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

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
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

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大进步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充分批露和在全球的迅速传播使得危机对企业的危害性越来越大,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具有极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分五章。前三章首先对企业危机、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科学的阐述。第四章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危机以及原因。第五章在深入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特征及内容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企业实施危机管理创新——培养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及其策略。

[关键词]:企业危机;危机管理;创新

[英文摘要]

Now, crisis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is a novel subject. With development, advent of big information-bang the rapid spread of high-tech and unpredictio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hidden crises in the enterprise become probable than the past,thus more dangerous. So research on the crises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appear much significant in practice.

This thesis divides five. Ex- three carried on science to elaborate to the basic theories of business enterprise crisi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first. Chapter 4 crisis and the reason that analyzed the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to face. Chapter 5 at thorough research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s of foundation up, put forward a business enterprise an implement a crisis a management finally innovation-development have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its strategy of the crisis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enterprise crisis;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一、危机管理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摆脱、弱化、转化或消除潜在的或显在的各种危机,在掌握现有危机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不断寻找新的危机信息,通过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对危机加以预防和控制,以及对危机爆发所采取的挽救、恢复、维护、反馈、转化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危机管理具有全面性、群众性、预防性、科学性、动态性、复杂性和有效性等基本特征:

①全面性:从选址建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物资采购、保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各个环节都可能蕴藏着危机,企业危机也必然涉及到组织、人事、生产、销售、财务、技术、供应、后勤等方方面面,可能贯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企业危机管理必然是全面实施的。

②群众性:企业从最高首长到普通员工,均应该树立危机意识,会运用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技巧,能够灵活有效地发现危机、解决危机。

③预防性:企业危机管理具有预防性的特点。企业应该把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把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尽量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作为危机管理的最高目标;而不应该被动地认为:企业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已经发生了的危机事件。

④科学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危机是有征兆的,也可能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就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予以预防和处理。

⑤动态性:不同企业、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企业所发生的危机肯定是不同的,那么危机管理的对象、方法、影响也是动态的、有针对性的。

⑥复杂性:企业危机的特征决定了企业实施危机管理的复杂性,企业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⑦有效性:企业实施危机管理的效果是显著的、不言而喻的。

二、企业危机管理概述

1.企业危机管理介绍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减轻危机发生所造成的损害,尽早从危机

中恢复过来,或者为了某种目的以在有所控制的情况下让危机发生,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己经发生的危机采取的管理手段。

2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性与矛盾性分析

(1)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性

企业危机也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一般来说,企业危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危机孕育期——各种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源正在形成,犹如星星之火,有各种征兆和苗头,一旦发现很容易被扑灭,但遗憾的是,往往容易被企业疏忽遗漏。b.危机爆发期——危机信息开始传播,危机已经暴露,但是只要及时反应,是可以控制住的。c.危机扩散期——由于媒介和公众的关注,危机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公众和媒体出现信息“真空”,谣言四起,危机爆炸式扩散,呈现失控状态。d.危机消失——通过利用各种手段对事件进行处理,此时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披露,企业逐渐走出了公众及媒介的视线。危机处理得当的企业从此走上复兴之路,而危机处理不力的企业,从此无力回天,走上衰亡之路。

根据企业危机的发展性特点,要求我们对危机具有敏感性,尽量把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

(2)企业危机管理的矛盾性

“危机”一词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讲有“危险”和“机会”两层意思,这就是其“双面效果性”。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同时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对于危机来说,它同样存在相互矛盾的两方面:风险和机会就象孪生兄弟一样,总是形影不离的,在风险中孕育着机会,在机会中也有危险在暗流涌动。一方面,危机在不同程度上会导致产品销售额下降、产品市场份额减少,甚至企业亏损、倒闭、破产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危机可以成为事态发展的转折点,同样存在可被企业借势的有利因素,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巩固并重塑市场信心与信誉,稳固并延伸客户群,从失利的边缘赢得胜利,关键在于企业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和是否有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危机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3.企业危机管理的目的

; 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目的至少有以下五个:

第一、预防与控制危机。根据企业经营的性质,识别整个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潜在的事件及其潜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进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系统全面的风险列表,从而对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原因进行限制,并针对性地练习内功,增强免疫力,以达到避免危机的目的。

第二、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应对危机的组织、并制定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计划,从而确保在危机汹涌而来时能够理智冷静,胸有成竹。

第三、解决危机。主要是指通过公关的手段阻止危机的蔓延并消除危机。如建立强有力的危机处理班子;有步骤地实施危机处理策略;制止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形象;重获员工、公众、媒介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信任。

第四、在危机中发展。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让公司在事态平息后更加焕发活力。INTEL公司前CEO安迪.格鲁夫曾这样说:“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平凡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只有伟大的企业在危机中发展自己”。

第五、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将促进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反之,如果危机处理不当,将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三、企业危机的阶段管理及其方法

