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学院:材料学院班号:1109102 学号:1110910209 姓名:袁皓 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制备方法,主要是新兴的制备纳米材料低温工艺——溶胶凝胶法,在文中详细说明了溶胶凝胶法的类型和特征,重点描述了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类型,基本原理以及简略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纳米材料溶胶凝胶基本原理 一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溶胶凝胶(sol-gel)法是一种制备超细粉末的一种湿化学法,它是以液体的化学试剂配制成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或者是金属醇盐前驱物,前驱物溶于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溶质与溶剂产生水解或是醇解反应,反应生成物在液相下均匀混合,均匀反应,生成稳定且无沉淀的溶胶体系,放置一段时间后或是干燥处理溶胶之后转变为凝胶,在凝胶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液相物质,需要利用萃取或蒸发除去液体介质,并在远低于传统的烧结温度下热处理,最后形成相应物质化合物粉体,利用溶胶凝胶法还可以制备其他形态的材料包括单晶、纤维、图层、薄膜材料等。 表2-1 对于制备纳米材料的溶胶凝胶法类型和特征 1.1 溶剂化 能电离的前驱物-金属盐的金属阳离子M z+吸引水分子形成溶剂单元(M(H2O)n)z+(z 为M 离子的价数),为保持它的配位数而具有强烈的释放H+的趋势。 (M(H2O)n)z+==(M(H2O)n-1(OH))(z-1)++H+ 1.2 水解反应 非电离式分子前驱物,如金属醇盐M(OR)n(n 为金属M 的原子价,R 代表烷基),与水反应,反应可延续进行,直至生成M(OH)n。 M(OR)n+xH2O→M(OH)x(OR)n-x+xROH 1.3 缩聚反应 可分为失水缩聚:-M-OH+HO-M→M-O-M-+H2O 失醇缩聚:-M-OR+HO-M→-M-O-M+ROH

溶胶-凝胶法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资料讲解

溶胶-凝胶法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溶胶-凝胶法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前言 纳米科技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与开发领域,涉及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加工及表征等。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一直是纳米科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新材料制备工艺过程的研究与控制对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最早是采用金属蒸发凝聚"原位冷压成型法制备纳米晶体,相继又发展了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如机械球磨法、非晶晶化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上个世纪6、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无机材料的新工艺,近年来多被用于制备纳米微粒和薄膜。溶胶-凝胶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通常不需要高温高压,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体系化学均匀性好,可以通过改变溶胶-凝胶过程的参数裁剪控制纳米材料的显微结构等诸多优点。不仅可用于制备超微粉末和薄膜,而且成功应用于颗粒表面包覆,成为目前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主要技术,引起了材料科学技术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领域。 1.溶胶-凝胶法的工艺原理: 溶胶凝胶法的工艺原理是:以液体化学试剂配制成金属无机盐或金属醇盐的前驱体,前驱体溶于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有时加入少量分散剂)加入适量的凝固剂使盐水解、醇解或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均匀、稳定的溶胶体系,再经过长时间放置(陈化)或干燥处理使溶质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烧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无机纳米材料。因此,也有人把溶胶凝胶法归类为前驱化合物法。

根据原料的不同,溶胶凝胶法一般可分为两类,即无机盐溶胶凝胶法和金属醇盐水解法。 (1)在无机盐溶胶凝胶法中,溶胶的制备是通过对无机盐沉淀过程的控制,使生成的颗粒不团聚成大颗粒而生成沉淀,直接得到溶胶;或先将部分或全部组分用适当的沉淀剂沉淀出来,经解凝,使原来团聚的沉淀颗粒分散成胶体颗粒溶胶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无机盐的水解来完成。反应式如下 (2)金属醇盐水解法通常是以金属有机醇盐为原料 ! 通过水解与缩聚反应而制得溶胶’首先将金属醇盐溶入有机溶剂 ! 加水则会发生如下反应: 式中M为金属R为有机基团,如烷基。经加热去除有机溶液得到金属氧化物材料。 2.溶胶-凝胶法的工艺过程: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纳米材料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 (1)均相溶液的制备:溶胶凝胶法的第一步是制取包含醇盐和水均相溶液,以确保醇盐的水解反应在分子级水平上进行。在此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和加入量是关键。 (2)溶胶的制备:在溶胶凝胶法中,最终产品的结构在溶胶形成过程中即已初步形成,后续工艺均与溶胶的性质直接相关,因此溶胶制备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有两种方法制备溶胶,一是先将部分或全部组分用适当沉淀剂先沉淀出来,经解凝,使原来团聚的沉淀颗粒分散成原始颗粒。这种颗粒的大小一般在

