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 2021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

活动方案 2021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
活动方案 2021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

xx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研究

一、基本概况

素有“东南山国”、“绿色宝库”之称的福建,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全省林地面积1.40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5%。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26亿亩,占90%,约占华东七省一市有林地总面积的1/4。森林覆盖率为62.96%,居全国第一。毛竹面积1402万亩,占全国毛竹总面积的23.0%,居全国首位。活立木总蓄积量4.967亿立方米,约占华东七省一市总蓄积1/3以上。全省人均占有林地的面积和蓄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野生植物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据初步统计,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的14.3%。

(一)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状况分析

1、生态公益林划定情况

自xx年全面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共划定4294.4万亩生态公益林,其中:区划界定一级保护(严格保护)的773万亩,占18%;二级保护(重点保护)的1883万亩,占44%;三级保护(一般保护)的1638万亩,占38%。目前生态公益林经营区已建立管护责任区19141个,选聘了18324个专职护林员,并签订了23121份管护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其保护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初步建立了管护监督机制,使全省生态公益林保护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2、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情况

根据《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的规定,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建立并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目前我省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主体是林权所有者,国有的由林业企事业单位选派职工管护、集体的选聘专职护林员管护,并签订了《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检查监督管理。同时,全省各地根据当地的特点,也制定了相应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措施。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运行状况分析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情况

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目前,我省各地根据《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精神,制定了地方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资金的使用、发放途径和依据。一是凡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的,先是由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与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再由管护责任主体与专职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每年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生态公益林权属单位《管护责任书》和《管护合同》的履行情况,汇总核定各权属单位补偿基金数额,经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作为安排补偿基金的依据,划拨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专户。二是森林生态公益补助资金,由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指定银行设立“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专户”,直接拨付给林农。三是公共管护支出采取单据报账制,明确规定各项费用的使用途径,按项目负

责完成进度,提供有效报销凭证,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予以在专户中列支。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运行成效

(1)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使得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费用得到落实,增加了当地林农的收入,有效解决了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充分调动了护林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加强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政策后,有效调动了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社会各界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认识逐步提高,森林生态价值得到社会普遍承认,对生态公益林保护给予高度关注,重要生态区位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省森林生态环境系统已初步形成良

性循环的格局。

(3)推动林业生态资金良性循环,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

从生态公益林发展的根本动力入手,用财政资金调节森林生态价值循环补偿中的“市场失灵”,用财政稳定支出补偿森林生态效益的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之差,使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得到合理补偿,激发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维护的热情,保证森林生态效益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

(4)淡化生态公益林的竞争劣势,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公益林建

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者进行补偿以确保其至少获得一般农地经营获得的收益,从而保证经营者实现管护森林生态环境效益,促使社会资本流向生态公益林建设。

3、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问题

根据《中央森林生态效益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中央补偿基金平均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4.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0.5元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支出。同时省里也相应启动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制定了省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按《森林法》的规定,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补偿包括造林费用、管护费用和管理费用。目前,实施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仅仅是对林木的管护费用进行补偿,而对林地、林木所有者的权益未进行补偿。现在许多地方的林地租赁费平均达6-30元/亩。特别是近年来的木材市场价格看好,经营商品林的收益愈来愈高,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形成强烈的反差,直接影响了林地、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和经营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2)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问题

随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群众对山地资源越来越重视,经营商品林的效益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由于受财力所限,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与林农的期望值相差较大,增加了生态公益林管护和重新界定工作的难度,生态公益林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实现。(3)进一步拓宽补偿基金来源渠道的问题

目前,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资金,渠道较为单一,财政压力较大。有些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补偿的政策,如:xx年永泰县县委、县政府就决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设立县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金来源除各级财政的安排外,从利用水资源发电收入中提取1%资金,从以森林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3%资金,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武夷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出台从每张竹排收入中提取80元作为资源保护费的政策,但具体实施过程难度较大。而绝大部分的地方还未建立地方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意义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文化、保健、休闲等一系列的生态功能。由于森林资源具有正向外部性,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增进了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效益,客观上要求受益群体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给予森林所有者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正向激励森林生态产品的提供者。

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保证和支撑作用。实施森林生态效

益补偿是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及林业持续发展的大事,对推动林业生态资金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调动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1、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实现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要求

林业分类经营是以社会对生态和经济需要为基础,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益的不同,将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经营和发展。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实质是让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在各自领域发挥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森林资源经营能产生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于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森林资源经营即商品性森林经营是完全可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的。而对以提供生态效益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经营,则无法按市场机制进行。因此,为培育森林资源进行的投资,就不能从市场上得到补偿,为了保持生态性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必须增强计划机制的作用,即国家建立合理、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制定相对应的制度与法规,才能弥补市场机制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面的失灵作用。