1.危机阶段划分

谈到危机管理的方法,我们必须从企业危机的阶段的划分着手。危机管理的阶段,因研究的切入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典型的几个看法如下:

特诺(Turner, 1976)针对英国1966年到1967年间发生的Aberfan煤矿废土倒塌事件、1968年Hixon火车交通事故及1974年发生的Summerland度假旅馆火灾事故等三大灾难的案例分析,将危机的形成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由概念上的错误开始、危机的潜伏期、事件的突发、开始蔓延、寻求救援及救助、事件后的调适。

美国联邦危机管理局按所处理的问题特征,将危机管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1、议题管理阶段(Issues management):主要是在界定企业周遭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以便及时动员协调企业的内外资源。2、计划预防阶段(Planning-Prevention):该阶段是延续上阶段议题确定后所作的预防工作。3、危机阶段(The crisis):危机真正爆发的阶段。4、后危机阶段(The post-crisis):危机后期的“收尾”工作。

此外,还有学者将危机管理分成三大阶段:危机的征兆(Pre-crisis)、危机发生(Event)以及危机发生后的'G题(Post-crisis)。等等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对危机的发展阶段划分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有共同点,那就是:危机并非平白爆发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只是大家在阶段的划分上各自不同而已。参考以上各论,笔者按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的预防、控制和处理及危机恢复三阶段。

2.企业危机各阶段的管理

. (1)企业危机的预防阶段管理

成功的管理者除了考虑当前的市场压力外,应花大力气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这就引出了危机管理的预防阶段:未雨绸缪。正如史蒂文·芬克(Stevch Fink)所说“企业主管都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难以避免一样,必须为危机做好计划;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才能与命运周旋。”比如行动计划、通讯计划、消防演练及建立重要关系等。

(2)企业危机控制与处理阶段

本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危机的确认。经验告诉我们,在寻找危机发生的信息时,管理人员最好听听公司中各种人的看法,并与自己的看法相互印证。

接下来是危机的控制。这个阶段的危机管理,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工作的优先次序。

首先,组建团队专职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让其他人继续公司的正常经营工作,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也就是说,在首席执行官领导的危机管理小组与一位胜任的高级经营人员领导的经营管理小组之间,应当建立一座“防火墙”。其次,应当指定一人作为公司的发言人,所有面向公众的发言都由他主讲。这个教训源自另一个法则:如果有足够多的管理层相互重叠,那就肯定会发生灾难。第三、及时向公司自己的组织成员,包括客户、拥有者、雇员、供应商以及所在的社区通报信息,而不要让他们仅仅从公众媒体上得到有关公司的消息。管理层即使在面临着必须对新闻记者做出反应的巨大压力时,也不能忽视这些对公司消息特别关心的人群。事实上人们感兴趣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管理层对事情的态度。最后危机管理小组中应当有一位唱反调的人,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明确地说出自己意见的人。

总之,要想取得长远利益,公司在控制危机时就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公司的短期利益。

(3)企业危机的恢复阶段

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实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公司在危机管理的前阶段处理得完美无缺(也就是说,没有莫名其妙地将危机搞得更糟)的话,本阶段

就可以提供一个至少能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其经典案例是强生公司对“泰诺”事件的处理。当被氰化物污染的“泰诺”胶囊引发一系列死亡事件后,当时的首席执行官认为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公众的安全和恢复公司最畅销产品的信誉。通过整页的广告和电视宣传,公司将3100万个胶囊从全国各商店的货架上和家庭药柜中全部收回,然后重新设计了包装,并在三个月内将市场占有率恢复到危机前的95% 。

特别要注意的是:正如前面已经论及,危机的恢复阶段只是危机管理一个循环的最后阶段,但决不是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

四、中国企业目前的主要危机

1.危机的类型

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遭受严重打击与损失的角度划分,企业危机表现为效益滑坡型、亏损(亏损趋势)型、破产危机型三种类型。

(1)效益滑坡型

它强调企业经营活动领域的所有环节遭到严重挫折(如产品严重滞销,资金极度匮乏)、或者是企业数个重要领域(如生产,财务)的大部分环节遭到严重挫折的状态。这种受挫折态势必须是严重的或连续的,一旦遭遇便难以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并使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效益发生重大损失,否则就不能表明企业陷入危机的滑坡形态。就是说,并非所有的生产经营挫折与损失都是企业危机。这种界定对于正确区分企业危机与正常状态的内涵及两者间的转化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2)亏损(亏损趋势)型

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发生亏损,是对企业目标的最严重的违背与破坏,也是对企业管理规律的违背。因此,亏损状态是无可质疑的企业危机(但政策性亏损应除外)。但是,这并非表明,没有亏损之实就不是企业危机。如果企业经营的利润不正常地滑坡、产品质量急剧下降、市场份额大幅度减少,即便暂时没出现亏损,而其非正常状态表明企业正在遭受并将继续遭受严重挫折,那么等待企业的必然是亏损的发生。这表明,企业危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由严重挫折、效益滑坡的第一种危机状态,发展为亏损的第二种状态,再发展到企业破产危机的第三种状态。

