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银离子吸收和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银离子敷料(silver ions dressing)用于难愈性伤口换药效果观察

银离子敷料(silver ions dressing)用于难愈性伤口换药效果观察

银离子敷料(silver ions dressing)用于难愈性伤口换药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银离子敷料(silver ions dressing)在慢性难愈性伤口换药中的效果。

方法:将我科伤口修复中心近一年来的126例慢性难愈性伤口换药患者采用随机分类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

观察组使用银离子敷料处理伤口;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处理伤口。

观察两组慢性难愈性伤口在使用银离子敷料或因经济原因未使用银离子敷料的伤口恢复时间、换药频率、伤口愈合面积、及换药费用。

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慢性伤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换药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银离子敷料使用于慢性难愈性伤口换药无论是从安全有效性还是从患者伤口恢复情况及患者关注的经费问题几大特点考虑,都是优于传统方法换药的;银离子敷料是一种用于慢性难愈性伤口理想、安全、经济的换药敷料。

标签:难愈性伤口;银离子敷料我科成立慢性伤口修复门诊以来接诊的患者主要是:糖尿病足、因切口脂肪液化导致的切口迁延不愈的肿瘤患者以及难愈性压疮患者。

长期的难愈创面及经济负担让患者苦不堪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是临床医护人员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和糖尿病患者及慢性疾病的增加,慢性难愈性伤口的患者日益增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为15%至20%;还有肿瘤患者切口的脂肪液化导致伤口难愈及长期卧床患者的压疮都是临床中的处理棘手问题。

银离子敷料(silver ions dressing)是一种抗菌吸收覆盖敷料,其抗菌敷料工作原理:银离子敷料在与伤口渗出液接触后释放银离子,银离子能与细菌体中的蛋白酶上的巯基(-sh)结合,使蛋白酶丧失活性,杀灭细菌;另一方面银离子能与细菌、病毒等的dna、rna结合,阻止其复制;银离子和锌离子的交换机制,可减少伤口表面锌离子,增加钙离子的释放,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们将患者使用银离子敷料的换药作以总结取得满意的效果。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对邮票状植皮术后愈合的影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对邮票状植皮术后愈合的影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对邮票状植皮术后愈合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应用对邮票状植皮对术后愈合的影响。

方法: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烧伤美容中心近3年来收治的162例进行了邮票状植皮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组比较、观察、记录邮票状植皮术后皮片成活率、90%愈合所需时间、创面21天愈合率。

并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和观察局部皮肤反应,从而判断疗效。

结果: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邮票状植皮成活率、提高创面愈合率。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更能有效促进邮票状植皮术后创面的愈合。

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邮票状植皮术临床上,当烧伤、创伤、感染等因素造成表皮大面积缺损,且皮源不足时,多采用邮票状植皮的方法进行修复。

为了提高植皮成活率、促进创面快速愈合、降低感染几率,临床上多采用表皮生长因子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用的方法,现对162例行邮票状植皮手术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进行临床回顾研究,以探究两者联合使用是否比单用有更好的效果。

治疗效果如下:1 一般资料与治疗方法1.1纳入、排除、分组方法纳入方法:形成创面;无凝血功能障碍;年龄在20~80岁之间,营养状况良好,无器官功能衰竭。

排除方法: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严重感染患者。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烧伤美容中心三年来(2015年07月~2018年07月时期)共收治162例慢性创面患者。

其中男102例,女60例。

火焰烧伤50例(占比30.86%);化学烧伤2例(占比1.23%);车祸损伤19例(占比11.73%);术后不愈合29例(占比17.90%);截肢手术 15例(占比9.26%);压疮23例(占比14.20%);皮肤恶性肿瘤10例(占比6.17%);动脉性溃疡8例(占比4.94%);静脉性溃疡6例(占比3.70%)。

银离子敷料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银离子敷料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银离子敷料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陈璐蔓【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212-214)【关键词】银离子敷料;护理;应用【作者】陈璐蔓【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R473.51随着疾病和伤口类型的演变,医用敷料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愈加广泛。

现代伤口敷料除了能抵御机械因素、污染和化学刺激,防止二度污染、干燥和体液丢失等拟皮肤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主动清创影响伤口愈合过程,创造促进伤口愈合的微环境,并一直作用至伤口及皮损愈合。

