡疗、气泡浴、中药烫洗。 (二)利用各种手部器械进行主动训练。 (三)按摩和被动运动。 (四)超声波或音频电疗。 (五)行作业疗法,如应用治疗粘土、橡皮泥等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六)行经皮电剌激疗法。 四、第四阶段(12周以后): 【障碍评定]同第三阶段。 【康复目标】恢复工作能力。 【康复措施】 (一)进行较强的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和抗阻力活动。 (二)行模拟工作训练。 (三)对症治疗。

手外伤康复(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手外伤康复(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手外伤康复是在手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例如瘢痕、挛缩、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感觉丧失或异常等,采用相应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辅助器具、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康复手段,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以适应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和肢体重建技术的发展,使过去认为不宜早期进行修复的肌腱、神经断裂也能进行一期修复,缺损的组织可移植重建,这就为手的功能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对手康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临床表现手外伤包括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前者损伤常合并出血、疼痛、肿胀、畸形和(或)功能障碍,后者皮下组织在损伤后严重肿胀,容易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部分病人可导致远端肢体或软组织的坏死。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 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 三检查1.检查前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如x光片,化验等)及手术经过。 2.电生理功能检查:包括电诊断、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体感诱发电位等检查。 四康复评定1.评价目的 确定障碍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早期发现可能形成障碍的因素,以作为制定康复计划,判断预后的依据。 2.评价对象 (1)形态包括畸形、缺损情况及运动型式。 (2)皮肤和软组织有无创伤、肿胀、感染与瘢痕。 (3)肌肉和关节有无粘连挛缩、强直、活动度和协调性。 (4)神经、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 3.评价方法 (1)通过视诊、触诊、测量和活动等了解形态及皮肤软组织情况。 (2)运动功能评价①通过徒手肌力检查、握力,捏力,夹力测定等了解肌力状况;②通过关节活动范围了解关节主动及被动运动范围。

手外伤护理常规

手外伤护理常规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三、手外伤护理常规 按外科疾病及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受伤手的血运情况,了解扎或松止血带的时间。 2、了解创口的部位及性质,注意患肢有无骨折、脱位,有无神 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判断伤情。 3、观察伤口疼痛程度、全身情况,有无疼痛、失血导致的休克。 4、了解受伤史、既往史、心理状况,掌握用药情况。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急诊手外伤出血较多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包扎止血。 (2)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患者受伤后开始禁食、禁饮,争取手术最佳时机;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术前检查;给予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术后护理 (1)了解术中及麻醉情况,术后平卧位,患肢适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促进神经、血管的恢复。 (3)严密观察伤口疼痛、渗液、出血等,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4)行血管吻合术者参照断指再植术护理常规。

(5)神经吻合者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了解指端是否有麻木感、感觉恢复情况等,注意避免损伤、烫伤、冻伤等。 (6)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1)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术后3日进行手指功能锻炼。 2)肌腱吻合术后3天视病情指导患者逐渐开始作轻度伸屈指肌腱活动,预防肌腱粘连。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注意安全,避免再次损伤。 2、告知患者复诊要求:神经损伤者,;3周时进行肌电图检查, 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肌腱损伤者出院后3周复查,此后月、3个月、6个月复查。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手外伤患者。 (二)诊断依据。 1、手部外伤史 2、手部功能障碍 3、影像学与电诊断学检查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4-15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 1、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与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评定受伤手疼痛、肿胀情况,神经功能与循环功能,在不影响组织愈合得前提下评定关节活动度与肌力等。 (四)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体位摆放。

2、物理因子治疗。 3、关节活动度训练。 4、肌力训练。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五)标准住院日14-21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手外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期间得辅助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得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得检查项目:患手X线片、肌电图、局部超声检查、凝血功能、心肌酶谱、胸片、肺功能、超声心动等 (八)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得伤口情况)。

2、手功能恢复达到平台期。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可伴有其她损伤,应当严格掌握入选标准。部分患者因伴有骨折、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需延期治疗,如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需要一期探查或二期治疗等。 2、合并症:老年患者易有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伤口愈合或肌腱固定愈合较慢,住院时间 延长。

手外伤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1)