(3)破产危机型

它是企业危机的最严重状态。它强调企业长期亏损的结果是企业资源被无效地侵蚀和耗尽,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资不抵债趋势难以扭转,由此陷入破产边缘。企业陷入破产为继的显著征兆,是“关、停、并、转”现象。破产危机的发展是破产的发生,它意味着企业危机形态的最高点也是最终点一一企业消亡。

企业危机的三种形态,互为联系,相互促成,它们统一于企业危机的本质,三者间动态发展,可以逆转。

2.中国企业危机成因分析

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典型的危机成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企业内部管理的漏洞或缺陷导致危机(如产品质量大幅度下滑、资金周转不灵、管理层集体离职等)。

经过近二十年经济改革,中国有不少企业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都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壮大的问题。其中有不少企业选择了并购、多元化方向等扩张投资。但由于自身能力、经验不够,因而走向失败的例子为数不少。比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靠“汉卡”淘得第一桶金的“巨人”投资房地产后,由于严重缺乏行业经验、融资能力,企业很快因“失血”而负债累累。

(2)、企业没有前瞻性的眼光或缺少创新导致危机(如技术进步使某些产品过时被淘汰、缺乏对宏观政策和法规可能出现的调整作出预见)。

在2004年,相信宏观调控会是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从年初的国家发改委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的点名,到年末的在人们意料之中却又羞羞答答出台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紧缩的经济政策让许多企业感受到了丝丝寒意,“铁本”的违规建设被国务院点名批评,德隆大厦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企业融资困难使得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面临危机。

(3)、缺乏对突发事件或意外事故的科学应急计划、应对不力导致危机,如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意外安全事故、客户服务中的矛盾冲突、媒体炒作的推波助澜。

五、企业危机管理创新

1. 培养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因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的特质,使其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企业文化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

企业文化使每个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样做可能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文化是共同认知下形成的一种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即使不认同的人也会被逐渐同化。

(2)、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大家所认可的、是习以为常的,不是制度或法律。这种源自文化层面产生的力量,比起传统管理的命令、监督、惩罚的力量更彻底,更有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也更有活力。法律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给员工以希望,给工作以意义,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3)、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间达成的团队心理契约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系,一种是劳动契约,规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是心理契约。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德”的标准,员工以此与企业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即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

危机文化可以激发企业全员的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再细致、详尽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无非更多在强调企业应该作什么才算符合“标准认证”的企业,对不能做和其他未交代的地方则讲的很少或根本就未提及。另外,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管理体系、考核标准可能成了表面的东西,造成“墨守成规”、“舍本求末”甚至“南辕北辙”。危机文化带来的员工主人翁精神,才能真正弥补一切“条条框框”的不足。人的智慧高于一切,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以企业发展为己任,危机预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将会大大提高。

危机文化形成了明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华为能有今天,走出国门,进军东南亚、非洲、南美,登陆欧洲和北美,令世界上所有老牌的通信巨头刮目相看,可以说与任正非从创业初期就对危机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分不开的。华为从九十年代中

期的《华为基本法》到后来的《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以及最近的《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节的到来》,无不是在鼓动、宣扬危机意识。

2. 如何培养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纲领只意味着开端。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取决于企业家与企业家群体。企业高层要完成几项使命:一是树立企业的理念、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要有意识地了解和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华为的价值体系是从多年的创业发展的经历中不断地讨论提炼出来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企业家有意识地引导和创造企业文化。二是高层要完成企业战略性系统思考——企业向何处去?WTO准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减,产业要向哪个方向升级,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关键业务领域是什么?未来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要思考清楚。三是高层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忠实追随者、布道者、传播者、感召者、激励者。企业文化要由企业高层来讲,通过讲故事、讲文化、讲战略迫使高层不断思考这些问题。整个企业不断地“布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个要素是企业的核心人才和中坚人才,也就是除了高层以外的各层管理者也要承担文化建设的责任:一是共同参与企业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的

制定;二是提炼经验,总结教训,探寻方法,确立准则,行为带动;三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之中。真正接触员工的是中、基层管理者,所以他们是

企业文化的真正推动者。员工更多要靠舆论导向、要靠氛围去带动,所以对员工要有强化的过程,通过开始时的强制达到最终的自觉。要注意的是,危机意识不是灌输挫折感:我以为,类似“不要问企业给了你多少,先问你给企业奉献了什么”、“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找工作”等口号并不是真正的危机文化。

另外,企业文化建设要一般地说要有三个程序:

第一步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提炼,即挖掘基因、筛选梳理、精炼升华等等。

第二步是文化影响的推广与传播,即从外在形象到核心价值理念、制度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如何表达企业文化。

第三步是文化资源的消费利用,真正树榜样、入心田、成习惯、变物质、社会化,使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员工个人成长的“消费品”,这时企业文化才称得上是落地生根了。