2、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发展公共产品的要求

森林生态效益产生的产品为公共产品,不通过市场交换而能满足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并为其提供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市场失灵性的特点。经营者对生态效益的消费并不能排除其他人的消费,生态效益的功能也不会因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降低;不通过市场

而向社会提供的生态效益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本身价值。这使得社会成本低于私人成本,而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结果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呈现不对称性,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产品具有市场失灵性。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其价值,但不等于生态效益没有价值,因此,政府必须干预市场,进行政策倾斜,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总之,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需要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解决其市场失灵问题,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作为公共产品本身的价值。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xx年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秀美山川、确保生态安全的总目标,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保护纲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生态保护必须有经济上的补偿才能持续。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弥补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性,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效益长期无偿使用,森林的经营者只有投入而无回报的不合理状况。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理顺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工和利益互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森林防灾减灾特殊功能的需要,是美化环境,为人类提供优美生存空间的迫切要求。xx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

(三)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对森林生态效益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是许多国家正在采用的激励广

大经营者参与环境保护建设,改善日益恶化生态状况的明智做法。《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将环境成本和效益纳入市场力量和机制内,以便实现森林保存和可持续开发,是在国内或国际均应鼓励的工作。”在补偿实践上,根据国情的不同,各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效益补偿办法的法规和政策,使生态建设事业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如美国、芬兰等国家采用政府承担补偿基金的方式对森林所有者给予补偿;哥斯达黎加利用可确认的贸易补偿这种市场手段从国际市场上为政府进行生态保护寻求财政支持;日本采用由政府向受益方收取税费的方式对森林所有者进行补偿。此外,森林生态效益有时是超越国界的,尤其是温室气体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全球性的,因此,排放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有责任为维护森林而付出代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补偿。目前,国外已有25个国家实施碳补偿交易,由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或公司,向本国或国外森林经营者支付生态效益的生产成本,如瑞典xx年颁布了世界第一个生态税调整法案,根据产生CO2的来源,对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等征收碳税;法国为加强温室效应的控制,从xx年起开征碳税;欧盟已建议在其成员国内推广碳税;巴西在其国内六个州实施生态增值税;另外,还有减免森林经营者的税费、以自然保护抵债、发行环保债券和彩票等方式筹措补偿资金。

国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表明:政府补偿和市场交易是生态价值补偿实现的有效方法,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结果。政府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直接购买者和生态服务市场的培育者起

着关键作用。

2、国内研究动态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已近20年。从xx年在四川乐山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思路开始,到正式写入《森林法》、出台《中央森林生态效益基金管理办法》,我国在许多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出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xx年底,国家林业局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同时结合国际碳交易进展,探索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国家林业局提出从森林碳汇功能角度,通过征收碳税的方式,解决补偿资金问题。

福建省xx年规定沿海市、县、区每年财政总支出应划出不低于1%的资金投入林业,并要求优先安排防护林建设、保护和管理。xx年12月至xx年12月,福建省成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课题组,着重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来源、补偿对象、补偿尺度等进行研究,对有效解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四)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依据

1、理论依据

(1)劳动价值论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之中的人类一般劳动,价值量的大小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来讲,同样可以采用该理论进行分析。从生态经济角度来看,生产过程不仅消耗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还使用了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在该系统中还存在自然资本补偿的问题。因此,森林生态效益应该是由再生产其使用价值

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是从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按效用价值论的观点,效用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是价值形成的基础,稀缺性是决定价值量大小的关键,很容易求得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因此,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

(3)生态资本理论

在现代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己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态资本实质上就是人造自然资产,资源可以通过影子价格来反映其经济价值,从而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环境应被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即“生态资本”。森林生态效益是我们创造财富的要素之一,它的价值一旦成为人们牟取利益的条件,它就成为能带来价值的价值,即被资本化了。

(4)公共产品和税收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从市场上购买的各种商品,即私人产品,而且还取决于不用直接购买的公共产品,如:国防生态环境这类不通过市场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与劳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也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支出。但公共产品不能通过市场出卖,所以政府就通过强制性税收来为提供公共产品筹资。

(5)地租理论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入。地租包括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森林生态服务存量的大小、生态服务的稀缺程度、资源开发的难易存在着差异,形成生态服务的级差地租;林地所有权使所有者获得绝对地租。森林生态服务的外部性对市场交换的限制导致难以将地租理论运用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6)碳汇补偿理论