究选择以血流速度增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健康成年人的数值相比较,发现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以及部分血管搏动指数增高,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激光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椎动脉流速也随之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激光针灸治疗能减轻或消除椎动脉痉挛或狭窄,改善脑血供[3]。使用TCD 无创伤性技术,观察颈椎病椎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对其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 意义。这些资料为激光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及机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宇,陈琪整理.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 杂志,1993,31(8):472. [2]郭京聚,贾宏敏.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分析[J ].颈腰痛杂志, 1999,20(1):16. [3]王连清,金肪红,呼素华,等.激光穴位照射及其临床应用[M ].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3:157. (收稿日期:2006-11-24)[责任编辑 高莉丽 邓德灵] 手外伤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李 艳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物理因子及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手外伤后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应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运动疗法、皮肤感觉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36例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与治疗2疗程后进行患手总的主动活动度和手皮肤感觉功能的评价,发现治疗后手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物理因子配合功能训练的方法能较好改善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关键词:手外伤;功能障碍;康复 中图分类号:R 6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409(2007)0120116202 手是人们劳动与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官,结构精细,功能复杂,手部损伤后可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因此,手外伤后功能的恢复显得十分重要。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本科采用物理因子配合手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手外伤后功能障碍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3~ 47岁,平均34.2岁。致伤类型:电锯伤15例,碾压伤11例,玻 璃伤及刀割伤10例。损伤部位:手掌13例,拇指9例,食指21例,中指21例,环、小指12例,无肌腱断裂及骨折。患手有局部肿胀、疼痛、指端麻木、关节僵硬、手指不能屈伸、感觉障碍等。 1.2 治疗方法 1.2.1 物理因子治疗 ①对患手肿胀明显、创面不愈合者可 进行超短波治疗,采用板状电极患区对置,微温量,15m in 次, 1次 d 。②对患手瘢痕粘连、 手指挛缩者,可采用音频电疗,治疗时将条状电极在瘢痕处并置或对置,输出的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20m in 次,1次 d 。③对于表面形状不规则或有局部疼痛、不能直接接触治疗的部位可采用水下超声波治疗:将水煮 沸后冷却至35~38℃,超声波声头正好接触水面,患者将患肢放入水中对准声头,距离2~3c m ,开机后患肢在水中缓慢移动,治疗剂量连续输出法,声强1~1.5W c m 2,以后逐渐增加至2.0W c m 2,每次治疗10m in ,1次 d 。以上物理疗法15次为 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4~7d 。 1.2.2 运动疗法 伤后6周以内以被动运动为主,训练时治 疗师用左手固定患指的近端,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患指关节的远端,做屈伸运动,动作要轻柔,5m in 次,2~3次 d 。主要是促进水肿消散,防止关节强直。伤后6~8周功能训练以主动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力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以减轻患指肌肉萎缩的程度,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1.2.3 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在做完物理治疗后,组织变得相 对柔软,可采用主动运动和主动加助力运动的方法,开始时让患者用较小的力,轻柔、缓慢地做手指的被动屈指和主动伸指活动5~10遍,然后主动做关节各方向的运动,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屈伸、拇指外展,对指运动及腕关节的屈伸运动,2~ 3次 d ,10 ~15m in 次。训练时动作应平稳柔和,使关节区域达到紧张或轻度酸胀感为宜,切忌用暴力牵伸或运动后引起明显疼痛,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1.2.4 肌力耐力训练 采用从轻至重分级抗阻训练,原则是 ? 611?第1期 华 夏 医 学 第20卷

手外伤护理常规

手外伤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手外伤护理常规 按外科疾病及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受伤手的血运情况,了解扎或松止血带的时间。 2、了解创口的部位及性质,注意患肢有无骨折、脱位,有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 判断伤情。 3、观察伤口疼痛程度、全身情况,有无疼痛、失血导致的休克。 4、了解受伤史、既往史、心理状况,掌握用药情况。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急诊手外伤出血较多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包扎止血。 (2)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患者受伤后开始禁食、禁饮,争取手术最佳时机;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术前检查;给予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术后护理 (1)了解术中及麻醉情况,术后平卧位,患肢适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2)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促进神经、血管的恢复。 (3)严密观察伤口疼痛、渗液、出血等,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4)行血管吻合术者参照断指再植术护理常规。 (5)神经吻合者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了解指端是否有麻木感、感觉恢复情况等,注意避免损伤、烫伤、冻伤等。 (6)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1)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术后3日进行手指功能锻炼。 2)肌腱吻合术后3天视病情指导患者逐渐开始作轻度伸屈指肌腱活动,预防肌腱粘连。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注意安全,避免再次损伤。 2、告知患者复诊要求:神经损伤者,;3周时进行肌电图检查,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肌腱损伤者出院后3周复查,此后月、3个月、6个月复查。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1.