六、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无不受到各种宏、微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持续不断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客观上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述不确定性在增加,中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遭遇危机事件成为更常见的现象。企业危机发生的范围更广,频率更高,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

本论文对企业危机、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客观地介绍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目的,介绍了企业危机管理中根据危机阶段划分而实施的企业危机阶段管理及其方法,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危机以及原因;在深入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特征及内容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企业实施危机管理创新——培养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及其策略。

参考文献:

[1](台湾)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 (美国)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国)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史泰丽著:“中国国有企业为什么亏损?”,《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5] 刘持金著:“成长的危机”,《中国企业家》,2002年第3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哈佛模式·公司危机管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7]刘威:《从预警到扭转: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实操》,中国管理传播网,2001

[8]任生德、解冰、王智猛等:《危机处理手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9]张玉波:“企业如果避开危机的暗礁”,中国文化传播信息网,2004

https://www.360docs.net/doc/e1859050.html,/

[10]吕涛:杨魅,“企业危机管理初探”,中国营销网,2003

https://www.360docs.net/doc/e1859050.html,/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华润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华润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其日益凸现的管理问题特别是作为母子公司之间纽带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焦点。本文着重探讨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设置问题。介绍了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欧美通行的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其次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探讨了集团企业中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权力设置分配问题。最后通过华润集团的一个案例分析了多元化经营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权力分配 Abstract As a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rporations, the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GROUP, especially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group grew to be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Th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ode. Firstly, we will look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 and Western corporations’ financial management mode. And then we will talk about the right of companies of different level in the group. At last we will study a case of Huarun Group o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ode of a diverse-operation-group. Key words: corporation group, financial management, right distribution 目录 一、序言2 二、文献回顾2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基础2 (一)企业集团定义2 (二)企业集团类型3 (三)企业集团管理的发展 3 (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特征 4 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国际比较 5 (一)日本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5 (二)欧美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6 五、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模式6 (一)建立有利于企业集团的政策体系7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模式8 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权利分配问题探讨9 七、案例分析——华润集团的6S管理体系11 (一)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模式的选择11 (二)华润集团全面导入6S管理体系11 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13 一、序言 经过二十世纪百年中的多次兼并浪潮,企业集团正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其日益凸现的管理问题正成为现代管理学的一个焦点。其中包括运营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管理等方面。而作为母子公司之间的纽带,财务关系,以及投资、融资、日 ---------------------------------------------------------精品文档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一、引言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

理咨询公司的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及选择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以及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两大类型,集中型和混合型。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观念落后、家族制的影响长期存在、模式转化不能紧跟企业发展步伐。最后,提出了优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财务管理;模式。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动力,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企业规模的壮大、人才比重的提高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营业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迅速,投资竞争的加剧,迫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进行科学的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管理主要的模式类型。 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集中型、分散型及混合型。三种管理模式各自具有优劣,不能绝对得将某一模式套用在特定的企业中。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所处的行业不同时,其适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同。 ①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一般主要运用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筹、投、赢、分的权力集中在管理层,下属部门只具备很小的财权。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质上为财务核算。绝大多数的财务预算、投资角色、资金使用都是由企业所有者或所有者团队决定。这种模式的具有统一管理、内部协调、快速反应等优势。而其劣势在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财务风险较大。 ②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散财务管理指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主要运用在超大规模的企业中。该模式的优点是充分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将财务风险分散到了各部门。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例如,各部门之间会对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分摊产生矛盾,各部门投资和分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从而引致部门间的恶性竞争。 ③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是集中型和分散型的综合,它主要运用在中型以上规模的企业中。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在企业整体层面的保有核心的财务管理权限,而将部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集团财务管理机构对各部门起到协调的作用,其关注点是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各部门具有一定独立预算、投资和分配的权力,其各项活动需要受到集团财务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克服前面两种模式的缺陷,既调动了部门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进行部门间协调。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 高度集权、家长式领导,财务管理实为财务核算,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都集中在所有者的手中。尽管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存在上述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运用了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了现代财务管理体制。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主要存在集中型和混合型两种类型。 1.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规模较小、主营项目传统单一,主要竞争力来源于廉价劳动力或相对低成本的原材料。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的优势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务运行简单高效。所有者或领导者能够将资金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中,对资金预算、使用能够快速决策,同时能够及时得获得财务管理结果的反馈。公司财务人员的作用主要是日常财务核算以及定期进行财务汇报,而公司的财务风险由所有者承担。其次,对外财务关系简单。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筹资活动主要是商业信用下的借款以及短期银行贷款,几乎不存在其他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另外,家族关系对财务关系影响十分明显。中