碳补偿贸易是排放CO2的一方(公司或国家),向本国或外国森林拥有者、经营者支付森林生态服务成本的货币交换过程。碳汇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服务价值。造林活动被认为是最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且是最迅速取得CO2排放缓和的方式。许多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典等均已开征碳税。由于通过碳汇交易理论计算出来的补偿数额较大,而目前我国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实施难度较大,但随着今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议采用碳汇交易理论进行计算生态效益补偿

数额。

2、政策与法律依据

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森林法》的决定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xx年1月29日发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15条规定:“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的权利”。财政部颁布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基金管理办法》对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标准、申报程序、拨付方式、管理和监督等做了具体规定,我省根据当地情况也制订了相应的补偿办法。我国的宪法及其他法律也都强调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水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征收资源利用补偿费用的规定。因此,完善和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进一步经营管理好生态公益林奠定了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意见

(一)合理确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标准

1、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测算的依据

根据《森林法》的规定,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补偿包括造林费用、管护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我们在制定补偿标准时,主要考虑森林资源培育成本和管护费用等方面,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经营单位、林权及林地所有者的收入,遵循便于操作、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以经营生态公益林能获得社会平均生产利润为标准进行补偿。经济补偿应分为生态购买和投资补偿二个类型进行。

(1)生态购买:以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实际经济损失(商品林转为生态公益林)为标准,采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估价,评估值既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又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市场上对森林资源的资产评估运作也相对比较成熟,并且普遍被林农接受,将评估的结果作为原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经济损失补偿测算依据。特别是生态脆弱与生态重要的生态公益林,应尽可能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实

现国家购买、统一管护的办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由于目前受国家财力的限制,此法实施难度较大,但应是今后生态公益林经营发展的趋势。

(2)投资补偿:以生态公益林的资产价值为基础,按现行林业生产定额进行,以不盈利为目的及维持生态公益林的正常经营和生产的补偿底线,以林权所有者能获得社会平均生产利润为标准,分类别确定相应的补偿标准。

2、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测算的方法

生态公益林的资源资产的价值测算,主要以相同质量的用材林为参照进行资源资产评估,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其测算的方法主要有:现行市价标准、收益现值标准、成本标准、清算价格标准等,考虑当前生态公益林状况,比较科学、可行的方法有成本标准和收益现值标准,幼龄林采用成本标准进行测算,中、近、成多过熟林则应采用收益现值进行测算,现就全省生态公益林的评估总值进行测算。

(1)幼龄林的价值测算—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是指是在培育和生产生态公益林的过程中,所花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其又分为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其中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条件下,按照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功能重置森林资源资产,并使资产处于在使用的状态下所耗费的成本,即按现阶段社会平均生产水平,重新营造林分所需的生产成本,重置成本法是一种投入测算法,是考虑对生产经营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补偿。

A、人工林生态公益林的重置成本测算

划入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可以按一般造林标准测算生产经营成本。其成本一般由种苗费用、造林人工费用(包括劈草炼山、挖穴整地、栽植等用工工资)、三年抚育成本及每年的管护费等组成。经调查福建省xx至xx年人工林林分平均造林成本为下表:第二篇xx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

江苏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重点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维护生态安全,根据《江苏省生态公益林管理条例》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xx]7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简称“省级补偿基金”)。省级补偿基金主要用于省级以上(含国家级,下同)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补助。使用和管理省级补偿基金必须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市、县级财政应当参照本办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对地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补助以及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补助的配套。

第四条省级补偿基金补偿范围是经国家和省公布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第二章补偿标准和对象

第五条省级补偿基金补助标准根据省级财政的财力,由当年预算确定,原则上不低于上年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安排的国

家级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低于省级补偿标准的,不足部分由省级财政补足。省级补偿基金中95%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管护等开支(以下简称管护支出);5%用于省级组织开展的省级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检查验收、跨重点公益林区域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以下简称省控支出)。

第六条省级补偿基金的补助对象,按资金的不同用途、林权权属和经营管理主体不同确定。

(一)管护支出的补助对象

林农个人所有或投资经营管理的公益林,补助对象为相应的个人。管护支出全部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xx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

国家、集体所有或投资经营管理的公益林,补助对象为相应的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乡(镇)、村集体、集体林场等集体单位及其根据管护合同确定的管护人员。管护支出开支范围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支出比例不得低于管护支出的50%)、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二)省控支出的补助对象为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第七条各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严格核定获得管护支

出的人员数,管护支出实行定额管理,对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安排不得搞平均分配。管护任务视地形地块而定,原则上每300亩核定1名专门管护人员,不足300亩的零星公益林地块,可据实核定1名专门管护人员。

第八条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为保护、管理重点公益林所需的区划、界定、宣传、培训、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检查验收等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预算另行安排,不得在省级补偿基金中列支。