作为新型应用敷料之一,银离子敷料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 大量吸收渗液和有毒物质,创造湿性的闭合环境,具有良好的组织适应性和护创作用 1962年,英国人Winter提出了“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即伤口在湿润的环境下比在干燥的环境下愈合要快,使人们对伤口愈合过程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

银离子敷料是将银和泡沫敷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泡沫敷料的渗液处理作用——能大量地吸收渗液,充分清除有毒坏死物质,吸收的渗液量可达自身重量的25倍[2],相当于6层纱布的4~5倍;同时敷料的微小腔隙在吸收渗液后形成凝胶并锁定渗液,保持创面适宜的温湿度,营造并维持柔软、湿润的闭合环境,隔绝污染,并形成轻度负压,从而利于肉芽组织形成和上皮修复,加速伤口的愈合;且凝胶还能防止渗液向伤口周围正常组织扩散和浸渍,保护裸露的神经末梢,减轻疼痛。

因敷料柔软无粘连,即使附着在伤口的基底面,与创面紧密接触,也不与组织粘连,吸收渗液后可整体取出,裁剪也不会产生碎屑,避免了填塞后碎屑残留创腔而影响伤口愈合。

与反复采用纱布或纱球的传统换药方法相比,使用银离子敷料换药减少了对转移上皮和新生肉芽组织的机械损伤及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减轻换药时的疼痛,增进了舒适,减少了换药次数,缩短了换药时间。

银离子敷料技术参数

银离子敷料技术参数

银离子敷料技术参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银离子敷料技术参数是一种用于伤口敷料的先进技术,其通过释放银离子来具有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在医疗领域,银离子敷料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不断进步和改进。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银离子敷料技术参数。

一、银离子敷料的制作材料银离子敷料的制作材料一般采用医用级别的材料,如医用纱布、凝胶等。

银离子是敷料中最关键的成分,一般通过化学方法将银粒子添加到敷料材料中。

二、银离子敷料的杀菌效果银离子敷料的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银离子的释放速度和浓度。

一般来说,银离子释放速度越快,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在选择银离子敷料时,需要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和感染程度来确定释放速度和浓度。

三、银离子敷料的透气性和吸水性银离子敷料在敷贴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以保持伤口的通气和干燥。

透气性可以减少因湿气导致的伤口愈合延迟,吸水性则可以吸收伤口渗出的液体,保持伤口清洁。

四、银离子敷料的耐用性银离子敷料需要具有一定的耐用性,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始终释放银离子。

一般来说,银离子敷料的耐用性和敷贴时间有关,长时间的敷贴可能会导致银离子释放减少。

五、银离子敷料的临床应用银离子敷料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伤口,包括烧伤、刀伤、溃疡等。

在临床应用中,银离子敷料可以有效抑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炎症反应。

总结:银离子敷料技术参数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具有抗菌、促进愈合等优点。

在选择银离子敷料时,需要考虑材料、杀菌效果、透气性和吸水性、耐用性等参数。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银离子敷料技术参数。

第二篇示例:银离子敷料是一种在医疗领域广泛使用的敷料产品,其主要特点是含有银离子,具有抗菌和杀菌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伤口感染。

银离子敷料的技术参数涉及到材料成分、抗菌能力、透气性、湿润性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银离子敷料的技术参数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材料成分银离子敷料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或聚丙烯基材料,内部掺杂了一定量的银离子。

纳米银的抗菌性研究

纳米银的抗菌性研究

纳米银的抗菌性研究及其在医疗中的应用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无机抗菌材料,纳米银不仅具备超强的抗菌效果,且对人体更为安全。

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银抗菌材料的抗菌原理,并介绍了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纳米银、抗菌机理、医疗应用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的金属,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主要用于制合金、焊药、银箔、银盐、化学仪器等,并用于制银币和底银等方面。

自古以来,银就被用于加速伤口愈合、治疗感染、净化水和保存饮料,用银器存放食物,可防止细菌生长,但银离子在溶液中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1]图1、银(左)和纳米银(右)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其理论的成熟,一系列的纳米材料先后被制备出来,并展现出不同于常规材料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

其中,金属银的纳米化使银具有了更加诱人的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图1)。

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产品,近年来的研究与发展表明,纳米银材料具有很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在电学、光学和催化等众多方面具有比普通银更优异的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陶瓷材料、环保材料和涂料等许多领域。