(管理知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最全版

(管理知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壹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日益迫切和重要。建立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壹)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二)文化基础。(三)国情基础。(四)先进性和前瞻性。双头鹰式管理的特点:1、壹头见政府,壹头见市场。2、壹头见国内管理文化,壹头见国外先进管理方式。双头鹰管理模式综合中西管理思想的优点和长处。壹头盯着较理性的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及手段,壹头盯着较天性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文化传统。理性的管理包括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及制衡约束的组织制度,天性的管理包括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及中国儒家的统御思想观念。当前是多变的年代,变是永恒的不变,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管理模式都将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创新是管理的主旋律。 (中经评论?北京)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的。能够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截止目前的管理理论仍不是从假设出发的。经验性的实证分析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尽管管理理论千差万别,但研究的主题都有壹个共同的特点,即研究管理和被管理之间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管理涵盖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方式,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壹套固定适用的管理模式来指导管理实践。另外,良好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壹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日益迫切和

重要。 壹、建立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壹)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管理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的内容。具体讲,生产力包括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亦称经济关系,包括产权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关系,产品的终了分配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层面和企业制度层面的具体内容。从之上能够见出企业管理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 (二)文化基础。管理是壹门科学、壹门艺术,更是壹种文化现象。壹个国家的管理是和该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管理的文化基础具体主要体当下俩个方面;壹方面是任何管理都植根于壹种文化之上,社会文化背景是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方式和之相适应,因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是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上如果能适应它,符合它的特征及要求,则管理效果就好,管理效率就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如果管理不适应文化,则管理效果基,甚至导致管理失败。另壹方面,我们能够发展利用文化,把文化背景、文化特点、文化内容借用来作为具体的管理手比利用文化本身的系列内涵建立相应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兴趣越来越集中于管理文化研究,认为借用文化作为管理不失为最有效的管理办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探析

劳 动保障世界 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电力企业不断扩张其规模,这会使公 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公司各种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确保电力企业运行安全及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电力企业风险的分类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风险处理不当。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市场风险是指那些影响所有企业的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如经济周期、利率、购买力等,它对所有企业都起作用,不能通过多角化经营来避免,因此也称非分散型风险。该类风险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已经被弱化。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它主要来自销售、成本和生产技术等。由于市场的垄断性,电力企业的销售风险还是很小的。电力企业的成本和生产技术条件相对来讲都是比较成熟的,在正常情况下风险比较小。但是,目前电力企业存在着大量非相关性对外投资、对外借款和对外担保,这给电力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也称之为筹资风险。财务风险是影响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风险。不过,从目前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来看,财务风险往往受投资欲望影响较大,而且受企业管理当局决策的控制,它往往发生在企业的上层。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也从过去依靠政策经营转向依法自主经营,从而,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1.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 电力行业中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也没有引 入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风险分析工具。比如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从而帮助管理者实现企业目标。 2.风险管理局限在安全生产领域 在电网这样一个庞大且高速运转的网络里,必须时刻保持发电和用电的平衡。在中国,较大比例的电能需要通过远距离大容量输送,这类问题就更突出,所以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显得特别重要。电网经营企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有其必然性,但在逐渐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电力企业重视全面风险管理。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其他风险的管理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不仅不增加企业的收入,而且还减少企业的利润,甚至还有部分管理者采用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其他风险,这种认识对企业适应新环境非常有害,必须加以改变。 3.风险管理的分散、无序 风险是彼此影响的,既可能两两对冲也可能两两加剧。加上部门界限间总有缝隙,风险很容易从缝隙中溜走。此外,每个部门只从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风险(包括有意无意放大本部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会使管理层低估或高估风险后果、或者对孰重孰轻无法判断。 4.风险管理的被动、无明确目标 在电力企业中缺乏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工作,包括风险识别、测评、分析和应对,无法确定当前的风险状况;也缺乏对核心内控流程的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内控优化方案;同时,电力企业缺少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职能,也欠缺风险预警体系、风险组合化管理体系等。实际上,整合的风险管理对电力企业强化资产管理、优化资产负债匹配、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开展风险融资与实现风险转移,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提高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面对竞争、收益、风险三者间的复杂关系。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风险增大的情况下,企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开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探析 刑玉广惠璟 (佛山市南海发电一厂,广东省佛山市528200)(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2) 摘要: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步步加深,电力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了其经营的不确定性,使其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了电力企业目前风险管理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即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43(2008)09-0094-2 理论与实践 栏目主持晓风 『人力资源』 94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华润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下)(一)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华润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下)(一) (二)合理的财务人员配备 集团母公司的财务机构是整个集团最高层次的理财组织,其负责人也是整个集团最高层次的财务负责人,根据我国企业集团的现状,应设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作为集团财务总负责人,履行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的双重职能。他一方面受董事会的领导,有权在集团重大财务问题上监督总经理,另一方面,他受总经理直接领导,在日常财务管理上要服从总经理的指挥,协助总经理搞好工作。财务总监的产生和任免可以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提名并报董事会批准。10] 母公司下属分公司的各财务部门,应各设财务主管一名,负责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母公司还应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定期的对于下属子公司进行内部审计。 (三)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对于企业集团,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应该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而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如缺乏活力与动力、财务监控严重失控等,正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将集权与分权适当结合作为一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原则,贯彻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从而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 资金的融通与管理应由集团母公司统一进行。实践证明,凡是资金的融通与管理权分散到各级子公司的企业集团,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应认识到,理顺集团内财务管理应从理顺资金管理入手,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资金部,如财务结算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作为母公司财务机构的一部分,应与传统的财务部脱离开来,负责一切与资金有关的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的外部筹集、内部融通、资金结算、资金计划、资金调控和资金管理。 利润分配管理应由母公司统一进行。企业集团应合理地运用集团母公司的财务分配功能,适当集中子公司的收益。母公司是子公司的出资人,对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收益有完全的收益分配决策权。母公司应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子公司在集团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确定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 (四)有效的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依赖于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是否健全。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由于其高复杂性和高难度性,更是离不开有效的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 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考虑前面所述的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财务人员的配备以及财务管理方式,包括资金融通与管理的方式、投资管理的方式、利润管理的方式,是否先进合理,是否便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与约束。这是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前提条件。第二,保证财务监督的专门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进行高质量、高权威的审计工作,这是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关键。最后,应按照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保障。 现代财务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可见激励机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我国激励机制还很不健全,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改革。 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权利分配问题探讨 纵观建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从财务治理结构设置,财务人员配备,到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其核心问题集中在权利的分配上。什么样的权利应该由母公司控制;什么样的权利需要下放给子公司;权利如何在母子公司之间平衡。本章将着重探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权利分配问题。 经过多年实务界与理论界的经验与探讨,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以相对成熟并且被大多数企业集团甚至事业部制公司采用。而在此理论大的框架下,有一些权利的分派依然存在争议。