第三章资金拨付与管理

第九条县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2月15日之前提出当年省级补偿基金申请报告,并经市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汇总审核后,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局。上报的内容包括:省级补偿基金申请报告、森林防火计划、当年林区道路维护计划、上年度省级补偿基金支出使用情况(见附件1)、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总结等。第十条省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核定的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及当年补助标准,将省级补偿基金的管护支出下达市、县。省控支出实行项目管理,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需要提出项目安排方案,报经省财政厅审定后安排。xx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

第十一条市、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对省级补偿基金实行专项

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拨付要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有条件的应在金融部门建卡,将管护支出直接发放到个人手里,确保兑现。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省级补偿基金拨付、

使用和管理档案。

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对省级补偿基金实行分账核算。

第十二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应建立健全公益林管护责任制。林业主管部门要与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以及其他行业和个人(以下称管护单位和个人)等签定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附件3)。管护单位要与林农或承包人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附件4)。

第十三条管护单位和个人都应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合同执行一年期满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对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获得劳务费或管护费的人员名单、金额及管护任务的完成情况张榜公布,由所在单位或集体考核,群众评议,对符合合同要求,完成管护任务的人员,全额兑现劳务费或管护费,并续签合同。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未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的,不予支付其劳务费或管护费,并终止合同。

第十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不得脱离管护任务随意切块下达资金,也不得搞平均分配。

第四章检查与监督

第十五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相关规定,对上年度重点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消长、林地征占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林业病虫害发生及控制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上报。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2月15日之前将检查情况上报省林业局(附件2),并抄

报省财政厅。省林业局在各市核查的基础上会同省财政厅进行抽查。第十六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汇总上报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被征占用或已无法恢复的重点公益林,省财政将从下年度停拨省级补偿基金,相应调整用于其他已经区划界定的国家重点公益林或省级重点公益林。

第十七条违反重点公益林管理规定,或因监管不力造成重点公益林破坏及生态功能持续下降的,省财政、林业主管部门按面积直接扣减其下年度省级补偿基金,并责令其纠正或采取补救性措施。

第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省级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对违反本规定截留、挤占、挪用或骗取省级补偿基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各市、县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第三篇xx 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ValueEngineering·107·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TheAnalysisofCompensationMechanismofForestEcologicalBenefit

唐彬TangBin

(鸡东县林业局宝泉林场,鸡东158200)xx县市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施方案

(JidongForestryBureau,BaoquanTreeFarm,Jidong158200,China)摘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讨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保障措施。

Abstract:CompensationMechanismofForestEcologyhasimportantsignificant.Thene cessity,feasibilityandthesafeguardmeasureofsettinguptheForestEcologicalBenefit foundationareanalyzed.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Keywords:forestecologicalbenefit;necessity;feasibility;safeguardmeasure

中图分类号:S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xx)03-0107-01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资源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2.4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弥补我国生态公益林资

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造林初期投入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相适受

到限制。其次,是森林管护费用投入错位,导致造林多,成活少,成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益林更少。再次,是对经营生态公益林的集体和个人投入的补偿迟迟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未到位,严重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

制成为当务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可行性

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3.1我国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森林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解决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者与生态效益受益者

之间、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林业部门与地方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3.2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

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达到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须根据森林的不同功能,实施分类经营、分区突破、总体推进的发展基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战略。分类经营是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

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福建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 第—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统称为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xx]381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林改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闽委[20xx]4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闽政文[20xx]35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闽政文[20xx]417号)等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省级财政补偿基金和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用于省级以上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各市、县(区)政府应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相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经省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20xx]214号)和《福建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实施细则》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林地。 第四条省级公益林和国家级公益林实行相同的补偿标准。 省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含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下同)为每年每亩12元。 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2元。其中:中央财政每年每亩补助10元和省级财政每年每亩补助2元。 第五条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支出分为两部分,其中:11.75元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补偿性支出(包含每亩0.3元用于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森林综合保险保费支出,0.25元用于公共管护支出。 (一)补偿性支出使用范围包括:重点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费、直接管护费、村级组织监管费。对重点公益林无林地的补偿性支出应全部用于造林、抚育支出。根据重点公益林不同权属,补偿性支出执行以下标准: 1.国有单位管理的重点公益林 ⑴山权、林权同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山权属村集体、林权属国有的,国有单位应将不低于30%的补偿性支出支付给山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方案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改革森林保护投入机制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出发点,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以创建生态、美丽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有计划地对重点公益林实施补偿,促进重点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二、补偿原则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一)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应坚持相对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实施。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要确保林权所有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金额“四公开”。 (三)坚持产权明晰、林主自愿的原则。补偿对象必须是产权明晰、林权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自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 (四)坚持责任明确、依法补偿、规范管理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以各方职责明确,管护、监督权责界定清晰,程序规范、手续齐全为基础,规范管理、依法补偿。 (五)坚持保护与受益关联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必须以林权所有者