由于纳米银粒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所以在医学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来说,天然抗菌材料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然而其普遍寿命较短、耐热性差、不易进行再加工;有机合成抗菌材料具有抗菌范围广、杀菌速度快等优点,但是一般来说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大、易水解、使用寿命短,与传统无机抗菌剂相比,其优点主要有广谱抗菌、强效杀菌、渗透性强、修复再生、抗菌持久、安全无毒、无耐药性等。

[2]抗菌机理银离子具有很强的抗菌特性,溶液中微量的银离子即可杀灭细菌,且覆银表面与水接触后可源源不断地释放银离子,这就是银杀菌性能维持时间较长的原因。

纳米状态的银还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这种结构给各种反应提供了众多的接触作用位点,容易与外来原子相结合,更容易释放银离子。

例如,1g球状银表面积为10.6cm2,而1克直径为10nm的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直径达到6×105cm2,明显增加了持续释放银离子所需的表面积。

银离子纱布的作用

银离子纱布的作用

银离子纱布的作用银离子纱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创新产品,其作用不仅仅是普通纱布的替代品,更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功能和优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银离子纱布的作用。

1. 抗菌消炎银离子纱布的最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具有强大的抗菌消炎能力。

银离子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和杀灭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对于常见的创面感染有着显著的防治效果。

而普通纱布则无法提供这样的抗菌功能,容易导致创面感染的风险增加。

2. 促进伤口愈合银离子纱布还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

银离子能够刺激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过程,减少愈合时间。

此外,银离子还可以调节伤口微环境,提供良好的湿润环境,有利于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

3. 减少疼痛和瘢痕银离子纱布还能够减少术后疼痛和瘢痕的形成。

银离子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术后疼痛感。

同时,银离子还可以抑制过度的纤维组织生长,减少瘢痕的形成,使伤口愈合后的皮肤更加平滑美观。

4. 保持纱布的清洁银离子纱布具有自洁功能,能够自动杀灭附着在纱布上的细菌,保持纱布的清洁。

这样,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导致纱布的二次污染,降低感染的风险。

5.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由于银离子纱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能够保持创面干燥和通风,减少汗液和渗出物的积聚,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与传统纱布相比,银离子纱布更柔软、更舒适,不易粘连伤口,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6. 增强纱布的持久性银离子纱布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能够长时间保持抗菌效果,不易被细菌产生耐药性。

这使得银离子纱布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保持持久的抗菌能力,有效减少创面感染的发生。

7. 延长纱布的更换时间由于银离子纱布具有较长的抗菌效果,可以延长纱布的更换时间。

这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还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总结起来,银离子纱布的作用主要包括抗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疼痛和瘢痕、保持纱布清洁、提高患者舒适度、增强纱布的持久性和延长更换时间等。

这些功能使得银离子纱布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创伤和手术的护理中。

2018版:含银敷料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全文版)

2018版:含银敷料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全文版)

2018版:含银敷料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全文版)感染是创面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创面经久不愈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严重烧创伤、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创面又是病原微生物入侵,引发全身感染或脓毒症的重要途径。

因此,如何有效防治创面感染一直是创面治疗的核心问题。

银或银离子用于创面感染治疗已超过300年的历史。

1968年Fox首创将磺胺嘧啶银用于防治烧伤创面感染,被誉为烧伤外科的里程碑事件。

近20年来,随着新材料的迅速发展,以创面湿性愈合理论为基础,新型含银敷料不断问世,在急慢性创面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含银敷料种类多,不同含银敷料的性质与特点迥异,如何在不同创面或创面的不同时期合理选择含银敷料,仍存在认识不统一,方法各异,甚或错误使用等问题。

鉴于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组织我国烧创伤领域著名专家,共同撰写含银敷料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以文献证据为基础,汇集本领域专家智慧和经验,目的在于为含银敷料在创面治疗中的科学和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1 含银敷料的种类、抗菌机制和潜在不良反应1.1 主要种类本共识中含银敷料是指含银化合物或纳米银,通过释放银离子或纳米银颗粒而获得抗菌性能的一类敷料。