6-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2008.9 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班级:08汽车营销一班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摘要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历程,截止2008年六月,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500万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数不胜数。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到如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更是经过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家族式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善与创新

目录 0 引言 (1) 1.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2) 2.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 (3) 2.1初创阶段 (3) 2.2成长阶段 (3) 2.3 快速发展阶段 (4) 2.4 思考 (4) 3.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6) 3.1 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 (6) 3.2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6) 3.2.1企业股权单一,企业管理家族化 (6) 3.2.2经营管理集权化 (7) 3.2.3决策机制不健全,缺少科学的决策机制 (7) 3.2.4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倾向人治 (7) 3.2.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8) 3.2.6 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 (8) 3.2.7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8) 3.2.8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9) 3.2.9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9) 4.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10) 4.1 家族式经营 (10) 4.2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 (10) 4.2.1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10) 4.2.2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11) 4.2.3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11) 5.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 (13) 5.1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13)

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本科论文

第一章概论 1.1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 企业危机管理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对将出现和已经出现的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情况的综合管理,以期使企业能往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所进行的一系列动作。 文字一点的讲法,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通常可将危机管理分为三大部分:危机爆发前的预计、预防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即第二章会提到的三大阶段: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 1.2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 危机管理主要涉及有五个方面: 1.前瞻意识,在危机之前,能有对危机的敏锐性,防患于未然,这是对危机本身的意识。 2.未雨绸缪,前期做好对员工的危机管理培训,在企业内部有一个危机意识的加强,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做好前期准备。 3.危机出现后,要迅速行动,果断决策,尽可能快得反应,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4.危机的持续发展中,要进行全面的调控,对危机管理的严重性不能掉以轻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媒体,因为媒体在引导民众上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精力,是危机处理过程的重点。 5.危机过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对企业的恢复和重建进行管理,使企业能尽快回到原来的工作状态,开展企业行为。 从上述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危机管理是一个从危机的未发生——发生——发生后管理的整体过程,其中不仅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人,他(她)需要在危机发生时有一个临危不乱的头脑,还需要企业内部的良好的管理制度,不仅是危机管理系统,还关乎一个企业文化的内容,在危机出现后,职工的表现,企业对职工的引导,还有企业内部执行力等相关。它并不是通常理解上的仅危机发生时的处理,它有一个连贯性,需要整体的把握。 1.3危机管理的特性 1.不确定性 对一个企业来说,危机无疑是企业避之不及的,但是企业的发展难免会出现危机,而何时何地,会出现何种危机都是不可预知的,虽然前期要对潜在危机进行敏锐观察,但是遏制住的危机已经不成为危机了,