及相关利益者充分履行管护义务为前提,确保管护质量和效果。三、补偿范围 根据我镇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和国家核定下达的生态公益林地面积,全镇应落实生态公益林,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含纳入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国有林),省级生态公益林。本方案所指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是经林权所有者同意纳入公益林范围并落实了公益林管护的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 四、管护形式 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用于公益林管护补助,公益林的管护由林权所有者负责,按照其与镇人民政府签订的管护合同,经林业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合格后,采取“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将生态效益补偿金和管护费兑现给林权所有者。各地可以结合实际组建专业管护队,通过群众“一事一议”将公益林交由专业管护队管护,统一签订管护合同,统一筹集管护费。 五、实施步骤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共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2013年2月1日至2月28日)。成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全镇公益林管护模式、工作经费筹措办法,制定工作方案,制作公益林界定协议书、公益林管护合同和兑现花名册、面积确认表等文本资料,完成前期批准的公益林区划图、补偿政策文件和必要的工作用具的准备,落实林业站联系联村干部和10个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技术服务小组人员,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动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财农[2001]190号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日期:2004年10月21日实施日期:2004年10月21日)废止【发布部门】财政部 【发布日期】2001.11.26 【实施日期】2001.11.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2001年11月26日财农[2001]190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中央财政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补助资金是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按照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款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是指由地方政府与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签字确认,并经国家林业局核查认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管理和使用补助资金的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单位、集体和个人。 第五条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规定,禁止商业性采伐。 第二章资金补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补助资金的补助对象为承担重点防护林及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包括国有林场、国有苗圃、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条补助资金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费用支出,主要包括: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重点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可持续发展补偿费征收制度 中国森林资源虽然呈现一定好转趋势,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没有消除。目前,影响中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健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或不能到位。因此,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以缓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压力,应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和手段。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立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森林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而且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等无形产品。由于森林资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客观要求对受益群体进行补偿费的征收,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因而,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再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效益补偿,而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其外延也应得到延伸。既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正向激励,如补偿费(补助)、直接投资等,也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受益者所带来的负向激励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理论森林资源无形的生态产品与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大家对其都有使用权,因而个人对此种资源的损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其缺乏安全、专一、排他性的产权,使得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不能自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所有人无节制的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置其生态价值于不顾,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生态价值不被“公地”化,同时又要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鉴于森林生态价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讨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保障措施。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 0107-01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 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 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 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 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 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 费用等途径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 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 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 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资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2.2 生态公益林它不是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牧场保护、护岸固堤、护路、护渠、美化 环境,以及以国防、科研服务为主要目的。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 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 木本身是其生态效益的载体。 2.3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我国广大的生态公益林区大多是贫困地区,贫穷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生态公益林区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生 存危机。通过国家运用财政补偿的手段扶持为贫困地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 标志着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有偿 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2.4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弥补我国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造林初期投入受到限制。其次,是森林管护费用投入错

河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近日启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始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这意味着,今后谁要享受“前人”留下的绿阴,就要交“乘凉费”了。 4月11日,记者从省林业厅获悉,河南全省将有550万亩重点公益林得到先期补偿,涉及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170个乡(镇)、1286个村。其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其中,4.5元为补偿性支出,用于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0.5元用于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监测等公共管护支出。 国家此次的补偿范围仅限天保工程区外,且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的有林地。划入补偿范围的有林地,今后将停止商品性采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河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统称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7号)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省级财政补偿基金用于省级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重点公益林是指我省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林策发[2004]94号)区划界定并经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林地;省级公益林是指各县级实施单位按照《河南省林业厅关于搞好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豫林补[2006]2 5号)区划界定并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林地(重点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以下统称公益林)。 第二章补偿对象与标准 第四条补偿基金的补偿对象为公益林的所有者或经营者。 第五条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4.75元为基层支出,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0.25元为省级支出,由省财政部门列支,用于省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公益林管护情况检查验收、资源监测、跨辖区重要地段开设防火隔离带以及重点林区道路维护。 第六条基层支出包括护林员劳务开支和公益林建设开支两部分,各实施单位根据公益林权属并结合实际需要,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一)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国有林场等国有林业单位的,护林员劳务开支每年每亩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领取使用自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领取使用自查报 告 篇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地区林业局: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3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3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4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6410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571000元。②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12800元(管护