教案 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常见疾病康复班级授课日期年月日第周授课顺序章节名称手外伤患者的康复(一) 教学目标掌握 1.手外伤的一般致伤原因,临床分期,康复问题。 2.手外伤的常用康复评定。 熟悉: 1.常见手外伤的康复。 教 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手外伤的一般致伤原因,临床分期,康复问题。 2.手外伤的常用康复评定。 教学资源1.教材:《疾病康复》第2版张绍岚主编 2.参考书:《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3.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评估反馈1.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判断本次课的课堂活动是否适用于该层次学生。 2.根据课后完成作业情况和下堂课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 作业1.简述手外伤的一般致伤原因,临床分期,康复问题。2.简述手外伤的常用康复评定。 课后记

教学活动及板书设计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 一、概述(举例,讲解,10min) 1.基本概念 2.手的生理功能 3.常见康复问题 二、诊断要点(举例,讲解,10min) 1.症状:外伤史、手部疼痛、局部肿胀、畸形(如成角畸形、缺如)等。 2.体征:手局部压痛或叩击痛、异常活动或骨擦音、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肌萎缩、关节僵硬等。 3.辅助检查 三、康复评定(举例,讲解,30min) 1.手与上肢状况 2.运动功能 3.感觉功能 4.手的灵巧性和协调性 四、康复治疗(举例,讲解,演示35min) (一) 早期康复治疗 1.控制肿胀2.控制伤口感染 (二) 后期康复治疗 康复重点: 1.恢复患手的运动、感觉、功能活动 2.减少肿胀,缓解疼痛,松动关节是治疗性训练和功能康复的前期治疗 小结5min

手外伤康复

手外伤康复 定义 手外伤康复是在手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例如瘢痕、挛缩、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感觉丧失或异常等,采用相应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手夹板、辅助器具等手段,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以适应每日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 分类 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1]。 临床表现 1、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合并出血、疼痛、肿胀、畸形和(或)功能障碍。 2、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由于皮肤完整,而皮下组织在损伤后严重肿胀,容易导致皮肤将肿胀的软组织紧紧地勒住,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部分病人甚至会因此导致远端肢体或软组织的坏死。 临床处理原则 (一)手外伤可能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但同时要注意手外伤的处理。 (二)必须对伤员进行全面的病史分析,认真检查伤情,确定治疗方案。 (三)消灭创面,防治感染,修复重要的组织,保留手指的适当长度,早期活动伤手和在劳动中逐步使用伤手,是恢复伤手功能的关键。 根据损伤组织的不同,具体如下: 1、甲下血肿 指端受挤压伤后。组织内出血积聚于甲下时,称甲下血肿。甲下血肿往往合并末节指骨骨折,手指末端肿胀;疼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甲下积血需及时清除,以防日后发炎,若指甲即将脱落则可予以拔除。 2、手部皮肤损伤 手外伤时最常见的损伤。皮肤损伤的类型很多,短而浅的皮肤伤口,只要清洗后用红汞或碘酒消毒后包扎即可。其他伤口,均需去医院进行彻底清创和覆盖创面,以争取伤口早日愈合。术后用消毒纱布分指包扎伤口,以利手指活动。植皮的伤口,需将伤指及腕部固定2~3周。术后抬高患肢,以减少手部肿胀.术后10~14天拆线。早期活动伤指及健指。 3、手部肌腱损伤 手肌腱伤断后,手指即不能伸直;屈肌腱伤断后,手指即不能屈曲。多根屈肌腱伤断后,手指不能握拳。 肌腱伤断后一般都需缝接可在伤后清创时立即缝接,但有时伤口污染严重时可先将皮肤