实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实验

实验八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粒子的原理。 2、了解TiO 2 纳米粒子光催化机理。 二、实验原理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是指无机物或金属醇盐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 2 纳米粒子是通过钛酸四丁酯的水解和缩聚反应来实现的,其分步水解方程式为: Ti(OR)n+H 2O Ti(OH)(OR) n-1 +ROH Ti(OH)(OR)n-1+H 2O Ti(OH) 2 (OR) n-2 +ROH …… 反应持续进行,直到生成Ti(OH)n. 缩聚反应: —Ti—OH+HO—Ti——Ti—O—Ti+H 2 O —Ti—OR+HO—Ti——Ti—O—Ti+ROH 最后获得氧化物的结构和形态依赖于水解与缩聚反应的相对反应程度,当金属-氧桥-聚合物达到一定宏观尺寸时,形成网状结构从而溶胶失去流动性,即凝胶形成。 三、原料及设备仪器 1、原料:钛酸正四丁脂(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冰醋酸(分析纯)、盐酸(分析纯)、蒸馏水 2、设备仪器:电磁搅拌器、恒温干燥箱、高温炉 四、实验步骤 以钛酸正丁酯[Ti(OC 4H 9 ) 4 ]为前驱物,无水乙醇(C 2 H 5 OH)为溶剂,冰醋酸(CH 3 COOH)为螯合剂, 从而控制钛酸正丁酯均匀水解,减小水解产物的团聚,得到颗粒细小且均匀的二氧化钛溶胶。 1、室温下量取10 mL钛酸丁酯,缓慢滴入到35 mL无水乙醇中,用磁力搅拌器强力搅拌10 min,混合均匀,形成黄色澄清溶液A。 2、将2 mL冰醋酸和10 mL蒸馏水加到另35 mL无水乙醇中,剧烈搅拌,得到溶液B,滴入2-3滴盐酸,调节pH值使pH=3。 3、室温水浴下,在剧烈搅拌下将溶液A缓慢滴入溶液B中。 4、滴加完毕后得浅黄色溶液,40℃水浴搅拌加热,约1 h后得到白色凝胶(倾斜烧瓶凝胶不流动)。 5、置于80 ℃下烘干,大约20 h,得黄色晶体,研磨,得到淡黄色粉末。 6、在 600 ℃下热处理2 h,得到二氧化钛(纯白色)粉体。 五、思考题 1、溶胶-凝胶法制备材料有哪些优点? 2、纳米二氧化钛粉体有哪些用途? 六、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按照学校统一模板书写,包括下列内容: 1、实验名称、目的和实验步骤。 2、解答思考题。

试验题目材料专业试验—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薄膜

专业实验(2) 一: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薄膜 这是材料系设置的基础实验课。材料专业实验(2)要求针对材料领域的各种制备方法以及热处理方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准备,完成工艺的全过程,并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并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与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材料专业实验(2),让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的类制备方法或热处理工艺的原理和工艺过程,了解工艺过程对最终的结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毕业设计做基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凝胶过程 2.掌握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的制备工艺与原理 二、实验要求 1、学生应该在讲义的基础上,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溶胶凝胶法概念及在材料制备方面的基本应用,了解该方法制备材料特别是陶瓷薄膜的一般流程和制备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以及制备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 2、学生可以制备讲义中给出的陶瓷薄膜ZnO,也可以自己决定制备的陶瓷薄膜材料(不过需要提前一周报知教师以方便准备实验药品),讲义中给出了ZnO陶瓷薄膜制备的一般流程和参考方案,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参考方案中的各种参数如溶胶的浓度、粘度、匀胶机的转速、匀胶时间、热处理的温度及时间等,可以选择不同的基片、甚至选择用其他的涂膜方式如浸滞提拉法,最终目的是在基片上得到陶瓷薄膜样品。由于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时间的限制,实验取消了最后一步热处理的过程,而且测试条件只是采用金相显微镜进行粗略的表面质量观测,另外,实验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质量很好的样品,而是不同的同学选取不同的实验方案,相互之间要进行横向比较。 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一台匀胶机及吸片用小型真空泵,一台可调温电炉,一台搅拌器,以及化学配备溶胶的一些玻璃器皿; 实验测试采用普通的金相显微镜进行粗略的表面质量观察。 四、实验原理 近代科学和生产发展使薄膜科学与技术成为新材料和新器件研发的重要领域。 薄膜的研究首先是从研究如何制作薄膜这种特殊形态材料开始的。传统上采用得较多的方法是真空蒸发法、溅射法和气相生长法等,但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真空气相沉积设备中的真空腔大小限制着生产元件的尺寸,溅射法由于薄膜材料与基片之间可能发生反应而导致产品污染等,薄膜生产价格昂贵。而溶胶-凝胶法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具有工艺过程简单,薄膜组分化学计量比容易控制,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均匀膜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 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新工艺,近年来许