企业危机分析及管理

一、前言 近几年台湾应用材料公司随着营业规模、员工人数及在客户端之装机台数之持续增加,以及1996年6月在园区落成启用技术研发中心等因素,使我们意识到务必对外界环境、自我营运型态及管理制度作定期检查,以期早日发觉企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拟订具体且积极的因应计画。特别是,员工人数增加代表参与公司营运的家庭增加;在客户端装机台数增加,代表对下游半导体产业的供应能力增加;技术研发中心的启用,代表对台湾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上的角色更形重要。这些因素加总起来,使我们更有必要对潜在的企业危机,建立预应式的管理制度(Proactive Management System)。 本公司从1996年6月到1999年9月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完整机制,分别为紧急应变小组、危机处理小组与营运持续方案,其间关系如图1。以下就建置时间先后次序,分别说明此三者在危机管理体制中的关系。 第一阶段 本公司从1996年6月建置紧急应变小组(Emergency Response Team,简称ERT),作为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的应变人员。公司内部成立紧急应变小组的目的,系在公司营运规模与人员持续成长的情况下,避免因意外之突发状况,造成

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期望经由此一任务编组型的应变人员,提供急救、疏散与除污,并控制灾情不至于扩及周围厂家或社区环境。 第二阶段 在1998年3月建置危机处理小组(Crisis Management Team, 简称CMT)与危机管理手册(Crisis Management Manual, 简称CMM),手册内容定义本公司可能遭遇的危机类型、各项危机处理流程及紧急联络人员与联络方式,以便处理冲击程度大到足以形成企业危机之意外事故。 在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后,ERT仍然定位为避免灾情扩大之第一时间处理人员。如果ERT能有效控制意外事故的后续发展,则由ERT全权处理该项事故,无需进行后续危机管理。反之,若意外事故超出ERT之掌握能力或有持续扩大之可能时,则待灾情被有效控制之后,即由危机处理小组接管后续情境的发展与灾后复原任务。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研究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 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班级: 08汽车营销一班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摘要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历程,截止2008年六月,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500万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数不胜数。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到如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更是经过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家族式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善与创新

目录

0 引言 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既有希望集团、联想集团、华为公司等产值数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有初具规模的科技型或服务型的小型民营企业。虽然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表现活跃,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其优势日益明显。但是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走向灭亡,甚至出现“一大就死”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模式,建立适合本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应的管理模式。 1.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企业管理模式(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简称EMM,包括结构要素和支撑模型,其结构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支撑模型则说明支撑管理模式存在和有效运转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 企业管理模式(EMM),是当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情境中相对稳定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企业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产权制度、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决策及领导模式、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要素,因为在企业模式中产权制度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其余四个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管理模式的支撑要素包括员工、产品和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和顾客。以上这些要素只有在企业管理中按照一定的规则产生互动,才能发挥各要素应有的作用,这种规则有自组织形式和层级管理形式[1]。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7 《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上旬刊)总第475期 在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构成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大量进入生产经营领域,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出现了一批与先进管理技术紧密相连的先进管理技术,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制生产(JIT)、最优化技术(OPT)、约束理论(TOC)、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高级计划排程(APS)等。这一系列技术都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推动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一、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所以任何企业都必须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推行管理模式的过程也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过程。 2.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管理组织做到精干高效,使管理制度合理、完善,实现制度化、公开化、开放性管理,以集约、法治管理方式代替粗放、人治型管理;能够将公开、平等、竞争原则引入企业各个岗位,形成以相互激励、互相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充分运用领导、专家、群众各方面的智慧,做出正确结论和决策方向。 二、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分析 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促进了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各企业纷纷在找准自己的位置,欲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虽然各种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采用的管理模式的共性就是经营型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可分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和专业化管理模式。 1.专业化管理模式: 所谓专业化管理模式是指以某种主导产品的生产为主建立的管理模式,邯郸钢铁公司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是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邯钢管理模式创建的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邯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筹划于1990年,当时由于全国开展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钢材市场疲软,售价一跌再跌,原材料大幅涨价,造成钢材成本猛增,以致邯钢连续5个月亏损,企业原有的计划管理模式的问题暴露出来。由于分厂和广大职工采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低进低出核算,成本对二级厂影响不大,以致形成分厂报盈总厂亏损的结果,其原因不是产品品种、质量问题,而是成本高、效益差。邯钢模拟市场运行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把二级单位都变成法人,抓住成本这个关键,用“倒推”的方法,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层层落实,直到每一个职工通过成本这一市场信息的传递,把市场价格信息内伸化,实行成本市场否决,使市场对质次 价高赔钱的产品不予准入。 (2)主要应用领域和适用条件。“模拟市场运行,实行成本否决”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生产环节多、成本核算较多较细、原材料等生产物资消耗量大等生产企业。 (3)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促进了观念转变及经营机制转换;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产品成本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这种模式摆脱不了市场固有的弊端,表现为各运行单元重复建设多,自我循环,自成一体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各生产环节之间缺乏相互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扯皮现象,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2.多元化管理模式 所谓多元化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根据不同产品、产业的需要所建立的管理模式。例如,嘉陵工业集团是以摩托车及摩托车配件制造、销售为主导产品兼营农用车、房地产、酒店及猎枪弹制造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在这种“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发展中所采用的控股型母子集团公司体制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管理模式创建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中国嘉陵工业集团的主体是嘉陵集团、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嘉陵工业有限公司。基于历史原因,三者实行“三块牌子、一个领导班子、共用机构、混合运行”的管理模式,这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政策相违背。而嘉陵股份公司采用以垂直功能型为主的混合管理体制,具有集权特征,高层领导班子很难摆脱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缠绕,势必影响战略功能的发挥,不利于资本经营能力的提高。 (2)主要应用领域及适用条件。控股型的母子集团公司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企业规模大、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方式而建立的,使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之间,通过资产和经营管理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横向职能部门综合化;纵向结构实行集中管理;直线部门的精干化。我国的多元化集团管理模式也显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还主要停留在集团内部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上;其次,如何协调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结束语 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变革中往往是以一个或多个管理方面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将整个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和升级。企业只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企业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永清 孙媛媛 山东工商学院 [摘 要] 本文根据科学管理思想发展现状,提出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然后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模式 应用效果 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程 洁: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论坛[J],2002 (4)[2]倪义芳 何鸿声: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J],管理科学,2002,(5)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营管理

