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一颗钻石的无数个切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9352240.html,

口述史,一颗钻石的无数个切面

作者:稼乐

来源:《财富堂》2012年第12期

六年前,一个初春的上午,也可能是下午,绍兴路两边的梧桐树蹿出了鹅黄色的芽叶,被视作上海小资客厅的汉源书店里,尔冬强与太太李琳在店堂里照料业务。这时他们听到身后有两个老外用那种地道的上海方言在聊天,他们回过头去报以微笑,其中一位老人对李琳说:“妹妹,我搭侬讲啊……”

年近八旬的老外,要找一本关于上海历史的书,说的又是一口标准的上海方言,这引起了尔冬强的兴趣。于是握手,让座,上咖啡,交谈后得知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们在上海度过了青涩的少年生活,他们就读的学校叫作美国学校。尔冬强对上海老建筑了如指掌,眼前一下子浮现出那幢建筑的轮廓,那是在衡山路国际礼拜堂对面的一幢美国殖民风格房子,过去叫美国学校,现在是一家研究所。许多上了年纪的上海人也未必知道它的前身了,因为它原本就与上海的市民阶层有相当的距离。

关于美国学校的历史在网络上也几乎为零,它曾是上海租界规模最大的一所国际学校,1912年由美国领事馆创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存在空间与必要了,只好黯然收场。

今天上海又有了上海美国学校,分为浦东和浦西两个校区。但那是1980年为了方便来上海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而建起来的,它承袭了原有校名,但在历史文化、特别是精神脉络方面,似乎南辕北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尔冬强以职业摄影家的身份游走在国内外历史文化的探险小路上,他的镜头对准了历史名城濒危的老建筑,通过对建筑物理层面的信息传递,发掘出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与集体记忆,努力寻找和拼接被暴力撕裂的记忆。他的《最后一瞥》在境外出版后短短三个月,第一版即告售罄。他本来计划用三五年的时间将这个选题做完,但怀旧的潮流推着他一路前行,难以收脚,而且越往历史的深处探寻,越能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许多值得重新打量的历史影像。

于是,尔冬强再次整理行囊、戴上遮阳帽出发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中国到国外……他疲于奔命,气喘吁吁。好在耕耘总有收获,50多本厚重的摄影集,涉及老建筑、通

商口岸、海关、银行、邮政等领域,不仅为中国摄影事业增加了色彩与重量,更为历史的修订增添了饶有意味的注脚。

“但是近年来我也开始了反思。”有一天,尔冬强对我说:“我发现自己可能存在一个失误,我可能过于沉醉建筑的物理存在了,从而忽视了与建筑有关的人与事件。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感到惊愕与遗憾,比如老建筑被铲平了,房子里的人不知去向,一段历史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