溶胶凝胶法制备材料

溶胶-凝胶法制备材料 摘 要:溶胶-凝胶法广泛应用于制备薄膜材料和粉体材料,其主要原理是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水解直接形成溶胶或经解凝形成溶胶,然后使溶质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烧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无机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溶胶-凝胶法制备材料的发展历史,原理以及一些溶胶-凝胶法实际应用案例。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纳米材料;陶瓷薄膜材料;掺杂;锂电池;包覆材料 溶胶-凝胶法发展过程:1846年法国化学家J.J.Ebelmen 用SiCl 4与乙醇混合后,发现在湿空气中发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胶。20世纪30年代W.Geffcken 证实用金属醇盐的水解和凝胶化可以制备氧化物薄膜。1971年德国H.Dislich 报道了通过金属醇盐水解制备了SiO 2-B 2O-Al 2O 3-Na 2O-K 2O 多组分玻璃。1975年 B.E.Yoldas 和M.Yamane 制得整块陶瓷材料及多孔透明氧化铝薄膜。80年代以来,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粉料以及传统方法难以制得的复合氧化物材料得到成功应用。 分类:溶胶-凝胶法按产生溶胶凝胶过程机制主要分成三种类型: (1)传统胶体型:通过控制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沉淀过程,使形成的颗粒不团聚成大颗粒而沉淀得到稳定均匀的溶胶,再经过蒸发得到凝胶。 (2)无机聚合物型:通过可溶性聚合物在水中或有机相中的溶胶过程,使金属离子均匀分散到其凝胶中。常用的聚合物有聚乙烯醇、硬脂酸等。(3)络合物型:通过络合剂将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再经过溶胶,凝胶过程成络合物凝胶。 制备方法及原理:溶胶一凝胶科学技术是以金属醇盐为原料制作玻璃、玻璃陶瓷、陶瓷以及其它功能无机材料的一种新工艺方法。溶胶-凝胶法制备材料的方法属于化学制备方法,溶胶-凝胶体的制备有3种途径:(1)溶胶溶液的凝胶化; (2)醇盐或硝酸盐前驱体的水解聚合,继之超临界干燥凝胶;(3)醇盐前驱体的水解聚合。 溶胶-凝胶法的化学过程首先是将原料分散在溶剂中,然后经水解反应生成活性单体,活性单体进行聚合,开始成为溶胶,进而生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制备出纳米粒子和所需材料。其基本反应式为: ;)()()(424nHOR OH OR M O nH OR M n n +→+-水解: ;])()([)(22214-4O H O OH OR M OH OR M n n n n +→--)(缩聚: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薄膜材料

实验名称: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材料 纳米TiO2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如良好的抗紫外线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和耐热性、白度好、可见光透射性好以及化学活性高等。TiO2纳米材料还具有净化空气、杀菌、除臭、超亲水性等功能,已广泛应用于抗菌陶瓷,空气净化器、不用擦拭的汽车后视镜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纳米发展起来成为主要的纳米材料之一。研究表明,紫外线过量照射人体,会使人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视力下降、易失眠等影响。在玻璃上负载TiO2膜可以有效地吸收紫线。本次实验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纳米薄膜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TiO2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尝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薄膜材料的应用。 2.掌握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薄膜材料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3.掌握XRD颜射原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4.掌握根据X-射线衍射图分析晶体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溶胶.凝胶法(S01.Gel法,简称S.G法)就是以无机物或金属醇盐作前驱体,在液相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溶胶.凝胶法就是将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 其基本反应如下: (l)水解反应:M(OR)n + H2O → M (OH) x (OR) n-x + xROH (2) 聚合反应: -M-OH + HO-M-→ -M-O-M-+H2O -M-OR + HO-M-→ -M-O-M-+ROH 三.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有机-无机杂化膜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进展 1.简介 传统的有机膜具有柔韧性良好、透气性高、密度低的优点,但是它们的耐溶剂性、耐腐蚀、耐温度性都较差,而单纯的无机膜虽然强度高、耐腐蚀、耐溶剂、耐高温,但比较脆,不易加工,因而制备一种兼具有两者优点的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机-无机杂化膜在有机网络中引入无机质点,改善网络结构,增强了膜的机械性能,提高了热稳定性,改善和修饰膜的孔结构和分布,提高膜的渗透性和分离选择性。 2.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结构 有机-无机杂化膜按结构可分为3大类:(1)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膜,图1;(2)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的杂化膜,图2,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在有机基质内分散着无机纳米微粒和在无机基质中添加纳米高分子微粒;(3)有机改性的陶瓷膜,图3。