其中,常使用的银化合物包括:硝酸银、硫酸银、氯化银、磷酸锆钠银、磺胺嘧啶银等[1]。

负载银化合物或纳米银的主要敷料基材包括:医用脱脂纱布、非织造布、高分子材料、碳纤维、水凝胶、藻酸盐等。

不同的基材在吸水、保湿、透气等物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临床应根据创面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含银敷料。

1.2 抗菌机制银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几乎能杀灭所有常见细菌,对真菌也有一定作用。

银发挥抗菌活性,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如银离子或Ag0。

银离子通常存在于硝酸银、磺胺嘧啶银和其他银离子化合物中。

对于硝酸银、磺胺嘧啶银而言,仅当其物质的量浓度>3.2 mol/L时,才释放银离子[2]。

Ag0存在于金属或晶体(包括纳米晶体)中,以不带电荷的形式存在。

纳米银离子抗菌原理

纳米银离子抗菌原理

纳米银离子抗菌原理
纳米银离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菌领域的新型抗菌材料,其抗菌原理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 银离子对细胞膜的破坏:纳米银离子可与膜脂相互作用,使膜脂的双层结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膜功能的丧失,引起微生物死亡。

2. 银离子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纳米银离子能够进入细菌内部,与各种代谢酶相互作用,抑制其酶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此外,银离子还能够和DNA结合,抑制细胞的DNA复制和分裂,从而使细胞死亡。