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13726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1171700元。②公共管护支出00元。三、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营造林资金)30000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营造林工程正在实施。四、自治区(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此项工程已竣工,资金正在拨付。五、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人员管理情况:我县胡杨林管理站招聘护林员55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55份,没有一个中心站和4个管护站,均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目标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位,共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55份,巡护记录填写全面,规范,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有明显提高。我县招聘护林员26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26名,各个管护站负责人与胡杨站站长签订了管护责任书,胡杨林管理站站长与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与政府县长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各管护站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到位,巡护记录均按照地区反馈意见进行了整改,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资源覆盖率有明显提高。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建管护站一个,维修中心站一个,新建管护站2个,安放标志牌6面,安放宣传牌28个,订做警示牌30个,其中已安放20个,另一个中心站招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的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林建设,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评价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情况去年7月,我省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组织完成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全省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4783.3万亩,向国家申报重点公益林面积1969.74万亩。经国家林业局审核,沙河、汝河因不属于淮河一级支流,蟒河因长度不足150公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因尚处在待批阶段,合计面积135.56万亩,均未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范围。在国家认定的1834.18万亩重点公益林中,天保工程区757.22万亩,非天保工程区1076.96万亩。去年11月,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550万亩。我省各级林业部门为扎实管好重点公益林,充分发挥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益,在分配和落实补偿面积的过程中,按照国家下达的不同生态区域类型控制面积及有关要求,一手抓补偿面积的落实、将分配的补偿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一手抓管护责任制的落实、签订护林合同、制定管理办法,为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奠定了基础。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合理布局,认真落实补偿面积为了扎实做好这一补偿制度实施的基础工作,我们依据各地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资源情况,首先制定了我省落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确保补偿面积落实到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 二是优先满足国有林地中有林地管护的需要,较好地解决山区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 三是集体林和其他所有制的林地纳入补偿范围时,必须坚持林权者自愿的原则; 四是不论何种权属,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地要优先安排有林地,其次是疏林地和灌木林;五是以县为单位,当分配面积不能满足区划界定的面积时,应适当集中安排,但不准超越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范围。经过全省林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补偿面积落实任务。据统计,全省各类生态区域第一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面积是: 江河源头77.5万亩、江河两岸197.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3万亩、大型水库周围140.4万亩、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9.6万亩。共涉及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13个自然保护区实施单位、22个国有林场、27个集体林场,共计1608个林班、18379个小班,涉及乡(镇)170个、村1286个、林农61936户,初定护林员3350名。 (二)建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益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省林业厅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全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所涉及的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护单位都确定了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部分重点县在林业局内设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选调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重点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0 引言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 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 为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提X金使用效益,管好、用好我县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有效保护和发展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X 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X市财政局、林业局下达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补偿范围 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林地。 二、补偿面积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15万亩,其中国有3.2万亩,集体(个人)0.95万亩。 三、补偿标准 X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省上核定的资金给予补助,国有补偿金4.75元/亩/年执行;集体(个人)补偿标准为14.75元/亩/年。集体(个人)按要求提取公共管护资金1.75元/亩/年,由县林业局列支,分别用于公益林区划界定、森林火灾预防、协助国有林场(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进行巡查管护、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监管、检查、森林抚育及森林经营科技推广等费用。 根据国家级公益林林权主体和经营主体以及管护形式的不同,按

照县上核定补偿标准执行: (一)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林木所有权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公益林的管护。 (2)林地所有权属国有的,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 (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林地所有权、林木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性支出分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和直接管护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不低于补偿性支出的50%;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15%,用于公益林管护的宣传、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监管及抚育等支出;直接管护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35%,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 (三)个人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家庭承包的,补偿性支出全部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

试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浅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方正县林业局裴挺国 [ 摘要 ] 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努力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社会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新型机制,真正使森林生态建设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保障。 [ 关键词 ] 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南岸,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西坡,老爷岭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属于丘陵—低山区地形,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份。我县地方林业总经营面积1295430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38920亩,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41134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1%,一般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40234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5.3%。森林覆盖率为83.4%。 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主要是分布在松花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蚂蜒河汇水区周围的水源涵养林。认定补偿的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为282885亩,按每亩 5 元的标准,每年享受 140多万元中央财政补偿资金。所谓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即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本文试从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入手,谈谈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森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征,其生态成本不可能由林业生产者所能承担,其生态效益也不应当由受益者无偿使用。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公众受益,由少数人负担”的问题,也会改变“公益林受益对象不明确,无人投资,建设缓慢”的状况,有利于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社会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新型机制,从而也会使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有一个较为可靠的来源保障。 从现实意义上看,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我县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其主要就是要通过生态公益林等重点领域的建设,来构筑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只有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才能真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把生态县建设的相关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应立足于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纳入我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益林管理为主体,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行动之中。 (一)树立生态林业观念,切实做好分类经营管理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是新思维、新概念,需要人们重新认识林业。我们应减少对林业的索取,增强生态效益优先观念,努力从主观上解决制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2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简称财政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农财〔2009〕381号)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自治区、盟市、旗县财政补偿基金用于地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是国家级公益林林地。 第二章补偿标准和开支范围 第四条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依据国家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9.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 地方财政补偿基金标准平均每年每亩一般不低于3元,主要由盟市、旗县财政安排,自治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自治区财政补助的部分主要用于管护支出。 第五条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用于国家级公益林林权所属 单位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用于集体和个人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经济补偿。