3.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方法 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方法包括:溶液-凝胶法、纳米微粒与高分子直接共混法、原位聚合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 (1)溶胶-凝胶法(sol-gel) 溶胶-凝胶法是将无机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通过水解、缩合反应生成粒子粒径为纳米级的溶胶,再经干燥转变为凝胶。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杂化膜内部有机和无机相易发生分离,不易得到均质膜。当无机组分均匀的分散在有机网络中,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时,易得到透明均质膜。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氢键也可以是化学键,组分间的化学键可以是M-C、M-O-Si-C或M-L(L为有机配体如多羟基配体,有机羧酸等)。引入化学键有两者方法:一是选用包含有功能性基团的烷氧基硅氧烷单体作为无机前驱体;二是加入偶联剂对有机高聚物进行改性,选用三官能团的硅氧烷,更易得到均质膜。 (2)共混法 该方法是高分子可以以溶液形式、乳业形式、熔融形式等与纳米无机微粒共混。共混法操作方便、工艺简单。用此方法得到的杂化膜中,纳米微粒空间分布参数难以确定,纳米微粒分布不均匀,易团聚,通过对纳米微粒做表面改性或加入增溶剂进行改性。Genne等人将粒径约为1微米的二氧化锆(ZrO2)掺入聚砜(PSF)中发现:当掺入少量ZrO2(10-20wt%)时,膜的表面形成小孔,渗透性很低;当ZrO2达到40%时,膜的表层形成均匀且高空隙率的结构,平均孔径约为10nm,但膜的渗透性依然不高;如果进一步增加ZrO2,膜的表层结构和孔隙率不变,但膜的渗透性随着无机组分含量的升高而增强。Wara等人在醋酸纤维素膜中加入陶瓷氧化铝(Al2O3)颗粒,虽然Al2O3的掺杂不影响表层的孔隙率,但是对膜的微孔结构有影响:当Al2O3含量较低时。在致密高聚物膜下形成了大孔(孔径约为15微米);但随着Al2O3含量增加,逐渐形成了均一的微孔网状结构。

溶胶-凝胶法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溶胶-凝胶法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前言 纳米科技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与开发领域,涉及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加工及表征等。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一直是纳米科学领域内 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新材料制备工艺过程的研究与控制对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 重要的影响。最早是采用金属蒸发凝聚"原位冷压成型法制备纳米晶体,相继又发展了各种 物理、化学方法,如机械球磨法、非晶晶化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上个世纪6、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无机材料的新工艺,近年来多 被用于制备纳米微粒和薄膜。溶胶-凝胶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通常不需要高温高压,对设备 技术要求不高,体系化学均匀性好,可以通过改变溶胶-凝胶过程的参数裁剪控制纳米材料 的显微结构等诸多优点。不仅可用于制备超微粉末和薄膜,而且成功应用于颗粒表面包覆, 成为目前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主要技术,引起了材料科学技术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领域。 1.溶胶-凝胶法的工艺原理: 溶胶凝胶法的工艺原理是:以液体化学试剂配制成金属无机盐或金属醇盐的前驱体,前驱体溶于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有时加入少量分散剂)加入适量的凝固剂使盐水解、 醇解或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均匀、稳定的溶胶体系,再经过长时间放置(陈化)或干燥处理使 溶质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烧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无机纳米材料。因此,也有 人把溶胶凝胶法归类为前驱化合物法。 根据原料的不同,溶胶凝胶法一般可分为两类,即无机盐溶胶凝胶法和金属醇盐水解法。(1)在无机盐溶胶凝胶法中,溶胶的制备是通过对无机盐沉淀过程的控制,使生成的颗粒 不团聚成大颗粒而生成沉淀,直接得到溶胶;或先将部分或全部组分用适当的沉淀剂沉淀出 来,经解凝,使原来团聚的沉淀颗粒分散成胶体颗粒溶胶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无机盐的水解来 完成。反应式如下 (2)金属醇盐水解法通常是以金属有机醇盐为原料! 通过水解与缩聚反应而制得溶胶’首先将金属醇盐溶入有机溶剂! 加水则会发生如下反应: 式中M为金属R为有机基团,如烷基。经加热去除有机溶液得到金属氧化物材料。 2.溶胶-凝胶法的工艺过程: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纳米材料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 (1)均相溶液的制备:溶胶凝胶法的第一步是制取包含醇盐和水均相溶液,以确保醇盐的 水解反应在分子级水平上进行。在此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和加入量是关键。 (2)溶胶的制备:在溶胶凝胶法中,最终产品的结构在溶胶形成过程中即已初步形成,后 续工艺均与溶胶的性质直接相关,因此溶胶制备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有两种方法制备溶胶,一是先将部分或全部组分用适当沉淀剂先沉淀出来,经解凝,使原来团聚的沉淀颗粒分散成 原始颗粒。这种颗粒的大小一般在溶胶体系中胶核大小的范围内,因而可制得溶胶;另一种方法是由同样的盐溶液,通过对沉淀过程的严格控制,使首先形成的颗粒不致团聚为大颗粒 而沉淀,从而直接得到胶体溶液。 (3)凝胶化过程:缩聚反应形成的聚合物或粒子聚集体长大为小粒子簇,后者逐渐相互连 接成为一个横跨整体的三维粒子簇连续固体网络。在陈化过程中,胶体粒子聚集形成凝胶, 由于液相被包裹于固相骨架中,整个体系失去活动性,随着胶体粒子逐渐形成网络结构, 溶胶也从Newton体向Bingham体转变,并带有明显的触变性。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制品的成型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一、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定义 复合材料是指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有机、无机相的物质以物理方式结合而成,撷取各组成成分的优点,以构成需要之结构材。往往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为增强体组合而成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高聚物基复合材料PMC S最先得到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工业、民用、航天航空、生态、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即用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而成的全新材料。复合后的新材料具有有机、无机材料的各自优点,并且可以在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在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正不断见诸报道[2,3]。 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特点 复合材料中以纤维增强材料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其特点是比重小、比强度和比模量大。例如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的材料,其比强度和比模量均比钢和铝合金大数倍,还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减摩耐磨、自润滑、耐热、耐疲劳、耐蠕变、消声、电绝缘等性能。石墨纤维与树脂复合可得到膨胀系数几乎等于零的材料。纤维增强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各向异性,因此可按制件不同部位的强度要求设计纤维的排列。以碳纤维和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在500℃时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和模量。碳化硅纤维与钛复合,不但钛的耐热性提高,且耐磨损,可用作发动机风扇叶片。碳化硅纤维与陶瓷复合,使用温度可达1500℃,比超合金涡轮叶片的使用温度(1100℃)高得多。碳纤维增强碳、石墨纤维增强碳或石墨纤维增强石墨,构成耐烧蚀材料,已用于航天器、火箭导弹和原子能反应堆中。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用于汽车和飞机可减轻重量、提高速度、节约能源。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制成的复合材料片弹簧,其刚度和承载能力与重量大5倍多的钢片弹簧相当。 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应用 1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类新垫复合材料,它是指一种或多种组分以纳米量级的微粒,即接近分子水平的微粒复合于基质中构成一种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分散相尺寸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区域,将给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带来特殊的变化,正日益受到关注.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该类材料研究的种类已经涉及到无机物、有机物和非晶态材料等.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综合了有机物和无机物各自的优点,并且可以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在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技术 最先制得的纳米复合材料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金属、非金属.陶瓷和石英玻璃等.目前,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种类已涉及到有机物和非晶态材料等.各