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变。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危机从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有竞争观念,也要有危机观念;不仅要有危机管理意识,更要掌握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容,还要把这些技巧融入到日常的职责和行动中去,从而在其企业或自身工作面临危机时,能从容应对,赢得生存的机会。 管理者要有效地对危机进行管理,就必须了解危机的形成过程。危机是由不平衡和混乱状态引发的特殊情况。企业危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后遗症期、解决期。相应地企业的危机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事前(潜伏期)、事中(爆发期)、事后(后遗症期、解决期)。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做到如下方面: 1.移转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 2.提高危机事前管理的地位; 3.改进对危机的事中管理; 4.完善修复管理,以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长期损害。 一、危机的事前管理 (一)确认危机的来源 经营者要有效地管理危机,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即确认潜伏的风险,我们要评估对于我们企业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威胁或危险,这就是所谓的风险评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概括而言可以分为如图所示的三个部分,其中的风险管理部分即有与战略规划有关的战略性风险,也有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有关的操作性风险。事实上由于在企业的运作中,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以及外部环境时刻地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便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变的十分复杂,初步的划分有助于管理者对企业经营中的各项风险进行更有效的评估与管理。 企业的战略性风险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战略性风险是宏观环境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或出现新的法律政策规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来自国内和外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政策及法律的变化都需要企业经营者去预测。其次顾客也带来战略性风险。顾客的态度和期望发生着变化,顾客的需求比以前更加难以捉摸。第三个战略性风险是变化着的及越来越全球化的竞争。没有任何市场完全不受新的竞争的影响。任何市场,尤其是有利可图的生产,都将很快地出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的资金管理;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是合理的资金流动。因此,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的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报告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强相关性的信息,因此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在财务体制管理中占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笔者对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几种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并对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发展的思路及财务报告体系改革思路。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现实选择;财务报告体系 Enterprise financial control system research Abstracts: Th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is the enterprise manages finances the activity to hope the realization the result, is appraises the enterprise to manage finances moves whether reasonable primary standard. Establishes the reasonabl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all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he financial control activity is enterprise's fund management; Guaranteed the enterprise normal operation is the reasonable resource flow. Therefore, financial control in particular fund management into business management activity important constituent; The financial report provides the strong relevant for the information user's decision-making information, therefore our country financial report system reform hold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management. Through to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control research author several kinds which exists to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academic circles about th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viewpoint proposed own view, thought the enterprise value maximization is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reality

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榫行,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也不断的增加,在这种海势下,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越来越重要。选择合适的项自睿理夯式,便项目的质量、成本控制和进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将对代建制背景下企业投资项目...... 关键词: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榫行,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也不断的增加,在这种海势下,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越来越重要。选择合适的项自睿理夯式,便项目的质量、成本控制和进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将对代建制背景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1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和优势 1.1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项目管理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当代的项目管理不仅是企业的一个管理部门,同时也是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一门专业的学科和技术。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的领导,以及具有高素质、高执行力的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些较大的集团企业涉及到的建设项目和单位较多,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必须组建一支具有专业化管理能力的队伍。但是目前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很多是在建设项目开

始前随机招录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中很多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在管理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更谈不上专业化。 1.1.2项目管理比较分散 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比较分散,缺乏集约化管理思想。集约化是指就某个项目管理的职能与项目管理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集中在一个组织体系中,在整个企业结构上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需要专业化的运作,同时对公司的过个项目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的效果在企业还没有壮大,涉及到的项目比较少的情况下,传统的分散式管理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项目的增加,显然集约化管理更适合。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 1.1.3有经验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多,当多个项目同时建设时会使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突显。特别是前期准备、合同谈判、施工计划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导致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不到位,造成工期拖延、质量不合格、成本控制不到位等现象。 1.1.4业主主导的项目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业主主导的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所以不得不临时招聘管理人员来负责项目管理,这些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综合管理能力弱,所以必须采用“人海战术”来弥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