第六条国家级公益林公共管护支出由自治区财政列支,统筹用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开展国家级公益林监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全区范围内重点区域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支出。 第七条国有单位必须组织专职人员对公益林实施管护。根据承担的任务量、区域特点和管护难易程度合理确定管护人员数量和劳务补助标准。原则上专职护林员劳务报酬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用于专职护林员劳务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3—4元。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监测、档案建设、培训、设施维护和围封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第八条集体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由旗县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 织进行。集体管护支出每年每亩3.25元,其中:2.75 元用于管护人员劳务报酬和依法规定的政策性社会保险;0.5元用于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监测、档案建设、培训、设施维护和围封等项目支出。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的经济补偿支出为每年每亩6.5元,补偿费用要均等地落实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牧民个人。 林权制度改革后由集体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转变为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其管护支出从次年开始按本实施细则第九条执行。 第九条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经济补偿按所有者个人是否能履行管护责任分情况落实。原则上每年每亩9.25元补偿到农牧民个人,农牧民个人要按合同规定承担相应的管护责任和义务;个人无力承担管护责任和义务的,由旗县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管护,管护费用每年每亩2.75元用于管护人员劳务报酬和依法规定的政策性社会保险,每年每亩6.5元补偿到农牧民个人。旗县林业

林业经济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摘要】:森林资源补偿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森林生态功能的退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森林资源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现状,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对策探析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效益,生态公平,BOT模式 【正文】: 一、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 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环境科学大词典》曾将自然生态系统补偿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式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不包括环境法学所说的对环境资源保护付出代价者的经济补偿。环境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指,环境资源受益人、国家、社会、其他组织对因生态保护而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付出经济代价的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结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定义为:为缓和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干扰,国家、社会、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付出经济代价的人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森林资源自我调节的法律制度。此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定义将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扩大到社会和其他组织,有利于拓宽森林资源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与筹措途径;同时,这一概念将森林资源作为一个生态有机体看待,强调森林资源自身的生态补偿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使森林资源生态补偿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 1.公共产品价值补偿理论 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大类。而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的特征。共享性决定了生态物品消费领域的“公地悲剧”问题的出现,非排他性决定了“搭便车”问题的存在。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生态产品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其价值很难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实现。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受益方必须给予森林经营者补偿。同时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经济补偿、财政转移、征收生态补偿税等方式给予生态建设者补偿,避免“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2.经济外部性理论 当某种活动所产生私人成本或收益与总的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森林的管理经营一般具有正的经济外部性,因此需要将其内部化进行补偿,来弥补市场价格未能反映生态服务的价值。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补偿:公共财政补贴与市场化工具支付。在现实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决定需求或供给时,很少考虑其行为的外部效应,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常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利用公共财政对森林管理外部性进行补偿是必要的。

2016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类型:完成结果评价 项目名称: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项目单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评价时间: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 组织方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 评价机构:海南智融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项目单位(盖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上报时间:2017年9月30日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0 (二)项目背景 0 (三)项目依据 0 (四)项目基本性质、主要内容及目标 0 二、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1) (一)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分析 (1) (二)项目的完成情况分析 (1) 三、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3) (一)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3)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分析 (3) 四、项目效益情况分析 (3) (一)社会效益分析 (3) (二)环境效益分析 (3) (三)经济效益分析 (4) (四)可持续性影响分析 (5)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详见附件) (5) 六、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6) (一)主要经验及作法 (6) (二)存在问题 (6) (三)建议 (6)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6) 附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

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根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关于开展2016年度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绩效评价的函》要求,我们接受委托,现对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实施的“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绩效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以下简称“保亭林业局”)隶属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林政股、营林股、森林植物病虫害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站、森林防火办公室、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林业工作总站、种苗站等10个股级机构,核定财政预算管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7名。具体负责全县造林绿化、林业事业发展以及森林资源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工作。 (二)项目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六次党代会和县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生态建设,加大生态效益补偿,优化林业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确保森林生态安全和增加森林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保护森林生态安全和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翻番为目标,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在此背景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实施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推进低碳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县建设,保护和巩固森林生态环境指标居全省前列,同时,使森林生态受到保护,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真正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三)项目依据 本项目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2016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为实施依据。 (四)项目基本性质、主要内容及目标 1、项目性质:本项目属于经常性项目;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1)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1)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重点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可持续发展补偿费征收 制度 中国森林资源虽然呈现一定好转趋势,但形势依然不容 乐观。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没有消除。目前 , 影响中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健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或不能到位。因此,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扩大资金渠道以缓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压力 ,应是一种有效的 策略和手段。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立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森林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而且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等无形产品。由于森林资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客观要求对受益