溶胶凝胶制备玻璃

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微晶玻璃 摘要:玻璃的制备工艺多种多样,而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玻璃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工艺,本文简单介绍了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微晶玻璃的状况。 关键词:溶胶凝胶;微晶玻璃;新型; 0 前言 玻璃是一种经过高温熔融得到的非晶态固体材料,具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无机物,原子排列近似液体,近程有序,形状又象固体那样保持一定的形状。通常可按照生产工艺、成分和性能进行分类,具有各向同性、亚稳性、无固定熔点、可逆渐变性和连续性的特性。 玻璃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方法可分别从固态、气态、液态进行制备[1]。气态:气体辉光放电法、电解沉积法、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液态:急冷法(熔融冷却法);固态:粉末冶金法。这些方法都是较为传统的制备方法。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一些新的制备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制备玻璃。如:辐照法、悬浮熔炼技术、溶胶-凝胶法、落管技术、粒子注入法、冲击波法、低熔点氧化物包裹法等。其中急冷法又可以细化出几种:喷枪法、锤砧法、离心法、压延法、单辊法、熔体沾出法和融滴法。 溶胶-凝胶合成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制备玻璃、陶瓷材料的一种工艺发展起来的、在低温或温和条件下合成无机化合物和无机材料的重要方法。溶胶是指微粒尺寸介于1-100nm之间的固体质点分散于介质中所形成的多相体系;凝胶则是溶胶通过凝胶化作用(gelation)转变而成的、含有亚微米孔和聚合链的相互连接的坚实的网络,是一种无流动性的半刚性(semi-rigid)的固相体系。 1 特点 溶胶-凝胶法的优点:①通过溶液混合,易获得需要的均相多组分体系;②可大幅降低制备温度,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合成出陶瓷、玻璃、纳米复合材料等功能材料;③可制备高纯或超纯物质,且可避免在高温下对反应容器的污染等问题;④溶胶或凝胶的流变性质有利于某种技术如喷射、旋涂、浸拉、浸渍等的实现。该制备方法存在的不足:①原料(金属醇盐)价格昂贵,醇的回收使技术和设备投资增加,且有机物危害健康,工业化生产有一定难度;②整个溶胶-凝胶过程通常需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时间较长;③凝胶中存在大量微孔,干燥过程中会逸出许多气体和有机物,干燥收缩大。 2微晶玻璃的制备[2] 溶胶-凝胶法制备玻璃和制备薄膜、超细粉体的部分原理与技术相同或相似。即先由金属与醇类反应,醇氧化物分子中的有机基团与金属离子通过氧原子键合得到金属的醇氧化物[3]。醇氧化物一方面可溶于相似的醇溶剂中,另一方面当加入水时,醇氧化物与水作用形成X-OH基团和醇,最终形成X(OR)n中间物,通过中间物的水解,则可以制得均匀的X(OH)n溶胶悬浮体,调节溶胶的酸度或碱度可引起两个X-OH键间的脱水反应,进而形成凝胶,经过干燥、煅烧后即得玻璃。有时采用水做溶剂,会由于溶剂的表面张力,在干燥的过程中收缩而产生龟裂、甚至破碎。因此,人们逐渐采用有机溶剂来代替水来降低表面张力。