总的来说,纳米银离子的抗菌原理是通过对微生物细胞膜的破坏和对细胞代谢的影响,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除此之外,纳米银离子还具有广谱、高效、稳定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新型抗菌材料。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结果( 例数)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O ’%
治疗前( V ) 治疗后 % 周( V )治疗后 ! 周( V )
!P(!O) ((!()
J(J) P(%O)
#(#) ’(%#)
!U 患者创面外观:治疗组创面分泌物较对照组明显减 少,创面分泌物持续时间 也 较 对 照 组 明 显 缩 短,创 面 干 燥 迅速。
’ 郎振为,张立洁,张世杰,等" 严重急性呼吸综 合征 ’ 例 尸解 分 析" 中华病理杂志,!##’,’!:!#%&!#J"
) .+1D 7K,75+1D .L,75+1D 3L,6> +F " ; <F010<,@+>5,F,D0<+F :>=9A ,1 ’ <+:6: ,M :6N6?6 +<=>6 ?6:@0?+>,?A :A19?,B6" 4501 L E+>5,F,!##’,’!: !#%&!#J"
对照组
例数
) % ’ -
愈合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 1、2 两组动物创面感染及愈合情况( 3 )
组别
1组 2组
创面感染率 ( $ 4 ,’)
+ +
% ! 愈合率 ( $ 4 #.)
’$& $ " *& $ ’%& , " *& %
!U 观察指标和方法:观察并记录伤后 ’ R %J 9 期间创 面感染及愈合情况,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伤后 ’、$、%J 9 动物血清中银离子含量( 中科院预防医学研究所检测)。
’U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均以 3E33%#U # 统计软件进行 方差分析,结果以 !$T " 表示。
二、结果 %U 患者创面细菌培养:用药前创面细菌检出率较高,用 药后治疗组创面细 菌 检 出 率 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 X #U #P, 表 %)。
外用 ;<:56万霜方剂数及据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后,两组动物创面均
无感染,表明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具有与临床常用的 ;<:56 霜相似的且优于碘伏( 作用于创面持续时间短)的抗感染
特性。
纳米银抗菌 医 用 敷 料 应 用 于 浅 二 度、深 二 度 及 残 余 创
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可能机理为:纳米级银离
OU ;、4 两组动物血清中银离子含量无显著性差异,-、4 两 组 动 物 组 内 各 时 间 点 银 离 子 含 量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意 义 ,但
中华医学杂志 #++, 年 *# 月 #$ 日第 -, 卷第 #. 期/ =ML9 VF! a 2AJKM,<FWF8QFI #$,#++,,eN9 -,,=N? #.
# 吴志谷? 创伤修复材料? 见:付小兵,王 德 文,主 编? 创 伤 修复 基 础?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 XB @Y? ZFHMJIJK6 8MLFIJM9 NP LIMB8M? RK:DB [1,XMK6 <X,F!O? EAF QMOF NP LIMB8M IFHMJIJK6? 1FJTJK6:CFNH9FU O VJ9JLMI\ VF!JWM9 CBQ9JOAFI,*))%? #.,:,+,?
料是一种具有较强抗感染作用,吸收少,毒副作用小,使用方
便的烧伤临床外用药。
参考文献
* 朱佩芳? 烧伤动物实验方法? 见:黎鳌,主 编? 烧 伤治 疗 学? 第 #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AB CD? EAF FGHFIJ8FKLM9 8FLAN!O NP QBIK MKJ8M9? RK:SJ 5,F!? EIFML8FKL NP QBIKO? #LA F!? 1FJTJK6:CFNH9FU O VF!JWM9 CBQ9JOAFI, *))%? ’$+:’$)?
下降,考虑与创面愈合,吸收率下降有关。5、2 两组动物血 清中银离子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但 5、1 及 2、1 之间差异 显著。表明创面外用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后,吸收进入血中 的银离子较少,与正常组动物血清中含量无明显差异,而外
用 ;<:56 霜剂创面吸收进入血中的银离子较多。 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我们认为纳米银抗菌医用敷
子纱布能明显 减 轻 创 面 局 部 感 染,改 善 了 创 面 局 部 的 微 环 境,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动物实验结果还显示,外用 ;<:56 霜剂( 1)组显示 ,、%、 *. ! 吸收银离子含量分别为 ,& ’’+ " #& +.)、*& .’$ " +& %.#、 *& #%* " +& ..%( !6 7 8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5)组。而外用 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 2)组显示 ,、%、*. ! 吸收银离子含量 分别为 +& .$) " +& ##%、+& #%% " +& *$-、+& ##* " +& +%*( !6 7 89),吸收量很低,几乎与正常对照相近。外用 ;<:56 霜剂 组和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组银离子含量均随时间呈进行性
+& +,$ " +& +#, *& #%+ " +& .$+!" +& ##+ " +& +%+
/ / 注:与 5 组比较! # 0 +& +$;与 2 组比较" # 0 +& +$;与伤后 % 及 *. ! 比较( # 0 +& +$
三、讨论 目前创面外用药品种繁多,好的外用药不仅应防止创面 感染、为创伤愈合提供一种最佳的愈合环境,同时还应该具 有安全、吸收少、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特点[#:.]。 烧伤创面外用药具有创面大,多次用药,用药量也大的 特点,往往会因为药物的吸收作用而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毒副 作用,甚至造成内脏的损害。磺胺嘧啶银( ;<:56)一直是国 内外公认的一种较好的创面抗感染用药,但它除银离子外还 含有磺胺嘧啶,常因药物过量吸收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毒副反 应。曾先后有多篇文献报告应用 ;<:56 后出现白细胞急剧 下降以及出现齿龈银线等副作用,其原因多为磺胺过敏导致 白细胞下降,而齿龈银线的出现则为银离子过量吸收沉积所 致[$]。因此,创面外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应该引起注意。 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是采用纳米银技术将纳米级银超 细颗粒以医用无菌纱布为载体制作而成,使其比原来功能增 强,与传统的磺胺嘧啶银比较,它保留了银离子高效抗感染 的优点,剔除了磺胺成分过敏和银离子过度沉积的缺点。当 其应用于创面,具有极高的溶出度和杀菌效果。其抗感染作 用的机理是通过银离子与微生物细胞中的巯基酶结合,使酶 失去活性,从而起到抗感染作用;也可能是银离子与细菌体 内的 <=5 结合使细菌繁殖受到抑制[,,.]。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 * 周和 # 周细菌检出率 明显低于对照组;动物实验也证实,伤后 , > *. ! 期间,创面
·#*%)·
表 !"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 !,!$" ")
创面类型
治疗组 例数 愈合时间
浅二度 深二度 残余创面
#$
%& ’ " #& #(
*’
*$& # " #& +(
*-
*+& # " .& #(
供皮区
#*
%& # " #& %
切痂植皮创面 *’
*.& ’ " #& +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 0 +& +$
愈合时间( !) ( $ 4 *#)
*#& , " *& $ *#& * " *& *
5、1 及 2、1 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见表 .。
表 $" 各组动物血清银离子含量( !6 7 89,!$" ")
组别 鼠数
伤后 , !
伤后 % !
伤后 *. !
5 组 *# 1 组 *# 2 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收稿日期:!##’&#O&!P)
( 本文编辑:刘雪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