群体进行补偿费的征收,以实 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因而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再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效益补偿,而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其外延也应得到延伸。既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正向激励如补偿费、直接投资等,也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受益者所带来的负向激励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理论森林资源无形的生态产品与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大家对其都有使用权,因而个人对此种资源的损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其缺乏安全、专一、排他性的产权,使得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不能自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所有人无节制的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置其生态价值于不顾,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生态价值不被“公地”化,同时又要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鉴于森林生态价值的内在特点,单纯通过市场很难保证其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得到有效的保护。因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个人理性并不必然产生集体理性个人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化与集体或社会利益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只能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即 通过对所有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受益者收取价格的方式来体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外部效应理论所谓外部性,就是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通过价格而影 响到其他行为个体的情形。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

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林业厅 关于印发《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甘财农〔2010〕135号 各市(州)、省直管县财政局、林业(农林)局、甘肃矿区、省级直属有关单位: 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9〕3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对原《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甘财农〔2007〕182号)进行了修订完善,现将修订后的《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 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简称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专项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基金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用于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市州、县市区都要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建立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三条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是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 第四条本实施细则以下所称公益林是指依据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甘肃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甘林生字(2009)273号)区划界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 第二章补偿对象、使用范围、补偿标准 第五条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基金的补偿对象是承担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国有苗圃、集体 (村集体)和个人(农户)以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 第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基金的使用范围: (一)管护人员劳务费:是指用于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的管护人员的工资、劳动保险(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劳动保护、交通通讯补助、取暖补助以及管护公益林必须发生的其它相关费用开支。管护人员是指直接保护和管理公益林的护林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能超过护林人员总人数的8%,其劳务费河西地区每年每亩不超过 0.25元,其他地区每年每亩不超过0.35元。 (二)补植费:是指在公益林区域内进行人工补植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作业设计、苗木、整地、栽植、灌水等费用。公益林区域范围内的疏林地经补植达到有林地标准(海拔3000米以上的除外),有林地郁闭度全部达到0.5以上,灌木林盖度在40%以上的情况下,可允许在公益林周边的宜林地上进行人工造林或封山(滩、沙)育林。 (三)抚育费:是指在公益林区域内,为促进林木健康生长,采取森林抚育措施发生的费用,包括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引洪灌水等作业发生的费用。 (四)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费:是指为预防和扑救公益林火灾而购置、维修扑火器具,以及确需开设防火隔离带、修建瞭望塔而开支的费用。 (五)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救治费:是指为预防与救治公益林林业有害生物而购置药剂、药械和除害处理等费用。 (六)资源档案管理费:是指用于公益林资源消长、生态效益定点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建立资源档案购置的简易器材等发生的费用。

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探索

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探索 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森林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人们由于关注环境,进而关注森林,森林的生态效益已经取代经济效益排在了首位。由于森林的开放性,森林的生态效益是面向全社会的,创造森林生态效益的劳动价值不能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补偿。因此,研究生态效益补偿问题非常必要,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标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探索 森林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有形产品(如木、竹、林副特产品等),它有成本,也有价值,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森林经营者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回报,称为经济功能。二是森林的无形产品(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与水质、美化环境、提供游憩场所等),因为它没有价值载体,不能进入市场买卖交易,称为生态功能。这种功能长期被社会所忽视。长期以来,森林生态效益得不到补偿,因而制约了林业的发展,特别是制约了生态公益林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为社会公众所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培育这类森林也投入了资本和劳动,森林生态效益理应得到经济补偿。森林分类经营政策的实施,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的条件日趋成熟,新《森林法》有关条款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8年修正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做他用”。从2001年起,为了加强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保护和经营工作,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林业局在全国11个省区,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发放试点,已有部分省、市出台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补偿办法,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税)实施细则。尽管如此,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本身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难以确定。森林经营者私人为社会提供生态服务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导致森林供给不足。为解决森林有效供给问题,应为森林经营者提供额度为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之差的额度补偿。但在现实中,要确定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和补偿额度的测算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运作途径难以确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运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如何测算和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范围如何确定?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对森林生态效益这一“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测算,其受益对象广及社会,难以确定具体单位并准确加以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