杂化纳米材料

材料的制备与技术 姓名:李菁 学号:20134209204

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绍及研究进展 摘要: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由于小尺寸和兼具有机、无机材料的各种优良性质, 在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潜质。本文对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简介,制备方法,表征方法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说明。 有机一无机杂化材料(OIHM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发展的新的边缘研究领域。它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介观物理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渗透交叉的结果,这种杂化材料综合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纳米材料的优良特性,已在高技术领域如纤维光学、波导、非线性光学、微电子印刷电路等方面得到应用,也将在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材料,光电传感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得到应用。OIHMs系指有机和无机材料在纳米级的杂化。包括在有机基质上分散无机纳米粒子和在无机材料中添加(通常为纳米材料)纳米级有机物。该种材料综合了无机、有机和纳米材料的特性,正成为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1]。这种材料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无机网络中引入有机相增加其柔韧性,赋予无机材料新的性能;②在有机聚合物中引入无机相提高其强度、模量、耐磨性等;③制备性能独特的新型材料,如热塑性材料等。[2]1.杂化纳米材料的基本简介 杂化纳米材料是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造的。溶胶-凝胶技术是指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固化,再经热处理而得到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方法。 呈玻璃态。20世纪30~70年代,化19世纪中叶,正硅酸乙酯水解形成的SiO 2 学家、矿物学家、陶瓷学家、玻璃学家等分别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出了各自的研究对象,核化学家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核燃料,避免了危险粉尘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是溶胶-凝胶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发展了胶体溶胶-凝胶过程、无机聚合物溶胶-凝胶过程、复合溶胶-凝胶过程等3种主要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许多可工业化的溶胶-凝胶前驱体,不仅有无机前驱体,也有大量的有机前驱体。主要用于制备粉体材料、薄膜材料、块体材料、纤维材料等。用溶胶-凝胶技术将有机功能分子或聚合物掺入到无机网络中,可克服陶瓷、玻璃的缺陷,

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

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 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基础,由于这些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消耗殆尽。另外,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浓度在大气中快速增加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气候,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南北极的冰川融化。在这种情况下,光伏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光伏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并且不释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它能够提供清洁电能。同时,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需成本,分布均匀。无机太阳能电池具有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但是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它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以有机聚合物材料为活性层,具有材料来源广泛、重量轻、制备工艺简单、可大面积成膜、柔性等优点而成为人们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本实验所研究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类基于光诱导效应,以共轭聚合物和无机半导体材料的复合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本实验重点对有机溶液PEDOT:PSS加入DMSO、异丙醇等物质的掺杂改性问题和硅片表面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并尽量简化其制作工艺,期望能够探索出PEDOT:PSS溶液与其他溶液的最佳配比以及使硅片表面与有机溶液的结合性增强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关键词: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PEDOT:PSS;溶液配比;表面处理 一、绪论 1.1实验背景 自从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相机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飞速增长。特别是20世纪以来,能源需求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目前人类一直广泛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其有限的储量与人类无限的需求之间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预计最多还能使用一个世纪。除此之外,此类能源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温室效应,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构成巨大挑战。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控制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

?成果简介? 本文于!""#年#月$%日收到& 无机! 有机杂化材料控制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陈 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北京$""’% )[关键词]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合成化学,晶体工程传统的无机( 有机杂化材料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有机(无机层状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掺杂无机粉末复合材料和功能有机分子修饰的无机材料等。随着配位聚合物晶体工程自上世纪)"年代的兴起,以无机基团(如金属离子、簇合物其他纳米簇)和有机桥连配体为分子建筑块构筑的无机(有机聚集体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已经成为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发展方向之一。由于有机组分(配体)的引入,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具有与传统纯无机材料不同的特性。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以为这类材料提供各种潜在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氧化还原性、磁性、光学性能、吸附性能、反应性能等。同时,与传统无机材料不同,这些杂化材料比较容易通过引入不同有机配体或者对配体的修饰,达到设计、剪裁杂化材料的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目的,甚至可以调控杂化材料的对称性和手性。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可以兼具有机及无机功能基团各自的性质和功能,容易通过结构调控来实现性能调控和优化,而且其物理化学稳定性能等明显优于有机材料。因此,化学家们首先以金属离子作为组装基元,通过金属(桥连配体间的配位作用自组装成零至三维有序结构的配位聚合物,这些化合物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分子拓扑结构,而且初步表明它们在吸附分离与催化、光电子与磁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若干科学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例如,无机(有机多孔杂化材料,尤其是配位聚合物材料方面的研究,很多工作还停留在合成与结构表征方面。相反,性质性能研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而在可控合成与定向组装方法方面,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积累,才能通过合理分子设计和合理合成的方法, 达到获得特定结构、特定功能的杂化材料的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控制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项目批准号:!"$*$"!" )以分子设计与剪裁为基础,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和高温固相合成等方法,着重开展新反应、可控合成与定向组装方面的研究,并实现杂化材料的发光、磁性、导电(半导体)、非线性光学等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多孔结构与分子吸附、交换等性质,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新反应、反应机理研究与光电杂化材料合成 考虑到一些难溶、稳定的光电功能配合物在常规溶液合成方法中难以进行,开辟新的合成方法以制备新型光电功能配合物材料成为当前杂化材料化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溶剂热法(包括水热法,下同)是在密闭体系、有一定的压力和较高温度下的反应过程,它源于模拟矿物生成的研究,随后被用于纯粹无机材料的制备。尽管溶剂热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难以监测,俗称“黑箱”反应,不过,由于其反应条件比较普通溶液法激烈,反应产物往往更加稳定,有利于材料的稳定性。 溶剂热法在配位聚合物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方面开展得比较晚,不论反应规律性、产物结构与功能控制等均属有待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该项目不仅成功地建立了系列特定体系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而且发现系列溶剂热条件下金属/配体反应,并应用于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例如:发现二联吡啶类配体等有机物在水热条件下的不对称羟基化反应,在结构化学层次上证明了可以解释多二联吡啶配合物反应机理的共价水合物机理。所获 第%期 中国科学基金 !)+