手外伤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马书丹

手外伤康复护理效果分析马书丹 发表时间:2019-09-19T16:08:05.81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8期作者:马书丹1 刘已楠2 钟黎明3 马瑞珩(通讯作者)[导读] 加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手外伤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创口愈合,缩短住院治疗及患肢功能恢复的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科)摘要:目的探究手外伤康复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科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4例手外伤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措施),每组2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为92.6%,护理满意度为96.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康复总有效率77.8%、护理满意度74.1%。两组比 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手外伤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创口愈合,缩短住院治疗及患肢功能恢复的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手外伤;康复护理 手外伤是常见外伤,占创伤总数的1/3以上[1]。引起手外伤的原因很多,创伤的类型也较多,而手外伤后遗留的功能障碍与创伤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手部外伤往往是复合性的骨骼损伤与软组织损伤同时存在,斜动后失用性变化和瘢痕挛缩都会导致手部功能损害。抽选我科收治的54例手外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手外伤康复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4例手外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3.2±1.6)岁。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2.1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康复护理术后l~3周,了解手术创口情况,消肿、止痛、抬高患肢;进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未伤指的运动训练,保持正常手指的功能。术后4~6周,减轻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分别行指深、指浅屈肌腱的运动,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被动运动训练,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可采用微波、热疗、频谱治疗。术后7~12周,强化肌力,渐进性抗阻力运动,增加肌腱的滑动性;双手协调性训练,矫正关节挛缩,也可用矫形支架进行被动训练:术后12周以后,利用不同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训练,以帮助患者恢复动态工作能力[2]。 2.2粘连松解术术后康复护理术前应根据病情对僵硬的关节做被动活动,使僵硬的关节尽量达到较满意的活动范围后再进行松解术。否则术后会因关节活动不好而易再次发生粘连。 2.2.1术后l~7天,拆除敷料后即可开始练习手指的屈伸动作,防止发生术后粘连而丧失恢复功能的时机[3]。可做以下活动:(1)轻柔被动屈曲远指间关节、近指间关节、掌指关节。(2)主动屈曲上述关节。(3)屈腕和掌指关节下轻柔被动伸展近指间关节。(4)主动伸展上述关节。(5)被动握拳:应鼓励患者忍住疼痛,坚持不懈地练习。 2.2.2术后2~3周,进行轻微的日常生活活动。 2.2.3术后4~6周,开始抓握力量练习。 2.2.4术后8~l2周,恢复工作。 2.3感觉训练 2.3.1定位觉训练:在安静的房间里训练。用30Hz的音叉让患者知道什么时候和部位开始的移动性触觉,然后用橡皮沿需要在训练的区域,由近到远触及患者。患者先睁眼观察训练过程,然后闭眼,将注意力集中于他所觉察到的感受,而后睁眼确认,再闭眼练习。这样反复学习,直至患者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刺激部位。开始的时间是在患者恢复针刺觉和深压觉后。 2.3.2辨别觉训练:当患者有了定位觉以后,便可开始辨别觉训练。刚开始时让患者辨别粗细差别较大物体表面,逐渐进展到差别较小的物体表面。每项训练采用闭眼→睁眼→闭眼方法。利用反馈,重复地强化训练,再过渡到辨别生活中的实物。 2.3.3保护觉训练:目的不是恢复保护觉,而是为了教会患者代偿的能力。包括针刺觉、深压觉、冷热觉等。在安静的室内进行,让患者闭眼,护士用各种尖锐物品轻刺患者的手部或给予冷热刺激,然后让患者睁眼看清刚才所给予的刺激是针刺、冷或热,如此反复进行[4]。 2.3.4织物觉训练:是利用粗糙程度大小不同的织物,训练感觉。让患者先触摸粗细相差极大的砂纸,再触摸粗细差别较小的砂纸,进而过渡到不同的织物如毛皮、丝织品、羊毛、塑料等。 2.3.5脱敏训练:手外伤后常因神经病变等而触觉过敏,宜用脱敏疗法。先用较轻柔的物品,如毛、棉等轻轻摩擦过敏l0min或至皮肤麻木无感觉,1h后重复此项操作,适应该项刺激后再增加刺激物的粗糙程度,可用绒布、麻布等,最后用叩击和震动刺激。患者恢复了主动活动后,在后期阶段,应鼓励患者不断使用双手,以维持其功能。需很长的时间。 2.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作业训练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梳洗、书写、编织、打结等训练灵活性、协调性,使患手恢复实用能力。当感觉功能不良时,应指导患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保护;并可利用本体觉、温度觉与触觉的组合进行代偿性训练。 2.5恢复期心理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