有机无机杂化膜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膜;界面聚合;超滤;反渗透;渗透汽化;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进展 1.简介 传统的有机膜具有柔韧性良好、透气性高、密度低的优点,但是它们的耐溶剂性、耐腐蚀、耐温度性都较差,而单纯的无机膜虽然强度高、耐腐蚀、耐溶剂、耐高温,但比较脆,不易加工,因而制备一种兼具有两者优点的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机-无机杂化膜在有机网络中引入无机质点,改善网络结构,增强了膜的机械性能,提高了热稳定性,改善和修饰膜的孔结构和分布,提高膜的渗透性和分离选择性。 2.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结构 有机-无机杂化膜按结构可分为3大类:(1)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膜,图1;(2)有机相和无机相间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的杂化膜,图2,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在有机基质内分散着无机纳米微粒和在无机基质中添加纳米高分子微粒;(3)有机改性的陶瓷膜,图3。

谈纳米管自问世以来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将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复合从而提高聚合物3.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方法 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方法包括:溶液-凝胶法、纳米微粒与高分子直接共混法、原位聚合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 (1)溶胶-凝胶法(sol-gel) 溶胶-凝胶法是将无机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通过水解、缩合反应生成粒子粒径为纳米级的溶胶,再经干燥转变为凝胶。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杂化膜内部有机和无机相易发生分离,不易得到均质膜。当无机组分均匀的分散在有机网络中,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时,易得到透明均质膜。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氢键也可以是化学键,组分间的化学键可以是M-C、M-O-Si-C或M-L(L为有机配体如多羟基配体,有机羧酸等)。引入化学键有两者方法:一是选用包含有功能性基团的烷氧基硅氧烷单体作为无机前驱体;二是加入偶联剂对有机高聚物进行改性,选用三官能团的硅氧烷,更易得到均质膜。 (2)共混法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讲课教案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纳米材料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学生杨微 指导教师徐玲玲副教授 年级 2009级 专业物理学 系别物理系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年4月

论文提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纳米材料从开始的微观的概念到现如今纳米材料,从产生到发展到不断创新,大量的新产品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纳米纤维、纳米陶瓷、纳米芯片等都已经在市面上有重要应用。 然而纳米材料的制备却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最大障碍,但是热爱科学的科学家门在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在今天我们已经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研究出来很多方法,其中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而在化学方法中,本文主要讨论了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分类,基本原理以及简单的工艺过程。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 杨微 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制备方法,主要是新兴的制 备纳米材料低温工艺——溶胶凝胶法,在文中详细说明了溶胶凝胶法的类型和特征,重点描述了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类型,基本原理以及简略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纳米材料溶胶凝胶基本原理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sol-gel Nano – materials Yang Wei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erformance and complication of Nano - materials as well as preparation methods,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the emerging Preparation Nano – materials , that is low - temperature process, the sol-gel method describe in detail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l-gel method, the focus describes the type of sol-gel Nano - material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brief operation process. Key words: sol-gel Nano-materials basic principle 一、纳米材料 (一)纳米材料的产生: “纳米”是一个尺度单位,以“纳米”来命名的材料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的定义把纳米颗粒尺度限制在1~100nm范围。1990.7在美国巴而的摩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公布于世。这标志着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学科的诞生。 (二)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分类 纳米科学技术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的物质。纳米科技主要包括:(1)纳米体系物理学;(2)纳米化学:(3)纳米材料学:(4)纳米生物学;(5)纳米加工学;(6)纳米电子学;(7)纳米力学。 (三)纳米材料的使用范围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 学院:材料学院班号:1109102 学号:1110910209 姓名:袁皓 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制备方法,主要是新兴的制备纳米材料低温工艺——溶胶凝胶法,在文中详细说明了溶胶凝胶法的类型和特征,重点描述了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类型,基本原理以及简略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纳米材料溶胶凝胶基本原理 一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溶胶凝胶(sol-gel)法是一种制备超细粉末的一种湿化学法,它是以液体的化学试剂配制成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或者是金属醇盐前驱物,前驱物溶于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溶质与溶剂产生水解或是醇解反应,反应生成物在液相下均匀混合,均匀反应,生成稳定且无沉淀的溶胶体系,放置一段时间后或是干燥处理溶胶之后转变为凝胶,在凝胶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液相物质,需要利用萃取或蒸发除去液体介质,并在远低于传统的烧结温度下热处理,最后形成相应物质化合物粉体,利用溶胶凝胶法还可以制备其他形态的材料包括单晶、纤维、图层、薄膜材料等。 表2-1 对于制备纳米材料的溶胶凝胶法类型和特征 1.1 溶剂化 能电离的前驱物-金属盐的金属阳离子M z+吸引水分子形成溶剂单元(M(H2O)n)z+(z 为M 离子的价数),为保持它的配位数而具有强烈的释放H+的趋势。 (M(H2O)n)z+==(M(H2O)n-1(OH))(z-1)++H+ 1.2 水解反应 非电离式分子前驱物,如金属醇盐M(OR)n(n 为金属M 的原子价,R 代表烷基),与水反应,反应可延续进行,直至生成M(OH)n。 M(OR)n+xH2O→M(OH)x(OR)n-x+xROH 1.3 缩聚反应 可分为失水缩聚:-M-OH+HO-M→M-O-M-+H2O 失醇缩聚:-M-OR+HO-M→-M-O-M+ROH

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徐佳乐班级学号12011421 实验日期2014/9/3 批改教师 课程名称电子信息材料大型实验批改日期 实验名称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材料报告成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的基本原理。 2、掌握旋涂法制备薄膜的具体方法。 二、实验原理 溶胶-凝胶法基本过程是一些易水解的金属化合物(金属醇盐或无机盐)在魔种有机溶剂中与水发生作用。通过水解缩聚反应形成凝胶膜,再通过热分解,去除凝胶中残余的有机物和水分,最后通过热处理形成所需要的结晶膜。一般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溶胶形成凝胶的水解和缩聚反应如下: M(OH)n+xH2O→(RO)n-xM-(OH)x+xROH (水解反应) -M-OH+OH-M→M-O-M-+H2O (脱水缩聚反应) -M-OH+RO-M→M-O-M+ROH (脱醇缩聚反应) 溶胶-凝胶技术由于各组分在溶液或溶胶中彻底混合,达到分子级接触,因而具有微区组分高度均匀,化学计量比较准确,易于掺杂及低温下获得高熔点化合物的优点。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甩胶机、净化操作台、快速退 火处理设备、玻璃仪器。 实验药品:醋酸钡、钛酸丁酯、冰乙酸、乙二醇甲醚、硅片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配置溶液 (1)计算配置10ml,0.3mol/L的BaTiO3前体溶液所需的醋酸钡和

钛酸丁酯的用量。经计算得:醋酸钡0.76g 钛酸丁酯1.02g。 (2)在电子天平上铺称量纸调零后称取醋酸钡0.76g,将醋酸钡放入称量瓶中,放入磁子。 (3)用量筒量取2ml冰乙酸加入放有醋酸钡的称量瓶盖紧塞子后将称量瓶放在磁力搅拌器上,使醋酸钡充分溶解。 (4)将另一个称量瓶放在电子天平上,调零,称取1.02g钛酸丁酯,用量筒称取4ml乙二醇甲醚调入装有钛酸丁酯的称量瓶内,将称量瓶放在磁力搅拌器上使液体混合均匀。 (5)最后将钛酸丁酯溶液缓慢加入醋酸钡溶液,将称量瓶放在磁力搅拌器上使液体混合均匀。最后将称量瓶中的溶液加乙二醇甲醚配至10ml,将称量瓶放在磁力搅拌器上使液体混合均匀,然后用玻璃漏斗过滤。 (6)测试所配溶液的pH值,测得pH值为6。 2.甩胶法制膜 (1)将硅片用丙酮清洗再用乙醇清洗。 (2)开净化操作台电源,开通风电源,开甩胶机电源,调整转速为3000rpm,甩胶时间为20s。 (3)用镊子将清洗好的硅片放在甩胶头上,开真空泵,用滴管将2-3滴溶液滴在基片上,溶液铺满基片表面,启动电源进行甩胶,甩好的基片在热台(250℃)上烘烤5min。然后利用设定好的快速热处理升温曲线,在快速热退火处理设备内进行退火。 (4)重复甩胶和热处理步骤两次,得到一定厚度的BaTiO3薄膜。 (5)在显微镜下观察薄膜表面。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